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中的三原色
❶ 美術中的「三原色」是那三色
光的三原色與印刷三原色 一種是光的三原色,它就是RGB(紅綠藍)。我們現在上課,講攝影就是這種三原色,另外,我們看的電視的熒光粉也是這種組合,你到彩電跟前看看CRT就是這樣,不過別看你面前電腦的監視器,他的像素點太小了,肉眼分辨不出來的。RGB這三種顏色的組合,幾乎形成幾乎所有的顏色。 補色指完全不含另一種顏色,紅和綠混合成黃色,因為完全不含藍色,所以黃色就是藍色的補色。兩個等量補色混合也形成白色。紅色與綠色經過一定比例混合後就是黃色了。所以黃色不能稱之為三原色 第二種三原色就是印刷三原色 我們看到印刷的顏色,實際上都是看到的紙張反射的光線,比如我們在畫畫的時候調顏色,也要用這種組合。顏料是吸收光線,不是光線的疊加,因此顏料的三原色就是能夠吸收RGB的顏色,為青、品、黃(CMY),他們就是RGB的補色。 把黃色顏料和青色顏料混合起來,因為黃色顏料吸收藍光,青色顏料吸收紅光,因此只有綠色光反射出來,這就是黃色顏料加上青色顏料形成綠色的道理。
❷ 為什麼美術中的三原色與電視三原色不同呢
美術三原色和色彩三原色,電視三原色是光的三原色。
最簡單解釋是美術三原色和在一起是黑色,光的三原色和在一切是白色。
何謂三原色?就是說三色中的任何一色,都不能用另外兩種原色混合產生,而其他色可由這三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來,這三個獨立的色稱之為三原色(或三基色)。
牛頓用三棱鏡將白色陽光分解得到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光,這七種色光的混合又得白光,因此他認定這七種色光為原色。後來物理學家大衛·魯伯特進一步發現染料原色只是紅、黃、藍三色,其他顏色都可以由這三種顏色混合而成的。他的這種理論被法國染料學家席弗通過各種染料配合試驗所證實。從此,這種三原色理論被人們所公認。
生理學家湯麥斯·楊根據人眼的視覺生理特徵提出了新的三原色理論。他認為色光的三原色並非紅、黃、藍,而是紅、綠、紫。這種理論又被物理學家馬克思韋爾證實。他通過物理試驗,將紅光和綠光混合,這時出現黃光,然後摻入一定比例的紫光,結果出現了白光。此後,人們才開始認識到色光和顏料的原色及其混合規律是有區別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藍紫色),顏料的三原色是紅(品紅)、黃(檸檬黃)、青(湖藍)。色光混合變亮,稱之謂加色混合。顏料混合變暗,稱之謂減色混合。
相關資料:http://iask.sina.com.cn/b/7502729.html
❸ 為什麼美術中的三原色和光的三原色不同
兩者性質不同。三原色分為兩類,一類是色光原色,稱為加色法三原色。另一類為顏料(染料)三原色,又稱為減色法三原色。
原色,又稱為基色,即用以調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原色的色純度最高,最純凈、最鮮艷,可以調配出絕大多數色彩(理論上,三原色可以調配出所有的顏色),而其他顏色不能調配出三原色。 色光加色法和色料減色法示意圖中,左圖是色光的三原色:紅(red)、綠(green)、藍(blue);右圖是色料(顏料)的三原色:黃(yellow)、品紅(magenta)、青(cyan)。
色光三原色是指紅、綠、藍三色,各自對應的波長分別為700nm,546.1nm,435.8nm,光的三原色和物體的三原色是不同的。光的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呈現各種光色。根據托馬斯.楊和赫爾姆豪茲的研究結果.這三種原色確定為紅、綠、藍(相當於顏料中的大紅、中綠、群青的色彩感覺)。彩色電視屏幕就是由這紅、綠、藍三種發光的顏色小點組成的。由這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和強弱混合.可以產生自然界的各種色彩變化。顏料和其他不發光物體的三原色是品紅(相當於玫瑰紅、桃紅)、品青(相當於較深的天藍、湖藍)、淺黃(相當於檸檬黃)。由英國化學家富勃斯特(1781—1868)研究選定的這三原色可以混合出多種多樣的顏色,不過不能調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的三原色外還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顏色。
在美術上又把紅、綠、藍定義為色彩三原色,但是品紅加適量黃可以調出大紅(紅=M100+Y100),而大紅卻無法調出品紅;青加適量品紅可以得到藍(藍=C100+M100),而藍加綠得到的卻是不鮮艷的青;用黃、品紅、青三色能調配出更多的顏色,而且純正並鮮艷。用青加黃調出的綠(綠=Y100+C100),比藍加黃調出的綠更加純正與鮮艷,而後者調出的卻較為灰暗;品紅加青調出的紫是很純正的(紫=C20+M80),而大紅加藍只能得到灰紫等等。此外,從調配其他顏色的情況來看,都是以黃、品紅、青為其原色,色彩更為豐富、色光更為純正而鮮艷。(在3D MAX中,三原色為:紅黃藍)
無論是從原色的定義出發,還是以實際應用的結果驗證,都足以說明,把黃、品紅、青稱為三原色,較紅、黃、藍為三原色更為恰當。
在法國19世紀印象主義畫派出現以前,人們大都習慣的認為物體的顏色是固定不變的,這就是所謂物體的「固有色」。後來印象派畫家大膽的提出不存在固有色,物體的顏色是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的,從而否定了固有色。現在又有人提出不應當否定固有色,認為許多繪畫就是根據固有色來著色的,固有色在繪畫中有存在的價值。那麼怎麼看待「固有色」呢?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是不存在固有色的,因為物體只有固定的物理結構,具有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長光線的能力,但是顯示什麼顏色還是要決定於什麼樣光線的照射。
在同樣的白光下,消色物體中,吸收全部色光的物體呈現黑色,反射全部色光的呈現白色。某些物體由於它們結構的特點不能分解白光,但是它吸收部分白光同時又反射部分白光,因而列入從淺灰、灰到深灰等不同消色系列,這些顏色都是物體對白光非選擇性吸收的結果。
當白光照射在有色物體上時,這些物體對白光有選擇的吸收和反射,反射出來的光譜成分也各不相同,這時人們就會看到不同色彩的物體。例如紅花吸收白光中的黃、青、綠、藍、紫等色光,而反射紅光,所以看起來是紅色,所以說人們看到的物體色,就是物體不吸收或少吸收而反射出來的不同顏色。 當不同的光色映照物體時,它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日光下?肖色的物體也會變成有色物體。日光下呈現綠色的布料在紅光下會變成黑色,因為綠布只反射綠光,而在紅光下無綠光可反射所以呈現黑色。又如一張白紙,在白光下是白色,在紅光下現紅色,綠光下呈現綠色,如果同時打上紅、綠兩種色光,就會呈現黃色。只有發光體才具有其自己的固定不變顏色,不受其他光和周圍環境反光顏色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發光的物體是不存在「固有色」的,其色彩是由其自身的物理結構和周圍的光線條件所決定的,所以稱之為條件色。我們在色彩畫寫生時,首先要認識並注意表現條件色。
❹ 繪畫的三原色是哪三個
紅黃藍
紅+黃=橘黃(如紅多就是橘紅,黃多就是橘黃) 紅+藍=紫(紅多就是暖紫,藍多就是冷紫) 黃+藍=綠(黃多就是暖綠,綠多就是冷綠)
像橘黃、紫、綠都屬於間色
任何三種顏色互相調配出來的顏色叫復色.
三原色中任意兩種顏色調配出來的一種顏色與剩下的那一種顏色成補色!
例:紅+黃=橘黃 橘黃與藍成補色 紅+藍=紫 紫與黃成補色 黃+藍=綠 綠與紅成補色! 補色是色彩看起來對比鮮明!
任何顏色與黑色混合會降低其顏色的明度,則同時提高了其顏色的純度,任何顏色與白色混合會提高明度,則同時降低其顏色的純度!
如:黑+紅=深紅 等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
純度:色彩的鮮濁程度
顏料三原色的混合,亦稱為減色混合,是光線的減少,兩色混合後,光度低於兩色各自原來的光度,合色愈多,被吸收的光線愈多,就愈近於黑。所以,調配次數越多,純度越差,越是失去它的單純性和鮮明性。三種原色顏料的混合,在理論上應該為黑色,實際上是一種純度極差的黑濁色,也可以認為是光度極低的深灰色。品紅與綠、黃與紫、青與橙,各組顏色的混合都接近黑。
美術教科書講的是繪畫顏料的使用,筆者看到大多數教材及著作中都是稱紅、黃、藍為三原色。然而在美術實踐中和生產操作中的情況與教科書上說的並不一致。彩色印刷的油墨調配、彩色照片的原理及生產、彩色列印機設計以及實際應用,都是黃、品紅、青為三原色。彩色印刷品是以黃、品紅、青三種油墨加黑油墨印刷的,四色彩色印刷機的印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在彩色照片的成像中,三層乳劑層分別為:底層為黃色、中層為品紅,上層為青色。各品牌彩色噴墨列印機也都是以黃、品紅、青加黑墨盒列印彩色圖片的。按照定義,原色應該能調制出絕大部分的其他色,而其他色都調不出原色。美術實踐證明,品紅加少量黃可以調出大紅,而大紅卻無法調出品紅;青加少量品紅可以得到藍,而藍加白得到的卻是不鮮艷的青;用黃、品紅、青三色能調配出更多的顏色,而且純正並鮮艷。例如:用青加黃調出的綠,比藍加黃調出的綠更加純正與鮮艷,而後者調出的卻較為灰暗;品紅加青調出的紫是很純正的,而大紅加藍只能得到灰紫等等。此外,從調配其他顏色的情況來看,都是以黃、品紅、青為其原色,色彩更為豐富、色光更為純正而鮮艷。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原色的定義出發,還是以實際應用的結果驗證,都足以說明,把黃、品紅、青稱為三原色,較紅、黃、藍為三原色更為恰當。
❺ 美術學中色彩三原色是那三個
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時,會產生其他顏色。在不同的色彩空間系統中,有不同的專原色組合。可屬以分為「疊加型」和「消減型」兩種系統。
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
人的眼睛是根據所看見的光的波長來識別顏色的。 可見光譜中的大部分顏色可以由三種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 這三種基本色光的顏色就是紅(Red)、綠(Green)、 藍(Blue)三原色光。這三種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達到一定的強度, 就呈現白色(白光);若三種光的強度均為零, 就是黑色(黑暗)。這就是加色法原理,加色法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電視機、監視器等主動發光的產品中。
顏料三原色——減色法原理
而在列印、印刷、油漆、繪畫等靠介質表面的反射被動發光的場合, 物體所呈現的顏色是光源中被顏料吸收後所剩餘的部分, 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減色法原理。 減色法原理被廣泛應用於各種被動發光的場合。 在減色法原理中的三原色顏料分別是青(Cyan)、品紅(Magenta)和黃(Yellow)。
❻ 繪畫中的三原色是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稱之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顏色,而其版他顏色卻不能還原出本來的色權彩。我們通常說的三原色,即紅、綠、藍。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顏色,同時相加為白色。
在美術上又把紅、黃、藍定義為色彩三原色,但是品紅加適量黃可以調出大紅(紅=M100+Y100),而大紅卻無法調出品紅;青加適量品紅可以得到藍(藍=C100+M100),而藍加綠得到的卻是不鮮艷的青;用黃、品紅、青三色能調配出更多的顏色,而且純正並鮮艷。用青加黃調出的綠(綠=Y100+C100),比藍加黃調出的綠更加純正與鮮艷,而後者調出的卻較為灰暗;品紅加青調出的紫是很純正的(紫=C20+M80),而大紅加藍只能得到灰紫等等。此外,從調配其他顏色的情況來看,都是以黃、品紅、青為其原色,色彩更為豐富、色光更為純正而鮮艷。(在3D
MAX中,三原色為:紅黃藍)
❼ 美術上的三原色是哪三種
三原色是紅、綠、藍 三基色是紅、黃、藍
三原色由三種基本原色構成。原色是指不能透過其他顏色的混合調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將原色混合,可以產生出其他的新顏色。以數學的向量空間來解釋色彩系統,則原色在空間內可作為一組基底向量,並且能組合出一個「色彩空間」。由於人類肉眼有三種不同顏色的感光體,因此所見的色彩空間通常可以由三種基本色所表達,這三種顏色被稱為「三原色」。一般來說疊加型的三原色是紅色、綠色、藍色,而消減型的三原色是品紅色、黃色、青色。三原色同時是《數碼寶貝3》動畫中的插曲,北京也有一家名為三原色的數字藝術培訓機構。
三基色是指紅,黃,藍三色,各自對應的波長分別為700nm,546.1nm,435.8nm; 原色,又稱為基色,即用以調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原色的色純度最高,最純凈、最鮮艷。可以調配出絕大多數色彩,而其他顏色不能調配出三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