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人渡河文言文翻譯
⑴ 賈人渡河文言文翻譯
濟陰有位商人,渡河的時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著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漁夫內駕著小舟去救他,容不等船劃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濟上的大戶,你能救了我,我送給你一百兩銀子。」
漁夫用船把他載到岸上去以後,他卻只給了漁夫十兩銀子。漁夫問他:「我救你的時候你親口許給我一百兩銀子,可是現在只給十兩,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馬上變了臉說:「你是個打漁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現在一下子得了十兩銀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很不高興地走開了。過了些日子,這位商人坐船沿著呂梁河東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漁夫剛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見漁夫沒動,便問他:「你怎麼不去救救他?」漁夫輕蔑地回答說:「這是那位答應給我百兩銀子卻又說不算的人。」於是,漁夫把船停在岸邊,看著那位商人在水裡掙扎了一陣就沉沒於河水之中了
⑵ 愚人食鹽,文言文翻譯
從前,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做客。主人請他吃飯,愚人覺得菜的味道專太淡。主人聽了屬之後,立刻在菜里又加上一些鹽。愚人吃了後,感覺這菜餚十分美味。於是對自己說:「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為有了鹽。很少就如此美味,何況多了?」愚人他沒有智慧,就只吃鹽(不吃菜)。(只吃鹽)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
(2)賈人渡河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原文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字詞翻譯
昔:從前
聞已:聽罷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緣:因為
口爽:味覺敗壞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
"返"通「反」,是通假字,意為「反而,反倒」。
⑶ 賈人渡河 文言文 閱讀答案
賈人渡河
濟陰之人,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
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
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
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之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
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
人曰:「盍救諸?」
漁者曰:「是許金不酬者也。」
立而觀之,遂沒。
1.下列短語中加點字的注音釋義錯誤的一項是。( )
A、賈人渡河(gu,經商。) 棲於浮苴(qi,停留。)
B、予爾十金(yu,給以。)勃然作色(bao,蓬勃。)
C、向許百金(xiang,剛才。) 黯然而退(an,不舒服。)
D、舟薄於石(bo,迫近。) 許金不酬(xu,答應。)
2.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號」有兩種讀音,並有若干不同義項。一讀「hao」,義項有:①作名詞,表某一名稱。②作量詞,表人數及次數。③作動詞:如「號脈」。一讀「hao」,義項有:①拖長聲音大聲叫喊,②在聲哭。「號」在以上文章中出現兩次,請根據文意參考字典分別指出其讀音並解釋其意義。
(1)棲於沲苴之上,號()焉。
(2)未至,賈人急號()曰:……
3.文中「漁者載而升諸陸」一句中的「諸」與《愚公移山》一文中「」一句中的「諸」意思相同,可解釋為:
「若,漁者也」一句中的「若」與《陳涉世家》一文中「 」句中的「若」意思也相同,可解釋為:
4.文中與「向許百金」中的「向」相對的詞是:
與「舟簿於石又覆」中的「又」相呼應的語句是:
5.賈人許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用文中語作答。)
漁者見死不救的原因是:(用文中語作答。)
對此,你的看法是:
答案
1.B
2.(1)hao,大聲哭;(2)hao,大聲叫喊你, 3.投諸渤海之尾巴;之於;若為佣耕;你。
4.滿分2分。今(1分);渡河而亡其舟(1分)
5.滿分3分。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0.5分),言而無信,人格貶值(意思相近即可給1分);是許金不酬者也;(0.5分),貪財重利,見死不救,太過冷酷(意思相近即可給1分)。
⑷ 文言文譯文
歐陽修苦讀
歐陽修四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家境貧窮,沒有錢供他上學。母親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以之學)寫詩。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他就到鄉里的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進行抄寫。還未抄完,就已經能背誦文章,以至於白天黑夜廢寢忘食,只致力於學習。他從小起所寫的詩歌文章,就像大人寫的一樣有文采
賈人渡河
從前,濟水的南面有個商人,渡河時從船上落下了水,流落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裡求救。有一個漁夫用船去救他,還沒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濟水一帶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漁夫把他救上岸後,商人卻只給了他十兩金子。漁夫說:「當初你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可現在只給十兩,這豈不是不講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個打漁的,一天的收入有多少?你突然間得到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失望地走了。後來有一天,這商人乘船順呂梁湖而下,船觸礁沉沒,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過他的那個漁夫也在那裡。有人問漁夫:「你為什麼不去救他呢?」漁夫說:「他就是那個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而不兌現承諾的人。」漁夫撐船上岸,遠遠看那位商人沉入水底淹死了
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祭祀的人,祭過祖宗以後,便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會有剩餘。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那酒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能給它添上腳呢?」於是,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酒。
范仲淹苦學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過。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吟誦道:「讀書人應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再快樂。」
不記人過
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剛擔任副宰相,進入朝堂時,有一位同朝官員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副宰相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呂蒙正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於是呂蒙正制止了(同事的行為),不讓(那位同事)查問。下朝以後,他的同事們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身不能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況且)不予追究,對我來說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肚量,氣度)
魯人徒越
魯國有個人(自己)善於編織草鞋,(他的)妻子善於紡紗,(他們)想一起遷徙到越國。(於是就)有人對他們說:「你一定會受窮的。」魯國人就問:「為什麼?」(回答)說:「草鞋是用來穿的,但越國人卻是赤腳走路的;帽子是用來戴的,但越國人卻披頭散發不戴帽子。你們的手藝雖然不錯,可是去到一個用不著這種手藝的國家,想要不貧窮,難道可能嗎?」那個魯國人不理睬,帶著妻子到越國去。在那兒住了三個月,憂郁悲傷地回來了。
曾子殺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回家,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馬上要捉豬殺豬。他的妻子阻止他說:「不過是和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等著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親的教導。今天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方法。」 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樹,砍來作成一張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優美的琴聲好象金屬與玉石相互應和。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到主管禮樂的官府;官府的樂官讓國內最有名的樂師考察它,說:「不古老。」便把琴退還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裝了匣子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大官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錢買去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
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可悲啊,這樣的社會!難道僅僅是一張琴嗎?整個世風無不如此啊。」於是離開了,到不知名的一座山中,誰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千金求馬
從前有個君主,用十分大的價錢購買千里馬,多年沒有買到。一個近侍對君主說:"請讓我去幫您買千里馬。"君主派他出去了三個月,買到了千里馬,可馬已經死了,他用五百兩金子買了那匹馬的頭,返回報告君主。君主勃然大怒,說:"要你買活的千里馬,為什麼用五百兩金子買一匹死馬?"近侍回答道:"死馬都要用五百兩金子買,更何況是活馬呢?天下的人必然就會知道君主您有誠意買馬的,您現在就快要得到千里馬了。"於是不到一年,這個君主就購得了多匹千里馬。
魯侯養鳥
從前,有一隻海鳥停留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君用車子迎接它,(並且)在宗廟里對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准備牛、羊、豬三牲全備的肉作為它的食物。海鳥於是眼花,憂愁悲傷,一塊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死了。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養鳥,不是用養鳥的方法來養鳥啊!
州官放火
宋朝有一州官名田登,深諱人用其名。以「燈」與「登」同音之故,是以不可言點「燈」,必言點「火」。若人不意觸犯,田登輒大怒。農歷正月十五,全州歡度元宵,按例大放花燈。官府貼告示時,諱用「燈」字,便在所有告示上大書「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不少外地人見此大為吃驚,問明緣由後,諷雲:「真乃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也!
千金求馬
從前有個君主,用十分大的價錢購買千里馬,多年沒有買到。一個近侍對君主說:
"請讓我去幫您買千里馬。"君主派他出去了三個月,買到了千里馬,可馬已經死了,他用五百兩金子買了那匹馬的頭,返回報告君主。君主勃然大怒,說:"要你買活的千里馬,為什麼用五百兩金子買一匹死馬?"近侍回答道:"死馬都要用五百兩金子買,更何況是活馬呢?天下的人必然就會知道君主您有誠意買馬的,您現在就快要得到千里馬了。"於是不到一年,這個君主就購得了多匹千里馬。
明日歌
年輕人每當面對一件事的時候,總是說:「我不會做」。這種說法實在是太不對了。凡事只要去做也就學會了,不做又怎麼能會呢?還有,有些人每當要做一件事,就總是推脫說:「姑且等到明天再做吧!」這種想法也是非常錯誤的。凡事要做就做,如果只是一心拖延,那就會耽誤了一生的前途啊。
我們家族中有一位錢鶴灘先生曾作過一首《明日歌》,非常好,我順便把它抄寫在這里:「一個明天啊又一個明天,明天是多麼多呀!我們這一生如果只等明天,那麼一切事情都會被白白耽誤了。世上的人都苦於被明天所拖累,一天一天,春去秋來,不知不覺晚年就要來到了。每天早晨看著河水向東流逝,傍晚看著太陽向西邊落下去。日子就像這流水和夕陽一樣日日夜夜地流轉不停。就算能活到100歲,又有多少個明天可以指望呢?請各位都來聽聽我的《明日歌》吧!
永之氓
永州的百姓都善於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橫渡湘江。渡到江中時,船破了,船上的人紛紛游水逃生。其中一個人盡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遠。他的同伴們說:「你最會游泳,現在為什麼落在後面?」他說:「我腰上纏著一千文錢,很重,所以落後了。」同伴們說:「為什麼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搖他的頭。一會兒,他更加疲睏了。已經游過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極點,糊塗到了極點,自己快淹死了,還要錢財干什麼呢?」他又搖搖他的頭。於是淹死了。
鄭人買履
有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腳的尺寸,然後把它擱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准備去集市時,忘了拿量好的尺寸。 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了帶量好的尺碼。」 於是返回去取腳的尺寸。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買到鞋。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試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麼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於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於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
樂羊子妻
河南樂羊子的妻子,是一個不知道是姓什麼的人家的女兒。
羊子在路上行走時,曾經撿到一塊別人丟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給了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捨的食物,何況是撿拾別人的失物、謀求私利來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聽後十分慚愧,就把金子扔棄到野外,然後遠遠地出外拜師求學去了。
一年後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問他回來的緣故。羊子說:「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沒有別的特殊的事情。」妻子聽後,就拿起刀來快步走到織機前說道:「這些絲織品都是從蠶繭中生出,又在織機上織成。 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達到一寸長,一寸一寸地積累,才能成丈成匹。
現在如果割斷這些正在織著的絲織品,那就會丟棄成功的機會,遲延荒廢時光。您要積累學問,就應當『每天都學到自己不懂的東西』,用來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來了,那同切斷這絲織品又有什麼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話感動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學業,於是就七年不回來。
樂羊子離家求學期間,妻子辛勤持家,照顧婆婆。有一次,鄰家所養的雞誤闖入樂羊子的園中,婆婆便抓來殺了做菜吃。到吃飯時,樂羊子妻知道雞的來歷,直對著那盤雞流淚,不吃飯。婆婆感到奇怪,問她原因,樂羊子妻說:「我是難過家裡太窮,不能有好菜吃,才讓您吃鄰人家的雞。」
婆婆聽了大感慚愧,就把雞丟棄不食。
訓學齋規
凡是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裡面的話都好像出自於我的嘴巴。進一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於我的心裡所想的,然後可以有所心得。至於那些對於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論紛亂錯雜的,就也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當中取捨。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單獨列為一說,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麼那些特別沒有明顯含義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道理就已經自動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後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處理靜止狀態觀察動態的,像攻擊堅硬的木頭,先攻擊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擊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凈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麼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程門立雪
楊時字叫中立,是劍南將樂地方的人。小的時候就很聰穎顯得與眾不同,善寫文章。年紀稍大一點既潛心學習經史,宋熙寧九年進士及第,當時,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吾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卧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程顥死以後,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德性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事不遠千里與之相交遊,其號為龜山先生。
趙人患鼠
有個趙國人擔憂家裡的鼠患,他在中山討要貓。中山的人給了他一隻貓。貓善於捕捉老鼠和雞。一個多月了,老鼠被貓吃了但是雞也被貓吃光了。他的兒子十分憂慮,告訴他的父親說:「何不趕走貓呢?」他的父親說:「這不是你所想的那樣,我所擔憂的是老鼠,不是在於雞。有了老鼠,它就偷竊我們的糧食,毀壞我們的衣服,穿破我們的牆壁,破壞我們的器具,我們將會挨餓受凍。沒有雞總歸比這個壞處好啊!如果沒有雞的話,不吃雞罷了,我們距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呢。為什麼要趕走那隻貓呢?」
寧廚下兒曾有過
甘寧的兒子廚下兒曾經有過錯,跑來投奔呂蒙(希望得到庇護)。呂蒙恐怕甘寧殺了他,故意不立即送還回去。後來甘寧給呂蒙的母贈送禮物,呂蒙才讓廚下兒出來,送還給甘寧。不會兒他們坐著船回去了,甘寧把廚下兒綁在桑樹上,親自挽弓把廚下兒射死了。完事後,脫下衣服躺在船中(若無其事)。呂蒙(知道後)大怒,擂起戰鼓,集合軍隊,打算上船攻打甘寧。甘寧聽到這件事,故意卧船不起。呂蒙的母親赤腳步行出來勸說呂蒙說:「至尊待你如親骨肉,拿國家大事囑托給你,你為何因私人怒氣而想攻打殺害甘寧呢?甘寧死的那天,即使至尊不過問,你這種作為也屬做臣子的不合禮法。」呂蒙向來最後孝順,聽了母親的話,馬上豁然開朗,親自到甘寧的船上,笑著喊他說:「興霸,老母親等你吃飯呢,趕快上來!」甘寧流著淚哽咽著說:「是我辜負了你啊!」於是甘寧與呂蒙都回來見呂蒙母親,歡宴一整天。
曹劌論戰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來攻打我們魯國,魯庄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拜見(魯庄公)。他的鄉親們說:「有權位的人自會謀劃此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有權位的人目光太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廷拜見魯庄公。
曹劌問魯庄公:「您憑借什麼作戰?」魯庄公說:「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們)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種)小小恩惠不可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魯庄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玉器和絲織品,我從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神說實話。」曹劌回答說:「(這只是)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庄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據實情合理判決。」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此打一仗。如果作戰的話,請允許我跟隨您去。」
魯庄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兩軍在長勺交戰。魯庄公將要擊鼓進軍。曹劌說:「不可以擊鼓進軍。」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庄公准備駕車追趕齊軍。曹劌說:「不可以。」他下車看齊軍車輪輾出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遠看齊軍的撤退情況,說:「可以追擊了。」於是魯庄公就下令追擊齊軍。
已經戰勝了齊軍,魯庄公問曹劌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做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便衰弱;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耗盡了。對方的士氣耗盡了,而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能戰勝齊軍。齊國這種大國,難以預測,我恐怕他們在那兒有伏兵。我看到他們車輪的印子雜亂,戰旗倒下,所以下令追擊齊軍。
夏後伯啟
夏後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兒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夏後伯啟說:「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於是坐卧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餚,不彈琴瑟,不設鍾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
魯人好釣
魯國有個人喜歡講排場。釣魚是他的一大嗜好。他用黃金做成魚鉤,上面還鑲嵌著雪亮的銀絲和碧綠的寶石作為裝飾;他用翡翠鳥的羽毛捻成細線,用噴香的桂木作為魚餌。他的釣魚竿是最高級的,他釣魚時選擇的位置和擺出的姿勢都很講究,但是釣到的魚卻寥寥無幾。 做事情要講究實效。片面追求形式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
昔有長者子
從前,有一位年長有聲望之人的兒子,到海中打撈沉香木。累積了一年,才得到一車沉香木,把它運回家。他前往市場賣沉香木,因為沉香木價格昂貴的原因,最終沒有買的人。已經過了許多天,他還不能賣出去。他心中產生疲勞厭煩的情緒,把這看成是一種苦惱。他看到別人賣木炭,時常能很快地將木炭賣出去,便產生這樣的想法:不如燒了沉香木作成木炭,這樣就可以很快賣出去了。他就把沉香木燒成木炭,再前往市場賣木炭,結果還不能賣到半車木炭的價錢。世間的愚人也是這樣。
進士不讀
宋荔裳(宋荔裳:宋琬,號荔裳,清代散文家。方伯:明清時對布政使這個官職的稱呼)在學堂里讀書的時候,(某一天)有一個表情嚴肅的人走了進來,(一看)原來是一位老甲榜。老甲榜(清朝科舉制度中進士的別稱)問他:「(你這個)小孩子在讀什麼書啊?」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說在讀《史記》。老甲榜(又)問他:「什麼人所寫的呢?」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說:「是太史公寫的。」老甲榜(奇怪地)問道:「太史公是哪一科(中的)進士?」宋荔裳說:「太史公是漢朝時候的太史,不是現在的進士啊。」老甲榜於是(裝腔作勢地)取過《史記》來看,看了沒幾行,就丟下書,說:「也不見得好,你讀它又有什麼好處呢?」(說完)就仰著頭走出去了。
不責僮婢
唐臨性情寬厚仁慈,很寬容。曾經准備去吊喪,讓童僕回家去拿白衣服,童子拿錯了衣服,害怕得不敢進來。唐臨知道以後,對他說:「今天天氣不順,不適合悲傷哭泣,剛才要你取白衫的事暫且停止。」又曾經命人煮葯,那人煮壞了。唐臨暗地知道了原因,於是對他說:"今天天氣陰暗而不適合吃葯,應該把葯扔掉。"唐臨始終沒有張揚家僮的過錯。
陽城曾經斷糧,派遣奴去求米。奴用米換酒,喝得醉在路上。陽城去接他,他還沒醒,就把他背回家。後來奴睡醒了,向陽城謝罪。陽城說:「天寒冷喝酒,沒有什麼不好的!」
範式守信
範式字巨卿,山陽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與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一起請假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說,"二年後回到太學讀書,(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見一見你的幼子."於是一起約好了日期。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准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麼確定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範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登上大廳一起飲酒,最後開心的分別了。
範式在郡上擔任功曹。後來張劭卧病不起,病情很重,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征從早到晚照料看護他。
張劭臨死時,嘆息道:「遺憾的是還沒能見一下我那生死與共的朋友。」
殷子征說:「我與郅君章對您盡心竭力,我們如果不是你生死與共的朋友,那麼你再想找誰來與你相見呢?」張劭說,「象你們這兩個人,只是我活著時的朋友罷了,山陽郡的范巨卿,才是我所說的生死與共的朋友。」一會兒張劭便死了。
範式忽然夢見張劭穿著黑祭服,帽子也沒系好,垂掛著帽帶,拖著鞋子叫道:「巨卿,我在某日死了,該在某日下葬,永遠回到地下去了,您如果沒有忘記我,是否能再見我一面?」範式清清楚楚地醒過來,悲痛地嘆息著,禁不住哭泣起來,眼淚直往下掉,於是他就穿上了給朋友服喪時穿的衣服,按照張劭的安葬日期,趕馬前去奔喪。範式還沒有趕到而靈車已經啟行了。一會兒靈車就到了墓穴,馬上要把棺材下葬到墓穴中去了,而棺材卻不肯朝前了。他母親撫摸著棺材說:」元伯,你是否還有什麼指望呢?」於是就把棺材停下。過了一會兒,便看見白車白馬,有人痛哭著奔來。張劭的母親望著那車馬說:」這一定是范巨卿了。」一會兒範式就到了,他磕頭弔唁,說道:「走吧元伯,死者和生者走不同的路,從此我們永遠分別了。」參加葬禮的上千人,都為他們的別離而淌眼淚。範式便握著牽引棺材的繩索向前拉,棺材這才向前移動了。範式就留在墳邊,給張劭壘了墳,種了樹,然後才離去。
東坡之詩文
東坡寫的詩詞,每一下筆(寫成)就被人們傳誦。每當有一篇(東坡的)文章送來,歐陽(修)一整天都為此高興,像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一天歐陽修與兒子歐陽棐談論文章,說到東坡,歐陽修感嘆道:「你記住我這句話,30年後,世上的人們再不會談及我!」崇寧、大觀年間,蘇東坡被貶海南所作的詩很流行,年輕的沒有再談論歐陽修的了。這時候,朝廷即使曾經禁止,賞賜的錢增加到80萬,但是禁得越嚴密,流傳的詩文越多,人們經常憑借收集到的海外詩多相互誇贊。士大夫沒有誦讀東坡詩文,便覺得沒面子。但有的人卻說東坡的詩沒韻律。
⑸ 關於賈睦的文言文翻譯
關於賈睦的文言文翻譯
1、原文:有賈人渡河而覆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呼救命。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曰:」我富者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登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但予十金,可乎? "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捕魚能獲幾何?而今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默然而退。他日,賈人渡河又覆其舟,漁者在焉。或曰:「何以不救?」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未久,賈人沒。
2、翻譯:有一個商人過河的時候船翻了,他抓住水中漂浮的水草.大聲喊救命.附近打漁的漁夫聽見後劃船過來救他,還沒劃到商人面前,商人說:"我是有錢的人,如果救了我,我給你一百兩銀子.可以救我嗎?"漁夫聽了後把他救上來並送到岸上.商人卻給漁夫十兩銀子.漁夫說:"你答應給我一百兩現在卻給我十兩.這行么?" 商人聽後臉上都是怒容.說:"像你打漁,捕魚捕一天才能賺幾個錢.現在你一下子得到十兩銀子還不滿足嗎?"漁夫一聲不吭的走了. 又一天,商人渡河船又翻。漁夫就在落水的商人旁邊.有的人問:為什麼不救他?」漁夫說:'這是那個說給錢而給不夠的人."於是將船停在那裡觀看, 沒一會,商人沉下去了。
⑹ 賈人渡河文言文
兩個號字應該都讀第二聲
呼救 2.嚎叫
附
原文注釋
①濟陰:濟水南面,郡名。②賈人:商人。 ③浮苴(jū):水中浮草。④巨室:世家大族。 ⑤諸:相當於「之於」。⑥向許:剛才答應。⑦無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⑧勃然:發怒的樣子。⑨幾何:多少。 ⑩黯然:情緒低落,失望的樣子。⑪退:走開。⑫薄:撞。⑬覆:翻,指翻船。⑭盍:何不 ⑮諸:他。
陰:山北水南,反之為陽
無乃:莫非,豈不是,難道不是。
作色:臉變了顏色,指變成了怒色。
呂梁:地名,龍門山。
薄:迫近,這里指沖撞,觸擊。
驟:一下子。
亡:丟失,沉沒.。
號:呼叫,呼救。
予:給。
若:你。
爾:你。
向:剛剛 。
沒:淹 。
原文今譯
從前,濟水的南面有個商人,渡河時從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裡求救。有一個漁夫用船去救他,還沒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濟水一帶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漁夫把他救上岸後,商人卻只給了他十兩金子。漁夫說:「當初你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可現在只給十兩,這豈不是不講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個打魚的,一天的收入該有多少?你突然間得到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失望地走了。後來有一天,這商人乘船順呂梁湖而下,船觸礁沉沒,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過他的那個漁夫也在那裡。有人問漁夫:「你為什麼不去救他呢?」漁夫說:「他就是那個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而不兌現承諾的人。」漁夫撐船上岸,遠遠地觀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掙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故事點評: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比喻一些人說話不講信用,言而無信。商人許金不酬,失信於人,最終遭到滅頂之災;漁者見死不救,只圖一時痛快。充分體現了人情的淡薄。孩子們千萬不能做一個言而無信的人哦,我們要遵守信用,否則會受到懲罰。[1]
⑺ 賈人渡河——文言文
原文
濟⑦陰之賈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②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陰之巨室⑩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③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④?」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⑤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⑥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⑧救⑨諸?」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①賈人:商人。 ②苴:枯草。 ③諸:相當於「之於」或「之乎」。 ④無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黯然:失望的樣子。⑥薄:撞。⑦濟:水名 ⑧盍:何不 ⑨諸:他
意思
從前,濟水的南面有個商人,渡河時從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裡求救。有一個漁夫用船去救他,還沒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濟水一帶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漁夫把他救上岸後,商人卻只給了他十兩金子。漁夫說:「當初你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可現在只給十兩,這豈不是不講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個打魚的,一天的收入有多少?你突然間得到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失望地走了。後來有一天,這商人乘船順呂梁湖而下,船觸礁沉沒,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過他的那個漁夫也在那裡。有人問漁夫:「你為什麼不去救他呢?」漁夫說:「他就是那個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而不兌現承諾的人。」漁夫撐船上岸,遠遠地觀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掙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向————今
舟蒲於石又覆————渡河而亡其舟
商人許金不酬,失信於人,終遭滅頂之災,活該! 漁者財迷心竅,見死不救,只圖一時痛快,有罪! 旁觀者明哲保身,指手畫腳,不願救死扶傷,缺德!
⑻ 翻譯古文及字 賈人渡河
【原文今譯】
從前,濟水的南面有個商人,渡河時從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裡求救。有一個漁夫用船去救他,還沒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濟水一帶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漁夫把他救上岸後,商人卻只給了他十兩金子。漁夫說:「當初你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可現在只給十兩,這豈不是不講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個打魚的,一天的收入該有多少?你突然間得到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失望地走了。後來有一天,這商人乘船順呂梁湖而下,船觸礁沉沒,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過他的那個漁夫也在那裡。有人問漁夫:「你為什麼不去救他呢?」漁夫說:「他就是那個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而不兌現承諾的人。」漁夫撐船上岸,遠遠地觀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掙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故事點評: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比喻一些人說話不講信用,言而無信。商人許金不酬,失信於人,最終遭到滅頂之災;漁者見死不救,只圖一時痛快。充分體現了人情的淡薄。
【寓言意義】
人無信不立。既然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兌現承諾。言而無信,必失信於人。「濟陰之賈人」就是因為不信守承諾,當他再次遇到險情時,無論他怎樣對漁夫承諾,漁夫都不會再聽他的話去救他,最終把自己最為寶貴的生命丟掉了。看來,「承諾是金」這句話一點都不假。然而,漁夫也做得太絕,他不應該見死不救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做出決定。本文記敘了一巨商不講信用,許百金而給十金,最終逃脫不了滅頂之災的事。
⑼ 古文《賈人渡河》,幫忙解一下。
2.【B 】 3【.相當於「之於」或「之乎」】,【你】。 4.【今】 【 渡河而亡其舟】 5.【若,漁者也,版一日之獲之權何】【 言而無信,恃「財」傲物,終遭惡報 】【是許金不酬者也】【雖然商人失信於你,你也不應該財迷心竅,見死不救,只圖一時痛快,不要忘了,人命大於天,你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小朋友,上課要好好聽講。還有,拜託下次把照片倒過來再傳,,,,,
⑽ 文言文 賈人渡河hjghjghjghj
賈人渡河(gu三聲 rén dù hé)
【解釋】
比喻說話不講信用。
【原文】
濟⑥陰之賈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②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③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④?」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⑤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⑦救諸③?」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①賈人:商人。 ②苴:枯草。 ③諸:相當於「之於」或「之乎」。 ④無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⑥濟:水名 ⑦盍:何不
現代人看來,「商」和「賈」的語意無大差別,都是貿易的意思;但在古時候,「商」和「賈」在經營方式上卻有所不同,所謂少賣為「商」走賣為「賈」。從一個地方買進,到另一個地方賣出,用這種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賈人。下面講的就是一個賈人的故事。
【譯文】
從前,濟水的南面有個商人,渡河時從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裡求救。有一個漁夫用船去救他,還沒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濟水一帶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漁夫把他救上岸後,商人卻只給了他十兩金子。漁夫說:「當初你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可現在只給十兩,這豈不是不講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個打魚的,一天的收入該有多少?你突然間得到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失望地走了。後來有一天,這商人乘船順呂梁湖而下,船觸礁沉沒,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過他的那個漁夫也在那裡。有人問漁夫:「你為什麼不去救他呢?」漁夫說:「他就是那個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而不兌現承諾的人。」漁夫撐船上岸,遠遠地觀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掙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