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文言文
古代文言文中去的意思為:離去;離開。
去拼音: qù
釋義:
1.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路。~向。從成都~重慶。他~了三天,還沒回來。
2.離開:~國。~世。~職。~留兩便。
3.失去;失掉:大勢已~。
4.除去;除掉:~病。~火。~皮。這句話~幾個字就簡潔了。
5.距離:兩地相~四十里。~今五十年。
6.過去的(時間,多指過去的一年):~年。~秋(去年秋天)。~冬今春。
7.婉辭,指人死:他不到四十歲就先~了。
8.表示離開說話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時用「去」,表示到說話人所在地參與某件事時用「來」。
9.的「去」可以一前一後同時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如:他~聽報告~了。
10.用在「大、多、遠」等形容詞後,表示「非常…」,「…極了」的意思(後面加「了」):這座樓可大了~了!。他到過的地方多了~了! ⑿去聲:平上~入。
11.扮演(戲曲里的角色):在《斷橋》中,他~白娘子。
12.用在動詞後,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離開原來的地方:拿~。捎~。
13.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繼續等:信步走~(=過去)。讓他說~(=下去)。一眼看~(=上去)。
(1)前往文言文擴展閱讀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上去[shàng qù]
由低處到高處去:登著梯子~。
2.去歲[qù suì]
去年。
3.去任[qù rèn]
(官吏)去職。
4.去除[qù chú]
除掉;除去:~污跡。~顧慮。
5.去路[qù lù]
前進的道路;去某處的道路:擋住他的~。
6.故去[gù qù]
死去(多指長輩):父親~快三年了。
7.除去[chú qù]
去掉;除掉:~雜草。~弊端。
2. 「去」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①<動>離去;離開。《岳陽樓記》:「便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②<動>距;專距離。《五人墓屬碑記》:「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③<形>過去的。《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
④<動>除去;去掉。《捕蛇者說》:「去死肌,殺三蟲。」
⑤<動>捨去;舍棄。《五蠹》:「去偃王之仁。」
⑥<動>用其他動詞後,表示行為動作的趨向。《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⑦<動>前往;到……去。
3. "去"古文怎麼說
之
如「輟耕之壟上(史記·陳涉世家)」,之:去,到
意思是停止耕作來到壟上
有時也可以用「去」,但不多,最常用的應當就是之
4. 到達 的古文是什麼
至
拼音:制zhì
釋義:
同本義(上古時期多用「至」,中古時期多用「到」)
至,鳥飛從高下至地也。——《說文》
鳳鳥不至。——《論語》
至,到也。——《字林》
至,到也。——《廣韻》
王朝至於商郊 牧野。——《書·牧誓》
我征聿至。——《詩·豳風·東山》
遠道不至。——《墨子·辭過》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
至則行矣。——《論語·微子》
至則無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風雨驟至。——漢· 王粲《登樓賦》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小國寡民》
孝武帝時,至代相。——《史記·李將軍列傳》
至通州,幾以不納死。—— 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公(袁可立)至,即盡收訟牒委各邑理之。——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富者不能至。——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前狼又至。——《聊齋志異·狼三則》
至子之世。——清· 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至旦(到天明);水流至足;至竟(到底;畢竟);至止(到達,到來。止,語氣詞);無微不至;自春至冬;由東至西;至於(到;達到);至乎(至於。到;達到);至至(達到,道的最高境地);至到(指程度達到極點;到)
5. 『去』在古文當中的所有意思
一、動詞
1、本義:會意兼形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離開洞口或坑坎而去。
2、離開。
東向馳去。——清· 魏禧《大鐵椎傳》(向東邊飛奔離開。)
3、去除。
去死肌,殺三蟲。——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去掉腐肉,滅殺各種蟲子。)
4、相距,遠離 。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距離村子四里路。)
5、前往,到別處,跟。
公然抱茅入竹去。——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大庭廣眾之下抱著茅草到竹林中去。)
6、失掉; 失去。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大業已經失去,真的十分遺憾。)
7、拋棄,舍棄。
是君臣、父子、兄弟盡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當臣子的心懷利害關系以侍奉國君,作為兒女心懷利害關系以侍奉父母,作為弟弟心懷利害關系以侍奉兄長,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間最終會舍棄相互親愛的關系和最佳行為方式,心懷利害關系的目的來交往,這樣的交往最後不消亡,是沒有的事。)
8、去世,死亡。
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晉· 陶淵明《雜詩》(日月還會周而復始,而我死去之後便不會復活。)
二、形容詞
1、過去了的 。如:去歲(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過去的歲月)。
2、通「怯」。膽小,畏縮 。
三、介詞
在。表示時間或處所。
去裡面一字兒擺著三隻大酒缸。——明代施耐庵《水滸傳》
(在裡面一字擺著三隻大酒缸。)
(5)前往文言文擴展閱讀
「去」的字源演變
去,甲骨文(大,人)+(囗,聚邑),像一個人跨步離開村邑。
造字本義:動詞,離開住地,前往他方。
金文基本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將金文字形中的「囗」(村邑)寫成「凵」(厶)。有的篆文在「去」的字形上加「戶」(門),強調「出門遠行」。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凵」 草寫成「折」加「點」的「厶」。
楷書將隸書字形中的「人」簡化成了「土」;至此「去」的字形中「大」(人)形消失,「囗」(邑)形消失。從本義看,「出」是離開本邑本營而他征;「去」是離開某一聚居區而至他鄉。
6. 古文中「去」的意思
去有四個含義1,離開,如:陽虎去齊走趙。2,除掉,去掉。如:除殘去穢。3,距離。如:去門十里以為界。4,前往,如:有敢去柳下季壟而樵採者,死不赦。
7. 表示歡迎到來的一句文言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