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① 試述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區別和聯系
(1)從目的上講,學科課程主要向學生傳遞人類長期創造和積累起來的種族經驗的精華,活動課程則主要讓學生獲得包括直接經驗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內的個體教育性經驗。(2)從編排方式上講,學科課程重視學科知識邏輯的系統性,活動課程則強調各種有教育意義的學生活動的系統性。(3)從教學方式上講,學科課程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去認識人類種族經驗,而活動課程主要以學生自主的實踐交往為主獲取直接經驗。(4)在評價方面,學科課程強調終結性評價,側重考查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活動課程則重視過程性評價,側重考查學生學習的過程。
② 學科課程論和活動課程論的比較
一、基本內容抄不同
1、學科課程論:按襲照一定的價值標准,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類型。
2、活動課程論:學生的興趣、動機、經驗是經驗課程的基本內容。
二、作用不同
1、學科課程論:有助於文化遺產的系統傳承,實現學生智力的充分發展,使得教學活動容易組織,便於提高教學效率。
2、活動課程論:其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
三、劣勢不同
1、學科課程論:過多考慮知識的邏輯體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脫離,缺乏活力,不利於學生全面和富有個性的發展。
2、活動課程論:經驗課程也存在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容易導致學科知識的支離破碎,學生難以掌握完整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
③ 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本質區別
1、內容不同
①學科課程以文化遺產為基礎組織傳統的課程;
②活動課程以兒童從事某種活動的興趣和動機為中心組織課程。
2、來源不同
①學科課程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和古希臘的七藝,而文藝復興後逐步形成近代學校的網路全書風格;
②活動課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盧梭,而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杜威和克伯屈發揚了這一思想。
3、意義不同
①學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讓學生掌握、傳遞和發展人類系統的文化遺產;
②活動課程的主要價值在於讓學生活動,獲得對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實體驗。
④ 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是怎樣的關系
首先,作為一個以實踐為導向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別注重對學生實踐學習的多樣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討論研究,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社會調查,示範,實驗,表演,交流和討論,整個過程中與同伴合作完成的,這種學習方式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帶上了學生的生活方式改變,拓展和延伸了居住空間,從而改變為基本方式交流知識單一的課程,獲得了「孔已己」培訓計劃的直接目的的知識成果。
其次,旨在打破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點在於不同的課程,以加強聯系的課程和學生的經驗,使從書本中的課程,學生的生活回歸。出知識的堆,但是從腦海中不斷的更多的孩子們「看」了很多東西。當今時代
中國教育的發展要求,是使與教學相結合的運動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是利用學生,以促進學科靜態的知識流通,運用他們的靜態和動態綁定的過程知識的動態能力。這是測試課程和真理之間的關系,但其實兩者還是在實踐中,有一種「運動不適合」的問題。
教學弊端:認知導向課程的直接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的體系,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但如果它是很難教盲人教師,學生一味硬回來,孩子們時時處處「傳道,授業是,被懷疑」的對象,從一代又一代的含義是,「傷仲永」,所以課程不復存在。
⑤ 幼兒園老師常說的「上課」,是學科課程還是活動課程
幼兒園教師說的「上課」除了正常的授課內容,還包括各種活動課程,比如動手製作小工藝品,美術課等等,還包括各種課外活動。因此,幼兒園的上課范圍比較廣,而且大都是相同的老師承擔,比較辛苦的。
⑥ 簡述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優缺點
學科課程
主要優點:
1.以濃縮的形式集納人類在各個基本學科領域探索的成果,間接經驗的容量較大,有利於系統傳承人類文化遺產
2.便於按知識邏輯順序組織教材,使知識系統化,有利於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
3.有助於組織教學與評價,便於提高教學效率。
主要缺點:
1.科目繁多的學科課程導致總體課程體系臃腫不堪,同時也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2.學科課程以分門別類的方式組織和編排,而學生的現實生活卻是完整的,這種課程上的人為的割裂,造成學生認知結構的支離破碎,不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3.由於學科劃分過細,造成知識面過窄,內容偏深偏難。
4.各學科相互分離,彼此孤立,造成學習內容相互分離甚至脫節。
活動課程
主要優點:
1.重視學生的需要與興趣,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
2.強調教材的心理組織,有利於學生在與文化,與科學知識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人格的不斷發展
3.強調實踐活動,重視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重視課程的綜合性,主張以社會生活問題來統合各種知識,有利於學生獲得對世界的完整認識。
主要缺點:
1.過分地誇大了兒童個人經驗的重要性,忽視系統的學科知識的學習,容易導致「功利主義」
2.忽視兒童思維力和其他智力品質的發展,往往把兒童日常生活中個別經驗的作用絕對化而不顧及這些經驗本身的邏輯順序,結果學生只能學到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降低了學生的系統知識水平
3.對於習慣了學科課程的講授方式的教師而言,活動課程的組織較困難。
(6)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擴展閱讀:
學科課程亦稱「分科課程」。
以文化遺產為基礎組織起來的傳統的課程形態的總稱。由一定數量的不同學科組成。各門學科各具固有的邏輯和系統。
這種課程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的六藝,古希臘的七藝,是最早的學科課程。
近代學校的學科課程是文藝復興後逐步形成的網路全書式的課程。
學科課程至今仍為各國學校廣泛採用。正如赫爾巴特指出的,這種課程是「從易到難」 地排列教材的。它符合兒童的發展階段的特徵,而且注重科學的體系。
活動課程
亦稱經驗課程、兒童中心課程。是與學科課程對立的課程類型。它以兒童從事某種活動的興趣和動機為中心組織課程。
因此,活動課程也稱動機論。 活動課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盧梭。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杜威和克伯屈發揚了這一思想,杜威的課程為「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