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誅字文言文

誅字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1 14:34:46

『壹』 古文中的〝誅戳〞何意

誅戮,非誅戳。

【詞目】誅戮
【拼音】zhū lù
【基本解釋回】
[kill;put to death] 殺害;殺戮
【詳細解釋】
誅殺;答殺害。
《周禮·秋官·訝士》:「居館,則帥其屬而為之蹕,誅戮暴客者。」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如復誅戮,益失民望。」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八回:「罪有首從,豈可一概誅戮?」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父子二人,同時誅戮。」
魯迅 《准風月談·「抄靶子」》:「至於偶有凌辱誅戮,那是因為這些東西並不是人的緣故。」

『貳』 文言文中用「誅」表示殺有罪的人,那麼殺無罪的人用什麼字啊還有其他文言文中有「殺」的意思的字!



以下犯上之殺,為弒

『叄』 在文言文中,事誅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沒有「事誅」這個詞語,可能是「先事誅之」、「因事誅」、「坐事誅」等句中的成分,不能單獨理解。先事誅之:在事前先殺了他;因事誅和坐事誅,都是指因為犯事(犯法)而被判死刑。

『肆』 文言文字詞翻譯



蒲松齡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二、字詞

1.詞性活用現象: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其一犬坐於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詞多義: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

敵 攻擊, 恐前後受其敵。 敵方, 蓋以誘敵。

前 前面, 恐前後受其敵。 向前, 狼不敢前。

4.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 助詞,的,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 助詞,位於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 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後也。 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後受其敵。(指狼)。 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指屠戶)。 ③屠自後斷其股。(指狼)。

5.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三、《狼》分析

《狼》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狼三則》。

《狼三則》都是寫屠戶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第一則著重表現狼的貪婪本性,第二則著重表現狼的欺詐伎倆。第三則著重表現狼的爪牙銳利,但最終卻落得個被殺死的下場,作者藉此肯定屠戶殺狼的正義行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個故事都有生動曲折的情節,各自成篇,然而又緊密相關,構成一個完整統一體,從不同側面闡發了主題思想。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寫兩狼追趕屠戶,屠戶時而遷就退讓,繼而被迫抵抗自衛。這一段又分為三層,從「一屠晚歸」至「綴行甚遠」,簡潔地敘述了屠戶遇狼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一個賣肉晚歸的屠戶,在「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卻又行人斷絕,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讓兩只惡狼給盯住了。草草幾筆,就勾畫出危急的處境,緊張的氣氛,實在扣人心弦,為後面描述屠戶的斗爭策略作了鋪墊。

面對意想不到的惡狼,屠戶首先是「懼」。於是採取遷就的策略,「投以骨」。屠戶最初認為,只要滿足狼的貪欲,就可脫險。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也似乎如他所料,使兩狼「綴行甚遠」的情況暫時有了改變,文筆十分曲折。可是照樣投骨的結果,只不過讓後狼暫時停腳,而「前狼又至」;直到骨頭投盡了,也沒有填飽餓狼的飢腸,而「並驅如故」,因此屠戶處境更加危險。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貪婪本性,證明了屠戶退讓遷就策略的失敗。這是第二層。

「屠大窘」,說明在危急的關頭,他產生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明白自己已面臨生死抉擇,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殺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讓是無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殺狼。屠戶已在事實面前吸取了教訓,開始考慮如何改變「前後受敵」的不利條件。他機敏地環顧麥場且速「奔倚」在積薪之下,放下擔子,拿起刀,利用麥場的有利地形,改變了途中兩狼並驅的局面,避免了前後受敵的處境。「狼不敢前」是屠戶敢於斗爭的初步效果,並非它們開始退讓。「眈眈相向」,說明兩狼既兇狠又狡詐,也准備變換策略,尋機殘害屠戶。這樣,雙方進入相持階段。這是第三層。

第二段分兩層。第一層,從「少時」至「又數刀斃之」。作者在描寫兩狼對屠戶「眈眈相向」之後,又變換筆法,寫一隻狼竟然自己走開,另一隻狼裝作馴良的家狗形態蹲著,然後閉著眼睛打盹,樣子十分悠閑。這是狼在屠戶持刀的情況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說明,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狼的狡詐形象,讓人們仔細品味,加深對狼的本性的認識。這時的屠戶雖然不能猜透它們誘敵包抄然後夾擊的花招,但對於狼的兇狠狡詐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不受這種假象欺騙,不是釋刀自喜,而是趁機「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結果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閑假象,屠戶的暴起動作,相映成趣。

第二層,屠戶殺了眼前的狼而准備趕路,又警惕地轉視積薪後,發現了另一隻正在鑽洞的狼。作者借屠戶的銳利的眼睛,點出狼「隧入以攻其後」的企圖,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種弄巧成拙的丑態,次「亦斃之」作了痛快的結束。行文至此,才以畫龍點睛之筆點出屠戶「方悟前狼之假寐,蓋以誘敵」的道理,與上層緊相呼應。這使屠戶也使讀者領悟到:只知狼兇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詐一面,那就要受騙上當;只看到眼前的狼,卻不注意暗藏的狼,滿足於一時的勝利,到頭來還會遭到失敗。

第三段,是作者詼諧風趣的議論。作者指出狼的狡黠,而嘲笑其頃刻而斃的結局,也間接贊揚了屠戶的勇敢機智,餘味無窮。

蒲松齡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惡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齋志異》另一篇故事《夢狼》中,把貪官寫成牙齒的老虎,把衙役寫成吃人血肉的狼;它們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慘象。作者「竊嘆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夢狼》),認為他們「可誅」「可恨」(《王大》)。《狼三則》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質,兇狠狡詐的特性,表現了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的主題思想。本則所寫屠戶遇狼,始而遷就退讓,幾乎被吃,繼而奮起殺狼,使自己轉危為安的生動曲折過程,更是突出了這一主題。《狼三則》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說是對《夢狼》的補充,實際上寄寓了作者鞭撻貪官污吏的思想。今天我們重讀這個故事,可以悟出一個正確的道理,對付野獸必須如此,對付現實生活中階級敵人也必須如此。要敢於斗爭,又要善於斗爭,以奪取勝利。

『伍』 直軀不受誅 文言文

字面意思:站直身體就不會受到殺害。意譯:堂堂正正的做人就不會被迫害

『陸』 文言實詞誅的意思及例句

基本解釋

把罪人殺死 :害民者~。~滅。~鋤。~戮。伏~。

責罰 :~意(不問罪行,只根據其用心訛定罪狀)。口~筆伐。

責求 :~求無已(一味索取,沒有止境)。

『柒』 誅在文言文里什麼意思


音:zhu

釋:<書>殺(有罪的人)。

『捌』 「誅」在文言文中的解釋


zhū
【動】
(形聲。從言,朱聲。本義:聲討、譴責)
同本義〖reproach〗
誅,討也。——《說文》
誅,代。誅猶責也。——《白虎通》
誅以馭其過。——《周禮·太宰》
誅求無厭。——《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齒路馬有誅。——《禮記·曲禮》。注:「罰也。」
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理,曹其首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於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
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漢·桓寬《鹽鐵論·本議》
又如:誅放(責斥其罪並予以放逐);誅遠(斥退疏遠);誅懲(聲討懲處);誅心(揭露、指責人的用心)
殺戮。奪去生命〖kill〗
立誅殺曹無傷。——《史記·項羽本紀》

誅有功之人。
不誅之則為亂。——《呂氏春秋·慎行論》
廣德素聞超在鄯善誅滅虜使,大惶恐。——《後漢書·班超梁慬傳》
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宋·歐陽修《朋黨論》
不當誅之。——清·黃宗羲《原君》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張溥《五人墓碑記》
以誅奸賊。——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又如:誅論(以罪論死);誅流(殺戮和流放);誅害(殺害);誅赦(殺戮與赦免)
治罪,懲罰〖punish〗
誅嚴不為戾。——《韓非子·五蠹》

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

而誅罰不必其後也。
故卒不加誅。——漢·劉向《列女傳》
原情定過,赦事誅意。——《後漢書·霍胥傳》
又如:誅意(懲罰、制裁其心意。指加罪於人,不論其事跡、行事,只尋究其動機或心意);誅惡(懲治作惡者);誅率(懲治首惡)
要求;索取〖askfor〗
誅屢於徒人費,弗得。——《左傳·庄公八年》
人人自製,是以貪財誅利,不畏死亡。——《資治通鑒》
誅求無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又如:誅斂(搜刮財貨,橫征暴斂);誅求無厭(勒索、榨取沒有滿足的時候);誅攫(需索攫取)
討伐〖sendarmedforcestosuppress〗
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下無倍畔之心,下無誅伐之志。——漢·賈誼《治安策》
又如:誅暴討逆(討伐凶惡叛逆的人);誅國(被討伐的國家);誅討(討伐);誅叛(討伐叛逆)
鏟除〖eliminate;uproot〗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屈原《卜居》
又如:誅茅(剪除茅草)
記述〖recordandnarrate〗
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誅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玖』 誅有尾文言文翻譯

誅有尾
【譯文】
艾子乘船飄浮於海中,傍晚停泊在一座聳立的石島上,夜間聽見水底內下有人哭的容聲音,又好像是人在說話,就仔細聽著。其中一個說道:「昨天龍王爺下了一道命令:『對於水族中有尾巴的都要斬首。』'我是一條鼉呀,所以懼怕殺頭而哭泣。而你呢,是一隻蛤蟆,又沒有尾巴,卻為啥哭泣呢?」又聽見一個說道:「我現在幸虧沒有尾巴,只怕龍王爺再追究我當蝌蚪時的事情啊!」
【原文】
艾子浮於海,夜泊島嶼中,夜聞水下有人哭聲,復若人言,遂聽之。其言日:「昨日龍王有令:『應水族有尾者斬。』吾鼉也,故懼誅而哭。汝蝦蛛無尾,何哭?」復聞有言:「吾今幸無尾,但恐更理會科斗時事也。」

『拾』 古代的誅是什麼意思

誅釋義:

  1. 把罪人殺死:害民者~。~滅。~鋤。~戮。伏~。

  2. 責罰:~意(不問罪行,只根據其用心訛定罪狀)。口~筆伐。

  3. 責求:~求無已(一味索取,沒有止境)。


熱點內容
在線教育美國 發布:2025-05-11 08:07:13 瀏覽:899
教育培訓廣告設計 發布:2025-05-11 08:07:13 瀏覽:894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發布:2025-05-11 06:32:22 瀏覽:221
佔有女老師 發布:2025-05-11 06:11:24 瀏覽:979
小學師德自查材料 發布:2025-05-11 05:04:18 瀏覽:634
教師女僕 發布:2025-05-11 04:24:51 瀏覽:195
教育雲公司 發布:2025-05-11 04:15:38 瀏覽:601
英語基礎1 發布:2025-05-11 01:46:36 瀏覽:45
燕趙教育 發布:2025-05-11 01:34:11 瀏覽:24
圖形與幾何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11 00:17:53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