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字文言文
(一)若
1、動詞
(1)可譯為「像」。例:
關山度若飛。——《樂府詩集·木蘭詩》天涯若比鄰。——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可譯為「如」。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2、代詞。可譯為「你們」。例:若為佣耕,何富貴也。——《史記·陳涉世家》
3、連詞。可譯為「至於」。例: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乃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於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陽樓。(於是,就)(《岳陽樓記》) /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才)(《狼》)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三)者
1.代詞
(1)指人、事、物、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愛者甚蕃。(的花)(《愛蓮說》)
(2)在數詞後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或幾樣東西。可譯為「個」、「樣」、「項」。例: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可譯為「……的時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2.助詞
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的主語後,表示停頓,不譯。例:吳廣者,陽夏人也。(「者」與「也」配合,表判斷,不譯)(《陳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陳述句的主語後,錶停頓。)(《愚公移山》)
(四)乎
1、語氣詞。
(1)表示疑問或反詰,可譯為「嗎」。例: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2) 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可譯為「嗎」。例:有甚是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推測語氣,可譯為「嗎」。例:願見之乎。——《三國志·隆中對》
2、介詞
(1) 可譯為「在」,例:今雖死乎此。—— 柳宗元《捕蛇者說》
(2)可譯為「對」,例:吾嘗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說》
② 文言文中,欲,曰,耳,將至,吾,乎,等等詞字的意思,說的越多越好。
欲
想要
曰
說
耳
罷了
將至
即將到達
吾
我
乎
語氣助詞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③ 乎在文言文中的各種意思,以及例句
乎,放在句末,可以翻譯成「嗎」表疑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表示選擇的疑問翻譯成「呢」(兒寒乎,欲食乎?)
還可以翻譯成「吧」表示揣度,(成敗興亡之機,其在斯乎?)
放在動詞後面,作用相當於介詞「於」(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④ 高考文言文中「乎」字有哪些用法
乎(hū):
動詞義:
1、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號表示聲音上揚,下面的符號表示舒氣。「乎」是「呼」的本字。當「乎」借作語氣詞、介詞用之後,就另造了一個從「口」的形聲字「呼」。本義:吐氣。
2、引申義:呼喚;召喚。如:乎號。
語氣詞義:
1、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相當於「嗎」「呢」。
《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列子·湯問》:「近者大乎?」「遠者涼乎?」「孰謂汝多知乎?」《後漢書·列女傳》:「污其行乎?」「斷斯織乎?」「不亦精乎?」蘇軾《石鍾山記》:「汝識之乎?」清袁枚《黃生借書說》:「不聞藏書者乎」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學有難易乎?」
2、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語氣。
《論語》:「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左傳》:「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史記》:「賢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惡能用之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有甚是者乎?」清袁枚《祭妹文》:「天乎?人乎?」
3、表示祈使或命令語氣。相當於「啊」「呀」。
《左傳》:「勉速行乎!無重而罪!」
4、表示推測語氣。
《左傳》:「宋其亡乎?幸而後敗。」《三國志·諸葛亮傳》:「願見之乎?」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得無苦貧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或能免乎?」
5、表示呼喚人的語氣。相當於「啊」「呀」。
《論語》:「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6、表示商榷語氣。
《韓非子》:「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7、表示肯定語氣
《韓非子》:「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
8、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頓,舒緩語氣,引人注意下文。
介詞義:
1、於;在。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屈原《離騷》:「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說》:「今雖死乎此。」
2、於;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公羊·哀十四年》:「『春秋』何以始乎隱?」
3、於;在。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呂覽·用眾》:「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
4、於;從。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地點。《戰國策》:「先率遇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5、於;因為;由於;在於。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
《荀子》:「不動乎眾人之非譽。」《莊子》:「德盪乎名,知出乎爭。」
6、於;按照;根據。介紹動作、行為遵循的准則。
《禮記》:「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7、於;對。引進動作產生的對象。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吾嘗疑乎是。」
後綴詞義(詞尾):
1、形容詞詞尾,用在形容詞後面,單獨不能翻譯。
宋周敦頤《愛蓮說》:「宜乎眾矣。」明劉基《賣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昂昂乎廟堂之器。」「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
⑤ 乎在文言文中的例句
A.表示並列,遞進或承接關系.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並且","而且","就""然後",其中表示並列關系是,一般不必翻譯.
1.舌一吐而(不必翻譯)二蟲盡為所吞
2.學而(然後)時習之
3.溫故而(然後)知新
4.任重而(並且)道遠
5.有一言而(連詞)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6.墮而(並且)折其髀
7.此不為遠者小而(就)近者大乎
8.濯清漣而(並且)不妖
9.啟窗而(來)觀
10.中峨冠而(而且)多髯者
11.隨波而(不必翻譯)逝
12.溯迎而(並且)上
13.余強飲三大杯而(然後)別
14.執策而(然後)臨
15.潭西南而(表遞進)
16.而(而且)年又最高
17.得之心而(而且)寓只酒也
18.佳木秀而(而且)繁陰
19.泉香而(表並列)酒洌
20.人知從太守而(表承接)
21.泉而(表承接)茗者
22。磊而(表並列)歌者
B.表轉折關系,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但是""可是""卻"
1.人不知而(卻)不慍
2.為人謀而(卻)不忠乎?
3.學而(但是,卻)不思則罔
4.而(但是)日中時遠
5.後狼止而(表轉折)前狼至
6.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卻)不染
7.而(但是)樂亦無窮
C.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謂語,表示行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地",有時可不翻譯
1.既而(可不翻譯)盡奔騰五陣之勢
2.雜然而(表修飾,地)前陳者
3.紅裝而(表修飾,不翻譯)蹇者
4.佣者笑而(表修飾,著)應這曰
⑥ 乎字開頭的文言文句子
你記錯了吧?應該是"夫"字開頭
⑦ 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基本字義
1.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汝識之~(嗎)?
2.
文言嘆詞:陛下與誰取天下~(呀)!
3.
文言介詞,相當「於」(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在~。無須~。異~尋常。
4.
古形容詞或副詞後綴:巍巍~。鬱郁~。
5.
古同「呼」,嗚呼。
⑧ 文言文中乎的用法
乎
1、句末語氣詞,表示一般疑問,反問,感嘆,推測等語氣。
2、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3、介詞,相當於「於」。
以上就是『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⑨ 請問「乎」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解釋
古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1,助詞,表疑問或反詰。2,助詞,表感嘆或呼告。3,助詞,用在形容詞後,含有贊嘆意味。4,助詞,表測度。5,助詞,表示停頓。6,介詞,相當於「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