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韓娥善歌文言文翻譯

韓娥善歌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2 19:51:56

❶ 選自《列子·湯問》的文言文「昔韓娥東之齊……」

一、譯文

以前韓娥向東到齊國去,缺乏糧食。經過齊國都城雍門時,賣唱求取食物。已經離開但餘音還在城門中梁繚繞,三日不斷,聽過她唱歌的人都認為她還沒有離開。來到客棧,客棧的人侮辱她。韓娥為此傷心至極,禁不住拖著長音痛哭不已。

她那哭聲彌漫開去,竟使得整個鄉里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幼都為之動容,大家淚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難過得三天吃不下飯。後來,韓娥難以安身,便離開了這家旅店。人們發現之後,急急忙忙分頭去追趕她,將她請回來,再為勞苦大眾縱情高歌一曲。

韓娥的熱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內的老人和小孩個個歡呼雀躍,鼓掌助興,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歡樂之中,將以往的許多人生悲苦都一掃而光。於是就送給她豐厚的財物。所以齊國雍門附近的人們,到現在還善於歡歌,痛哭,是由於仿效韓娥傳留下來的聲音的緣故。

二、原文

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乞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十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雁門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遺聲。

三、出處

《列子·湯問》·《韓娥善歌》

(1)韓娥善歌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韓娥善歌》是春秋戰國時期列禦寇寫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講述一個擅長唱歌的女子韓娥的故事。

二、作品賞析

1、手法

文中表現韓娥善歌,採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形象生動。

2、寓意

真正的藝術家,應當紮根於人民大眾之中,與大眾共悲歡,成為他們忠實的代言人。

三、作者簡介

列子(大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戰國年間,享年75歲),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學者、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庄。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❷ 文言文《韓娥善歌》怎麼翻譯

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回左右以其人弗答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故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善悅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譯文:
以前韓娥向東到齊國去,缺糧,經過齊國都城雍門時,買唱求取食物。已經離開但餘音還在城門中梁繚繞,三日不斷,聽過她唱歌的人都認為她還沒有離開。經過一家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韓娥長聲悲哀的哭泣,整個鄉里的男女老少都互相看著憂愁哭泣,三天吃不下飯。急忙追趕她,韓娥回來,又長聲唱歌,整個鄉里的男女老少都高興的鼓掌舞蹈,不能控制自己,忘記了以往的悲傷。

❸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文言文翻譯怎麼寫

傳說戰國時期,一位叫韓娥的女子來到齊國,因為一路飢餓,斷糧已好幾版日了,於是在齊國臨淄城西南權門賣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轉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後,人們還聽到她的歌聲的餘音在房梁間繚繞,人們都說韓娥之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為貧困,韓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韓娥傷心透了,「曼聲哀哭」而去。聲音是那麼悲涼,凡是聽到她歌聲的人都覺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時間,「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請回來唱一首歡樂愉快的歌曲。韓娥「復為曼聲長歌」,眾人聞之「喜躍抃舞,弗能自禁」,氣氛頓時歡悅起來,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聲之動人,乃至於此。
因此後世就有了「餘音繞梁」、 「繞梁三日」的成語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魅力。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善唱餘音竟能繞梁三日,音樂的力量實在是令人無法想像的。

❹ 文言文《韓娥善歌》怎麼翻譯

以前韓娥向來東到齊國去,缺糧自,經過齊國都城雍門時,買唱求取食物。已經離開但餘音還在城門中梁繚繞,三日不斷,聽過她唱歌的人都認為她還沒有離開。經過一家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韓娥長聲悲哀的哭泣,整個鄉里的男女老少都互相看著憂愁哭泣,三天吃不下飯。急忙追趕她,韓娥回來,又長聲唱歌,整個鄉里的男女老少都高興的鼓掌舞蹈,不能控制自己,忘記了以往的悲傷。

❺ 走進文言文中韓娥善歌答案翻譯

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回.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故曼答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善悅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譯文:
以前韓娥向東到齊國去,缺糧,經過齊國都城雍門時,買唱求取食物.已經離開但餘音還在城門中梁繚繞,三日不斷,聽過她唱歌的人都認為她還沒有離開.經過一家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韓娥長聲悲哀的哭泣,整個鄉里的男女老少都互相看著憂愁哭泣,三天吃不下飯.急忙追趕她,韓娥回來,又長聲唱歌,整個鄉里的男女老少都高興的鼓掌舞蹈,不能控制自己,忘記了以往的悲傷.

❻ 文言文解釋

是《義犬冢》吧!

三國時期,住在襄陽的李信純養著一隻名叫「黑龍」的犬,「黑龍」平時與李公子形影不離。一天,李公子帶著「黑龍」進城,因醉酒在歸家路上倒在城外草地上睡著了,此時襄陽太守鄭瑕在此打獵,由於雜草叢生,難以看清獵物,故命人燒荒。火隨風勢蔓延到李公子的身邊,而爛醉如泥的李公子絲毫不知。 緊急關頭,李公子身旁的「黑龍」忙叫、咬拖主人,無效後,見不遠處有個小溪,便機智地跑過去跳入溪中,將身體浸濕後,飛奔回醉睡的李公子身邊,抖落皮毛上的水將李公子的衣服和周圍的草弄濕,往返多次,終因過度勞累而死在李公子身旁。 火沒有燒到李公子,待他醒後,明白了發生的一切,撲在「黑龍」身上痛哭不止。太守鄭瑕聽到這件事,感嘆道:「狗比人更懂報恩,人要是知恩不報還不如狗呢。」人們擇吉日厚葬了義犬「黑龍」,並在高墳上立碑」義犬冢」。

《涉務》

士君子的處世,貴在能夠有益於事物,不能光是高談闊論,左琴右書,君主給他俸祿官位啊!國家使用人材,大體不外六個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通曉治理國家的體制綱要,經綸博雅;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寫典章,不忘古先;三是軍旅的臣子,用他能決斯有謀,強干習事;四是藩屏的臣於,用他能熟悉風俗,廉潔愛民;五是使命的臣子,用他能隨機應變,不辱君命;六是興造的臣子,用他能考核工程節省費用,多出主意:這都是勤奮學習、認真工作的人所能辦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長,怎可以強求這六個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對這些都通曉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個方面,也就無所慚愧了。

我見到世上的文學之士,評議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試用,多數不能勝任。處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喪亂之禍;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戰陣之急;保有俸祿供給,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縱肆吏民頭上,不知道有勞役之勤:這樣就很難應付時世和處理政務了。晉朝南渡,對士族優待寬容,因此江南冠帶中有才乾的,就擢開到尚書分,仆以下尚 書郎、中書舍人以上,執掌機要。其餘只懂得點文義 的多數迂誕浮華,不會處理世務,有了點小過錯,又捨不得杖責,因而把他們放在清高的位置上,來給他們護短。至於那些台閣令史、主辦監帥、諸王簽省,都對工作通曉熟練,能按需要完成任務,縱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態,還可以鞭打監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這是在用他們的長處。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歡小人而疏遠士大夫,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寬衣,系闊腰帶,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門就乘車代步,進門就有人伺候,城裡城外,見不著騎馬的士大失。宣城工蕭大器很喜歡南朝學者周弘正,送給他一匹果下馬,他常騎著這匹馬。朝廷上下都認為他放縱曠達,不拘禮俗。如果是尚書郎騎馬,就會遭到彈劾。到了侯景之亂的時候,士大夫們一個個都是細皮嫩南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體質虛弱,又不能經受寒冷或酷熱。在變亂中坐著等死的人,往往是由於這個原因。建康令王復,性情溫文爾雅,從未騎過馬,一看見馬嘶鳴跳躍,就驚慌害怕,他對人說道:「這是老虎,為什麼叫馬呢?」當時的風氣竟然頹廢到這種程度。

古人深刻體驗務農的艱辛,這是為了使人珍惜糧食,重視農業勞動。民以食為天,沒有食物,人們就無法生存,三天不吃飯的話,父子之間就沒有力氣互相問候。糧食要經過耕種、鋤草、收割、儲存、春打、揚場等好幾道工序,才能放存糧倉,怎麼可以輕視農業而重視商業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員,隨著晉朝的復興,南渡過江,流落他鄉,到現在也經歷了八九代了。這些官員從來沒有人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完全依靠俸祿供養。如果他們有田產,也是隨意交給年輕的僕役耕種,從沒見過別人挖一塊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時播種,何時收獲,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務呢?因此,他們做官就不識世務,治家就不辦產業,這都是養尊處優帶來的危害!
是不是這個涉務??

《千日酒》

過去有一個叫玄石的人到中山去打酒,酒家把千日酒賣給了他,卻忘了告訴他這酒的特性。玄石到家便醉倒了,幾天還沒醒。家裡人不知道千日酒的奧妙。以為玄石已經死了,就治辦好棺材將他安葬了。到了一千天的時候, 酒家才想起玄石當初買酒那檔子事,估計他的酒該醒了,於是找到玄石家探問。玄石的家裡 人說:「玄石已經死了三年了,如今服喪期都 滿了。「於是酒家因同玄石家裡人一起來到他的墳地,挖開墓穴一看,玄石剛剛醒酒,正從棺材中起身。

《五柳先生傳》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真實姓名和表字。他的宅子旁邊有五棵柳樹。(他)因此憑借(柳樹)作為自己的別號。(他)喜愛悠閑和安靜,平時很少說話;也不貪慕榮華富貴。(他)很喜歡讀書,但是,不是咬文嚼字地牽強附會;每當有了什麼深刻的體會,(於是就)欣欣然忘記了吃飯。(他)生性喜愛喝酒,但是家計貧窮,不能夠一直有酒喝。(他的)親朋好友知道(他)這樣,有的人就安排酒宴招待他。(他)去造訪的時候就喝個痛快,(每次)都期望(自己)喝醉。等到他喝醉了就與人家告辭,竟然一點都不領人家關心他去留的情。(他在自己的家裡)看到周圍的牆都已經破舊,不能夠遮擋狂風和烈日。粗布衣服穿的時候需要打結,家中的瓢瓢罐罐都是空的。就是這樣平靜!曾經寫文章自我娛樂,很能顯示自己的志向。忘記以前的得與失,憑借這個結束自己。
我認為:「黔婁曾經說過:『不對貧窮表示憂郁,不對富貴表示渴求。』這話不正象那些(淳樸)的人們!(他們)拿著酒器吟詩,用來表達他的志向,(就象)上古時代無懷氏和梆天氏的子民。」

《陽子之宋》

陽朱到宋國去,住在旅店裡。旅店主人有兩個妾,其中一個美麗,一個醜陋。但是主人卻看中醜陋的,輕視美麗的。陽朱問他緣故,旅店主人回答說:「那個美麗的自以為美麗而驕傲,所以我不認為她美;那個丑的自認為醜陋而恭順,所以我不認為她丑。」陽朱說:「弟子們記住!品德高尚而又不自以為賢明的人,到哪裡去不受尊重呢?

《朝三暮四》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台,現琴台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漢獻帝時,曹操獨攬朝政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次,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孫權,孔融(孔子後代)反對,勸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聽,孔融便在背地裡發了幾句牢騷。御史大夫郄慮平時與孔融不睦,得知這個情況後,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報告,並挑撥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禰衡對您無理謾罵,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聽,大怒,當即下令將孔融全家抓起來一並處死。

孔融被捕時,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個個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卻在那兒玩琢釘的游戲,沒有一點惶恐的樣子。家人以為孩子不懂事,大禍臨頭還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們趕快逃跑。孔融也對執行逮捕任務的使者懇求說:「我希望只加罪於我本人,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兩個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說:「爸爸,你不要懇求了,他們不會放過我們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懇求有什麼用?」結果,兩個孩子從容不迫地和父親一起被抓去處死。

《衛人迎新婦》

衛國有人迎娶新娘,新娘上車後,就問:「兩邊拉套的馬是誰家的馬?」車夫說:「借來的。」新娘對僕人說:「鞭打兩邊拉套的馬,中間駕轅的馬也跑,可以免受鞭打之苦。」車到了新郎家門口,扶新娘下車時,她又對送新娘的老婦說:「把灶火滅了,以防失火。」

進了新房,看見舂米的左臼,說:「把它搬到窗戶下面,免得妨礙室內往來的人。」主人覺得她可笑。
新娘這幾次說的話,都是切中要害的話,然而不免被人笑話,這是因為新娘剛過門,就說這些,失之過早了。

《李牧傳》

李牧是趙國鎮守北部邊境的優秀將領,常年駐扎在代地,雁門郡,防禦匈奴。他有權根據實際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稅收都送進將軍幕府中,作為士兵的費用。他下令每天殺幾頭牛犒勞士兵,教士兵射箭、騎馬。謹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偵察人員,優待戰士。制訂規章說:「匈奴如果侵入邊境來搶掠,應立即進入營壘堅守,有膽敢擅自捕捉俘虜的處斬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嚴謹地舉烽火報警,戰士們隨即進入營壘防守,不敢應戰。這樣過了好幾年,也沒有什麼傷亡和損失。可是匈奴認為李牧是膽小怕事,即使是趙國的邊防兵也認為「我們的將軍膽小怕事」。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樣。趙王發怒,調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邊將的職務。
一年多,匈奴每次來侵犯,新將領都領兵出戰。每次出戰,多是失利,傷亡損失很多,邊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種、放牧。當時又請李牧出山,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自己有病。趙王就又強迫他出任邊將,派他去統率軍隊。李牧說:「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讓我像以前那樣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趙王答應了他。
李牧到達邊境,按照原來的法規、號令辦事。匈奴好幾年一無所得,但是人們始終認為李牧膽怯。守邊的士兵常得到獎賞卻不被使用,都希望與匈奴一戰。這時李牧就准備了經過挑選的兵車一千三百輛,精選出戰馬一萬三千匹。還有曾經獲得百金獎賞的勇士五萬人,能拉硬弓的優秀射手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進行軍事演習。又大力組織放牧,讓人民布滿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眾假裝敗逃,丟下幾千人給匈奴。匈奴單於聽到這個消息,率領大批軍隊入侵。李牧大量布下靈活奇特的戰陣,從左右兩邊包抄反擊匈奴,大敗匈奴,斬殺匈奴十幾萬人馬。接著消滅襜襤,打敗東胡,迫使林胡投降,單於逃跑。這次戰役以後的十幾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上城邑。
趙王遷七年,秦國派遣王翦攻打趙國,趙王派李牧、司馬尚抵抗秦軍。秦國用大筆金錢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施行反間計,說李牧、司馬尚想要謀反。趙王便派趙蔥和齊將顏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殺死了。撤銷了司馬尚的職務。這以後三個月,王翦乘勢急速攻打趙國,大敗趙蔥的軍隊,殺了趙蔥,俘虜了趙王趙遷和趙軍將領顏聚,終於滅亡了趙國。

《趙襄子飲酒》

趙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對侍奉的人說:「我確實是個國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卻沒有一點兒病。」優莫說:「您努力吧!還和商紂王差兩天。商紂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襄子害怕了,對優莫說:「既然如此,那麼,我要滅亡嗎?」優莫說:「不會滅亡。」襄子說:「和商紂王差兩天,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呢?」優莫說:「夏桀王和商紂王的滅亡,是因為他們分別遇到了商湯王和周武王。現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紂王。夏桀王和商紂王同時在世,怎麼能互相使對方滅亡呢?但是也危險了。」

《貓犬》

蘇東坡說:」養貓是用來捉老鼠的,不能因為沒有老鼠就養不捉老鼠的貓;養狗是用來防止賊的,不能因為沒賊就養不叫的狗.」但是我想:就算貓不捉老鼠也行,如果不捉老鼠卻捉雞就更糟了.狗不咬賊也可以,不對賊叫卻對主人叫就更糟了.看到正直的人就討厭,一定使他走開,不是和捉雞的貓心態一樣嗎?心思全在謀取大權上面,讓皇上變的無助(沒有真正為皇帝分憂的人),這不是咬主人的狗嗎?

《齊欲伐魏》

齊國欲攻打魏國,魏國就派人游說齊國大臣淳於髡:「齊國欲攻打魏國,能解除魏國禍患的,只有先生您。敝國有寶璧二雙,兩輛四馬拉的紋彩馬車,請讓我送給先生。」淳於髡說:「好吧。」於是進宮勸說齊王道:「楚國是齊國的仇敵,魏國是齊國共患難的友邦。攻打友邦,卻讓仇敵乘機來進攻自己疲憊的軍隊,這樣做,名聲不好而且也招來危險,我認為大王不該這樣做。」齊王說:「好。」於是就不去討伐魏國。
有人對齊王說:「淳於髡勸您不攻打魏國,原因在於他接受了魏國的璧玉和寶馬啊。」齊王即刻問淳於髡說:「聽說先生接受了魏國的璧玉和寶馬,有這事嗎?」淳地髡說:「有這事。」齊王說:「既然這樣,那麼先生為我所出的主意怎麼樣呢?」淳於髡說:「如果攻打魏國有利於齊國,魏國即使刺死我,對大王又有什麼好處呢?如果知道攻打魏國真的不利於齊國,魏國即使封賞了我,對大王又有什麼損失呢?況且不攻打魏國,大王就沒有攻打友邦的罪名,而魏國也沒有被滅亡的危險,百姓更不會遭受兵禍,我得了玉璧和寶馬,對於大王又有什麼損傷呢?」

《千里之馬》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雪夜訪戴》

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一次夜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打開窗戶,命僕人斟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於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

《床頭捉刀人》

魏武帝曹操要接見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認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儀震服匈奴,就讓崔季珪代替他接見,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邊做侍從。已經接見完了,就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魏王這人怎麼樣?」匈奴使者評價說:「魏王高雅的氣質,不同尋常;但是坐榻邊上拿刀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聽後,就派人追去,殺掉了這個使者。

《趙襄王學御》

趙襄子(晉國國卿)跟王於期學習駕御馬車,不久和王於期比賽,三次換馬但是三次都落後。
趙襄子說:「您沒有將您的技術全部教給我。」回答說:「技術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錯了。凡是駕御所
應該重視的,是馬的身體與車統一,(駕御的)人心和馬協調,這樣才可以跑得快跑得遠。今天您落在
後面的時候想追上我,在我前面的時候怕被我追上。凡是駕著馬車搶道比拼,不是先就是後。但是您領
先或落後時心裡想到的都是我,哪還能和馬協調呢?這就是您為什麼會落後啊。」

《買注還珠》

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鄭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並用翠鳥的羽毛裝飾得非常精緻美觀,盒子還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這真是善於賣匣子,不能說是賣珍珠啊。

《韓娥善歌》

以前韓娥向東到齊國去,缺糧,經過齊國都城雍門時,買唱求取食物。已經離開但餘音還在城門中梁繚繞,三日不斷,聽過她唱歌的人都認為她還沒有離開。經過一家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韓娥長聲悲哀的哭泣,整個鄉里的男女老少都互相看著憂愁哭泣,三天吃不下飯。急忙追趕她,韓娥回來,又長聲唱歌,整個鄉里的男女老少都高興的鼓掌舞蹈,不能控制自己,忘記了以往的悲傷。

《望洋興嘆》

秋水隨著時令到來,千百條川流都奔注入黃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遙望兩岸洲渚崖石之間,辨不清牛馬之形。於是乎,河伯(黃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這里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走,到了北海。他向東遙望,看不見水的盡處。於是,河伯才改變了他的神態,茫然地抬頭對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說:「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理,沒人能趕上自已了。』這正是說我呀。而且,我還曾經聽說過有人貶低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節義,開始我不相信。現在我看到你的浩瀚無窮,如果我不到你的門下,那是多麼危險,我將會永遠被譏笑於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說:「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談海之大,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夏天的蟲,不能跟它談冬天的冰,因為它受到氣候時令的限制;知識淺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談大道理,因為他被拘束於狹隘的教育。現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談論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條川流都歸注到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停止而不溢出;從尾閭流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流盡而又不空;無論春天或秋天,大海總沒有變化;無論乾旱水澇,大海永遠沒有感覺。這就是大海勝過江河水流之處,海水不能以容量來計算,但我從來沒有以此自誇,我自以為形體同於天地,氣魄受於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象太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麼會因此自大呢。請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不就象一小塊石頭浸在大湖裡嗎?整個中國在四海之內,不是象太倉中的一粒細米嗎?世上的物類數以萬計,人只是萬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許多人,生長了許多穀物糧食,通行著許多舟船車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比較起來,不是象馬身上的一根毛嗎?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繼承和爭取的,講仁義的儒者所擔憂的,講任勞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這些東西。可是伯夷卻為了節義之名而辭讓不受,仲尼為了顯示多知博聞而講個不停,這是他們在自我誇耀,不是象你剛才自誇其水之大一樣嗎?」

《陳番立志》

陳番十五歲的時候,曾經悠閑地待在一間居室當中,但是院子卻是荒蕪骯臟的。他父親的朋友、同郡的薛勤來等候陳番,對他說:「你為什麼不灑一灑水、打掃一下來接待賓客呢?」陳番說:「大丈夫處世,應當打掃天下,為什麼要打掃一間居室呢?」薛勤(由此)知道陳番有雄視天下的志向,並感到很驚奇。

這么多,找得累死了…………

❼ 文言文《韓娥善歌》原文和翻譯

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故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

熱點內容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