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兩則
孔子到東方游歷,路遇兩個小孩兒在爭論。便問他們爭論的緣故。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太陽運行到中午時就離人遠了。」另一個小孩兒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太陽遠行到中午時離人近。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象車的傘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的就覺得涼嗎?」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兒笑著說:「誰說你知識豐富呢?」
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運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很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B. 六年級第21課文言文二則的意思
部編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1課文言文兩則:
第一則:《伯牙鼓琴》
譯文是:俞內伯牙彈奏古琴,鍾容子期聽。開始彈琴時,伯牙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稱贊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見了巍峨的泰山。」不一會兒,伯牙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又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見了水勢浩盪的江河。」鍾子期死了,伯牙摔破古琴,剪斷琴弦,一生不再彈琴。認為世間再沒有人,值得自己為他彈琴啦了!
第二則:《書戴嵩畫牛》
四川有個姓杜的處士。,喜歡書畫,他珍藏的書畫作品有幾百件,其中一幅是戴嵩的《牛》。杜處士尤其喜歡,他用玉做畫軸,用錦囊將它裝起來,經常隨身帶著。
有一天他攤開書畫晾曬,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的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這幅畫是畫的鬥牛啊!鬥牛的時候,力量集中在角上,錯了!」杜處士笑笑,認為他說的對。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人,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傭。」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C. 六年級下冊文言文兩則的意思是什麼
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
孔子往東方游學,看見兩個孩子爭辯不已,孔子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一樣,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越近感覺越熱而越遠感覺越涼嗎?」
孔子不能判斷(誰說的對誰說的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D. 六年級文言文兩則,怎麼翻譯
一、《學弈》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在聽,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拿弓箭去射它。雖然兩個人在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第一個人。難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字詞解釋
(01)弈:圍棋,下圍棋。
(0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03)通國:全國。
(04)之:的。
(05)善:善於,擅長。
(06)使:讓。
(07)誨:教導。
(08)其:其中。
(09)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10)雖:雖然。
(11)之:指弈秋的教導。
(12)鴻鵠:天鵝。
(13)援:引拉。
(14)繳:本課指有絲繩的箭。「繳」字的另一個讀音jiǎo,是交納、交付的意思。
(15)之:他,指前一個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為:因為。
(20)其:他,指後一個人。
(21)與:嗎。
(22)曰:說。
(23)非:不是。
(24)然:這樣。
(25)致志:用盡心志。致,盡,極。
(27)通國:全國.
(28)與:語氣助詞,表示疑問。
(29)本文選自《孟子·告子》。
(30)故:原因。
(31)以:認為。
感悟: 學習不可一心二用,必須專心致志。 或做事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方可成功! 若三心二意,將一事無成。
二、《兩小兒辯日》譯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翻譯:孔子向東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遠,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升起的時候大得像車蓋。到了正午就像圓盤一樣大,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清涼,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把手放進熱水裡一樣燙,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孔子不能決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啊?」
詞語解釋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始:剛剛,才
(5)去:離。
(6)日中:中午。
(7)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8)及:到了。
(9)則:就。
(10)盂:盛放物體的器具。
(11)為:是。
(12)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3)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4)決:裁決,判斷。
(15)孰:誰,哪個。
(16)汝:你。
(17)湯:熱水。
告訴我們的道理:1、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2、古人敢於大膽質疑以及孔子確實不愧為聖人: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難做到他這樣,遇到以上這樣的情況,也多半是顧左右而言他,以掩飾自己的無知。聖人的風採的確永遠值得我們景仰和佩服!
E. 六年級下冊語文的《文言文兩則》翻譯
孔子到東方游復歷,路遇兩制個小孩兒在爭論。便問他們爭論的緣故。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太陽運行到中午時就離人遠了。」另一個小孩兒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太陽遠行到中午時離人近。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象車的傘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的就覺得涼嗎?」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兒笑著說:「誰說你知識豐富呢?」
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講的,他都學習;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著搭弓拉箭把天鵝射下來。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F. 小學六年級下第一課《文言文兩則》求全文翻譯
六年級下冊第一課文言文兩則翻譯:
《學弈》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弈》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有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有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6)六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兩則擴展閱讀:
《兩小兒辯日》此文通過描寫兩個小孩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探求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這則小故事用對話貫串始終。全文以孔子的見不能決為貫串線索,頗有條理地敘述了兩小兒辯日的過程。
先寫兩個小孩分別就太陽距離人的遠近鮮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接著又分別擺出根據。兩人互不相讓,都使用反問句式,扣住了題目中的「辯」字,增強了論辯性。
兩小兒在對話中都使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並用比較的方法,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第一個小孩用面積大小相比,帶有直觀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個小孩比較了人對太陽在不同時間冷和熱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
可見他們勤於思考,富有想像力;從他們針鋒相對的論辯中還能體味出對話者的虎虎生氣和音容笑貌。但他們的認識畢竟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只能各執已見而不能獲得正確的答案。最後兩小節寫兩小兒譏笑在他們爭論面前「不能決」的孔子。
從故事本身看,兩小兒敢於探討艱深問題,不管多麼幼稚和膚淺,卻反映了古人渴望認識自然現象的強烈願望,這種探求精神是值得贊許的。孔子作為大學問家,也不能通曉各科知識,而況當時人類認識自然現象的水平還很低。孔子「不能決」承認自己無知,這種態度是對的,不該受到譏諷。
關於太陽離人在不同時間的遠近問題,通俗的解釋是這樣: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與人的距離確有一些變化,但微乎其微,憑肉眼難以覺察。這種情況對於氣溫的影響也是微不足道的。
對於兩個小孩為什麼觀點不同,那是因為他們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個從視覺出發,用「如車蓋」和「如盤盂」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太陽形狀的大小;另一個從觸覺出發,用「如探湯」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太陽在中午時的灼熱。由於中午的照射角大,地球表面獲得的熱能多,因而氣溫高;早晨照射角小,因而氣溫低。
至於太陽「早晨大,中午小」,則完全是人視覺上的錯覺,由於早晨背景小而暗,因此覺得太陽大一些,而中午則有廣闊而明亮的天空做太陽的背景,看起來就覺得它小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