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顯字德明文言文翻譯
① 王顯,字德明文言文題
4.(3分)【參考答案】D
【解析】間歲以來,戎事未息,所宜謹屯戍,固城壘,積芻糧,然後遴選才勇,付以邊 任,縱有緩急,則備御有素。 5【參考答案】C
【解析】「遷」指改官。用法較復雜,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升遷,如 「遷淳安知縣」, 海瑞由原教諭官升遷為知縣;二是改任,相當於轉調原職品級的官職,如 「拜郎中,再
遷為太史令」, 張衡傳新職太史令與舊職郎中官職級別相同;三是降職,即「左遷」 ,如「元 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即指白居易被降為江州司馬。(3分) 6【參考答案】B
【解析】「常常出錯」表述有誤。
7【參考答案】(1)(5分)當時正連續下雨,契丹人用皮子做弓弦,弓弦浸濕後乏力無法使用,王顯趁機大敗敵人。(「方」1分,「堪」1分,「因」1分,句意2分)
(2)(5分)況且現在西部邊疆不安定,如果北部的部落和他們結盟互相援助,那麼中原的禍患不可估量了。(「鄙」1分,「儻」1分,「中國」1分,句意2分) (二)(11分)
文言文閱讀(19分)
王顯,字德明,開封人。太宗居藩,嘗給事左右。性謹介,不好狎,未嘗踐市肆。即位,補殿直,稍遷供奉官。
太平興國三年,授軍器庫副使,遷尚食使。八年春,拜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上謂之曰:
「卿世家本儒,少遭亂失學,今典朕機務,無暇博覽群書,能熟《軍戒》三篇,亦可免於面牆矣。」因取是書及道德坊宅一區賜之。其後居位既久,機務益繁,副使趙昌言、寇準鋒氣皆銳,慢顯,顯或失誤,護短終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三年八月,詔加切責,黜授隨州刺史。時夏台、益部寇擾,顯上疏曰:「間歲以來,戎事未息,所宜謹屯戍,固城壘,積芻糧,然後遴選才勇,付以邊任,從事。十月,契丹入寇,前軍過威虜軍。比時方積雨,契丹以皮為弦,濕緩不堪用,顯因大破之。顯上言:「先奉詔令於近邊布陣,及應援北平控扼之路。無何,敵騎已越亭障,顯之前陣雖有捷克,終違詔命。」上章請罪。上降手札,以慰其憂悸。明年,求致仕,不許,時議親征契丹,顯言:「盛寒在序,敵未犯塞,鑾輿輕舉,直抵窮邊,寇若不逢,師乃先老。況今西鄙不寧,儻北邊部落,與之結援,則中國之患未可量也。若能選擇將帥,訓練士卒,堅城壘而繕甲兵,亦足以待敵矣。」契丹入寇,上議親征。顯復陳三策,謂:「大軍方在鎮定,契丹必不南侵,車駕止駐澶淵,詔鎮定出兵,會河南軍,合擊之可也。」已而契丹請盟。景德三年冬,被病,詔中使偕尚醫療視。明年正月,許還京師。至京,信宿卒,年七十六。
【注】信宿:連宿兩夜,也可謂兩三日。
4.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間歲以來/戎事未息/所宜謹屯戍/固城壘積芻糧/然後遴選/才勇付以邊任/縱有緩急/則備御有素/彼又奚能為患哉/
B. 間歲以來/戎事未息所宜/謹屯戍/固城壘/積芻糧/然後遴選/才勇付以邊任/縱有緩急/則備御有素/彼又奚能為患哉/
C. 間歲以來/戎事未息所宜/謹屯戍/固城壘積芻糧/然後遴選才勇/付以邊任/縱有緩急/則備御有素/彼又奚能為患哉/
D. 間歲以來/戎事未息/所宜謹屯戍/固城壘/積芻糧/然後遴選才勇/付以邊任/縱有緩急/則備御有/素彼又奚能為患哉/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太宗為廟號,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立事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唐代李世民的廟號即太宗。
B. 疏、章、策都是臣下給帝王的奏章,策更側重於為帝王謀劃的大政方針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C. 遷、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職變化的專用語,授、拜是授予官職,遷和黜則是貶官。
D. 古代是等級社會,對身份不同者的「死」有不同的稱謂,天子死稱為崩,大夫死稱為卒。
6. 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王顯年少失學,後來受到皇帝勸勉。他原本讀書少,後來又無暇多讀書,皇帝鼓勵他熟讀《軍戒》三篇,並賜給他書和一處宅第。
B. 王顯為人固執,犯錯不改而受責罰。他因機務繁忙常常出錯,但他知錯不改,於是被皇帝當面告誡甚至下詔斥責,直到後來貶為刺史。
C. 王顯性格謹慎,有事沒錯也要請罪。咸平三年十月。他所率部隊的前陣作戰勝利,但他仍然認為自己違背了皇帝的命令而請罪。
D. 王顯審時度勢,進言有理有據。在皇帝因契丹進犯而想親征時,他分析形勢後認為,皇帝只需到澶淵後指揮調動軍隊合擊契丹即可。
7. 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比時方積雨,契丹以皮為弦,濕緩不堪用,顯因大破之。(5分)
(2)況今西鄙不寧,儻北邊部落,與之結援,則中國之患未可量也。(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