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比在文言文

比在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1 13:41:30

① 「比」在文言文怎麼解釋

比及三年 比,等到; 比比皆是 處處; 天涯若比鄰 比,近。不知道你問的是哪一個?

② 比在文言文中用什麼

比:(1)1、並列,挨著。其兩膝相比者(《核舟記》)2、勾結。君子周而不比(《論語》)3、近來。比得軟腳病(《祭十二郎文》)4、等到。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赤壁之戰》)

③ 比在古文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①<動>並列;挨著。《核舟記》:「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②<副>接連專。《史記·呂太屬後本紀》:「又比殺三趙王。」
③<動>勾結。《韓非子·孤憤》:「朋黨比周以弊主。」
④<動>比較。《涉江》:「與天地兮比壽。」
⑤<名>比喻,一種傳統的表現方法。
⑥<副>都,皆。《戰國策·齊策》:「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比勝。」
⑦<副>近來。《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嶴劇。」
⑧<介>等到,及。《項脊軒志》:「比去,以手闔門。」
⑨<介>為,替。《孟子·梁惠王上》:「願比死者一灑之。」
⑩<介>比起……來。《捕蛇者說》:「今吾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又】<動>比擬,認為和……一樣。《隆中對》:「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比周】1.結黨營私。《管子·法法》:「群臣比,則蔽美揚惡。」2.集結,聚合。《韓非子·初見秦》:「天下又比而軍華下,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梁郭下。

④ 比在文言文中的含義有例句和出處

比較,比量.《孟子·告子下》: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史記·游俠列傳》: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春秋左傳·桓公十五年》: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比擬,看成和...一樣.《詩經·谷風》:既生既育、比予於毒.《春秋左傳·襄公五年》:書曰,叔孫豹,鄫大子巫,如晉,言比諸魯大夫也.類似,相像.《史記·天官書》: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左肩;蒼,比參右肩;黑,比奎大星.比方,比喻.《禮記·學記》:古之學者:比物丑類.比照,與...相當.《韓非子·內儲說上》: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史記·齊太公世家》:其子曰公孫無知,厘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戰國策·齊人有馮諼者》: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據的事情.《韓非子·有度》: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為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親,親近.《史記·司馬穰苴列傳》: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兵.《尚書·伊訓》:敢有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接近,靠近,挨近.《戰國策·八年謂魏王》: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輯,而不可恃者;或有諸侯鄰國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穀不奉,畜積竭盡,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並列,並排.《史記·蘇秦列傳》: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徑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鬼穀子·中經》: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齊等,同樣.《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協調,配合一致.《孟子·滕文公下》: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詩經·六月》:比物四驪、閑之維則.勾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盪盪乎其有以殊於世也.《春秋左傳·昭公十四年》: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與養氏比,而求無厭,王患之.《韓詩外傳·卷二》:君子易和而難狎也,易懼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義死,好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亂.《管子·重令》:所好惡,不違於上;所貴賤,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說,毋侈泰之養,毋逾等之服.阿私,偏袒.《春秋左傳·襄公三年》: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新序·雜事一》:君子謂祁奚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合,適合.《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管子·五輔》:中正比宜,以行禮節.和諧,和睦.《春秋繁露·同類相動》:百物去其所與異,而從春所與同,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然也.《呂氏春秋·應同》: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輔助,佐助.《國語·齊語》:桓公召而與之語,訾相其質,足以比成事,誠可立而授之.密,密集.《詩經·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櫛.《呂氏春秋·達郁》: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皆,都,到處.《戰國策·張儀說秦王》: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及,等到.《史記·高祖本紀》: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諫》:晏子使於魯,比其返也,景公使國人起大台之役,歲寒不已,凍餒之者鄉有焉,國人望晏子.為,替.《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通「庀」:治理.《莊子·徐無鬼》: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

⑤ 「比」字在文言文中怎樣翻譯

連接、比較、核對、等到、具備、和諧。

⑥ 比字在文言文中還有其他同意字嗎

在文言文中,比的同義字有並,例如:並蒂蓮的並與比翼鳥的比,它們的意義是相同的。還有比肩,並肩的意思也相詞。

⑦ 比在文言文中的含義

比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史記·游俠列傳》: 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
《春秋左傳·桓公十五年》: 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比擬,看成和...一樣。
《詩經·谷風》: 既生既育、比予於毒。
《春秋左傳·襄公五年》: 書曰,叔孫豹,鄫大子巫,如晉,言比諸魯大夫也。

類似,相像。
《史記·天官書》: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左肩;蒼,比參右肩;黑,比奎大星。

比方,比喻。
《禮記·學記》: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

比照,與...相當。
《韓非子·內儲說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史記·齊太公世家》: 其子曰公孫無知,厘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
《戰國策·齊人有馮諼者》: 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據的事情。
《韓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為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

親,親近。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兵。
《尚書·伊訓》: 敢有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

接近,靠近,挨近。
《戰國策·八年謂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輯,而不可恃者;或有諸侯鄰國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穀不奉,畜積竭盡,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並列,並排。
《史記·蘇秦列傳》: 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徑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
《鬼穀子·中經》: 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

齊等,同樣。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協調,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
《詩經·六月》: 比物四驪、閑之維則。

勾結。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盪盪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春秋左傳·昭公十四年》: 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與養氏比,而求無厭,王患之。
《韓詩外傳·卷二》: 君子易和而難狎也,易懼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義死,好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亂。
《管子·重令》: 所好惡,不違於上;所貴賤,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說,毋侈泰之養,毋逾等之服。

阿私,偏袒。
《春秋左傳·襄公三年》: 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
《新序·雜事一》: 君子謂祁奚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

合,適合。
《莊子·逍遙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管子·五輔》: 中正比宜,以行禮節。

和諧,和睦。
《春秋繁露·同類相動》: 百物去其所與異,而從春所與同,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然也。
《呂氏春秋·應同》: 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

輔助,佐助。
《國語·齊語》: 桓公召而與之語,訾相其質,足以比成事,誠可立而授之。

密,密集。
《詩經·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呂氏春秋·達郁》: 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

皆,都,到處。
《戰國策·張儀說秦王》: 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

及,等到。
《史記·高祖本紀》: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諫》: 晏子使於魯,比其返也,景公使國人起大台之役,歲寒不已,凍餒之者鄉有焉,國人望晏子。

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通「庀」:治理。
《莊子·徐無鬼》: 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

⑧ 「比較」用古文怎麼表達

你可以直接用「比之某某」或者「較之某某」
也可以直接比啊,就像「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或者「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⑨ 比字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動詞,並列;挨著。《核舟記》:「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副詞,接連。《史記·呂太後本紀》:「又比殺三趙王。」
動詞,勾結。《韓非子·孤憤》:「朋黨比周以弊主。」
動詞,比較。《涉江》:「與天地兮比壽。」
名詞,比喻,一種傳統的表現方法。
副詞,都,皆。《戰國策·齊策》:「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比勝。」
副詞,近來。《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嶴 劇。」
介詞,等到,及。《項脊軒志》:「比去,以手闔門。」
介詞,為,替。《孟子·梁惠王上》:「願比死者一灑之。」
介詞,比起……來。《捕蛇者說》:「今吾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又】動詞,比擬,認為和……一樣。《隆中對》:「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熱點內容
在線教育美國 發布:2025-05-11 08:07:13 瀏覽:899
教育培訓廣告設計 發布:2025-05-11 08:07:13 瀏覽:894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發布:2025-05-11 06:32:22 瀏覽:221
佔有女老師 發布:2025-05-11 06:11:24 瀏覽:979
小學師德自查材料 發布:2025-05-11 05:04:18 瀏覽:634
教師女僕 發布:2025-05-11 04:24:51 瀏覽:195
教育雲公司 發布:2025-05-11 04:15:38 瀏覽:601
英語基礎1 發布:2025-05-11 01:46:36 瀏覽:45
燕趙教育 發布:2025-05-11 01:34:11 瀏覽:24
圖形與幾何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11 00:17:53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