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的文言文
1. 王逸少坦腹的翻譯,文言文
王羲之正值意氣風發之時。東晉,有個大將軍叫郗鑒,他有個寶貝女兒國色天香專。當時,人們講屬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氏當時也是朝中權貴,他就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 露著肚皮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比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
2. 古文中有「逸」字的文章或句子有哪些
俱懷逸興壯思抄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杜甫《春日憶李白》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層冰積雪時。 陸游《梅花》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古詩十九首·今日宴良會》
俊發抱龍泉,逸才生自然。
俊才早在蒼鷹上,逸思常聞不暫忘。
寶賢不遺俊,前溪堪放逸。
3. 文言文閱讀張瑰,字祖逸
張瑰,字祖逸,吳郡吳人也。祖裕,宋金紫光祿大夫。父永,右光祿大夫。曉音律,宋孝武問永以太極殿前鍾聲嘶,永答"鍾有銅滓"。乃扣鍾求其處,鑿而去之,聲遂清越。瑰解褐江夏王太尉行參軍,署外兵,隨府轉為太傅五官,為義恭所遇。遷太子舍人,中書郎,驃騎從事中郎,司徒右長史。初,永拒桂陽賊於白下,潰散,阮佃夫等欲加罪,太祖固申明之,瑰由此感恩自結。轉通直散騎常侍,驍騎將軍。遭父喪,還吳持服。
升明元年,劉秉有異圖,弟遐為吳郡,潛相影響。因沈攸之事起,聚眾三千人,治攻具。太祖密遣殿中將軍卞白龍令瑰取遐。諸張世有豪氣,瑰宅中常有父時舊部曲數百。遐召瑰,瑰偽受旨,與叔恕領兵十八人入郡,與防郡隊主強弩將軍郭羅雲進中齋取遐,遐逾窗而走,瑰部曲顧憲子手斬之,郡內莫敢動者。獻捷,太祖以告領軍張沖,沖曰:"瑰以百口一擲,出手得盧矣。"即授輔國將軍、吳郡太守,封瑰義成縣侯,邑千戶。太祖故以嘉名錫之。除冠軍將軍、東海東莞二郡太守,不拜。建元元年,增邑二百戶。尋改封平都。遷侍中,加領步兵校尉。二年,遷都官尚書,領校尉如故。出為征虜將軍、吳興太守。三年,烏程令顧昌玄有罪,瑰坐不糾,免官。明年,為度支尚書。
世祖即位,為冠軍將軍、鄱陽王北中郎長史、襄陽相、行雍州府州事,隨府轉征虜長史。四年,仍為持節、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軍事、輔國將軍、雍州刺史,尋領寧蠻校尉。還為左民尚書,領右軍將軍,遷冠軍將軍、大司馬長史。十年,轉太常。自陳衰疾,願從閑養。明年,轉散騎常侍、光祿大夫。頃之,上欲復用瑰,乃以為後將軍、南東海太守,秩中二千石,行南徐州府州事,又行河東王國事。到官,復稱疾,還為散騎常侍、光祿大夫。
鬱林即位,加金章紫綬。隆昌元年,給親信二十人。鬱林廢,朝臣到宮門參承高宗,瑰托腳疾不至。海陵立,加右將軍。高宗疑外蕃起兵,以瑰鎮石頭,督眾軍事。瑰見朝廷多難,遂恆卧疾。建武元年,轉給事中、光祿大夫,親信如故。月加給錢二萬。二年,虜盛,詔瑰以本官假節督廣陵諸軍事、行南兗州事,虜退乃還。瑰居室豪富,伎妾盈房,有子十餘人,常雲"其中要應有好者"。建武末,屢啟高宗還吳,見許。優游自樂。或有譏瑰衰暮畜伎,瑰曰:"我少好音律,老而方解。平生嗜欲,無復一存,唯未能遣此處耳。"
高宗疾甚,防疑大司馬王敬則,以瑰素著幹略,授平東將軍、吳郡太守,以為之備。及敬則反,瑰遣將吏三千人迎拒於松江,聞敬則軍鼓聲,一時散走,瑰棄郡逃民間。事平,瑰復還郡,為有司所奏,免官削爵。永元初,為光祿大夫。尋加前將軍,金章紫綬。三年,義師下,東昏假瑰節,戍石頭。義師至新亭,瑰棄城走還宮。梁初復為光祿。天監四年卒。
譯文,
張瑰字祖逸,是吳郡吳縣人。祖父張裕曾任宋的金紫光祿大夫。父親張永,官至右光
祿大夫。通曉音律,宋孝武帝曾問張永太極殿前鍾聲音為什麼有嘶聲,張永回答說:「鑄
鍾時有銅滓摻入了。"於是扣鍾找銅滓所在,鑿去銅滓,鍾聲於是清越起來。張瑰最初任
官為江夏王太尉行參軍,代理掌管外兵,又隨府為太傅五官,很受劉義恭的知遇。調任太
子舍人,中書郎,驃騎從事中郎,司徒右長史。當初,張永曾在白下領軍抵抗過桂陽叛軍,
潰散,阮佃夫等要加罪張永,太祖f蕭道成)反復為他申辯,張瑰從此感恩太祖主動來結
好關系。轉任通直散騎常侍,驍騎將軍。 。
升明元年(477),劉秉起異心,當時其弟劉遐主管吳郡,兄弟暗中勾結響應。又趁著
沈攸之事件,聚眾三千人,並打造攻城器具。太祖秘密派遣殿中將軍卞白龍傳命張瑰,讓
他捉拿劉遐。張氏家族世代有豪氣,張瑰家中經常有其父舊部將士數百人。劉遐來召張瑰,
張瑰便假裝接受了劉遐的安排,然後與其叔張恕率領十八名士兵進入郡中,和駐防郡里的
部隊主將強駑將軍郭羅雲進入齋中捉拿劉遐,劉遐跳窗逃跑,被張瑰的部將顧憲子親手斬
了,郡內沒有人敢動。捷報傳來,太祖把這件事告訴了領軍張沖,張沖說:「張瑰只要用
百十人,一出手便成功了。」隨即授張瑰輔國將軍、吳郡太守,封張瑰為義成縣侯,食邑
千戶。太祖特別賜給他這個美名。
後來朝廷授予張瑰冠軍將軍,東海、東莞二郡太守,他沒接受。建元元年(479),又
增加食邑二百戶o .
鬱林王(蕭昭業)即位後,加張瑰金章紫綬。鬱林王被廢後,朝臣都到宮門參拜高宗,張瑰借口腳病沒有去。海陵王即位後,加封他為右將軍。高宗懷疑外地蕃鎮會起兵,便讓
張瑰鎮守石頭,督眾軍事。張瑰見朝廷多難,遂長期卧病不起。建武元年(494),張瑰轉
任給事中、光祿大夫,皇上對他仍舊親密信任。每月增加錢二萬。
張瑰居室豪富,滿房伎妾,有十多個兒子,他經常說:「其中總應該有好的。"建武末
年,張瑰多次請求高宗讓他回到吳中家裡去,被批准。優游自樂,有人譏刺說他衰暮之年
還蓄養伎樂,張瑰說:「我從少年時就喜歡音律,年老了才弄通。平時的愛好現在沒有一
點了,只有這一項還沒能丟掉。」天監四年(505)去世。 。
贊語:忠武匡正佐助皇業,真可稱是文武名實兼備。在朝廷可以講析玄理,在戰場能
夠指揮若定。游藝於術數,又長於琴龜。張瑰得封義成也真是有義,他為皇基樹立了功績。
4. 含有逸字音的古詩文
李白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詩釋】:
多少的往日去事隨著時光而離我遠去,已經無從挽留.接踵而來擾亂我心思的眼前時刻,卻有太多的煩惱憂愁.今天,在這謝朓樓上為你餞別,面對著孤寥明凈的秋空,遙望著萬里的長風吹送鴻雁的晴空美景,不覺為之神清氣爽,竟把所有的煩惱憂愁一掃而空.此刻,在這高樓上,我又滿懷了豪情,逸興遄飛的想要痛痛快地暢飲一番了.校書郎!你的文章有建安時代剛健的風骨,我的詩卻像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的風格.我們都懷有風起雲涌的豪情壯志,當此酒酣興發時,更是飄然欲飛,想要登上青天攬取明月,追求那志高意潔理想的境界.然而,一旦回到現實,又想到內心那些壯志難酬的煩憂苦悶,就像樓前終年長流的溪水一樣,不知要流到什麼時候才會停止.真想擺脫這一切呢!然而它卻好比抽出刀子去砍斷流水那樣,不但沒能阻流,反而更加湍急地奔流起來.舉起酒杯,本想借酒澆愁,怎奈愁悶卻更加深厚而難以消解啊!人活在這世間,要是不能稱心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披散著頭發,駕起小舟悠遊,避世隱居,還來得寫意啊!
5. 關於文言文《無逸》的翻譯
原文: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時舊勞於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弗言。其惟弗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弗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於庶民,弗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弗知稼穡之艱難,弗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於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弗敢盤於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於觀、於逸、於游、於田,以萬民惟正之供。無皇曰:『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哉!」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民無或譸張為幻。』此厥弗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於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
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弗啻弗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譸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弗永念厥辟,弗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於厥身。」
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於茲。」
譯文:
周公說:啊,君子居其位,不要貪圖安逸。先知道農業的艱辛,就知道庶民的苦衷。看那些小人,父母辛勤耕種收獲,兒子卻不知莊稼的艱辛,貪圖享樂,狂妄粗暴,以至於欺詐誆騙。很是瞧不起父母,說什麼:「你們從前的人沒有見識。」
周公說:啊,我聽說:以前殷宗時,庄嚴慎重對待上天賦予的王位,用誠信之道治理民眾,小心謹慎,不敢貪圖安逸荒廢政事。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殷高宗時,有好多年在外過著平民的勞苦生活,於是有機會接觸庶民生活。開始即位,懷著滿腹誠信,態度沉默,三年不大說話。可當他一說話,群臣一致贊成。不敢貪圖安樂,荒廢政事,安定殷邦,大小官員沒有怨言。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殷祖甲時,認為廢其兄自己做君主不義,逃於民間,長期過著平民的生活。當他即位後,非常清楚民眾之苦,對他們施加恩惠,從不歧視孤寡之人。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此後所立之王,都是生來就舒適安逸。舒適安逸,不問民眾疾苦,沉迷於享樂。自此後,沒有人能在位長久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四·三年。
周公說:啊,只有我周太王·王季,恭敬慎重。文王有條不紊的成就了安定人民和開墾土地的事業。善仁謙恭,安撫庶民,施德孤寡。從早晨到中午,以至於太陽偏西,沒有工夫吃飯,全用於和諧萬民。文王不敢逗留於游獵,恭恭敬敬操勞政事。文王中年即諸侯之位,在位五十年。
周公說:啊,今後繼承王位,就不能放縱自己,不能過分的貪圖歡樂,貪圖安逸,貪圖遊玩,貪圖游獵。要為萬民的事盡心盡力。比方說:「今日痛快玩一次吧。」那不是在教民,那也不是在順天。這樣的人是有過失的。不要象紂王那樣廢於迷亂,喝酒沒有節制啊!
周公說:啊,我聽說:古人互相告誡,互相愛護,互相教育,民眾沒有欺瞞誆騙的。這些告誡的話不聽,他的臣就順著他的意思行事了。那麼就變亂了先王的政事與法度,因小失大。人民就要心裡怨恨,口裡咒罵。
周公說:啊,自殷王中宗,以及高宗,以及祖甲,以及我周文王,此四人明智。有人告他們說:小人怨你罵你,他們就更加註意自己的德行修養。並說有過失,應該是我的過失。這樣做了,民眾就不只是不敢含怒了。這樣的話不聽,就會有人欺騙,說:小人怨你罵你,你就信之。象這樣輕信,不常念為君之道,不寬宏大量,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恨就會聚集起來集中在他的身上。
周公說:啊,成王,要以此為鑒啊。
介紹:
《無逸》出自《尚書》,集中表達了禁止荒淫的思想。無逸,不要貪圖安逸,文章開宗明義,提出:「君子所其無逸。知稼穡之艱難」,這是全文的主題和論述的核心。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最早時它被稱為《書》,到了漢代被叫做《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漢代以後,《尚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所以又叫做《書經》。這部書的寫作和編輯年代、作者,已很難確定,但在漢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據說孔子曾經編纂過《尚書》,而不少人認為這個說法不可靠。
《尚書》用散文寫成,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是「典」,主要記載當時的典章制度;二是「訓誥」,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眾辭;四是「命」,記載了帝王任命官員、賞賜諸侯的冊命。《尚書》使用的語言、詞彙比較古老,因而較難讀懂。
流傳至今的《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今文尚書》共二十八篇,《古文尚書》共二十五篇。
6. 事逸的古文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
編纂後妃等傳,事跡亡佚無所憑據,危素買來糖餅饋贈給宦官,叩問得到實情,就記載在書中,終於編纂成完整的史書。
7. 李白少有逸才 文言文翻譯
原文出自《舊唐書·李白傳》的內容。即:
原文:
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父為任城尉,因家焉。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天寶初,客游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筠征赴闕,薦之於朝,與筠俱待詔翰林。白既嗜酒,日與飲徒醉於酒肆。玄宗度曲,欲造樂府新詞,亟召白,白已卧於酒肆矣。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頃之成十餘章,帝頗嘉之。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時侍御史崔宗之謫官金陵,與白詩酒唱和。嘗月夜乘舟,自採石達金陵,白衣宮錦袍,於舟中顧瞻笑傲,旁若無人。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為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白在揚州謁見,遂辟從事。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死於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於時。
譯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東的人。年輕時就有超群的才幹,志向宏大,氣質豪放,俊逸瀟灑有超越塵世的心願。父親作任城縣尉,於是就把家安在了任城。(李白)年輕時同魯中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文士隱居在徂徠山,盡情地吟詩飲酒,當時被稱為「竹溪六逸。」天寶初年,游學到了會稽,同道土吳筠隱居到剡中。吳筠被徵召到朝廷,就把李白推薦給朝廷,與吳筠一起任翰林供奉。李白酷愛飲酒,每天都同嗜酒者在酒店喝得大醉。玄宗作了曲子,想要作樂府新詞,急切地召見李白、李白卻已經醉卧在酒店了。(把李白)召入(宮),用冷水澆他的臉,馬上命令寫詩,不一會兒,(李白)就寫成十餘首,皇帝非常嘉許他。(李白)曾經大醉在金殿上,伸出腳來命令高力士(給他)脫靴子,因此被斥責離開(長安)。於是,(李白)浪跡江湖,一天到晚沉浸在酒中。當時侍御史崔宗之被貶官到金陵,與李白吟詩飲酒互相酬答。(李白)曾經在月夜乘船,從採石直達金陵,他身穿宮中錦袍,在船里顧盼自雄,談笑自如,好象身邊沒有別人似的。當初賀知章見到李白,贊賞地稱他:「這是天上貶滴(人間)的仙人啊!」安祿山作亂,玄宗駕臨西蜀,在途中讓永王李璘當了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李白在宣州拜見(永王),於是被召為從事。永王陰謀作亂,兵馬被擊敗,李白連坐被遠放夜郎。後來遇上大赦才得以放還,最後因飲酒過量,死在了宣城。有文集二十卷,在當時社會上傳播。
又「李白少有逸才」是主謂句,其中:少,形容詞,年幼,年輕。例如:《戰國策·齊策》:寡人少。注:「少,小也。」;逸才,指出眾的才能。例如:漢荀悅《漢紀·宣帝紀四》:「益州刺史因奏王襃有逸才,能為文。」。
所以原文「李白少有逸才」的大意是:李白年輕時就有超群的才能。
8. 以逸代勞的文言文的意思
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9. 種放 字明逸文言文翻譯
是個來古人的名字。
種放(源955年-1015年),字明逸,號雲溪醉侯,河南洛陽人,父種詡,宋吏部令史,後調補長安主簿。七歲能寫文章,精於易學。不應科舉,父亡隨母親隱居終南山,講學為生,撰寫的《蒙書》十卷以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錄》等,人們很是稱許。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陝西轉運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薦種放,種放推辭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書張齊賢對皇帝再次舉薦種放,種放仍舊推辭了。咸平四年(1002年),張齊賢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薦種放,種放應詔而面聖。而後數年中,種放奔走於朝廷與終南山之間,數次歸山後又數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種放再次來朝覲見,陪祭汾陰,被授予工部侍郎。種放晚年侈靡喪清節, 《宋史》記載:「頗飾盥服」,「於長安廣制良田,歲利甚博」。諫官王嗣宗參奏了種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後種放再次辭官歸隱。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種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門生一起飲酒,幾巡酒後安然離世,終年60歲。上詔贈工部尚書。
10. 古文中有「逸」字的文章或句子有哪些逸字作安閑、閑適講時
十二來、 賀新郎四首
1.高逸圖
何處尋黃自鶴?
只留下長空萬里,
白雲飛過。
昔日良宵成佳節,
疑是陰差陽錯,
誰曾想千金一諾?
此情悠悠竟為何?
只好向天涯問過客:
鏡中花,
水中月。
千古赤壁遺英烈,
風雨中大江南北,
龍騰虎躍。
群山盡染英雄色,
天上寒星閃爍,
五千年不甘寂寞。
醉卧長亭長嘆息,
看人間花開花又落:
秋風起,
聲瑟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