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術幼兒教育

美術幼兒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2-01 13:51:51

『壹』 談談進行幼兒美術教育的意義

邯鄲進行幼兒美術的教育 這個可以開發寶寶智力 美術 政治呀。

『貳』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最重要的是給幼兒自由表現的機會,給予幼兒親身體驗的機會。
1、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
2、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對有藝術天賦的幼兒要注意發展他們的藝術潛能。
3、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4、在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

『叄』 學前教育有關美術方面的

美術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參考題目
一、美術教育方向
1.營造良好美育氛圍、提高學生美術素質
2.「審美素質教育」——中小學美術教育應解決的問題
3.淺談小學美育
4.中學美術教學探究--中學美術課應解決的兩個問題
5.試論美術課中輕松愉快氛圍的營造
6.中小學美術課應解決的問題
7.從激發興趣入手培養幼兒的繪畫能力
8.如何正確對待兒童美術素質教育
9. 淺談中小學美術繪畫技能的訓練
10. 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繪畫創作中增強美術素質
11. 提高中小學美術教學,塑造完美人格
12. 如何才能當一名合格的美術教師
13. 中學美術欣賞課學習方法研究
14. 淺談培養兒童學畫
15. 談談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意義
16. 怎樣搞好美術特長生培養
17. 怎樣才能提高中學生美術教學
18. 中學美術教育與提高素質教育的關系
19. 中學美術如何滲透環境意識
20. 中學美術教育改革之我見
21. 怎樣體現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價值
22. 談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意義
23. 保持兒童美術的原創性
24. 美術課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思考
25. 談美術教育在中小學全面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26. 中小學美術教學改革的初步設想
27. 做現代中學美術教師
28. 培養兒童繪畫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9. 中小學美術課應解決的問題
30. 小學美術教育暢想
31. 素質教育觀下的早期美術教育淺論
32. 在初中美術教育中繪畫技能的訓練
33. 淺談對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術常識與欣賞課的幾點認識
34. 中學美術教育改革初探
35. 淺論美術課堂中輕松愉快的氣氛營造
36. 試論初中美術設計應用課的教學方法
37. 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發現美創造美
38. 美術課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39. 淺談怎樣搞好中學素描教學
40. 論兒童個性化的發展
41. 中小學美術教學中速寫作用之散論
42. 對現今中學美術教學的思考
43. 淺談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44. 美術教育與兒童創造思維發展
45. 如何邁向開放式教學新格局——論素質教育與美術
46. 中小學美術課的再評價與再創造
47.淺談中學色彩教學
48. 淺談風景寫生教學
49. 素描靜物在基礎教學中的重要性
50.從「像不像」看美術教學
51.幼兒美術教育初探
二、繪畫方向
1.中國畫創新的道路探索
2.淺談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傳神寫意」
3.淺談素描寫生
4.簡論書法用筆與中國畫筆墨
5.談畫好素描的竅門
6.淺談藝術中的「目視」與「神遇」
7.淺談中國山水畫的意境
8.論水粉畫寫生「水」和「白粉」的運用
9.素描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的魅力
10.淺析中國畫的美學理念
11.中國畫設色中的變色
12.重視眼、腦、手的訓練
13.淺論中西繪畫中的線條藝術
14. 淺談美術的功利價值早於審美價值
15. 淺談中國山水畫
16. 淺談中國畫的」形「與」神」
17. 淺談素描創新——造型、審美、感知能力
18. 略論中國畫的構圖
19. 淺談寫意花鳥的賦彩
20. 如何看待「筆墨等於零」
21. 淺談中國畫的「筆法」和「墨法」
22. 淺談中國畫的氣韻生動
23. 試談當代油畫的寫意特徵
24. 淺談自然色彩寫生
25. 淺談中國古代人物畫——敦煌壁畫「飛天」
26. 水墨畫的美學特色
27. 中國水墨畫的現狀與出路
28. 淺談中國人物畫
29. 淺談對山水畫的認識
30. 淺談中國畫「線」的藝術
31. 面對未來的中國水墨畫
32. 淺談色彩寫生
33. 中西繪畫色彩比較
34. 淺談中國畫的構圖特點
35. 淺談中國傳統繪畫的造型觀念
36. 淺淡「書畫同源」
37. 淺談中國畫的空白
38. 頭像素描學習的要求是什麼
39. 簡論中國畫與書法藝術的關系
40. 淺談文人畫對中國畫之影響
41. 中國畫貴在創作
42. 淺談中國畫中的「氣韻生動」
43. 談徐渭的雜花圖卷
44. 如何對待西方現代派美術
45. 線描藝術的魅力
46. 傳統水墨與都市水墨
47. 淺論山水畫寫石方法
48. 論"線"在素描繪畫中的作用
49. 淺談中國畫空間的創新
50. 論白描仕女畫
51. 談中國畫的現狀和出路
52. 淺談國畫百年之變遷
53. 淺談色彩與人的心理
54. 論白描
55. 筆精墨妙與意趣心契
56. 淺談基督教對米勒的影響
57. 古代書法論所涉「道」「理」「法」三者關系
58. 論寫生與創作的關系
59. 「線條、色彩、構圖」——繪畫美的本質
60. 散談中國畫的特點----作為閱讀符號的中國畫
61. 線——造型藝術的獨特語言
62. 談臨摹
63. 對中國水墨畫傳統技法的幾點認識
64. 油畫之我見
65. 散論中國畫的繼承與發展
提供:早檢測

『肆』 幼兒園美術教育教案ppt

奇妙的瓶蓋
一、活動目標:
1.利用各種瓶蓋想像組合出各種形象及畫面,體驗創作的樂趣;
2.能展開豐富的想像,大膽自信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二、活動准備:
1.各種瓶蓋鋪成一條「小路」;各種形狀的瓶蓋(圓形、橢圓形、正方形、星形……)
3.實物投影儀、音樂;
4.水粉顏料、黑色卡紙。

三、活動過程:
1.以森林旅行的情景,引導幼兒觀察「小路」,初步感知瓶蓋的特徵。
(1)教師和幼兒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進入森林。
師:小朋友,這兒有一條奇怪的小路,它是用什麼鋪成的?這些瓶蓋有什麼不同?
幼A:這些瓶蓋的形狀不一樣,有圓形、橢圓形、正方形、星形……
幼B:瓶蓋的大小也不一樣,有的大、有的小。
幼C:還有它們的顏色也是各種各樣的。
(2)教師小結:這些瓶蓋各有各的不同,有的圓、有的方、有的大、有的小,而且它們都有正面、反面和側面。
(評析:幼兒置身於游戲情景中,主動積極地觀察、了解瓶蓋的特徵,既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又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2.教師獎數字便故事《奇妙的森林旅行》,並以覆蓋的形式展示示範畫的創作過程。
(1)以故事形式激發幼兒探索瓶蓋作畫的興趣。
教師:有一位小姑娘也到森林去旅行,可是走著走著迷了路,這時一位小仙女從小路上撿起瓶蓋一揮,眼前出現了一片美妙的景象。
(2)播放音樂,在實物投影儀上逐一出示三幅創作過程圖,引導幼兒感受瓶蓋組合想像畫的美妙。
圖一:綠綠的草地上,飄著朵朵白雲。(橢圓形瓶蓋滾成的綠色草地,不規則瓶蓋組合成朵朵白雲)
圖二:草地上開滿了美麗的鮮花。(圓形瓶蓋印成鮮花)
圖三:花兒飛到小姑娘身上,她成了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姑娘。(各種瓶蓋組合成小姑娘)
(評析:此環節利用神秘的故事情節,配以投影儀逐一展示利用瓶蓋作畫的過程,其中蘊含了色彩搭配、畫面布局等美術因素,為幼兒自由創作留有更大空間。)
3.引導幼兒在輕松的音樂伴奏下,體驗瓶蓋作畫的樂趣。
(1)幼兒在小路邊的卡紙上初步嘗試把瓶蓋組合成一幅想像畫。
師:小朋友,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你用哪些瓶蓋創造組合出一幅什麼樣的美麗圖畫?想好了就選擇你需要的瓶蓋。
(評析:在幼兒對瓶蓋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讓幼兒自己動手進行探索,充分感收非美術材料作畫帶來的愉悅,使幼兒真正掌握瓶蓋這一特殊的作畫工具。)
(2)幼兒自由選擇,協調運用材料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4.從畫面的色彩、布局等方面進行自評、互評,交流作畫過程。
幼A:我用橢圓形評蓋的正面印出了樹葉,用各種形狀的瓶蓋蘸上各種顏色變出了五顏六色的花朵。
幼B:我用圓形瓶蓋的側面蘸上藍色,滾成了藍天和大海,又用星形瓶蓋的正面印出星星和海星。
幼C:我都是用的橢圓形瓶蓋,在它的正面蘸上黃色印了一幢房子,還用它的反面印出了許多小花。
(評析:幼兒的畫其實就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表達著他們內心的獨特想法、看法,我們不強調幼兒作品形象的具體性和逼真性,而是通過他們愉快的作畫過程表達自己創造性的觀點,發展思維,發展語言體驗快樂,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5.延伸活動:在美工區中為幼兒提供各類形狀的鈕扣、積木等,繼續引導幼兒組合成自由想像的圖案。
四、活動評價
整個活動以童話色彩的情節串聯起來,給孩子們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創作氛圍,維護了幼兒自主表現的時空,提供了大膽想像、大膽創作的藝術背景,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環境的開放性
活動過程中,幼兒自由選擇、取放瓶蓋,綜合運用各種顏料搭配、組合,按自己的意願自由作畫,體現出活動環境的開放性。
2.創作的自主性
活動中,教師沒有過多的干預、控制,而是給予適當的點撥與啟發,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對作畫的要求、形式、方法都沒有過多的局限。幼兒可以在「小路」上反復嘗試,可以自由結伴合作完成,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自由探索瓶蓋作畫的多種方法,體現出活動空間的自主性。
3.表現的自由性
幼兒通過美術活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活動中教師給幼兒充分講述、評講的時間與機會,並接納、贊揚和分享他們的成功,體現出活動形式的自由性。

『伍』 幼兒美術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你好,幼兒美術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小孩從小就對美產生一定的意識印象,使他們對美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可以提高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和審美追求。

『陸』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方法

1
注重兒童感受,尊重幼兒年齡特徵

在我們的課堂上,不論學生年齡大小,教師都很注重自身地位,強調教師與學生的身份關系。我稱此類教師為「控制型教師」,他們不論是在講授課程還是隨堂個別輔導時,都在把控學生,比如常出現這類語匯:「你能這么(畫)」、「不能讓(顏色塗太滿)」等等控制性較強的指導詞彙。

還有一類教師,我將他們稱為「朋友型教師」,教學以朋友形式與孩子交流、互動。學前兒童處在一個對事物充滿好奇心的階段,對待繪畫本就是熱情滿滿,所以此時,如果教師尊重其年齡特徵,注重幼兒的感受,蹲下來與其對話,以朋友形式進行交流,恐怕幼兒對美術課堂的體驗會更加不一樣。

在上課時,教師都會用教鞭來指畫,或是敲打教鞭提醒學生注意看黑板,但美國幼兒園用的卻是一片顏色鮮艷,質地輕柔的羽毛。想像教師在引導孩子們看畫時,舉著的是一片彩色的羽毛,讓孩子們體會到的是柔和與美感,而不是木棍的冰冷僵硬。從這些細節也可以體會到教師是以「朋友」的角色在引導兒童,而不是以「控制」的形式去教授。

▲ 《在美國幼兒園上美術課》書影

2
注重家教合作的落實,讓家長當學生

我們經常說到家教合作,但美國課堂的家教合作也使我眼前一亮。入學前,家長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擔任哪門課程的助教,之後每學期會安排一次為其兩周的培訓,共十天。時間安排在晚上六點半至九點。你的小孩在哪個年級,你就參加這個年級的培訓。培訓的內容就是本學期要給孩子們上課的內容,家長們先提前上一遍,同時也包括一些上課時的小技巧,比如名畫欣賞時怎麼掛畫、用羽毛指點作品、調色如何師范、多與兒童交流、提問後讓孩子們多發表意見等等,最後一次培訓課,會讓家長們練習畫一幅素描,說是練習素描基本功。

但我覺得這個環節的培訓,如果家長不經常聯系,單靠一次課程可能也解決不了基本功的問題,所以猜想此環節的安排可能是校方想掌握家長中專業美術能力如何。

這種家教合作的形式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們經常說家教合作,但合作的最普遍形式是兒童在家時家長教育,在學校時交由老師教育,這種家長先進入學校培訓,再與兒童一起參與教學的形式鮮少。

▲ 家長與孩子共同進行藝術創作

陳鶴琴先生說過:「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同時顧菁女士也提到,通過她本人的觀察,越是熱心參與學校活動的家長,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就比其他孩子優秀許多。確實,家長參與到學校活動中來,不僅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孩子的成長,同時也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觀念,這樣在家庭教育中才能更好地與孩子交流溝通,幫助其健康成長。

3
在綜合課程中,體現美術的獨特性

我國藝術課程標准中提出了藝術教育綜合化的問題,強調既要保持藝術各學科的特點,又要防止生硬、盲目地結合。確實,藝術綜合有利於促進學生整體藝術審美修養的提升和多種能力的發展。

本書中也給我們舉出了實例——繪畫與音樂的綜合,稱為「音樂畫」。我們所常見的音樂繪畫綜合課程基本形式一般是聽音樂並用抽象形式畫出感受。另一種是在小朋友畫畫或做手工時,老師播放背景音樂來襯托氛圍。讓孩子們在愉悅的環境下,體驗繪畫的樂趣,讓課堂輕松而充滿活力,也打破了課堂的單一沉悶。

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式課堂特別注重美術專業詞彙的使用,突出美術的特有性。我注意到在他們的課堂中,從四歲左右開始,教師會告訴孩子們一些專業的繪畫詞彙,如空間(近景、中景、背景、重疊、透視)、節奏(線條、色彩、質地、重復)等等。但教授這些詞彙時教師會注重年齡變化來強化詞彙和元素的了解,從無意識到潛意識再到有意識地教授。

▲ 《在美國幼兒園上美術課》書摘

4
審美培養從欣賞開始

美式課堂由於時間較為充沛,每次課為兩小時,前半部分多數是用來欣賞名家名畫。據本人統計,二十節課中有十三節課有名畫欣賞環節。而且在欣賞時老師撇開深奧難懂的哲學思想,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巧妙地帶領孩子了解美術作品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與流派,知道一些重要的美術家和作品,同時也讓其了解美術與生活、歷史、文化的關系。

一開始我充滿疑惑,認為幼兒年齡較小,要了解這么多知識性內容恐怕有難度,但通過之後越來越多的課例發現美式課堂對於欣賞名畫作品有幾個特點:

1
對於畫作的選擇會根據年齡的不同加深欣賞范圍。3歲至5歲左右,選擇的名畫一般都是主題突出,造型簡潔、幾何形的點線面符號,這樣便於引起幼兒的聯想。6歲到7歲左右兒童的欣賞范圍會逐步擴大,增加不同類型的欣賞內容。

2
對於作品的選擇,只會選擇有代表性的、經典的、已經得到美術史認可的。對於當代藝術作品教師一般不會選擇,認為只有經過歷史沉澱後的作品才值得學習和鑒賞。

3
教師一般會選擇四至五幅名畫,所選畫作都會超越孩子的理解水平,且都是會與本節美術課主題相適應的世界名畫。教師引導時以提問為主,以此來激發兒童的興趣,教師的每一句話、每個動作都有教育意圖在其中。

孩子的創造力是從模仿開始的,孩子的模仿能力越強,將來創造性的潛力就越大。欣賞不同主題,不同表現形式的名畫作品,讓兒童從小接觸經典,培養審美水平,我想這應該是審美能力的第一步。

5
注重兒童體驗的過程,享受兒童分享的樂趣

由於本人在校外美術機構教學,不論是培訓機構還是家長,對孩子的美術課最看重的是其最後的作品效果,因為家長沒有辦法從其他途徑去了解課堂,了解孩子,就算隨堂陪學,恐怕也體會不了兒童內心的感受與收獲。那教師在課堂注重兒童體驗的快感與收獲時,如何讓家長也滿意,並能了解課程內容呢?

我認為兩全其美的方式是課後請家長進入課堂聽孩子分享畫面故事。首先,在兒童年幼時,將自己的畫面故事與他人分享是一個重要過程,同時通過孩子的分享也能讓家長更好的了解課堂內容。當然這個過程也離不開教師與家長的積極溝通,嘗試向家長講解課程理念讓其改變原有錯誤的觀念。在美式課堂中很注重幼兒體驗過程,同時還強調其愉悅性,例如在《小小抽象畫大師》一課中,講解馬蒂斯圖形時,教師給每人發了一個不一樣圖案的白色剪紙,要求小朋友們在畫冊上找出和自己剪紙一樣的圖形。小朋友們找得很認真,用游戲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對抽象圖形有了感覺認識和視覺敏感度。

6
注重文化多元與材料、表現技巧的多元

對於課程內容的選擇,美式課堂涉及的面很廣泛,以學習西方經典名畫為主,同時又涉及到了東方的水墨、非洲的粗麻布編織、埃及的小雕塑、印第安的圖騰等等;在藝術形式上抽象、立體、古典等風格都各有接觸;材料的選擇上,除常見的蠟筆、水彩外,泥土、糖紙、玉米衣等各種生活周邊材料都利用到藝術創作中來。對於材料的多樣性學習不僅能使作品更加豐富,同時兒童在觀看和體驗材料中也能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

▲ 《在美國幼兒園上美術課》書摘

王振宇教授在本書《序》部分提到幼兒美術不是一個「該不該教」的問題,而是一個「為什麼教」和「怎麼教」的問題。部分教師認為,學前兒童不必要學習技能技巧。其實,技能技巧就如同「使用說明書」,先了解了使用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去創作,對於幼兒也是同理。

艾斯納曾在《兒童的視覺與知覺的發展》一書中提到「藝術表現所需要的技巧並不能因個人年齡的提高而自然獲得,藝術的發展也並非和生理成長的進度成正比。相反,任何人(包括美術教師和藝術家)所有的所謂創作技巧,均是由當時比較有學識、經驗的人所傳授。而且許多創新技巧,更加需要各種系統性的學習過程才能獲得」,「我們沒有理由假設兒童不需要知道任何技巧就可以表達出各種藝術內容」。因此,學前兒童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技能技巧學習值得教師教授。

美式課堂注重教學過程,但作品卻有些「差強人意」。雖然說過程的愉悅性能讓兒童有快樂的體驗很重要,但作品效果的不佳,恐怕隨著兒童的審美能力提升,也會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不自信感。良好的作品成果呈現也會對提升審美能力有所幫助。作品效果好壞,不在於教師動手幫助兒童完成所謂的良好作品,而在於教師課前的准備以及課程的語言引導:

『柒』 如何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促進幼兒的發展

「學習和掌握簡單的美術活動知識、技能,培養幼兒初步的表現力,使幼兒萌發審美情趣」是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基本目標。掌握一定的美術知識、技能是從事美術活動的必要前提。但由於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藉助美術這一載體,促使幼兒的認知、情感、能力、個性諸方面的有效發展,因此知識、技能只是一種促使幼兒發展的手段。只有把美術作為幼兒表現自我,表現自己對客觀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有可能通過美術教育促進幼兒的發展。 美術教育的目標關系幼兒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從幼兒發展的高度全面審視美術教育的目標,在日常的美術教育中有效地加以貫徹落實。在教育實施過程中,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增強幼兒發現和感受美的能力。 一、重視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感受美術創作表現的多樣性,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幼兒的生活就是幼兒教育,幼兒教育只有紮根於幼兒的生活和經驗,才能發揮其效能。作為視覺藝術教育的美術課,其創造能力的培養,需要到生活里去,捕捉題材內容,因此,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尤其重要。 園外生活經驗積累的多少,關健是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大部分家長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只要求孩子學計算、識字,現在更時興學英語。對孩子選擇學習美術,不予支持。更由於工作繁忙,與孩子交流的機會較少,導致孩子對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情關注較少。因此,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家長提高對美術的認識,如家長會、幼兒畫展、幼兒作業。要求家長盡可能多地與孩子交流,以加深孩子對家庭、社會的認識。 幼兒園也是幼兒美術題材的主要來源。教師不定期地組織一些活動,及時引導幼兒把新的生活經驗運用到美術活動中去,並教給幼兒一些觀察的方法,以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如順序觀察、分清主次、分辨細節、判斷前後遠近等。此外,加強語言引導,為幼兒提供寬松愉快的創作環境,帶他們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感受美術創作的多樣性,使其在美術學習中去觀察、想像和創造,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對事物的感受能力。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利用范畫、實物,結合語言引導,組織幼兒根據自己的畫編小故事,在教師的啟發與引導之下,講述畫中的故事,因此,繪畫與語言表達架起了一座自己溝通的橋梁。在繪畫中,幼兒體會了觀察、思考、審美和創造,學會了語言表達,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加深了他們的視覺印象。教師還結合各學科教育活動開展美術活動,注意引導幼兒靈活運用在不同學科中獲得的知識。如:在講故事以後,引導幼兒用美術(繪畫、泥塑、小製作)來表現故事內容;又如外出參觀回來,讓幼兒用繪畫來表現參觀時的情景。 二、適當地教幼兒掌握美術表現所必需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提高幼兒的作畫能力 雖然幼兒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不是美術教育的目的,也深知靠教師傳授圖式——教師先示範畫,幼兒跟著學的教學方法,其結果會令幼兒喪失對美的感受能力和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幼兒的個性和創造力也將在無形中消失,但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是幼兒順利進行美術表現的工具。所以我們將傳授知識和技能與培養能力整合在一起,沒有過分強調技巧,而是讓幼兒通過探索來主動學習和掌握技能。 在傳授技巧時,由於小班的幼兒手部肌肉還未發育成熟,因而先讓幼兒從欣賞哥哥姐姐們的畫開始,感受色彩、認識色彩,引導幼兒入門,讓他們隨意畫,大膽畫,不追求描畫細致。如:手指點畫;腳掌、手掌印畫;吹畫,撕紙貼畫等,從而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中班幼兒思維有了提高,但表現技巧跟不上,就給他們提供一些表現方法和技巧的選擇,當幼兒在將意象轉換為畫面有困難的時候,教師再適當地教幼兒一些基本的技巧,以幫助幼兒完成這種轉換。讓幼兒慢慢學,堅持練,逐漸投入到感興趣的美術活動中去。 而在大班因材施教,根據幼兒的能力、興趣,在美術的技法、想像、思維等方面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如在大班國畫興趣班就教一些基本的勾、染、暈等技能,但從不以技巧評價幼兒,而是給幼兒創造體驗國畫美,表現國畫美的環境和機會,利用國畫這種藝術途徑讓有興趣的孩子感悟美和表現美。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活動,提高美術技能,培養幼兒初步的表現能力 1、幼兒園應在課室走廊開辟美術作品展示欄;積極開展幼兒美術興趣班,允許幼兒在創作中採用不同的方法,接納孩子不同的創作結果,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肯定;每一期美術興趣班舉辦畫展,通過展示、比較,讓美術成為幼兒表達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體驗作畫的快樂,激發作畫的興趣,同時亦讓家長對孩子的美術活動有所了解,從畫的變化中發現幼兒的進步。 2、讓孩子參予課室1.2米以下牆的布置,在老師的指導下布置手工、美術角,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創作過程中,孩子們或畫、或粘或剪,他們運用各種材料的能力,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得到了提高。經過孩子自己布置的課室,牆壁上畫著一幅幅充滿童趣的圖畫,玩具架上擺著孩子製作的玩具,牆角設置著孩子喜歡的手工作品,孩子充滿信心,體驗著成功,孩子從而更加愛護周圍環境的布置,培養了孩子良好生活習慣。 3、因地制宜,在幼兒園中開展陶藝活動,並在陶藝教學中緊緊抓住游戲泥土這一快樂原則、創新原則。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玩泥巴,發揮幼兒的想像力。 四、幼兒園應多組織幼兒積極參加各項美術交流活動,體現創作的樂趣,提高自信心,激發幼兒對美的感受 重視培養幼兒在創作過程中克服困難、大膽表現的勇氣,組織幼兒參加各項美術比賽:即席揮毫、慶「六一」大型繪畫賽,發揚團隊的精神。讓他們領略到創作的信心,體驗到創作並不是高不可攀,激發幼兒對美的感受的表現。 美術教育可以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大大提高了幼兒家長對這方面的認識,在今後的美術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幼兒各自不同的審美個性,放手讓幼兒更大膽去想像表現自我,收集幼兒的美術作品,參加大型幼兒畫展,出幼兒畫冊。通過美術教育這個工具,使美術成為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手段,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增強幼兒發現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們將來的生活豐富多彩、充滿樂趣。

『捌』 如何指導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教學活動

美術活動對培養幼兒的創造力非常有利,這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幼兒特有的表現力決定的。中班幼兒繪畫教育中,教學內容仍以認知、注重技巧為主,教學方法也常採用教師示範,幼兒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師的範例束縛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這個傳統教學模式又是幼兒被動的學習過程。這樣畫出來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沒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每個幼兒生來便具有巨大的創造性潛能,只要得到適時的科學的開發,就能表現出巨大的創造力,而且創造力開發得越早,其發展潛能越大。教師應樹立時代的緊迫感為發掘幼兒創造力添翼。那麼我們要怎樣指導好中班幼兒的美術活動呢?

一、選擇新穎適合並帶有游戲性的教材

(一)選擇新穎合適的內容

中班幼兒學習的動機感性多於理性。他們通常是憑著興趣去主動探索和學習的。他們首先關注的是活動本身和過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樣會為了活動的成果而堅持努力。因此,我們在選擇活動內容時必須考慮如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慾望與積極性。幼兒往往對新事物比較感興趣,這是否意味著每一次活動都要選擇一個全新的內容呢?並非如此,我們提倡「適度新穎」。這是因為太新和完全陌生的內容,容易使幼兒一無所知而無法理解,難以入手,從而不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無法有效地調動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相反,太熟悉的內容,只會讓幼兒重復已有的經驗,失去探索與學習的意義。因此,我們應從幼兒已有的實際經驗出發,選擇與幼兒已有知識經驗有一定聯系,又在深度和廣度上適當拓展的內容,即「已知+末知」,使幼兒有足夠的興趣,在已有經驗的支持下,探索新問題的解決方法,建構新的知識經驗。例如,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幼兒已明確單色畫的概念,而且對水彩筆的性能和運用方式掌握得比較熟練了,同時也欣賞了大量的裝飾花紋。在此基礎上要求幼兒進行《單色畫:有花紋的魚》,幼兒就能主動發揮想像大膽創造出許多生動的作品,在這中間,幼兒需要獲得的新經驗是「如何用已知花紋打扮魚,使魚更富美感」。試想,在這樣的活動中,如果幼兒既不知道什麼是單色畫,也不知魚的基本形狀,更沒有欣賞花紋的經驗,他們怎麼可能有興趣和能力去嘗試,以主動獲得新的知識經驗呢?所以,在美術活動中我們提倡為幼兒提供「適度新穎的內容」,目的是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選擇的教材還必須具有游戲性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活動,皮亞傑也曾說過:「兒童不能像成人那樣有效的滿足個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個可資利用的活動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他的動機並非為了適應現實,恰恰相反,卻讓現實同化,這樣的活動領域便是游戲,兒童進行的游戲很多,美術教育也是這種游戲的一種。」在美術教育中結合故事、猜謎等游戲,使幼兒獲得愉悅感、新奇的情感體驗,激發幼兒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意象。因此創設一個良好的游戲環境對幼兒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東西都會使幼兒產生好奇心,幼兒受好奇心的驅使就會通過游戲活動來學習、成長。例如;在活動「有花紋的魚」中,我在活動的開始,就和幼兒一起玩小魚有的游戲,讓幼兒在玩游戲的同時感受魚在水裡游的感覺,最後學習畫魚。

二、創造適應的美術環境

創設具有可參與性的美術物質環境和可操作性。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與被動,往往取決於主觀能動的發揮,而主動能動性的發揮又常常與教育環境提供的有利機會、條件有關。約束幼兒的頭腦,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循規蹈矩、小心翼翼,畫畫只會死板臨摹,被動接受,久而久之,幼兒就會習慣聽從他人,創造性思維埋沒了,當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有趣的材料時幼兒會為材料而吸引,自然會主動地操作材料,幼兒可以自由交流和表現。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與教師、同伴討論互相走動看一看,隨時與他人交流有關上課的內容,互相學、互相啟發。因此教師只有為幼兒提供豐富有趣且能使畫面產生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兒既能對美術活動產生興趣,又能讓幼兒輕松獲得成功,而且還能使畫面產生很好的效果。如在幼兒畫「太陽」時,教師帶幼兒在一天的不同時間去欣賞太陽的美景,早晨金燦燦的太陽披著朝霞,中午銀光閃閃的太陽、白花花的雲朵,傍晚紅彤彤的太陽與晚霞,通過審美環境的體驗,引起幼兒對美的事物產生了敏銳的感知,從而畫出的太陽不再是一個模樣、一個色彩。研究表明,讓幼兒置身於審美環境之中,不但有助於他們審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於美創造性的發揮。

三、給幼兒一個自由想像的空間

幼兒美術創作的主要特徵是表達自己的稚嫩而純真的內在情感。因此,老師的評價方法對幼兒的想像和創造的再現與誘導很重要。首先,不能簡單地用「再現、寫實、逼真」這樣的標准來評價幼兒美術作品,而應從創造的新穎性、獨特性及繪畫技能表現等方面來評價。對作品的評價應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不宜採用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橫向比較,應從其個人的發展水平來評價。美術活動時,看著他們的作品總不如我想像的那麼好,我就忍不住拿過畫筆,邊說邊畫:「這里應該這樣!」「顏色要塗勻,不能留白!」正當我為自己改過的作品而自豪時,一個怯怯的聲音:「老師,別幫我,我能行!」在離園活動時,家長總不免要讓自己的孩子帶他們看看繪畫作業,或者在一些美術作品展覽時,他們總說:「哪幅是你畫的啊?」這時孩子會指著自己的作品說:「這是我的,這里是老師幫我畫的。」

這些小小片段,相信不只是我有過如此的經歷吧?也許老師們會理解為孩子已經在我們的指導中明白了,領悟了。可細細想來,這似乎又提醒老師,「這是我的作品,這是我的想法,你為什麼要破壞我的作品呢?」當我們為孩子的作品添上那自認為精彩的一筆時,孩子就覺得,那已經不是他獨立完成的作品,不完全屬於他了。這種現象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屢見不鮮,老師為了讓幼兒的作品更趨完美,總在不經意間,從自己的審美出發,為孩子的作品添一點,改一點。目的也是讓展示的作品更好,但從幼兒的發展目標來看,結果卻是大相徑庭。

新《綱要》中明確指出,在藝術活動中,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在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我們在此類活動中這些行為是不可取的,我們的這一細小的動作,也許會改變一個孩子在藝術活動中的表現和興趣。從新《綱要》中可以看出,對於組織活動的要求是為他們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並用鼓勵表揚等方法來激發他們的情感和想像,還要肯定他們,接納他們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表現方式。這些看似簡單,做起來就有一定難度,所以要求我們的老師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多用指導性的語言,讓他們在理解、領會的基礎上去創造和想像。

因為童年時代特有的想像、創造能力一經壓制很難再萌發。 因此,不管幼兒畫什麼,老師和家長都應鼓勵幼兒獨立想像和創造,盡量與眾不同,盡可能充分地發揮想像力。因為一件作品在成人看來或許沒什麼,而孩子卻是認真的。幼兒的創造力培養,是滲透在一日活動中,融入教學活動中的,教教師要抓住發生在幼兒身上每個能激起他們思考、想像以及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情景,讓幼兒內在的釋放出來。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始終保持積極、鼓勵、贊許的態度,使幼兒感想,能極大的發揮潛能。幼兒好奇心強,想像大膽,在他們充滿童真的、稚氣的想法中,都隱藏著創造性,老師要及時的發現並精心的培育。

美術活動,是一種創造美的活動。幼兒美術活動的主體是幼兒,要千方百計創造機會,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幼兒這一主體與創造美的美術活動真正融合在一起,讓幼兒不斷去創造美。每一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成長中的個體,他們既是需要成人的幫助和引導,又存在自身內在的發展需要。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幼兒自主成長的要求,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機會來表現自我。

熱點內容
佔有女老師 發布:2025-05-11 06:11:24 瀏覽:979
小學師德自查材料 發布:2025-05-11 05:04:18 瀏覽:634
教師女僕 發布:2025-05-11 04:24:51 瀏覽:195
教育雲公司 發布:2025-05-11 04:15:38 瀏覽:601
英語基礎1 發布:2025-05-11 01:46:36 瀏覽:45
燕趙教育 發布:2025-05-11 01:34:11 瀏覽:24
圖形與幾何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11 00:17:53 瀏覽:419
上海高中化學知識點 發布:2025-05-10 23:57:31 瀏覽:826
教師的福利待遇 發布:2025-05-10 23:09:53 瀏覽:485
陸房中學 發布:2025-05-10 22:10:05 瀏覽: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