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師古字籀文言文
顏回勞累而死。
顏回歸魯之後,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版顏回在整理時,不限於一般的權刻寫與編簡,而是著重於考證及校對,把周遊列國時所獲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參證,去偽存真。特別是《易》,顏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過程中,顏回嘔心瀝血,以致勞累而死。顏回死後,孔子在顏回對《易》所作整理的基礎上,又經過「韋編三絕」的辛勞,才給後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經》。
顏回(前521—前481),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曲阜(今屬山東)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國魏正始年間將此舉定為制度以來,歷代帝王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
Ⅱ 䍃旁邊加個系字是什麼字
一、來繇的讀音:源yáo、yóu、zhòu
二、漢字釋義:
[ yáo ]
1、歌謠。
[ yóu ]
從,自。
[ zhòu ]
占卜的文辭。
三、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四、部首:木
五、相關片語:
繇繇、龜繇、大繇、繇賦、優繇
(2)顏師古字籀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漢字筆畫:
撇、點、點、撇、撇、橫、橫、豎、豎折、豎彎、豎、撇、撇折、撇折、點、豎鉤、撇、點
二、詞語釋義:
1、繇繇
自得貌。
2、龜繇
龜卜所得的文辭。
3、大繇
謂治國大道。
4、繇賦
明代賦稅之一。
5、優繇
優容,寬容。
Ⅲ 描寫男性的古文
http://z..com/question/62455768.html?si=6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兒在襁褓中,有頭、身、臂膀,兩足象並起來的樣子。「子」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嬰兒)
(2) 同本義 [baby;infant]
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古文從巛,象發也。籀文從囟,有發、臂、脛,在幾上也。——《說文》。按,象兒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廣韻》
居然生子。——《詩·大雅·生民》
子也者,親之後也。——《禮記·哀公問》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義》
子者,父之陰也。——《漢書·杜欽傳》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兒的胎衣)
(4) 兒女。古人稱子兼男女 [child]
孀妻弱子。——《列子·湯問》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孫又生子。
子墨衰絰。(晉襄公的喪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晉襄公。墨,動詞,染黑。衰,通縗,喪服,粗麻布做成。絰,頭巾和腰帶。)——《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黨(兒女輩);子道(兒女對父母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子姓(泛指子孫,後輩);子輩(兒女)
(9) 今則專指兒子,即某人直系血統的下一代男性 [son]
無子,有女二人。——唐· 陳玄佑《離魂記》
(10) 又如:子侄(本指子與侄。後用以通稱晚輩);子胤(子息,後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兒子的賓客)
(11) 子孫 [descendant]
(12) 通常指晚輩直系或旁系血親
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執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論》
(13) 系另一人或一個共同世系的後裔;後代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 石崇《王昭君辭》
(14) 人的通稱 [person]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詩·邶風·匏有苦葉》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馬(人馬);子童(後妃或仙女的自稱);孤子(年少死了父親的人);才子(特別具有才華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輩);內子(內人,即妻子);夫子(舊時對學者的稱呼;舊時學生稱老師);孝子(對父母十分孝順的人);遊子(離鄉在外或久居外鄉的人)
(16)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通稱 [literate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稱「子」,若宣子、武子之類是也。——趙彥衛《雲麓漫鈔》
(17) 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 [man]
子年少。——晉· 干寶《搜神記》
而獨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子之說。——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子不聞藏書者乎?——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18) 古人對自己老師的稱呼 [master]
子曰:學而時習之。——《論語》
子墨子聞之。——《墨子·公輸》
(19) 又
子墨子解帶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the first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21) 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
太歲在子日困敦。——《爾雅》
(22) 用以紀月,即農歷十一月
子,又以紀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
(23) 用以紀日
不辟子卯。——《儀禮·士喪禮》
(24) 用以紀時,即夜半十一時至一時
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西遊記》
(25) 又如:子夜
(26) 專指女兒 [daughter]
纘女維莘,長子維行。——《詩·大雅·大明》。毛傳:「長子,長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絕代儒宗,夫人是名公愛子,不忍埋沒這白草黃雲之外。—— 明· 陳與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數詞後面作為對人的尊稱 [honorific title with the surname]
此三子者。——《戰國策·魏策》
非鄭尹而快孫子。—— 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程氏子以蠹貧。——《聊齋志異·促織》
(29) 姓
詞性變化
--------------------------------------------------------------------------------
◎ 子 zǐ
〈形〉?
(1) 小 [small]
時大武軍子將 郝靈荃奉使在 突厥。——《資治通鑒·唐紀》
(2) 又如:子將(小將);子舍(小房);子閂(小門閂);子牆(院落內部的小牆);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屬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tender]。如:子姜
(4) 幼小 [young]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 曹操《四時食制》
(5) 又如:子鴨(幼鴨,嫩鴨);子雞(小而嫩的雞)
(6) 屬於別人的,受別人控制的 [subsidiary]。如:子公司
◎ 子 zǐ
〈動〉
(1) 通「慈」( cí)。愛;尤指像對子女一樣地愛護 [love]
天迪從子保。——《書·召誥》。王引之雲:「子,當讀為慈。」
子以愛之。——《禮記·緇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論》
(2) 又如:子諒(慈愛誠信);子惠(惠愛百姓);子育(撫愛養育如己子)
(3) 收養為子 [adopt as son]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齊女子之,立為太子。——《史記·衛康叔世家》
(4) 結果實 [bear fruit]
李性堅,實脫(晚),五歲者始子。——《齊民要術·種李》注
(5) 盡兒女之道;善事父母 [serve one』s parents with filial devotion]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
◎ 子 zǐ
〈副〉
(1) 表示限制,相當於「只」 [only]
睡不穩,子倚著個鮫綃枕頭兒盹。——《西廂記諸宮調》
也子強如你,但衣食。——《劉知遠諸官調·正宮錦·纏道》
子喝一聲,那時唬煞。——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 子 zǐ
<連>
(1) 相當於「雖然」 [though, although]
老子老呵,猶兀自萬夫難敵。——楊梓《敬德不服老》
(2) 又如:有子有(有雖然是有;雖則有)
◎ 子 zǐ
〈代〉
(1) 你——尊稱對方,通常為男性 [you]
陳亢問於 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論語》
(2) 另見 zi
常用片語
--------------------------------------------------------------------------------
◎ 子部 zǐbù
[Zi radical] 我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三大類。專列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等書。也稱「丙部」
◎ 子城 zǐchéng
[a small city within a larger one] 指月城、翁城等這類附著於大城的小城
◎ 子丑寅卯 zǐ-chǒu-yín-mǎo
[underlying reasons] 十二地支依次序排列的前四個。比喻一套道理或原因
◎ 子畜 zǐchù
[young livestock;young animal;newborn animal] 幼小的牲畜
◎ 子代 zǐdài
[filial generation] 親代
◎ 子彈 zǐdàn
[cartridge;bullet] 步槍、滑膛槍或手槍發射的圓柱形彈(如用鉛制、鋼制或鉛芯鋼殼制)
◎ 子弟 zǐdì
(1) [son and younger brother;children]∶子與弟;亦泛指子侄輩
職工子弟
閼氏子弟在。——《漢書·李廣蘇建傳》
(2) 又
單於子弟發兵。
有子弟十人。——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juniors]∶泛指年輕的後輩
此必洄曲子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子弟素健者。——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與子弟角。——《聊齋志異·促織》
(4) [those who patronize brothels]∶指嫖客
◎ 子弟兵 zǐdìbīng
[army made up of the sons of the people;people's own army] 對人民軍隊的親熱稱呼
◎ 子婦 zǐfù
[son and daughter-in-law;daughter-in-law] 兒子和兒媳婦兒,也專指兒媳婦兒
◎ 子宮 zǐgōng
[uterus ; womb] 雌性動物孕育幼仔的肌性器官
◎ 子公司 zǐgōngsī
(1) [subsidiary company]∶被另一擁有其過半數選舉股票的公司全部控制的公司
(2) [subcompany]∶附屬公司(如工業公司的附屬公司)
◎ 子貢 Zǐgòng
[Zigong--a student of Confucius] 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 子規 zǐguī
[cuckoo] 杜鵑鳥
◎ 子金 zǐjīn
[interest] 利息
◎ 子句 zǐjù
(1) [clause]
(2) 「從句」的舊稱(台、港仍沿用至今)。在某些語言(如英語)它是復合句的一個成分,自有其主語和謂語,尤指其功用同名詞、形容詞或副詞者
(3) COBOL語言中一個語句的一部分,用以說明一基本項的結構,分別對獨立的或成組的工作區暫存區給予初始值,或者重新定義由其他子句原來定義過的數據
◎ 子爵 zǐjué
[viscount] 中國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英國第四等級貴族的成員,位於伯爵之下,男爵之上
◎ 子口 zǐkǒu
[rim] 指器物與其蓋子重疊密合之處
◎ 子粒 zǐlì
(1) [grain;seed;kernel;bean]∶各種糧食作物(如小麥、燕麥、稻子、小米)穗上的種子或豆類作物豆莢內的豆粒
子粒飽滿
(2) [grain]∶泛指糧食
子粒不收
◎ 子路 Zǐlù
(1) [Zilu--a student of Confucius]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的弟子。公元前542年生,前480年死,春秋時卞地人
子路從而後。(子路與孔子同行,子路落在後面。)——《論語·微子》
(2) 又
子路行以告。(子路追上了孔子,把情況告訴了孔子。)
◎ 子棉 zǐmián
[unginned cotton] 未軋去棉籽的棉花
◎ 子母扣兒 zǐmǔkòur
[snap fastener] 亦稱「摁扣兒」。一對凹凸相合金屬片製成的扣子
◎ 子母鍾 zǐmǔzhōng
[controlling and controlled clocks] 某些公共場所懸掛的一組大鍾,其中有一座為母鍾,其餘為子鍾,子鍾受控於母鍾,由母鍾帶動其走時
◎ 子目 zǐmù
[specific item;subtile] 細目
叢書子目
◎ 子女 zǐnǚ
(1) [sons and daughters;children]∶兒子和女兒;兒女
亦無子女。——清· 袁枚《祭妹文》
幫助丈夫,教養子女,支持門庭,料量薪水。——《兒女英雄傳》
(2) [young man and woman]∶少年男子和女子
掠奪金帛子女
(3) [beauty;beautiful woman;young woman]∶美女;年青女子
今若以華堂大廈,子女金帛,令彼享用,自然疏遠孔明、 關、 張等。——《三國演義》
◎ 子時 zǐshí
[the period of the day from 11 p.m.to l a.m.] 舊式計時法指夜裡十一點鍾到一點鍾的時間
◎ 子實 zǐshí
[grain;seed;kernel;bean] 稻、麥、穀子、高梁等農作物穗上的種子;大豆、小豆、綠豆等豆類作物豆莢內的豆粒。也叫「子粒」
◎ 子書 zǐshū
[works of ancient philosophers other than those of Confucius] 古時圖書四部分類法的子部書籍,如《老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書
◎ 子嗣 zǐsì
[son;male offspring] 兒子。指傳宗接代的人
◎ 子孫 zǐsūn
(1)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兒子和孫子
子孫荷擔者三夫。——《列子·湯問》
(2) [descendants;offspring;posterity]∶泛指後代
子孫相繼為王。——《戰國策·趙策》
(3) 又
子孫侯者。
人主之子孫。
遠者及其子孫。
◎ 子孫餑餑 zǐsūn-bōbō
[small mplings as food for the bride and groom] 舊時結婚新郎新娘吃的餑餑。舊時以為新婚夫婦食後可多子多孫
◎ 子孫後代 zǐsūn hòudài
(1) [posterity]∶一個祖先的直到最遠一代的後裔
使我們自己和子孫後代得到自由的幸福
(2) [offspring]∶動物和植物同種繁衍
◎ 子群 zǐqún
[sub group] 一數學群的子集,其本身也是群
◎ 子午線 zǐwǔxiàn
[meridian] 通過一顆行星或衛星自轉軸的兩極的大圓;地球表面上通過兩極和某地的大圓
◎ 子息 zǐxī
(1) [son;male offspring]∶子嗣
(2) [interest]∶利息
◎ 子弦 zǐxián
(1) [subchord]∶由鐵路或公路曲線上的一個切點到圍繞曲線的相鄰鏈測樁的弦長,這個弦長小於樁定鏈測樁時所用全弦距
(2) [fine silk string for musical instruments]∶較細的線弦,做三弦、琵琶、南胡的外弦用
◎ 子癇 zǐxián
[eclampsia] 妊娠後半期出現的病態,表現為血壓升高、水腫、蛋白尿以及痙攣或昏迷
◎ 子虛 zǐxū
[fictitious;unreal] 漢司馬相如所著《子虛賦》中的虛構代言人之一,他與另兩位代言人烏有和亡是公以問答形式敘述全書內容。後來以此形容虛無或毫無根據的事
子虛烏有。——《漢書·敘傳下》
◎ 子婿 zǐxù
[son-in-law] 女婿
◎ 子夜 zǐyè
[midnight] 半夜;午夜
◎ 子葉 zǐyè
[cotyledon] 種子植物胚的組成部分之—。植物發育時的第一片葉或者第一對或第一輪葉中之一個。它的功能是使內胚乳中儲藏的養料用於幼植物的發育,但有時也充當儲藏或光合作用器官
◎ 子一代 zǐyīdài
[first filial generation;F 1 ] 由親代特性不同的所有雜合的成員交配產生的第一代
◎ 子音 zǐyīn
[consonant] 輔音
◎ 子嬰 Zǐyīng
[ZiYin] 秦二世胡亥的侄子。趙高殺二世,立他為秦王,在位四十六天。劉邦攻破咸陽。子嬰投降。後為項羽所殺。——《史記·項羽本紀》
◎ 子鍾 zǐzhōng
[slave clock] 高精度天文鍾的輔助設備,它減少和代替幾乎所有後者的裝置,於是保證了性能的一致性
◎ 子侄 zǐzhí
[sons and nephews;juniors;the younger generation] 兒子和侄子,泛稱晚輩
◎ 子子孫孫 zǐzǐ-sūnsūn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descendants] 子孫後裔,指一代接一代世代相延
子子孫孫,勿替引之。——《小雅》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列子·湯問》
基本詞義
--------------------------------------------------------------------------------
◎ 子 zì
〈助〉
(1) 構詞後綴。
(2) 加在名詞後。如:房子;車子
(3) 加在動詞或形容詞詞素後。如;胖子;瘦子;墊子
(4) 個別量詞後綴
(5) 另見 zǐ
康熙字典
【寅集上】【子字部】 子
〔古文〕㜽𢀈𢀉𡐫𣕓【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𠀤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為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為稱。 又【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眾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又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又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又卿之妻曰內子。【儀禮·有司徹注】內子不薦籩。 又【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前漢·嚴助傳注】令子出就婦家為贅壻,曰贅子。 又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又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又【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又國名。【括地誌】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又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為趙邑,屬上黨。 又姓。【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又復姓。【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又子細,猶分別。【北史·源思禮傳】為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又去聲,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又與慈通。【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又葉濟口切,音走。【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又葉子德切,音則。【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考證:〔女子亦稱子。【禮·曲禮】夫人自稱曰婢子。〕 謹按自稱曰婢子乃世婦以下之稱,非夫人也。夫人自稱曰小童,不曰婢子。據改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爾雅·釋歲】太歲在子曰困敦。〕 謹照原書釋歲改釋天。
說文解字
【卷十四】【子部】子
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凡子之屬皆從子。㜽,古文子從巛,象髪也。𢀈,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幾上也。卽里切〖注〗李陽冰曰:子在襁緥中,足並也。〖注〗𢀉、𡐫,古文。
子註解
--------------------------------------------------------------------------------
子
zǐ
(1) ㄗˇ
(2) 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女。~孫。~嗣。~弟(後輩人,年輕人)。
(3) 植物的果實、種子:菜~。瓜~兒。~實。
(4) 動物的卵:魚~。蠶~。
(5) 幼小的,小的:~雞。~畜。~城。
(6) 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彈(d刵 )。棋~兒。
(7) 與「母」相對:~金(利息)。~母扣。~音(輔音)。
(8) 對人的稱呼:男~。妻~。士~(讀書人)。舟~(船夫)。才~。
(9) 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先秦諸~。
(10) 地支的第一位,屬鼠:~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
(11) 用於計時:~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夜(深夜)。
(12)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13) 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後,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亂~。胖~。
(14) 個別量詞後綴(讀輕聲):敲了兩下~門。
(15) 姓。
(16) 鄭碼:YA,U:5B50,GBK:D7D3
(17) 筆畫數:3,部首:子,筆順編號:521
參考詞彙
--------------------------------------------------------------------------------
son child seed
女 父 母
詳細註解
--------------------------------------------------------------------------------
子
zǐ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兒在襁褓中,有頭、身、臂膀,兩足象並起來的樣子。「子」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嬰兒)
(2) 同本義 [baby;infant]
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古文從巛,象發也。籀文從囟,有發、臂、脛,在幾上也。——《說文》。按,象兒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廣韻》
居然生子。——《詩·大雅·生民》
子也者,親之後也。——《禮記·哀公問》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義》
子者,父之陰也。——《漢書·杜欽傳》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兒的胎衣)
(4) 兒女。古人稱子兼男女 [child]
孀妻弱子。——《列子·湯問》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孫又生子。
子墨衰絰。(晉襄公的喪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晉襄公。墨,動詞,染黑。衰,通縗,喪服,粗麻布做成。絰,頭巾和腰帶。)——《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黨(兒女輩);子道(兒女對父母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子姓(泛指子孫,後輩);子輩(兒女)
(9) 今則專指兒子,即某人直系血統的下一代男性 [son]
無子,有女二人。——唐·陳玄佑《離魂記》
(10) 又如:子侄(本指子與侄。後用以通稱晚輩);子胤(子息,後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兒子的賓客)
(11) 子孫 [descendant]
(12) 通常指晚輩直系或旁系血親
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執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論》
(13) 系另一人或一個共同世系的後裔;後代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石崇《王昭君辭》
(14) 人的通稱 [person]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詩·邶風·匏有苦葉》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馬(人馬);子童(後妃或仙女的自稱);孤子(年少死了父親的人);才子(特別具有才華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輩);內子(內人,即妻子);夫子(舊時對學者的稱呼;舊時學生稱老師);孝子(對父母十分孝順的人);遊子(離鄉在外或久居外鄉的人)
(16)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通稱 [literate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稱「子」,若宣子、武子之類是也。——趙彥衛《雲麓漫鈔》
(17) 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 [man]
子年少。——晉·干寶《搜神記》
而獨不足子所乎。——明·劉基《賣柑者言》
子之說。——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子不聞藏書者乎?——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18) 古人對自己老師的稱呼 [master]
子曰:學而時習之。——《論語》
子墨子聞之。——《墨子·公輸》
(19) 又
子墨子解帶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the first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21) 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
太歲在子日困敦。——《爾雅》
(22) 用以紀月,即農歷十一月
子,又以紀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
(23) 用以紀日
不辟子卯。——《儀禮·士喪禮》
(24) 用以紀時,即夜半十一時至一時
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西遊記》
(25) 又如:子夜
(26) 專指女兒 [daughter]
纘女維莘,長子維行。——《詩·大雅·大明》。毛傳:「長子,長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絕代儒宗,夫人是名公愛子,不忍埋沒這白草黃雲之外。——明·陳與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數詞後面作為對人的尊稱 [honorific title with the surname]
此三子者。——《戰國策·魏策》
非鄭尹而快孫子。——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程氏子以蠹貧。——《聊齋志異·促織》
(29) 姓
詞性變化
--------------------------------------------------------------------------------
子
zǐ
〔形〕?
(1) 小 [small]
時大武軍子將郝靈荃奉使在突厥。——《資治通鑒·唐紀》
(2) 又如:子將(小將);子舍(小房);子閂(小門閂);子牆(院落內部的小牆);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屬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tender]。如:子姜
(4) 幼小 [young]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曹操《四時食制》
(5) 又如:子鴨(幼鴨,嫩鴨);子雞(小而嫩的雞)
(6) 屬於別人的,受別人控制的 [subsidiary]。如:子公司
子
zǐ
〔動〕
(1) 通「慈」(cí)。愛;尤指像對子女一樣地愛護 [love]
天迪從子保。——《書·召誥》。王引之雲:「子,當讀為慈。」
子以愛之。——《禮記·緇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柳宗元《封建論》
(2) 又如:子諒(慈愛誠信);子惠(惠愛百姓);子育(撫愛養育如己子)
(3) 收養為子 [adopt as son]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齊女子之,立為太子。——《史記·衛康叔世家》
(4) 結果實 [bear fruit]
李性堅,實脫(晚),五歲者始子。——《齊民要術·種李》注
(5) 盡兒女之道;善事父母 [serve one』s parents with filial devotion]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
子
zǐ
〔副〕
(1) 表示限制,相當於「只」 [only]
睡不穩,子倚著個鮫綃枕頭兒盹。——《西廂記諸宮調》
也子強如你,但衣食。——《劉知遠諸官調·正宮錦·纏道》
子喝一聲,那時唬煞。——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子
zǐ
〔連〕
(1) 相當於「雖然」 [though, although]
老子老呵,猶兀自萬夫難敵。——楊梓《敬德不服老》
(2) 又如:有子有(有雖然是有;雖則有)
子
zǐ
〔代〕
(1) 你——尊稱對方,通常為男性 [you]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論語》
(2) 另見zi
常用片語
--------------------------------------------------------------------------------
子部
zǐbù
[Zi radical] 我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三大類。專列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等書。也稱「丙部」
子城
zǐchéng
[a small city within a larger one] 指月城、翁城等這類附著於大城的小城
子丑寅卯
zǐ-chǒu-yín-mǎo
[underlying reasons] 十二地支依次序排列的前四個。比喻一套道理或原因
子畜
zǐchù
[young livestock;young animal;newborn animal] 幼小的牲畜
子代
zǐdài
[filial generation] 親代
子彈
zǐdàn
zǐsūn
(1)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兒子和孫子
子孫荷擔者三夫。——《列子·湯問》
子子孫孫
子孫後裔,指一代接一代世代相延
子子孫孫,勿替引之。——《小雅》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列子·湯問》
Ⅳ 古文翻譯:之推子思魯生子籀,即顏師古也
顏之推的兒子思魯生了兒子籀,就是顏師古。
請君笑納!
Ⅳ 搖字去掉提手+系字讀什麼
繇 yáo
基本字義
1.
同「徭」。
2.
古同「謠」,歌謠。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系,本義:隨從)
2.
同本義 [follow]
魯顏無繇。——《史記·弟子傳》
3.
動搖 [shake]
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史記》
〈名〉
1.
力役,通「徭」 [slave]
繇者揭钁,負籠土。——《淮南子·精神》。高注:「繇役也。」
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史記·項羽本紀》
減太官,省繇賦。——《漢書·景帝紀》
又如:繇戍(遣民到邊境戍守,服役。同徭戍);繇役(古代百姓為朝庭服勞役的義務。同徭役);繇使(指供力役及為使者);繇賦(徭役和田賦捐稅)
2.
通「謠」。歌謠 [rhyme]
參人民繇俗。——《漢書·李尋傳》。顏師古雲:「繇,讀與謠同。」
3.
又如:繇俗(歌謠風俗)
4.
古族名 [Yao nationality],秦漢時閩越族分為繇和東越兩部
5.
姓
〈形〉
1.
茂盛;草茂盛 [luxuriant]
厥草惟繇。——《書·禹貢》
2.
通「遙」。遠。[remote]
是以繇其期,足以日也。——《荀子·禮論》
3.
另見 yóu;zhòu
繇 yóu
基本字義
1.
古同「由」,從,自。
詳細字義
〈介〉
1.
從,自 [from]
繇膝以下為揭,繇膝以上為涉。——《爾雅》
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史記·文帝本紀》
〈動〉
1.
通「游」 [roam]
近者陸子優繇。——《漢書·文帝紀》
2.
通「由」。經 [pass through;by way of]
所繇適於治之路也。——《漢書·董仲書傳》
政繇冢宰。——《漢書·魏相傳》。顏師古雲:「繇,與由同。」
繇朐汏輈。——《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3.
另見 yáo;zhòu
常用片語
1.
繇子 yóuzi
繇 zhòu
基本字義
1.
古同「籀」,占卜的文辭。
詳細字義
〈名〉
1.
通「籀」。古時占卜的文辭 [divinatary words]
成風聞 成季之繇。——《左傳·閔公二年》
2.
又如:繇詞(卦兆的占詞。繇,通「籀」);繇文(占卜的文辭)
3.
另見 yáo;yóu
Ⅵ "繇"這字讀做什麼
繇1
y俹
<動>
(形聲。從系,本義:隨從)
同本義 [follow]
魯顏無繇。――《史記·弟子傳》
動搖 [shake]
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史記》
繇
y俹
<名>
力役,通「徭」 [slave]
繇者揭钁,負籠土。――《淮南子·精神》。高注:「繇役也。」
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史記·項羽本紀》
減太官,省繇賦。――《漢書·景帝紀》
又如:繇戍(遣民到邊境戍守,服役。同徭戍);繇役(古代百姓為朝庭服勞役的義務。同徭役);繇使(指供力役及為使者);繇賦(徭役和田賦捐稅)
通「謠」。歌謠 [rhyme]
參人民繇俗。――《漢書·李尋傳》。顏師古雲:「繇,讀與謠同。」
又如:繇俗(歌謠風俗)
古族名 [Yao nationality],秦漢時閩越族分為繇和東越兩部
姓
繇
y俹
<形>
茂盛;草茂盛 [luxuriant]
厥草惟繇。――《書·禹貢》
通「遙」。遠。[remote]
是以繇其期,足以日也。――《荀子·禮論》
另見y巙;zh恥
繇2
y巙
〈介〉
從,自 [from]
繇膝以下為揭,繇膝以上為涉。――《爾雅》
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史記·文帝本紀》
繇
y巙
<動>
通「游」 [roam]
近者陸子優繇。――《漢書·文帝紀》
通「由」。經 [pass through;by way of]
所繇適於治之路也。――《漢書·董仲書傳》
政繇冢宰。――《漢書·魏相傳》。顏師古雲:「繇,與由同。」
繇朐汏輈。――《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另見y俹;zh恥
繇子
y巙zi
繇3
zh恥
<名>
通「籀」。古時占卜的文辭 [divinatary words]
成風聞成季之繇。――《左傳·閔公二年》
又如:繇詞(卦兆的占詞。繇,通「籀」);繇文(占卜的文辭)
另見y俹;y巙
繇1
y俹 ㄧㄠˊ
同「徭」。
古同「謠」,歌謠。
鄭碼:PVMZ,U:7E47,GBK:F4ED
筆畫數:17,部首:糸,筆順編號:34433112523554234
繇2
y巙 ㄧㄡˊ
古同「由」,從,自。
鄭碼:PVMZ,U:7E47,GBK:F4ED
筆畫數:17,部首:糸,筆順編號:34433112523554234
繇3
zh恥 ㄓㄡˋ
古同「籀」,占卜的文辭。
鄭碼:PVMZ,U:7E47,GBK:F4ED
筆畫數:17,部首:糸,筆順編號:34433112523554234
Ⅶ 呂氏春秋里這兩個字念什麼繇和。。
繇 yáo
基本字義
1.
同「徭」。
2.
古同「謠」,歌謠。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系,本義:隨從)
2.
同本義 [follow]
魯顏無繇。——《史記·弟子傳》
3.
動搖 [shake]
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史記》
〈名〉
1.
力役,通「徭」 [slave]
繇者揭钁,負籠土。——《淮南子·精神》。高注:「繇役也。」
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史記·項羽本紀》
減太官,省繇賦。——《漢書·景帝紀》
又如:繇戍(遣民到邊境戍守,服役。同徭戍);繇役(古代百姓為朝庭服勞役的義務。同徭役);繇使(指供力役及為使者);繇賦(徭役和田賦捐稅)
2.
通「謠」。歌謠 [rhyme]
參人民繇俗。——《漢書·李尋傳》。顏師古雲:「繇,讀與謠同。」
3.
又如:繇俗(歌謠風俗)
4.
古族名 [Yao nationality],秦漢時閩越族分為繇和東越兩部
5.
姓
〈形〉
1.
茂盛;草茂盛 [luxuriant]
厥草惟繇。——《書·禹貢》
2.
通「遙」。遠。[remote]
是以繇其期,足以日也。——《荀子·禮論》
3.
另見 yóu;zhòu
繇 yóu
基本字義
1.
古同「由」,從,自。
詳細字義
〈介〉
1.
從,自 [from]
繇膝以下為揭,繇膝以上為涉。——《爾雅》
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史記·文帝本紀》
〈動〉
1.
通「游」 [roam]
近者陸子優繇。——《漢書·文帝紀》
2.
通「由」。經 [pass through;by way of]
所繇適於治之路也。——《漢書·董仲書傳》
政繇冢宰。——《漢書·魏相傳》。顏師古雲:「繇,與由同。」
繇朐汏輈。——《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3.
另見 yáo;zhòu
常用片語
1.
繇子 yóuzi
繇 zhòu
基本字義
1.
古同「籀」,占卜的文辭。
詳細字義
〈名〉
1.
通「籀」。古時占卜的文辭 [divinatary words]
成風聞 成季之繇。——《左傳·閔公二年》
2.
又如:繇詞(卦兆的占詞。繇,通「籀」);繇文(占卜的文辭)
3.
另見 yáo;yóu
厹 róu
基本字義
1.
古同「蹂」。
厹 qiú
基本字義
1.
〔~矛〕三棱矛。
2.
〔~由〕中國春秋時國名,在今山西省陽泉市。
Ⅷ 繇這個字怎麼讀
繇
讀音:[yáo][yóu][zhòu]
部首:糸五筆:ERMI
釋義:[yáo]:1.同「徭」。
2.古同「謠」,歌謠。
[yóu]:古同「由」,從,自。
[zhòu]:古同「籀」,占卜的文辭。
Ⅸ 這個字念什麼啊(繇 )
繇
【yao、you】
繇1
yáo
(1)
(形聲。從系,本義:隨從)
(2)
同本義 [follow]
魯顏無繇。――《史記·弟子傳》
(3)
動搖 [shake]
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史記》
繇
yáo
(1)
力役,通「徭」 [slave]
繇者揭钁,負籠土。――《淮南子·精神》。高注:「繇役也。」
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史記·項羽本紀》
減太官,省繇賦。――《漢書·景帝紀》
又如:繇戍(遣民到邊境戍守,服役。同徭戍);繇役(古代百姓為朝庭服勞役的義務。同徭役);繇使(指供力役及為使者);繇賦(徭役和田賦捐稅)
(2)
通「謠」。歌謠 [rhyme]
參人民繇俗。――《漢書·李尋傳》。顏師古雲:「繇,讀與謠同。」
(3)
又如:繇俗(歌謠風俗)
(4)
古族名 [Yao nationality],秦漢時閩越族分為繇和東越兩部
(5)
姓
繇
yáo
(1)
茂盛;草茂盛 [luxuriant]
厥草惟繇。――《書·禹貢》
(2)
通「遙」。遠。[remote]
是以繇其期,足以日也。――《荀子·禮論》
另見yóu;zhòu
繇2
yóu
〈介〉
從,自 [from]
繇膝以下為揭,繇膝以上為涉。――《爾雅》
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史記·文帝本紀》
繇
yóu
(1)
通「游」 [roam]
近者陸子優繇。――《漢書·文帝紀》
(2)
通「由」。經 [pass through;by way of]
所繇適於治之路也。――《漢書·董仲書傳》
政繇冢宰。――《漢書·魏相傳》。顏師古雲:「繇,與由同。」
繇朐汏輈。――《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另見yáo;zhòu
繇子
yóuzi
繇3
zhòu
(1)
通「籀」。古時占卜的文辭 [divinatary words]
成風聞成季之繇。――《左傳·閔公二年》
(2)
又如:繇詞(卦兆的占詞。繇,通「籀」);繇文(占卜的文辭)
另見yáo;yóu
繇1
yáo ㄧㄠˊ
(1)
同「徭」。
(2)
古同「謠」,歌謠。
鄭碼:PVMZ,U:7E47,GBK:F4ED
筆畫數:17,部首:糸,筆順編號:34433112523554234
繇2
yóu ㄧㄡˊ
古同「由」,從,自。
鄭碼:PVMZ,U:7E47,GBK:F4ED
筆畫數:17,部首:糸,筆順編號:34433112523554234
繇3
zhòu ㄓㄡˋ
古同「籀」,占卜的文辭。
鄭碼:PVMZ,U:7E47,GBK:F4ED
筆畫數:17,部首:糸,筆順編號:34433112523554234
Ⅹ 歷史上孔子的弟子顏回和子路是怎麼死的
《說文》:「回,淵水也」,「回」字的字形就象水的漩渦,是深水的意思。因此,顏回又叫顏淵。
仲由,字子路,卞人,《論語》中也偶爾稱其為季路,大概是因為子路做過季氏臣的緣故吧.
顏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淵,一作顏淵,孔子的得意門人,以德行堅稱。亦稱顏淵後世也稱作"顏叔","顏生"。他貧而好學,篤於存亡,雖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年三十二死,後人稱為「復聖」。
在孔門弟子中,顏回以突出的德行修養而著稱.對於 "仰之彌高"的孔門哲理,他堅守先生"不恥下問"的教會,一起畢生精力"研之彌堅","欲罷不能",深得孔子的贊賞。 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顏回(前523--前490)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淵,一作顏淵,孔子的得意門人,以德行堅稱。亦稱顏淵後世也稱作"顏叔","顏生"。他貧而好學,篤於存亡,雖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年三十二死,後人稱為「復聖」。
在孔門弟子中,顏回以突出的德行修養而著稱.對於 "仰之彌高"的孔門哲理,他堅守先生"不恥下問"的教會,一起畢生精力"研之彌堅","欲罷不能",深得孔子的贊賞。 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子路(公元前542---公元前480),姓仲,名由,一字季路,春秋魯國卞邑(今山東省泗水縣東)人。幼至孝,百里負米養親,是歷史上二十四孝子之一。後為孔子高徒,性豪爽勇敢,喜聞過,有政事才。孔子任魯國司寇時,子路為季氏宰(家臣),執行「墮三都」(拆毀季、叔、孟三家私邑費)的任務。後因齊人離間,讒人進陷,魯定公忠佞不分,刑賞不立,子路於公元前498年隨孔子周遊列國。先後到衛、宋、陳、蔡、楚等國,歷經十餘年,風餐露宿,備受艱辛。公元前485年,被衛國聘為蒲邑(今長垣縣)之宰。
子路治蒲3年,勤政愛民,興水利,重農耕,以粟饋眾,與民同苦,很受蒲人愛戴。孔子過蒲,三稱其善。後來子路又為衛大夫孔悝家臣,在公元前480年死難於貴族內訌。其事情經過:公元前493年,衛靈公歸天,逃往晉國的衛太子蒯聵之子輒繼位,史稱衛出公。衛出公當了國君,實際由其表哥孔悝掌權。公元前480年臘月,孔悝被孔姬、舅舅蒯聵奪權劫持,子路入城相救。至台下,大呼孔悝,孔悝不敢應。子路取火焚台,蒯聵懼,使力士石乞、盂黶( 厭)持戈下台來戰子路,子路身被刺傷數處,被砍斷其冠纓,將死,曰:「君子死,冠不免。」乃整結其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料到高柴必來,子路必死。後果有使者奉獻奇味,啟視則肉醢,孔子知是弟子仲由之肉,痛哭由不得其死,遂命弟子厚葬之。今子路墳,就是仲由的肉漿遺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