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寡文言文

寡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1 13:34:11

Ⅰ 寡在文言文什麼意思


guǎ
①少;缺少(跟『眾、多』相對):~歡丨沉默~言丨~不敵眾丨孤陋~聞。
②淡而無味:清湯~水。
③婦女死了丈夫:守~丨~居。

Ⅱ 曲高和寡文言文翻譯

曲調高雅,能唱和的人很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藝術作品深奧難懂,能理解的人不多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意為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難得。後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
字面解釋是音調高了能夠附和的就少了。
可以用來解釋:過於優秀能夠和它相提並論的就少了~
宋玉是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學生。有一天,楚襄王問宋玉:「現在不少人對你有意見,你是不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宋玉轉彎抹角地回答說:「有位歌唱家在我們都城的廣場上演唱,唱《下里》《巴人》這些通俗歌曲時,有幾千聽眾跟著唱起來;唱《陽春》《白雪》這類高深歌曲時,能跟著唱的只有幾十人;到了唱更高級的歌曲時,跟著唱的只有幾個人了。從這里可以看出,曲調越是高深,能跟著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說三道四。
「和」(音賀)指跟著別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這個成語後來比喻言論、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時也用來諷刺別人自命不凡

Ⅲ 寡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一,少。不患寡而不均
二,喪夫。寡居
三,王自稱。寡人

Ⅳ 優柔寡斷文言文怎麼

優柔寡斷的出處:《韓非子·亡征》:「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Ⅳ 古文<<寡人之過也>>

譯文: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飢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飢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麼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麼,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麼,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於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Ⅵ 文言文《曲高和寡》的全文解釋

有作客郢抄中在那裡唱歌的人(客為作客他鄉之意),剛開始唱的是「下里」「巴人」,都城內和他一起唱和的有數千人,然後唱「陽阿」「薤露」,都城內和他一起唱和的有數百人,後來唱「陽春」「白雪」,都城內和他一起唱和的人不過只有數十人。到了唱更高級的歌曲時,跟著唱的只有幾個人了。這樣看來,曲調越是高深,能跟著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Ⅶ 古文《曲高和寡》的譯文是什麼

譯文:

楚襄王問宋玉說:「先生也許有不檢點的行為吧?為什麼士人百姓都那麼不稱贊你呢?」宋玉回答說:「是的,是這樣,有這種情況。希望大王寬恕我的罪過,允許我把話說完。」

「有個人在都城裡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裡跟著他唱的有幾千人;後來唱《陽阿》、《薤露》,都城裡跟著他唱的有幾百人;等到唱《陽春》、《白雪》的時候,都城裡跟著他唱的不過幾十人;最後引其聲而為商音,壓低其聲而為羽音,夾雜運用流動的徵聲時,都城裡跟著他應和的不過幾個人罷了。這樣看來,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原文: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出自戰國宋玉的《對楚王問》。

(7)寡文言文擴展閱讀

《對楚王問》是宋玉面對他人的讒毀所作的自我辯解。此文以宋玉回答楚王提問的方式,通過設喻和比喻,表現宋玉的清高孤傲、自命不凡的氣質與品性。

宋玉是戰國的辭賦家,傳說他是屈原的弟子,在楚懷王、楚頃襄王時做過文學侍從之類的官。著有《九辯》等,敘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傷,流露出抑鬱不滿的情緒。

此作的筆法高絕之處,是在「不經意為文」。作者並不是精心著意地作文,只是從生活中擷取普通問對,打打比方,在不經意中表現出自己的思想,流露出隱隱的不滿情緒,值得細加玩味。

寫作背景

相傳為屈原弟子的宋玉同樣也遭受到楚國宗室貴族的排擠和讒害,但宋玉沒有選擇以死來抗爭現實,而以機智的辯答表明自己的清白。本文記敘的便是宋玉對楚王責難的精彩辯白。

文章通過楚王聽信讒言,責問宋玉之「遺行」,宋玉巧妙設譬取喻進行答辯,表現了宋玉超然獨處、不同流俗的孤芳自賞的情懷,反映了楚頃襄王時宗室專權、朝政日非、嫉害賢能的黑暗現實。

Ⅷ 寡在趙普這篇文言文里是什麼意思

寡的意思是少。

《趙普》原文: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譯文: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勸說他要讀書。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讀書。等到第二天處理政務,處理決斷很快。他死後,家裡的人打開書箱看到裡面的書籍,原來是一部《論語》。
趙普性情沉著且為人嚴肅剛正,雖然對人嫉妒刻薄,但是他能夠以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大多過分謹慎拘於小節,按常規辦事,不多言語,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和他比的。他曾經上奏推薦某人擔任某個官職,太祖不用這個人。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請這個人(擔任某官),太祖還是不用。第三天,趙普又把這個人(擔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發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臉色不變,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來回到家。趙普把撕碎的舊紙片修補連接起來,又像當初一樣上奏。太祖這才明白,終於任用了那個人。

Ⅸ 文言文翻譯 (寡人之於國也,勸學)

1.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抄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怎樣?
2.不違背農時,糧食就會吃不完。不用細密的漁網到池塘里捕魚,那魚鱉水產就會吃不完。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時節,那木材便用之不盡。
3.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後)多種桑樹,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
4.行程千里,都是從一步一步開始;
無邊江河,都是一個個小溪小河匯聚而成;

熱點內容
在線教育美國 發布:2025-05-11 08:07:13 瀏覽:899
教育培訓廣告設計 發布:2025-05-11 08:07:13 瀏覽:894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發布:2025-05-11 06:32:22 瀏覽:221
佔有女老師 發布:2025-05-11 06:11:24 瀏覽:979
小學師德自查材料 發布:2025-05-11 05:04:18 瀏覽:634
教師女僕 發布:2025-05-11 04:24:51 瀏覽:195
教育雲公司 發布:2025-05-11 04:15:38 瀏覽:601
英語基礎1 發布:2025-05-11 01:46:36 瀏覽:45
燕趙教育 發布:2025-05-11 01:34:11 瀏覽:24
圖形與幾何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11 00:17:53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