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文言文
掩耳盜鈴.疑拎竊鈇。歧路亡羊
⑵ 初中文言文答題技巧(精)
第一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要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題目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材料的內容,從而幫助題目答題。
第二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考生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考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是典型的「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題目。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已經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
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
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
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准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4、開放性理解題的解題方法。
(1)第一類的解題方法——說說對文中人物的評價、觀點或看法。解題時,首先應該讀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樣的人,作者對他的基本態度是什麼,是肯定還是否定,是贊賞還是批評等問題。
(2)第二類解題方法—結合自身或現實,談談讀後的啟示或收獲。在中考中,重點是考查從作品中獲得人生觀、世界觀、美好品德、某種精神方面的啟示或收獲。
①讀原文,看文章是贊美或宣揚哪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品質、精神。
②作判斷,這些的一切在當今社會是否值得提倡,又該如何雲改正或抵制。
⑶ 「精看」怎麼翻譯成古文
要用文言文說「精看」,先來看看「精」、「看」用古文詞語可以怎麼說。「精」版這里相當於一個副詞,權有十分之意,文言詞語可以翻譯為「尤」。「看」聯系前面,這里的看有仔細看之意,文言詞語可以翻譯成「盯」。由上分析,「精看」意思可以理解為「十分仔細的看」,這個意思正好與文言詞語中的「盯」相吻合,所以「精看」翻譯成古文可以這樣說:「盯也」。
⑷ 文言文《熟讀精思》朱熹中的翻譯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於公論而無以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觀書之法也。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凡是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裡面的話都好像出自於我的嘴巴。進一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於我的心裡所想的,然後可以有所心得。至於那些對於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論紛亂錯雜的,就也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當中取捨。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單獨列為一說,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麼那些特別沒有明顯含義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道理就已經自動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後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處理靜止狀態觀察動態的,像攻擊堅硬的木頭,先攻擊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擊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凈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麼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扣難道會不到嗎?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136396.html1.「余嘗謂」的「余」是我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余經常代表「我」2.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
⑸ 遂隱居精學文言文翻譯
【原文】
申屠蟠字子龍,陳留外黃人也。九歲喪父,哀毀過禮。服除,不進酒肉十餘年。每忌日,輒三日不食。同郡緱氏女玉為父報仇,殺夫氏之黨,吏執玉以告外黃令梁配,配欲論殺玉。蟠時年十五,為諸生,進諫曰:「玉之節義,足以感無恥之孫,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時,尚當表旌廬墓,況在清聽,而不加哀矜!」配善其言,乃為讞得減死論。鄉人稱美之。
家貧,佣為漆工。郭林宗見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辭讓之曰:「申屠蟠稟氣玄妙,性敏心通,喪親盡禮,幾於毀滅。至行美義,人所鮮能。安貧樂潛,味道守真,不為燥濕輕重,不為窮達易節。方之於邕,以齒則長,以德則賢。」
後郡召為主簿,不行。遂隱居精學,博貫《五經》,兼明圖緯。始與濟陰王子居同在太學,子居臨歿,以身托蟠,蟠乃躬推輦車,送喪歸鄉里。遇司隸從事於河、鞏之間,從事義之,為封傳護送,蟠不肯受,投傳於地而去。事畢還學。
太尉黃瓊辟,不就。及瓊卒,歸葬江夏,四方名豪會帳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談論,莫有及蟠者。唯南郡一生與相酬對,既別,執蟠手曰:「君非聘則征,如是相見於上京矣。」蟠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為可與言也,何意乃相拘教樂貴之徒邪?」因振手而去,不復與言。再舉有道,不就。
先是京師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訐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節下之。太學生爭慕其風,以為文學將興,處士復用。蟠獨嘆曰:「昔戰國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王,至為擁先驅,卒有坑儒燒書之禍,今之謂矣。」乃絕跡於梁、碭之間,因樹為屋,自同傭人。居二年,滂等果罹黨錮,或死或刑者數百人,蟠確然免於疑論。後蟠友人陳郡馮雍坐事系獄,豫州牧黃琬欲殺之。或勸蟠救雍,蟠不肯行,曰:「黃子琰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雖往何益!」琬聞之,遂免雍罪。
大將軍何進連征不詣,進必欲致之,使蟠同郡黃忠書勸曰:「前莫府初開,至如先生,特加殊禮,優而不名,申以手筆,設幾杖之坐。經過二載,而先生抗志彌高,所尚益固。竊論先生高節有餘,於時則未也。今潁川荀爽載病在道,北海鄭玄北面受署。彼豈樂羈牽哉,知時不可逸豫也。昔人之隱,遭時則放聲滅跡,巢棲茹薇。其不遇也,則裸身大笑,被發狂歌。今先生處平壤,遊人間,吟典籍,襲衣裳,事異昔人,而欲遠蹈其跡,不亦難乎!孔氏可師,何必首陽。」蟠不答。
中平五年,復與爽、玄及潁川韓融、陳紀等十四人並博士征,不至。明年,董卓廢立,蟠及爽、融、紀等復俱公車征,惟蟠不到。眾人咸勸之,蟠笑而不應。居無幾,爽等為卓所脅迫,西都長安,京師擾亂。及大駕西遷,公卿多遇兵飢,室家流散,融等僅以身脫。唯蟠處亂末,終全高志。年七十四,終於家。——節選自《後漢書·周黃徐姜中屠列傳》
【譯文】
申屠蟠字子龍,陳留外黃人。九歲時父親死了,居喪盡禮;守喪期滿,十多年不吃肉飲酒。每到父親忌日,總是三天不進食。同郡的緱氏女子緱玉為父親報仇,殺死了丈夫的同黨,官吏抓住了緱玉,將她告到了外黃令梁配那裡,梁配想論罪殺死緱玉。申屠蟠這時年十五歲,是縣學的一名學生,(他向縣令)進言規勸說:「緱氏女玉的緱玉的節操和義行,足夠使那些不知廉恥的子孫受到感化,使那些甘受羞辱的後輩得到激勵。(即使)不能碰上政治清明的時代,也應當在她的墳墓上(立上牌坊)來表彰(她的行為),何況在耳聰善聽(從諫如流)的時代,反而不加以憐憫同情了呢?」縣令梁配認為他的話說得很好,於是為(緱氏女子)審判定罪,(使她)得以減免死罪。同鄉人都稱贊申屠蟠(的義行)。
家裡貧窮,被人雇為油漆工。同郡的蔡邕深深敬重申屠蟠,等到自己被州里徵召,就辭謝了征職,說:「申屠蟠安於貧賤樂於隱居,不因為貧窮或發達而改變節操。他(申屠蟠)與我蔡邕比,論年齡比我大,論德行比我賢良。」
後來郡里召為主簿,不到任。於是隱居起來精心學習,開始與濟陰的王子居一起在太學學習,王子居臨死前,將自己身後事託付給申屠蟠,(王子居死後)申屠蟠竟然親自推著輦車,扶棺歸葬王子居家鄉。在河、鞏地區遇上了司隸從事,他們認為申屠蟠這件事做得重道義,為他辦理了一個符信(通行證)來護送他,申屠蟠不肯接受,將符信丟在地上就離開了。王子居喪事辦完後才回到太學。
太尉黃瓊徵召他,他不就職。等到黃瓊死了,歸葬江夏時,會集到黃瓊帳下的四方名士豪傑有六七千人,他們相互談論,沒有哪一個能比得上申屠蟠。只有南郡有一個後生能與他應酬答對,分別時,後生握著申屠蟠的手說:「君將來不是被聘用,就是被徵召,這樣我們將相見於上京了。」申屠蟠惱怒地變了臉色說:「開始時我以為你是一個可以與之談一談的人,哪裡會想到你竟是一個拘於禮教貪圖富貴的人呢?」於是甩開手離開了,不再與他說話。後再因有德有才被推舉為官,不就職。
在這之前,京師游學之士汝南人范滂等人指斥朝政,公卿以下的各級官吏都屈己,拜倒在范滂等人之前。太學生爭相仰慕他們的風范,以為文學將要興起,隱居的才德之士將重新得到起用。只有申屠蟠感嘆道:「先前的戰國時代,隱居的才德之士恣意議論,諸侯各國的君王,甚至推舉他們為各種思想的領頭人,最終導致了焚書坑儒之禍,跟今天的情形一樣。」於是在梁、碭之間隱居起來,就樹築屋,把自己當傭人。過了兩年,范滂等人果然遭遇黨錮之禍,有的被處死,有的受刑罰處臵,到數百人,申屠蟠因立場堅定而免去懷疑論罪。後來申屠蟠的朋友馮雍因事犯罪被關進大牢,豫州牧黃琬想殺死他。有人勸申屠蟠前往救人,蟠不肯前往,說:「黃子琰因為我的原故,未必應當定罪。如果不聽我的話,我即使前往又有何益!」。黃子琰聽說後,就免去了馮雍的罪過。
第二年,董卓廢少帝立獻帝,申屠蟠和荀爽、韓融、陳紀等都被公車徵召,只有申屠蟠不到任。眾人都勸他到任,申屠蟠笑而不答。沒過多久,荀爽等被董卓所脅迫,以西邊的長安為都,京師一片混亂。等到皇帝西遷,公卿多遇兵禍飢荒,室家流亡四散,韓融等僅僅是獨身脫逃。只有申屠蟠身處亂世之末,最終保全了他高潔的志向。七十四歲那年,終老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