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攻伐

文言文攻伐

發布時間: 2020-12-03 02:02:55

A. 在文言文中,「征」、「伐」、「兵」都有戰爭、攻打的意思,那請問他們在用法上有什麼不一樣萬分感謝!

「征」是為了正義而行軍。意思是為了糾正一方錯誤而動武、出於正義而興師問罪,褒義。
「伐」是人手持戈,意指擊殺。意思是為了解決利益沖突而進兵殺戮,中性。
「兵」就是軍械,也可以引申為「士兵」,或者「軍隊」。跟前兩個不同的。

B. 《管仲與鮑叔牙》的文言文翻譯

一、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時,經常與鮑叔牙交遊,鮑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貧困,經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對他很好,沒有怨言。後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後,管仲也被囚禁起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為齊國的相國以後,執掌齊國的政事,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九次會集各國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賴管仲的計謀和策劃。

二、原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2)文言文攻伐擴展閱讀

管鮑之交

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買賣。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裡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願讓給他。」

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

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後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願再跟他去打仗。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裡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並不真是怕死。」

鮑叔牙替管仲辯護,極力掩蓋管仲的缺點,完全是為了愛惜管仲這個人才。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管仲和鮑叔牙就這樣結成了生死之交。

鮑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鮑氏,名叔牙。潁上(今屬安徽)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早年輔助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協助公子小白奪得國君之位,並推薦管仲為相。齊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參與「召陵之盟」使諸國尊齊王霸主。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鮑叔牙稱相,並在不久後病逝。

在鮑叔牙的協助下,在齊國順利實行了他的治國之道。鮑叔牙為政重教化,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也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C. 中國這個稱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的以前我國被叫做什麼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古代文獻記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擴張,「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從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嚴格地說,古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3)文言文攻伐擴展閱讀:

解釋中國為什麼在英文中稱為「CHINA」

有歷史依據的說法,說China一詞的出現和古代中國的瓷器有關。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達,在冶金,紡織,制瓷業等方面一直長期領先於世界。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制瓷業種類豐富,大放異彩,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外國人稱譽中國為「瓷器大國」。中國出口的瓷器,凡景德鎮出品,必屬精品。

英文單詞China是瓷器的意思。讀音來自「昌南」的讀音,而昌南鎮即被稱為「瓷都」的景德鎮。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東方新航線之後,把瓷器稱為「porcelain」。這個詞原意是指東印度群島上的一種貝殼,由於中國瓷器質料與貝殼十分相似,就得到了這一流傳至今的名稱。

參考資料:網路-china (詞語)

D. 蘇武牧羊文言文翻譯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蘇武卧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日不死。匈奴人認為很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產了小羊才准許蘇武回國。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

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氂牛尾毛全部脫盡。

出自班固的《漢書·蘇武傳》。

原文

《漢書.蘇武傳》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單於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天雨雪,武卧嚙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始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4)文言文攻伐擴展閱讀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作者採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後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E. 文言文翻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的意思

意思是:

周文王分封了很多子弟做諸侯,同姓的非常多(都是子弟當然很多姓姬了,不過也有少數是母系那邊的子弟所以不姓姬)。

到了後代親緣關系逐漸疏遠(因為每個諸侯都是傳給自己的兒子,越到後面親戚關系當然越遠了),相互攻擊如同仇家一樣(就是列國爭霸),諸侯競相廝殺攻伐,周天子沒辦法禁止。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本紀》出自《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作者是司馬遷。這篇本紀以編年記事的形式,記載了秦始皇趙政(嬴政)及秦二世趙胡亥一生的主要活動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後四十年間風雲變幻的歷史場面。



(5)文言文攻伐擴展閱讀:

這篇本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動為中心,逐年敘寫,簡中有繁,概括與重筆相間,通篇讀來,不僅給人以歷史的原貌,還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歷史的必然,兩代帝王的形象活脫脫地呈現在眼前。

寫秦始皇,首先簡要地歷數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勝利的基礎上,調兵遣將,乘勝進擊,並吞六國的過程,中間穿插記敘了粉碎嫪毐呂不韋集團、李斯上書諫逐客、尉繚獻計、荊軻行刺等事件。

然後依次敘寫他統一天下後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舉了諸如議帝號、改歷法服色、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咸陽宮關於學古與師今的一場大辯論、焚書坑儒等等。

另一方面又列舉了秦始皇不惜巨資派人入海求仙、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隨意殺戮無辜等等。

F. 黃帝戰蚩尤文言文翻譯

一、《黃帝戰蚩尤》翻譯:
蚩尤發動軍隊攻打黃帝,黃帝於是命應龍攻打蚩尤的冀州的郊外;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颳起大風下起大雨。黃帝於是派下天女說魅收雨,雨停了,於是殺了蚩尤。
二、厡文: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噴水,蚩尤請來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選自《山海經•大荒北經》)
三、黃帝涿鹿之戰打敗蚩尤統一華夏的傳說:
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後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戰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下,終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歷元年。

熱點內容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
化學鈣符合 發布:2025-05-10 05:29:00 瀏覽:463
師德師風培訓實施方案 發布:2025-05-10 03:16:08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