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志大才疏文言文翻譯
Ⅰ 項羽志大才疏翻譯
譯文:
項羽名籍字羽,秦末時起兵抗秦,三年攻入咸陽打敗秦國主力。後來與劉邦爭奪天下,戰敗在垓下項羽年少時,讀書沒有學成;就放棄(離開)了,學習劍法,又無所成。
項梁對他的這種行為很生氣。項羽說:"讀書,只能夠讓我記住姓名而已。學劍法,只能抵擋一人,不值得學。我要學能抵禦萬人的本領。」
因此項梁開始教項羽兵法。項羽很高興,但是等到他大概知道其中意思的時候,又不願意深入學下去(又不願學完)。
原文:
項羽名籍,字羽,秦末時期起兵反秦,三年入咸陽破秦。後與劉邦爭天下而敗。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羽志大才疏》選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本紀》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出於《史記》中第七卷,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
(1)項羽志大才疏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
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項梁趕忙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
項梁因此對項羽另眼相看。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項羽。
秦朝滅亡後,項羽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余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余。
入關後,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燒殺虜掠的暴行,違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項羽自恃武功以威懾諸侯,缺乏遠見,不爭取同盟。又妒賢嫉能,不能用人。
招致眾叛親進,軍心渙散。軍事上,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頁良。以致屢失戰機,沒有鞏固的後方基地,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雖然屢戰屢勝,反而由盛而衰。
相關人物介紹: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
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
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
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
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
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作者介紹:
司馬遷(前145年—約前87年)字子長,左馮詡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正是漢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十歲時,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
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大約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遊歷。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
後因為李陵辯護,身體和心靈遭受巨大的折磨。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史記》。
Ⅱ 項羽志大才疏的原文
【版本一】項羽名籍復,制字羽,秦末時期起兵反秦,三年入咸陽破秦。後與劉邦爭天下而敗。籍①少時,學書②不成,去③學劍,又不成。項梁④怒之。籍曰:「書,足⑤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⑥。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