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科學實驗工作計劃

小學科學實驗工作計劃

發布時間: 2020-12-02 19:12:50

1. 小學科學實驗班學期活動計劃

小學科學實驗班學期活動計劃 以簡單,易實施為主。
啟發學生的智力。

2. 小學科學實驗室計劃需要哪些計劃

小學科學實驗室工作計劃
2013-2014學年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提高小學實驗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實驗室材料實現科學化、分類、分檔、檔案管理,加強實驗水平和實驗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發展。
二、主要任務、目標
按國家教委頒布的教學大綱開齊開足實驗教學課程,實驗開出率達到90%以上,引導學生基本能親手完成各個實驗,形成一定實驗技能,培養科學的實踐,實驗,觀察能力。
三、具體工作措施
1、實驗室工作由校長及教導主任直接管理,實驗室設專門管理員,即實驗員,具體管理實驗室工作。
2、實驗室管理員任務,目標;
(1)實驗員必須擬定自然教學計劃,各年級自然教學工作須按計劃進行實驗教學,實驗教學需填寫演示實驗計劃、分組實驗計劃、演示實驗單、分組實驗單等表格。
(2)在進行實驗教學前必須准備好實驗所需儀器,材料,教師對每組實驗有充分准備,精心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過程,方法,寫出相應實驗方案,以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時,應要求學生准備好相關的實驗材料,以確保學生在實驗中有物可做,並指導學生觀察,討論,得出相應的結論,完成實驗

教學;
(4)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後,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單(試驗記錄),並認真審閱,引導學生在實驗、觀察中養成科學的自然觀和相應的實驗能力;
3、材料歸檔
(1)每學期(學年)按時將各類材料分類裝訂後歸檔,並按時填寫相應試驗開出數、開出率,完成實驗室材料的歸檔管理,做到科學、規范,便於查閱;
(2)在材料歸檔的過程中注意材料的質量與數量應答相應要求; 4、實驗室器材管理
實驗室管理人員除應管理好材料收發、入檔工作外,還應管理好實驗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實驗器材)的每日發放和收回工作,並作好相應發放,收回記錄及損壞,修理等相應記錄;
(2)作好相關實驗器材的申報,采購,申購等工作;
(3)每周組織學生打掃實驗室,並處理好實驗室,保管室的用電,設備,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發生。
5、其他相關工作
(1)作好與實驗室及實驗室管理相關的一系列工作; (2)不足之處,另行補充。
二〇一四年三月

3.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計劃與科學教學計劃有什麼不同

我也是初教科學,請教了老教師他們說實驗計劃是本學期本冊課本中所有實驗的計劃,而教學計劃則是你本冊課本的計劃

4. 小學科學實驗室發展規劃

發展規劃要看己方的需求和能夠提供的硬體資源有多強,比如供多少人使用;內計劃投入資金範圍、建築容面積。
有了上面兩大點才可以考慮其他的細節准備上的事情。比如:整體設計、室內布置、儀器搭配、課程設計、後期管理等等……

在不知上面兩大點的情況下,只能這樣簡單說說。

5.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計劃

小學六年級科學實驗教學計劃
(2010學年上學期)
實驗目的: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要以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素養為宗旨,以實踐為核心,努力擺脫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舊模式,讓學生在自然實踐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本學期在勞動實踐教學中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特點,始終圍繞"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為了迎合學生的心理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科學素養。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培養學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使學生能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創新精神,使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為將來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本學期在實驗教學方面有如下打算:
具體要求:
六年級:科學六年級從使用工具開始,提出研究問題,然後研究最簡單的機械—杠桿,由此開始認識杠桿類機械,再研究非杠桿類機械,最後以自行車為載體,以齒輪研究為主要內容對前面的研究作一次總結與提升,讓學生對機械的作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接著探究不同形狀結構所包含的力學道理,包括條形材料抗彎能力與形狀的關系、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拓展到圓頂形、球形、各種弧形,從人造物體擴展到生物體,在此基礎上探究框架結構的特點,加固框架結構的方法和物體穩定性問題,並展開設計製作活動,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從最熟悉的電出發,探究電生磁,製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玩具電動機原理,然後以電能為中心認識能量及相互轉化,再擴展到宏觀的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知道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能用實驗、調查、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並能利用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調查資料。能夠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境,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願意並能夠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

6. 小學科學知識:一:用說說你設計的種子發芽實驗的實驗計劃(100字)

一、目的

1.通過活動,增強學生實踐意識,使學生了解播種前進行種子發芽實驗在農業生產上的重要作用。

種子萌發是農作物生長的起點。播種下的種子有多少能萌發,萌發的時間是否一致,這些都關繫到農業生產投入的成本及工時。因此,農作物在播種前,都必須通過種子發芽實驗來判斷種子的發芽率與發芽勢,用以合格證播種後苗齊、苗壯。

2.初步掌握測定種子發芽率與發芽勢的實驗方法。

學生通過操作實驗的全過程,並進行相應的觀測、記錄、計算、掌握種子發芽實驗的基本科學方法及相應的科學計算,才可做出種子出苗的科學預測。

3.使學生認識到只有高質量的種子,才能出好苗、出齊苗。

製作不同質量的種子發芽標本,可以使學生通過對照,了解不同質量的種子發芽的優劣不相同,高質量的種子出苗好。

二、內容要點

1.種子發芽實驗的重要性

對於大田農作物,播種後,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出苗。如果種子用得過多,既增加成本,又會造成株數過密;如果種子用得過少,就會出現缺苗斷壟的現象。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減產。這就需要有一種科學的方法,能預測出種子出苗的比例,做到心中有數。通過種子發芽實驗,弄清種子的發芽率,既可以辨認偽劣籽種,又可能准確地確定種子的使用價值和播種量,從而為高產奠定基礎。

2.測定發芽勢和發芽率

一般種子發芽實驗方法是:先記錄試驗種子名稱、產地等內容,從全部種子中隨意選取1000粒的種子,再隨意選取100粒作為測試的種子。把測試種子排放在經高溫消毒的河砂或濾紙上(種子之間至少保持相當於種粒大小的距離,不能接觸,以免種子上帶有的病菌擴散),再放到適合種子發芽的溫度且基本恆溫的地方,定期澆水、觀測、記錄。第一天應適當多加一些水,以便種子充分吸水膨脹,以後每天水分應控制在加水後傾斜器皿不見積水,而河砂或濾紙仍保持濕潤為宜。

種子發芽勢是指種子在規定時間內能迅速萌發的種子佔全部種子的百分比。它是鑒別種子發芽整齊度的主要指標。

種子發芽率是指種子在規定時間內能正常萌發的種子佔全部種子的百分比。它是鑒別種子發芽能力的主要指標。

種子發芽是指當種子萌發時,根是種子的長度,芽是種子長度的一半。

發芽率低於80%不宜作種子使用,應更換品種。

學生做種子發芽實驗時,應每天定期觀察,按照本篇活頁中實驗記錄卡的格式做好記錄。在技術規定的時間內,利用公式計算出種子發芽勢和發芽率。

3.標本製作

製作不同質量的種子發芽標本,首先按照《活頁資料》中的要求,先將不同質量的種子各選一粒,用膠紙帶粘在標本卡上;其次,等種子發芽後,分別再各選一個,做成蠟葉標本後,用膠紙帶粘在標本卡上;再次,待種子長成小苗後,再分別各選一株,也做成蠟葉標本,粘在標本卡上。這樣,不同質量的種子發芽的標本就做好了,可便於學生互相對照觀察,做出結論。

三、形式與方法

本項活動採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全班學生都要動手做實驗、計算,做成標本,並且要以個人活動為主。在個人活動時,學生之間(或按小組)互相觀察、討論、研究,在個人活動的基礎上,開展全班性的活動。

1. 教師向學生講清「小星火計劃」活動的含義、由來、發展和意義。

2.教師講明播種前不做科學發芽實驗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啟發學生想到先選取少量種子做實驗,並講清種子發芽實驗的作用。

3.老師請講清發芽、發芽率的概念及相應公式、計算方法。最好做好幾種不同種子發芽的標本,在學生中互相傳遞觀察,加深理解發芽的概念。

4.每人准備好一定量的同一品種的種子(全班最好不要都採用同一品種)、濾紙(或河砂)、器皿,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選種、排入、澆第一次水。同時教師講清記錄方法,器皿放置的地方及計算發芽勢、發芽率的時間,製作蠟葉標本的方法和製作標本的三個階段(種子、發芽、小苗)。

課後幾天中,教師要天天檢查記錄。到達規定時間,全班或小組(將實驗同一品種的學生組成一小組)將記錄統一在一起計算,這樣可以使實驗更加科學。

5.在規定時間內,做好標本卡,在全班展評。對標本製作質量打分,作為活動課成績。

四、注意事項

因為種子發芽的過程一般需要幾天的時間,而且對種子澆水、觀察、記錄、做標本、計算發芽率等活動都是在課外、校外進行的,所以本節活動課要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

教師要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條件安排本節課的內容。在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選取實驗的種子、濾紙(或河砂),要安排好種子排放、澆水、記錄和計算的時間,使學生初步掌握種子發芽的實驗方法。

由於本節活動課需要採取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方法,活動中的教師輔導工作就顯得十分困難。課後,都要天天檢查學生記錄,以便了解學生的實驗,及時進行輔導。

在一定的時間內,將學生做好的標本卡在全班展評,並以標本製作好壞作為成績。

在活動中應注意學生標本製作中的問題,要一一地給予輔導。

7. 小學科學課必須要先設計實驗方案再進行實驗操作嗎

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有那種意識,有計劃後再行動,不是盲目的。
如果你要課內堂開放點,容可以花點時間讓學生自己發表想法。但是對於小學生要求就不能太高了。太高了對雙方都不好。
最後還是還是教師自己講准備好的實驗方案講述於學生,再進行實驗。

8.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實驗設計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實驗設計能力
這門課程共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講座部分,講座的內容主要從理論與實踐層面上解讀實驗設計與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第二部分是研討部分,研討的核心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第三部分是為大家布置的作業,作業的內容為:每位學員編制一份指導學生設計實驗的教學設計。
下面,我就圍繞「小學科學學科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與大家交流。我在這一講中重點講解如下內容:
一、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意義
二、設計與實驗設計的內涵
三、科學課實驗設計的基本樣式
四、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
一、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做事情要有計劃,所謂計劃就是未來行動的方案,是為了實現某項目標和完成某項任務而事先做的安排和打算。有了計劃,工作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步驟,就可以協調大家的行動,增強工作的主動性,減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計劃本身又是對工作進度和質量的考核標准,對大家有較強的約束和督促的作用。所以計劃對工作既有指導作用,又有推動作用。
常識告訴我們,工作的內容越是復雜,參與實施計劃的行為主體和涉及的環節就越多,越需要計劃。我國古代就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思想,西方經濟學家也闡明了這個道理:「雖然我們無法預見未來,但如果我們沒有根據當時所得到的信息而制定的未來計劃,我們就無法合理地行事」。這一講主要是講實驗設計的,實驗設計本身就是計劃,是實驗的計劃。因此,指導學生做好實驗設計,並經過我們的扎實的培養,使之養成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實驗設計能力不但重要,而且也是我國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科學 3-6 年級課程標准》中,對設計實驗的要求是這樣描述的: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對自己或小組提出的探究問題作出書面計劃。在新課標徵求意見稿中,對實驗設計也有如下總要求:需要經過嘗試和預測設計研究方案。具體要求有三條: 1 、能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已確定的研究問題提出預測; 2 、能設計合理的觀察研究方案; 3 、能設計較規范的單變數實驗方案。
綜上所述,無論從實驗設計本身來講,還是課標要求,以及對學生未來科學素質的養成,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設計與實驗設計的內涵
(一)什麼是設計
在網路全書中,將設計定義為: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如何理解這句話呢?首先,設計是做事前進行的預先計劃,因此我們可以把任何活動的計劃技術和計劃過程理解為設計;其次,設計不僅僅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還會通過聽覺、嗅覺、觸覺傳達出來,營造一定的感官感受;第三,我想說的是對待設計應保持的一種態度,設計是預設,是設計者經驗的結晶,是主觀的產物,具有局限性,有時可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對於實驗的設計,在設計時力求完美,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按實際情況修正設計方案的意識。
(二)實驗的內涵
實驗是用來檢驗一個理論或證實一種假設而進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動。在 科學研究 中用來檢驗某種新的假說、假設、原理、理論或者驗證某種已經存在的 假說 、假設、原理、理論而進行的明確、具體、可操作、有 數據 、有演算法、有責任的技術操作行為。通常實驗要預設 「 實驗目的 」 、 「 實驗環境 」 ,進行 「 實驗操作 」 ,最終以 「 實驗報告」 的形式發表 「 實驗結果 」 。
實驗與試驗是有區別的, 「 試驗 」 指的是在未知事物,或對別人已知的某種事物而在自己未知的時候,為了了解它的性能或者結果而進行的試探性操作。試驗大多帶有盲目性,沒有假說。科學課中,實驗與試驗都存在。
(三)什麼是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是一種有計劃的研究,包括一系列有意圖性的對過程要素進行改變以及效果觀測,並對這些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便確定過程變異之間的關系,從而改變過程。實驗設計是為了給研究者展示如何進行科學研究的概貌,試圖解決研究的全過程。實驗設計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實驗設計是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識,它包括從問題的提出、假說的形成、變數的選擇等等一直到結果的分析、論文的寫作等一系列的內容。
狹義的實驗設計是實施實驗處理的一個計劃方案以及與計劃方案有關的統計分析。狹義的實驗設計著重解決的是從如何建立假說到作出結論這一段。
我今天講的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驗設計,也就是本文所探討的實驗設計,屬於狹義的實驗設計的范疇。
(四)科學課教學的目的
科學課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發生變化,那麼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時我們該關注哪些事情呢?概括的講:關注在既定問題下,如何使學生做出有效的假想;關注在一定的假想前提下,如何以實證的方式,對假想進行解釋。具體的講: 1. 建立與研究問題有關的假說; 2. 確定實驗中使用的自變數和必須控制的多餘條件 ( 額外變數 ) ; 3. 確定實驗中需要的實驗數量及被試抽樣的總體; 4. 確定將實驗條件分配給被試的方法; 5. 確定實驗中每個被試樣本要記載的測量 ( 因變數 ) 和使用的統計分析。
三、小學科學課中實驗設計的樣式
為什麼要講這個問題呢?要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教師必須能進行相應的實驗設計,這里我為大家提供一個樣本,供大家參考。這份實驗設計方案研究的問題出自科學傳統內容簡單機械中的《斜面》。
實驗設計方案
研究的問題 *
使用斜面(木板)將油桶滾上卡車省力嗎?
* 對小學生來講,問題必須是真實情景的問題,問題必須要小、有針對性,這也是實驗目的性的表現。

猜想與假設 *
使用斜面將油桶滾上卡車可能省力。
* 大多數學生能做出這樣的假設。

實驗目的 *
學會用模擬實驗收集證據,證明假設成立與否。
* 為什麼將實驗目的放在假設之後?主要原因在於,這個實驗設計是要檢驗學生假設是否合理。

實驗要求
模擬油桶沿斜面滾動到一定高度的過程中是否省力。
* 研究斜面是否省力,必須看物體在斜面上運動的狀態,即平動還是滾動,狀態不同,設計的實驗方法不一定相同,這里這個問題必須引起大家的重視。

實驗材料與用具 *
斜面、台階、測力計、能夠在拉動的情況下滾動的小滾筒、記錄單

變數控制 *
相同條件:斜面、台階、測力計、能夠在拉動的情況下滾動的小滾筒。
變數(不同條件):提升物體的方式(不藉助斜面、藉助斜面)。

補充說明
為了便於從收據中分析出不同高度的斜面省力情況不同,在教學過程中,同組斜面高度相同,各個實驗小組的斜面高度都有較明顯的差別。因此,對於同一個組,斜面高度不變,是相同條件,對於全班,斜面高度是不同的,是變數。

實驗結果的預測 *
如果沿斜面拉動滾筒所用的力小於直接提取滾筒的力,那麼,使用斜面省力;反之,費力;相同,不省力也不費力。

實驗過程
一、實驗步驟: 1 、用測力計直接提取滾筒到台階,在提拉過程中收取記錄所用力。 2 、用測力計沿斜面拉動小桶到台階,在拉動過程中收取記錄所用的力,重復做三次。
二、實驗記錄單
實驗類別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數

熱點內容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