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文言文
其榮光使四海之民受益,其美德澤及後世不絕。
一、原文
昔在帝堯之禪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舜亦以命禹。泉於稷、契,咸佐唐、虞,光濟四海,奕世載德,至於湯、武,而有天下。雖其遭遇異時,禪代不同,至乎應天順民,其揆一也。
二、譯文
當年帝堯禪讓時說:「舜,天命預定你是統治的繼承人。」舜也是按天命把天下揮讓給了禹。至於稷、羿,都輔佐唐堯、虞舜,其榮光使四海之民受益,其美德澤及後世不絕,至於商湯、周武,擁有天下。雖然他們所處時代各異,更朝換代的方式不同,但他們都是上應天命下順民心。
三、出處
節選自《漢書》
(1)四海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由於《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其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
班彪死後,年僅22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巨作。
二、作品賞析
在敘事上,《漢書》的特點是注重史事的系統、完備,凡事力求有始有終,記述明白。這為我們了解、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漢歷史,無不以《漢書》作為基本史料。
在體裁方面。《漢書》與《史記》同為紀傳體史書。不同的是,《史記》起於傳說「三皇五帝」,止於漢武帝時代,是一部通史;而《漢書》卻是專一記述西漢一朝史事的斷代史。這種紀傳體的斷代史體裁,是班固的創造。以後歷代的「正史」都採用了這種體裁。這是班固對於我國史學的重大貢獻。
三、作者簡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東漢歷史學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堅,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卒於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歲。班固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成年後博覽群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著有《白虎通德論》六卷,《漢書》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貳』 四海什麼意思
問題一:文言文中四海是什麼意思 古人認為地球為方,邊緣都是海,分為東南西北四海。文言文中四海普遍指代天下,整個人類。例如「四海之內皆兄弟」便是「天下之人都是我的兄弟」的意思
問題二:四海是什麼意思 四海釋義:
1.指全國各地 2.指世界各地 3.豪放、豁達
問題三:四海昇平什麼意思 四海昇平
基本解釋:
昇平:太平。指天下太平。
詞語分開解釋:
四海: 1.古以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海�p南海�p"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時而異,說法不一。 2.猶言天下,全國各處。 3.指全世界各處。 4.指四鄰各族居住的地域。 5.喻指人氣派大,性情豪爽�p交遊很廣泛。 6.神�o名。 7.中醫學認為人有髓海�p血海�p氣海和水谷之海,這四者與天下的四海相應。見《靈樞經.海論》。
昇平: 太平:昇平氣象|歌舞昇平。
問題四:五州四海什麼意思? 10分 五洲四海[wǔ zhōu sì hǎi] ,非「五州四海」。
泛指世界各地。
司馬達《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們,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興趣,注視著中國未來的發展。」
「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辨析:
許多人會認為「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這兩個成語的意思相同,其實不然。二者所指的范圍不同:前者指世界各地,後者指我國各地。
全世界由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南極洲七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海洋組成。七大洲中,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合稱為美洲,南極洲是渺無人煙的冰天雪地,所以習慣上用「五洲四海」(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美洲,加上四大海洋)泛指世界各地。
我國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五大淡水湖,又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所以習慣上用「五湖四海」指我國各地。「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許多人會認為「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這兩個成語的意思相同,其實不然。二者所指的范圍不同:前者指世界各地,後者指我國各地。
問題五:四海是什麼意思?是否指某種性格? 四海指的是:全國各地,與性格無關;但能以四海為家的人,該是生性豪邁之士吧
問題六:四海聞名是什麼意思 形容人或物非常有名氣。
問題七:德澤四海是什麼意思 恩德惠及各地,一般用來說上級的決定對下面的影響
問題八:三江四海是什麼意思 氣量大四海:古代儒家相傳之地理觀念,謂普天之下,皆為中國;中國之外,則為四海。而《山海經》之作者,以為四海之內為「海內」,「海內」之中有五山,而中國在焉。四海之外為「海外」,「海外」之外為「大荒」,「大荒」為日月所出入處,且在「海外」與「大荒」之間,尚有許多國家及山嶽在焉。
最早提出「三江」名稱的應是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尚書》著作。《尚書》中有一篇《禹貢》,記述了我國九州(即全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的方域、地質、物產、貢賦、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是我國最早的一篇人文地理的重要典籍。該書對揚州(九州之一,泛指今長江下游的江蘇、浙江、上海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的介紹為「三江即入,震澤底定。」這里所指的「三江」,主要是指長江、黃河、淮河,因長江三角洲地區絕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這些平原主要由長江、黃河、淮河沖積而成。
封建社會中被封建統治者定為必讀的「十三經」(即13部古書)教科書之一的《周禮》,古代文經學家認為是周公(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兩年後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代行王政,對周朝的鞏固和發展作了重要貢獻。成王長大後,周公還政成王)所作,當代文經學家從出土的周、秦銅器銘文中,認定《周禮》為戰國時期的作品。《周禮・夏官・職方氏》談到揚州時為「東南曰揚州……其川三江」。這是指古揚州一帶江河縱橫交錯,密集如網的地形特徵,與《禹貢》對「三江」的表述相同。
歷史步入漢代以弧,「三江」名稱有了多種解釋。
東漢時期(公元25年―220年),著名史學家班固寫成了繼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後的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巨著―――《漢書》。《漢書・地理志》以今吳淞江和安徽省蕪湖市、江蘇省宜興市間由長江通太湖一水,並長江下游稱之為南江、中江、北江的「三江」。東 *** 鄭玄曾作《周禮注》,認為南江應是贛江(縱貫今江西省,全長864千米,流貫江西的贛南、吉安、鄱陽三大盆地,匯入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中江應是岷江(發源於今四川、甘肅、陝西邊界連接的岷山,全長711千米,流域面積166084平方千米,在四川宜賓市與金沙江匯合後改名為長江);北江應是漢江(又名漢水,發源於陝西省西部,全長1532千米,流域面積168851平方千米,為長江最長的支流,在武漢市區注入長江)。盛弘之對《漢書・地理志》和援引鄭玄看法的《初學記》中對南江、中江、北江「三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在《荊州記》一書寫道:長江上游為南江,長江中游為中江,長江下游為北江,合稱為「三江」。
北魏時期(公元386年―534年)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466年―527年)十分注意到各地尋訪古跡,觀察江河水道分布及各地區風貌,為前人所注的《水經》作注。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內容豐富、注文20倍於原文、引用典籍多達430多種、詳細記錄了全國1252條大小河流的走向和所經過的山陵、城邑的地理名著―――《水經注》,具有極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是中國古代地理名著。《水經注》認為,「三江」應當是《漢書・地理志》記載的分江水(指據說由今安徽省貴池市分長江水東出至浙江省餘姚市入海的江水,而實際上這是一條並不存在的水道)、中江(指長江通太湖一水)、北江(長江下游至出海段)。《水經注》還另引晉朝人郭璞(郭景純)的看法,說岷江、松江(即今吳淞江)、浙江(即今錢塘江)為「三江」。
史書《吳越春秋》記載、浙江(即錢塘江)、浦江(即浦陽江)、剡江(即曹娥江)為「三江」。韋昭《國語》註:松江(即吳淞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