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文言文
⑴ 文言文閱讀李固言傳
網路翻譯——文言文翻譯
⑵ 古文翻譯
譯文
趙普單獨擔任宰相總共十年,處事剛毅果斷,把天下事作為自己的責任.曾經想要授予某人擔任某個官職,皇帝不任用;第二天,又上奏此事,(帝)仍然不任用;第三天,還是上奏此事.皇帝發怒,撕裂奏摺扔之於地上,趙普面色如故,慢慢拾起奏摺回去,粘補縫合,又像以前一樣上奏.皇帝醒悟,終於同意了他的奏請,後來(那個由趙普舉薦的人)果然以勝任本職工作著稱.又有立了功勞應當陞官的人,皇帝向來討厭那個人,不同意升遷.趙普竭力請求(皇帝)給予升遷,皇帝發怒說:「我不同意(他)陞官,想怎麼樣?」趙普說:「刑罰用來懲治惡人,獎賞用來酬勞立功者。刑罰與獎賞,是天下人的刑罰與獎賞,不是陛下一個人的刑罰與獎賞啊,哪裡能夠因為高興討厭而獨斷!」皇帝不聽,起身,趙普跟著他。皇帝進宮,趙普站在宮門旁,許久不離開,皇帝最終答應了他的請求。
一天,(皇帝)舉行盛宴,一場大雨突然襲來,很久未停。皇帝的怒氣表露在臉上,左右大臣都十分震驚害怕,趙普乘機對皇帝說:"皇宮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這場大雨對您的盛宴有什麼妨害呢!不過沾濕一下幕帳和樂工的衣飾罷了。百姓盼到了雨水,個個喜笑顏開,奏樂慶祝。正處在這個歡樂的時刻,我等請求樂官(就)在雨中獻技。"皇帝非常高興,宴會圓滿結束。
⑶ 高中文言文全文翻譯.李固言字仲樞,其先趙人
【高中文言文全文翻譯.李固言字仲樞,其先趙人】
李珏的字叫待價,他的祖先來自趙郡,遷居淮陰。他早年失去了父親,侍奉母親以行孝出名。才二十歲,考中了明經科。李絳任華州刺史,見了他,說「:你額頭飽滿,不是一般人的相貌,明經太平常,不適合你。」他就又考中了進士中的高等。河陽節度使烏重胤上表要他到府中任職。他又考中拔萃被任命為渭南縣尉,後升任右拾遺。
唐穆宗登基,貪戀美酒女色,景陵才蓋土,就把李光顏從..寧、李訫從徐州召來,定於九月九日和百官大擺宴席。李珏和宇文鼎、溫余田、韋馞、馮約一起進諫說「:朝外人都說皇上召喚李光顏等人,要和群臣聚會。但年號沒改,陵墓才蓋土,三年心中悼念,全國都是一樣。現各地吊喪使者才走,去外國使臣沒回,下禁令和解禁,本是為使人行動一致,奏樂宴會,喪期不能在宮內進行。天子的舉動,被全國人效仿,不能不慎重。李光顏、李訫是忠心有功的臣子,正因深秋在邊境,防止異族入侵,如果下令征詢意見,託付邊疆事務,召他們來是可以的,難道把吃喝看得這么重要嗎?」皇帝雖然擱置了他們的意見,但優厚地慰勞、打發了他們。
鹽鐵使王播增收十分之五的茶稅來維持開銷。李珏上奏說「:專賣本是為接濟軍需,而且收茶稅從貞元年以後才有。
現全國沒有戰爭,卻突然增重稅來傷害國家根本,這是不行的第一點。茶被人飲用,和鹽、糧同為生活必需,如果收高茶稅,售價一定高,受害的首先是窮苦人,這是不行的第二步。山野里產量沒有一定,按斤收稅,以出售多為有利,如價格激增,買的人就少,能收多少稅呢?
這是不行的第三點。皇上剛登基,下詔懲罰橫征暴斂。現反而增收茶稅,一定使人民失望。」皇帝沒有採納。那時候,宮中建造百尺高樓,建築費很高,因此王播急於徵收,私下滿足皇帝的慾望。李珏因多次進諫不能留任,被貶出朝廷任下圭阝縣令。武昌節度使牛僧孺任命他為掌書記官。後調回朝廷任殿中侍御史。
宰相韋處厚說:「他是治國的人才,哪裡是掌監察的人才呢?」任命他為禮部員外郎。牛僧孺重任宰相,任命他以司勛員外郎、知制誥身份任翰林學士,後升任戶部侍郎。
當初,鄭注靠醫術陞官,唐文宗有天對李珏說:「你也知道有個叫鄭注的嗎?應和他談談。」李珏說:「我知道他,是個邪惡的人。」皇帝吃驚地說:「我的病能好,是鄭注的功勞,怎能不見一下他呢?」
鄭注從此恨李珏。到李宗閔因判罪免相,李珏給他申辯,被貶為江州刺史。後調任河南府尹,又調任戶部侍郎。
開成年間,楊嗣復受皇帝寵信,推薦李珏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李固言又都要好。他們三個人在朝中掌權,和鄭覃、陳夷行等人觀點對立,雙方都態度一致,互相呼應,宗派更嚴重了。李珏多次辭職,沒有批准。皇帝曾自言自語地說:「我治理國家十四年,雖然沒能治理得極好,但像今天這樣太平也少有了!」李珏說「:治理國家像調養身體,趁身體健康,要調整好,使身體健康發展,如仗著健康就大意,疾病就產生了。在國家沒有禍亂時,還想到欠缺之處,禍亂會產生嗎?」
杜..掌管度支有功勞,皇帝想任命他為戶部尚書,為這問宰相們,陳夷行回答說「:衡量獎懲任官免職,希望皇上自己決斷。」李珏說:「先帝倚重宰相,國家事務先讓他們評價辨別,所以定官名叫平章事。君臣互相依靠,才能使天下太平。如果任命每位官員,處理每件事都由皇帝決定,還要宰相做什麼?隋文帝為小事操勞,懷疑臣下,所以兩代就亡了國。皇上曾對我說:『竇易直勸告我,凡是宰相想任命官員,五個只批准三個,二個只批准一個。他應該勸我挑選宰相,不應勸我懷疑宰相。』」皇帝說:「竇易直這話真淺薄。」皇帝又說「:貞元初年政務確實不錯。」李珏說「:德宗皇帝晚年喜歡聚斂錢財,藩鎮用進貢來邀寵,官吏得以在賦稅外勒索,這是他在位時的弊病。」
皇帝說「:國君減輕賦稅,節約用度,可以嗎?」李珏說:「貞觀年間,房玄齡、杜如晦、王王圭、魏徵給太宗皇帝獻計,也就是這!」皇帝很尊敬地採納了。提升封他為贊皇縣男爵。
當初,庄恪太子去世後,皇帝想立陳王為太子。後來皇帝去世了,宦官召宰相商量該立誰,李珏說:「皇帝已命立陳王了!」後來唐武宗登基,人們都替他擔心。他說「:我只知報告皇帝說過的話,哪管宮中的事?」皇帝管理朝政後,他多次稱引《尚書·無逸篇》來勉勵皇帝。當時潞州劉從諫獻高頭大馬,滄州劉約獻白色鷹,李珏請求退還掉向全國表示崇尚節儉。後升任門下侍郎,又擔任唐文宗山陵使。遇上秋天下大雨,靈車走到安上門陷到泥里,不能前進,被免職任太常卿。最終因立皇帝時的議論,被貶為江西觀察使,後又貶為昭州刺史。
唐宣宗即位,他調任郴、舒兩州刺史,後任太子賓客掌管洛陽分署。又升任河陽節度使,免去額外賦稅和過去欠債一百多萬。後被召進朝廷任吏部尚書,他離開時,倉庫儲蓄是剛去時的十倍。不久任檢校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他認為自己是重臣,從道義上不應因在朝廷外任職而不管,上表請求立皇太子維系全國人的心。江淮天旱,他開倉賑救逃荒的,用軍隊節余和儲備的糧食按半價發給人民。後去世了,享年六十九歲,贈官司空,賜謚號叫貞穆。
當初,淮南三位節度使都在任去世,有人勸他換官署住處,他說:「皇帝令我鎮守揚州,這就是居住治事處,怎能離開?」到他病重了,部下到卧室看他,他只遺憾州里有酒稅錢但神策軍卻常被大商人盤剝,剛上奏,還沒有答復,一句話沒提家裡的事。他生性很少慾望,妻子早逝,他不買小妾和侍女,也沒人上門送東西。據說淮南的人感激他的恩德,他死後,到皇宮請願,要樹碑刻上他的事跡。
⑷ 文言文翻譯
自己身處於王室之中,利益關繫到子孫,你說的真對.
這個時候,軍隊還沒有駐扎內下來,軍需庫容還沒有法規來管,掌管的官吏因此而貪錢
臣下以楊震所說的四知來約束自己,怎麼會不貧窮呢
恰當羌族敵人紛紛進犯,邊境一片混亂,糧價劇升,從函谷關往西,餓死在路旁的百姓比比皆是
言有本事的人卻故意令自己的才華埋沒,這連愚蠢的人也不會去做
馬融自從因為忤逆鄧氏而受(到十年不能升遷)的懲罰,從此再不敢忤逆有權勢的家族,於是為梁翼上書彈劾李固(李固被殺),又為大將軍做《西第頌》賦,因為這些種種不良作為作為,為正直之士所反感。
⑸ 新唐書李固言傳文言文翻譯
李固說,河北趟郡(今河北贊皇)人。字仲樞紐,生於唐德建中二年(782),最後在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
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壬辰科狀元。
李固說生在農村。忠厚老實。元和六年入京參加進士科考試,住在表親柳氏家中,表兄弟因為他的傻瓜厚嘲弄他。當時,推薦你為求登科,有「行卷」的說法,就是將自己的佳作呈教在達官貴人,研究界賞識,提高聲譽,以方便中第。
柳氏兄弟特意讓李固說先拜官職低小的許孟容,許一時羞愧難當,說明情況,只見李固言本性質朴,就默默地寫在心,第二年,恰好碰上升兵部侍郎許孟容,外出任主考官,就拿李固言為狀元。
李固說任華州刺史時嚴厲懲治貪官污吏,打擊地方豪強。
他辦事認真不謀私利,不為好友謀官。為政不考慮關系,主張任人唯賢。
任河中節度使期間能革除弊政,後來任太子少師、東都留守、太子太傅,終年七十八歲,追贈太尉。
李固說有結巴的毛病,平時不太會說話,然而,經常議事論政事就頭是道,一個反常態,說話清晰,很有條理。其他文章很好,任官清正,屢有建樹,出將入相,歷任四朝,人才難得。
李固說身在牛李兩人爭斗漩渦渦的中,牛黨頭臉人物李宗閔、牛僧孺等人大都是科舉正途出身出身,對新進士特別重視,而李堅持說又是趙郡李姓的世家子弟,與李黨代表人物李德裕為宗,因此,他既然是牛黨拉壠的對象,又是李黨樂在接待的對象。
同時,在朝中宦官專權。李固說,既要明哲保身,又要與邪惡勢力爭奪,真的很不容易。
⑹ 文言文閱讀。種皓字景伯,洛陽人。父為定陶令,有財三千萬。父卒,皓悉以賑恤宗族及邑里之貧者。 恥
1.A 2.C 3.B 4.①種皓以看著貨利為羞恥,追求名聲、利益的人,種皓都不與他們結內交往來。 ②臣容擔心這樣會阻礙(和挫傷)州官吏的揭發檢舉的行為(心意),會使他們互相掩飾、隱瞞,不再對朝廷盡心盡意了。 |
⑺ 文言文翻譯翻譯,在線等,,快昂..
樓上直接復制的,翻譯的不是樓主的原文,而且漏了一段。
宗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人。宗澤從小就豪爽有大志.
靖康元年,被任命為磁曰州知州。當時太原失守,在兩河地區任職的官員全都借故推諉不肯前往。宗澤說:「食國家俸祿卻躲避國難,這不行啊。」當天就獨自騎馬赴任,只帶了十多個瘦弱的士兵。到達後,開始作固守不動的打算。皇上嘉獎他,任命他為河北義兵都總管。
靖康二年正月,宗澤到達開德,接連是三場戰事全部獲得勝利。
宗澤領兵到達衛南,考慮到將孤兵寡,不深入敵營不能成功。先頭部隊回報說前面有敵人軍營,宗澤就率軍向前直奔敵營,與敵戰斗,打敗了敵人。宗澤領兵轉戰東進,可是敵人增援的生力軍到了,王孝忠戰死,前後都是敵人的營盤。宗澤下令說:「今天進與退同樣都是死,我們不能不從死中求生。」士兵知道總是一死,無不以一當百,殺敵幾千人。金兵大敗,潰退幾十里。
宗澤前前後後向朝廷上呈了二十多份奏摺請求回京,但都被潛善等小人私自扣押,未能呈上,他終日憂愁憤慨,終染上疾病,在背上生了瘡。宗澤嘆息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第二天,狂風大作,雨下了一整個白天和夜晚,宗澤沒有提及自己家中的任何事,只是連著呼喊了三聲「過河!」,然後就逝世了。
⑻ 文言文《李固傳》中的(司隸、益州並命郡舉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的翻譯、誰知道啊!
司隸校尉、益州刺史都命令郡守推舉李固為孝廉,召他為司空掾,(李固)都不去就職。
⑼ 文言文閱讀李固言,趙郡人.祖並,父現…
舊唐書李固言傳
【原文】
李固言,趙郡人。祖並,父現。固言,元和七年登進士甲科。太和初,累官至賀部郎中、知台雜。四年,李宗閔作相,用為給事中。五年,宋申錫為王守澄誣陷,固言與同列伏閣論之。將作監王堪修奉太廟弛慢,罰俸,仍改官為太子賓客。制出,固言封還曰:「東宮調護之地,不可令弛慢被罰之人處之。」改為均王傅。六年,遷工部侍郎。七年四月,轉尚書左丞,奉詔定左右僕射上事儀注。八年,李德裕輔政,出為華州刺史。
其年十月,宗閔復入,召拜吏部侍郎。九年五月,遷御史大夫。六月,宗閔得罪,固言代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尋加崇文館大學士。時李訓、鄭注用事,自欲竊輔相之權。宗閔既逐,外示公體,爰立固言,其實惡與宗閔朋黨。九月,以兵部尚書出為興元節度使。李訓自代固言為平章事。訓、注誅,文宗思其讜正,開成元年四月,復召為平章事,判戶部事。
二年,君臣上徽號,上紫宸言曰:「中外上章,請加徽號。朕思理道猶郁,實愧岳牧之請。如聞州郡甚有無政處?」固言曰:「人言鄧州王堪衰老,隋州鄭襄無政。」帝曰:「堪是貞元時御史,只有此一人。」鄭覃曰:「臣以王堪舊人,舉為刺史。鄭襄比來守官,亦無敗事。若言外郡不理,何止二人?」帝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德宗時,班行多閑員,豈時乏才耶?」李石對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安有大國無人?蓋貞元中仕進路塞,所以有才之人或托跡他所,此乃不敘進人才之過也。」固言曰:「求才之道,有人保任,便宜獎用。隨其稱職與否升黜之。」上曰:「宰相薦人,莫計親疏。竇易直作相,未嘗論用親情。若己非相才,自宜引退。若是公舉,親亦何嫌?人鮮全才,但用其所長爾。」
尋進階金紫,判戶部事。其年十月,以門下侍郎平章事出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代楊嗣復。上表讓門下侍郎,乃檢校左僕射。會昌初入朝,歷兵、戶二部尚書。宣宗即位,累授檢校司徒、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大中末,以太常卿孫簡代之,拜太子太傅,分司東都,卒。(《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一百二十三李固言傳》)
【譯文】
李固言,是趙郡人。他的祖父是李並,父親是李現。李固言,在元和七年(813)考中進士甲科。太和初年,不斷陞官官至賀部郎中、知台雜。太和四年(831),李宗閔做宰相,任用他為給事中。太和五年(832),宋申錫被王守澄誣陷,李固言與同僚官員伏於閣下恭敬地爭論此事。將作監王堪修因奉守太廟怠慢輕忽,被罰俸,但是仍改任太子賓客。詔令發出以後,李固言緘封退還了這條詔令,說:「東宮是調護之地,不能讓因工作怠慢輕忽而被處罰的人擔任。」於是改任均王老師。太和六年(833),升任工部侍郎。太和七年(834)4月,轉任尚書左丞,奉詔確定左右僕射上奏言事的制度。太和八年(835),李德裕輔佐朝政,李固言出京任華州刺史。
那一年(835)10月,李宗閔又入朝執政,徵召李固言授予他吏部侍郎之職。太和九年(836)5月,升任御史大夫。6月,李宗閔獲罪,李固言代他任門下侍郎、平章事,不久又加封崇文館大學士。當時李訓、鄭注掌權,他們自己想竊居宰相之權。李宗閔被逐以後,他們就以朝廷的名義說李固言忠心為國,立李固言為相,實際上討厭他與李宗閔為同黨。9月,李固言以兵部尚書的身份出京任興元節度使。李訓就自代立固言為平章事(即宰相)。李訓、鄭注被殺,文宗想到李固言讜正,開成元年(836)4月,復召為平章事,判戶部事。
開成二年(837),君臣要求給文宗皇帝上尊號,皇上在大明宮紫宸殿說:「朝廷內外中上奏摺,請求加尊號。我想這個道理是確實的,但實在是愧對這些封疆大吏的請求。您聽說各個州郡有什麼政事處理不好的情況嗎?」李固言說:「人們傳聞鄧州王堪衰老,隋州鄭襄沒有政績。」皇帝說:「王堪是貞元時期的御史,只有這一個人。」鄭覃曰:「臣以為王堪是老臣,就提拔他為刺史。鄭襄近來做官,也沒有特別惡劣的表現。如果說地方朝政治理不好的,哪裡只有這兩個人?」皇帝說:「這么多才士,輔佐我治理天下。德宗時,朝廷很多擔任閑職的人員,哪裡是社會缺少人才呢?」李石回答說:「十室之邑,一定有忠信之人。怎麼會有大國無人才的情況呢?大概是貞元年間士人求仕上進的道路阻塞,所以有才的人有的就躲避到其他地方去了,這就是不能正確選拔人才的過錯。」李固言說:「徵求才士的方法是,有人保舉任命,可以隨時獎掖提拔任用。然後再根據他們稱職與否來升遷或貶黜。」皇上說:「宰相薦舉人才,不計親疏遠近。竇易直做宰相,不曾考慮親情。如果自己沒有宰相的才能,應該自行引退。如果實公正的舉薦,即使是親戚又何須避嫌呢?人很少有全才的,只是用他所擅長的罷了。」
不久進封金紫,主管戶部事務。那一年(837)10月,以門下侍郎平章事出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代替楊嗣復。上表請辭門下侍郎之職,於是做了檢校左僕射。會昌初年入京,歷任兵部、戶不二部尚書。宣宗即位,不斷升遷授任檢校司徒、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之職。大中末年,朝廷用太常卿孫簡代替了(他的職務),授任太子太傅之職,分管東都,去世。
【注釋】
1、伏閣:伏於閣下。形容恭敬的態度。如:伏閣受讀,形容恭敬受教。語出《後漢書·曹世叔妻傳》:「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群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
2、弛慢:懈怠輕忽。唐劉知幾《史通·〈漢書·五行志〉錯誤》:「其釋『厥咎舒,厥罰恆燠』,以為其政弛慢,失在舒緩,故罰之以燠,冬而亡冰。」《舊五代史·周書·蕭願傳》:「然性嗜酒無節,職事弛慢。」《元典章·吏部七·公事》:「其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常務糾彈,毋容弛慢。」
3、制:令。
4、封還:緘封退還。多指封還詔敕。唐以後為門下省給事中的主要職務之一。《漢書·王嘉傳》:「(哀帝)益封董賢二千戶……嘉封還詔書,因奏封事。」宋費袞《梁溪漫志·學士不草詔》:「唐制惟給事中得封駁,本朝富鄭公在西掖封還遂國夫人詞頭,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繳。」清顧炎武《日知錄·封駁》:「唐制,凡詔勅皆經門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還。」參見「封駁」。
5、調護:調教輔佐。《史記·留侯世家》:「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裴駰集解引如淳曰:「調護猶營護也。」《新唐書·裴炎傳》:「高宗幸東都,留皇太子京師,以炎調護。」
6、上事:向朝廷上書言事。《後漢書·隗囂傳》:「囂賓客、掾史多文學生,每所上事,當世士大夫皆諷誦之。」
7、儀註:制度;儀節。南朝梁沈約《議乘輿升殿疏》:「正會儀注,御出乘輿至太極殿前,納舄升階。」《南史·陳鄱陽王伯山傳》:「武帝時,天下草創,諸王受封,儀注多闕。」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中:「(張耆)第八子得一知貝州,王則反,不能死節,又為之制定儀注,伏誅。」明張煌言《建夷宮詞》之七:「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茅盾《鍛煉》九:「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來的儀注,如果不把兩張八仙桌拼起來再蓋上一塊白布,那會議就不夠正式。」
8、輔政:輔佐治理政事。《漢書·蕭望之傳》:「望之前為將軍輔政,欲排退許史,專權擅朝。」晉干寶《晉紀總論》:「受遺輔政,屢遇廢置,故齊王不明,不獲思庸於亳。」《東周列國志》第二回:「及今勤政恤民,求賢輔政,尚可望消弭天變。」
9、得罪:獲罪。《書·康誥》:「凡民自得罪:寇攘姦宄,殺越人於貨,暋不畏死,罔弗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前代之所貴,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辠,甘心瞑目。」一本作「得罪」。唐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詩:「得罪永泰末,放之五溪濱。」《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不隔數年,丁丞相得罪,貶做崖州司戶。」
10、用事:執政;當權。《戰國策·秦策三》:「今秦,太後、穰侯用事,高陵、涇陽佐之。」晉葛洪《抱朴子·審舉》:「靈、獻之世,閹宦用事,群奸秉權。」宋司馬光《劉道〈原十國紀事〉序》:「方介甫用事,呼吸成禍福。凡有施置,舉天下莫能奪。」
11、輔相:宰相。也泛指大臣。《史記·孔子世家》:「王之輔相有如顏回者乎?」唐韓愈《後廿九日復上宰相書》:「愈聞周公之為輔相,其急於見賢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捉其發。」清龔自珍《農宗》:「古之輔相大臣盡農也,則周之庸次比耦之亞旅歟?」章炳麟《訄書·冥契》:「天子之於輔相,猶縣令之於丞尉。」
12、公體:即公忠體國。謂盡忠為國。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辦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體國的有才能的人,來辦這項國事。」郭沫若《蜀道奇》詩:「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13、爰立:《書·說命》:「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孔傳:「於是禮命立以為相,使在左右。」後因以「爰立」指拜相。宋錢易《南部新書》丙:「元和、太和以來,左右中尉或以襆頭紗贈清望者,則明晨必有爰立之制。」
14、朋黨:指同類的人以惡相濟而結成的集團。後指因政見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傾軋的宗派。《戰國策·趙策二》:「臣聞明王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漢桓寬《鹽鐵論·復古》:「令意總一鹽鐵,非獨為利入也,將以建本抑末,離朋黨,禁淫侈,絕並兼之路也。」《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八年》:「時德裕、宗閔,各有朋黨,互相濟援。上患之,每嘆曰:『去河北賊易,去此朋黨難!』」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七:「假紹述之說以脅持上下,立朋黨之論以禁錮忠良。」章炳麟《國故論衡·原道中》:「不尚名譽,故無朋黨;不尊談說,故無游士;不貴才氣,故無驟官。」
15、讜正:正直。《北史·杜弼傳論》:「識學甄明,發言讜正。」《舊唐書·李固言傳》:「訓、注誅,文宗思其讜正,開成元年四月,復召為平章事,判戶部事。」
16、徽號:褒揚贊美的稱號。舊時專指加給帝王及皇後的尊號。每逢慶典,可以屢次加上,每次通常加兩個字,盡是歌功頌德之詞。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尊號》:「秦漢以來,天子但稱皇帝,無別徽號,則天垂拱四年,得瑞石於洛水,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其石為寶圖,於是群臣上尊號,請稱『聖母神皇後』。」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二》:「熙寧中,因上皇帝尊號,宰相率同列面請三四,上終不允,曰:『徽號正如卿等功臣,何補名實!』」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上)因又降詔,歸美神考哲宗,用告成功。上親加上兩朝徽號,令廟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再看那署的款,卻都是連篇累牘,猶如徽號一般的別號。」又如,清葉赫那拉氏的徽號是:「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見《清史稿·後妃傳》。
17、紫宸:原是宮殿名,天子所居。唐宋時為接見群臣及外國使者朝見慶賀的內朝正殿,在大明宮內。唐杜甫《冬至》詩:「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後泛指宮廷。明沈鯨《雙珠記·郵亭失珠》:「纔離紫宸,平步蓮鞋穩。」清孫枝蔚《北山》詩:「戰士從來苦,誰曾達紫宸。」參閱《唐六典·尚書工部》、宋王應麟《玉海·宮室·唐紫宸殿》。又借指帝王、帝位。《晉書·後妃傳序》:「若乃作配皇極,齊體紫宸,象玉牀之連後星,喻金波之合羲璧。」《梁書·元帝紀》:「紫宸曠位,赤縣無主,百靈聳動,萬國回皇。」
18、岳牧:傳說為堯舜時四岳十二牧的省稱。語本《書·周官》:「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史記·伯夷列傳》:「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後用「岳牧」泛稱封疆大吏。《後漢書·班彪傳》:「於是三事岳牧之僚,僉爾而進。」《晉書·王敦傳》:「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將相岳牧,悉出其門。」宋范仲淹《青州謝上表》:「海岱之區,地望攸重;岳牧之任,邦選甚隆。」清顧炎武《菰中隨筆》卷八:「士之才智,可效一官者,苟非宿登仕版,則雖見知於方鎮岳牧,亦不能稍振拔之,以收其用。」
19、無政:治政無方;沒有政績。《詩·小雅·十月之交》:「四國無政,不用其良。」《後漢書·李燮傳》:「續在國無政,為妖賊所虜。」唐李翱《平原郡王柏公碑》:「李道昌無政,宜速得人以代之。」章炳麟《訄書·訂文》:「國無政者,其出話不然,其為猶不遠,官事民志,日以啙媮。」
20、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
21、比來:近來;近時。《三國志·魏志·徐邈傳》:「比來天下奢靡,轉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與俗同。」唐韓愈《與華州李尚書書》:「比來不審尊體動止何似?」明張居正《答湖廣巡撫趙汝泉書》:「比來楚土雕瘵,視昔更甚,連年澇墊,民罔攸居。」清汪懋麟《過雲漸草堂慰其傷逝》詩:「檐雀比來猶報客,壁琴何事獨傷神?」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比來兩遭議會質問,謂此書何以當刻,事遂不能進行。」
22、守官:指任職『做官。
23、敗事:失敗的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老子》:「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4、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陳書·高祖紀上》:「內難初靜,諸侯出關,外郡傳烽,鮮卑犯塞。」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終,本朝外廷及外郡悉用此制,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終,謂之待旦。」《宋史·食貨志上三》:「王珪奏曰:『外郡用錢四十可致斗米於京師,今京師乏錢,反用錢百坐倉糴斗米,此極非計。』」
25、不理:謂不治理公務。《後漢書·胡廣傳》:「故京師諺曰:『萬事不理問伯始 。』」《南史·謝朏傳》:「朏居郡,每不理,常務聚斂,眾頗譏之,亦不屑也。」
26、班行:指朝官。唐 張籍 《送鄭尚書出鎮南海》詩:「遠鎮承新命,王程不假催;班行爭路送,恩賜不時來。」 宋 秦觀 《辭史官表》:「班行之內,學術過於臣者甚多。」 清趙翼 《編校文端師集感賦》詩:「久推勛德冠班行,餘事仍看各擅場。」
27、閑員:指但任閑職的官員。《舊唐書·李固言傳》:「德宗時,班行多閑員,豈時乏才耶?」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在冷衙門里做著閑員,候補著官職,和同事們有些合不來。」
28、仕進:求取功名之路。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銓曹》:「貞觀中,天下豐饒,士子皆樂鄉土,不窺仕進。」
29、托跡:亦作「托跡」。猶寄身。多指寄身方外,或遁處深山或賤位,以逃避世事。明高啟《送呂山人入道序》:「而其隱也,皆托跡山林為老氏之徒。」明夏完淳《獄中上母書》:「慈君托跡於空門,生母寄生於別姓。」清新小武《易水餞荊卿》:「因此隱忍遷就,托跡屠沽。」
30、敘進:即進敘。謂按等級次第以進職或獎功。《漢書·刑法志》「《書》雲『天秩有禮』,『天討有罪』」唐 顏師古 註:「秩,敘也。言有禮者天則進敘之,有罪者天則討治之。」《新唐書·選舉志下》:「臣請五品以上及群司長官、宰官進敘,吏部、兵部得參議焉。」明歸有光《三途並用議》:「今百餘年,寥寥未之見,而專以資格進敘。」
30、保任:特指向朝廷推薦人才而負擔保的責任。《漢書·爰盎傳》「盎兄噲任盎為郎中」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盎為兄所保任,故得為郎中也。」《舊唐書·薛登傳》:「謹案漢法,所與之主,終身保任。楊雄之坐田儀,責其昌薦;成子之居魏相,酬於得賢。」《宋史·選舉制六》:「保任之制。銓注有格。概拘以法,法可以制平而不可以擇才,故予奪升黜,品式具在,而又責官以保任之。」
31、便宜:謂斟酌事宜,不拘陳規,自行決斷處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南史·顧憲之傳》:「愚又以便宜者,蓋謂便於公宜於人也。」《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三年》:「凡翻異駁勘之獄,同守臣審鞫,便宜予決,毋得滯留。」《清史稿·選舉志二》:「藝徒學堂……均可於中、小學堂便宜附設。」
32、獎用:獎掖提拔。
33、升黜:進升和降免。唐 韓愈 《進士策問》:「宋魯之君,不賢乎齊晉,其位等,其德同,升黜取捨,如是之相遠,亦將有由乎?」宋王安石《酬沖卿見別》詩:「升黜會應從此異,願偷閑暇數經過。」《清史稿·宣宗紀二》:「御試翰林、詹事等官,擢李國杞四員為一等,餘升黜有差。」特指官職的提升與降免。宋曾鞏《上杜相公書》:「課農桑,以損益之數為吏升黜之法。」宋何薳《春渚紀聞·木果異事》:「凡為人君者,其一言動,固自與造化密契,雖於草木之微,偶加眷矚,而榮謝從之,若響應聲,況於升黜賢否,意所與奪生殺貴賤之間哉!」
34、進階:進陞官階。晉潘岳《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進階,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職,遷者三而已矣。」唐韓愈《平淮西碑》:「丞相度朝京師,道封晉國公,進階金紫光祿大夫。」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卷三:「是其時將軍為提督進階,非實有其官也。」
35、金紫:金魚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飾。因亦用以指代貴官。唐元稹《贈太保嚴公行狀》:「仕五十年,一為尚書,三歷僕射,六兼大夫,五任司空,再踐司徒,三居保傅,階崇金紫,爵極國公。」明陸粲《庚巳編·見報司》:「到一大官府,有金紫數輩出迎。」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突而弁兮,已廁銀黃之列。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
36、會昌:唐武宗年號(841-846)。
37、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58)。
⑽ 【出自】:《後漢書·李固傳》:「固獨粉飾貌,搔頭弄姿。」 文言文翻譯
「本來只是粉飾外表,撓頭賣弄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