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1:B
小題2:D
小題3:(1)第二天清晨奮勇追擊,身旁有人用盾牌保護他,崔義玄說:「我身為刺史,如果躲避危險,誰還肯死戰?」於是,他命令撤去盾牌。(大意1分,「詰朝」1分,「而」1分,「去」1分)
(2)(他)飛馬趕赴京都上報謀反之事,得以受到召見,武後拿出定都的全部宗卷讓他觀看,崔神慶為哥哥申理,哥哥得以減去死刑,然而他卻因此貶為欽州司馬。(4分)
小題4:因為崔義玄有學識,有遠見,不貪錢財,為人耿介正直,勇敢無畏。(每點1分,共5分)
B. 郭默,河內懷人,文言文閱讀答案
郭默,河內懷人。少微賤,以壯勇事太守裴整,為督將。永嘉之亂,默率遺眾自為塢主,以漁舟抄東歸行旅,積年遂致巨富,流人依附者漸眾。撫循將士,甚得其歡心。默婦兄同郡陸嘉取官米數石餉妹,默以為違制,將殺嘉,嘉懼,奔石勒。默乃自射殺婦,以明無私。遣使謁劉琨,琨加默河內太守。劉元海遣從子曜討默,曜列三屯圍之,欲使餓死。默送妻子為質,並請糴焉,糴畢,設守。曜怒,沈默妻子於河而攻之。默遣弟芝求救於劉琨,琨知默狡猾,留之而緩其救。默更遣人告急。會芝出城浴馬,使強與俱歸。默乃遣芝質於石勒,勒以默多詐,封默書與劉曜。默使人伺得勒書,便突圍投李矩。後與矩並力距劉、石,事見矩傳。 太興初,除潁川太守。默與石匆戰敗,矩轉蹙弱,默深憂懼,解印授其參軍殷嶠,謂之曰:「李使君遇吾甚厚,今遂棄去,無顏謝之,三日可白吾去也。」乃奔陽翟。矩聞之,大怒,遣其將郭誦追默,至襄城,及之。默棄家人,單馬馳去。默至京都,明帝授征虜將軍。劉遐卒,以默為北中郎將、監淮北軍事、假節。遐故部曲李龍等謀反,詔默與右衛將軍趙胤討平之。 朝廷將征蘇峻,懼其為亂,召默拜後將軍,領屯騎校尉。初戰有功,及六軍敗績,南奔。郗鑒議於曲阿北大業里作壘,以分賊勢,使默守之。峻遣韓晁等攻默甚急,壘中頗乏水,默懼,分人馬出外,乃潛從南門盪出,留人堅守。會峻死,圍解,征為右軍將軍。 默樂為邊將,不願宿衛,及赴召,謂平南將軍劉胤曰:「我能御胡而不見用。右軍主禁兵,若疆場有虞,被使出征,方始配給,將卒無素,恩信不著,以此臨敵,少有不敗矣。時當為官擇才,若人臣自擇官,安得不亂乎」胤曰:「所論事雖然,非小人所及也。」當發,求資於胤。時胤被詔免官,不即歸罪,方自申理,而驕侈更甚,遠近怪之。 初,默之被征距蘇峻也,下次尋陽,見胤,胤參佐張滿等輕默,倮露視之,默常切齒。至是,胤臘日餉默酒一器,肫一頭,默對信投之水中,忿憤益甚。又僑人蓋肫先略取祖煥所殺孔煒女為妻,煒家求之,張滿等使還其家,肫不與,因與胤、滿有隙。至是,肫謂默曰:「劉江州不受免,密有異圖,與長史司馬張滿、荀楷等日夜計謀,反逆已形,惟忌郭侯一人,雲當先除郭侯而後起事。禍將至矣,宜深備之。」默既懷恨,便率其徒候旦門開襲胤。胤將吏欲距默,默?句之曰:「我被詔有所討,動者誅及三族。」遂入至內寢。胤尚與妾卧,默牽下斬之。出取胤僚佐張滿、荀楷等,誣以大逆。傳胤首於京師,詐作詔書,宜視內外。掠胤女及諸妾,並金寶還船。初雲下都,俄而還,停胤故府,招桓宣、王愆期。愆期懼逼,勸默為平南、江州,默從之。愆期因逃廬山,桓宣固守不應。 司徒王導懼不可制,乃大赦天下,梟胤首於大航,以默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武昌太守鄧岳馳白太尉陶侃,侃聞之,投袂起曰:「此必詐也。」即日率眾討默,上疏陳默罪惡。導聞之,乃收胤首,詔庾亮助侃討默。默欲南據豫章,而侃已至城下築土山以臨之。諸軍大集,圍之數重。侃惜默驍勇,欲活之,遣郭誦見默,默許降,而默將張丑、宋侯等恐為侃所殺,故致進退,不時得出。攻之轉急,宋侯遂縛默求降,即斬於軍門,同黨死者四十人,傳首京師。
C. 「河東、河西、河南、河北、河內、河外」在古文中指什麼地方
「河」在古代是指黃河,古籍中出現的河一般都是黃河的意思。
河東:河東泛黃河以東,尤指山西。因黃河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山西在黃河以東,故山西古稱河東
河西:泛指黃河以西之地,其意在古代有過變化。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後演變為多指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的地區。現在的河西五市是指:現在的河西指的是甘肅省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金昌、酒泉(肅州)和嘉峪關。也是河西走廊一帶。
河南:1.秦漢指內蒙古河套黃河以南。2.戰國時稱周雒邑王城為河南,漢置河南縣。3.漢稱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4.唐中葉以後又有河南節度使。
河北:1.(唐)河北道,治魏州(今大名東北),轄古黃河以北地區。2.(宋)河北路,治大名府(今大名東)。
河內:黃河以北為河內,大約是今天的河南省地區
河外:黃河以南、以西為河外。
D. 衡子仲平 懷之河內人也文言文翻譯
親,單句話的意思是:許衡,字仲平,懷州河內人,世代務農。
以下是比較詳細的題目,希望幫到你,有全文翻譯哦,望採納
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4—7題
許衡,字仲平,懷之河內人也,世為農。幼有異質,七歲入學,授章句,問其師曰:「讀書何為?」師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師大奇之。每授書,又能問其旨義。久之,師謂其父母日:「兒穎悟不凡,他日必有大過人者,吾非其師也。」遂辭去,父母強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師。稍長,嗜學如飢渴,然遭世亂,且貧無書。既逃難徂徠山,始得《易》王輔嗣說。時兵亂中,衡夜思晝誦,身體而力踐之,言動必揆諸義而後發。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亂,此無主。」日:「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
轉魯留魏,人見其有德,稍從之。居三年,聞亂且定,乃還懷。凡喪祭娶嫁,必征於禮,以倡其鄉人,學者浸盛。家貧躬耕,粟熟則食,粟不熟則食糠核菜茹,處之泰然,謳誦之聲聞戶外如金石。財有餘,即以分諸族人及諸生之貧者。人有所遺,一毫弗義,弗受也。姚樞嘗被召入京師,以其雪齋居衡,命守者館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為京兆提學。秦人新脫於兵,欲學無師,聞衡來,人人莫不喜幸來學。郡縣皆建學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還懷,學者攀留之不得,從送之臨潼而歸。
中統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師。未幾,衡謝病歸。至元二年,帝以安童為右丞相,欲衡輔之,復召至京師,命議事中書省。
阿合馬為中書平章政事,領尚書省六部事,因擅權,勢傾朝野,一時大臣多阿之,衡每與之議,必正言不少讓。俄除左丞,衡屢入辭免。
帝久欲開太學,會衡請罷益力,乃從其請。八年,以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親為擇蒙古弟子俾教之。衡聞命,喜曰:「此吾事也。國人子大朴未散,視聽專一,若置之善類申涵養數年,將必為國用。」時所選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愛之如予,出入進退,其嚴若君臣。課誦少暇,即習禮,或習書算。
以疾請還懷。十八年,衡病重。已而卒,年七十三。懷人無貴賤少長,皆哭於門。四方學士聞訃,皆聚哭。有數千里來祭哭墓下者。
(節選自《元史·列傳第四十五》)
4.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浯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
A.衡獨危坐樹下自若 危:高處 B.家貧躬耕 躬:親自
C.人有所遺 遺:饋贈 D.俄除左丞,衡屢入辭免 除:授職
5.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許衡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項是(3分)
①每授書,又能問其旨義 ②凡喪祭娶嫁,必征於禮 ③郡縣皆建學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讓 ⑤會衡請罷益力,乃從其請 ⑥課誦少暇,即習禮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6.下列對文中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錯誤的一項是(3分)
A.許衡出身於世代農家,有與眾不同的氣質,七歲上學時,就表露出對單純讀書做官不以為然的態度,其不凡的穎悟力,使幾任老師都感到難以勝任對他的教學。
B.許衡具有很強的自律意識,一次酷暑天外出,別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許衡毫無所動:許衡做事又嚴格遵從禮法,姚樞上調京師,要把原住宅讓他住,他堅辭不受。
C.許衡曾擔任京兆提學,其間,各地郡縣紛紛建立起了學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後來當許衡離職還鄉時,學生們依依不捨,一直將他送到臨潼才回來。
D.許衡後來被任命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灑,皇帝親自選拔蒙古子弟讓他進行教育,他既嚴格要求,又愛之如子。後來當他因病去世,這些學生紛紛哭拜在他的靈前。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兒穎悟不凡,他日必有大過人者,吾非其師也。
(2)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為京兆提學。
參考答案:
4.A(應釋為「端正 」)
5.B(①句是說許衡幼年讀書時勤思善問,④句是說許衡不屈從權勢,⑤句是說皇帝答應了許衡的辭職請求 )
6.D(根據文意,「紛紛哭拜在他的靈前」的是懷人,亦即許衡的家鄉人)
7.(1)這個孩子聰明非凡,將來有一天肯定能遠遠超出常人,我不適合當他的老師。
(「穎悟」「過」各1分「吾非其師也」2分,語句通順1分)
(2)世祖出京在秦中為王(受封秦中為王),想用來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於是徵召衡擔任京兆提學。
(「王秦中」狀語後置,「王」「所以」 「乃」各1分,語句通順1分)
參考譯文:
許衡,字仲平,懷州河內人,世代務農。自幼就有與眾不同的氣質,七歲入學,老師交給學生剖章析句,許衡問他的老師說:「讀書是為了干什麼?」老師說:「為了科舉考試中舉!」許衡說:「就為了這個嗎?」老師大為驚訝。每次叫他讀書,他都要問書文的旨義。時間長了,老師對他的父母說:「這個孩子聰明非凡,將來有一天肯定能遠遠超出常人,我不適合當他的老師。」於是告辭離去,許衡的父母極力挽留也沒能留住。像這樣共換了三任老師。逐漸長大之後,許衡嗜好讀書如飢似渴,可當時遭遇天下大亂,且家裡貧窮,沒有藏書。後來逃難到徂徠山,才開始得到王輔嗣對《易》的解說。當時正處在戰亂時期,許衡晚上思考,白天誦讀,親身體驗,努力踐行,舉止言談一定要揣度書中的大義然後才實行。曾經在酷暑天路過河陽,渴得很厲害,道旁邊有棵梨樹,大家都爭著摘梨吃,唯獨許衡在樹下正身獨坐,神情自若。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摘梨吃,他回答說:「不是自己的而拿來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說:「世道混亂,這棵樹是沒有主人的。」許衡回答:「梨樹無主,我的內心難道也沒有主人嗎?」
許衡後來遷移到山東,留在了魏州,人們見他道德高尚,逐漸的開始追隨他。許衡在魏州呆了三年,聽說戰亂將要平息,於是又回到了懷州。凡是婚喪娶嫁,他必定要根據禮法,並以此倡導同鄉的人如此做,學習的人逐漸多起來。因為家境貧窮,許衡親自下田耕作,穀物熟了就吃穀物,穀物不熟就吃糠咽菜,處之泰然自若,朗讀詩書的聲音傳到屋子外就如音樂一樣優美動聽。如果家裡財產有餘,許衡就把他分給同族人以及貧困的學生。人們如果有所饋贈,只要有一絲一毫不符合禮義,他就不會接受。姚樞曾經被召入京師,就把自己的雪齋讓許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許衡堅辭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許衡的小孩由此經過,不用睜眼看一下就離開,許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為王(受封秦中為王),想用來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於是徵召衡擔任京兆提學。秦地百姓剛剛脫離戰亂,想要學習沒有老師,聽說許衡前來主管教育,所有人沒有不高高興興前來學習的。所屬郡縣都建起了學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軍南征,許衡於是返回懷州,學生們紛紛挽留而沒有成功,就跟著送他到臨潼才回來。
中統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請許衡回到京師。過了不久,許衡稱病辭職還鄉。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擔任右丞相,要許衡輔佐他,就又將許衡召至京師,讓他在中書省參與議事。
阿合馬擔任中書平章政事,兼管尚書省六部事情,於是攬政專權,權勢遠超朝野其他人,一時之間大臣多對他阿諛奉承,許衡每次與他討論,必定直言不諱,一點也不讓步。不久調任左丞,許衡屢次請求辭職。
皇帝早就想要開設太學,正巧許衡一再盡力請辭,於是就先答應了他的請求。(至元)八年,命許衡擔任集賢大學士,兼任國子祭酒,親自為許衡選擇蒙古弟子讓他進行教育。許衡接到任命,高興的說:「這才是我應當做的事啊。國人子弟原始質朴的素質還沒有喪失,對所看到與聽到的都很專心學習,如果把他們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養幾年,一定會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當時所選的弟子都還幼小,許衡對待他們如同成人,愛護他們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進退的禮節,嚴格得就如同君臣關系。課余吟誦的空餘時間,就讓他們學習禮儀,有時練習書法算術。
(後來)許衡因疾病請求返回家鄉懷州。(至元)十八年,許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懷州人無論富貴貧賤年輕年長,都哭拜於許衡靈前。四方學者聽到許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聲痛哭。有的人不遠數千里前來許衡墓前祭痛哭祭拜。
E. 文言文中 河內和河外分別指哪些地理區域
河內主要指黃河下游以北,包括今天河南和山東北部的華北地區。河外就是指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了。
F. 河內 在古文中什麼意思
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專,治懷縣(今武屬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度府,改河內縣為沁陽
G. 河內 在古文中什麼意思
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專北的西部,治懷縣屬(今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度府,改河內縣為沁陽
H. 古文中的「河內」是指哪
(1)
古地區名。春秋戰國時期,以黃河以北為河內,黃河以南為河外。
「河內凶,則移其版民於河東。」權(《孟子》)
(2)
郡名,楚漢之際置。郡治在今河南沁陽市。轄境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3)
縣名,公元596年隋朝將野王縣改為河內縣。1913年改名沁陽。
I. 古文中的「河內」是指哪
(1) 古地區名。春秋戰國時期,以黃河以北為河內,黃河以南為河外。
「河內專凶,屬則移其民於河東。」(《孟子》)
(2) 郡名,楚漢之際置。郡治在今河南沁陽市。轄境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3) 縣名,公元596年隋朝將野王縣改為河內縣。1913年改名沁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