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出的意思
❶ 古文中「出」的意思有那些
◎ 出 chū
〈動〉
(1)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達之形。本義:長出)
(2) 同本義 [grow up]
出,進也。象草木益滋,上出達也。——《說文》。按,《說文》講的「出」,其實是茁。
句者畢出,萌者盡達。——《禮記·月令·季春》
萬物出乎震。——《易·說卦》
(3) 引申為出入的「出」。出去,出來,與「入」相對 [go out]
諸侯出廟門俟。——《書·顧命》
出自北門。——《詩·邶風·北門》
我出我車。——《詩·小雅·出車》
出車彭彭。
群眾既皆承命,相揖趨出。——《書·康王之誥》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列子·湯問》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4) 又如:出關;出塞;出城;出東門
(5) 出現;顯露 [appear;show]
出自東方。——《詩·邶風·日月》
月出之光。——《詩·齊風·雞鳴》
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歐陽修《醉翁亭記》
(6) 又如:出化(顯現);出落(透露,顯示;弄得,只落得);出日(日出之處);出出(連續出現的樣子)
(7) 生產;產生 [proce]
殫其地之出。——柳宗元《捕蛇者說》
(8) 又如:出產(生產)
(9) 高出;超出 [exceed;go beyond;surpass]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韓愈《師說》
(10) 又如:出人(超越別人);出服(出了五服。指出了規定的服喪范圍);出尖(拔尖;強出頭);出景(突出);出月(出了本月;下個月)
(11) 使出;拿出;取出 [bring out;take out]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陶淵明《桃花源記》
貧者出力
(12) 又如:出費(拿出費用);出分子(拿出若干錢來送禮);出捐(拿出)
(13) 發出,發布 [issue]
出言有章。——《詩·小雅·都人士》
(14) 又如:出案(張榜);出布告
(15) 出版;張貼出 [publish;put up]。如:出書;出期刊
(16) 出仕 [become an official]。如:出充(出任);出佐(出任地方輔佐之官)
(17) 逃亡 [escape]
不能改而出圜土者。——《周禮·大司寇》。注:「謂逃亡也。」
(18) 又如:出彀(逃出樊籠);出甲(指逃兵)
(19) 出嫁 [marry]。如:出入(女子嫁人為出,未嫁為入);出門子(出嫁);出室(出嫁);出女(已嫁之女)
(20) 發泄;發散 [give vent to;diffuse]。如: 出火(發泄慾火);出寶(賭博的一種)
(21) 出生;生育 [bear]。如:出胎(降生);出腹(出生);出幼(發育長大成人)
(22) 驅逐 [drive out]。如:出夫(被逐出的贅婿)
(23) 遺棄;休棄 [divorce]。如:出母(被父休棄的生母);出妻(休棄妻子);出婦(被丈夫休棄的婦女)
(24) 清除;清掃 [clear away]。如:出糞(清除糞穢以肥田)
(25) 舍棄;除去;去掉 [throw away;abandon]。如:出命(獻出生命);出潔(清除)
(26) 脫離;釋放;開脫 [separate oneself from;release]。如:出山(指經 過深山修行後重返人世;比喻出來幹事);出籍(脫離所屬的名籍)
(27) 賣出 [sell]。如:出笏(賣掉,出手);出著(出著。出手)
(28) 指軍隊出動 [set out;turn out]。如:出卒(出兵,派出軍隊);出陳(出陣。出兵列陣應戰);出旅(出兵,出軍)
(29) 殺,處決 [kill]。如:出人(殺人;處決犯人);出公事(處決犯人)
(30) 開脫罪名 [absolve sb.from guilt or blame]。如:出脫(從輕發落或免予處理);出活(開脫)
(31) 經過,穿過 [pass]。 如:出邊(渡越邊境)
(32) 發生 [happen]。如:出事(發生事故);出岔(發生意外,出差錯)
(33) 用在動詞後表示向外,顯露或完成。如:想出;看出;打出;跑出;走出;冒出
1.定義: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
3.結構:
(1)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
②"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
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2)."為""為……所"表被動。
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風。" "美哉,我少年中國。"
[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
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固定結構
1)、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與、得無……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麼辦",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為"怎麼樣",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麼樣",⑥句中的"孰與"是"與……比較,哪一個……"的意思。一般地說,"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麼辦"、"把……怎麼樣"、"拿……怎麼辦"、"怎麼",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樣"、"怎麼樣"、"怎麼"等,要視具體語境而定。
2).表反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何……之有、何以……為、何……為、不亦……乎、無乃……乎、得無……乎。
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何……之有"可譯作"有什麼……","何功之有"即"有什麼用處",是反問句。其用法特點是:何+名詞+之+有。"何以……為"、"何……為"可譯作"做什麼",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什麼","為"是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呢"。"何以文為"譯為"要華美做什麼呢","何辭為"譯為"要告辭做什麼呢"。"不亦……乎"譯作"不是……嗎"。"不亦樂乎"譯作"不是很快樂嗎"。
3).表測度的固定結構常 見的有:得無……乎(耶)、無乃……乎。
例如: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之戰》)
"得無……乎(耶)"、"無乃……乎"均可譯為"恐怕……吧",都表示推測、估計。"得無異乎"譯為"恐怕不同吧","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譯為"恐怕是教我捉蟲的地方吧","無乃不可乎"譯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測度外,還帶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4).表感嘆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釋為"多麼"。何……之,解釋為"怎麼……這樣啊"。
例如:
①.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②.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錄〉後序》)
5).表判斷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是之謂、此之謂。
例如:
①.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②.詩雲:"殷鑒不遠,在夏後氏之世。"此之謂也。(《孟子·離婁》)
①句中的"是之謂"可譯作"這就叫做",②句中的"此之謂"只能譯作"就是說這個"。這兩句均為判斷句,不過這里的"是"或"此"在古漢語中卻是前置的賓語。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因此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並且不使用標點,在"白話文運動"之前,除了白話文小說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體寫成,包含了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4.翻譯手段
錄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物名、度量衡單位、器具、數量詞、廟號、謚號、特殊稱謂、專門術語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
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繫上下文,選准它的確切解釋。
理
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後應加量詞"枚"。
刪
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中的"而"都屬於這一類。
縮
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秦)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現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三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並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總之,我們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譯題,除了要扎扎實實地掌握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外,還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我們才能更准確、更明白、更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地譯出古文,做到"信""達""雅"。
5.分類:
實詞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實詞,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讀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實詞是主要的語言材料,也是我們閱讀時遇到的較大障礙,而學習實詞的難度比起學習虛詞來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點、有系統地積累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對學習文言文時很有幫助的。
那麼,如何積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實詞呢?基本步驟應該是:逐步積累,反復鞏固,擴展延伸。同一個常用實詞,在這篇課文復習到時,可以想一想其它課文中是否見過,如果其它課文中見過,再想一想,這篇課文和其它課文中出現的這同一個詞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則鞏固舊知識;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裡,有什麼規律可循。用這種方法,既省時間,又見效果。
虛詞
所謂虛詞,就是指那些不能夠單獨成句,詞彙意義又比較抽象,但能通過它把實片語織在一起,完成句子結構的詞類。在文言文中,虛詞的使用頻率很高,用法靈活,因此要想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動詞
這是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動詞經常作謂語,其中及物動詞可以帶賓語,不及物動詞不可以帶賓語。
主語、賓語一般是由名詞或代詞來充當的,在文言文中,動詞如果處在了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這樣的動詞常常活用為名詞。例如:"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中,動詞"至"處在了主語的位置,它活用為名詞,翻譯時要譯為"到的人"。
不及物動詞如果帶了賓語,則要活用為使動用法。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中,不及物動詞"活"就要譯為"使……活";《小石潭記》中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涼"。
形容詞
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狀、性質、狀態、顏色等的詞,形容詞都能作定語,大多能作謂語。
在文言文中,形容詞如果處在了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之"或數詞,就活用為名詞,這一點和動詞有些相近。例如:"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蕖》)中,形容詞"長""短",就要譯為名詞"長處"和"短處"。
形容詞是不能帶賓語的,文言文中,形容詞的後面如果出現了賓語,這個形容詞必然要活用,具體來說有三種情況。
(1)活用為一般動詞。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屈原列傳》)中,形容詞"短"的後面由於出現了賓語"屈原",就活用為一般動詞,譯為"詆毀、說壞話"。
(2)活用為使動詞。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詞的後面由於出現了賓語"江南岸",活用為使動詞,譯為"使……綠"。
(3)活用為意動用法。例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中,形容詞"小"的後面有賓語"魯",這里活用為意動詞,譯為"認為……小"。
6.虛詞的注意點:
通假字
在古代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漢語中的通假字有三種情況: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變音通假。通假字的讀音應讀被通假字的讀音,解釋也應按被通假字的字義解釋,表達時一般用"通"的解說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為本字的聲符(也有本字為借字聲符的),或借字與本字有共同聲符的。
聲符雖不同,但兩個字的讀音是相近的,表現為同聲母或同韻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經常通過以下幾種方法考查:
(2)給句中加點的字注音(通假字讀音有變化)。
一詞多義
我國的文字用法極為復雜,一個字詞往往有很多的意義與用法。一詞多義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乃至現代漢語都是極其普遍的。一詞多義也是我們平時在閱讀文言文、考試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掌握一詞多義的基本方法,一個詞的基本義稱為"本義",由本義生發延伸出來的意義稱為引申義。另外,比喻義是通過打比方產生的詞義,假借義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詞義。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基本相同。他們都分單句和復句,都有主謂賓和定狀補六大成分。句子的語序也基本相同。當然,他們之間還有相異的地方,學習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現代漢語句式的相異點。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於文言文有些實詞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學好文言文,正確理解句子含義,領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常講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和固定句式。
7.常見虛詞:
而:表並列、遞進、承接、轉折、假設、修飾、因果關系。且:相當於"啊"
何:什麼;怎麼樣;哪裡;多麼;為什麼;怎麼;啊;通"呵",喝問。若:如同,像
乎:表疑問;相當於"嗎";表感嘆;表祈使或命令,相當於"啊""呀" 。所:也
乃 :你,你的;他的;此,這;這樣,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難道;怎麼。
常見的虛詞還有:也、則、以、者、因、之、為、於、兮、焉、與、莫等。
❸ 文言文的字詞意思
在《辨盜鍾》一文中,陰:副詞,意思是暗中、暗地裡。使:動詞,意思是派、派遣。
原文是:乃陰使人以墨塗鍾。整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是:然後暗中派人用墨汁塗在鍾上。
❹ 出入..... 間文言文中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的「出入……間」有「出進什麼地方」的意思,與現代漢語有相似之處回。例如: 唐朝杜甫的《石壕吏答》詩:「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這里的「出入」指出進家門。魯迅 《吶喊·自序》:「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葯店間。」這里的「出入……間」意思就是出進質鋪和葯店這兩個地方。
❺ 求文言文中「出」單字有沒有「出處」的意思
第一個問題,出在古語中是可以表示出處的意項的。大多表示出處時,可以理解為回出字答前省略了一個所字。
第二個問題,這個出就可以釋作「所出」。同出,異名,乃是並列關系,名是名詞,那麼出也應該是名詞,表「所出之處」。
第三個問題:這個譯作所出,其實還是出處之意。
❻ 古文出己是什麼意思
大概的意思就是歷史記錄的都是自己的現實情況吧。其實我也是猜的。希望你能找到正確的答案,然後告訴我,謝謝。
❼ 為什麼叫文言文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文言文
英文名稱:Literary Chinese
代表作家:屈原、司馬遷、歐陽修
代表作品:《離騷》、《醉翁亭記》、《出師表》
基本風格:言簡意賅
創作年代:古代
記載:竹簡、絲綢等物
❽ 文言文中「出入」有哪幾種意思 求列舉
1、出去和進來,進出某些地方。如「出入宮門。」就是進進出出宮門專的意思。
2、差屬異。和**有出入,不一樣。如:「與書本所寫有出入。」意思是和書本上說的不一樣。
3、偏義復詞,根據上下文不同,可以是著重表示「出」,也可以著重表示「入」。如:「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其實就是防備其他人進入城內。
❾ 文言文中常出現的字及意思
15種虛詞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二、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三、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四、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鍾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五、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六、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七、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八、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後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九、所 1.用作助詞。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後序》) "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十、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後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葯》)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十一、且 1.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關系、並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十二、也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雲:"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後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庄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十三、焉 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十四、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三)用於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 相當於"於"。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十五、與 1. 作虛詞用。 (一)解釋為:和、跟、同。例如: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二)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後寫作「歟」。 2.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給」,「結交、交好」。例句略。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6454698.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