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慶問飲文言文翻譯
Ⅰ 2009當代學生文言文翻譯1-25篇 跪求!!!
非常榮幸我愛數學029可以為您解答疑難,如果您需要此類解答,請酌情考慮選擇此答案為最佳答案,不勝感激。
1.魯人徙越
魯人自己善於織草鞋,(他的)妻子善於織白絹,(他們)想搬到越國去。有人對他們說:「你們一定會很窮的。」魯人問:「為什麼呢?」(那個人)說:「草鞋是用來穿的,可是越人光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頭散發的,憑你所擅長的技能,到用不著的國家去(謀生),想要不貧窮,難道可能辦到嗎?」
2.農夫毆宦
曾經有一個農夫,用驢馱著木柴到城裡來賣,遇到宦官自稱「宮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給了他幾尺絹,又就地索取「門戶」稅,還強要(農夫)用驢把木柴送到內廷去。農夫哭了,把得到的絹又給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說:「必須用你的驢把柴送到內廷。」農夫說:「我家有父母、妻子、兒女,等著賣柴得錢後,才能有飯吃。現在我把木柴給了你,不向你要價錢就回去,你還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農夫就毆打了宦官。(街使的屬吏捉住他上報,德宗頒詔將宦官廢免,賜給農夫十匹絹。然而,宮市並不因此而改變,諫官與御史們屢次規諫,德宗都不肯聽從。)
3.教學相長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好。所以學了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夠的地方,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4. 樊重樹木
樊重曾經想製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幾年之後,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這說明種植樹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諺說:「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種穀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種樹。」說的就是這件事呀!
5. 顏回好學
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哪個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可惜短命死了!現在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
6. 王充博覽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人都贊揚他很孝敬。後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從業的本領,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於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瀏覽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天長日久,於是(他)廣泛地弄通了眾多流派的學說。
7. 不記人過
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剛剛擔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一位中央官員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了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況且)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8.欲食半餅喻
比如有個人因為肚子餓的原因,要吃七個煎餅。他吃了六個半時就停下了,覺得很飽了。這時,他就責怪自己有病,用手打著自己,說了這樣的話:「我現在吃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前面的六個餅都白白地浪費了。假如知道這半個餅就能吃飽,我就應該先吃這半個餅。」
9. 反裘負芻
10. 管莊子刺虎
有兩只為爭吃一個人而相鬥的老虎,管莊子想要刺死它們。管與止住他說:「老虎,是凶暴的動物;人是它們的美味。現在兩只老虎因爭吃人而互相爭斗,小的一定會死,大的一定會受傷。你等這兩只老虎受傷後再刺殺他們,這就只用一個舉動殺死兩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隻老虎的力氣,卻能贏得一下子殺死兩只老虎的名聲。」
11. 齊人有好獵者
齊國有個喜歡打獵的人,荒廢了許多時日,可什麼野獸也沒獵到。回到家裡,就感到對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門,就感到對不起朋友鄉鄰。他獵不到野獸的原因,是他的獵狗不好。(他)想要買一隻好狗,(可是家裡又十分貧困,買不起。)有個人對他說:「你應該盡力耕田。」這個打獵的人說:「為什麼?」那個人沒有回答他。他就自己想到,該不會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獲之後就可以買到好狗了吧?於是,他回家後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裡就富裕起來。家裡富裕起來,就(有錢)買到了好狗,於是他每次打獵的收獲,常常超過別人。不僅僅是打獵,許多事情都是這樣。
12.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是鄱陽人。他的妻子將要老了,喜歡拜佛念經,從早晨到黃昏,一定要嘴裡念「觀音菩薩」上千遍。何梅谷憑著儒學好而在當時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聽從,不阻止呢,他又怕給當時的讀書人留下笑柄,(這樣使得他)進退兩難。一天,他三翻兩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個不停。妻子生氣地說:「為什麼這么吵鬧呢?」梅谷慢慢地回答說:「(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對我生氣,觀音菩薩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麼能對你不生氣呢?」妻子頓時明白了,於是停止做佛事。
13. 邴原泣學
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經過書塾時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小孩子為啥哭泣?」邴原說:「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人,凡是能夠學習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地說:「你想讀書就來吧!」邴原說:「我沒有上學的學費。」老師說:「孩子,你如果有學好知識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學費。」邴原於是就進了學堂。(他學習異常努力),一個冬天,就能熟練地背誦《孝經》和《論語》。
14. 晉人好利
有個貪財的晉國人,走進市場。碰到東西就取,說:「這個東西我可以吃,這個東西我可以穿,這個東西我可以收藏,這個東西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場的官吏追出來和他要錢,這個晉國人說:「我剛才利慾熏心,兩眼暈眩、發熱,天下的東西都好像是我本來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東西了。幸好你給了我,我如果以後發了財就還你錢。」管市場的官吏生氣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東西奪回來就離開了。旁邊有人譏笑他,晉人伸手指著他罵道:「世上貪財的人比我還要嚴重,(他們)往往想方設法用陰謀搶奪財物,我還只不過是白天去搶,難道不是比他們好多了嗎?有什麼好笑的?」
15.范仲淹罷宴
范仲淹鎮守邠州時,閑暇的時候帶領下屬和官員登上城樓准備酒宴,還沒有舉起酒杯,就看見幾十個穿著孝服的人正在籌辦裝殮之物。他馬上派人去詢問,原來是一個客居在外的讀書人死在了邠州,將要埋葬在近郊。下葬時入殮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沒有準備。范仲淹很傷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濟了他們,讓他們能完成裝殮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嘆甚至有感動得流下眼淚的人。
16.一知半解
宋國有個求學的人,(求學)三年後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親的名字。他母親說:「你學習了三年,(現在)回到家卻直呼我的名字,(這是)什麼原因?」她的兒子說:「我所認為是聖賢的人,沒有超過堯、舜的,可對堯、舜是直呼他們的名字;我所認為大的東西,沒有大過天地的,可對天地也是直呼它們的名字。現在母親你賢明不會超過堯、舜,母親你大不可能超過天地,因此我就直呼母親的名字。」 他的母親說:「對於你所學的,你將要全部按照它實行嗎?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親的名字;對於你所學的,你會有不實行的嗎?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親名字這件事放在後面(暫緩實行)。」
17.非所言勿言
不需你說的你就不要說,從而來避免禍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從而來避免危險;不需你拿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從而來避免欺詐;不需你爭取你就不要爭取,從而來避免損害名聲。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昏暗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沒有發生時進行謀劃;聽力靈敏的人能在無聲中聽到聲音;善於思考的人能在禍患沒發生時做好防備。這個世界很渾濁,只有我很清白,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還清醒。
18.武王問治國之道
武王問姜太公:「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什麼?」太公回答說:「治理國家的方法就是愛護百姓罷了。」武王說:「愛護百姓是做什麼事?」太公答:「給他們以利益而不要加害於他們,讓他們成功不要使他們失敗,使他們好好活著而不要殺害他們,給了他們的東西就不要再搶回來,使他們快樂別讓他們痛苦,對他們和顏悅色而不要怒目相向。這是治理國家的方法,使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為,憐愛他們罷了。」
19.君子之言
君子的話少而真實,小人的話多而虛假。君子的學習,傳入耳中,記在心裡,從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從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開始,最終使人不能趕上。君子考慮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禍患卻百倍於思考幸福。君子在領取財物時要看對象,施與財物時卻不選擇人。君子的充實如同空虛一樣,有如同沒有一樣。
20.劉備納賢
當初,涿郡人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家境貧苦,和母親一起靠販賣草鞋為生。劉備身高七尺五寸,雙手下垂時能夠超過膝蓋,(耳朵很大,)自己一回頭都能看得到;他胸懷大志,平時很少說話,高興、憤怒等表情不在臉上輕易流露。他曾經與公孫瓚一起在盧植門下學習儒家經義,所以前去依附公孫瓚。公孫瓚派他與田楷奪取青州,建立了戰功,因此把他任命為平原國相。劉備年輕時與河東人關羽、涿郡人張飛交情深厚,他與這兩人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廣眾之中,關羽和張飛整日站在劉備身邊侍衛。他們跟隨劉備應付周旋,不避艱險。常山人趙雲率領本郡的隊伍前去拜見公孫瓚,劉備見到趙雲後,認為他膽識出眾,便用心交結。於是趙雲就跟隨劉備到了平原國,為他統領騎兵。
21.絕妙好辭
魏武帝曾經從曹娥碑下經過,楊修跟隨著。碑的背面題寫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魏武帝對楊修說:「你懂不懂得它的含義?」楊修回答說:「懂得。」魏武帝說:「你不要說,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魏武帝才說:「我已經懂得了。」於是讓楊修另外記錄下他所理解的意思。楊修記道:「黃絹,是有色的絲,在字中是一個『絕』字;幼婦,是年少女子,在字當中是一個『妙』字;外孫,是女兒之子,在字當中是一個『好』字;齏臼,是受辛之器,在字當中是一個『辭』字:合起來就是『絕妙好辭』的意思呀!」魏武帝也記下了這八個字的含義,與楊修所記相同,於是他感嘆說:「我的才能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了三十里。」
22.牧童捉小狼
兩個牧童走進山林里(恰好)走到一個狼窩前,窩里有兩只小狼,(兩個牧童)謀劃著各抓一隻。(他們)各自爬上一棵樹,兩棵樹相距幾十步遠。過了一會兒,老狼回來了,它鑽進狼窩一看,小狼不見了,心裡非常驚慌。一個牧童在樹上又是扭小狼的腳,又是揪它的耳朵,故意讓它哀號。老狼聽到小狼的叫聲,仰頭看見了(牧童和小狼),憤怒著沖到樹下,一邊嚎叫一邊連爬帶抓(著樹干想爬上去)。(這時)另一個牧童也在另一棵樹上欺負得小狼急促地哀號起來。老狼(聽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張望,才遠遠看見另一棵樹(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離開這棵樹奔跑向另一棵樹下,(它)像剛才那樣狂叫撕抓。第一棵樹上的小狼又叫,它又轉身奔向第一棵樹。口中叫個不停,腳下奔跑個不停,來來回回跑了幾十趟,跑得漸漸慢了,叫聲漸漸弱了;不一會兒,(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過了許久,便一動不動了。牧童下樹一看,老狼已經斷氣了。
23.林逋論學問
求學的人提問,不只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只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和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24.一軸鼠畫
東安有一個讀書人喜歡做畫,作了一幅題材為老鼠的畫,獻給縣令。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隨意地把這幅畫掛在牆壁上,每天早晨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掛上去多次落下地。縣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時候縣令起來察看,發現畫落在地上,而一隻貓蹲在畫的旁邊;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著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它的貓,結果沒有一隻不是這樣的,到這時候,縣令才知道這幅鼠畫是畫得很逼真。
25.勉諭兒輩
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如果思考得到(這些東西)的艱難,(就)不敢輕易地花費錢財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來做幾天的粗茶淡飯;一匹綢緞,可以置辦幾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中不挨餓不受冷就滿足了,何必貪圖吃好的穿好的呢?經常在有好東西的時候想著吃不上飯的時候,不要等到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來想有好東西吃的時候,那麼子子孫孫就會常常享受溫飽了。
26.柳慶問飲
後周柳慶,起初在後魏做官,充任雍州別駕。有個商人攜帶黃金二十斤,前往京都長安進行交易,借人房屋居住。每有出行,都是自己掌管著鑰匙。沒多久,房門關鎖如常,而金子卻全部丟失了。商人以為是房主人偷的,遂報官,房主人被送到縣衙審訊逼問,遂自誣承認。柳慶知道後覺得可疑,便召商人訊問:「你的鑰匙常放在什麼地方?」回答說:「常自己帶著。」柳慶又問道:「曾經與人同夜過嗎?」回答說:「沒有。」又問道:「曾經與人一同喝過酒嗎?」回答說:「前些時曾於一個僧人兩度歡聚暢飲,酒醉而白晝昏睡。」柳慶說:「房主人只是因為拷打而自誣的,並不是盜。那個僧人才是真盜哩!」便派吏卒去逮捕僧人,僧人已經攜金逃跑了。後來捉住僧人,所失的金子如數追回。
27.勾踐困於會稽
勾踐固守在會稽的時候,悵然感嘆道:「難道我就這樣固守在這里一輩子嗎?」吳王夫差赦免越國以後,越王勾踐回到越國,於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著苦膽,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抬頭就能看見苦膽,吃時也親口嘗嘗苦膽。勾踐還常常自言自語地說:」你忘記了吳越在會稽這一仗的恥辱了嗎?「越王勾踐親自參加田間勞動,他的夫人親自織布,吃飯時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屈己禮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來訪的賓客,救濟貧窮的人,慰問死者家屬,與老百姓同甘共苦。
28.孔子過而不式
楚國討伐陳國,陳國的西門被打壞,楚人就讓投降的陳國百姓來修繕。孔子經過這里沒有對人們行式禮(軾禮:在車上對車下的人行的一種禮節)。子貢手持轡頭問孔子說:「《禮》上說,遇到三人就應該下車,遇到兩人就應該行式禮。現在陳國修城門的人很多,您卻不行式禮,為什麼呢?」孔子說:「自己的國家滅亡了都不知道,這是不聰明;知道了卻不反抗,這是不忠於國家;國家滅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說明他們沒有勇氣。修城門的人雖然多,卻沒有一個能做到我說的其中一點的,所以我不對他們行式禮。」《詩》說:「憂心悄悄,慍於群小。」這里小人成群,憑什麼受我的行禮呢!」
29.汗不敢出
鍾毓、鍾會在少年時期就有美名。鍾毓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這兩個孩子的聰慧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奉旨進見。鍾毓臉上有汗,魏文帝問:「你臉上為什麼有汗?」鍾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鍾會臉上沒出汗,文帝又問:「你為什麼不出汗?」鍾會回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30.吳郡陳遺
吳郡人陳遺,在家裡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遺在郡里做主簿的時候,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家,就帶給母親。後來遇上孫恩賊兵侵入吳郡,內史袁山松馬上要出兵征討。這時陳遺已經積攢到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隨軍出征。雙方在滬瀆開戰,袁山松打敗了,軍隊潰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澤地帶,沒有吃的,多數人餓死了,唯獨陳遺靠鍋巴活了下來。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對他純厚的孝心的報應。
31.仲尼相魯
孔子擔任魯國宰相,景公認為這是齊國的憂患。對晏子說:「鄰國有聖人,就是敵對國家的憂患。現在孔子當了魯國的宰相可怎麼辦?」晏子回答說:「君主用不用憂愁。拿魯國的國君,是個昏庸軟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眾的宰相。國君不如暗地裡表示欽慕孔子的才能,假說許他做齊國的宰相。孔子竭力勸諫而魯君不聽從,孔子一定會認為魯君驕傲而來到齊國。國君不要接納他。這樣,他將自然和魯國斷絕關系,又不能被任用齊國。孔子就窘迫了。」過了一年,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去,景公不接納,所以孔子被困在陳、蔡兩國之間。
32.饒州神童
饒州從元豐末年時,有個叫朱天錫的小孩兒憑借神童得到了一個官位,民間的百姓都很羨慕他。小孩不論怎麼樣,大概能念書時,從五、六歲,就分次教他們讀《五經》,把竹籃吊在樹梢上讓他們坐在裡面,斷絕他們與外界的交流(讓他們專心讀書)。教書的人預先就商量好價錢,教完一種經書,就給他們一些錢,白天黑夜(讓這些小孩)苦讀。在這期間,神童科被廢除了好長時間,政治和諧後又重新逐漸恢復,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間就流傳饒州出神童。然而許多小孩不是讀書的料,苦讀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
33.燭鄒亡鳥
齊景公喜歡射鳥,派燭鄒管養鳥卻讓鳥飛跑了。景公非常生氣,命令官吏要殺掉燭鄒。晏子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列舉出他的罪狀之後再殺掉他。」景公說:「可以。」於是把燭鄒叫來在景公面前列舉他的罪過,晏子說:「燭鄒,你替我們的君主掌管養鳥卻讓鳥飛跑了,這是第一條罪狀;讓我們國君因為鳥的緣故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讓諸侯聽到了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國君重視鳥卻輕視人才,這是第三條罪狀。我已經列舉完了燭鄒的罪狀,請景公殺掉他。」景公說:「不殺了,我已經接受你的教育了。」
34.東野稷敗馬
東野稷憑駕駛馬車的技術向庄公自薦,(他駕駛馬車)前進、後退時(車輪壓出的痕跡)都符合筆直的墨繩,左右拐彎(的車痕)都符合圓規劃出來的圓。庄公覺得造父都不會超過他的技藝,就讓他駕車連續轉一百圈再返回原地。顏闔碰見東野稷正在駕駛,就進見庄公說道:「東野稷的馬將會翻倒的。」庄公沉默,沒有回答。不久,東野稷果然翻車了。庄公問顏闔說:「您怎麼知道他會失敗?」(顏闔)說:「他的馬力氣用盡了,卻還強迫它奔跑,所以說會翻車的。」
35.多言何益
子禽問老師:「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疲,可是沒有人去聽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振動,(人們早早起身。)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只有在切合時機的情況下說話才有用」
36.校人欺子產
從前有人送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命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魚養在池中。可是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魚做熟了,回來說:「剛開始放入池中,那些魚顯得疲弱而游得不太靈活的樣子,過了一會兒就靈活自在了,迅速地游動看不見了。」子產說:「算是找到了應該到的地方,找到了應該到的地方啊!」
管理池沼的小吏出來就說:「誰說子產有智慧?我已經把魚做熟了吃掉,他還說:「找到了應該去的地方,找到了應該去的地方」
所以對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來欺騙他,但很難用不合情理的事情來欺騙他。
37.陳述古辨盜
陳述古密直,曾掌管建州浦城縣。有家富戶丟失了一些財物,(告到官府,)捉住了幾個人,但不知道誰是真正的小偷。陳述古就欺騙他們說:「某寺里有一口鍾,極其靈驗,它能把真正的盜賊辨認出來。」於是,陳述古就派人把這口鍾迎到縣府衙門放到後閣供奉著。接著,他把囚犯們引來站在鍾的前面,當面告訴他們說:「沒有做小偷的摸這鍾就沒有聲音,做了小偷的一摸就會發出聲音。」陳述古親自率領同事們向鍾禱告,態度非常嚴肅,祭祀完畢後用布幕把鍾圍起來。然後暗中派人用墨汁塗鍾。很長時間之後,帶著那些囚犯一個個地把手伸進那布幕里去摸鍾。他們把手從布里伸出時,陳述古就檢驗他們的手,只見他們的手上都有墨跡,獨有一個人的手上沒有,於是真正的小偷顯露出來了——他是擔心摸了鍾會發出聲音,所以不敢摸的人。經過審訊,這個人就承認了。
38.更渡一遭
從前有一個人得到一隻甲魚,想要煮了吃掉它,但不能容忍擔當殺生的名聲,於是把爐火燒得很旺,讓鍋里的水鼎沸,(在鍋上)橫架一根細竹子作為橋,與甲魚約定說:「你能夠渡過這橋,我就讓你活下去。」甲魚知道主人用計謀來奪取它,它就努力爬行,只能爬過一次。主人說:「你能渡過橋,太好了!再為(我)渡過一次,我想要觀賞它。」
39.害群之馬
黃帝要去具茨山拜見大隗,恰好遇到一個放馬的孩子,黃帝就向他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小孩兒說:「是的。」黃帝又問:「你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嗎?」小孩兒說:「是的。」黃帝說:「這孩子真與眾不同啊!不只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請問如何治理天下呢?」小孩兒拒絕回答。黃帝又問,小孩兒才說道:「治理天下,和牧馬有什麼不同呢?也不過是除掉害群之馬罷了。」黃帝(聽了後)拜了兩拜,又叩頭至地行了大禮,口稱「天師」而退去。
40.李陵答蘇武書
自從投降匈奴,直到今天,身處窮困之中,獨自坐著憂愁痛苦,一天到晚看不到什麼,只見到外族的人。他們穿著皮製臂套、住著氈帳,來抵禦風雨,吃著帶臊味的肉、喝著乳漿,來充飢解渴。抬眼想說說笑笑,誰能和我共同歡樂?邊地冰層發黑,土地凍裂得十分厲害,只聽見使人悲哀的北風發出蕭條的聲響。寒秋九月,塞外草枯,夜裡睡不著覺,側耳遠聽,胡笳相互響著,牧馬悲叫,長吟悲嘯,野獸成群,邊地各種聲音四處響起。早晨坐著聽到這些聲音,不知不覺眼淚都流出來了。唉呀子卿!我李陵難道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心,我能不傷心嗎?
我和你分別以後,更加覺得無聊,想到上有我的母親,到了老年卻被殺;妻子兒女沒有罪過,也都被殺了。我自己辜負了國家的恩惠,被世上的人所哀憐。你回國得到榮耀,我留在匈奴遭受恥辱,這是命呀,叫人怎麼辦啊!我生於奉行禮義的國家,而來到愚味無知的地方,背棄了君王、父母的恩情,長期生活在蠻夷國內,真叫人傷心啊!
41.魯國之法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中做奴隸,有能把他們贖出來的人,可以到國庫中領取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一個諸侯國中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給他的贖金。孔子說:「賜(子貢的名)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聖人所做之事,可以改變風俗習慣,影響老百姓的行為,不只是個人的事情。現今,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你收回國家的贖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贖金,(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樣魯國人一定會有許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42.王旦與寇準
宋朝太尉王旦曾經推薦寇準擔任宰相之職,寇準多次在皇帝面前說王旦的缺點,而王旦卻專門誇贊寇準的長處。有一天皇帝對王旦說:「您雖然稱贊寇準的優點,他卻專門說您的缺點。」王旦說:「本來應該這樣。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時間很久,在處理政事時失誤一定很多。寇準對您不隱瞞我的缺點,更加顯示出他的忠誠正直,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皇帝因此更加器重王旦賢明。
43.寇準讀書
當初,張詠在成都做官,聽說寇準做了丞相,就對自己的僚屬說:「寇準是少見的人材,只可惜他處世方法不足。」等到寇準出任陝的職位時,恰好張詠從成都被罷官回來,寇準隆重設宴,款待張詠。張詠要走的時候,寇準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準問他:「您有什麼話要教導我的呢?」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不能不看啊。」寇準沒有明白他的意思,回去以後拿出《霍光傳》來看,看到裡面有「不學無術」這句話的時候,(才明白過來)。笑著說:「這是張公在說我啊!」
44.金壺丹書
景公在紀國游歷時,發現一個金壺,就打開看,裡面有一幅用紅筆書寫的帛書,上面寫著:「吃魚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馬。」景公說:「好啊,向你這么說真有道理!吃魚不要翻面,是討厭它的魚腥味;不要乘坐劣馬,是不喜歡它走不了遠路。」晏子回答道:「不是這樣的。吃魚不要翻面,是讓國君不要用盡百姓的力氣!不要乘坐劣馬,是讓國君不要把沒有才能的人放在身邊使用啊!」景公說:「既然紀國有這樣好的治國箴言,它又為什麼會亡國呢?」晏子回答說:「有這樣的治國箴言還會亡國。我聽說,君子有治理國家的良策,卻把它懸掛在大街上讓人人都知道;紀國有這樣的箴言,裝進壺里,不亡國還等什麼呢?
Ⅱ 幾篇文言文的翻譯和寓意啊
1,《牧童捉小狼》
原文:兩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謀分捉之,各登一樹,相去數十步。少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童於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且號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樹致小狼鳴急。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號抓如前狀。前樹又鳴,又轉奔之。口無停聲,足無停趾,數十往復,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動。童下視之,氣已絕矣。
翻譯:
有兩個牧童進山發現狼窩,窩里有兩只小狼。於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別爬上一棵相距數十步的樹。不一會兒,大狼回來了,進窩發現小狼不見了,非常張皇失措。牧童在樹上扭小狼的蹄、耳,讓它痛嚎。大狼聽到後,抬頭看見這樣,十分憤怒,跑到樹下,狂叫不已,還用爪子抓樹皮。這時候另一個牧童在另一棵樹上如法炮製,令小狼痛嚎。大狼聽見聲音,到處張望,發現小狼;於是不顧這邊的狼崽,轉而奔至另一棵樹下,象剛才那樣狂叫撕抓。第一棵樹上的牧童又讓小狼哀號,大狼又轉身撲過去。從頭到尾,大狼嘴裡沒有停止過嚎叫,腳下沒有停止過奔跑,這樣來回數十次,跑得也慢了,聲音也小了;再過一會,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動彈。牧童於是從樹上爬下來,湊近一看,原來它已經氣絕身亡。
2,《林?(浦)論學問》
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於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譯文:求學的人提問,不光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跟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3,《一軸鼠畫》
一軸鼠畫
東安有一個讀書人擅長做畫,作了一幅題材為老鼠的畫,獻給縣令。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隨意地把這幅畫掛在牆壁上。每天早晨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掛上去多次落下地。縣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時候縣令起來察看,發現畫落在地上,而有一隻貓蹲在畫的旁邊。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著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他的貓,結果沒有一隻不是這樣的。到這時候,才知道這幅鼠畫是畫得很逼真的,值得愛惜。
4,《勉諭兒輩》
【原文】:由儉〔儉:節儉。〕入奢〔奢:奢侈。〕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時;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飢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著:穿。〕?常將有日思無日,莫等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翻譯: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裡的人習慣於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飢寒無依,何如(不論)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樣)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謀遠慮,哪裡(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5,《柳慶問飲》
這篇沒
6,《勾踐困於會稽》
勾踐固守在會稽的時候,悵然感嘆道:「難道我就這樣固守在這里一輩子嗎?」吳王夫差赦免越國以後,越王勾踐回到越國,於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著苦膽,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抬頭就能看見苦膽,吃時也親口嘗嘗苦膽。勾踐還常常自言自語地說:」你忘記了吳越在會稽這一仗的恥辱了嗎?「越王勾踐親自參加田間勞動,他的夫人親自織布,吃飯時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屈己禮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來訪的賓客,救濟貧窮的人,慰問死者家屬,與老百姓同甘共苦。
7,《孔子過而不式》
原文:荊伐陳,陳西門壞,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過而不式。子貢執轡而問曰:「禮、過三人則下,二人則式。今陳之修門者眾矣,夫子不為式,何也?」孔子曰:「國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爭,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修門者雖眾,不能行一於此,吾故弗式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何足禮哉!
譯文:楚國討伐陳國,陳國的西門被打壞,楚人就讓投降的陳國百姓來修繕。孔子經過這里沒有對人們行式禮(軾禮:在車上對車下的人行的一種禮節)。子貢手持轡頭問孔子說:「《禮》上說,遇到三人就應該下車,遇到兩人就應該行式禮。現在陳國修城門的人很多,您卻不行式禮,為什麼呢?」孔子說:「自己的國家滅亡了都不知道,這是不聰明;知道了卻不反抗,這是不忠於國家;國家滅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說明他們沒有勇氣。修城門的人雖然多,卻沒有一個能做到我說的其中一點的,所以我不對他們行式禮。」
8,《汗不敢出》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翻譯: 鍾毓、鍾會在少年時期就有美名。鍾毓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這兩個孩子的聰慧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奉旨進見。鍾毓臉上有汗,魏文帝問:「你臉上為什麼有汗?」鍾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鍾會臉上沒出汗,文帝又問:「你為什麼不出汗?」鍾會回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9,《吳郡陳遺》
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①。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②。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③。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注釋】
①鐺(chēng):一種鐵鍋。貯錄:貯藏。
②孫恩:東晉末,孫恩聚眾數萬,攻陷郡縣。後來攻打臨海郡時被打敗,跳海死。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吳國內史(諸侯王封國內掌民政的長官,相當於太守)。
③未展:未及。
【譯文】吳郡人陳遺,在家裡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遺在郡里做主簿的時候,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家,就帶給母親。後來遇上孫恩賊兵侵入吳郡,內史袁山松馬上要出兵征討。這時陳遺已經積攢到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隨軍出征。雙方在滬瀆開戰,袁山松打敗了,軍隊潰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澤地帶,沒有吃的,多數人餓死了,唯獨陳遺靠鍋巴活了下來。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對他純厚的孝心的報應。
10,《仲尼相魯》
孔子去魯國當宰相,(齊)景公對此很擔心,對晏子說:「鄰國有聖人,那可是敵國的憂患。如今孔子去魯國當宰相會怎麼樣?」晏子回答說:「陛下您不要擔心。那魯國的國君,是個軟弱的君主;孔子,是聖人。您不如暗地裡給孔子一些好處,暗示他來齊國當宰相。孔子強行進諫魯君必不聽,他肯定會對魯國失望而對齊國有好感,到時候您不要接納他。跟魯國斷絕,在齊國又沒有後台,孔子就會陷入困境。」過了一年,孔子離開魯國去齊國,景公不接納,所以在陳、蔡之間。
Ⅲ 柳慶問飲 文言文翻譯:柳慶是如何問案的
原文
後周柳慶,初仕後魏,為雍州別駕①。有賈人持金二十斤,詣②京師交易,寄人停止。每欲出行,常自執管鑰。無何③,緘閉不異而並失之。謂主人所竊。郡縣訊問,主人遂自誣④服。慶聞而疑之,乃召問賈人曰:「卿鑰常置何處?」對曰:「恆自帶之。」慶曰:「頗與人同宿乎?」對曰:「無。」曰:「與人同飲乎?」曰:「向者⑤曾與一沙門⑥再度酣宴,醉而晝寢。」慶曰:「主人特⑦以痛自誣,非盜也。彼沙門乃真盜耳。」即遣吏逮捕沙門,乃懷金逃匿。後捕得,盡獲所失之金。 (——選自宋·鄭克《折獄龜鑒》)
編輯本段譯文
後周有一個人名叫柳慶,起初在後魏做官,充任雍州別駕。有名商人帶了二十斤黃金到京城做買賣,寄住在一家客棧中。商人每次出門總是隨身攜帶寶箱的鑰匙。不久,房間緊閉如常金錢卻全部消失。他認為是客棧老闆所偷。官府詢問他,客棧老闆就認罪了。柳慶聽到這個消息後卻表示懷疑,詢問商人平日鑰匙放置何處,商人答:「經常自己帶著。」又問:「你可曾同別人一同住宿過嗎?」答:「不曾。」「曾與人一起喝酒嗎?」答:「前一陣曾與一位僧人痛飲過兩次,醉得大白天就睡著了。」柳慶說:「房主人只是因為刑訊痛苦才被迫無辜認罪的,房主人不是小偷。那個僧人才是真正的小偷。」於是立即派人追捕。出家人在偷得黃金後立即逃逸,後來被抓到了,商人丟失的黃金都追回了。
編輯本段注釋
別駕:官名。後魏於諸洲置別家從事史,掌總理眾務。 詣:到。 居止:居住,停留。 無何:不久,不一會。 誣:服。 向者:先前,前一陣。 向:先前,過去,不久前,剛才。 沙門:僧人;和尚。 特:只,僅,不過 。 匿:躲藏,隱藏 。 緘:封,閉。 特:只是,僅,不過。
Ⅳ 文言文及其翻譯。
1,《牧童捉小狼》
原文:兩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謀分捉之,各登一樹,相去數十步。少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童於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且號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樹致小狼鳴急。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號抓如前狀。前樹又鳴,又轉奔之。口無停聲,足無停趾,數十往復,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動。童下視之,氣已絕矣。
翻譯:
有兩個牧童進山發現狼窩,窩里有兩只小狼。於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別爬上一棵相距數十步的樹。不一會兒,大狼回來了,進窩發現小狼不見了,非常張皇失措。牧童在樹上扭小狼的蹄、耳,讓它痛嚎。大狼聽到後,抬頭看見這樣,十分憤怒,跑到樹下,狂叫不已,還用爪子抓樹皮。這時候另一個牧童在另一棵樹上如法炮製,令小狼痛嚎。大狼聽見聲音,到處張望,發現小狼;於是不顧這邊的狼崽,轉而奔至另一棵樹下,象剛才那樣狂叫撕抓。第一棵樹上的牧童又讓小狼哀號,大狼又轉身撲過去。從頭到尾,大狼嘴裡沒有停止過嚎叫,腳下沒有停止過奔跑,這樣來回數十次,跑得也慢了,聲音也小了;再過一會,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動彈。牧童於是從樹上爬下來,湊近一看,原來它已經氣絕身亡。
2,《林?(浦)論學問》
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於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譯文:求學的人提問,不光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跟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3,《一軸鼠畫》
一軸鼠畫
東安有一個讀書人擅長做畫,作了一幅題材為老鼠的畫,獻給縣令。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隨意地把這幅畫掛在牆壁上。每天早晨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掛上去多次落下地。縣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時候縣令起來察看,發現畫落在地上,而有一隻貓蹲在畫的旁邊。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著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他的貓,結果沒有一隻不是這樣的。到這時候,才知道這幅鼠畫是畫得很逼真的,值得愛惜。
4,《勉諭兒輩》
【原文】:由儉〔儉:節儉。〕入奢〔奢:奢侈。〕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時;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飢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著:穿。〕?常將有日思無日,莫等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翻譯: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裡的人習慣於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飢寒無依,何如(不論)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樣)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謀遠慮,哪裡(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5,《柳慶問飲》
這篇沒
6,《勾踐困於會稽》
勾踐固守在會稽的時候,悵然感嘆道:「難道我就這樣固守在這里一輩子嗎?」吳王夫差赦免越國以後,越王勾踐回到越國,於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著苦膽,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抬頭就能看見苦膽,吃時也親口嘗嘗苦膽。勾踐還常常自言自語地說:」你忘記了吳越在會稽這一仗的恥辱了嗎?「越王勾踐親自參加田間勞動,他的夫人親自織布,吃飯時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屈己禮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來訪的賓客,救濟貧窮的人,慰問死者家屬,與老百姓同甘共苦。
7,《孔子過而不式》
原文:荊伐陳,陳西門壞,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過而不式。子貢執轡而問曰:「禮、過三人則下,二人則式。今陳之修門者眾矣,夫子不為式,何也?」孔子曰:「國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爭,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修門者雖眾,不能行一於此,吾故弗式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何足禮哉!
譯文:楚國討伐陳國,陳國的西門被打壞,楚人就讓投降的陳國百姓來修繕。孔子經過這里沒有對人們行式禮(軾禮:在車上對車下的人行的一種禮節)。子貢手持轡頭問孔子說:「《禮》上說,遇到三人就應該下車,遇到兩人就應該行式禮。現在陳國修城門的人很多,您卻不行式禮,為什麼呢?」孔子說:「自己的國家滅亡了都不知道,這是不聰明;知道了卻不反抗,這是不忠於國家;國家滅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說明他們沒有勇氣。修城門的人雖然多,卻沒有一個能做到我說的其中一點的,所以我不對他們行式禮。」
8,《汗不敢出》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翻譯: 鍾毓、鍾會在少年時期就有美名。鍾毓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這兩個孩子的聰慧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奉旨進見。鍾毓臉上有汗,魏文帝問:「你臉上為什麼有汗?」鍾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鍾會臉上沒出汗,文帝又問:「你為什麼不出汗?」鍾會回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9,《吳郡陳遺》
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①。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②。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③。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注釋】
①鐺(chēng):一種鐵鍋。貯錄:貯藏。
②孫恩:東晉末,孫恩聚眾數萬,攻陷郡縣。後來攻打臨海郡時被打敗,跳海死。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吳國內史(諸侯王封國內掌民政的長官,相當於太守)。
③未展:未及。
【譯文】吳郡人陳遺,在家裡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遺在郡里做主簿的時候,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家,就帶給母親。後來遇上孫恩賊兵侵入吳郡,內史袁山松馬上要出兵征討。這時陳遺已經積攢到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隨軍出征。雙方在滬瀆開戰,袁山松打敗了,軍隊潰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澤地帶,沒有吃的,多數人餓死了,唯獨陳遺靠鍋巴活了下來。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對他純厚的孝心的報應。
10,《仲尼相魯》
孔子去魯國當宰相,(齊)景公對此很擔心,對晏子說:「鄰國有聖人,那可是敵國的憂患。如今孔子去魯國當宰相會怎麼樣?」晏子回答說:「陛下您不要擔心。那魯國的國君,是個軟弱的君主;孔子,是聖人。您不如暗地裡給孔子一些好處,暗示他來齊國當宰相。孔子強行進諫魯君必不聽,他肯定會對魯國失望而對齊國有好感,到時候您不要接納他。跟魯國斷絕,在齊國又沒有後台,孔子就會陷入困境。」過了一年,孔子離開魯國去齊國,景公不接納,所以在陳、蔡之間 謝謝採納。 謝謝採納。謝謝採納。謝謝採納。謝謝採納。謝謝採納。謝謝採納。謝謝採納。謝謝採納。謝謝採納。謝謝採納。謝謝採納。
Ⅳ 以下古文的譯文
《勉逾兒輩》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如果思考得到(這些東西)的艱難,(就)不敢輕易地花費錢財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來做幾天的粗茶淡飯;一匹綢緞,可以置辦幾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中不挨餓不受冷就滿足了,何必貪圖吃好的穿好的呢?經常在有好東西的時候想著吃不上飯的時候,不要等到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來想有好東西吃的時候,那麼子子孫孫就會常常享受溫飽了《劉慶問飲》後周柳慶,初士後魏,為雍州別駕①。有賈人持金二十斤,詣京師交易,寄人停(居)止。每欲出行,常自執管鑰。無何,緘閉不異而並失之。謂是主人所竊。郡縣訊問,主人遂自誣服。慶問而疑之,乃召問賈人曰:「卿鑰常置何處?」對曰:「恆自帶之。」慶曰:「頗與人同宿乎?」對曰:「無。」曰:「與同飲乎?」曰:「向者曾與一沙門②再度酣宴,醉而晝寢。」慶曰:「主人特以痛自誣,非盜也。彼沙門乃真盜耳。」即遣吏逮捕沙門,乃懷金逃匿。後捕得,盡獲所失之金。 《勾踐困於會稽》勾踐被困在會稽的時候,悵然感嘆道:「難道我就這里了結一生嗎?」 ……吳王夫差已經赦免了越國,越王勾踐回到越國,於是就自苦其身,苦心思慮,在座位前放著苦膽,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抬頭就能看見苦膽,吃飯時也親口嘗嘗苦膽。勾踐還常常自言自語地說:」你忘記了會稽的恥辱了嗎?「越王勾踐親自參加田間勞動,他的夫人親自織布,吃飯時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屈放下架子,禮待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但有才能的人,熱情款待來訪的賓客,救濟貧窮的人,慰問死者家屬,與老百姓共同勞作。
Ⅵ 文言文(柳慶問飲)中士和懷是什麼意思
柳慶問飲 原文
後周柳慶,初仕後魏,為雍州別駕①。有賈人持金二十斤,詣②京師交易,寄人停止。每欲出行,常自執管鑰。無何,緘閉不異而並失之。謂主人所竊。郡縣訊問,主人遂自誣③服。慶聞而疑之,乃召問賈人曰:「卿鑰常置何處?」對曰:「恆自帶之。」慶曰:「頗與人同宿乎?」對曰:「無。」曰:「與人同飲乎?」曰:「向者④曾與一沙門⑤再度酣宴,醉而晝寢。」慶曰:「主人特⑥以痛自誣,非盜也。彼沙門乃真盜耳。」即遣吏逮捕沙門,乃懷金逃匿。後捕得,盡獲所失之金。
(——選自宋·鄭克《折獄龜鑒》)
注釋
①:別駕:官名。後魏於諸洲置別家從事史,掌總理眾務
②:詣:到
③:誣:無辜負罪。
④:向者:先前,前一陣,向:先前,過去,不久前,剛才
⑤:沙門:僧人;和尚
⑥:特:只,僅,不過
譯文
後周有一個人名叫柳慶,起初在後魏做官,充任雍州別駕。有名商人帶了二十斤黃金到京城做買賣,寄住在一家客棧中。商人每次出門總是隨身攜帶寶箱的鑰匙。不知道為什麼,房間緊閉如常金錢卻全部消失。他認為是客棧老闆所偷。官府詢問他,客棧老闆禁不住嚴刑拷問就無辜負罪。柳慶聽到這個消息後卻表示懷疑,詢問商人平日鑰匙放置何處,商人答:「經常自己帶著。」又問:「你可曾同別人一同住宿過嗎?」答:「不曾。」「曾與人一起喝酒嗎?」答:「前一陣曾與一位僧人痛飲過兩次,醉得大白天就睡著了。」柳慶說:「房主人只是因為刑訊痛苦才被迫認罪的,那個僧人才是真正的小偷。」於是立即派人追捕。出家人在偷得黃金後雖然立即逃逸,但是仍被柳慶捕獲,尋回所丟失的黃金。
引伸
文言知識 —— 說「向」 「向」用作時間副詞時,可釋為「先前,過去」、「不久前」、「剛才」等,這要看具體語境而定。上文「向者曾與一沙門再度酣宴」中的「向」,指「不久前」。又,《桃花源記》:「便扶向路,處處志之。」這里的「向」指「先前」;「向路」,至原來的路
呵呵,自己找找吧
Ⅶ 柳慶傳翻譯~~~~~現在就要
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二柳慶傳
文言文閱讀,完成4-7題。
柳慶字更興。幼聰敏有器量,博涉群書,不為章句,好飲酒,閑於占對。年十三,因暴書,父僧習試令於雜賦集中取賦一篇千餘言,誦之,慶立讀三遍,便誦之,無所漏。
大統十年,除尚書都兵郎中,並領記室,尋以本官領雍州別駕。廣陵王欣,魏之懿親,其甥孟氏,屢為凶橫。或有告其盜牛,慶捕得實,趣令就禁。孟氏殊無懼容,乃謂慶曰:「若加以桎梏,後獨何以脫之?」欣亦遣使辯其無罪。孟氏由此益驕。慶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權侵虐之狀。言畢,令笞殺之。此後貴戚斂手。
有賈人持金二十斤詣京師,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執管鑰。無何,緘閉不異而並失之。謂主人所竊。郡縣訊問,主人自誣服。慶疑之。乃召問賈人曰:「卿鑰恆置何處?」對曰:「恆自帶之。」慶曰:「頗與人同宿乎?」曰:「無。」「與同飲乎?」「日者曾與一沙門再度酣宴,醉而晝寢。」慶曰:「沙門乃真盜耳。」即遣捕沙門,乃懷金逃匿。後捕得,盡獲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縣按察,莫知賊所,鄰近被囚者甚多。慶以賊是烏合,可以詐求之。乃作匿名書,多榜官門,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侶混雜,終恐泄露。今欲首伏,懼不免誅。若聽先首免罪,便欲來告。」慶乃復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廣陵王欣家奴面縛自告牒下,因此盡獲黨與。慶之守正明察,皆此類也。每嘆曰:「昔於公斷獄無私,辟高門以待封。倘斯言有驗,吾其庶其乎!」 ――(選自《北史•列傳第五十二》)
4.對下列句子加點的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好飲酒,閑於占對 閑:空閑
B.昔於公斷獄無私 獄:監獄
C.卿鑰恆置何處 恆:長久
D.辟高門以待封 辟:開
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柳慶「守正明察」的一組是
①立讀三遍,便誦之,無所漏 ②言畢,令笞殺之
③每欲出行,常自執管鑰 ④沙門乃真盜耳
⑤賊是烏合,可以詐求之 ⑥倘斯言有驗,吾其庶幾乎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④⑤
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柳慶十三歲時,父親柳僧習讓他從雜賦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長達一千多字,柳慶讀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來。
B.廣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橫行霸道,偷盜人家的牛,還口出狂言;廣陵王也派人為他辯解開脫。柳慶當眾宣布了孟氏的罪狀,當即下令將他打死。
C.一個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竊,柳慶經過了解,斷定盜賊是一個與商人兩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後來抓到了畏罪潛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慶用「攻心法」讓搶劫胡家的盜賊自己寫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並假裝表示同意,終於捕獲了廣陵王家奴,將其黨羽一網打盡。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幼聰敏有器量,博涉群書,不為章句,好飲酒,閑於占對。
(2)若加以桎梏,後獨何以脫之?
(3)今欲首伏,懼不免誅。若聽先首免罪,便欲來告。
【參考答案】
4.D 分析:A項閑:同「嫻」,熟練、熟悉;B項獄:案件;C項恆:經常;
5.D
6.D 分析:匿名信為柳慶所寫:「終於捕獲了廣陵王家奴」也與原文不符。
7.(1)小時候就聰明靈活的氣度,博覽群書,不咬文嚼字,喜歡飲酒,擅長應對。
(2)如果把我帶上鐐銬,難道不想想以後怎樣脫掉它嗎?
(3)現在想要自首伏罪,又怕難免一死。如果允許自首免罪,就願意來告發。
【譯文】
柳慶字更興,小時候就聰明靈活有氣度,博覽群書,不咬文嚼字,喜歡飲酒,擅長應對。在他十三歲時,趁著家裡曬書,父親柳僧習試著讓他從雜賦集中找出一篇千字多的文章來背誦,柳慶立即讀三遍,就能背出來,一字不漏。
大統十年,柳慶被任命為尚書都兵郎中,並代理記室,不久以本官身份兼任雍州別駕。廣陵王元欣是魏帝的至親,他的外甥孟氏常常橫行霸道。有人告他盜牛,柳慶查獲實情,即刻下令把他關押起來。孟氏一點也不害怕,竟對柳慶說:「如果把我帶上鐐銬,難道不想想以後怎樣脫掉它嗎?」元欣也派人來申辯孟氏無罪。孟氏因此更加驕橫。柳慶就召集僚佐屬吏,充分地揭露孟氏依仗權勢欺壓殘害百姓的罪狀。話一說定,就下令將他打死。從此以後,權貴之家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有一個商人帶著二十斤金子京城,寄居在別人家裡。他每次要外出,常自已拿著鑰匙。不久。鎖還是好好的,金子卻全部不見了。商人認為是房東偷竊。郡縣審訊拷問,房東被迫認了罪。柳慶對這個案子有懷疑,於是把商人叫來詢問:「你的鑰匙經常放在哪裡?」回答說:「常常自己帶著。」柳慶問:「你曾與人同住嗎?」回答說:「沒有。」又問:「曾與人一起飲酒嗎?」回答說:「有一天曾經與一個和尚兩次飲酒,喝醉後白天就睡了。」柳慶說:「那和尚才是真正的盜賊啊。」立即派人捉拿和尚,那和尚竟帶著金子逃跑了。後來抓住和尚,追回了那些金子。
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搶劫,郡縣官吏審問追查,沒有人知道強盜藏身的地方,鄰居被拘禁了許多人。柳慶認為盜賊是烏合之眾,可以通過誘騙來捕捉他們。於是他寫了一些匿名信,貼在好些官府門上,信上說:「我等合夥搶劫胡家,同伴各種人都有,恐怕終究要泄露出來。現在想要自首伏罪,又怕難免一死。如果允許自首的免罪,就願意來告發。」接著柳慶又張了一道免罪的文牒,過了兩天,廣陵王元欣的一個家奴反縛雙手到文牒前自首,因此將盜賊一網打盡。柳慶主持公道明察秋毫的事跡,都是類似這樣。他常感嘆地說:「漢代的於公自稱辦案無私,開了一道高門等待子孫封高官、坐高車時用,倘若他這話有應驗,我大概也差不多吧!」
附錄:
【原文】
鷟弟慶。慶字更興。幼聰敏有器量,博涉群書,不為章句,好飲酒,閑於占對。年十三,因暴書,父僧習試令慶於雜賦集中取賦一篇千餘言,誦之。慶立讀三遍,便誦之無所漏。時僧習為潁川郡守,地接都畿,人多豪右。將選鄉官,皆依貴勢,競來請托。選用既定,僧習謂諸子曰:"權貴請托,吾並不用。其使欲還,皆須有答。汝各以意為吾作書。"慶乃具書草。僧習讀,嘆曰:"此兒有意氣,丈夫理當如是。"即依慶所草以報。起家奉朝請。
慶出後第四叔,及遭父憂,議者不許為服重。慶泣曰:"禮緣人情,若於出後之家,更有苴斬之服,可奪此以從彼。今四叔薨背已久,情事不追。豈容奪禮,乖違天性!"時論不能抑,遂以苫塊終喪。既葬,乃與諸兄負土成墳。
孝武將西遷,慶以散騎侍郎馳傳入關。慶至高平,見周文,共論時事。周文即請奉迎輿駕,仍令慶先還復命。時賀拔勝在荊州,帝屏左右謂慶曰:"朕欲往荊州,何如?"慶曰:"關中金城千里,天下之強國也。荊州地無要害,寧足以固鴻基?"帝納之。及帝西遷,慶以母老不從。獨孤信之鎮洛陽,乃得入關。除相府東閣祭酒。
大統十年,除尚書都兵郎中,並領記室。時北雍州獻白鹿,群臣欲賀。尚書蘇綽謂慶曰:"近代已來,文章華靡,逮於江左,彌復輕薄。洛陽後進,祖述未已。相公柄人軌物,君職典文房,宜制此表,以革前弊。"慶操筆立成,辭兼文質。綽讀而笑曰:"枳橘猶自可移,況才子也!"
尋以本官領雍州別駕。廣陵王欣,魏之懿親。其甥孟氏,屢為凶橫。或有告其盜牛。慶捕得實,趣令就禁。孟氏殊無懼容,乃謂慶曰:"若加以桎梏,後獨何以脫之?"欣亦遣使辨其無罪。孟氏由此益驕。慶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權侵虐之狀。言畢,令笞殺之。此後貴戚斂手。
有賈人持金二十斤詣京師,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執管鑰。無何,緘閉不異而並失之。謂主人所竊。郡縣訊問,主人自誣服。慶疑之,乃召問賈人曰:"卿鑰恆置何處?"對曰:"恆自帶之。"慶曰:"頗與人同宿乎?"曰:"無。""與同飲乎?"曰:"日者曾與一沙門再度酣宴,醉而晝寢。"慶曰:"沙門乃真盜耳。"即遣捕沙門,乃懷金逃匿。後捕得,盡獲所失金。十二年,改三十六曹為十二部,以慶為計部郎中,別駕如故。
又有胡家被劫,郡縣按察,莫知賊所,鄰近被囚者甚多。慶以賊是烏合,可以詐求之。乃作匿名書,多榜官門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侶混雜,終恐泄露。今欲首伏,懼不免誅。若聽先首免罪,便欲來告。"慶乃復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廣陵王欣家奴面縛自告牒下,因此盡獲黨與。慶之守正明察,皆此類也。每嘆曰:"或於公斷獄無私,辟高門以待封。儻斯言有驗,吾其庶幾乎。"封清河縣男,除尚書左丞,攝計部。
周文嘗怒安定國臣王茂,將殺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諫。慶乃進爭之。周文逾怒曰:"卿若明其無罪,亦須坐之。"乃執慶於前。慶辭氣不撓,抗聲曰:"竊聞君有不達者為不明。臣有不爭者為不忠。慶謹竭愚誠,實不敢愛死,但懼公為不明之君耳。"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周文默然。明日,謂慶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賜茂家錢帛,以旌吾過。"尋進爵為子。慶威儀端肅,樞機明辯。周文每發號令,常使慶宣之。天性抗直,無所迴避。周文亦以此深委仗焉。恭帝初,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轉左僕射,領著作。六官建,拜司會中大夫。
周孝閔帝踐祚,賜姓宇文氏,進爵平齊縣公。晉公護初執政,欲引為腹心。慶辭之,頗忤旨。又與楊寬有隙,及寬參知政事,慶遂見疏忌,出為萬州刺史。明帝尋悟,留為雍州別駕,領京兆尹。武成二年,除宜州刺史。慶自為郎,迄為司會,府庫倉儲,並其職也。及在宜州,寬為小冢宰,乃囚慶故吏,求其罪失。案驗積六十餘日,吏或有死於獄者,終無所言,唯得乘錦數匹。時人服其廉慎。又入為司會。
先是,慶兄檜為魏興郡守,為賊黃眾寶所害。檜子三人皆幼弱,慶撫養甚篤。後眾寶歸朝,朝廷待以優禮。居數年,檜次子雄亮白日手刃眾寶於長安城中。晉公護聞而大怒,執慶諸子侄皆囚之,讓慶擅殺人。對曰:"慶聞父母之讎不同天,昆弟之讎不同國。明公以孝臨天下,何乃責於此乎?"護逾怒,慶辭色無屈,竟以俱免。卒。贈鄜、綏、丹三州刺史,謚曰景。子機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