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白洋潮翻譯
『壹』 文言文白洋潮的原文
白洋潮(1)
故事(2),三江(3)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4)曰:「內今年暗漲潮。」歲歲如容之。
庚辰(5)八月,吊朱恆岳少師(6)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7)同席。海塘(8)上呼看潮,余遄(9)往,章侯、世培踵至(10)。
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11)而來,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12)驚飛。漸近,噴沫濺花,蹴起(13)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14)之,萬首鏃鏃(15),無敢後先。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16),走避塘下。潮到塘,盡力一礴(17),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旋卷而右,龜山(18)一擋,轟怒非常,炮碎龍湫(19),半空雪舞。看之驚眩,坐半日,顏(22)始定。
先輩言:浙江潮頭,自龕、赭(20)兩山漱激(21)而起。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23)
『貳』 白洋潮文言文中則颶風逼之的之是什麼意思
《白洋潮》文言文中「則颶風逼之」的「之」,代詞,代「塘岸」,即「就好像颶風逼近岸邊」。
文言文《白洋潮》選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詩原文及譯注資料如下: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實(4)無潮看。午後喧傳(5)曰:「今年暗漲潮。」歲歲(28)如之(29)。庚辰(6)八月,吊朱恆岳少師(7)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8)同席。海塘(9)上呼看潮,余遄(10)往,章侯、世培踵至(11)。
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12)而來,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13)驚飛。漸近,噴沫濺花,蹴起(14)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15)之,萬首鏃鏃(16),無敢後先。再近,則颶風(32)逼之,勢(17)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18),走避塘下。潮到塘,盡力一礴(19),水擊射,濺起數丈,著(20)面皆濕。旋(21)卷而右,龜山(22)一擋,轟怒非常,炮碎龍湫(23),半空雪舞。看之驚眩,坐半日,顏(24)始定。[1]先輩言:浙江潮頭,自龕、赭(25)兩山漱激(26)而起。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27)?
【注釋】
1)選自《陶庵夢憶》,張岱(1597-1679),字宗子,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人。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學家,其著作有《石匱書》、《琅嬛文集》、《西湖夢尋》等。白洋,山名,在紹興西北,濱海。
2) 故事:舊例,舊俗。
3) 三江:俗名三江口,在紹興市東北40里浮山北麓。
4)實:實際上。
5)喧傳:喧鬧流傳。
6) 庚辰:明崇禎十三年(1640)。
7)吊朱恆岳少師:朱恆岳即朱燮元(1566-1638),字衡岳(一作恆岳),浙江紹興人。萬曆二十年進士,歷官大理評事、四川左布政使、兵部尚書等,因有功,加少保。崇禎中進少師。死在官任上,謚號襄毅。吊,祭奠死者。
8)陳章侯、祁世培:陳洪綬,字章侯,號老蓮,晚號悔遲。浙江諸暨人。明清之際著名畫家。祁世培,字海槎。兩人均是作者的朋友。
9) 海塘:堤岸。
10)遄(chuán):急速。
11)踵(zhǒng)至:接踵而至,跟著到。踵,腳後跟。
12)海寧:浙江屬縣,南臨杭州灣,是觀潮勝地。
13)擘(bò)翼:張開翅膀。
14)蹴(cù)起:蹦跳。
15)鞭:用鞭子打。
16)鏃鏃(zú):同「簇簇」,攢(cuán)聚之貌。形容浪頭聚集涌動的樣子。
17)辟(pì):同「避」,躲避(文中讀bì)。辟易:驚退。
18)勢:水勢。
19)礴:通「薄」,逼迫。這里有撞擊的意思。
20)著:同「著」,穿著(讀zhuó)。
21)旋:立刻,馬上。
22)龜山:即白洋山,又名烏風山,在紹興西北50里,濱海。
23)炮碎龍湫:瀑布上下翻滾。龍湫(qiū):雁盪山瀑布。
24)顏:臉色,面色。
25)龕(kān)、赭(zhě):龕山在蕭山東南,赭山在海寧西南,二山對峙,扼錢塘江入海口。
26)非常:不同尋常。
27)漱激:沖刷激盪。
28)何耶:為什麼呢。何,疑問代詞「為什麼」,耶,語氣助詞,相當於「嗎」「呢」。
29)歲歲:年年。
30)之:這樣暗漲潮的現象。
31)濺:飛濺,濺起。
32)颶風:像颶風。
33)碎:擊碎。
【翻譯】
舊例,在三江鎮看潮,其實沒有潮水可以看。午後有人盛傳道:「今天是暗漲潮!」年年像這樣。 明崇禎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恆岳少師,與陳章侯、祁世培一起前往。海塘上有人呼喊著看潮,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海塘上,遠遠地看見潮頭像一條線,從海寧奔騰而來,直奔岸上。稍稍靠近了一點,就隱隱約約露出白色,如同驅趕千百群小鵝張開翅膀驚嚇飛走。漸漸又靠近了一點,噴出水沫濺起水花,蹦跳起來像百萬頭雪獅,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們一樣,百萬頭雪獅攢聚在一起,沒有一個落下。又靠近了一點,像颶風一樣逼來,氣勢將要拍打著岸而上。看的人驚慌後退,跑著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盡力一撞,水花沖擊射開,濺起幾丈高,噴到的地方都被打濕了。快速向右翻滾,被龜山全擋住了,潮水的聲音不尋常,好像大炮把雁盪山瀑布打碎了,水像漫天大雪在半空中飛舞。看到這樣情景的人目瞪口呆,坐了好一會兒,臉色才鎮定下來。 先輩說:「浙江的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盪而起。白洋在這兩座山之外,潮頭卻更大,這是為什麼呢?」
『叄』 初一至初二上下冊的所有古詩及文言文
我馬上要初一了,課本上有:
古文:《傷仲永》,《周處》,《小石潭記》,《白洋潮》,《天目》,《賣油翁》,《核舟記》,《口技》(林嗣環),《口技》(蒲松齡),《明湖居聽書》,《中國古代神話三則》(愚公移山,女媧補天,精衛填海),《中國民間傳說兩則》(干將莫邪,孟姜女)
古詩:《小兒垂釣》,《小松》,《雜詩(其二)》,《春夜洛城聞笛》,《杜甫詩三首》(石壕吏,又呈吳郎,登岳陽樓),《白居易詩二首》(放言五首其三,賣碳翁).......
發圖片上來
『肆』 文言文 白洋潮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人生在世,無論怎樣都好,身邊的人都是永遠最重要的,能陪你最長時間的永遠都是親情,這個要好好珍惜,而且要維護好這段關系才是關鍵
『伍』 白洋潮文言文中,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的白洋潮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課文前三段分別描寫了錢塘江潮的氣勢。
操練水軍內的情容況及吳中健兒的突出表現,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寫。最後一段則是從側面描寫,觀潮的人越多,越是說明錢塘江潮氣勢的壯觀,越是說明水軍操練及吳中健兒的本領高強,人人都想一睹為快。這樣,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對正面描寫起了襯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現力。
白洋潮
正面描潮水的特點,逐步推進,從遠及近,用墨越來越濃,形容越來越密。
側面描寫觀潮者的反應:坐立不安、心驚膽戰。
作者這樣寫,襯託了白洋潮的聲勢巨大,讓人恐懼,突出潮水的威力無比
『陸』 幫忙找幾篇文言文的原文,不需解釋
1《老山道士》(蒲松齡):http://www.xxsy.net/gd/lzzy/017.htm
2《活板》(沈括)
http://jpk.nenu.e.cn/2004jpk/yuwenxuelikecheng/wenzhangjielun/html/1lianjie/huoban.htm
3《陳涉世家》(司馬遷)
http://www.hotea.com/article_view.asp?id=13162
4《候風地動儀》(范曄)
只找到《張 衡 傳》中的一段,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先貼上來了。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5[原文]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顛,可二十餘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①。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一絕也。石色蒼潤,石骨②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絕也。雖幽谷縣岩,庵宇皆精,三絕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絕也。曉起看雲,在絕壑下,白凈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五絕也。然雲變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余錢,六絕也。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筍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絕也。余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③結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雲,巳後登絕頂,晚宿高峰死關。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數日睛霽甚,山僧以為異,下山率相賀。山中僧四百餘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臨行,諸僧進曰:「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④,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因大笑而別。(袁宏道《天目》,選自大眾文藝出版社《荊楚古詩文賞讀》)
注釋:①病:毛病,缺陷。②骨:品質、風骨。③出纏:指超脫塵世。④子分:指緣分。
晚明詩歌、散文領域中,以「公安派」的聲勢最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們是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故稱公安派。其中袁宏道聲譽最隆,是這一派的領袖。作為公安派理論核心的口號是「獨抒性靈」。
6 《白洋潮》(張岱)
貼了幾次都沒有貼上,可能因為是繁體的緣故,網頁如下:
http://220.132.116.148/cc481.html
7《小石譚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8《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辯。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柒』 高中文言文百段65-74的答案
是這個嗎?
65、儉不至說
剪去腐爛了的絲綢並用火燒它們,人們問到了氣味,一定會吃驚地問:「家裡哪裡在燒衣服?」丟棄多餘的食物扔在地上,人們看見了,一定會吃驚地問:「家裡哪裡在扔食物?」燒衣服容易讓人吃驚,扔食物容易讓人吃驚,因為衣服能夠使人高貴而食物能夠使生活豐足,(所以)不忍心燒掉它們丟棄它們。
但是不知道家裡有沒有用的人,馬廄里有沒有力氣的馬;沒有用的人穿著那些衣服,與它們被燒掉有什麼差別?沒有力氣的馬吃著那些糧食,與它們被丟棄有什麼不同?因此而燒掉的、丟棄的,(卻)不曾有人吃驚。
公孫弘是漢朝的丞相,蓋著布被,這就是對家裡燒衣服感到吃驚,卻不能對漢武帝自恃為皇帝,治理整個國家,因而陷於奢侈享受感到驚訝。晏子是齊國的宰相,祭祀時,豬肘子裝不滿祭器,這是對家裡被丟棄的糧食感到吃驚,卻不能對齊景公馬廄里有四千匹馬感到吃驚。
66、鶚執狐記
我曾經看見奇異的鳥在曠野中捕殺肥碩的狐狸,(它)雙眼明亮得似乎可照射到星星,翅膀的羽毛大到好象是從雲中垂下來的,動作迅速猶如閃電,兇猛就如霜凍殺草,嘴撕裂(狐狸的)肝腦,爪子剖開腰腸,儀態驕傲自然而然顯示出宣昂雄偉,如火電瞬間即逝。
向耕田的人詢問(那鳥的)名字,回答說:「這是黃金鶚啊,多麼痛快啊!」(我)於是責備他說:「仁愛是人的秉性,同情憐憫還來不及,有什麼開心的呢?」回答說:「這只狐狸啊,早成的禍害可大了!(它)驚嚇我的親戚,騷擾我的鄰里,輕易就能逃脫戟戈(徐子之廬為代指兵器的典故),不怕弩箭(申孫代指箭)。黃天厚土之中它也是惡貫滿盈,便讓鶚來誅殺它。我不為有這只鳥而快樂還為什麼而快樂呢?」
可悲啊!在高處摔得快,味道美好(的東西)特別毒,按照這個道理太盛了,有可能罹難很多災難,何況假借淫威作孽,可能不迅速降臨災禍嗎?所有的人都應當洗清自己的心靈,拔除心中的惡念,惡的必須去除,福氣才會很大。要不然(災難)就更甚於狐狸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難道不怕像豐狐一樣遭到鶚的擊殺?
67、張中丞軼事
張籍說:「有一個人叫於嵩,年輕時跟隨張巡;等到張巡起兵抗擊叛軍,於嵩曾在圍城之中。我大歷年間在和州烏江縣見到過於嵩,那時他已六十多歲了。因為張巡的緣故起先曾得到臨渙縣尉的官職,學習努力,無所不讀。我那時還幼小,簡單地詢問過張巡、許遠的事跡,不太詳細。他說:張巡身長七尺有餘,一口胡須活象神靈。他曾經看見於嵩在讀《漢書》,就對於嵩說:『你怎麼老是在讀這本書?』於嵩說:『沒有讀熟呀。』張巡說:『我讀書不超過三遍,一輩子不會忘記。』就背誦於嵩所讀的書,一卷背完不錯一個字。於嵩很驚奇,以為張巡是碰巧熟悉這一卷,就隨便抽出一卷來試他,他都象剛才那樣能背誦出來。於嵩又拿書架上其他書來試問張巡,張巡隨口應聲都背得一字不錯。於嵩跟張巡時間較久,也不見張巡經常讀書。寫起文章來,拿起紙筆一揮而就,從來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陽時,士兵將近萬把人,城裡居住的人家,也將近幾萬,張巡只要見一次問過姓名,以後沒有不認識的。張巡發起怒來,胡須都會豎起。等到城破後,叛軍綁住張巡等幾十人讓他們坐著,立即就要處死。張巡起身去小便,他的部下見他起身,有的跟著站起,有的哭了起來。張巡說:『你們不要害怕!死是命中註定的。』大家都哭得不忍抬頭看他。張巡被殺時,臉色毫不慌張,神態安詳,就和平日一樣。許遠是個寬厚的長者,相貌也和他的內心一樣;和張巡同年出生,但時間比張巡稍晚,稱張巡為兄,死時四十九歲。」於嵩在貞元初年死在亳宋一帶。有人傳說他在那裡有塊田地,武人把它強奪霸佔了,於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訴訟,卻被武人殺死。於嵩沒有後代。這些都是張籍告訴我的。
68、一食而三嘆
有個梗陽人與別人打官司,眼看就要敗訟,於是就向魏獻子納賄托情,魏獻子打算答應下來。他的下屬閻沒對叔寬說:「我與你一同去勸諫吧!我們的主人一向以不受賄賂聞名於諸侯,現在因為梗陽人行賄而損害了名聲,那是萬萬不可以的。」
兩人朝見魏獻子之後,留在那裡不走。魏獻子將要吃飯了,問誰還在庭院里,侍從回答說:「閻明、叔褒在。」魏獻子叫他倆進來,讓他們陪自己一起用膳。兩人在吃飯之間,先後嘆息了三次。吃完後,魏獻子問起這件事,說:「人們常說:『只有吃東西可以忘記憂愁。』你們在吃一頓飯的時間里嘆息了三次,是什麼原因呢?」兩人異口同聲地答道:「我們都是小人,貪心不足。食物剛送上來的時候,擔心不夠吃,因此嘆息。吃到一半,不禁私下責備自己:主人賜給我們食物,哪有不夠吃的道理呢?因此再次嘆息。等到您吃完了,我們想到,但願我們小人的胃口,也像君子的心思一樣,只要吃飽也就知足了。因此第三次嘆息。」魏獻子說:「講得好。」於是拒絕了梗陽人的賄賂。
69、晏子不受輅車乘馬
齊國的國王問晏子:「忠臣對他的國君是怎樣的?」晏子說:「君主有難他不會替他去死,君子流亡,他不會出去送他。」國君說:「我給他封地,使他能做封地主,給他爵位,使他能顯貴;我有難,他不為我死,我流亡,他不來送我,這可以稱作忠臣嗎?」晏子說:「臣子說的話君主能用,那麼君主終生不會蒙難,臣子為什麼要為他而死呢?臣子出的謀略,君主都能照著做,那麼君主終身都不會遭到流亡,臣子為什麼要去送他呢?如果臣子的話不聽,蒙了難,而臣子為他死,是不明整理,白白送了死;臣子的勸告、謀略不跟著做,遭到了流亡而臣子又去送他,這臣子是在違心做事。所以忠臣能為君主出好主意,使君主管理好國家,而不能與君主一同遭難。」
晏子去早朝,乘坐一輛破車,車前駕著一匹劣馬,景公見了他說:「呀!你拿的俸祿如此的少啊!坐什麼也不會比它更差!」晏子說:「這是有賴於您的恩賜,才能使家族甚至國家都獲益,我能吃飽飯,穿暖衣,破車劣馬,維持生活,這對我來說,足夠了。」晏子出了朝,景公派梁丘據送晏子好車好馬,晏子再三推辭不接受,景公不高興了,急忙又召回晏子,晏子到了,景公說:「你不接受車馬的話,我也不乘坐車馬了。」晏子回答說:「您讓我做一個官吏,我應該節儉對我的衣服、飲食的供養,在這方面做齊國人民的表率。即使這樣做,我仍然怕自己的生活過於侈奢而不能履行我的職責;現在乘坐好車好馬,您也乘,我也乘,於百姓而不顧,那麼對於那些過著侈奢生活而不履行自己職責的人,我就不好管理了。」景公就不再勉強他了。
70、鮑叔進管仲於桓公
齊桓公從莒國返回齊國,任命鮑叔為國相。鮑叔辭謝說:"我是你的一個平庸的臣子。你照顧我,使我不挨凍受餓,就已經是恩賜了。如果要治理國家的話,那就不是我所擅長的。若論治國之才,大概只有管仲了。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仲:以寬厚慈惠來安撫民眾,我不及他;治理國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為人忠實誠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制定的禮儀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及他;立在軍門之前擊鼓指揮,使百姓加倍勇猛,我不及他。"桓公說:"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腰鉤,使我險些喪命。"鮑叔解釋說:"那是為他的主子出力啊。你若赦免他,讓他回來,他也會那樣為你出力的。"桓公問:"怎樣使他回來呢?"鮑叔說:"得向魯國提出請求。"桓公說:"施伯是魯君的謀臣,若知道我將起用管仲,一定不會放還給我的,那可怎麼辦?"鮑叔回答說:"派人去向魯國要求說:'我們國君有個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在貴國,想在群臣面前處死他,所以請交還給我國。'這樣魯國就會把他放還我國了。"於是桓公照鮑叔說的那樣,派人向魯國提出要求。
魯庄公詢問施伯如何處置這件事。施伯回答說:"這不是想處死他,而是要起用他來執政。管仲是天下的奇才,他所效勞的國家,一定會稱霸於諸侯。讓他返齊,必將會長久地成為魯國的禍患。"庄公說:"那怎麼辦呢?"施伯答道:"殺了他把屍體交還給齊國。"庄公准備處死管仲,齊國使者要求說:"如果不把他活著帶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示眾,還是沒能達到要求,請讓他活著回去。」於是庄公派人把管仲捆縛起來交給齊國使者。齊使接受之後就回國了。
71、教戰守策
現在人民的禍患究竟在哪裡呢?在於只知道安樂卻不知道危難,能享受安逸卻不能勞累吃苦。這種禍患現在看不出來,但是將來會看出的。現在不給它想辦法,那以後就有無法挽救的危險了。
現在太平的時間長了,天下的人驕氣懶惰脆弱,就象婦女小孩不出內室的門一樣。談論起打仗的事情,就嚇得縮著脖子大腿發抖;聽說盜賊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願意聽。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經說起戰爭,認為這是生事干擾人民的生活,露了苗頭不可以讓它再發展:這不也是畏懼太嚴重而保養得太過發了嗎?
再說天下本來就有意想不到的禍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無事,就認為變故無從發生,這也是不對的。現在國家用來奉送給西夏、契丹的財物,每年的財物,每年以百萬來計算。奉送的財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財物的人是無滿足的,這種形勢必然導致戰爭。戰爭,是必然的趨勢,不從我方開始,便從敵方開始,不發生在西方,便發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戰爭的發生有早有遲有遠有近,總之,戰爭是不可能避免的。國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憑著逐步訓練,卻使人民從安樂太平的環境中,一下子投身軍隊走向生死決斗的戰場,那他們的禍患必定有不可估計的危險。所以說,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樂而不知道危險,能夠安逸而不能勞累吃苦,這是臣所認為的最大的禍患。
72、淝水之戰
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布陣,東晉的軍隊無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您孤軍深入,然而卻緊逼淝水部署軍陣,這是長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戰的辦法。如果能移動兵陣稍微後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勝負,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前秦眾將領都說:「我眾敵寡,不如遏制他們,使他們不能上岸,這樣可以萬無一失。」苻堅說:「只帶領兵眾稍微後撤一點,讓他們渡河渡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奮起攻殺,沒有不勝的道理!」苻融也認為可以,於是就揮舞戰旗,指揮兵眾後退。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謝玄、謝琰、桓伊等率領軍隊渡過河攻擊他們。苻融馳馬巡視軍陣,想來率領退逃的兵眾,結果戰馬倒地,苻融被東晉的士兵殺掉,前秦的軍隊於是就崩潰了。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青岡,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刮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將要來到,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當初,前秦的軍隊稍微後撤時,朱序在軍陣後面高聲呼喊:「秦軍失敗了!」兵眾們聽到後就狂奔亂逃。朱序乘機與張天錫、徐元喜都來投奔東晉。繳獲了前秦王苻堅所乘坐的裝飾著雲母的車乘。又攻取了壽陽,抓獲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謝安接到了驛站傳遞的書信,知道前秦的軍隊已經失敗,當時他正與客人玩圍棋,拿著信放到了床上,毫無高興的樣子,繼續下棋。客人問他是什麼事,他慢條斯理地回答說:「小孩子們已經最終攻破了寇賊。」下完棋以後,他返回屋裡,過門檻時,沒有發覺屐齒被折斷。
73、白洋潮
這是以前的事情了。在三江看潮,實際上無潮可看。午後有人喧鬧著傳到:「今年暗漲潮啊!」每年都這樣。
庚辰八月,吊朱恆岳少師到白洋,與陳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去看,章侯、世培也緊跟著到了塘上。
我站在塘上,看見潮水如一條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潮水漸漸逼近,就隱隱露出白色,如同有人驅趕著千百隻小鵝在展翅驚飛。潮水又漸漸逼近,噴出飛沫濺起水花,像百萬雪白的雄獅般跳起,遮蔽了江水,浩浩盪盪地沿江而下,如同有怒雷驅趕著似的,那百萬雪白的雄獅密密地擠在一起,一個也不敢落後。潮水第二次逼近,就如同颶風逼迫著它,水勢要拍岸而上似的。這時,看者紛紛退走,逃到塘下躲避。此時,潮水到了塘上,盡力澎礴而出,水激射,濺起數丈高的水花,打得人臉都濕了。潮水又旋卷著向右面撲去,被龜山擋了一下,轟怒聲不同尋常,如同大炮擊碎了龍湫,在半空中雪花般飛舞。人們看著這一切,驚得頭暈目眩,坐了半天,臉色才恢復過來。
先人們說:浙江潮水的源頭,從龕、赭兩山沖刷激盪而起。白洋在兩山之外,潮頭卻更大,為什麼呢?
74、夔一足
傳言不可以不審察,數次傳播後,白就成了黑,黑就成了白。所以就會有狗像獗,獗像母猴,母猴像人的傳言,其實人與狗是相差很遠的。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聽了傳言仔細核實,那麼是福氣,聽了傳言不仔細核實,那麼還不如不聽見。
凡是聽了傳言一定要深入地討論,特別是對於人的傳言一定要用理去驗證。魯哀公向孔子問訊道:「樂正夔只有一條腿,真的嗎?」孔子說:「過去舜想要用音樂來教化天下人,於是命令重黎從民間選拔了夔,舉薦了他,舜任命夔做了樂正,夔於是調和了六律、五聲,來調和陰陽之氣。於是天下非常服順。重黎又想多找些像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所以只有聖人才能調和。和是音樂的根本。只有夔才能使它調和,來使天下平定。像夔這樣的人一個就足夠了』。所以說夔一足,並非是『一條腿』」。宋國的丁家沒有井,要出門打水,常常派一個人住在外面,專管打水。等到丁家打了一口井,告訴別人說:「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個人。」有人聽見後就傳言道:「丁家掘井,得到了一個人。」大家都傳這句話,使宋國國君聽到了這件事。宋君派人向丁氏問這件事,丁氏回答道:「得到了一個人力,不是從井中得到一個人。」像這樣聽到傳言,不如不聽。
『捌』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言文同義詞
原文
湖心亭看雪 ① 崇禎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擁毳衣爐火⑤,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⑥,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⑧、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飲。余強⑩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全都消失了。
這一天初更以後(大約八點以後),我撐著一隻小船,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欣賞雪景。冰花一片彌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全白了。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能遇見你這樣有(閑情雅緻)的人。」便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痛飲了三大杯就告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1.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2.【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明思宗朱由檢年號(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夜間計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定,開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為撐,劃,牽引,撐(船)。 6.【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乘船。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7.【霧凇沆碭(hàng dàng)】雪夜寒氣彌漫。霧凇,雲、水氣;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雲氣,凇,是從湖面上蒸發的水汽,這時因為天寒,凝成冰花。曾鞏《冬夜即事詩》自註:「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沆,形容大水。 8.【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皚皚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9.【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 10.【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10.【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11.【強(qiǎng)飲】痛快地喝。強:痛快。 12.【大白】大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大白:這里指酒杯。 13.【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4.【舟子】船夫。 15.【喃】象聲詞。 16.【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 17.【更】還。 18.【痴似】痴於,痴過。痴,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鍾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痴迷的意思。19.【及】到。。。。時
通假字
1.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寫作「拏」通 「橈」,持 引申為撐、劃。
一詞多義
1.是:是日更定(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斷) 2.一: 一白(全) 長堤一痕(數量詞)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2小時)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進步) 4.白:一白(白色) 強飲三大白而別(這里指酒杯)
詞類活用
客:原義為「客人」,此處為「做客」。「客此」即「客居於此」,名詞作動詞。
古今異義
1.余:古義:我 例:余住西湖 今義:剩下
文中的同義詞有 船 —— 舟 ;俱 —— 一 ; 是 —— 此
『玖』 文言文白洋潮的全文翻譯
(按照)舊例,(我)在三江鎮看潮,其實沒有潮水可以看。午後有人喧鬧著傳道:「今年暗漲潮啊!」年年(都)像這樣。
明崇禎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恆岳少師,與陳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著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遠遠地看見潮頭像一條線,從海寧奔騰而來,一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點,(浪花)就隱隱約約露出白色,像驅趕千百群小鵝張開翅膀拍水飛奔。漸漸又靠近了一點,(潮水)噴出的泡沫濺起的水花,蹦跳起來像百萬頭雪白的雄獅,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們一樣,像所有的獅子攢集的樣子,沒有一頭不爭先恐後的。又靠近了一點,(浪潮)像颶風一樣逼來,水勢(就像)將要拍打著岸而上。看的人驚慌後退,跑著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盡力一撞,水花沖擊射開,濺起幾丈高(的浪花),看潮的人的臉和衣著都濺到了潮水。(潮水)迅速向右旋轉翻滾,被白洋山一擋,潮水好像十分憤怒,就像龍湫水一樣翻滾不停(龍湫:瀑布),像漫天大雪在飛舞。(我)看到這樣的情景心驚目眩,坐了好長時間,神色才恢復平靜。
先輩說:「浙江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盪而起。」白洋山在這兩座山之外,(但)潮頭卻更大,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