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歸納的文言文

歸納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1 10:18:45

A. 文言文名做動歸納

名詞復作動詞,有以下7種類型:制
①名詞+名詞,前一個名詞做動詞。
例:晉軍函陵。(駐軍)《燭之武退秦師》
②名詞+代詞,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口技》
③副詞(能願動詞)+名詞,這時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④名詞+「而」、「以」,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動,穿白衣,戴白帽)《荊軻刺秦王》
⑤方位名詞作動詞。
例:下江陵,順流而東也。(攻下;向東進軍)(《赤壁賦》)
⑥名詞為使動詞,這個名詞帶了賓語。
項伯殺人,臣活之(活,使……活下來)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從,使……跟隨)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讓他為王)。
⑦名詞活用為意動詞
例: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把……當做賓客)《傷仲永》
侶魚蝦而友麋鹿(以……為侶,以……為友)《蘭亭集序》

B. 文言文名做動歸納

而皆自於人歟?
以至於誓天斷發
惟此而已
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
何為而在吾側也
蒼蒼內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容而落矣
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
自蜩腹蛇蚹以至於劍拔十尋者
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
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1自
2於
3而
4而
5而
6而

7而
8以
9者
10者
11焉1自:詞性:動詞;解釋:開始。
2於:詞性:介詞;解釋:在。
3而:詞性:助詞;解釋:罷了。
4而:詞性:連詞;解釋:用在動詞、形容詞之間,表示順承關系。
5而:詞性:代詞;解釋:你,你們。
6而:詞性:連詞;解釋:用在動詞、形容詞之間,表示順承關系;而:
同前。
7而:詞性:連詞。解釋:用在動詞、形容詞之間,表示轉折關系。
8以:詞性:
9者
詞性:代詞。解釋:用於形容詞後面,組成一個名詞性的短語,,相當於「……的事物」。
10者:詞性:名詞。解釋:用於動詞短語後面,組成一個名詞性短語。解釋:相當於「……的人」。
11焉:詞性:助詞。

C. 文言文歸納 最好用法都不一樣 詳細點 謝謝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為: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而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語文必考考點之一,也是高中語文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版塊。

分享
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4、語義上主謂直接判斷:

①劉備天下梟雄。

②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余。

⑤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

2.「為」「為……所」表被動。如:「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3.「受」「受......於」表被動。如:「受制於人。」

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3.介賓短語後置 (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賓短語。

標志詞:於、以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也作蒙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

D. 初三文言文歸納。。

答案以及依據都給你,歡迎採納:

A.判斷句:(1)(3)(4)(5)(6)(8)(10)(11)(13)(14)(17)(23)(25)

B:謂語前置:(16)

C:賓語前置:(12)、(15)、(18)、(19)、(20)、(22)

D:被動句:(7)、(24)

E:介賓短語後置:(2)

F:定於後置:(21)、(26)

——————————依據開始了————————————

A.判斷句:(1)(3)(4)(5)(6)(8)(10)(11)(13)(14)(17)(23)(25)

判斷句的定義::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

現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示判斷的。但在古漢語里,「是」多作代詞用,很少把它當作判斷詞用。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藉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後面不用「也」,即「……者……」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如: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語後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也」同樣不譯,只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4.「者」「也」都不用。譯成現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

劉備,天下梟雄。

5.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如: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6.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7.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現較晚並且少見。如: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分割線

B:謂語前置:(16)、

謂語前置的定義:

古代漢語里,謂語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是,有時為了強調謂語,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謂語前置,或叫主語後置。這種謂語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現在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子如:

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語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殮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矣。

正常語序是:吾貧甚也(我貧困的非常嚴重)

C:賓語前置:(12)、(15)、(18)、(19)、(20)、(22)、

賓語前置的定義: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賓語通常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後邊。在文言文里,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一書中提出,為強調賓語、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後面用「是」字、「實」字或「之」字復指。如:「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韓生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韓生面向南坐。」[1]

D:被動句:(7)、(24)

被動句定義: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被動句示例:

  1.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3.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4.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E:介賓短語後置:(2)

介賓短語後置示例:

  1. 用介詞 「於」 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2. 介詞 「以」 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1. 例: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2. 例: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F:定於後置:(21)、(26)

E. 文言文歸納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 說: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 (《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4、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 亡:通「無」。
5、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 (《木蘭詩》) 帖:通「貼」。火:通「伙」。
6、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爭:通「怎」。
7、路轉溪頭忽見。 (《西江月》) 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 (《馬說》) 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8、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口技》) 坐:通「座」。
9、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傷仲永》) 扳:通「攀」,牽,引。
10、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反:通「返」。
11、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惠:通「慧」,聰明。
12、一厝逆東,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 厝:通「措」,放置。
13、問渠那得清如許。 (《觀書有感》) 那:通「哪」,怎麼
14、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三峽》) 闕:通「缺」。
15、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童趣》) 強:通「僵」,僵硬。
16、此何遽不為福乎? (《塞翁失馬》) 遽:通「詎」,豈。
17、子黑子九距之。 (《公輸》) 距:通「拒」,擋。
18、公輸盤詘,而曰…… (《公輸》) 詘:通「屈」,折服。
19、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 有:通「又」。
20、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 衡:通「橫」,與「豎」相對。
困於心,衡於慮。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1、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核舟記》) 甫:通「父」。
22、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 簡:通「揀」,挑選。
23、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錯:通「措」。
24、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25、數至八層,裁如星點。 (《山市》) 裁:通「才」,僅僅。
26、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適:通「謫」。
27、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陳涉世家》) 唱:通「倡」,倡導。
28、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 以:通「已」。
29、將軍身被堅執銳。 (《陳涉世家》) 被:通「披」。
同捨生皆被綺綉。 (《送東陽馬生序》) 被:通「披」。
30、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 食:通「飼」,喂。
31、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 材:通「才」。
32、其真無馬邪? (《馬說》) 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3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畔:通「叛」。
34、曾益其所不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曾:通「增」。
35、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拂:通「弼」,輔佐。
3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岳陽樓記》) 具:通「俱」,全,皆。
37、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屬:通「囑」。
38、饌酒食,持其貲去。 (《越巫》) 貲:通「資」,資財,錢財。
3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陳太丘與友期》) 不:通「否」。
40、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其一) 羞:通「饈」直:通「值」。
41、故患有所不辟也。 (《魚我所欲也》) 辟:通「避」,躲避。
4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魚我所欲也》) 辯:通「辨」,辨別。
4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魚我所欲也》)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44、鄉為身死而不受。 (《魚我所欲也》) 鄉:通「向」,從前。
45、欲信大義於天下。 (《隆中對》) 信:通「伸」。
46、自董卓已來…… (《隆中對》) 已:通「以」。
4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曹劌論戰》) 徧:通「遍」,遍及,普及。
48、四支僵硬不能動。 (《送東陽馬生序》) 支:通「肢」。
49、一切烏有 (《山市》) 烏:通「無」
50、賢於材人遠矣 (《傷仲永》) 材:通「才」
5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孫權勸學》) 邪:通「耶」
52、便要還家 (《桃花源記》) 要:通「邀」,邀請
53、詘右臂支船 (《核舟記》) 詘:通「屈」,彎曲
54、選賢與能 (《大道之行也》) 與:通「舉」
55、矜、寡、孤、獨 (《大道之行也》) 矜: 通「鰥」
56、盪胸生曾雲 (《望岳》) 曾:通「層」
57、蟬則千轉不窮 (《與朱元思書》) 轉: 通「囀」
58、窺谷忘反 (《與朱元思書》) 反:通「返」
59、公輸盤不說 (《公輸》) 說:通「悅」
60、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公輸》) 圉:通「御」
1、安:1、怎麼(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2、卑:1、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3、備:1、周全、詳盡。(如: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2、具備。(如: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3、准備。(如: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4、被:1、同「披」,穿(如:皆被綺綉《送東陽馬生序》)
5、鄙:1、鄙陋、目光短淺(如:肉食者鄙《曹劌論戰》)2、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6、畢:1、全部(如:群響畢絕《口技》)
7、薄:1、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陽樓記》)2、輕視。(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8、策:1、馬鞭。(如:執策而臨之《馬說》)2、鞭打、驅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馬說》)3、記錄。(如:策勛十二傳《木蘭詩》)
9、長:cháng1、長度。(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2、與「短」相對。(如:北市買長鞭《木蘭詩》)3、長久,健康。(如:但願人長久《明月幾時有》)4、永遠。(如:死者長已矣《石壕吏》)5、排行最大(如:木蘭無長兄(《木蘭詩》)6、zhǎng,頭領。(如: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10、稱:1、相當、配合(如:不能稱前時之聞《傷仲永》)2、稱贊(如:先帝稱之曰能《出師表》)
11、誠:1、的確,實在(如: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2、果真(如: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陳涉世家》/《隆中對》)
12、馳:1、騎(如:願馳千里足《木蘭詩》)2、驅車(追趕)(如:公將馳之《曹劌論戰》)
13、出:1、發、起(如:方其出海門《觀潮》)2、來到(如: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觀潮》)3、產生(如:計將安出《隆中對》)
14、辭:1、推辭(如:蒙辭以軍中多務《孫權勸學》)2、語言(如:未嘗稍降辭色《送東陽馬生序》)
15、次:1、編次。(如: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如: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16、簞:1、用簞裝著(如: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隆中對》)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如:簞瓢屢空《五柳先生傳》)
17、當:1、應當。(如:當獎率三軍《出師表》)3、將要。(如:今當遠離《出師表》)4、對著,向著。(如:木蘭當戶織《木蘭詩》)5、值,正在。(如: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18、道:1、道路。(如: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2、道義。(如: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3、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馬說》)4、說,講。(如: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19、得:1、能夠(如:二者不可得兼《魚我所欲也》)2、得到、獲得(如:故不為苟得《魚我所欲也》)3、同「德」,感激(如: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20、等:1、同樣(如: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陳涉世家》/《馬說》)2、諸位,表多數(如:公等遇雨《陳涉世家》)
21、敵:1、攻擊(如:恐前後受其敵《狼》)2、敵人(如:蓋以誘敵《狼》)
22、度:1、渡過、越過(如: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23、端:1、畫幅的右端(如:左手執卷端《核舟記》)2、正、端正(如:其人視端容寂《核舟記》)
24、惡:1、怎麼(如:惡能無紀《滿井游記》)2、厭惡(如:所惡有甚於死者《魚我所欲也》)
25、發:1、征發(如: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2、開放(如:野芳發而幽香《醉翁亭記》)3、發出(如: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4、頭發(如: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26、凡:1、總共(如:凡三往《隆中對》)
27、分: 1、劃分,分開。(如:今天下三分《出師表》)2、分配,分給。(如:必以分人《曹劌論戰》)3、長度單位。(如: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4、職分,本分。(如: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28、奉:1、通「俸」侍奉(如:為妻妾之奉《魚我所欲也》)2、接受、奉行(如: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表》)3、供養(如: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29、否:1、同「不」沒有(如:尊君在否《陳太丘與友期》)2、惡、壞(如:陟罰臧否《出師表》)
30、夫:1、那(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2、句首發語詞(如:夫環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丈夫(如:夫齁聲起《口技》)
31、扶:1、沿,順著(如:便扶向路《桃花源記》)2、攙扶(如:出郭向扶將《木蘭詞》)
32、拂1、同「弼」,輔佐(如: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3、福:1、賜福、保佑(如:神弗福也《曹劌論戰》)
34、更:1、重新(如:即更刮目相待《孫權勸學》)2、再、又(如:更上一層樓《登鶴雀樓》)3、更加(如: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4、古代夜間計時單位(如: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35、苟:1、如果(如:苟富貴《陳涉世家》)2、苟且(如:故不為苟得/苟全性命於亂世《魚我所欲也》/《出師表》)
36、固:1、本來(如:固眾人《傷仲永》)2、頑固、固執(如: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如: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4、鞏固(如: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7、故:1、舊的,原來的(如:溫故而知新/兩狼之並驅如故《論語十則》/《狼》)2、原因,緣故(如:公問其故《曹劌論戰》)3、故意(如:廣故數言欲亡《陳涉世家》)4、所以,因此(如:故余雖愚《送東陽馬生序》)5、老、舊(如:溫故而知新《論語十則》)
38、顧:1、回頭看(如:顧野有麥場《狼》)2、拜訪(如:將軍宜枉駕顧之《隆中對》)
39、觀:1、看(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2、景色,景象(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岳陽樓記》)
40、冠:1、帽子(如: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3、男子成人禮(如:既加冠《送東陽馬生序》)
41、光:1、發揚光大(如: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2、光線(如:彷彿若有光《桃花源記》)
42、歸:1、歸依(如: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2、回家(如:太守歸而遊人從《醉翁亭記》)3、女子出嫁(如:女有歸《大道之行也》)
43、過:1、到(如:及魯肅過尋陽《孫權勸學》)2、犯過失(如:人恆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4、好:1、美(如:好鳥相鳴《與朱元思書》)2、喜歡(如: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45、號:1.大叫,呼嘯。(如:陰風怒號《岳陽樓記》)2、別號。(如: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亭記》)3、國號。(如:號為張楚《陳涉世家》)4、號召。(如:號令召三老……《陳涉世家》)
46、患:1、擔憂、憂慮(如: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送東陽馬生序》)
47、或:1、有時(如:一食或盡粟一石/或王命急宣《馬說》/《三峽》)2、有的人(如: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3、或許(如: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48、極:1、盡頭、窮盡(如:此樂何極《岳陽樓記》)2、盡、到(如:南極瀟湘《岳陽樓記》)3、非常、最(如:初極狹《桃花源記》)
49、寂:1、平靜(如:視端容寂《核舟記》)2、寂靜(如:寂寥無人《小石潭記》)
50、加:1、虛誇,以少報多(如:弗敢加也《曹劌論戰》)
51、間:1、夾雜(如:中間如拉崩倒之聲《口技》)2、參與(如:又何間焉《曹劌論戰》)4、期間(如: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表》)5、量詞(如: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山波羊潼關懷古》)6、間隔,隔開(如: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8、私自(如: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陳涉世家》)9、中間(如:其間千二百里《三峽》)
52、見:1、同「現」(如:路轉溪頭忽見《如夢令》)2、引見(如:胡不見我於王《公輸》)3、召見,接見(如:於是見公輸盤/曹劌請見《公輸》/《曹劌論戰》)4、拜見(如:子墨子見王《公輸》)5、知道(如:見往事耳《孫權勸學》)
53、將:1、將領,名詞(如:則命一上將《隆中對》)2、率領(如: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隆中對》)3、將要(如:公將戰《曹劌論戰》)4、攙扶(如: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54、借:1、借(如:每假借於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2、依靠(如:願借子殺之《公輸》)3、即使(如:籍第令毋斬《陳涉世家》)
55、盡:1、沒有了(如:擔中肉盡《狼》)2、全部取得(如:利盡南海《隆中對》)3、盡量,盡可能(如:進盡忠言《出師表》)
56、居:1、停留(如:不可久居《小石潭記》)2、在(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3、經過(如:居數月《塞翁失馬》)
57、舉:1、傳揚(如: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2、發動(如: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3、被舉用(如:管夷吾舉於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8、具:1、同「俱」,全、都(如:具答之《桃花源記》)2、具有(如:各具情態《核舟記》)
59、絕:1、極(如:以為妙絕《口技》)2、停止,消失(如:群響畢絕《口技》)3、隔絕(如:沿泝阻絕《三峽》)
60、開:1、散開(如:日出而林霏開《醉翁亭記》)2、放晴(如:連月不開《岳陽樓記》)3、打開(如:旁開小窗《核舟記》)
61、可:1、大約(如:潭中魚可百許頭《小石潭記》)2、可以(如:珠可歷歷數也《核舟記》)
62、苦:1、苦於(如:苦秦久矣《陳涉世家》)2、使……苦(如:苦其心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3、樂:1、以……為樂(如:太守之樂其樂《醉翁亭記》)2、使……快樂(如:鍾鼓樂之《關雎》)3、樂趣(如:而不知人之樂《醉翁亭記》)4、歡樂、快樂(如:遊人去而禽鳥樂也《醉翁亭記》)
64、類:1、像(如:絕類彌勒《核舟記》)2、事理(如:不可謂知類《公輸》)
65、利:1、有利的(如:天時不如地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銳利(如:兵革非不堅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有利可圖(如:利其然《傷仲永》)4、物資(如:利盡南海《隆中對》)
66、隸:1、屬於(如:世隸耕《傷仲永》)2、跟著(如:隸而從者《小石潭記》)
67、良:1、真,實在(如:良多趣味《三峽》)2、善良(如:此皆良實《出師表》)
68、臨:1、面對、對著、當著(如:執策而臨之《馬說》)2、來到,在(如:臨溪而漁《醉翁亭記》)3、靠近(如: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記》)4、將要(如:故臨崩寄臣以大事《出師表》)
69、鱗:1、像魚鱗一樣(如:鱗浪層層《滿井游記》)2、魚(如:呷浪之鱗《滿井游記》)
70、令:1、命令。(乃令符離人葛嬰……《陳涉世家》)2、讓,使。(如:忿恚尉,令辱之《陳涉世家》)3、指縣令。(如:陳守令皆不在《陳涉世家》)
71、妙:1、奇妙(如:以為妙絕《口技》)
72、名:1、命名、起名(如:名之者誰《醉翁亭記》)2、說出(如:不能名其一處《口技》)
73、謀:1、商量(如:陳勝吳廣乃謀曰《陳涉世家》)2、謀劃、籌劃(如: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74、奇:1、奇特。(如:明有奇巧人《核舟記》)2、零數。(如: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75、騎:1、騎兵(如:騎千餘《陳涉世家》)2、馬(如: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觀潮》)
76、前:1、前面(如:其一犬坐於前《狼》)2、上前(如:狼不敢前《狼》)
77、強:1、有餘(如:賞賜百千強《木蘭詩》)2、強盛,強大(如:以弱為強者《隆中對》)3、通「僵」,僵硬(如:項為之強《童趣》)
78、清:1、清澈(如:水尤清冽《小石潭記》)2、凄清、冷清清(如:以其境過清《小石潭記》)
79、情:1、實情(如:必以情《曹劌論戰》)2、友情、交情(如: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隆中對》)
80、請:1、請允許,敬辭(如:請獻十金《公輸》)2、請求(如:曹劌請見《曹劌論戰》)3、請教(如: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送東陽馬生序》)
81、窮:1、窮盡,動詞(如:欲窮其林《桃花源記》)2、窮盡,形容詞(如:樂亦無窮《醉翁亭記》)3、深(如:窮冬烈風《送東陽馬生序》)4、貧窮(如: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82、屈:1、委屈(如:猥自枉屈《出師表》)2、彎曲(如:手指不可屈伸《送東陽馬生序》)
83、去:1、走開,離去(如:一狼徑去《狼》)
84、闕:1、宮殿(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2、同「缺」,中斷(如:略無闕處《三峽》)
85、容:1、許、讓(如:雖席地不容閑《觀潮》)2、神色(如:視端容寂《核舟記》)
86、乳:1、餵奶(如:婦撫兒乳《口技》)2、奶頭(如:兒含乳啼《口技》)
87、善:1、好(如:善哉,吾請無攻宋矣《公輸》)
88、少:1、一會兒(如:少時《狼》)2、稍微(如:意少舒《口技》)3、不多(如:飲少輒醉《醉翁亭記》)4、年輕(如:陳涉少時《陳涉世家》)
89、舍:1、學舍、書館、房屋(如:至舍《送東陽馬生序》)2、舍棄(如: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3、丟開、離去(如:太丘捨去《陳太丘與友期》)
90、甚:1、超過、厲害、嚴重(如:所惡莫甚於死者《魚我所欲也》)
91、勝:1、優美、美好(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2、忍受,能承受(如:高處不勝寒《水調歌頭》)4、盡(如:跨州連郡者不勝數《隆中對》)
92、施:1、施實。(如:然後施行……《出師表》)
93、食:1、吃。(如:食不飽,力不足《馬說》)2、通「飼」,喂養。(如: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3、食物(如: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94、使:1、派(如:秦王使人謂安陵君《唐雎不辱使命》)2、出使(如:使於秦《唐雎不辱使命》)
95、始:1、才(如: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滿井游記》)
96、市:1、集市(如:東市買駿馬《木蘭詞》)2、買(如:願為市鞍馬《木蘭詞》)
97、適:1、正好(如:而此地適與余近《滿井游記》)
98、書:1、書寫。(如:乃丹書帛日《陳涉世家》)2、文字,字條。(如:得魚腹中書《陳涉世家》)3、書信。(如:一男附書至《石壕吏》)4、文件。(如:軍書十二卷《木蘭詩》)
99、數:1、表多次。(如:又數刀斃之《狼》)2、計算。(如:珠可歷歷數也《核舟記》)3、屢次。(如:扶蘇以數諫故《陳涉世家》)4、幾(如:率數萬人《陳涉世家》)
100、遂:1、就、於是(如:遂逐其師《曹劌論戰》)
101、所以:1、用什麼方法(如: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輸》)2、用這些來(如:所以動心忍性《孟子》)3、……原因(如: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102、通:1、通過(如:初極狹,才通人《桃花源記》)2、順利、順暢(如:政通人和《岳陽樓記》)3、整個(如:通計一舟《核舟記》)4、貫通(如:中通外直《愛蓮說》)
103、圖:1、謀取(如: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隆中對》)
104、徒:1、僅僅、只(如: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105、屯:1、停駐(如:屯大澤鄉《陳涉世家》)
106、望:1、聲望(如:先達德隆望尊《送東陽馬生序》)
107、為:1、做,製造(如: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公輸》)2、對、向(如: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3、替、給(如: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公輸》)4、刻有(如:為人五《核舟記》)5、為了(如: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6、接受(如: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魚我所欲也》)
108、謂:1、說(如:謂為信然《隆中對》)2、是(如:太守謂誰《醉翁亭記》)3、認為(如:予謂蓮《愛蓮說》)4、叫做(如: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5、命名(如: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
109、文:1、畫著文彩(如:皆披發紋身《觀潮》)2、文章(如: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3、彩飾(如:舍其文軒《公輸》)
110、聞:1、聽說(如:余聞之也久《傷仲永》)2、名聲(如:不能稱前時之聞《傷仲永》)
111、下:1、攻下、攻克(如:蘄下《陳涉世家》)2、向下(如:日光下澈《小石潭記》)3、往下走(如:下見小潭《小石潭記》)
112、鮮:1、鮮艷(如:芳草鮮美《桃花源記》)2、少(如:陶後鮮有聞《愛蓮說》)
113、賢:1、勝過、超過(如:賢於材人遠矣《傷仲永》)2、有才能的(如:如此其賢《傷仲永》)
114、相:1、互相(如: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115、效:1、功效、效果,名詞(如: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出師表》)2、取得成效(如:不效則治臣之罪《出師表》)
116、屑:1、不屑指因輕視而不肯接受(如:乞人不屑也《魚我所欲也》)2、忙碌的樣子(如:而樓上人往來屑屑《山市》)
117、謝:1、道歉(如:長跪而謝之《唐雎不辱使命》)
118、信:1、信任(如:願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2、信實(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3、確實(如:謂為信然《隆中對》)4、通「伸」,伸張(如: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119、行:1、品德(如:性行淑均《出師表》)2、行軍(如:行收兵,比至陳《陳涉世家》)3、行列、隊伍(如:皆次當行《陳涉世家》)4、行走(如: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120、許:1、答應,承認、同意(如: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2、大約的數量(如:高可二黍許《核舟記》)3、擬聲詞(如:曳屋許許聲《口技》)
121、學:1、學習(如:學而時習之《論語十則》)
122、尋:1、尋找(如:尋向所志《桃花源記》)2、不久(如:尋病終《桃花源記》)
123、焉:1、哪裡(如: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2、句末語氣詞(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124、艷:1、妖艷、艷麗(如:艷裝騎驢《滿井游記》)2、欣羨(如:略無慕艷意《送東陽馬生序》)
125、夷:1、平(如:船背稍夷《核舟記》)
126、遺:1、留給、給予(如: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2、死去的人留下的(如:深追先帝遺詔《出師表》)
127、已:1、停止(如: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蒹葭》)2、完了、完畢(如:死者長已矣《石壕吏》)3、算了,罷了(如:且壯士不死即已《陳涉世家》)4、已經(如:骨已盡矣《狼》)
128、義:1、正義、仁義(如:捨生而取義《魚我所欲也》)
129、異:1、奇異、特殊、不同(如:奇山異水《三峽》)2、認為……奇怪(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130、易:1、交換(如:寒暑易節《愚公移山》)2、容易(如:難者亦易矣《為學》)
131、詣:去、到,去拜訪(如:及郡下,詣太守《桃花源記》)
132、益:1、增加(如:曾益其所不能《孟子》)2、利益、好處(如:有所廣益《出師表》)
133、意:1、心情(如:意少舒《口技》)2、神情、態度(如:意暇甚《核舟記》)3、情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記》)4、企圖,想要(如: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狼》)
134、因:1、於是、就(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唐雎不辱使命》)2、憑借、依靠(如: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3、根據、依照(如: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4、因此(如: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135、引:1、拉,表示好感(如:下車引之《陳太丘與友期》)2、拿起(如:丁壯者引弦而戰《塞翁失馬》)
136、盈:1、滿(如:曾不盈寸《核舟記》)
137、用:1、使用、採用(如: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2、因此(如:遂用猖獗《隆中對》)
138、友:1、朋友(如: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十則》)2、友愛、親近(如:琴瑟友之《關雎》)
139、余:1、剩下的、留下的(如:余寒猶厲《滿井游記》)2、第一人稱,我(如:余聞之也久《傷仲永》)

F. 歸納文言文中謝字的用法、要全、每個用法舉一個例。謝了。

基本字義

1. 對別人的幫助或贈與表示感激:~~。~儀。~忱(謝意)。~恩。~意。面~。致~。感~。
2. 認錯,道歉:~過。~罪。
3. 推辭:~絕。閉門~客。
4. 凋落,衰退:~頂。~世(去世)。凋~。新陳代~。
5. 告訴,詢問:「使人稱~:『皇帝敬勞將軍。』」
6. 遜,不如:「錦江何~曲江池?」
7. 古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8. 姓。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言,射聲。本義:向人認錯道歉)
2. 同本義 [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
自謝曰。——《戰國策·趙策》
長跪而謝。——《戰國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驚謝曰。——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又如:謝咎(引咎自退;悔過;謝罪);謝錯(認錯賠不是);謝室(待罪之室)
4. 用言辭委婉地推辭拒絕 [decline;refuse]
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 黯伏謝不受命。——《史記·汲黯列傳》
謝媒人。——《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楚而謝。—— 唐· 李朝威《柳毅傳》
謝客矣。——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子退而休之,謝醫卻葯。 ——宋· 蘇軾《蓋公堂記》
5. 又如:謝醫(謝絕醫療);謝金(謝絕禮金)
6. 辭去官職 [resign]
若此兒不救,便當回舟謝職,無復遊宦之興矣。——《南齊書·王僧虔傳》
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唐· 王維《送張五歸山》
7. 又如:謝老(告老還鄉);謝事(卸去官職);謝政(致仕退休);謝役(辭去差使);謝職(卸去官職)
8. 告辭;告別 [take leave;leave]
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史記·李將軍列傳》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史記·魏公子列傳》
故不復謝。
不報謝?
過謝侯生。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謝了擾(告辭);謝別(告別,辭別)
10. 告訴,告誡 [tell;warn]
謝漢使。——《漢書·李廣蘇建傳》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1. 以言辭相問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
至府,為我多謝問趙君。——《史記·趙廣漢傳》
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
12. 感謝 [thank]
休謝之。——《三國演義》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史記·項羽本紀》
且謝曰。——唐· 李朝威《柳毅傳》
雖死必謝。
13. 又如:謝承(感謝;答謝);謝荷(感謝);謝候(致謝並問候);謝私(感謝私下幫助)
14. 逝去 [farewell]
詔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齡謝世,顯號未加。——《魏書·彭城王勰傳》
15. 又如:謝賓客(死亡的委婉說法);謝世
16. 酬謝 [thank sb. with a gift]
婚禮不許多用盤盒豬羊糖餅,不許厚禮物謝媒。——明· 海瑞《禁約》
受人十萬,謝客數千,又重饋部吏。——《潛夫論》
17. 又如:謝土(修建完畢,祭祀土神的禮義活動);謝犒(酬謝;犒勞);謝銀(酬謝用的銀子);謝灶誥(祭灶王爺的青詞)
18. 衰敗,衰落 [decline;wane]
宿覺名未謝,殘山今尚存。—— 宋· 葉適《宿覺庵》
花之既謝。——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19. 遜讓;不如 [modestly decline]
既鯨鯢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訴其本懷,避賢謝拙。——《宋書·王宏傳》
20. 又如:謝拙(自謙愚笨而辭職)
21. 避免,避開 [avoid]
必以儷辭為文,何緣《十翼》不能一致,豈波瀾既盡有所謝短乎?——章炳麟《文學總略》
22. 又如:謝短(避其所短)

常用片語

1. 謝病 xièbìng
[excuse oneself on grounds of illness]託病謝絕會客或自請辭職
常為謝病。——《史記·春申君列傳》
應侯(范雎)因謝病。——《國策·秦策》
2. 謝忱 xièchén
[gratitude;thanksfulness] 感謝的忱意
承蒙協助,謹致謝忱
3. 謝詞 xiècí
[thank-you speech] 在正式場合作的表達謝意之辭
4. 謝頂 xièdǐng
[be balding] 歇頂
有的老年人謝頂,有的老年人不謝頂
5. 謝恩 xiè』ēn
[thank sb.(esp.the emperor or a high official)for his favor (or kindness)] 感謝別人的恩德(多指臣子君主)
6. 謝候 xièhòu
[express appreciation (for sb.』s kindness or hospitality)] 答報致謝並加問候的意思
7. 謝絕 xièjué
[decline] 婉辭,推辭
謝絕回答有關個人的問題
謝絕一項正式的邀請
8. 謝客 xièkè

(1) [refuse to meet visitors or guests]∶婉言拒絕會見賓客
(2) [express thanks to guests]∶向賓客致謝
9. 謝禮 xièlǐ
[honoravium] 向人致謝送的禮物。也叫「謝儀」
10. 謝靈運 Xiè Língyùn
[Xie Lingyun] (385—433) 南朝宋詩人,曾任永嘉(現在浙江省永嘉縣)太守,喜歡游覽,擅長寫山水詩,有《謝康樂集》
11. 謝幕 xièmù
[answer a curtain call] 演出結束後,演員在台前向觀眾敬禮,表示謝意
12. 謝媒 xièméi
[(of bride and bridegroom) express their thanks to the matchmaker] 舉行婚禮後男女雙方向媒人致謝
13. 謝卻 xièquè
[decline] 謝絕;婉言拒絕
14. 謝世 xièshì
[pass away;die] 逝世
15. 謝天謝地 xiètiān-xièdì
[thank goodness, thank heaven] 迷信說法,謂感謝天地神靈的佑護。後多用來表示滿意或感激之意
16. 謝帖 xiètiě
[a note of thanks] 舊時受禮後道謝的回帖
17. 謝孝 xièxiào
[visit and thank relatives and friends for their presence at funeral] 舊俗,孝子到弔唁的親友家行禮致謝,特指服滿後拜訪弔唁的親友,表示感謝
18. 謝謝 xièxie
[thank] 感謝的表示。感謝,尤指對接受別人給予的或提供的恩惠說些感激的話
19. 謝儀 xièyí
[honorarium] 謝禮。對一般按習慣或規矩不索取固定報酬的服務或在法律上未規定付酬的服務給予的款項或報酬
20. 謝意 xièyì
[credit] 感謝之意
21. 謝罪 xièzuì
[apologize for an offence] 自認有過,請人諒解
至藺相如門謝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謝 Xiè
詳細字義
〈名〉

1. 古邑名 [Xie town]。在今河南省唐河南
於邑於謝,南國是式。——《大雅》
2. 姓。如:謝女(指晉朝女詩人謝道韞);謝太博(即晉朝謝安;又被稱為謝公,謝郎);謝家(指謝安家或指南朝宋的謝靈運家)

G. 初中文言文知識歸納

在古漢語詞彙中,實詞占絕大多數,所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是正確閱讀文言文的關鍵,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點。文言實詞的重點是理解文言實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
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又如「滿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為「座」,初中課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約有六十個,我們列表把它們集中起來記憶。通假字的讀音要按其本字的讀音來讀,如「將軍身被堅執銳」中的「被」讀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著」解釋。
(二)一詞多義。
文言文中有些字詞根據語言發展的規律,應用范圍有所變化,同樣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意思,在那個句子中又是另一個意思。要讀懂文言文必須了解一個詞的多種含義,以便確定其在具體句子中的含義。因此,對文言實詞詞義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數,平時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見實詞的一詞多義現象。
例:1. 以為妙絕(極)群響畢絕(消失)
2. 朝服衣冠,窺鏡(早晨)於是入朝見威王(朝廷)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朝拜)
(三)古今異義。
語言,特別是它的詞彙,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隨著時代的變化、歷史的變遷,古今詞彙及其意義有了明顯的差異,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掌握常用實詞的變遷情況,對於讀懂文言文是有極大的幫助的,古今詞義變化有下列幾種情況:
1. 詞義擴大。「再」古義為「第二次」,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現在的意思不僅指第二次,還指幾次以上或重復與繼續,使用范圍擴大。
2. 詞義縮小。「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兒女」。現在只表示「男子的配偶」,詞義范圍變窄了。
3. 詞義轉移。「涕」在古義中指「眼淚」,如「汪然出涕曰」,現在則專指「鼻涕」。詞義出現了轉移。
4. 詞類活用。在古代漢語中,某些詞可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其詞性,這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象。在平時的學習、朗讀過程中,要把握這種語言現象,一般有下列幾種情況:
(1)名詞活用為動詞。「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蹄」本為名詞,這里活用為動詞,作「用蹄子踢」理解。
(2)動詞活用為名詞。「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醉翁亭記》)「提攜」本為動詞,在這里活用為名詞,作「用手攙扶的小孩」理解。
(3)形容詞做名詞。「吾與汝畢力平險」(《愚公移山》)「險」本為形容詞,在這里活用為名詞,作「險峻的大山」理解。
由於《中考說明》規定「不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故初中生對這一內容稍作了解即可。

熱點內容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
絲足老師 發布:2025-05-12 01:30:24 瀏覽:608
當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 發布:2025-05-12 00:53:30 瀏覽:853
考研英語真題下載 發布:2025-05-12 00:24:07 瀏覽:454
2017美術生高考綜合分 發布:2025-05-12 00:20:15 瀏覽:883
清風校園手抄報資料 發布:2025-05-11 21:08:53 瀏覽:612
安溪是哪個市 發布:2025-05-11 19:17:34 瀏覽:708
京芳教育 發布:2025-05-11 14:06:12 瀏覽:943
雲南白葯膏多少錢 發布:2025-05-11 12:53:15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