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學科
1. 天津師范大學 學科教學(歷史)909歷史教學論考的是哪本書
歷史教育理論
2. 論從史出是歷史學科素養嗎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版含:社會權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2.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3.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4.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5.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
3. 陝師大歷史課程教學論和學科教學歷史的區別
從你所說,學科教學(歷史)或課程和教學論(歷史)屬於教育學范疇專。只是是教育學中關屬於歷史教育方面的。
歷史學就比較廣了,單獨的歷史才算是歷史學。比如:歷史文獻學、考古學、歷史地理學、歷史經濟學、歷史繪圖學等等。當然,有的學校有籠統的歷史學本科。
按你所說你報考歷史學,又想被調劑到教育方面,要看你報考是是否屬於師范類的學校。屬於師范類的學校,相比之下,較容易調劑。非師范類的,就比較困難。
你可以先想辦法跟你報考的學校聯系。祝你好運!!!
4. 歷史學科中有哪些原理
主要史學理論和史學研究法總結
一.主要史學範式(史觀)
史學範式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范型和模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也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史學方法等有機集合體.高中新課標程式下的史學範式已從單一走向多元,由傳統單一的階級斗爭範式(或稱革命史範式),發展為階級斗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亦稱全球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等四種史學範式.這些新的史學範式,提高了歷史研究的框架性認識.
1.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例:請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2.全球史範式(經濟一體化全球化)
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例:請分析16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是如何加強與世界各地區交往的?並以此分析其對歐洲及世界發展的影響.
3.近(現)代化範式
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結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
例:請從現代化範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的歷史,以此說明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4.革命史範式(階級斗爭)
革命史範式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例:請從革命史範式出發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歷史(提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類
一般可分為:
1,實物史料: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
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
2,文獻(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
如: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史志,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報刊,雜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音等
4,圖片、影像史料:
如:新聞圖片,照片,紀錄片,影視資料等
另一種分法:
1,第一手史料:實物史料,原始的圖片、影像史料,真實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獻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圖片、影像史料
三.獲取史料的途徑
1.去圖書館或相關機構查閱檔案、文字史料、圖片史料
2.參訪當事人或目擊者獲得口述史料
3.觀看紀錄片的影視資料
4.到當事人活動過的地方探訪遺跡或獲取實物資料
5.現場考古(或考古現場的實跡復原)
四.影響史學觀點和史料運用的幾個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場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選取和運用上的差別;4.時代的局限性等.
五.運用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的方法或原則
1.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選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堅持正確的史學觀點
3.選取客觀、公正、正確的史料
4.對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論結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
六.唯物主義歷史辯證法理論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合理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進步、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原來合理的生產關系也會逐漸落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這時,生產關系就必須作出調整或變革(表現為統治者的改革或劇烈動盪的社會變革)
(2)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近代以來主要表現為科技的進步)三個方面,其中生產工具(科技)的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
例1:鐵犁牛耕——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奴隸制生產關系過渡到封建制生產關系.(奴隸制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導致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例2:第一次工業革命——自由競爭——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壟斷組織間的自由競爭加劇生產力與生產關間矛盾——羅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後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和工業進步;人民公社化運動對生產力發展造成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關系,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
2.階級斗爭理論
(1)不同的社會形態有著的相應的對立階級.
(2)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階級利益和階級立場;任何階級的措施、觀點都是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注意選擇題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百家爭鳴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法家——新興地主階級;孔子、道家——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墨家——小生產者、社會下層;孟子荀子——地主階級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例1: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經濟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政治變革——經濟發展……)
例2: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市民階層出現壯大——市民文學、工商皆本、經世致用思想出現.
例3:近代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七:主觀題的幾種重要的題型.
1.歷史事件或現象的縱向發展(考查歷史事件脈絡與發展規律):
如: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由秦、漢、唐、宋元到明清的演變
2.考查一個歷史的橫斷面(考查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關系):
如:春秋戰國時期經濟(鐵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諸侯兼並、中央集權趨勢在各諸侯國中出現)、思想(百家爭鳴)、文化(詩經、楚辭)科技(司南)等
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個重點知識(全面認識、闡釋一個歷史問題的能力).
如:對晉商和徽商現象的認識
4.不同考點中聯系緊密或相似知識點的歸納(比較、聯系)(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知識遷移、歸納、聯系分析的能力)
如:民生問題: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農抑商、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經世致用思想、孫中山民生主義、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引發自然災害威脅民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
5.中外歷史的比較(或世界歷史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問題)
如:17世紀西方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中國的思想活躍局面
5. 歷史與社會學科的論文
歷史是一門既不同於自然科學也不同於社會科學的學科,它既是它的自身,又是自身的對象,它雖然與哲學似乎完全不同,但它所具有的反思性質即它自身的超越卻與哲學無異。正是這種超越性使它具有超文化性,從而為不同的歷史文化之間的比較提供一個共同的研究平台,歷史的自身、歷史的重寫、歷史研究、對重寫歷史與研究歷史的觀點和方法的反思即是性質上的同一,又是形式的同構,它暗示了不同的歷史文化之間存在的共同基礎,歷史在認識論的意義上所達到的深度可以把中西哲學帶到了一種互補的境界。
一、歷史與哲學
歷史總是多重意義的:時間意義上的過去的歷史,成為了現在的歷史事實——這首先是保存在人們的記憶中的歷史,然後是指包括文化遺跡和史料中的歷史,再就是由歷史學家重寫的歷史,這就是一般意義的被表達的歷史,最後是有關歷史理論包括關於歷史研究,史學觀點和方法、關於歷史的哲學思想等等,但這一切最終也是都是歷史即人類自身的歷史。
時間意義上的過去的歷史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過去的存在比現在的存在更令人困惑,在哲學上更加困難,比如海德格爾 (1889-1976)對存在與時間的描述就給讀者一種夢境中的掙扎般的印象,但是,雖然時間意義的存在問題如此困難,但至少現在的存在在理性的思想中卻是確實的,笛卡兒(1596-1650)說:「我思故我在。」現在的存在因理性的思想而被自覺,或者說在理性的思想中因自覺而被證實,這句話是人類理性的自我意識最終從朦朧時代掙脫的句號,也是人類自身存在的理性自覺自身開始的問號,它宣告了人類從歷史的覺醒進入到了思想自覺的時代。
對於歷史來說,這意味著歷史的真正意義不能離開歷史的時間性本質,但是過去總是以被表達的重寫方式成為有意義的歷史,因此歷史學家和歷史哲學家相信有兩種歷史,基於時間的過去的歷史即歷史的存在和基於表達的歷史即被歷史學家重寫的歷史或稱之為現在中的歷史,他們留下了過去的存在問題去折磨哲學家們, 但是他們並不能逃脫歷史哲學,因為基於時間的歷史最終包括了現在,人們無法區別存在在歷史時間之中的現在與在現在之中的歷史存在,它的最高形式就是歷史學家和歷史哲學家在現實思想中的歷史反思,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就是歷史的反思或反思的歷史,這種歷史存在的超越同時性是歷史和歷史哲學所透露的世界最重要的秘密之一。
人類的歷史從不自覺的自身開始經過歷史表達的自覺而趨向自覺的歷史哲學,這正是人類自覺的一個組成部份,歷史的特殊性正在這里,它即是歷史的自身,同時又是歷史的表達與反思,一方面,作為歷史與歷史的反思,它們在時間上具有同時性意義,即歷史與歷史反思的同一;另一方面,作為被表達的歷史與對被表達的歷史的反思,它們總是以相同的表達的方式實現的,即具有形式的同構性,歷史的自身是這樣,歷史的反思也是這樣,因此歷史和歷史的反思在同一中進行,在同構中重演,人們總是反復地重新理解、思考歷史。或許有無數的具體的歷史,有千百萬曆史學中的歷史,但無論是時間意義的過去的歷史還是表達或被表達的歷史的過去,它們具有終級的一致性,否則就沒有歷史。——這也是一種歷史觀,也是一種哲學,即歷史哲學。
歷史哲學主要是關於對歷史的本質的認識和對歷史學的反思,它同樣基於兩個層次水平,第一是把歷史看作一個整體或作為部份的整體而研究它的原因趨勢,簡單地說;歷史為什麼?它是歷史哲學中的歷史本體論,與以往的用某種觀念來解釋歷史的哲學思想不同,現代歷史學家和歷史哲學家企圖從歷史的自身尋找答案而形成某種歷史理論,即思辯的歷史哲學。第二是把對歷史的研究、重寫、解釋的本身的觀點和方法看作為歷史的自身,甚至看成是歷史唯一有決定意義的部份,它實際上企圖回答這樣的問題:歷史是什麼?這時它就成為了歷史哲學中的歷史認識論,即分析的或批判的歷史哲學。
歷史哲學不等同於哲學,富有歷史精神的中國哲學也不等同於歷史哲學或者有一種中國歷史哲學,歷史哲學從歷史表達和對歷史的研究中抽象出自己,而中國思想是歷史自身的抽象與本質(參見「論中國思想」),因此歷史哲學是超越於歷史的史學理論,而中國思想是源於歷史本質的中國哲學,正是歷史自身本質的超越同一性使中國思想成為與西方傳統哲學相對照的哲學思想。雖然中國與西方的歷史與史觀千差萬別,它們在歷史反思的意義上卻是相同的,即歷史的反思與反思的歷史的互補一致性,歷史哲學所提供的思想不僅僅是歷史的,也是廣義文化意義的,同時又是哲學的,這也正是歷史多重性的本義。
6. 請問課程與教學論(歷史)和學科教學(歷史)有什麼區別
據我所知 今年還是有不少學校 專碩是公費的 不過明年政策怎麼變就不知道了 全日版制專碩也是雙證的權 你如果想當老師 你讀什麼專業都要考編制啊 學歷史學學碩 你搞的研究和中學歷史教學關系不大 課程與教學論理論東西多 就這個學科教學歷史是讀一年書 第二年頂崗實習的 實踐技能學到多一些 對你的教學有幫助 說實在的 你要教中學歷史 那點兒知識 研究生去教都是浪費 只是現在中國文憑泛濫 研究生才不得不去中學甚至小學 看你報哪所學校 一般重點師范大學和東部的師范大學這方面比較規范
7. 為什麼學科理論都要講述理論發展歷史歷史
過去的理論是現在理論發展的基石,只有了解過去的理論才能更好的了解現在的理論,也能明白現在理論是怎麼得來的,這樣有利於你更好地利用理論
8. 歷史學科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都有哪些
歷史研究有其獨特的魅力。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哲學研究止於思辨和教訓,容易「徒託空言」,而歷史研究因其敘述歷史事實而更容易顯示出「深切著明」的效應。
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歷史研究所面對的研究對象是比較穩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實驗研究那樣容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也不像調查研究那樣因缺乏資料而無話可說。而且,從歷史研究的視角來看,「現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不見得調查研究的對象就是現實的而歷史研究的對象就一定是「過去」的。相反,一切「現代」都正在成為過去,而一切歷史都可以理解為當代史。
從研究的主題來看,歷史研究可分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實踐史)和學術史研究三種。而從研究的方法來看,歷史研究可分為歷史的考證研究、歷史的敘事研究和歷史的解釋研究。
歷史的考證研究和歷史的敘事研究其實就是歷史的調查研究,可統稱為歷史的實證研究。一般意義上的調查是對「當下的事件」的調查,而歷史的考證研究和歷史的敘事研究是對「過去的事件」的調查。
歷史的解釋研究在面對歷史事實(主要是歷史文獻)時,它更多地依賴於研究者個人的判斷及其所選擇的視角。不同的研究者總是能夠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不同的解釋,這使解釋研究不可能像其他實證研究如調查研究、實驗研究那樣顯示出「毋庸置疑」的客觀性。但是,歷史的解釋研究在提出解釋時仍然重視解釋的理由和證據,以便使自己的解釋令人信服。就此而言,歷史的解釋研究也有某種實證研究的含量而並非任意、任性地隨意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