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注釋大全

文言文注釋大全

發布時間: 2020-12-03 04:02:38

文言文的注釋標號怎麼

第一種方法

第一步:

點Word文檔上方工具欄「插入—特殊符號—數字序號」,可以取得所需的序號,如:⑴、①等。也可用搜狗拼音或QQ拼音輸入數字的漢語拼音,翻頁找出,如輸入shi,可找出⑩。後一種方法較方便。如果數字較大,超過10,只好動用工具欄的「帶圈字元」功能(如果此按鈕不在工具欄中,可通過「增加或刪除按鈕—格式」調出),如○15。(註:網路知識系統不接受這樣形成的「帶圈字元」,變樣了,在Word文檔中數字在圓圈裡面。)當然,也可以用不帶圈的數字,直接鍵入,比較簡便。

第二步:

在工具欄中通過「增加或刪除按鈕—格式」調出「上標」按鈕,將數字變為上標的格式。如:「予嘗求古仁人10之心」句,將10選中,點「上標」按鈕,即為:

「予嘗求古仁人10之心」。(也因系統不能接受而變樣了,在Word文檔中數字在「人」的右上方。可以自己試。)注意:如果是利用「帶圈字元」功能形成帶圈的數字,應先使之「上標」,再加圈。

第二種方法

如果點擊工具欄「視圖」按鈕,子目錄中有可以使用的「腳注」按鈕,則可以很方便地自動設置頁面下方的腳注,至於選擇數字的類型,也要用到上面所說的「第一步」。但是有的系統不帶這種功能,「腳注」的按鈕不起作用。要安裝完整版的office才行。

順便說一下,如果你編的是書冊,「視圖」中設置「頁眉和頁腳」的功能可以利用。

發一圖,供參考。(可點擊放大。)

㈡ 文言文 注釋

蘇東坡住在歧山時,聽說河陽縣的豬肉特別好吃,就派人到河陽去買豬。誰知何派之人是個酒鬼,他在已經把豬趕到歧山附近時,卻因貪杯,豬全都走失。他害怕受到蘇東坡的責罵,自己花錢在當地買了豬交差充數。
蘇東坡廣發請帖,大宴賓客。豬肉燒好後端上桌,沒有人不誇贊肉味鮮美:到底是河陽的豬比本地的好。大家正贊不絕口時,卻有人送來了走失的真正的河陽豬,客人這才知道原來他們吃的就是當地的豬肉,十分窘迫。

美:好吃,美味
使:派
逸:逃走,走失
貿:買
償:充數
事敗: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慚:慚愧,窘迫

三國人華佗,醫術高明。有一郡守得了重病,華佗去看他。郡守讓華佗為他診治,華佗退了出來,對郡守的兒子說:"你父親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應激怒他讓他把淤血吐出來,這樣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沒命了。你能把你父親平時所做過的錯事都告訴我嗎?我傳信斥責他。"郡守的兒子說:"如果能治好父親的病,有什麼不能說的?"於是,他把父親長期以來所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全都告訴了華佗。華佗寫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後,大怒,派捕吏捉拿華佗,沒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

償:曾經
甚:嚴重
診候:診治
生:生命
俧:錯事過錯

㈢ 文言文最常見的注釋有哪些都是什麼意思

很多的,我們的古代寓言很豐富,常見的要說實在是太多了,而且一個字會有很多意思的

㈣ 短篇文言文翻譯帶注釋十篇 速度!!!!!!!!

1《共工怒觸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於是」或「於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2《誇父逐日》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3《精衛填海》
原文: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譯文: 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鍾愛的女兒。炎帝不僅管太陽,還管五穀和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東海,指揮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西沉才回家。

16 按圖索驥
《漢書•梅福傳》
[原文]
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語②。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③,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④。」
[譯文]
伯樂《相馬經》中有「高高的額頭,眼睛鼓起,馬蹄像疊起來的酒葯餅子」之類的話。他的兒子,拿著父親寫的《相馬經》,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不像疊起來的酒葯餅子。」父親知道兒子愚笨,不生氣反而笑道:「這馬喜歡跳,不好駕馭。」

5.掩耳盜鈴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鍾者②。欲負而走③,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鍾況然有音⑤。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智伯消滅范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准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
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鍾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
害怕別人聽到鍾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塗了。

6.請君入瓮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績通謀,太後命來俊臣鞠之。
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瓮,與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圍如興法,來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興惶恐叩頭伏罪。

【譯 文】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 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 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 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 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 查不出結果,太後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 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他准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 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 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 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 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瓮,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 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 進瓮里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處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翻譯: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8.唇亡齒寒
【出 處】 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原文(《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庄乎,其愛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為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

3.望梅止渴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有一次,曹操率領部隊行軍時一時沒有找到水源,士兵們都乾渴難忍。於是曹操傳下命令說:「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結滿枝頭,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了這話,都流出口水,靠這種辦法,使部隊堅持走到前邊有水源的地方。

10.盲人摸象
出 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洪進禪師》

原文:
《大般涅盤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 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譯文: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蘿卜。」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凈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
拔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苗長了!」他兒子聽說後,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啊。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它。

急於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11 學弈 <孟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唯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天鵝)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會神,認真聽弈秋的教導;另一人雖然也聽講,可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怎樣拿弓箭去射它,這個人雖然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做事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才能成功。

12 截竿進城《笑林》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堅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譯文:
魯國有個人扛著根又粗又長的毛竹進城。到了城門口,他把毛竹豎起來拿,被城門卡住了,他把毛竹橫著拿,又被兩邊的城牆卡住了。他折騰了半天,累得氣喘吁吁,還是進不了城。旁邊有個老頭兒邊看邊樂:「你可真是個大草包!腦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這一大把年紀,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你怎麼不請教請教我呢?」賣毛竹的人連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頭兒捋(lǚ)著白鬍子說:「這事兒簡單。你把毛竹鋸為兩段,不就進去了嗎?」「毛竹鋸斷了就不頂用了。」「那總比你卡在城外強吧!」賣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鋸子,把毛竹鋸斷,拿進城去了。
告訴我們我們要多動腦,不要讓頭腦僵化了。

13 入木三分
《書斷•王羲之》
原文: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 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後)問:「你為什麼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後,我再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

14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
【古文】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譯文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形容人很勤奮

15 杯弓蛇影《感事》
【原文】杯弓蛇影①
嘗②有親客③,久闊④不復來。廣⑤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⑥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⑦,既飲而疾⑧。」
於時⑨河南⑩聽事(11)壁上有角(12),漆畫作蛇(13)。廣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15)?」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16),客豁然意解(17),沈痾(18)頓愈。
【翻譯】 樂廣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不見再來了。問到原因時,友人告訴說:「前些日子他來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時候,彷彿看見杯中有一條"小蛇"在晃動。心裡雖然十分厭惡它,可還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裡,就身得重病。」當時河南聽事堂的牆壁上掛著一張角弓。樂廣心想,杯中所謂的"小蛇"無疑是角弓的影子了。於是,他便在原來的地方再次請那位朋友飲酒。問道:「今天的杯中還能看到'小蛇'嗎?」朋友回答說:「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樣。」樂廣指著牆壁上的角弓,向他說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積久難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問一個為什麼,都要通過調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實的真相,求得正確解決的方法.

5《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輩(哥哥的子女)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很大了,太傅高興地問:「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與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她就是謝太傅的長兄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6《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好同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正午過了(太丘的朋友)沒來,陳太丘便不再等候,離開了,(陳太丘)走後,(友人)才來。陳太丘的長子陳元方當時才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答道:「等了您很久您都沒來,他便離開了。」朋友便生氣的罵道:「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好一起走,卻把對方丟下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親約好正午。正午時你還不到,就是不守誠信;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便下車想拉元方的手,元方進入了家門,不再回頭看父親的朋友一眼。

㈤ 文言文注釋的內容包括那四個方面

文言文的翻譯手段如下:

1 錄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2 釋
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繫上下文,選准它的確切解釋。

3 理
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

4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後應加量詞「枚」。

5 刪
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中的「而」都屬於這一類。

6 縮
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秦)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現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三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並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總之,我們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譯題,除了要扎扎實實地掌握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外,還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我們才能更准確、更明白、更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地譯出古文,做到「信」「達」「雅」。

㈥ 文言文注釋

95、遠:(1)偏遠。(2)疏遠。(3)遠大。(4)多。指差距專大。(5)距離大。
96、志:(屬1)做記號。(2)記號。(3)意志。(4)志向。
97、至:(1)到。(2)盡善盡美。(3)連詞,用於說完一事時,又另外提出一事。
98、自:(1)自己。(2)從。(3)假如。
99、足:(1)值得。(2)腳。(3)完備。
100、作:(1)振作。(2)寫作。(3)建造。(4)振作。(5)做(壞事)。(6)勞作。

㈦ 文言文《取而代之》的注釋都有哪些

取而代之 [qǔ ér dài zhī]

意思: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取代。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意思:秦始皇在會稽遊玩,度過浙江,梁與籍一起在觀看,籍告訴秦始皇說:你可以取代。「

㈧ 文言文中的及的注釋

【動】 1、會意.甲骨文字形,從人,從手.表示後面的人趕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2、追趕上,抓住.及,逮也.——東漢·許慎《說文》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史記·項羽本紀》 無庸,將自及.——《左傳隱公元年》 又如:趕不及(來不及);企及(希望趕上);來得及(能夠趕上);及面(見面);及時應令(與季節令令相適應).3、至,達到.及,至也.——《廣雅》 及期.——《儀禮聘禮》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潛《桃花源記》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湯熨之所及也.——《韓非子·喻老》 針石之所及也.將有及.(還來得及.) 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漢·賈誼《論積貯疏》 禍且及汝.——明·魏禧《大鐵椎傳》 4、待,等到.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及其日中如探湯.及魯肅過尋陽.——《資治通鑒漢紀》 及敵槍再擊.——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及既上.(等到已經登上.及:等到.既:已經.)——清姚鼐《登泰山記》 如:及夫(等到).5、遭受.鐵銛短者及乎敵.(及乎敵,被敵所傷,極言戰爭之激烈.)——《韓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與……相比.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囯策齊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 又如:我不及他.7、連累;關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漢書李廣蘇建傳》 又如:罰不及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8、通「給」.供應.然則大囯內款,小囯用盡,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介】 趁.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時);及蚤(趁早.蚤:通「早」).【連】 和,與.洄曲及諸道橋梁.——《資治通鑒唐紀》 洄曲及四境.扣其鄉及姓字.——明·魏禧《大鐵椎傳》 音樂及詩歌.——蔡元培《圖畫》 又如:孔子及門徒.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副】 1、表示反問,相當於「豈」.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左傳》 2、表示頻率,相當於「又」.兒寬家貧,當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佣賃,以給衣食.——《史記》 3、表示程度,相當於「極」.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筆.——《水滸全傳》 【名】 姓.及姓.

㈨ 文言文的文章 越多越好 要有注釋,含義,道理 越多越好

http://www.laomu.cn/xueke/List/List_160.html http://www.fainfo.com/puton/ 文言文翻譯的網站,裡面有很多! 補充: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 陶淵明 獨愛菊;自 李唐 來,世人盛愛 牡丹 ;予獨愛蓮之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注釋]: (1) 愛蓮說 :選自《 周元 公集》。作者 周敦頤 著名的 唯心主義哲學 家。「說」,是古代 論說文 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2)蕃:多。 (3)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 東晉 潯陽(現在 江西省 九江縣 )人,著名的詩人。他很愛 菊花 ,常在詩里寫到,如 《飲酒》 詩里的「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4)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 《唐國史補》 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 蓮花 ,喜歡它從污泥里生出卻不被沾染。 淤泥 ,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裡洗過卻不妖艷。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 微波 的樣子,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7)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8)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9)亭亭:聳立的樣子。 (10)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11)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 同流 合污,便隱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 道德高尚 的人。 (14)噫(yī):嘆詞,相當於「唉」。 (15)菊之愛:對於菊花的愛好。 (16)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17)宜乎:宜,當,這里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譯文]:水上地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是很多的。 晉朝 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過。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至於愛牡丹的人,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說」,古 代文 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 《愛蓮說》 正是這種 托物言志 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賞析]:周敦頤,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聞達。他的這種 高潔 的人品,誠如北宋文學大家 黃庭堅 所譽:「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而他的傳世 散文 佳作《愛蓮說》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懷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 堅貞 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概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於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里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裡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 尚品 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 潛台詞 就是感慨於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 濃墨重彩 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 高明 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在文章結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煉,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餘的無用之語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東晉] 陶淵明 【原文】 晉 太原 中, 武陵 人 捕魚 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 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 ,並 怡然自樂 。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 不足為外人道 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 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桃樹 緊靠著 溪流 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 桑樹 竹子 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 雞鳴狗叫 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 來來往往 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 桃花源 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 其樂 。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 秦朝 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 魏朝 和晉朝。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驚訝。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注釋: 1.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的詩人。 2.太元:晉孝武帝年號。 3.武陵:晉郡名,治所在今 湖南常德 。 4.緣:循,沿著。 5.落英:落花,一指剛開放的花。 6.盡:盡頭。 7.才:僅。 8.儼然:整齊的樣子。 9.屬:類。 10.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南北小路叫阡,東西小路叫陌。 11.悉:盡,全。 12.黃發:指老人。 垂髫 (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 13.要:通「邀」。 14.咸:都。訊:消息。 15.邑人:老鄉。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16.間隔:隔離。 17.乃:竟然。 18.無論:不要說。 19.延:邀請。 20.扶:沿著。向:原先。 21.處處志之,志: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22.尋向所志,志:標記 23.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4.詣:拜訪。 25.劉子驥:晉代有名的隱士。 26.規:計劃。 27.未果:沒有成為事實。 28.尋:不久。 29.問津:問路,訪求。津, 渡口 。 出自本 文成 語:怡然自樂、豁然開朗、無人問津、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世外桃源 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 稅賦 ,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 斗角 。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 恰如其分 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 精神寄託 。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 心理距離 ,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 縹緲 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 感染力 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 依戀 。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熱點內容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