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特命入奏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原文】特命入奏
【解析】特傳聖命進內奏報
(特別命令進殿奏本)
⑵ 文言文翻譯
(原文)右臣來先曾奏論前源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譯文)右大臣先前曾奏論前衙門一衙役,只有當招募,不應該當定差,當局不這樣認為。
(原文)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秦太上君寺》:「臨淄官徒有在京邑,聞懷磚慕勢,咸共恥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為意。」
(譯文)北魏.楊炫的《洛陽伽藍記·秦太上君寺》中記載:「臨淄官只是有在京城,聽說懷磚羨慕權勢,大家都認為這是可恥的,只有人孝忠一人不在意。」
⑶ 文言文「對」有上奏的意思沒
根據情況來看,若果是臣子對皇上說話,就有上奏的意思。
⑷ 鮑君文言文節奏劃分
一、根據句子的結構成分按照「主/謂/賓」的原則進行劃分
第一步,我們必須先分析這個句子各成分間的關系,理出這個句子的主幹,明白主語、謂語、賓語各是什麼。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語與謂語之間停頓,謂語與賓語之間停頓的原則進行劃分,這樣一個句子最明顯的朗讀節奏就劃分出來了。
例: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句意:我確實知道沒有徐公俊美。)
分析:句子的主語就是「臣」,謂語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內容,作「知」的賓語,按照主謂賓各成分間停頓的原則,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二、按照「動賓/動賓」的形式劃分
有些句子有主語、謂語、賓語,組成了主謂結構,但有些句子沒有主謂結構怎麼辦?不急,那就再分析,採用第二種「動賓/動賓」的方法進行劃分。
例: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句意: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0
分析:「率」是「率領」的意思,是動詞,「妻子邑人」是「率領」的內容,作「率領」的賓語,「率妻子邑人」就是動賓結構。「來」是動詞,「此絕境」是來的地方,是「來」的賓語,這也是動賓結構。
綜合全句來看,這個句子由兩個動賓結構組成,所以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三、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
除了主謂結構的句子,動賓結構的句子外,還有一些表示意思轉折的句子,就可以採用第三種劃分朗讀節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進行劃分。
例: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魚我所欲也》(句意:憑借這種方法可以躲避禍患,但是有的人就不用。)
⑸ 古文「奏賦」的意思
有兩種解釋:
1、以詩歌的形式向君主上書,一般是歌頌豐收、國家昇平的內容。
版2、演權奏歌頌君王、歌頌天下太平的曲子。一般在吉祥慶典的節日舉行。
奏:向君主進言,上書。 漢.劉向 《說苑·指武》:「 建已有成奏在其懷,遂上奏以聞。」 宋 司馬光 《辭修起居注第五狀》:「臣四曾上奏,乞更擇人。」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介於詩和散文之間,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⑹ 「而」在文言文中劃分節奏有幾種
劃分節奏不要以某一個字為標志,這樣反而將很簡單的事情越弄版越復雜。
以「而」為權例,就有三種情況:
1、做連詞時,它一般跟著被它連接的內容在一起,在「/」斜線的後面,起修飾作用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地」,如「吾恂恂而起」(我小心翼翼地站起來),這時候,它的前後都不能劃開。
2、作動詞時,一般不能劃開,如「軍驚而壞都舍。」
3、作助詞時,如果是結構助詞,相當於「的」,前後都不能劃;作語氣助詞,可能在斜線的前面,也可能在後面。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你可能發現,我說了這么多等於什麼都沒說。由於字詞的用法不同,句法功能也不同,不能作為劃節奏的標志。
⑺ 表奏在古文中是指什麼
基本解釋
(1).上表奏事。《漢書·兒寬傳》:「 寬 表奏開六輔渠,定水令以廣版溉田收租權稅。」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固請移歲,表奏相望。」
(2).表文章奏。泛指臣下進呈帝王的文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 戰國 以前,君臣同書, 秦 漢 立儀,始有表奏。」
⑻ 古文簡奏依違是什麼意思
依據具體語境來抄譯比較准確。如「(袁彖)坐彈謝超宗簡奏依違,免官。」這句話的翻譯是:袁彖因為彈劾謝超宗的奏章模稜兩可,被罷免官職。所以,「簡奏依違」的意思是:奏章模稜兩可。簡:簡單,簡化。依違:依從或違背,指模稜、猶豫。如依違兩可,依違不決。
⑼ 臨刑奏琴文言文翻譯
抄臨刑奏琴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①。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注釋】
①嵇中散:嵇康。廣陵散:古琴曲。
【譯文】
中散大夫嵇康在東市將要被處死,他神色不變,索討古琴來彈奏,彈奏的是一曲《廣陵散》。彈奏完畢,(嵇康)說:「袁准曾經請求學習這首曲子,我十分吝嗇,不肯傳授給他。從此以後,《廣陵散》就成了絕響啊!」(當時)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求以嵇康為老師(想用這種方法來救嵇康),(朝廷)不允許。(嵇康被殺後)不久,文王司馬昭也後悔了。
⑽ 古文 有本早奏 本是 奏是
本,是文書。臣下匯報事情要打好底稿。
奏,是上奏。臣子向皇帝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