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美術
1. 道教繪畫對國畫有何影響
答:中國畫壇把以道教題材和以佛教題材為內容的繪畫合稱為「道釋畫」。有人認為中國畫始於「道釋畫」,這種說法是否符合中國美術史,暫且不論,但「道釋畫」對中國畫的影響應該是勿庸置疑的。 首先從人物畫方面看,歷代都有人在繪畫理論上探討道、釋人物畫的特點。東晉顧愷之的《畫雲台山記》,是現存最早探討神仙人物畫像的理論著作,對中國人物畫的影響相當大。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在繪畫技法上探討了仙女畫與一般仕女畫的不同。明代周履靖《天形道貌畫人物論》,還特別區分了道畫和釋畫的不同。清代蔣驥的《讀畫紀聞》、《神女論》,則對歷代道教人物畫理論作了總結性的敘述。這一切,不僅促進了道教人物畫的成熟和發展,而且也對中國人物畫的成熟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再就於中國畫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山水畫來看,山水畫受道教繪畫的影響就更大了。這種影響不只在技法上,更重要的是對畫家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影響,也就是說道教的信仰和理論對畫家的影響。道教追求的「恬淡」、「靜泊」對不少山水畫家影響較大,五代末宋代初以山水寒村畫聞名於世的郭忠恕就是一位學道之人。 元代是山水畫的頂峰期。「元四家」是當時最有聲譽的四位山水畫家,其中以道教徒黃公望為魁首,「四家」中的倪瓚也是一位道教徒。美術史家俞劍華先生評論「元四家」說:「不離古代法度,然能自具面貌,取古人之神,而不泥古人之形,又能飽遨觀飫,日徜徉於名山之間,而文章道德,又皆加人一等,故其所作,自異凡響。水黑渲淡與淺絳著色一派底於大成,為明清數百年之宗主。蓋山水畫至元四家已至爐火純青時代,其醇原之趣味不在表面,而在內容,令人百讀不厭,真絕詣也。」他們的作品「簡遠高古」、飄逸、寧靜、清淡、高雅,這種風格特點的形成,當然是與他們的精神修養和審美情趣相關聯的。美術評論家們亦認為,「元四家」的成就,根本的不是他們繪畫技藝的高超,而是他們能深諳繪畫「逸格」。所謂「逸格」,就是「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可見,「逸格」之精神乃是指畫家的內在修養、審美情趣與繪畫對象的融合,而「逸格」恰恰是由黃公望等人的推動而得以完成的。由此可見,「逸格」也確實體現了道教主旨,浸透著道教精神。
2. 道教美術的宋代道畫吸收了山水花鳥的技法
豐富了道畫的表現力。畫家武宗元曾在宋真宗營造玉清昭應宮時,居3000名應召畫殿畫匠之首,史載,他17歲就畫北邙山老子廟壁,頗稱精絕。其傳世道畫《朝元仙仗圖》原是壁畫粉本,長 6米,高0.48米。描繪南極天帝和東華天帝君率領仙官、侍從和儀仗朝謁玄元皇帝的場面,共有神仙人物87名,其中男仙11名,神將8名,余皆為手捧供品、仙果、樂器的仙女。畫幅以手持寶劍的護法神開道,以甲卒、神將殿後,其中二天帝君都略高大於其他神仙,其處理手法與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相類。各神仙的頭上或身旁都有一個長形墨線描畫的題名牌框,並標上該神仙的尊號,如「東華天帝君」、「扶桑大帝」等。全圖主次分明,層次井然,線描人物各具神態,不相雷同,線條流暢,具有線描藝術的韻律感。
宋元文人作畫崇尚卷軸、冊頁、扇面,或有以道教題材結合山水、花鳥的內容,追求「清靜無為」的境界,形成了超逸、淡泊、高雅的藝術風格。元代有些畫家,如黃公望、張彥輔、馬臻、方從義等本人就是道士。張渥所作《九歌圖》和《太乙真人像》等,以白描手法描繪太乙真人手執如意,乘舟荷葉,舒展飄逸的「仙風」。元代畫家顏輝有傳世之作《李仙像》軸,畫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側坐石上,神情肅穆,筆法精勁,人物與山水融和,表現了畫家灑脫、超逸的情趣。明代畫家吳偉所作《北海真人》,寫騎龜仙者悠然泛海,昂首天外,無拘無礙。清代揚州畫派金農所作的張天師像,更以古拙的筆墨趣味,表現畫家超凡逸群的情思。當代畫家張大千早年曾久居四川青城山,所繪王母、麻姑、陳摶、純陽和張陵等道畫,刻石於山,至今猶存。
3. 對中國佛教文化的認識
1
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來華的佛教徒,如「安世高」、「支婁迦讖」、「佛圖澄」、「曇無讖」等,都善弄巫術,所以被視為「神仙方術巫覡圖讖」之類。
佛教倡導出世、出家修道,厭棄世界和人生,把時間長期消耗在孤獨的默想之中。與中華原有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差異很大,與儒家君臣父子、綱常宗法、封建倫理更是相對立的。
史書上記著「儒佛之爭」、「佛道之爭」激烈的場景,其間甚至不惜利用皇權強制力來打擊對方,以至釀成流血斗爭。
2
但佛教為了在中國傳播發展,善於「脫變」基礎教義,注重「迎合」。迎合「道」,迎合「儒」,直至迎合「巫」及封建倫理社會陋習。
佛經的翻譯,就顯露地「迎合」中土的傳統哲學和封建倫理。
以傳為第一部漢譯佛經的《四十二章經》為例:
此經的內容重點宣揚了佛教的人生無常和愛欲為蔽等思想,但行文中卻夾雜著「解無為法」、「行道守真」之類的道家思想和「以禮從人」之類的儒家語言。
另外如安世高所譯的《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或著將原文中與儒家孝道不相一致的內容刪除不譯,或著另外加進了子女應奉養父母的教訓,而把原文中夫妻、主僕平等的關系又譯為丈夫高於妻子、奴婢侍奉主人等等。
為傳播需要而「迎合」俗世的欲、庸俗的心,這種思想品德、媚態行為,已不講氣節骨格。
3
自北魏、隋唐以來,皆有皇帝即是當今如來的說法。
特別是北魏,曾在舉國崇奉的大同武岡山開鑿石窟,以「山川可以終天」的諛辭,模擬北魏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位皇帝的樣子造像,首開「皇帝即如來」說法的先河。
其時,所謂的高僧曇曜、對皇帝的尊崇真是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武則天時期,女性化的佛像層出不窮,彌勒佛像的女性化,無疑是依據武則天的形象加以美化塑造而成的,這和北魏曇曜五窟依據帝王相貌來塑佛像一樣,豈不是在強調「皇帝即如來」的觀念?
也就是說,武則天不僅以彌勒自居,還要百姓如同信奉彌勒一般的信仰自己。
遼代承繼了該宗教思想,把「皇帝即如來」的佛教傳教思想造型化……
4. 李松的論文
《關於968年京兆府國子監里的〈佛道圖文碑〉》,《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3期;
《對「道教」、「美術」、「史」的思考》,《美術與設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走回圖像》,載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0年第5期;
《漢代銅鏡所見有關道教和神話的圖像》,載《湖北美術學院90周年校慶文論集》,2010年;
《漢代銅鏡にみえる神話および道教の図像について》,載《道教美術の可能》,日本勉誠出版株式會社,2010年;
《主題を細部に——漢代美術作品二種に對する再檢討》,載《名古屋大學中國哲學論集》第9號,2010年;
《以大足為中心的四川宋代道教雕塑》,載《雕塑》,2010年;
《神化的碑文及新樣的造像》,載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09年第6期;
《「知識」的集合體:再論馬王堆漢墓「銘旌」帛畫》,載《中外美術研究》第1期,香港,2009年8月;
《依據疊印痕跡尋證馬王堆3號漢墓「大一將行」圖的原貌》,載中央美術學院學報《美術研究》,2009年5月;
《中國道教雕塑》,載《雕塑》雙月刊,連載5期,2009年;
《對涉及三種宗教的三件耀縣北魏造像碑的再認識》,載《西部美術考古》,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略說中國早期美術史與考古學的交融》,載《朵雲》第67期,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
《陝西佳縣白雲觀壁畫概述》,載《中國書畫》,2008年7月;
《葯王山<;謝永進造像碑>;的年代與摩尼教信息解讀》,載《考古與文物》,2008年6月;
《從「太原番木瓜」說讀圖的誤區》,載魯迅美術學院學報《美苑》,2008年6月;
《依據圖像還是文字——以北魏雷氏造像碑的斷代為例》,載《民族藝術》,2008年6月;
《山西浮山縣老君洞道教圖像的調查與初步研究》,載中山大學出版社《藝術史研究》第9輯,2007年12月;
《論〈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之原位》,載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2007年8月;
《論山西龍山石窟開鑿於唐代貞元年間》,載文物出版社《2005年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研究卷》,2006年8月;
《唐代道教美術年表》,載中山大學出版社《藝術史研究》第7輯,2005年;
《敦煌壁畫藝術略談》,載《敦煌與絲路文化學術講座》第二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三寶與五聖:唐代道教石窟及殿堂的主像構成》,載《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馬車畫法與制圖方式:從甲骨文到畫像石》,載《藝術史與藝術理論》,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年。
5. 抱元子的道教「中盤奇門」美術版通過版權注冊
為了維護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有助
於解決因版著作權權歸屬造成的著作權糾紛,並為解決著作權糾紛
提供初步證據;為了有利於作品、軟體的許可、轉讓,有利於
作品、軟體的傳播和經濟價值的實現;也是
個人自我價值的體現,企業創新實力的表現。
道教中盤「中盤奇門」美術版,自2013年8月份起開始籌備,經過近一年的核實對證,於2014年7月份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正式批准通過。版權又稱為著作權,根據自願原則,對下列作品進行著作權登記:軟體著作權;文字作品;美術、建築作品;攝影作品;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美術作品與美術作品原件不可分離,而且美術作品一般具有獨創性。
美術作品著作權的保護成為著作權領域的特殊問題——美術作品著作權必須面對美術作品原件所有權。
隨著我國美術創作的繁榮、美術作品大量進入流通及國際交流的不斷擴大,美術作品的版權保護問題日益突出。
以我國著作權法有關規定為依據,對美術作品著作權保護客體范圍的確定、侵權的認定及處理等問題,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對保護美術作者的合法權益,鼓勵美術作品的創作和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6.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 中一切運動的法則。可以簡單概括為 「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認 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應該與自然相一 致、協調,不能違背自然,更不能破壞自然的和諧。道家主張統治者應實行「無為而 治」。「無為」即是「順應自然」。
(6)道教美術擴展閱讀:
道家的傳統與革新:
有正宗而後有革新。在西歐,如恩格斯所論:「一般針對封建制度發出的一切攻擊必然首先就是對教會的攻擊,而一切革命的社會政治理論大體上必然同時就是神學異端」。
在中國,漢初儒、法合流,所謂「陽儒陰法」或「雜霸王道用之」的封建正宗形成之後,道家『思想以其被罷黝、受排斥的現實遭迂,加以它固有的主張天道自然、抗議倫理異化的理論趨向,便一直被視為思想異端。
但道家並未因此而掩旗息鼓,相反地,歷代道家學者卻仍然以與封建正宗相對立的異端身份,崛強地從事於學術、文化的創造活動和批判活動,並不斷地求得進展,獲取許多重要成果,尤其在發展科學、文藝和哲學思辨等方面更作出過超邁儒家的獨特貢獻。這樣,形成了道家文化的優秀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