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題目和答案

文言文題目和答案

發布時間: 2020-12-03 00:23:56

1. 初一課外文言文練習題答案及原文翻譯是什麼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題(12分)

先公(指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與蘆葦相似的草本植物)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1、選出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A、以荻畫地以:用B、教以書字用書:寫

C、使學為詩為:作為D、及其稍長把及:等到

2、歐陽公"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歐陽修聰明過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閭里士人家慷慨借書D、歐陽修刻苦攻讀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多誦古人篇章。

(2)唯讀書是務。

答案:1、C2、D3、多讀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於讀書.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題。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容止》

4、簡要分析魏王是個怎樣的人。

5、"捉刀"流傳下來已成為一個固定詞語。不查詞典,模仿推敲的寫法,對"捉刀"進行解釋。()

[推敲]傳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作推、敲的樣子,無意中碰上了韓愈,向韓愈說明原委。韓愈想了一會兒說,用"敲"字好(見於《苕溪漁引叢話》卷十九引《劉公嘉話》)。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例:反復推敲/推敲詞句。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一成語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當?為什麼?

7、用匈奴使的眼光,對魏王作一個肖像描寫。

只見那床頭捉刀人,

答案:4.他狡詐,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畢後派間諜聽消息;他殘酷,怕匈奴使對自己不利,派人追殺。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見匈奴使臣,自己卻持刀站立床頭。接見完畢,叫人問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說:"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見於《世說新語?容止》)後來把代替別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當。因為匈奴使就是從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實際上卻很有本領的場合。

7.能寫出傳神的眼神和氣勢,就是佳作

三.閱讀文言短文《鄭人買履》,完成8-11題。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8、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寧信度()()

9、翻譯下列句子。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現五次,它們的意思一樣嗎?任意選擇三句,說說句中的"之"是什麼意思,或有什麼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歸取之() 何不試之以足()

答案:8.(1)dúo量(長短)(2)dù尺寸尺碼(3)dù尺寸尺碼

9.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測量腳的尺碼,然後把測量出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辦事過於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11.而置之其坐(腳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腳的尺寸)

反歸取之(腳的尺寸)何不試之以足(鞋子)

四.閱讀下面文段,回答12--14題。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者也力。

1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是故聰與敏___________

13、翻譯劃橫線的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別舉"貧者""富者"的例,採用的是一種________方法,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人之為學,關鍵在____________。

答案:12.①邊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憑借什麼到(南海)?14.對比,立志。

五.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6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而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給加點字解釋(8分)

①華()而()去之②歆()書而()

16、翻譯下列句子。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給加點字解釋:捉:撿擲:扔廢:放下觀:觀看

16.句子翻譯:管寧劃開席位分開而坐,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六.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至18題。

(季梁)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駕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④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注釋: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④奚為:何為,做什麼。⑤御者:車夫。

17.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18.①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內容,這個成語。

②讀了這則短文後,你受到什麼啟發?

答案:17、①我想要去楚國②馬雖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

18、①南轅北轍或背道而馳。②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必須認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動與目標完全相反,即使有許多優點和長處,也不一定能獲得成功。

七.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至20題。

北人生而不識菱1者,仕於南方,席上食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2強不知以為知也。

[注釋]1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2坐:因為。

19.理解文中加點詞語,完成題目。

(1)席上菱食(2)欲以熱也去

20.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9、(1)吃(2)除掉、去掉。20、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成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說成知道的。(關鍵詞:曰,土產,強,知)

8、閱讀並翻譯。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1.【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2.【譯文】魏武帝曹操將要接見匈奴來的使節,自己認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遠方的國家,於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則拿著刀站在座位的旁邊。已經接見完畢,命令間諜問匈奴來的使節:"魏王怎麼樣?"匈奴的使節回答說:"魏王風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邊拿刀侍立的人,這個人才是個英雄。"曹操聽說這件事,連忙派人追趕,殺掉了那個使者。

3.【譯文】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買鞋子時,忘記把量好的尺碼帶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說:"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4.【譯文】四川的偏遠山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嗎?"富和尚說:"你依靠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要一隻水瓶和一個飯缽就夠了。"富和尚不以為然:"我幾年前就想雇條船順江下南海,到現在還沒去成;你一無所有,就別做美夢吧!"可第二年,窮和尚竟然從南海朝佛回來了。他把自己的雲游經過講給富和尚聽,富和尚聽了,慚愧得羞紅了臉色。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5.【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幹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裡看了看.然後扔掉了.管寧和華歆一起同席讀書.門外邊有官員的儀仗喧嘩而來.管寧聽而不聞照樣念書.華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去了.等華歆回來.管寧已經將坐席割開.表示志趣不同.要和華歆分座.

6.【譯文】魏王准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

7.【譯文】北方人生來不認識菱角的,(有個北方人)在南方當官,酒席上吃菱角,連角殼一起放進口裡。有人(就)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那人自己保護自己的缺點,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來清熱解毒。"有人問道:"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回答說:"前山後山,什麼地方沒有!"

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8.譯文:我小時侯就非常好學,但因家中貧窮,沒錢來買書看,因此常常向有書的人家借書看,並親自抄錄,按預定的日期歸還。天氣寒冷時,硯台上的墨水都凍成堅實的冰了,手指凍僵了,屈伸很不靈便,但抄錄從不怠慢。抄錄完了,急忙把書送還,一點也不敢超過預定的日期。所以人家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因此能夠讀到大量的書。

2. 初中文言文試題需答案

(一)(2002年眉山)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不知而不慍慍:惱恨,怨恨
B.不恥下問恥:恥辱,羞恥。
C.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愉快。
D.默而識之識:記。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A.可以為師矣
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B.學而不思則罔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C.思而不學則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擇其善者而從之
天將降大會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A.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不斷地學習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
B.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當中最優秀的去學習,其中不優秀的注意改正他們的缺點。
C.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斷地學習知識,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D.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不應當感到厭煩,教導別人不應當感到厭倦。
4.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課文中所選六則,有談學習態度的,有談學習方法的,語言精練,含義豐富,耐人尋味。
B.第(1)則共三句話,分別從學習是愉快的事,與人探討是一種樂趣,不怨恨別人三個方面既談到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也講到個人修養問題。
C.第(3)則講的是學習方法。
D.第(5)則既講了學習方法也講了學習態度。
(二)(2003年泉州)
為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釋多義詞。
①自南海還()②望桓侯而還走()
③蜀之鄙有二僧()④肉食者鄙()
⑤西蜀之去南海()⑥去國懷鄉()
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吾欲之南海子墨子九距之
B.其一貧,其一富其真無馬邪
C.以告富者必以分人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②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闡述的道理。
5.下面摘錄《為學》中的一段話,請用「/」給這段話斷句。
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三)(2003年北京)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1.下面詞語中「通」字與「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通風換氣B.政通人和
C.通宵達旦D.博古通今
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
(1)緣:
(2)儼然: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1)漁人甚異之:
(2)林盡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四)(2003年海淀)
桃花源記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2.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哪一項?選擇答案()
A.選文中加點的「儼然」的意思是整齊的樣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兒女。
B.從這兩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漁人」的行蹤是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辭別桃花源。
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源人的淳樸、熱情、好客。
D.「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下面是陶淵明《桃花源詩》的節選,選擇對其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塗在答題卡上。
相命肆①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②王稅。荒路曖③交通,雞犬互鳴吠。俎④豆⑤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注釋\]①肆:盡力。②靡(mǐ):沒有。③曖(ài):隱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選文中「土地平曠,……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一段文字,與《桃花源詩》節選部分的內容是一致的。
B.節選的詩句與前面的選文有許多內容上相對應的句子,如:「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等。
C.詩中的「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和選文中的「其中往來種作」都暗含了作者對桃源人終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二者都是通過虛構一個世外桃源,寄託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願望。
(五)(2003年聯考)
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A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候不說。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候又不應。扁鵲出,桓候又不說。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B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

3. 《請君入瓮》文言文的題目及答案:

******* 請君入瓮 **********

周興與丘神績通謀,太後命來俊臣鞫②之。俊臣與興方推事③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⑤兄,請兄入此瓮!」興惶恐,叩頭伏罪。

〔導讀〕:本文寫的是來俊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及周興作法自斃的故事。

〔注釋〕:①瓮(wèng):大壇子。②鞫(jū ):審訊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燒烤。⑤內狀:宮內遞出的狀辭。推:追究,檢舉。

一、解釋加點的詞。

1、俊臣與興方(正當)推事對食
2、囚多不承 (認罪)
3、當為(用)何法
4、因起謂(對……說)興曰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之」。

1、太後命來俊臣鞫之 :代詞,指周興
2、以炭四周炙之 :代詞,指犯人。

三、翻譯下列句子。

1、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
譯文
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興和丘神績陰謀造反,太後(武則天)便責令來俊臣審這個案子。(一天)來俊臣請周興到家裡作客,他們一邊議論一些案子,一邊相對飲酒。來俊臣對周興說:「有些囚犯再三審問都不肯認罪,有什麼辦法使他們招供呢?」周興說:「這很容易!(只要)弄到一個大瓮,四周堆起木炭來燒,然後叫囚犯進到裡面去,他敢不認罪?」來俊臣就(吩咐侍從)找來一個大瓮,按照周興的辦法用炭火在周圍燒著,來俊臣站起來對周興說:「有人控告你謀反,(太後命令我審問你)請老兄自己鑽進這個大瓮里去吧!」周興非常驚慌,當即叩頭認罪。

四、來俊臣請周興入瓮,是採用了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的方法。

4. 求短篇文言文試題及答案和翻譯

希望能幫到你。
二、本大題7小題,共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李夢陽,字獻吉,慶陽人。弘治六年舉陝西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授戶部主事。

十八年,應詔上書,極論得失。末言:「壽寧侯張鶴齡①招納無賴,罔利賊民。」鶴齡奏辨,摘疏中「陛下厚張氏」語,誣夢陽訕母後②為張氏,罪當斬。時皇後有寵,後母金夫人泣訴帝,帝不得已系夢陽錦衣獄。尋宥出,奪俸。金夫人訴不已,帝弗聽。左右知帝護夢陽,請毋重罪,而予杖以泄金夫人憤。帝又弗許,謂尚書劉大夏曰:「若輩欲以杖斃夢陽耳,吾寧殺直臣快左右心乎!」他日,夢陽途遇壽寧侯,詈之,擊以馬棰,墮二齒,壽寧侯不敢校也。

孝宗崩,武宗立,劉瑾等八虎③用事,尚書韓文與其僚語及而泣。夢陽進曰:「公大臣,何泣也?」文曰:「奈何?」曰:「比言官劾群閹,閣臣持其章甚力,公誠率諸大臣伏闕爭,閣臣必應之。去若輩易耳。」文曰:「善」,屬夢陽屬草。會語泄,文等皆逐去。既而瑾摭他事下夢陽獄,將殺之,康海為說瑾,乃免。

瑾誅,起故官,遷江西提學副使。副使屬總督,夢陽與相抗,總督陳金惡之。會揖巡按御史,夢陽又不往揖,且敕諸生毋謁上官,即謁,長揖毋跪。御史江萬實亦惡夢陽。淮王府校與諸生爭,夢陽笞校。王怒,奏之。詔下總督金行勘,金檄布政使鄭岳勘之。萬實復奏夢陽短,參政吳廷舉亦與夢陽有隙,上疏論其侵官。詔遣大理卿燕忠往鞫,召夢陽,羈廣信獄。諸生萬余為訟冤,不聽。劾夢陽陵轢④同列,挾制上官,遂以冠帶閑住去。

夢陽既家居,益跅弛⑤負氣,治園池,招賓客,日縱俠少射獵繁台、晉丘間,名震海內。寧王宸濠反誅,御史周宣劾夢陽黨逆,被逮。大學士楊廷和、尚書林俊力救之,削籍。頃之卒,弟子私謚文毅。

(《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四·李夢陽》,有刪改。)

【注】①張鶴齡:孝宗張皇後弟,時封壽寧侯。 ②母後:這里指皇後。 ③八虎:明正德年間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太監。 ④陵轢:欺壓,欺蔑。 ⑤跅弛:放盪不循規矩。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招納無賴,罔利賊民 賊:以……為賊

B. 屬夢陽屬草 屬:同「囑」,囑咐

C. 且敕諸生毋謁上官 敕:命令

D.詔遣大理卿燕忠往鞫 鞫:審理,審問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擊以馬棰,墮二齒 而予杖以泄金夫人憤

B. 尚書韓文與其僚語及而泣 既而瑾摭他事下夢陽獄

C. 康海為說瑾,乃免 諸生萬余為訟冤

D.總督陳金惡之 頃之卒

7.時人評李夢陽,言其「為人強直」。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現李夢陽「為人強直」的一組是(3分)

①應詔上書,極論得失。

②請毋重罪,而予杖以泄金夫人憤。

③夢陽途遇壽寧侯,詈之,擊以馬棰。

④康海為說瑾,乃免。

⑤夢陽又不往揖,且敕諸生毋謁上官,即謁,長揖毋跪。

⑥治園池,招賓客,日縱俠少射獵繁台、晉丘間。

A. 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弘治十八年,李夢陽因彈劾張鶴齡,被囚在錦衣獄。不久被赦免放出,剝奪俸祿。有一天,在路上遇到張鶴齡,李夢陽用馬鞭打落張兩顆牙齒。

B. 武宗即位後,劉瑾等八虎當權,干擾朝政。尚書韓文讓夢陽執筆草擬奏疏彈劾宦官,事敗,李夢陽被劉瑾關在獄中,依靠康海說情才被釋放。

C. 寧王朱宸濠謀反被殺,李夢陽因為與他結黨謀反,被御史周宣彈劾,關進監獄。大學士楊廷和、尚書林俊極力解救,李夢陽才免於牢獄之苦,但被革職。

D. 縱觀李夢陽的宦海生涯,他指斥國戚、彈劾閹豎、頂抗總督,拒揖御史,鞭打淮王府校,為此幾番下獄,可謂清節不渝、膽氣過人。

9.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若輩欲以杖斃夢陽耳,吾寧殺直臣快左右心乎!(3分)

②比言官劾群閹,閣臣持其章甚力,公誠率諸大臣伏闕爭,閣臣必應之。(4分)

③參政吳廷舉亦與夢陽有隙,上疏論其侵官。(3分)

5、A(賊:傷害,殘害。)

6、C(A.介詞,用/連詞,表目的。B.連詞,表順承關系/助詞,用在時間詞後,不譯。C.均為介詞,替,給。D.代詞,代李夢陽/襯音助詞,用在時間詞後,不譯。)

7、A(強直:剛強正直。①③⑤是李夢陽強直的表現。②是皇帝左右的人所言所行;④是康海替夢陽說情,夢陽才免於被殺;⑥是表現李夢陽的放盪不羈。)

8、C(原文講「御史周宣劾夢陽黨逆」,而C項卻說「李夢陽因與他結黨謀逆,被御史周宣彈劾」,這就顛倒了句間關系,強加了因果,誤解了原文。)

9、①你們想用杖刑擊斃李夢陽罷了,我豈能殺害耿直的大臣快慰左右的心!(後句或譯為:我豈能殺害耿直的大臣來使左右的人高興!)

(「寧」「快」各1分,句意1分。寧:豈,難道;快:使……高興,快慰。)

②近來言官(或譯為:諫官)彈劾眾宦官,閣臣正極力支持他們的奏章,您如果能率領各位大臣拜伏宮闕據力相爭(或譯為:您如果能率領各位大臣直接上書據力相爭),閣臣必定響應你們。(「比」「持」「誠」各1分,句意1分。比:近來;持:支持;誠:果真,如果。)

③參政吳廷舉也與李夢陽有矛盾,便上疏參劾李夢陽冒犯上官。(「隙」「侵官」各1分,句意1分。隙:讎隙,嫌隙,矛盾;侵官:冒犯上官或侵犯他官職權。)

參考譯文:

李夢陽,字獻吉,慶陽(今屬陝西)人。弘治六年李夢陽參加陝西鄉試考取第一名,第二年考中進士,授予戶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李夢陽受皇帝詔命,進呈奏章,透徹地論述了朝政得失。末了說:「壽寧侯張鶴齡收羅無賴之徒,牟利害民。」張鶴齡上奏辯解,摘出李夢陽奏章中的「陛下厚待張氏」之語,誣陷李夢陽把皇後謗訕為張氏,罪當論斬。當時皇後得寵,皇後之母金夫人向明孝宗哭訴。明孝宗不得已逮捕李夢陽,關押到錦衣衛監獄。不久赦免放出,剝奪俸祿。金夫人仍哭訴不止,明孝宗不聽。左右之人明白,明孝宗保護李夢陽,請求不加重罪,只給予杖責來泄金夫人之憤。明孝宗又不答應,對尚書劉大夏說:「你們想用杖刑擊斃李夢陽罷了,我豈能殺害耿直的大臣快慰左右之心!」有一天,李夢陽在途中碰見張鶴齡,張口臭罵他,用馬鞭抽打他,打落了兩顆牙齒,張鶴齡不敢和李夢陽計較。

孝宗駕崩,明武宗即位,劉瑾等「八虎」當權,尚書韓文與同僚們說起時事就哭了起來。李夢陽說:「公是大臣,為什麼哭?」韓文說:「不哭能怎麼辦?」李夢陽說:「近來言官彈劾群閹,閣臣正極力支持他們的奏章,公如果能率領各位大臣拜伏宮闕據力相爭,閣臣必定響應,除去那些人就容易了。」韓文說:「好。」他囑咐李夢陽起草奏疏。不巧計劃泄露,韓文等被驅逐離職。後來劉瑾借別的事將李夢陽關在獄中,要殺他,康海替他游說劉瑾,李夢陽才獲免。

劉瑾被殺後,李夢陽官復原職,被調任江西提學副使。副使歸總督管轄,李夢陽卻與總督對抗,總督陳金厭惡他。一起揖見巡按御史,李夢陽又單單不去揖見,並命令學生也不要拜謁上官,即使拜見,只作揖,不跪拜。御史江萬實因此也討厭李夢陽。淮王府的軍校與學生們發生爭執,李夢陽把軍校鞭打一頓。淮王發怒,奏報皇上。帝詔令總督陳金查辦,陳金檄令布政使鄭岳查辦。江萬實又奏報李夢陽的不足之處,參政吳廷舉也與李夢陽有矛盾,便上疏參劾李夢陽冒犯上官。詔令遣大理卿燕忠前來審理,把李夢陽羈押在廣信獄中。萬余學生替李夢陽訟冤,燕忠不寬恕夢陽。反而彈劾李夢陽欺凌同僚,挾制上司,於是命他穿官服閑居離職。

李夢陽回家閑住以後,更加放縱不羈,桀驁不馴,修治園池,招請賓客,天天與俠豪少年在繁台、晉丘之間縱情射獵,名聲在天下十分響亮。寧王朱宸濠謀反被殺,御史周宣彈劾李夢陽與他結黨謀反,夢陽被逮捕。大學士楊廷和、尚書林俊極力解救,但夢陽仍被革職。不久夢陽去世,他的學生私下裡給他取了一個文毅公的謚號。

5. 文言文題目的答案

《利令智昏》 1.欲是想; 所是地方; 焉無實意,語氣助詞;徒是只
2.拿金子的時候,眼裡只看到了金子,沒有看到人
3.

《魯人執竿》 1.之代詞;代指長竿 亦是也;矣語氣助詞 無實意
2.我雖然不是什麼聖人,但是年紀大見過的事多了去了,你為什麼不用鋸子把它從中間鋸斷再進去呢。

《楚王好細腰》1.昔 曾經 好是喜歡 皆是全部 帶是動詞 繫上腰帶
2.曾經楚靈王喜歡腰細 所以他的後宮們每天的三頓飯都減少到只吃一頓
3.

《邯鄲學步》 1.昔 曾經 其代詞 代指邯鄲人的走路方式 故 原來的 遂是只能
2.卻沒有學的會

《鷸蚌相爭》 1.曝 指賽太陽 亦是也 雨指下雨 擒指捕捉
2. 兩個人都不肯退步,捕魚人就把兩個一起抓了
3.指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 1.止 制止 ;然 是的; 果 果然;舉;一起
2.c
3.莊子在受傷老虎的後面刺殺傷虎,果然不費吹灰之力,就刺死傷虎,一舉捕獲得兩只老虎

《朝三暮四》1.若 你; 足是夠;

6. 文言文練習題,帶答案的

初中語文總復習基礎百題::古文閱讀題

(一)課內文言文語段閱讀題

第一篇 閱讀《三峽》,完成1-4小題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湖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囐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詞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組是 ( )

A.之:春冬之時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其間千二百里 其真無馬邪

C.以: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以其境過清

D.故:故漁者歌曰 故自號曰醉翁也

2.試解釋加點詞的詞義。

①略無闕處( ) ②不見曦月( )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② 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4.(鏈接題)選出下面不是寫「水清」的一項 ( )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

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 閱讀《小石潭記》(節選),完成第1—4題。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義。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悄愴: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有橫線兩處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請用第④段中的兩個四字短語,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樹蔓青翠,魚兒在清澈的潭水中暢游,面對如此美景,遭貶而游歷於此處的柳宗元卻到 , 。

4.如果你能經「時空隧道」返回到唐朝,並與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見,聽他傾訴內心的郁悶悲愴之情後,說幾句勸慰的話。其中要恰當引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相關名句。(限在40字以內)

第三篇 閱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完成1--6題。

①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②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錄畢,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環(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綺綉(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余幼時/即嗜學 B.益慕聖賢/之道

C.無/鮮肥滋味之享 D.燁然/若神人

3.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

4.第②段將同捨生的豪華穿戴和作者的 作對比,體現作者

的精神追求。

5.選段寫了作者幼時求學的艱難和成年後求師的艱難這兩方面的內容,其中"求師的艱難"表現在哪三個方面?

6.宋濂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學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麼啟示?請結合實際,談談認識。

第四篇 閱讀《岳陽樓記》(節選),完成1—3題。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2) 把酒臨風 ( )

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誰與歸?

3. 作者認為一個人應當具有怎樣的抱負,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 閱讀《曹劌論戰》(節選),完成1—4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犧牲玉帛( ) ④雖不能察( )

2.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 聚室而謀日

B.又何間焉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弗敢加也 萬鍾於我何加焉

D.忠之屬也 屬予作文以記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譯文:

(2)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譯文:

4.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戰前曹劌與魯庄公的論戰中,魯庄公的「鄙」表現在哪裡?曹劌的「遠謀」又表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答:

第六篇 閱讀孟子的《魚我所欲也》,完成1--4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巳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

C.呼爾而與之 與:

D.萬鍾於我何加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由是則生而不用也 B.蹴爾而與之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行道之人弗受

C.所惡有甚於死者 D.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

3.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4.請說說畫線句子中的「是心」具體指什麼?

答案:

第一篇

1.D

2.①缺 ②太陽或(陽光)③真、實在 ④早晨

3.①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②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

4.B

第二篇

1.(1)魚的影子。(2)憂傷(的樣子)。

2.(1)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流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中為之一樂。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

(每小題只要意思表達基本符合原意,語句通順,即可得分。)

3.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所寫的句子含有勸勉安慰之意,能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當地融合於內容之中。

第三篇

1.(1)跑 (2)腰裡系著 (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

2. B

3.(1)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

(2) 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縕袍敝衣(粗袍敝衣) 不畏生活艱難刻苦讀書

5. 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6. 例: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濂,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他。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第四篇

1.(1)日光 (2)執 持

2.略

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第五篇

1.①鄙陋。目光短淺.②同「遍」,遺及,普遍。③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④明察,弄清楚。

2.A

3.①這只是小信用,不能為神所信服(信任),神靈是不會賜福(保佑)你的。

②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4.魯庄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託在少數人的支持和神靈的保佑上。曹劌認為取信於民是獲勝的保證。

第六篇

1.①禍患,災難 ②這,這樣 ③給 ④增加,益處

2.A( A 轉接 B 代乞人;結構助詞,的 C 比;在 D 為了;是 )

3.(我)所喜歡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對即可。)

4.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或直接摘錄原文「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7. 求10篇文言文題目和答案

一、獻珥
齊王夫人死,有七孺子②皆近。薛公③欲知王所立,乃獻七珥,美其一。明日視美珥所在,勸王立為夫人。(選自《戰國策

8. 課外文言文試題(要答案)

http://wenku..com/view/1c6e9e1cfc4ffe473368ab0d.html這裡面有一篇。
(二)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9—12題。(15分)
【甲】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於壽宮,睹長年負薪者,而有飢色。公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之!」晏子曰:「臣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君愛老而恩無所不逮①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聖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②之無室者,論而共秩焉。」公曰:「諾。」於是老弱有養,鰥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釋:①逮:到。②鰥寡:老而無偶的男女。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齊人也,坐盜/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B. 齊人固善盜乎/是可謂善學者矣
C.水土異也/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D. 公悲之,喟然嘆曰/余悲之,且曰
10.用斜線(/)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只限兩處。(2分)
君愛老而恩無所不逮治國之本也
11.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6分)
(1)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譯文:
(2)臣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
譯文:
12.根據甲乙兩文,你認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4分)
答:
蓮山課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cusan/84934.htm
(二)(15分)
9.(3分)A(A犯罪/同「座」;B擅長、善於;C不同;D同情、憐憫)
10.(2分)君愛老 / 而恩無所不逮 / 治國之本也(每處1分)
11.(6分)
(1)(3分)只是葉子的形狀相像,它們果實的味道不同。(關鍵點:「徒」、其實」)
(2)(3分)我聽說,喜好賢能的人,憐憫不幸的人,這是執掌國家的根本啊。(關鍵點:「樂」、哀」、判斷句
12.(4分)晏子是一個機智善辯、能維護國家尊嚴(2分)和關愛百姓、關注民生的人(2分)。
蓮山課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cusan/84934.htm

熱點內容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
化學鈣符合 發布:2025-05-10 05:29:00 瀏覽:463
師德師風培訓實施方案 發布:2025-05-10 03:16:08 瀏覽:975
好老師tv 發布:2025-05-10 02:49:55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