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誇獎老師的文言文
玉樹臨風,貌比潘安,白衣風流,書生意氣,誠為師表。
㈡ 古代贊美老師的詩句有哪些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唐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譯文: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2、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唐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譯文:落葉飄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風流儒雅堪當我的老師。
3、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唐 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譯文: 令公的學生遍布天下,何須在房前再種花呢。
4、天子號仁聖,任賢如事師。—— 唐 杜牧《雪中書懷》
譯文: 天子稱仁聖,任用賢人如同侍奉老師。
5、偶應非熊兆,尊為帝者師。—— 明 劉基《題太公釣渭圖》
譯文:偶然應驗了到渭水北邊遇到的不是熊而是賢人的預兆,尊其為君主(文王)的老師。
㈢ 求幫幫忙,寫兩篇贊美老師的文言文,只要是原創的,一篇50分,寫得好,兩篇我再加100分
寫作思路:根據老師的往日的授課特點,以及和學生相處的方式來進行描寫,把感謝老師的話語融入進來,中心要明確等等。
正文:
開學之日,其日:步入初中,何當小學乎?理應努力,知否?眾人乃嘆曰:定牢記之!後,聽師授課。
一人謂予日:先生之貌甚異之,可笑!此聲入眾人耳,皆笑日:先生即轉頭,汝懼否?先生聽之,怒目斥之:爾等竟趁吾板書之時交頭接耳,可見爾等至此皆以玩為上也!瞬時,堂內鴉雀無聲,眾人皆大氣不敢出,齊背板挺直,目視黑板。
又日:爰徒哪位渴,欲飲茶?不如隨吾至辦公室稍作歇息,談笑可否?寒窗十二載,後享四十年。
謹記,不復講矣!謹遵先生教誨!吾輩深以為懼,師命不敢違,從之。
細思,先生教學有方也。
樂時學識,習時樂乎。
同吾等上課時,喚吾等上台畫圓。
雞蛋、梨子各有,隨即教堂哄然大笑,師告之日:畫圓雖簡,畫好則難。
凡事需勤,歷經磨難,方可功成。
先生授吾各類知識,教吾處世之方,語吾做人之德,吾內心對師。充滿敬仰之情,吾定謹記先生教誨,不負先生之所望。
㈣ 贊美「老師」的文言文有哪些
1、身教重於言傳。——出自清代學者王夫之
譯:為師者,要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如何做人。
2、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出自唐•陸贄《奉天論奏當今所切務狀》
譯:言語去打動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動去打動人的,其效應一定很快。
3、一日之師,終身為父。——元.關漢卿
哪怕只當了你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作為父親那樣敬重。
4、君子隆師而親友。——出自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荀子修身》
譯:君子尊崇老師而親近朋友
5、事師之猶事父也。——出自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呂不韋《呂氏春秋勸學》
譯:對待老師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表明對老師的尊重.
6、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出自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荀子.大略》
譯:國家想要振興,必須尊敬教師,重視傳授專長技術的師傅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論語》
譯: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8、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出自〔宋〕李覯《廣潛書》
譯:一個人是否善就看他受的教育如何,他受的教育如何又應看他的老師的水平如何。
9、、片言之賜,皆事師也。——出自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自序》
譯:即使是一句話的賜教,都要把(他)當成老師
10、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出自唐.韓愈《師說》
譯: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與主動學習得可貴品質。
㈤ 關於贊揚老師的古文!
師 說
作者:韓愈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人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古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庚。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之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時候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從師學習,那他對於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聞知道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聞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所以,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哪!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而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許多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味。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於他們自己呢,卻恥於讓老師教他們,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聘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品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知道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詩》、《書》等六經經文及解釋經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於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㈥ 贊美老師的文言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 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 ,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 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 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 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 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向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異便。此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 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 。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 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 丘山也,則差數睹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 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 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昔者堯、 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由此觀之, 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梁麗可以沖城而 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 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而志,與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與道參差。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 無所畛域。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 ,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理,達 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躑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曰: "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參考資料:http://cul.sohu.com/shici/guwen/guwen/gw_4.htm
㈦ 贊美老師的文言文有哪些
1、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釋義:令公的學生遍布天下,何須在房前再種花呢?
2、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出自清代詩人羅振玉的《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
釋義:哪怕只當了你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作為父親那樣敬重。
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釋義: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4、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出自清代詩人鄭燮的《新竹》
釋義:個人能夠超過老師和前輩,是因為老師和前輩的養育和培養。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西漢詩人劉向的《史記·李將軍列傳》
釋義:桃樹和李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便走成了一條小路。
㈧ 求誇獎中葯老師文言文
悲劇 - - 我所看的書里貌似沒有誇獎醫生的 。。。
良醫師也,師之術妙矣,葯石以濟活人,及受弟子。。弟子志之,自效患者也
。。。我水平就這樣了 - -
良醫啊老師是,老師的醫術很好。。針葯救濟活人。。又傳授弟子 弟子會記住的,我會救治病人的。。
㈨ 贊美老師的文言詩句有哪些
1、《己亥雜詩·其五》清代:龔自珍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翻譯: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唐代:白居易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翻譯:裴令公的桃李學生遍布天下,哪裡用得著再在門前屋後種花呢?
3、《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唐代:李商隱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翻譯: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4、《新竹》清代: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翻譯:新長的竹子要比舊竹子高,它們的生長全憑老的枝幹扶持。
5、《蜂》唐代:羅隱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翻譯:蜜蜂啊,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