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詞文言文
Ⅰ 古代拜師帖式怎樣寫
古代拜師帖格式如下:
「師道大矣哉,入門授業投一技所能,乃系溫飽養家之策,歷代相傳,禮節隆重。今有XXX(師賜藝名XXX)情願拜於XXX門下,受業學演XX。X年期滿,謝師效力X年。
課藝期間,收入歸師,吃穿由師供給。自後雖分師徒,誼同父子,對於師門,當知恭敬。身受訓誨,沒齒難忘。情出本心,絕無反悔。空口無憑,謹據此字,以昭鄭重。」下面是藝徒簽字畫押,引保代師簽字畫押。X年X月X日立。
所謂拜師帖,又稱門生帖、寫字或字據。
意思是,寫過拜師帖,給師傅留下一個字據,白紙黑字,代表著你從此投在師傅門下,立此為據。拜師帖中,一般都會說明拜師學藝的正當性,規定授業內容、學藝期限、收入分配方法及應負擔的責任,承認師傅的絕對權威。
字據是徒弟和師傅關系的重要憑證,所以師傅把字據看得非常重。如果徒弟要回字據或者師傅將字據歸還徒弟,就意味著師徒關系的終結。
(1)拜師詞文言文擴展閱讀:
拜師禮儀
傳統的師徒關系僅次於父子關系,有的行業,一入師門,全由師傅管教,父母無權干預,甚至不能見面。
建立如此重大的關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一般拜師禮儀分成三個程序。
第一,拜祖師、拜行業保護神。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第二,行拜師禮。一般是師傅、師母坐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然後跪獻紅包和投師帖子。
第三,師傅訓話,宣布門規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規,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
通常,拜師者要有引薦人和擔保人,師徒雙方簽詞相應的契約後舉行拜師儀式,由新從業者行拜師禮,再由師傅引領拜行業祖師並一一介紹給師兄等。各行各業的拜師禮儀程序大同小異,但也各具行業特點,甚至有入行拜師的行規。
中國拜師習俗的形成主要受儒家傳授學術的規制影響,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收徒的做法並由其演化而來。至現代,中國的中醫葯、傳統藝術等行當仍採取拜師從業、傳授技能的方式。
Ⅱ 懋舉拜師文言文翻譯
【原文】
余始識景偁於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
【注釋】
1餘:我,指本文作者張惠言。他是清代文學家。
2北面承贄(zhì第四聲):拜師。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師下拜。
3發策決科:科舉考試中獲得功名。
4庶幾:有希望。
5偁之從先生:偁之所以跟隨您。從:跟從,跟隨。
6為:成為。
7為:寫。
8為:做。
9既:已經。
10弟子:學生,門徒。
11謝:拒絕。
12已而:不久。
【翻譯】
我當初在京城認識景偁,和(他)結交為朋友,景偁按照長兄的禮節來對待我。幾年後,不久又拜師並向我奉上禮物,請求做(我的)徒弟。我感到慚愧並謝絕了,沒有接受(禮物)。(景偁)說:「我師從您,並不是圖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寫世俗的文章,也不是個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學生啊.」
是這個嗎,
Ⅲ 文言文黃帝拜師最終演化成一個什麼成語
您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成語是:害群之馬。黃帝:善於通過自身的經歷,發現自己的不足(善於反思),不恥下問,虛心請教。
請您滿意後採納,不滿意意見可提出我會逐一耐心為您解答,謝謝~
Ⅳ 某則願庶幾焉 某則願和焉 分別說什麼意思 是崔景偁拜師文言文里的 單個字解釋
余始識景偁(chēng)於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原文)
我當初在京城認識景偁,和(他)成為朋友,景偁用對待兄長的態度照顧我。已經上了歲數,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禮物,請求作為(我的)學生。我慚愧地謝絕了,沒有接受(禮物)。(景偁)說:「我之所以跟從先生,並不是圖取功名。先生您不寫世俗的文章,也不是個庸俗的人,我的願望有希望實現了。」(譯文)
你說的那兩個句子,我。。。只知道一個,不好意思啊,還望見諒哈
重點字詞
1.余:我,指本文作者張惠言。他是清代文學家。
2.北面承贄:拜師。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師下拜。
3.發策決科:科舉考試中獲得功名。
4.庶幾:有希望。
5.偁之從先生:偁之所以跟隨您。從:跟從,跟隨。
6.為:成為。
7.為:寫。
8.為:做。
9.既:已經。
10.弟子:學生,門徒。
11.謝:拒絕。(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學生行拜師禮時可以誦讀的古文
道德經
弟子規
Ⅵ 古文拜師信
Ⅶ 張良拜師原文及譯文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從容步游於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1]——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翻譯:留侯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張良曾經有一次在下邳的橋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著粗布衣裳的老人,來到張良所在的地方,徑直把他所穿的鞋丟到橋下,回過頭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給我)把鞋取上來!」張良非常吃驚,想要打他,因為看他年紀老,竭力忍住氣,走下橋去把鞋取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於是就恭恭敬敬地給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腳穿上鞋,大笑而去。張良非常吃驚,目送著他離去。老人走了將近一里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給你。五天之後天亮時,在這里跟我相會。」張良於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說:「好。」 五天之後天亮時,張良到那裡去。老人已經先在那裡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約會,(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說完就)離開了,說:「五天之後早點來相會。」 五天之後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裡去。老人又已經先在那裡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 (說完就)離開了,說:「五天之後再早點來相會。」五天之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裡。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該像這樣(才對)。」(老人)拿出一卷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今後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後你將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說完)就離開了,再沒有說別的話,也不再出現。第二天(張良)看那捲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就感到很驚奇,常常反復地誦讀它。(於是他後來便為劉邦做事)
Ⅷ 文言文崔景偁拜師講述的道理 (1) 崔景偁拜師 原文; 余始識景偁於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
這篇哀辭開門見山敘述師生淵源,崔景偁不為世俗之文,不為世俗之人,擇師無所攀版援,治學無所炫耀,這里既權是贊賞崔景偁,也是作者隱然以韓愈自任。其後敘其才藝為人只是簡略帶過,表示了對崔景偁不獲騁志而早逝的痛惜。
Ⅸ 古文女主穿越重生,好像姓司徒在外拜師回家時遇到男主,男主救了她
頹院
作者: 帛儒
簡介:
作者以一個生長在廳委大院的少年的獨特眼光,委婉的介紹了一位女處長梅蘭的官場升遷軌跡,少年無意摻和其中卻被無辜捲入,而無法自拔。
Ⅹ 拜師學藝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文言文是什麼
拜師學藝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的文言文是《學弈》,原文是:弈秋,內通國之善弈者也。容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