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初中文言文網

初中文言文網

發布時間: 2020-12-01 09:16:20

⑴ 初中課外精短文言文大全

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注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語》。②賦:古代的一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④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⑥銅雀台: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識】
文學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章也寫得不錯了。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於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稱帝後,曹植更受猜忌,鬱郁而死。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少數傷口反映了社會的動亂與自己的抱負,後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麼
4、默寫《七步詩》。

鮑子難客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吧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②祖:古人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種吸血的小蟲。⑥囋:叮咬。
【文化常識】
食客。春秋戰國時期憑一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於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和 ②亦 ③並
④類
2、翻譯:①天之於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

曹紹夔捉「怪」
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紹夔與僧善,來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鍾,罄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僧雖不信紹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僧苦問其所以,紹夔雲:「此罄與鍾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釋】①罄:一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②術士:有法術的人。③齋鍾:寺廟里開飯的鍾。④律合:指頻率相同。
【文言知識】
說「彼」。「彼」有兩個含義:一、指「那」、「那個」。上文「擊彼此應」,意為敲擊那個,這個就呼應。成語「此起彼伏」,意為這里起來,那邊下去。二、指「他」、「他們」。成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意為了解他們(對方)也了解自己,那麼一百次戰斗也不會有危險。又,「縱彼不言,吾不愧於心乎」,意為縱然他(他們)不批評,我在心裡能不感到慚愧嗎?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饌 ⑥冀 ⑦具 ⑧訖
2、翻譯:①僧俱以告
②當為除之
③僧苦問其所以

楊億巧對
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好對。
【注釋】①寇萊公:即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萊國公。②中書:即中書省。寇準時任宰相。③楊大年:楊億,當時的文學家。
【文化常識】
對「對子」。對「對子」是古代啟蒙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黑」對「白」,「天」與「地」。「白蘿卜」對「紫葡萄」,其中「白」與「紫」均為表示色彩的形容詞,而「蘿卜」與「葡萄」又都是連綿詞,所以這樣對是合格的。若將「紫茶壺」對「白蘿卜」就不行,因為一則「茶壺」不是連綿詞,二則「茶壺」不能吃。對好「對子」,有利於日後作詩填詞中運用對偶句。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這對偶句寫得極好。對「對子」現在還有用,如寫春聯、鑒賞楹聯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為 ②應聲
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解: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裡

解縉敏對
解縉嘗從游內苑。上登橋,問縉:「當作何語?」對曰:「此謂後邊又高似前邊。」上大說。一日,上謂縉曰:「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可作一詩。」縉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龍。」上遽曰:「是女兒。」即應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間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宮。」上本欲詭言以困之。既得詩,深嘆其敏。
【注釋】①解縉:明朝人。②內苑:御花園。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識】
說「卿」。「卿」本是古代高級長官及爵位的稱謂。西周、春秋時天子及諸侯下屬的高級長官均稱「卿」,如「卿大夫」(「卿」與「大夫」)。戰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有上卿、亞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上文「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對解縉的稱謂,相當於「您」。「卿卿」是夫妻間的愛稱,有時也用在朋友之間。《紅樓夢》第五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鳳,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對 ②說
③方 ④遽 ⑤應
⑥既 ⑦敏
2、翻譯:上本欲詭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龍」的意思是

答案:
曹植聰慧1.①只②都③帶領④眾⑤提、拿;2.①善於寫文章;②為什麼要請人?③曹操認為他很與眾不同。3.值得一看,意為曹植寫的辭賦相當有水平4.略。
4.鮑子難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爺對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說的;③僅僅因為力量大小有別、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約。3.責難、駁斥。
5.曹紹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會兒④發出⑤豐盛的菜餚⑥希望⑦備辦⑧完畢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訴他;②可以替你倆除去這怪聲音;③和尚一一再追問他這是什麼原因。
6.楊億巧對1.①是②緊接著(對方)剛停的話音2.適逢楊大年正好來報告事情3.①對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縉敏對1.①回答②同「悅」③正當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經⑦思維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話來刁難解縉。3.生兒子。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這些

參考資料:課外文言文閱讀 我這里還很多,喜歡的話給我郵箱我給你郵去。書店有書,十幾塊錢一本

⑵ 初中全部文言文有哪些

一、七年級上冊文言文

1、童趣(沈復)2、《論語》十則3、山市蒲松齡4、《世說新語》兩則劉義慶5、詠雪6、陳太丘與友期7、寓言四則8、智子疑鄰9、塞翁失馬

二、七年級下冊文言文

1、傷仲永王安石2、孫權勸學《資治通鑒》3、 口技林嗣環4、 短文兩篇5、誇父逐日6、共工怒觸不周山7、狼蒲松齡

三、八年級上冊文言文

1、桃花源記陶淵明2、短文兩篇3、陋室銘(劉禹錫)4、愛蓮說(周敦頤)5、核舟記 (魏學洢)6、大道之行也(《禮記》)7、三峽(酈道元)8、短文兩篇9、答謝中書書(陶弘景)10、記承天寺夜遊(蘇軾)11、觀潮 (周密)12、湖心亭看雪(張岱)

四、八年級下冊文言文

1 、與朱元思書吳均2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3 、馬說韓愈4、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5、 小石潭記柳宗元6、 岳陽樓記范仲淹7、 醉翁亭記歐陽修8、滿井游記袁宏道

五、九年級上冊文言文

1、 陳涉世家司馬遷2、 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3 、隆中對陳壽4、出師表諸葛亮

六、九年級下冊文言文

1、 公輸《墨子》2、《孟子》兩章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5、魚我所欲也《孟子》6、《莊子》故事兩則7、惠子相梁8、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9、 曹劌論戰《左傳》10、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11、愚公移山《列子》

(2)初中文言文網擴展閱讀: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⑶ 初中要學的所有文言文

按人大版教材,不包括詩詞曲,課本註明要求精讀的文言文有:

初一上冊4篇:《童趣》、《論語十則》、《世說新語兩則》(《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初一下冊5篇:《傷仲永》、《木蘭詩》、《口技》、《短文兩篇》(《誇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以前是《誇父逐日》《兩小兒辯日》,後來改了)

初二上冊6篇:《桃花源記》、《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三峽》、《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
初二下冊5篇:《與朱元思書》、《送東陽馬生序》、《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初三上冊2篇:《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還有《智取生辰綱》、《范進中舉》要求精讀,不過這是古文中的古白話文了)
初三下冊6篇:《公輸》、《孟子兩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魚我所欲也》、《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

⑷ 初中文言文閱讀技巧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而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准確率較高。

⑸ 初中文言文學習網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卻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一般認為,通假字的產生可能是由於書寫或抄書的人一時筆誤,寫了音同或音近的別字,或是因地方習慣而寫了另一個字。後人見古人有先例,便跟著寫,約定俗成,別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學會辨識通假字,對學習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們所學課文中出現的通假字。
《<論語>十則》:
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由,誨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還」通「旋」,回轉、掉轉
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 「湯」(tàng)通「燙」,意思是用熱水焐
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齊」(jì)通劑
《樂羊子妻》:
日知其所亡 「亡」通「無」
《為學》:
屏棄而不用 「屏」通「摒」
《賣油翁》:
但手熟爾 「爾」通「耳」
《西江月》:
路轉溪頭忽見 「見」通「現」
(以上出自第一冊)
《桃花源記》:
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口技》:
滿坐寂然 「坐」通「座」
《傷仲永》: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扳」通「攀」,牽,引
《愚公移山》:
河曲知叟亡以應 「亡」通「無」,意思是沒有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反」通「返」,還,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聰明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cuò)通「措」,放置
《觀書有感》:
問渠那得清如許 「那」通「哪」,怎麼
(以上出自第二冊)
《三峽》:
略無闕處 「闕」通「缺」
《閑情記趣》:
項為之強 「強」通「僵」,僵硬
《晏子故事兩篇》:
儐者更道 「道」通「導」,引導
縛者曷為者也 「曷」通「何」
聖人非所與熙也 「熙」通「嬉」
《寓言四則》:
輯以羽翠 「輯」通「緝」,連綴
宣王說之 「說」通「悅」,高興
此何遽不為福乎 「遽」通「詎」,豈
(以上出自第三冊)
《公輸》: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圉」通「御」,防守,抵擋
公輸盤詘 「詘」通「屈」,理屈
《桃花記》: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通「揀」,挑選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裡拉
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彎曲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稱
《唐雎不辱使命》:
寡人諭矣 「諭」(yù)通「喻」,知曉,明白
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籌劃
輕寡人與 「與」通「歟」,表示詢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倉鷹擊於殿上 「倉」通「蒼」
《荔枝圖序》:
華如橘 「華」通「花」
《山市》:
裁如星點 「裁」通「才」,僅僅
《陳涉世家》:
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適」通「謫」,意思是遠調,這里是強迫去守邊
為天下唱 「唱」通「倡」,倡導
固以怪之矣 「以」能「已」,已經
將軍身被堅執銳 「被」通「披」,穿著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圖
《馬說》:
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能力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通「飼」,喂養
其真無馬邪? 「邪」通「耶」,語氣詞,表疑問
(以上出自第四冊)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余為僇人 「僇」通「戳」,遭到貶謫
《峽江寺飛泉亭記》:
而游者皆暴日中 「暴」通「曝」,曬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見」通「現」,出現
《〈孟子〉二章》: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於慮 「衡」通「橫」,意思是梗塞,指不順
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
《岳陽樓記》: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具」通「俱」,全
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通「囑」,囑咐
《越巫》:
持其貲去 「貲」通「資」,資財
《<世說新語>三則》:
尊君在不 「不」通「否」
《行路難》:
玉盤珍饈直萬錢 「直」通「值」
(以上出自第五冊)
《魚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辨別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感激
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通「向」,從前
《隆中對》:
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通「伸」,伸張
自董卓已來 「已」通「以」
《墨池記》: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通「彰」,顯著
《曹劌論戰》: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送東陽馬生序》: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
同捨生皆被綺綉 「被」通「披」
《君子於役》:
雞棲於桀 「桀」通「橛」,指為雞做的木架
(以上出自六冊)
《大道之行也》:
選賢與能 「與」(jǔ)通「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 「矜」(guān)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杜甫詩三首》:
盪胸生曾雲 「曾」通「層」

⑹ 初中文言文詞類活用大全

新課標詞性活用匯總
新課標詞性活用匯總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用作狀語,每天。 (七上)《〈論語〉十則》
智子疑鄰 智: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聰明。 (七上)《智子疑鄰》
天雨牆壞 雨:名詞用作動詞,下雨。 (七上)《智子疑鄰》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日:名詞用作狀語,每天。 (七下)《傷仲永》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日:名詞用作狀語,一天天。 (九上)《隆中對》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異:形容詞意動用法,感到……驚異 (七下)《傷仲永》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詫異。 (八上)《桃花源記》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奇:形容詞意動用法,覺得奇怪。(七下)《傷仲永》
賓客:名詞意動用法,以賓客之理相待。
賢於材人遠矣 賢:形容詞用作動詞,勝過,超過。 (七下)《傷仲永》
婦撫兒乳 乳:名詞用作動詞,餵奶。 (七下)《口技》
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名詞用作動詞,說出。 (七下)《口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名詞用作動詞,出名,聞名。 (八上)《陋室銘》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給……取名。(八下)《醉翁亭記》
狼不敢前 前:名詞用作動詞,向前 (七下)《狼》
聽婦前致詞 前:名詞用作動詞,向前。 (七下)《石壕吏》
其一犬坐於前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七下)《狼》
一狼洞其中 洞:名詞用作動詞,打洞。 (七下)《狼》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隧:名詞用作東詞,(從柴草中)打洞。(七下)《狼》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靈:形容詞用作動詞,顯靈。 (八上)《陋室銘》
故人不獨親其親 親: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當作親人。(八上)《大道之行也》
不獨子其子 子: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當作孩子。 (八上)《大道之行也》
雖乘奔御風 奔:動詞用作名詞,賓士的馬。 (八上)《三峽》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八下)《與朱元思書》
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詞用作動詞,下霜。 (八上)《三峽》
皆披發文身 文:名詞用作動詞,畫文彩。 (八上)《觀潮》
互相軒邈,爭高直指 軒:形容詞用作動詞,伸向高處。 (八下)《與朱元思書》
邈:形容詞用作動詞,伸向遠處。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盡:形容詞用作動詞,盡興。 (八下)《五柳先生傳》
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詞用作動詞,用鞭打。 (八下)《馬說》
腰白玉之環 腰:名詞用作動詞,腰佩。 (八下)《送東陽馬生序》
如鳴珏環,心樂之。 樂:以……為樂。 (八下)《小石潭記》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斗:名詞用作狀語,像北斗星那樣。(八下)《小石潭記》
蛇:名詞用作狀語,像蛇蜿蜒那樣。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翼:名詞用作狀語,像翅膀一樣。 (八下)《醉翁亭記》
故自號曰醉翁也 號:名詞用作動詞,取別號。 (八下)《醉翁亭記》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八下)《醉翁亭記》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泉:名詞用作動詞,汲泉水。(八下)《滿井游記》
茗:名詞用作動詞,煮茶喝。
罍:名詞用作動詞,端著酒杯。
紅裝:名詞用作動詞,穿著艷裝。
蹇:名詞用作動詞,騎著驢。
散入珠簾濕羅幕 濕:形容詞用作動詞,滲濕或沾濕。(八下)《白雪歌送武斷官歸京》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詞意動用法,對……感到苦惱。 (九上)《陳涉世家》
等死,死國可乎 死:動詞為動用法,為……而死。 (九上)《陳涉世家》
此教我先威眾耳 威: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威服。 (九上)《陳涉世家》
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名詞用作動詞,用網捕。 (九上)《陳涉世家》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詞用作動詞,以……為怪。(九上)《陳涉世家》
夜篝火,狐鳴呼曰 篝:名詞作狀語,用篝罩。 (九上)《陳涉世家》
狐:名詞作狀語,像狐狸一樣。 (九上)《陳涉世家》
皆指目陳勝 目:名詞用作動詞,用眼睛示意。 (九上)《陳涉世家》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惱怒。(九上)《陳涉世家》
尉果笞廣 笞:名詞用作動詞,用變或竹板打。 (九上)《陳涉世家》
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 下:名詞用作動詞,攻下,攻克。(九上)《陳涉世家》
將軍身被堅執銳……功宜為王 堅:形容詞用作名詞,堅固的戰甲。
銳:形容詞用作名詞,銳利的武器。
功:名詞用作動詞,論功勞。
皆刑其長吏 刑:名詞用作動詞,懲罰。 (九上)《陳涉世家》
請廣於君 廣:形容詞用作動詞,擴充。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輕寡人與 輕:形容詞用作動詞,輕視,小看。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與臣而將四矣 四:數詞用作動詞,成為四個。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縞素:名詞用作動詞,穿喪服。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宜枉駕顧之 駕:動詞用作名詞,指車、馬。 (九上)《隆中對》
以光先帝遺德 光:名詞用作動詞,發揚光大。 (九上)《出師表》
恢弘志士之氣 恢弘:形容詞用作動詞,發揚擴大。 (九上)《出師表》
此皆良實 良、實:形容詞用作名詞,善良的人、忠實的人。 (九上)《出師表》
親賢臣,遠小人 親、遠:形容詞用作動詞,親近、疏遠 (九上)《出師表》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餉:名詞用作動詞,送食物。 (九上)《觀刈麥》
吾義固不殺人 義:名詞作動詞,堅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九下)《公輸》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九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
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苦。 (九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苦、疲勞。
餓: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飢餓。
空乏: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資財缺乏。
拂亂:動詞使動用法,使……不順利。
動:動詞使動用法,使……驚動。
忍: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堅韌。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幅:名詞做動詞,賜福,保佑。 (九下)《曹劌論戰》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 (九下)《曹劌論戰》
朝服衣冠,窺鏡 服:名詞做動詞,穿戴。 (九下)《鄒忌諷齊王納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美。(九下)《鄒忌諷齊王納諫》
私:形容詞作動詞,偏愛。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面:名詞作狀語,當面。 (九下)《鄒忌諷齊王納諫》
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九下)《鄒忌諷齊王納諫》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 (九下)《愚公移山》

熱點內容
小學語文拍手歌 發布:2025-05-14 02:17:21 瀏覽:531
魔獸有哪些 發布:2025-05-14 01:45:05 瀏覽:911
微生物標本採集原則 發布:2025-05-14 01:41:26 瀏覽:769
泰益欣生物科技 發布:2025-05-13 23:45:47 瀏覽:206
好未來語文 發布:2025-05-13 23:30:47 瀏覽:798
胃有哪些 發布:2025-05-13 21:28:01 瀏覽:31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