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科學聲音的產生ppt

小學科學聲音的產生ppt

發布時間: 2020-12-02 18:49:02

⑴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小學科教師說課及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發聲的物體在振動,且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
摩擦力的方向時阻礙相對運動的方向。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媒體播放:海濤聲、砂輪與工件的摩擦聲、優美的歌聲、琴聲、鑼鼓聲、神奇的超聲波、電鈴聲、鋼琴曲片段、工廠的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夏日的蟬聲、瀑布聲等。
讓學生思考: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人耳的?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
導入課題:我們聽到的如此優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裡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環節二:建立概念
【活動體驗-聲音產生】
增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參與以下兩個小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1. 撥動張緊的橡皮筋,觀察橡皮筋的變化?
2. 邊說話邊用手摸頸前喉頭部分,體會收的感覺?
3. 用手壓住直尺的一端在桌面上,撥打另一端的直尺,觀察變化?
4. 撥動音叉,觀察變化?
學生分享交流實驗的體驗。教師指明方向:聲音產生前後物體的變化。
【學生討論】
討論思考聲音產生有什麼條件?
學生分為兩人小組,5min時間討論這個問題,教師巡視給出點撥指導,之後請各小組代表發言,師生總結聲音產生的概念。
【歸納總結】
聲音由物體的振動產生。
【活動體驗-聲音傳播】
增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參與以下兩個小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1. 將正在響鈴的鬧鍾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在將空氣逐漸放回,注意聲音的變化?
2. 一個同學輕敲桌子一端(不要使附近的同學聽到敲擊聲),另一個同學堵住一個耳朵,另一個耳朵貼在桌子上,看能否聽到聲音?
學生分享交流實驗的體驗。教師指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學生討論】
討論思考聲音傳播有什麼條件?
學生分為兩人小組,5min時間討論這個問題,教師巡視給出點撥指導,之後請各小組代表發言,師生總結聲音傳播的相關概念。
【歸納總結】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
環節三:深化概念
【概念特徵】
回顧之前學習的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引領學生思考回答:
(1)如何使物體停止發聲? →物體停止振動。
(2)聲音傳播需要哪些介質? →介質包括固體、液體和氣體,真空不傳聲。
補充說明:雖然不同的介質都可以傳聲,但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固體最快,氣體最慢且以聲波形式傳播。
環節四:鞏固提高
【概念應用】
1. 你還能舉出其他的生活中的事例嗎?
【例題講解】
1.以下幾個實驗現象,能說明聲音產生的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鍾罩內的電鈴正在發聲,把玻璃鍾罩內的空氣抽出一些後,鈴聲明顯減弱
B.把正在發聲的收音機密封在塑料袋內,然後放入水中,人們仍能聽到收音機發出的聲音
C.拉小提琴時,琴弦的松緊程度不同,發出的聲音不相同
D.撥動吉他的琴弦發出聲音時,放在弦上的小紙片會被琴弦彈開
拓展:本題可以在學生識別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查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如:請設計一個實驗,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環節五:小結作業
1.教師引領學生回顧本節課學到了什麼,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有怎樣的認識。
2.回家再觀察生活中還有那些聲音產生和傳播的例子,下節課分享。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以上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

⑵ 小學四年級上冊科學課件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模、畫、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驗證猜測,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畫、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先「扶」後「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四、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於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五、教學准備

隊鼓、黃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膠小槌、銅鑼、水槽、乒乓球、口琴、豎笛、錄音機、實驗記錄表。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自然界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你聽……

(播放多媒體課件)小鳥歡快鳴叫、鬧鍾振鈴、浪濤拍岸、心跳聲

像這樣的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那麼,你知道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同時思考,猜猜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你為什麼會這么認為?

(板書: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

(2)談話:以上都是同學們的看法,是一種猜測。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原於猜測。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動

1、介紹實驗材料

(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准備了一些實驗物品。仔細看看都有些什麼?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隊鼓、尺子、橡皮筋、並演示讓它們發出聲音。

教師隨機指導。

(3)重點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

2、講解研究方法並出示實驗記錄表

(1)談話並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麼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那麼,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書:方法)

(學生回答:聞、看、摸、聽、說、嘗、畫……)

同學們很愛動腦筋,提出了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麼請大家看看屏幕,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課件打出)實驗記錄表

(3)介紹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畫、說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①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做關於音叉的實驗(板書:音叉)首先進入第一個環節:「看」。 (板書:看)

我們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

②第二種研究方法是「摸」。(板書:摸)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麻、癢……)

③接下來是「畫」(板書:畫),畫什麼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歡的符號畫下來。(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

④最後是「說」(板書:說),說說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

(4)小結: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畫、說) 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尺子、橡皮筋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3、學生分組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

指名學生朗讀實驗要求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匯報實驗發現。

①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

②重點說說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4)得出結論,總結方法

①學生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

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准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

②總結方法:剛才同學們通過實驗發現了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的狀態,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發現,可以找到聲音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運用了看、摸、畫、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樣讓正在發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聲,學生演示並說明理由。

2、找尋人體發聲部位

(1)集體說話:我愛科學。邊說邊用手摸一摸自己身體哪個部位在振動。

(2)談話:對,在我們的喉嚨處有個發聲器官叫聲帶,當聲帶振動時,我們就可以發出聲音了。所以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聲帶。

3、游戲:「能摸到的聲音」。(指定一名學生,先摸摸不發聲的手機,並說說是什麼狀態。再用耳機捂住學生的耳朵,用布條蒙住眼睛,播放手機鈴聲,讓學生觸摸,談觸摸後的感覺。)

4、演示「看的見的聲音」。(播放錄音機、用粘有碎鏡片的及時貼對著陽光,感受光斑的跳躍,談談觀察後的現象。並給這個游戲起個合適的名字)

(四)總結評價

1、師生小結

在剛剛上課時,同學們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摩擦、撞擊、樂器、說話等現象,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原來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評價

在這節課上,老師發現我們班許多同學都能像科學家那樣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動手操做實驗。

那麼你認為你們小組中誰的表現最好?為什麼?你覺得自己在這節課上的表現怎麼樣?哪個方面表現的好(或不好)?這節課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究聲音產生的問題,那麼大家認為老師的表現怎麼樣?

還有很多同學也很想評價自己或者評價你的小夥伴。可是,由於時間的關系,老師不能請每位同學都發言。那麼,老師為每位同學都准備了一張成長卡,下課後你們可以繼續評價自己或同伴,然後將這張成長卡裝進你的成長記錄袋中。

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問題。

請各小組的同學整理好實驗台,將所有的實驗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備下課。

⑶ 小學科學四年級《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視頻,盧玲玲

上課的鈴聲響了,我拿著課前准備好的三個能敲出聲音的物體,木盒、茶杯、收音機和一個小鼓,興致勃勃地走進教室,同學們好奇地看著我手中的東西,在竊竊私語。
我說: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老師用細棍棒敲擊其中任意一個,看誰能分辨出來是什麼物體發出的聲音?
學生:情緒高昂,在覺得物理課好玩的同時,也小看這樣的游戲!實踐證明,學生的判別能力是過關的。
我問:聲音是用什麼器官來感知呢?
學生答:耳朵嘛!
很簡單的道具,很普通的聲音,最基本的問題,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效果明顯,導入課有質量!
教學進入第二個環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我問:請同學們將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頭上,說:「請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你有什麼感覺?
學生答:有振動感覺。
我繼續引導學生觀察鼓面上小紙屑的振動,發現鼓面振動時,紙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歸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我板書:一、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我問:我們還能做哪些實驗來驗證這個結果?
學生思考,學生答:手指彈動琴弦會發聲,琴弦在振動;冬天的電線,狂風吹過會發出「呼呼」的聲音,電線在振動(我誇他:很好!你能想到這一點,真棒!觀察仔細!老師為你驕傲。)……。
我說:老師還補充幾個實驗,發聲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動發聲。但老師再做一個實驗,你們看這是怎麼回事。我用手觸擊正在發聲的鼓面,鼓聲立即停止,這說明了什麼?通過實驗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於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隨之停止!
教學的第三個片段,聲音是怎麼傳到我們耳朵的呢?用「聲音傳播演示儀」演示聲音的傳播。演示:(1)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2)聲音能在水中傳播。關於固體傳聲,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做實驗。
動手實驗:同位同學,一位敲擊桌面,另一位將耳朵貼在桌面上聽聲音。在做這個實驗時,調皮的學生熱情高,他們忙於熱鬧,使勁敲擊桌面。但動手實驗起到了調動差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說明物理教學,需要盡可能地創造物理教學情景,面向全體學生。做此實驗值得注意:抑制學生情緒,保持教室安靜,不能誤把空氣傳來的聲音,當作桌面傳來的聲音。實驗需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實現學生自主探究。接著我拿一個事先做好的「土電話」,(兩個一次性紙杯和一根棉線製成的「土電話」),介紹「土電話」的使用。
我問:誰想上來試一試?。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課堂效果不難預測。就此鼓勵學生自製「土電話」。在真空不能傳播聲音的教學中!一般情況下,老師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推理這個結論(我也是這樣做的)。由此聯想,太空中宇航員在艙外的對話途徑:利用電子通信設備;用亞語;寫字對話等。艙內有空氣,宇航員可以直接對話。
教學的第四個片段,也可稱為教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片段。首先帶領學生學習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速度,查看課本提供的速度數據,比較說明聲音在不同物質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大於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小於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其次,介紹信息瀏覽。本環節主要是通過信息窗中的信息激發學生對聲學的好奇心,喚起學生對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聲學水平的贊許和敬佩,引領學生認真學習物理學,樹立科學學習文化知識的思想。
反思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
反思之一:
物理教學要巧用身邊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壇壇罐罐做實驗,一來實驗器材學生能找到、有親近感,做物理實驗不難;二來物理實驗就在身邊,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興趣高。這不僅符合新課改思想,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作為希望學生喜歡上物理課的老師,何樂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
提出問題是物理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有問題提出,說明學生動腦筋了,是對老師教學內容思考的結果。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充分張揚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並通過師生互動,肯定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機、自然聯系起來了,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物理與學生的距離。
反思之三:
把情感教育、行為教育、紀律教育與物理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如:感覺聲帶振動,請他們說:「請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之類的話;介紹小河流水潺潺,問:河水要是被污染了,還有這個心境嗎?
反思之四:
聲音是由鼓面的振動產生的,用手按住振動的鼓面,聲音立即停止,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鼓面的振動產生的。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本節教學也有不夠滿意之處:如: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傳播演示儀」的抽氣效果不太好,結論幾乎是教師口說和引導出來的。可以改為其他實驗方式。如:用注射器對密閉的試管抽氣,聽音樂晶元的聲音變化。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覺到: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啟發、引領的過程,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反思的過程。關注並充實教學過程,能有效提高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水平、情境設置能力,教學效果自然能得到長足的提高。

⑷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稿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一、立足課標,說教材和學情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於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准備。
【學情分析】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生活中的聲音現象已有教豐富的直觀感受。但是熟悉的現象並不一定引起學生自主的探究性思考,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基於這樣的思考,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課一開始,我便在「熟悉」兩字上做文章,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導入本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
二、圍繞目標,說教法與學法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藉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教學重點】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鼓、音叉、裝水的水槽、課件。
學生分小組准備:鼓、豆子、鋼尺、皮筋、小木架。
教法、學法
1、教法
情境激趣法:以「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導入本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輔助法:利用多媒體課件、聲音文件、圖片文件進行直觀演示,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啟發學生主動去探究聲音的產生。
層層推進法:從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分析,探索性實驗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宜採用步步深入、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
實驗演示法:通過實驗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
2、學法
(1)實驗探究法:讓學生在實驗中自主探究聲音的產生,主動獲取信息。
(2)小組合作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深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並在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3)交流討論法:讓學生在實驗中充分交流討論探究聲音的本質。
三、抓住主線,說板塊與環節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 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烈的心理特點,上課伊始,我設計了「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註:「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一樣特殊的禮物,請你們閉上眼睛,認真聆聽。」(播放聲音)生聽後,匯報聽到的聲音:汽車聲、火車聲、風聲、雷聲、雨聲等。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接著談話:「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裡,關於聲音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呢?」。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從而揭示了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分組實驗,步步引導。
活動一:使物體發出聲音
如何步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提出猜想並逐步驗證猜想呢?我設計如下環節
(1)明確目標和要求
(2)分組實驗,完成表格
(3)反饋交流,評價點撥
(4)提出質疑,產生沖突
(5)觀察實驗,初步建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概念。
在第一環節,我會和學生進行如下談話:同學們,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來尋找答案,老師為每個小組准備好了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下面分小組進行實驗,做實驗前請大家共同來看看實驗目的和要求。(課件出示)
在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之後,便進入到第二環節的活動中,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完成表格的填寫,教師巡視指導。這個環節可能會出現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製造聲音的響度上,這時我會提醒學生:「老師不是看哪組同學製造的聲音響,而是看哪組同學想到的讓物體發聲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學生充分動手操作並完成表格之後,進入「反饋交流,評價點撥」環節 ,我提出本課要探究的核心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時學生的回答還是在他們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做出的。學生的猜想可能是「聲音是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產生的」或 「聲音是由於物體運動產生的」 。當然,這些猜想並沒有探究到聲音的本質。但只要是建立在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所見所思的回答我都會給予肯定,並讓學生相互評價補充。此段教學中,我並不急於馬上將「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下一環節的「質疑」,讓學生的猜想與事實之間的產生強烈沖突,從而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所以,在第四環節,我會向學生提出質疑:「如果聲音的產生是像你們猜想的那樣是因為『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或是『由於物體運動產生的』,那為什麼對物體用力按壓時、彎曲時、拉伸時並沒有發出聲音呢?」這個質疑會讓學生動搖之前的猜想,當學生困惑之時,教師拋出新的任務:「再做剛剛的實驗,並仔細觀察:不同物體發出聲音時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學生再做實驗並觀察實驗之後,進行交流匯報。多數學生可能都發現「尺子和橡皮筋在發出聲音時都會動」,有可能會說是顫動,這時我會告訴學生用「振動」這個詞更為准確,並對「振動」一詞進行板書。(板書 振動 聲音)
隨後,我進一步追問:我們通過實驗看見了發聲的尺子、橡皮筋在振動,那麼鼓發聲時是否也在振動呢?你能想辦法看到鼓面是否振動?學生可能會提出用手摸等辦法,教師給予肯定的同時,可引導學生借豆子來觀察鼓發聲時鼓面是否在振動。當學生看到發聲的鼓的鼓面的豆子在跳動時,教師乘熱打鐵,以提問的形式過渡到教學過程的第三部分——觀察實驗,形成概念。
(三)觀察實驗,形成概念
活動二:觀察發聲的物體。
1、教師出示音叉並擊打,問學生:音叉被擊打後發出了聲音,你能想一個辦法讓眼睛看到音叉是否在振動嗎?在聽取學生的方法之時,適時引導學生用借水來觀察——把振動的音叉放入水中,觀察水面有什麼變化從而判斷音叉是否在振動。
2、讓學生自由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教師適時總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之後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概念,教師完善板書。
為了強化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我設計了一個趣味小實驗:怎樣使鼓聲立即消失?通過實驗學生發現當鼓的振動停止時聲音也隨即消失。至此學生已認識並理解了「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科學概念。
(四)拓展設疑,鋪墊後續學習
「音樂家能利用琴弦的振動,演繹出許多美妙動聽的曲子,請聽!」(課件播放音樂),聽後我們問:聽了剛剛這一段曲子,關於聲音,你們有什麼想知道的嗎?學生可能會提出「聲音是如何讓我們聽到的?」 「聲音為什麼有高有低」等問題,這時我會告訴學生,他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是接下去將逐步學習的內容,引導可以先自己通過多種途徑尋找答案,以便在後面的學習中與老師和同學一起探討。最後,我會以這句話結束本節課:關於聲音的奧秘還有很多等著我們去探究,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節科學課吧!

四、緊扣課題,說板書和小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物體振動產生聲音


以上是我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節課的教材認識和教學分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使學生的探究活動逐步深化,既習得了科學知識,又學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⑸ 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實驗

物質震動,產生聲波,聲波通過介質的傳遞進入耳膜,在內耳中聲波被轉化版為微小的電子腦波,它就是我們權覺察到的聲音。
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中傳播,也可以通過空氣或其他氣體傳播.隨著聲音的傳播,空氣中的分子被擠壓在一起,接著被分開,然後又被擠壓,再被分開,如此反復,就產生了聲波.聲音可以是高音調的,也可以是低音調的.音調的高低依賴於聲音的頻率(每秒鍾振動的次數).聲音的強弱依賴產生這個聲音的振動的大小.振動大,聲音就強;振動小,聲音弱.聲音的大小是以分貝為單位來度量的.

⑹ 小學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ppt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過程與方法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模、畫、說等方法進行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二、教學重點、難點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三、教學模式選擇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驗證猜測,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畫、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先「扶」後「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四、媒體的使用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於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五、教學准備隊鼓、黃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膠小槌、銅鑼、水槽、乒乓球、口琴、豎笛、錄音機、實驗記錄表。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談話:自然界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你聽……(播放多媒體課件)小鳥歡快鳴叫、鬧鍾振鈴、浪濤拍岸、心跳聲像這樣的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那麼,你知道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同時思考,猜猜聲音是怎樣產生的。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你為什麼會這么認為?(板書: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2)談話:以上都是同學們的看法,是一種猜測。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原於猜測。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二)探究活動1、介紹實驗材料(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准備了一些實驗物品。仔細看看都有些什麼?你能想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2)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隊鼓、尺子、橡皮筋、並演示讓它們發出聲音。教師隨機指導。(3)重點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2、講解研究方法並出示實驗記錄表(1)談話並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麼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那麼,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書:方法)(學生回答:聞、看、摸、聽、說、嘗、畫……)同學們很愛動腦筋,提出了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麼請大家看看屏幕,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2)(課件打出)實驗記錄表(3)介紹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按看、摸、畫、說四個方面進行研究①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做關於音叉的實驗(板書:音叉)首先進入第一個環節:「看」。(板書:看)我們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②第二種研究方法是「摸」。(板書:摸)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麻、癢……)③接下來是「畫」(板書:畫),畫什麼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歡的符號畫下來。(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④最後是「說」(板書:說),說說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4)小結: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畫、說)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尺子、橡皮筋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3、學生分組實驗(1)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指名學生朗讀實驗要求(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3)小組匯報實驗發現。①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②重點說說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4)得出結論,總結方法①學生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准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②總結方法:剛才同學們通過實驗發現了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的狀態,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發現,可以找到聲音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運用了看、摸、畫、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1、怎樣讓正在發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聲,學生演示並說明理由。2、找尋人體發聲部位(1)集體說話:我愛科學。邊說邊用手摸一摸自己身體哪個部位在振動。(2)談話:對,在我們的喉嚨處有個發聲器官叫聲帶,當聲帶振動時,我們就可以發出聲音了。所以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聲帶。3、游戲:「能摸到的聲音」。(指定一名學生,先摸摸不發聲的手機,並說說是什麼狀態。再用耳機捂住學生的耳朵,用布條蒙住眼睛,播放手機鈴聲,讓學生觸摸,談觸摸後的感覺。)4、演示「看的見的聲音」。(播放錄音機、用粘有碎鏡片的及時貼對著陽光,感受光斑的跳躍,談談觀察後的現象。並給這個游戲起個合適的名字)(四)總結評價1、師生小結在剛剛上課時,同學們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摩擦、撞擊、樂器、說話等現象,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原來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評價在這節課上,老師發現我們班許多同學都能像科學家那樣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動手操做實驗。那麼你認為你們小組中誰的表現最好?為什麼?你覺得自己在這節課上的表現怎麼樣?哪個方面表現的好(或不好)?這節課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究聲音產生的問題,那麼大家認為老師的表現怎麼樣?還有很多同學也很想評價自己或者評價你的小夥伴。可是,由於時間的關系,老師不能請每位同學都發言。那麼,老師為每位同學都准備了一張成長卡,下課後你們可以繼續評價自己或同伴,然後將這張成長卡裝進你的成長記錄袋中。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問題。請各小組的同學整理好實驗台,將所有的實驗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備下課。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過程與方法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模、畫、說等方法進行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二、教學重點、難點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三、教學模式選擇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驗證猜測,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畫、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先「扶」後「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四、媒體的使用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於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五、教學准備隊鼓、黃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膠小槌、銅鑼、水槽、乒乓球、口琴、豎笛、錄音機、實驗記錄表。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談話:自然界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你聽……(播放多媒體課件)小鳥歡快鳴叫、鬧鍾振鈴、浪濤拍岸、心跳聲像這樣的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那麼,你知道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同時思考,猜猜聲音是怎樣產生的。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你為什麼會這么認為?(板書: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2)談話:以上都是同學們的看法,是一種猜測。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原於猜測。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二)探究活動1、介紹實驗材料(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准備了一些實驗物品。仔細看看都有些什麼?你能想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2)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隊鼓、尺子、橡皮筋、並演示讓它們發出聲音。教師隨機指導。(3)重點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2、講解研究方法並出示實驗記錄表(1)談話並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麼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那麼,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書:方法)(學生回答:聞、看、摸、聽、說、嘗、畫……)同學們很愛動腦筋,提出了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麼請大家看看屏幕,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2)(課件打出)實驗記錄表(3)介紹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按看、摸、畫、說四個方面進行研究①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做關於音叉的實驗(板書:音叉)首先進入第一個環節:「看」。(板書:看)我們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②第二種研究方法是「摸」。(板書:摸)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麻、癢……)③接下來是「畫」(板書:畫),畫什麼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歡的符號畫下來。(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④最後是「說」(板書:說),說說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4)小結: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畫、說)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尺子、橡皮筋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3、學生分組實驗(1)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指名學生朗讀實驗要求(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3)小組匯報實驗發現。①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②重點說說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4)得出結論,總結方法①學生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准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②總結方法:剛才同學們通過實驗發現了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的狀態,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發現,可以找到聲音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運用了看、摸、畫、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1、怎樣讓正在發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聲,學生演示並說明理由。2、找尋人體發聲部位(1)集體說話:我愛科學。邊說邊用手摸一摸自己身體哪個部位在振動。(2)談話:對,在我們的喉嚨處有個發聲器官叫聲帶,當聲帶振動時,我們就可以發出聲音了。所以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聲帶。3、游戲:「能摸到的聲音」。(指定一名學生,先摸摸不發聲的手機,並說說是什麼狀態。再用耳機捂住學生的耳朵,用布條蒙住眼睛,播放手機鈴聲,讓學生觸摸,談觸摸後的感覺。)4、演示「看的見的聲音」。(播放錄音機、用粘有碎鏡片的及時貼對著陽光,感受光斑的跳躍,談談觀察後的現象。並給這個游戲起個合適的名字)(四)總結評價1、師生小結在剛剛上課時,同學們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摩擦、撞擊、樂器、說話等現象,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原來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評價在這節課上,老師發現我們班許多同學都能像科學家那樣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動手操做實驗。那麼你認為你們小組中誰的表現最好?為什麼?你覺得自己在這節課上的表現怎麼樣?哪個方面表現的好(或不好)?這節課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究聲音產生的問題,那麼大家認為老師的表現怎麼樣?還有很多同學也很想評價自己或者評價你的小夥伴。可是,由於時間的關系,老師不能請每位同學都發言。那麼,老師為每位同學都准備了一張成長卡,下課後你們可以繼續評價自己或同伴,然後將這張成長卡裝進你的成長記錄袋中。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問題。請各小組的同學整理好實驗台,將所有的實驗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備下課。

⑺ 小學科學教學案例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通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波的形式振動(震動)傳播。聲音是聲波通過任何物質傳播形成的運動。
聲音作為一種波,頻率在20 Hz~20 kHz之間的聲音是可以被人耳識別的。

⑻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二)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藉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二、教學重點: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三、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四、學情分析:本單元第一節課中已經讓學生仔細觀察了身邊的聲音,比較了不同物體產生聲音的不同,並說出了一些特點。本節課則繼續深入探索,從上一課中激發學生興趣,從敲和壓、靜止與振動來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並逐步引導學生發掘聲音產生的原因。
五、教學准備: 分組材料: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麼聲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作繼續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嗎?
2.記錄並交流我們的想法:為什麼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後,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聲物體
1.分組實驗
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麼感覺呢?水面有什麼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麼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分組實驗
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交流反饋:
(三)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麼?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麼?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四)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七、板書:
2.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八、課後反思
在上課前,首先需解讀教材,分析所教內容在整個科學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課程標准對此知識的要求,把握各知識間的承接。如:聲音在課程標准中屬於物質世界的部分,與光、電、熱、磁一樣都是能量的表現形式。之後解讀聲音這一概念,如: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聲音只是聲波通過固體或液體、氣體傳播形成的運動等。再次分析學生,思考本課需要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在這節課中,應教會學生歸納與反證的能力,如:在讓學生描述振動式一種什麼樣的運動時,可通過比較擺動、晃動、振動的運動特點歸納出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在思考是否所有的發聲物體都在振動時,可將正在發聲的物體(鑼、鼓)停止振動,看看是否還有聲音,從而反證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使結論更具說服力,起到完全歸納概念的作用。做好以上准備,最後才是制定出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對於本課具體教學環節的設計,我也存在較多的問題。課題導入部分,設計得不夠巧妙,感覺只是為了導入而加上的,沒有很好地體現出導入是為了本課的教學而做准備的。此外,在提問時存在問「假問題」,給學生設置「回答圈套」的現象,如: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此類提問意義不大。從整個教學設計來看,教學內容的層次性、脈絡性不夠明晰,如:讓學生想辦法使鑼、鼓、尺子、橡皮筋發出聲音的實驗中,沒有提醒學生帶著目的做實驗,邊做邊思,使得教學目的體現得較模糊。另外,教師可以在此實驗中「由扶到放」的讓學生思考物體發聲的原因。

⑼ 教版小學科學 聲音是怎樣的產生的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當你說話時,就引起空氣振動,振動傳播出去,只要某人的耳朵接收到了這種振動他就會聽到你的聲音。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中傳播,也可以通過空氣或其他氣體傳播。隨著聲音的傳播,空氣中的分子被擠壓在一起,接著被分開,然後又被擠壓,再被分開,如此反復,就產生了聲波。聲音可以是高音調的,也可以是低音調的。音調的高低依賴於聲音的頻率(每秒鍾振動的次數)。聲音的強弱依賴產生這個聲音的振動的大小。振動大,聲音就強;振動小,聲音弱。聲音的大小是以分貝為單位來度量的。修馬路的鑽機產生的噪音超過100分貝。圖中的銅管號,當樂師吹奏它時,管中的空氣發生振動,銅管號就發出了聲音。銅管把聲音傳播出去,因而你能聽到。圖中的大提琴,當樂師把弓放在弦上來回拉動或彈撥弦時,弦振動發出聲音。吉他和小提琴也是這樣發聲的。

熱點內容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