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考實詞
❶ 總結下高考文言文常用的實詞
文言文常用實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通假字
1.同音替代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通返) 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案通按)
2.音近替代 距關,毋內諸侯。(內與納聲母相同) 舉酒屬客。(屬與囑韻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被與「披」因同一個形旁「皮」而通)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關系甚大,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碰到實詞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時候可以考慮是否出現通假現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亂代替,望文生義,因為通假字往往是約定俗成的,要注重積累。
二、偏義副詞
所謂偏義副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暗襯。
1.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存亡」只有「亡」的意義,「存」為襯字。
2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例:今有一個入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園」這個語素表示意義,「圃」只作暗襯。
需要注意的是,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偏義副詞和同義詞的重疊使用要區別開來。例:伶俜縈苦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其中「伶俜」是合成詞,不能單獨解釋某個詞素。「怨望」是同義詞連用,都是怨恨的意思。「死生」指死亡和活著,不偏指。
三、古今異義詞
所謂「古今異義」,主要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已經不同的詞,尤其是差別細微、容易別忽略的詞。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詞義擴大:「江」「河」二字,古代特指長江與黃河,現在泛指一切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
2.詞義縮小:「臭」,古代表示好壞氣味均可,現在只表示壞的氣味。「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臭」必須解釋為「氣味」。
3.詞義轉移:「涕」古代指眼淚,現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只能解釋為「眼淚」
4.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即褒貶意義的轉化。 「卑鄙」古代表示出身低微,見識淺陋,是一個表謙虛的中性詞,今卻指品行惡劣。其中「卑」為身份低下,「鄙」為見識淺陋。
5.名稱說法改變:「目」該稱眼睛,「寡」現已換用為「少」,「足」換用為「腳」。
四、一詞多義,即一個字或詞有多個意思。
主要是掌握好課本上古詩詞及文言文的註解部分,注重積累。並且要與文言虛詞、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綜合起來,才能把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讀懂!文言實詞太多了,此處不贅述。有什麼疑問請追問或給我留言,希望對你有幫助。
❷ 高考文言文常見實詞歸納總結。有答必採納
文言文常用120個實詞
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安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安全)
3然後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裡)
7衣食所安(養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被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倍
1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4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後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諱。(鄙人,復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病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睏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於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
曾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於\'連----都----\'或\'竟\'、竟然\')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經)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
4是高、曾時為一戶(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雪(冒著)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è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shèng四)
誠
1帝感其誠(真心真意)
2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果真,如果)
4帝感其誠(誠心,誠意)
除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台階)
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6扶輦下除(門屏之間)
辭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
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告別,辭別)
6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古代的一種文體)
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8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辭伐罪(命令)
從
1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跟隨,隨從)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
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習)
4樊噲從良坐(依傍)
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
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
7其從如雲(隨從的人)
8欲不可從(放縱)
9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zòng次於最親的親屬,堂房親屬)
10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通\'縱\'。東西為橫,南北為縱。合縱: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反對秦國策略)
11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從事,官名)
12可以便宜從事,何必稟我(辦事)
13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從容,舒緩,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戰不殆(危險)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近於,幾乎)
3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學則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當
1木蘭當戶織(對著,面對)
2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當中流(阻擋,抵擋)
4北邀當國者相見(執掌,主持)
5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承擔)
6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應當,應該)
7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恰當,適合,合宜)
8犯法當死(判處,判罪)
9有狼當道,人立而啼(阻,攔)
10一夫當關,萬人莫開(占據、把守)
1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懷其璧,從徑道亡(路,道路)
2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規律)
4於是廢先王之道(主張,思想,學說)
5伐無道,誅暴秦(道義)
6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說,談論)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規律)
8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向)
9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走路、趕路)
10故園誰道有書來(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導、引導)
12道義:道德和正義
得
1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2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3未得與項羽相見(能夠)
4吾得兄事之(應該)
5所識窮乏者我歟(通「德」感恩)
6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莫非,豈不是)
7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得意)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具備)
9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對、合適)
度
1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計算)
2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推測,估計)
3度義而後動(考慮)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碼)
5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飛度鏡湖月(通\'渡\'渡過,越過)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常態)
10崔九堂前幾度聞(量詞、次、回、個)
11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譜曲)
12春風不度玉門關(過)
13三言兩語,把一個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離俗出生死)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不,沒有)
2而墨子非之(責怪,反對)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不是)
4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除非,除了)
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意外的變故)
6覺今是而昨非(不對的,錯誤的)
復
1昭王南征而不復(返回。回來)
2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恢復)
3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再,又)
4山重水復疑無路(重復)
5王辭而不復(回答)
6有北面復匈奴之志。(報復)
7沛幸得復,豐未得復。(免除賦稅徭役)
8復之以掌,虛若無物。(通\'覆\',遮蓋,蓋上)
9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復算,追究)
負
1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背東西,以背載物)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擔負,使……承擔)
3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4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對不起,辜負)
5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違背,背棄)
6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失敗)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覆蓋)
8通家尚負責。(虧欠,拖受,責通「債」)
蓋
1日初出大如車蓋(遮陽避雨的用具)
2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器物上的蓋子)
3覆蓋周密無際(遮蓋)
4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壓倒,勝過)
5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約)
6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連接上文,表示原因)
7蓋鍾子期死,伯樂終身不復鼓琴(發語詞,不譯)
8蓋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肯定判斷、原來是)
故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3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6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7故遣將守關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產(原來 ,本來)
9故臣復取璧(所以,因此)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固
1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堅固)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2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持,堅決)
3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
4至於顛覆,理固宜然(本來,原來)
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讓步,固然,誠然)
6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安定)
7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堅守、安定)
顧
1贏得倉皇北顧(回頭看;回頭)
2顧野有麥場(看)
3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探問,拜訪)
4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惜,顧念)
5大行不顧細謹(考慮)
6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但是)
7顧玩:仔細端詳
8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表輕微轉折)
9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難道)
國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家,國家的)
2六國破滅,非兵不利(諸侯國)
3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國都,京城)
4逝將去女,適彼樂國(地區,地域)
5等死,死國可乎(國事)
過
1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經過,通過)
2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超過)
3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勝過)
4以其境過清(過分,過於)
5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錯誤,過失)
6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責備)
7今公子故過之(訪問)
8一日,大母過余曰(到,到來)
何
1卻看妻子愁何在(哪裡,代詞)
2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什麼,代詞)
3又何間焉(怎麼,為什麼,狀語)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樣,怎麼樣)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麼辦,奈---何:對---怎麼辦)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麼辦)
7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多麼)
8何蓑何笠(hè背、扛)
恨
1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遺憾,不滿意)
2此恨綿綿無決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感到遺憾)
4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恨恨:惆悵、悲傷)
區別: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遺憾。「怨」表示仇視、懷恨
胡
1國胡以相恤(什麼)
2胡取禾三百廛兮(為什麼,怎麼)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統稱)
❸ 高考文言文300個常見實詞及解釋
文言文300個常見文言實詞(高中1—160)
1、哀
①傷心,悲痛,哀嘆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前赤壁賦》
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並序》
②同情,憐憫
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③傷悼(為……哀嘆)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 《秦晉崤之戰》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阿房宮賦》
2、愛
①喜歡,喜愛
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 《種樹郭橐駝傳》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宮賦》
②愛護,愛惜,顧惜
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師說》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 《〈指南錄〉後序》
③吝惜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過秦論》
④同情
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左傳?子魚論戰》
⑤愛戴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愛之 《書博雞者事》
○6吝嗇
百姓甚以王為愛也 《齊桓晉文之事》
3、安
①安定,安逸,安適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諫太宗十思疏》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歸去來兮辭》
②使……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種樹郭橐駝傳》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諫太宗十思疏》
③哪裡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賦》
④怎麼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夢游天姥吟留別》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史記?陳涉世家》
庶人安得共之 《黃州快哉亭記》
⑤安慰
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容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4、按
①用手壓或摁
項王按劍而跽曰(按劍:以手撫劍,預示擊劍之勢)《鴻門宴》
按劍坐於席上 《群英會蔣干中計》
②壓抑,止住
偃然按兵不動 《荀子?王制》
③巡行,巡視
按榆溪舊塞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④追究,查究
按誅五人 《五人墓碑記》
5、案
①幾案,短長桌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項脊軒志》
②通「按」審察,察看
召有司案圖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古代一種短腿的托盤
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 《長亭送別》
6、拔
①超越,超過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夢游天姥吟留別》
②攻下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拔出
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 《鴻門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 《鴻門宴》
③提拔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陳情表》
是以先帝間拔以遺陛下 《出師表》
7、白
①白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
白首不見招 《詠史》
不知東方之既白(白:顯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賦》
②清楚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訓儉示康》
③下對上告訴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 《蘇武傳》
④潔白
要留清白在人間(以石灰等等潔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
⑤明白,昭雪
然使君冤未白 《書博雞者事》
8、敗
①破敗
於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 《促織》
②敗壞,毀壞
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訓儉示康》
③失敗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過秦論》
抑本其成敗之跡《伶官傳序》
④打敗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餚 《秦晉餚之戰》
⑤凋殘,衰落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秋聲賦》
9、拜
①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
問者爇香於鼎,再拜……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織》
拜送書於庭(拜:行過叩拜禮)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拜謝
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拜:拜領)《秦晉餚之戰》
③拜見,拜會
拜夫人於堂上 《左忠毅公逸事》
④授予名位或官職
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 《廉頗藺相如列傳》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 《陳情表》
⑤接受任命
於是辭相印不拜 《指南錄後序》
○6拜上,呈上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陳情表》
10、報
①報告,告訴
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鴻門宴》
似報主知 《促織》
②回答,答復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報復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過秦論》
④報答,酬謝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蘇武傳》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陳情表》
未報秦施而伐其師 《秦晉崤之戰》
⑤報效
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 《滕王閣序》
○6通「赴」,到……去
吾今且報府 《孔雀東南飛》
11、暴
①突然
屢撩之,蟲暴怒 《促織》
②同「曝」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勸學》
③暴躁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④凶惡,殘酷
暴秦之欲無厭 《六國論》
⑤暴露,顯露
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國論》
12、備
①具備,完備,齊全
而神明白得,聖心備焉 《勸學》
②防備,准備
行則備一夕之衛 《秦晉崤之戰》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 《秦晉崤之戰》
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 《〈指南錄〉後序》
③周到
備極護愛 《促織》
④備有
左佩刀,右備榮臭(此處為掛著) 《送東陽馬生序》
13、被
①覆蓋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 《促織》
②表示被動
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妝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並序)》
操吳戈兮被犀甲 《國殤》
③被子
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 《訓儉示康》
④遭受,蒙受
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左忠毅公逸事》
14、倍
①加倍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 《過秦論》
②同「背」,違背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鴻門宴》
15、悲
①哀痛,傷心
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 《黃州快哉亭記》
②眷顧
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 《史記?高祖本紀》
③思念,同情
悲予志焉 《〈指南錄〉後序》
④嘆息,感慨
又有悲夫古書之不存 《游褒禪山記》
16、北
①北方
將軍戰河北,臣哉河南 《鴻門宴》
②特指元軍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指南錄〉後序》
③向北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阿房宮賦》
④敗逃,敗逃的人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過秦論》
⑤相背
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 《戰國策》
17、背
①脊背,背面,反面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左忠毅公逸事》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蘇武傳》
②背上背著
草屨,背筐,手長鑱 《左忠毅公逸事》
③背離,背叛
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鴻門宴》
而皆背晉以歸梁 《伶官傳序》
④離開,引申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陳情表》
⑤背誦
因使人背而誦之,不失一字 《三國志?王粲傳》
18、奔
①跑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黃州快哉亭記》
②逃亡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 《〈指南錄〉後序》
19、本
①草木的根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太宗十思疏》
搖其本以觀其疏密 《種樹郭橐駝傳》
②本來,原來
予本非文人畫土,甘受詬厲 《病梅館記》
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 《蘇武傳》
③來源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諸子喻山水》
④探求,考察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伶官傳序》
⑤抄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 《〈指南錄〉後序》
20、彼
①指示代詞,那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前赤壁賦》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師說》
②他,他們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師說》
彼實構吾二君 《秦晉崤之戰》
③別人,對方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
21、逼
①接近,迫近
細贍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 《促織》
②強迫,威脅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兄弟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2、辟
①開,打開
前辟四窗,垣牆周庭 《項脊軒志》
②開墾,開辟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病梅館記》
③同「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秦晉崤之戰》
23、蔽
①遮住,遮掩,掩護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前赤壁賦》
常以身翼蔽沛公 《鴻門宴》
②掩飾,隱藏,蒙蔽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諫太宗十思疏》
24、畢
①完,完成,結束
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項脊軒志》
六王畢,四海一(此處為完結,指為秦所滅)《阿房宮賦》
公閱畢,即解貂覆生 《左忠毅公逸事》
②使……結束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全部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蘭亭集序》
25、便
①有利,便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淪》
②(piáan)能說會道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③就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④合適
視歷復開書,便利此月內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6、遍
①到處,普遍
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促織》
②全,全部
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 《訓儉示康》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 《諸子喻山水》
27、表
①外,與「里」相對
山河表裡潼關路 《潼關懷古》
②表明,表白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寸心 《在獄詠蟬》
③給皇帝的奏章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陳情表》
④標記,作標記
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雍水 《察今》
28、並
①合並,吞並
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過秦淪》
②並行,並列
文武並用,垂拱而治諫太宗十思疏
③一起,都,一並
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促織》
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 《蘇武傳》
武卧,嚙雪與旃毛並咽之 《蘇武傳》
④並且
兩股間膿血流離,並蟲不能行捉矣 《促織》
29、伯
①排行第一,老大,伯父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陳情表》
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晉侯秦伯田鄭 《左傳?僖公二十年》
③古代一方的 首領
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陳情表》
④同「霸」
桓公,五伯之上也 《韓非子?難四》
30、薄
①微薄,薄弱
不終歲,薄產累盡 《促織》
②迫近,逼近,靠近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陳情表》
③輕視,看不起
不薄今人愛占人 《戲為六絕》
④(土地)貧瘠
薄田五十頃 《三國志?諸葛亮傳》
⑤與「厚」相對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詩經?小曼》
○6淺薄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陳情表》
31、泊
①停船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石鍾山記》
②恬靜,淡泊
非淡泊無以明志 《誡子書》
32、博
①寬廣,廣博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勸學》
②換取,討取
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促織》
33、步
①行走,步行(專指不借車馬徒步行走)
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 《秦晉崤之戰》
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鴻門宴》
②腳步,步伐
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 《促織》
③舉足兩次為 一步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阿房宮賦》
34、栽
①裁衣服,剪裁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②同「才」
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 《促織》
③裁決
唯大王裁其罪 《韓非子》
35、蒼
①深綠色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前赤壁賦》
②灰白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
36、操
①拿著
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蘇武傳》
②從事,擔任
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 《促織》
③掌握,控制, 操作
津人操舟若神 《列子?黃帝》
④操守,品德
雖賈人,有賢操 《漢書?張湯傳》
37、草
①草
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 《蘇武傳》
②在草間
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 《〈指南錄〉後序》
③初稿.
廡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左忠毅公逸事》
④結草:報恩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陳情表》
38、策
①計策,策略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廉頗藺相如列傳》
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過秦論》
歸而求救國之策 《〈指南錄〉後序》
②竹製的馬鞭
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
③拄著拐杖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歸去來兮辭》
39、曾
①曾經
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 《訓儉示康》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行(並序)》
②竟,竟然
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蘭亭集序》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前赤壁賦》
③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
此兒當及其曾祖 《晉書》
40、差
①差別
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史記?蕭相國世家》
②差錯,錯誤
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禮記?經解》
③稍微地,比較地
吳公差強人意 《後漢書?吳漢傳》
④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
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 《阿房宮賦》
41、嘗
①品嘗
嘗之而甘於口 《荀子?榮辱》
②試探
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權術?心術》
③副詞,曾經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 《過秦論》
家有老嫗,嘗居於此 《項脊軒志》
吾嘗終日而思矣 《勸學》
42、長
①長(與「短」相對)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蒹葭》
方首長脛 《促織》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過秦論》
②擅長
敢問夫子惡乎長? 《孟子二章》
③長久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前赤壁賦》
④一直,經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秋水》
⑤生長
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而茂之也 《種樹郭橐駝傳》
⑥增長,成長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太宗十思疏》
⑦年長的人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蘭亭集序》
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 《訓儉示康》
⑧列在首位的
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石鍾山記》
⑨年紀大,輩分或職位高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 《鴻門宴》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師說》
⑩長久的,久遠的
長利積,大功立,名成於前,德垂於後 《諸子喻山水》
○11長句:指七言詩,唐代的習慣說法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琵琶行(並序)》
43、超
①一躍而上
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秦晉崤之戰》
②遙遠
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 《促織》
平原忽兮路超遠 《國殤》
③超過
聽言則遠超於上聖 《十漸不克終疏》
44、朝
①朝拜,朝見,上朝
先軫朝,問秦囚 《秦晉餚之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 《項脊軒志》
②使……朝拜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過秦論》
③朝代(朝廷)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 《陳情表》
④早晨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阿房宮賦》
單於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 《蘇武傳》
45、陳
①陳列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過秦論》
②陳述
陳情表 《陳情表》
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 《蘇武傳》
③陳舊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蘭亭集序》
④通「陣」,交戰時的戰斗隊列
勿擊堂堂之陳 《孫子兵法?軍爭》
46、稱
①聲稱
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 《訓儉示》
②號稱,稱作
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黃州快哉亭記》
③稱頌,贊許
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
④適合,符合, 相稱
稱心快意,幾家能夠 《與妻書》
⑤稱量
度而取長,稱而取重 《商君書》
47、誠
①確實,的確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誠既勇兮又以武 《國殤》
此為宰相廳事誠隘 《訓儉示康》
②真心,真誠
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 《陳情表》
③如果,果真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諫太宗十思疏》
48、出
①出,出來
備他盜出人與非常也 《鴻門宴》
②出去,外出
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 《左忠毅公逸事》
③逃出
果以富得罪出亡 《訓儉示康》
④拿出,交納
因山己蟲,納比籠中 《促織》
⑤產生,發生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⑥出現,顯露
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古之聖人 《〈指南錄〉後序》
⑦超出,超過
其出人也遠矣 《師說》
⑧出任,調任
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並序)》
⑨出兵,出征
使出師於東門之外 《秦晉餚之戰》
⑩使……流出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蘇武傳》
49、除
①台階
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伏劍自刎 《蘇武傳》
②去掉,清除
草屨,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引入 《左忠毅公逸事》
③授官。除去舊職,授予新職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陳情表》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指南錄〉後序》
50、辭
①言辭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 《〈指南錄〉後序》
②告別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鴻門宴》
我從去年辭帝京 《琵琶行(並序)》
③遣去
臣等不肖,請辭去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推辭,不接受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鴻門宴》
莫辭更坐彈一曲 《琵琶行(並序)》
⑤口供,訟詞(受辭:受審訊)
單於使衛律召武受辭 《蘇武傳》
⑥文體的一種
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
⑦辭謝:婉言謝絕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廉頗藺相如列傳》
❹ 文言文常用實詞簡表
序號 例詞 詞義 例句
1 比 ① 並列,靠近
② 比較,相比 其兩膝相比者
比吾相鄰之死則已後矣
2 鄙 鄙陋,目光短淺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 兵 ① 兵器,武器
② 兵士,軍隊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一老河兵聞之
4 病 ① 疾病,生病
② 疲勞,困苦不堪 未果,尋病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5 察 明察,觀察,識別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
6 徹 穿透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7 乘 ① 坐,駕(戰車)
② 趁著,引申為「冒著」 公與之乘
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
8 從 ① 跟從,跟隨
② 順從,聽從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9 當 ① 對著,面對
② 在,正在
③ 當前
④ 占著,把著
⑤ 應當
⑥ (dàng)相抵,當作 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者
咨臣以當世之事
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10 道 ① 路,途
② 思想,道理,主張
③ 說,談論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
不足為外人道也
11 得 ① 得到,獲得,
找到
(知道,了解)
(看到)
② 得當,合適
③ 能夠,可以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得其船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吾不得而見之矣
12 定 ① 安定,穩定
② 平定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13 伐 ① 砍伐
② 進攻,征伐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十年春,齊師伐我
14 犯 ① 侵犯
② 觸犯,冒犯
③ 冒著 至於亞夫,可得而犯耶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
15 方 ① 方形
② 方圓,周圍
③ 地域,區域 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6 奉 承受,接受 奉命於危難之間
17 負 背,以背載物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18 賦 ① 徵收,斂取
② 賦稅 歲賦其二
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19 覆 ① 覆蓋
② 顛覆,滅亡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後值傾覆
20 更 更換 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21 故 ① 緣故,原因
② 故意,特意 既克,公問其故
桓侯故使人問之
故君子有不戰
過故人庄
22 顧 ① 看望,拜訪
② 回頭看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顧野有麥場
23 觀 ① 看,觀賞
景象
②觀察,考察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大觀也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24 歸 ① 返回,歸來
② 歸還
③ 歸依 歸而形諸夢
而其歸書也必速
25 好 喜歡,愛好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26 號 ① 大叫,呼嘯
② 大聲哭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號呼而轉徙,飢渴而頓踣
27 還 ① 返回
歸還
② 同「旋」,回轉,掉轉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計日以還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28 惠 恩惠,給人以好處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29 及 ① 趕得上
② 至,到
③ 趁著,等到……時 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及郡下,詣太守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30 極 極點,盡頭
窮盡
直達 極天雲一線異色
31 計 ① 計算,計量
② 統計,匯總 而計其長曾不贏寸 可計日而待也
通計一舟,為人五
32 加 超過,虛誇,以少報多
增加 山不加增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3 假 借,借來
34 間 ① 間隙,中間,期間
② 隔開,間斷
③ 參與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遂與外人間隔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35 簡 挑選,選擇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36 見 ① 看見
② 往見,拜見,參見
③ 顯現 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扁鵲見蔡桓公
才美不外見
37 節 氣節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38 竭 ① 竭盡,盡力做某事
② 枯竭,完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彼竭我盈,故克之
39 盡 完,沒有了
(過完)
(毫無保留)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以盡吾齒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40 進 ① 先前,前進,上進
② 進獻,獻上 惟希望也故進取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41 居 ① 居住
② 處於
③ 停留
④ 在時間詞前,過了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
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居十日,扁鵲復見
42 舉 ① 提拔,舉薦
② 全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43 具 ① 具備,具有
② 詳細
③ 准備好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則第二板已具
44 聚 徵集 太醫以王命聚之
45 苦 愁苦,被某事某物所苦 何苦而不平
46 類 類似,相像
佛印絕類彌勒
47 良 ① 精良,美好
② 賢善,賢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48 臨 ① 面對,對著
② 靠近
③ 正當,將要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臨於泉上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49 慮 ① 思想,心思
② 顧慮,擔心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50 論 ① 議論,述說
② 學說,觀點,論斷
③ 判定,定罪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
眾服為確論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51 漫 ① 滿,彌漫
② 不可辨認 亭東自足下皆雲漫
其遠古刻盡漫失
52 滅 ① 暗,看不見
② 滅亡,消失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
且秦滅韓亡魏
53 名 ① 名稱,名字
② 有名氣,著名
③ 命名 則題名其上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之者誰
54 明 ① 明亮,光明
② 照亮
③ 明智,賢明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55 命 ① 命令
② 指派,差遣;吩咐
③使命 太醫以王命聚之命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56 謀 ① 咨詢,謀議,考慮
② 商量,謀劃,出主意 陛下亦宜自謀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聚室而謀曰
57 難 ① 不容易,困難
② (nán)災難,禍殃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
夫大國,難測也
奉命於危難之間
58 平 ① 平坦,無凹凸
② 削平,鏟平
③ 公正,公平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何苦而不平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59 戚 悲傷,憂傷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60 奇 ① 奇特,特別
② (jī)零數,余數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61 強 ① 壯健,強盛,強大
② (qiǎng)勉強 少年強則國強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62 清 ① 凄清,冷清
② 清爽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63 請 請求,請允許(我)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64 窮 極,盡,(走)完 復前行,欲窮其林
65 秋 日子,時期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66 求 ① 尋找,尋求
② 要求,謀求 求二石獸於水中
不求聞達於諸侯
67 取 ① 拿
② 索取
③ 獲得,開出 兼與葯相粘,不可粘
必慮人逼取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68 去 ① 離開
② 除掉,去掉
③ 損失,失去 乃記之而去
去死肌,殺三蟲
今日存,明日去
69 全 ① 完整
② 保全 全石以為底
苟全性命於亂世
70 任 ① 責任,職責
② 任用,委任 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受任於敗軍之際
71 容 容貌,神情 其人視端容寂
72 入 ① 進入,與「出」相對
② 交納,進獻
③ 收入,收進 便舍船,從口入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73 塞 ①(sāi)充滿,塞滿
②(sè)阻塞,堵塞 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
以塞忠諫之路也
74 上 ① 位置在高處的,上面
② 登上,升上,向上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日上,正赤如丹
75 少 ① 數量少,不多
② (shào)年幼,年輕 少雜樹,多松
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76 舍 ① 放棄,離開
② (shè)房屋,住宅 便舍船,從口入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77 身 自己,身體,生命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78 生 ① 草木生長,長出
② 使……活
③ 生活,生計
④ 對讀書人的稱呼 多松,生石罅
君將哀而生之乎
而相鄰之生日蹙
生固幸而遇予乎
79 勝 ① 超過,勝過
② 經得住,能承擔 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
臣不勝受恩感激
80 師 軍隊 十年春,齊師伐我
81 實 誠實,真實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82 食 ① 吃
② 食物
③ sì同「飼」,給吃,供養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謹食之,時而獻焉
83 使 ① 命令,派遣
② 出使
③ 致使,讓 桓侯故使人問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為一說,使與書俱
84 屬 ① 類,類屬
② 同「囑」,囑托 神情與蘇黃不屬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
85 說 ① 說,講,告訴
② yuè同「悅」,喜悅,高興
③ 古代的一種文體 詣太守,說如此
秦王不說
為一說,使與書俱
86 素 白色的 素蟫灰絲時蒙卷軸
87 通 ① 達,到達
②通過,暢通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初極狹,才通人
88 痛 悲痛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89 亡 ① 滅亡,消亡
② 使……遭到滅亡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且秦滅韓亡魏
90 望 ① 遠看
② 對著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91 為 ① 做,作(雕刻)(寫)
② 任,擔任,充當
③ 變成,成為
④ 當作,作為,認為
⑤ 是 向吾不為斯役
為宮室、器皿、人物
為一說,使與書俱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92 徙 遷移 非死則徙爾
93 鮮 鮮艷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94 向 以前,原來 向吾不為斯役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95 效 ① 見效,奏效,有成效
② 任務,重任 不效則治臣之罪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96 信 ① 言語真實,誠實
② 信用,守信用
③ 相信,信任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願陛下親之信之
97 興 ① 起,興起
② 興盛,復興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98 行 ① 行走
爬行
② 做,實行,從事
③ 行動
④(háng)(軍隊)行列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悉以咨之,然後施行
行拂亂其所為 性行淑均
陳勝皆次當行
99 形 ① 身體,形體
②形狀
③表露,表現(出來) 無案牘之勞形 山嶽潛行
罔不因勢象形
不與,歸而形諸夢
100 修 ① 整治,修理,修建
②長 乃重修岳陽樓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101 徐 緩慢,緩緩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102 許 ① 同意,答應,允許
② 表約數,上下,光景 遂許先帝以驅馳
潭中魚可百許頭
103 尋 ① 找尋,尋求
② 頃刻,不久 尋向所志,遂迷
未果,尋病終
104 業 ① 事業,功業
② 職業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武陵人捕魚為業
105 遺 ① 遺留
② (wèi)給予,贈送 以光先帝遺德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106 異 ① 不同
② 奇特的,與眾不同的
③ 其它的,別的
④ 詫異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極天雲一線異色
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漁人甚異之
107 易 ① 變換
② 換,交換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08 詣 往,到……去(見) 詣太守,說如此
109 益 ① 增多,增加
② 益處,好處,得益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110 陰 山之北,水之南 達於漢陰
111 應 ① 理睬,響應
② 答應,回答 桓侯不應
河曲智叟亡以應
112 盈 ① 滿
② 充足,增長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彼竭我盈,故克之
113 游 ① 游水,在水中浮行
② 出遊,游覽 皆若空游無所依
似與游者相樂
114 余 ① 我,我的
② 遺留,剩下(的)
③ 其它,此外
④ 整數後表不定余數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其級七千有餘
115 語 說話,談論 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116 喻 譬喻,比喻 不宜妄自菲薄,隱喻失義
117 緣 沿著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118 遠 ① 遙遠,空間距離大
② 久遠,指時間漫長
③ 深奧,深遠
④ 不接近,疏遠 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其遠古刻盡漫失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親賢臣,遠小人
119 閱 ① 看,觀覽
② 經過,經歷 蘇、黃共閱一手卷
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
120 責 責備,責罰 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
121 章 ① 印章
② 花紋 又用篆章一
黑質而白章
122 知 知道,懂得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
123 止 ①停止,停留
②阻止,勸阻 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後狼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24 治 懲治,治罪 不效則治臣之罪
125 致 取得,得到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
126 眾 ① 眾人
② 多,眾多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27 專 ① 專一,專心
② 獨有,獨占 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128 走 跑,疾行 永之人爭奔走焉
129 足 ① 腳
② 足夠,充足,滿足
③值得,配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
兵甲已足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不足為外人道也
130 作 ① 起來,振作,興起
② 發出,表現出
③ 製作,
④ 寫作
④勞作,勞動
⑤做,充任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干將發硎,有作其芒
設酒殺雞作食
屬予作文以記之
其中往來種作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
131 坐 ① 坐
② 座位 與子潁坐日觀亭
滿座寂然,無敢嘩者
132 卑鄙 地位低下,見識鄙陋 先帝不以臣卑鄙
133 布衣 平民,百姓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135 菲薄 輕視,小看 不宜妄自菲薄,隱喻失義
136 感激 感動激奮 臣不勝受恩感激
137 間隔 斷絕往來 遂與外人間隔
138 交通 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139 絕境 與世隔絕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40 開張 擴大 誠宜開張聖聽
141 祖父 祖父和父親 其它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142 妻子 妻子和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43 阡陌 田間小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144 驅馳 奔走效勞 遂許先帝以驅馳
145 痛恨 痛心惋惜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146 問津 問路,探訪,訪求 後遂無問津者
147 無論 不要說,更不用說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48 犧牲 指豬、牛、羊等祭品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149 鮮美 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❺ 常見文言文實詞意思考查
縱觀近幾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實詞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實詞有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以及同義復詞和偏義復詞等。
1、一詞多義
這種情況包含兩層含意:一是指一個詞有多個義項,一是指一個詞可能屬於不同的詞類。
一詞多義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它的形成情況比較復雜,一般是通過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來的。例如:①間:間縫。《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②中間。《送東陽馬生序》:「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③縫隙,空隙。《庖丁解牛》:「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④介入其間,參與。《曹劌論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⑤隔開,隔絕。《桃花源記》:「遂與外人間隔。」⑥斷斷續續,間或。《鄒忌諷齊王納諫》:「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⑦隔閡。《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間」。⑧挑撥離間。《史記·屈原列傳》:「讒人間之,可謂窮矣。」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竊符救趙》:「侯生乃屏人間語……」⑩抄近路,抄小路。《鴻門宴》:「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應該讀zhāo,義為早晨,名詞,是本義。因古代大臣朝見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為「朝(cháo)拜」,動詞。課文中「皆朝於齊」的「朝」就是「朝拜」,進一步引申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課文中「於是入朝見威王」即是此義。識記一詞多義可以以詞語的本義入手,分析各個義項之間的聯系,按照發散特點進行識記。
2、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書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現象。通假字包括三類: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來沒有意義上的聯系,但是,在閱讀時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按該字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解釋不通時,那麼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1)通用字,指兩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如「反」通「返」,「知」通「智」。
(2)假借字,指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毫不相乾的字,古代有時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況比較突出,如「蚤」通「早」,「惠」通「慧」。
(3)古今字,是指古時候有某一字,後來為了指導這個古字所表示的幾個概念用不同的字形來區別,造成了一個或幾個今字,讓原來的古字表示另一個或另幾個概念。如「莫」通「暮」,「益」通「溢」。
通假字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聲母相同,或韻母相同。但也有少數特殊的情況,如「弟子趣之」的「趣」通「促」,聲母、韻母都不相同。
3、古今異義詞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詞的字形與現代漢語相同,但由於詞義的演變,我們不能簡單地照搬照讀,而應該掌握這種詞義的演變規律。
(1)詞義擴大。即原來單指某事物的詞,擴大到兼指特徵、性質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義是指獸皮,現指「植物動物表面的一層組織」,如「樹皮」、「封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擴大的,如「甘」,原義是「美」、「甜」,現在除了「味美」之外,還有「心裡樂意」的意思,如「心甘情願」。也有由只表示某事物的一部分擴大到表示事物整體的,如「秋」,泛指「秋天」,後擴大到「一年」,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還有由專有名稱擴大到通用名稱的,如「江」、「河」,原指「長江」、「黃河」,現指一般的「大江大河」等。
(2)詞義縮小。即一個詞反映客觀事物的范圍,由較寬泛變為較狹窄了。有的表示範圍縮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現在專指「妻子的配偶」。有的詞義義項減少了,如「勸」,古代有「鼓勵」、「勸說」之意,如今只有「勸說」之義。「讓」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示責備之意,現只表示前義了。
(3)詞義轉移。即一詞由表示甲事物變為表示乙事物。「幣」古代指禮物,現代指「錢」,「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義與「真」相對;「慢」古代是「怠慢」之義,今義與「快」相對。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轉移、動作的轉稱、范圍的轉移和詞性的變化等。
(4)詞義的強化弱化。如「誅」,最初只是責問、譴責之義,後來有了殺戮、殺死之義,詞義強化了;再如「怨」,古義表示仇恨,現在則表示埋怨、責備,詞義弱化了。
(5)感情色彩變化。如「爪牙」,古代是指武士,褒義詞;現代是指壞人的幫凶,貶義詞。「乖」古義是「偏執」,貶義詞;現代是「聽話,安順」,褒義詞。「謗」古義是「議論、批評別人的過錯」,中性詞;現代是「誹謗」,貶義詞。
4、同義復詞
同義復詞,是指構成合成詞的兩個語素的意義完全相同。它在修辭中是鑲嵌的增字而目的是拉長音節,使語氣更加充足,使語意更加充實。如「根本」都是指「植物長在土裡的部分」,意思一致,「謗譏」兩個詞語都是「批評」的意思。
5、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古代漢語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詞義或反義的單音語素合成,而用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
(1)兩個語素意義上相對。例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句中的「異同」用義偏在「異」,不在「同」。(2)兩個語素意義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園」這個語素意義,「圃」只作陪襯。
高考文言文閱讀對文言實詞的考查,命題形式十分靈活,一般採用選擇題的形式在第I卷中進行考查。從近幾年高考實際情況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考查方式:①判別對所選的幾個詞語解釋的正誤;②對某個詞語作出多種解釋,要求從中選出正確的一項;③區分幾個句子中相同實詞的不同意義;④題干舉出某處實詞特殊現象(如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字等),要求從中選出與這一現象相同的或不同的詞;⑤與現代漢語比較,要求選擇加點的文言實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或不同的選項;⑥通過文言翻譯考查學生對重點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考查重點是《考試大綱》中規定的120個實詞,在復習和學習中我們要有意識地積累這些實詞及課本和讀本中出現頻率較高或具有某種特殊現象的文言實詞。
【高考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
(2009年高考江西卷)
賣酒者傳
魏禧
萬安縣有賣酒者,以善釀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問:「汝能飲酒否?」或傾跌破瓶缶,輒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歸。由是遠近稱長者。
里中有數聚飲平事①不得決者,相對咨嗟。賣酒者問曰:「諸君何為數聚飲相咨嗟也?」聚飲者曰:「吾儕保甲貸乙金,甲逾期不肯償,將訟,訟則破家,事連吾儕,數姓人不得休矣!」賣酒者曰:「幾何數?」曰:「子母②四百金。」賣酒者曰:「何憂為?」立出四百金償之,不責券③。
客有橐重資於途,甚雪,不能行。聞賣酒者長者,趨寄宿。雪連日,賣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贏錢買酒肉相飲啖。客多負,私怏怏曰:「賣酒者乃不長者耶?然吾已負,且大飲啖,酬吾金也。」雪霽,客償博所負,行。賣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錢買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將不肯大飲啖。」盡取所償負還之。
術者談五行④,決賣酒者宜死。將及期,置酒,召所買田宅主畢至,曰:「吾往買若田宅,若中心願之乎?價毋虧乎?」欲贖者視券,價不足者,追償以金。又召諸子貸者曰:「汝貸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償者捐其息,貧者立券還之。曰:「毋使我子孫患苦汝也!」及期,賣酒者大會戚友,沐棺更衣待死。賣酒者顏色陽陽如平時,戚友相候視,至夜分,乃散去。其後,賣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聞賣酒者好博,無事則與其三子終日博,喧爭無家人禮。或問之,曰:「兒輩嬉,否則博他人家,敗吾產矣。」嗟乎!賣酒者匪唯長者,抑亦智士哉!
(選自《魏叔子文集》,有刪改)【注】①平事:評議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責券:求取借據。④談五行:以五行之術測算命運。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君何為數聚飲相咨嗟也數:多次,屢次
B.事連吾儕吾儕:我輩
C.能償者捐其息捐:舍棄
D.貧者立券還之立:訂立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可結合上下文的具體語境推知。根據文意可知,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賣酒者對那些借錢的人說,你們借了多少錢,本金和利息要多少,然後根據償還能力作出不同的決定,能歸還的只要本金不收利息,不能歸還的立即把借據還給對方,不要他再還錢了。因此,「立」在這里是「立即,馬上」的意思。
【答案】D。
【備考方略】
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要緊緊圍繞具體的語言環境,以前後文的意思為依據,認真推敲,仔細辨別。根據教學實際,我們可按照以下方法進行理解和判斷:
1、語境分析法。詞義是不確定的,但上下文的語境是相對穩定的,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斷文言實詞的含義。如「視其舟,則離敗而膠」中的「膠」,可以從「膠」出現的語句的前後環境去分析。上文的「視其沼,則淺混而污」意思是說這個地方的水位很淺並且很臟;下文寫庭院荒蕪、房子殘破。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間一句是說舟船破並擱淺在河邊。由此可推斷出「膠」是「擱淺」的意思。
2、結構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並列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這樣通過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中的「諫」和「追」,只有從結構上對舉分析,才能推知是「挽回、補救」的意思。
3、語法分析法。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如「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所處的語法位置是在名詞的後面,應該是謂語,所以它不是數詞,而是數詞活用為動詞,是「統一」的意思。
4、聯想推斷法。有些文言實詞,雖然我們沒有見過,但是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於利用所學過的知識來解決試卷中的問題,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每獨處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嘗傾邪」中的「容止」一詞,結合我們平時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舉止」,即可理解其意為「容貌舉止」。
5、成語對應法。在現代漢語中的成語中,保留了
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理解成語的基礎上,便可推知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常赦臣」中的「從」字,由成語「言聽計從」可知其義為「聽從」。
6、代入檢驗法。
對於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貫通文意,解釋准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如「孔子如審先知,當早易道」中的「審」字,其義項有「自知」、「詳細」、「審察」、「確實」等,分別代入檢驗後,可知其應為「確實」之意。
【考場失誤】
文言文實詞,考查的內容多,范圍廣,用法靈活,有的因多音義而難以確定,有的古今意義容易混淆,有的因詞類活用而意義發生變化。學生考試出現的錯誤,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不明語境而誤解。如「法弗能正也」中的「正」字,有的同學把它理解成「正確」。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對的,但仔細分析,就發現是錯誤的。「法弗能正也」是一個復句中的分句,前一個分句是「民不知禮義」,述說一種狀況,接著說「法弗不能正也」,「法不能正,什麼能正呢?」「非崇善廢丑,不向理義」,意思是(百姓)不崇尚善良,拋棄丑惡,就不會向著禮義。結合整個句子,我們就可以知道作者是從禮義、法律和道德關系的角度上說的。「法弗能正」在語境中不能說成「法律不正確」,而是說法律不能解決不知禮義的問題,而只能靠人們自覺地崇尚善良、拋棄丑惡來解決,可見「法弗能正」的「正」後面省略了「之」,因此,「正」應該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正」。
2、不知音節變化而誤解。古漢語中的詞以單音節為主,現代漢語的詞以雙音節為主。如「今齊地方千里」中的「地方」,古義是「土地方圓」,兩個單音節的詞;今義是一個雙音節的詞,表示「某個地點、區域」。又如「璧有瑕,請指示王」中的「指示」,古義為「指出,給……看」兩個單音節的詞;今義是「上級機關給下級機關說明處理某個問題的原則和方法」,一個雙音節的詞。
3、不會藉助熟語推斷而誤解。在現代漢語中,很多成語都保持著文言文的詞義。如「短兵相接」中的「兵」是「兵器」,《過秦論》中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的「兵」,也作「兵器」講。有的同學在解答「軌遂投遁走」中的「投」,誤解為「投奔」,顯然不對。此題比照成語「投筆從戎」中的「投」,就可知意義為「拋棄」、「扔掉」。
4、不知詞義對舉而誤解。在古漢語語句中,相對應的位置上往往使用的是同義、反義或意思相關的詞。如「蒙故業,因遺策」中的「因」,切不可理解為「因此」,或「於是、就」,應該由前句中的「蒙」(「繼承」)推知其義。
❻ 文言文中常考的實詞和虛詞分別有多少個
詞根據是否具有實在意義,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就是有實在意義內的詞,虛詞就是沒有實容在意義,在句子中只起一定語法作用的詞。
實詞和虛詞的分類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是大體相當的,但在具體操作中又有一點不同。
現代漢語中,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包括「是」這個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等;虛詞包括連詞、介詞、副詞、助詞、嘆詞、擬聲詞等。而在古代漢語中,代詞一般歸到虛詞類中,判斷詞「是」則歸到虛詞中的副詞類中。(按理說,「是」在文言中的常用義是指示代詞「這」等,應歸到代詞類中)
另外,文言中還有一類詞表面上看是一個詞,實際上表示兩個詞的含義,這類詞稱為兼詞。如「焉(於是)」「諸(之於或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等,它們的數量不多,但有重要的語法功能,應歸屬虛詞類中。
❼ 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及解釋
考點簡說】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實質就是結合上下文(語境)來判定常見實詞的含義。「常見實詞」,它的范圍並不很廣,重點是:(1)大綱規定120個實詞;(2)《語文》課本和《語文》讀本中出現頻率較高而又能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實詞,特別是《語文》課本課後練習題目中強調的實詞。「在文中」,即指語境,這是正確理解含義的前提,從近幾年的考題看,雖然有的實詞是課本中尚未出現的,但都是可以通過整體語境推斷來理解其含義的。
考查重點:考查的內容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字等,其中對一詞多義、雙音復詞的考查是重點。
從詞性上說,主要側重於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對名詞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義,二是注意確定所指名物的范圍;對形容詞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與所修飾的對象或動作的聯系。文言文閱讀試題中,直接考查名詞、形容詞的意義或用法的,數量極少,倒是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考查常有出現。「多義動詞」的意義分析推斷一直是常見文言實詞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閱讀中考查常見的實詞,有「顯」和「隱」之分。「顯」是指那種直接在所考查的詞上加點;「隱」是指在文句的翻譯判別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實詞的確定意思,就可以翻譯或分辨出譯句的正誤。
【文言實詞的主要類別和主要特點】
復習時,重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偏義復詞、詞類活用等。(具體內容見:(1)《語文高考導練》P119頁;(2)《高考語文基礎教程》P123頁;(3)《名師手把手》「備考資料博覽」部分。要求學生在復習課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同形異義;
4、一詞多義; 5、偏義復詞; 6、詞類活用。
【學法建議】
1、注重積累
A、充分重視課本,夯實基礎;
B、重視文言文閱讀練習中的積累;
C、從過去十年高考題中積累,最好獨立做一遍;
D、加強文言文的課文朗讀,整理歸納出常考和易錯的實詞。
2、突出重點,明確目的
A、掌握常見實詞的常見義;
B、對單純歷史文化意義或作專有名來用的實詞義可以忽略;
C、不細究涉及較深專業知識的詞義;
D、實詞義與活用的區別;
E、注意實詞「在文中(語境)的意思」。
【方法指導】
一、語境分析法(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採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
例如:(1996年全國高考題)「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題目中給的詞義是:賈禍—消除禍患。我們根據上文內容可以判定是錯誤的。原文是針對郭永的抗上舉動,有人勸告他不要招惹禍患。「賈」雖然由「做買賣」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它的另一義項是「招引」、「招惹」。
二、結構分析法(根據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並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例如:「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不見也。」(《屈原列傳》)。上下句以「而」相連,表並列關系,據「亡國破家」這個並列結構的短語可推知「聖君治國」亦當為並列關系,譯為「聖明之君,治平之國」。若譯成「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系,與前句結構顯然不相對應。
再如:「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勞苦倦極」與「疾痛慘怛」相對。「疾痛慘怛」並列陳述幾種情況,譯為「疾病、痛苦、凄慘、憂傷」,那麼「勞苦倦極」的「極」就不可譯為「極點」。
三、語法分析法(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
例如:(2000年全國高考題)「自放驢,取樵炊爨」,題目中給的詞義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動詞「取」,後有動詞「炊爨」,上下聯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於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動詞,明顯不當。
四、聯想推斷法(根據學過的知識推斷詞義)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於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題目所給的義項是:拔—被攻取。依據《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其後秦伐趙,拔十城」的「拔」當「攻取」講,再結合語境,可以推斷答案是正確的。「齊人追亡逐北」,題目所給的義項是:北—指敗逃者。依據《過秦論》中「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的「亡」當「逃亡的人」、「北」當「敗逃的人」講,可以推斷答案也是正確的。
五、鄰字幫助法(根據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復詞,一是同義復詞。偏義復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復詞是同義復用。
例如:「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中的「敝」,根據它與「疲」相鄰的特點,可以推斷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勞」。再如:「今主上幼沖,賊臣虎據,雄才奮用之秋也」,其中「沖」按常見義比較費解,如果由它的鄰居「幼」字來幫助的話,則迎刃而解,可以推斷是「年幼」的意思。
六、成語對應法(藉助熟知的成語推斷詞義)
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後,便可以根據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義項可分別見於成語「拔苗助長」、「出類拔萃」。「攻取」義是由「拔出」義作了引申而來的,古時攻城必拔敵方軍旗,拔下軍旗即為「攻取」,再考慮上下文的語境,也可推斷解釋為「被攻取」是正確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構詞特點比照推斷詞義)
漢語詞彙中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義,「以今律古」。這里要特別注意古今構詞特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雙音節詞往往有其固定義項。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中的「南面」,《現代漢語詞典》有兩個義項:一是指「南邊」,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這個意義上古人單說「南」而不說「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為尊位,君主臨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為君叫做「南面為王」、「南面稱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樂毅想謀反後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義。這與現代漢語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檢驗法(藉助題干所給的義項推斷詞義)
對於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莫過於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准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
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專以射為戲,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將兵:將領和士兵。
C、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
D、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結發:指剛成年的時候。
A項「竟然」表轉折,顯然不合文意;B項「將兵」為動賓短語,方與後文李廣對部下的關愛一致;C項是說事情的復雜經過;D項正確,且《孔雀東南飛》中有「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句子,「結發」指到了成年。
解釋文言實詞的意義,是高考文言文閱讀必考內容,要提高推斷文言文實詞詞義的能力,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