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游僧文言文

游僧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3 05:36:11

『壹』 文言文——河間游僧中的物理知識是什麼

吸鐵石

有的抄吸鐵石磁襲性很強含Fe3O4多,有的磁性很弱含Fe3O4少。物質大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在原子內部,電子不停地自轉,並繞原子核旋轉。電子的這兩種運動都會產生磁性。

『貳』 文言文---觀石樑記-翻譯

我家距離雁山五里,每年都要去山中3,4次,就像遇見遠在萬里之外的熟人。泰定元專年的冬天,我與客人張屬子約、陳叔夏帶著各自的僕人又來到雁山,持衾裯杖履(就是寫衣著,不太明白)。冬天白天,落葉布滿大地。客人看見北面山口立著一塊石頭,就像浮屠,弓著腰,就像游僧自己背著被子,客人微微一笑。這時陽光直射在東南方,山中盡顯貴氣。鳥兒相互呼喚,猶如呼喚住在山上的人回家一樣。岩石拔地而起,就像有架梯子靠在房檐下,房檐下是一中空的石洞,其中可以容納千人,地上契有石梯,就像腐木一樣。石檐的外端有一棵只有一尺來高的小樹,倒掛在絕壁上,樹葉因為霜的關系變成紅色,一看見躑躅花就覺得很是美麗。石樑下有一寺廟,寺中的僧人沏茶端素酒,主人和客人都醉了,月亮沒了,如流水般的白雲從西面飄來。風吹掉的果實落在瓦上,又彈到岩石上掉在小屋下,從領中出(不太明白)掉在地上的落葉上,發出咚咚的聲音,就像塵世間敲擊石頭的聲音。點燈對望,沒有話說。午夜來到,面對面躺在兩張床上,子約還有些醉意,喚他的僕人,不知道他的僕人已經水災了岩石下面了

『叄』 文言文翻譯 游黃山後記

戊午九月初二日,從白岳山榔梅庵出來,到桃源橋。從小橋右邊下去,非常陡,這是從前通往黃山的路。走七十里,在江村住宿。
初四日,走十五里,到湯口鎮。走五里.到湯寺,在湯池裡洗了個澡,柱著拐杖.望著硃砂庵而登。走十里,上黃泥岡,原先在白雲里的群峰漸漸地顯現出來,也漸漸地落在我的拐杖底下。轉而到石門峰,越過天都峰之側是天都峰、蓮花峰的兩個山頂。它們超越所有的群峰,矗立在半空中。路旁一條岔路往東邊上去,是我以前沒有到過的地方,便往前跑去,幾乎到達天都峰的側面。又往北面上去,走在石頭的隙中。石峰片片夾起,道路在石頭中宛轉延伸,阻塞的地方就鑿開它t陡峭的地方就鑿開石階_間斷的地方就架上樹木使它連通,懸著的地方就樹起了梯子接通,往下面俯看那陡峭的山谷陰森森的,楓樹和松樹相間。五色散亂間雜。燦爛得好像綉上了圖畫。因而想到黃山應當是一生中應該觀賞奇景的地方;像這樣的奇景,前次沒有探訪一下,這次游覽覺得暢快又有慚愧。因地勢險要當時僕人被阻走在後面,我也不得不停下來不在往上走。一路的奇異景色不知不覺地吸引著我一人前往。登上峰口,只見一個張看翅膀似的庵堂,這便是文珠院,是我往年想登臨又沒有登臨的地方。左邊是天都峰,右邊是蓮花峰,背靠著玉屏峰,兩山的秀麗景色盡可用手撫摸。往四面看。奇異的山峰交錯排列.山谷縱橫交織,黃山真可為最美妙的地方!不是再來。哪裡知道有像這樣的奇妙遇見游僧澄源到來,興致非常高。當時已過中午.僕人們剛好也到了。站立在庵堂前指點著兩座山峰,庵堂里的僧人說:「天都峰雖然近卻沒有路,蓮花峰可以登上去卻路途遙遠。今天只適合近看天都。明天登蓮花峰頂。」我不同意,決意游覽天都峰,攜同澄源,、僕人,仍然從峽路下來。到天都峰的側面,從流石上像蛇一樣伏地爬行,攀著草,牽著棘條,石塊成堆的地方就越過石塊,,石崖旁邊陡峭就攀著崖壁,每次到手腳沒有放的地方,澄源必定先登上去再倒下來接我。每當想到上來既然是這樣,下去又怎麼辦?最終還是顧及不了那麼多了,經過艱險和努力以後,終於到達峰頂。只有一個石頂,石壁立起還有數十丈,澄源在它旁邊找路,找到台階,扶持我登攀.諸峰下伏,只有蓮花峰與它不相上下,當時濃霧半興半止,每一陣霧到來,面對面都看不見,遠望蓮花各個山峰,大多在霧中。一個人登上天都峰,我到達峰的前面,那霧就移到後面;我越過峰的右邊。那霧就從左邊出來。松樹曲挺縱橫;柏樹樹干大得像手臂,無不平貼在石頭上如同苔蘚一樣,山越高,風也越大,而霧氣也來往不定,下看各個山峰不時現出為青翠的高尖山。又不時隱沒為銀白色的霧海。遠望山下.太陽光燦爛.是另外一種天地了。暮色漸濃,我將腳放在前面,手向後帶著地.坐著往下滑。到非常險要的地方,澄源用肩和手接我們,渡過險要的地方下到山坳,夜色已合攏來了,又從峽谷經過棧道上去,歇在文殊院。
初五日,天大亮時,從天都峰的中間往北下來兩里路,石壁山谷深空。它下面的蓮花洞,正與前坑的石筍峰相對,是一處幽靜的山塢。告別澄源下山。到前面岔路的旁邊,向著蓮花峰方向走去。沿著高高的石壁往西邊走,路途要經過兩次升降,將下百步高的雲梯,有條路可以直接登上蓮花峰。登上去後,石級沒有了,猶疑一陣又下來。隔著山峰的一個僧人高呼著說:「這正是蓮花道!」便從石坡的旁邊,經過石頭的縫隙走去,路小而高陡,峰頂上巨石對峙著,中間空空的像房子。從峰石中踏著層層疊疊的台階朝上攀登,台階走完後洞口轉向,彎彎曲曲奇詭莫測.如同在樓閣中上下,忘記了是在高出天外的地方。走出大約有一里路.那裡有一座茅廬.靠在石頭的裂隙中。我們正徘徊著要登上去,先前喊路的那個僧人來了。這個僧人的法號叫凌虛,在這里修了個茅屋,於是互相握著手臂登上頂峰..頂上一塊石頭,懸著離地面有兩丈高。僧人取來梯子渡過去.那頂上十分寬敞。四面望去一片空曠碧青,即使天都峰也要俯首看了。大概這座山峰位居黃山的中部,它獨立於在群峰之上,四面的岩壁環繞聳立著。早晨出太陽,雲開霧散,耀眼的光芒映照著,一層層發射,令人要大喊、大叫、起舞。就這樣過了很久,返回到茅草庵堂。凌虛拿出粥來給我們吃。我喝了一盂,便下到岔路的旁邊,經過大悲頂、上天門。走三里路後.到煉丹台,沿著台的口子下來。觀看玉屏風、三海門各個山峰,全都是從深曠的山塢撥地而起。丹台的一個山崗垂直而立,沒有什麼奇異高峻的特色.卻可以俯視翠微峰的背面。山塢中,峰巒交錯高聳,上下映照。足以顯現瞻仰眺望的奇趣。回來經過平天砸,下後海峰,進入智空庵,與僧人凌虛告別。走了近三里路後,下獅予林,前往石筍砸,到前些年所登過的尖峰上,依靠松樹坐著,俯著塢中的山峰石塊曲折簇聚,滿眼都覺得斑爛美麗,才覺察到匡廬、石門,或者只是有黃山某一種景物與風光,或者缺少黃山景物、風光的某一方面,不像這里的廣大豐富與美妙。過了好久.我上到接引崖,下眺望塢中,景色幽暗覺得有些異樣,再到山崗上尖峰的旁邊,踩著流石,拉著棘草,隨坑而下,越下越深,各山峰相互遮蔽。不能一眼看完。等到天已經晚了,返回獅子林。
初六日告別僧人霞光,從山坑向丞相原走去。下來七里路。到白沙嶺,霞光又來了,我想看看牌樓石,他惟恐白沙庵沒有指路的人,便再一次追上來自告奮勇當我向導。於是一同到嶺上去,他指著嶺右邊的隔坡。那裡有石頭一叢叢地立著.下面分開而上面並攏.這就是牌樓石。我想跳過坑沿著山澗上去,直接到它的下面。僧人說:「荊棘叢生沒有道路.不能走;如果從坑直下丞相原,不必上這個嶺,如果想從仙燈洞前去,不如就從這個嶺向東邊去。」我聽從了他,沿著嶺的脊背走。嶺橫貫在天都峰、蓮花峰的北面,非常狹窄,旁邊幾乎放不下腳,南北都是高高的山峰對映著。嶺走完後往北邊下去,伸望著右邊山峰的羅漢石,圓頭禿頂,像兩個和尚。下到坑中,越過山澗上去。共四里路,登上仙燈洞。洞口向南,正對著天都峰的北面,僧人在外邊修架棧道,裡面大而深,依然有大自然的情趣。往南邊下去三里遠,經過丞相原,這是山中的一塊夾地。那個寺庵非常齊整,從四面觀察一下沒有什麼奇異的地方.最後沒有進去。又向南沿著山腰走了五里,慢慢下來,山澗中的泉水奔涌翻騰,從石頭闖的九個台階上往下沖瀉著,每下一個台階,就有一個碧青色的深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九龍潭。黃山沒有倒懸的流水和飛濺的瀑布,只有這個潭。又往下走五里遠,經過苦竹灘,轉而沿著太平縣的道路。向東北方向走去。

『肆』 尋求古文翻譯

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復。十制里,上黃泥岡。向時雲里諸峰,漸漸透出,亦漸漸落吾杖底。

譯:駐著手杖望著硃砂庵攀登,行了十里,走到黃泥岡。先前雲霧籠罩著的那些山峰,漸漸地從霧里透出來,(隨著我向上攀登)也漸漸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岡重嶺復,喬木蒼蒼,月一眉掛修岩巔,遲速若與客俱

譯:岡嶺重復,(山上)喬木蒼郁,一月眉稍掛於修岩之顛,遲速就好像與客人在一起

『伍』 《河間游僧》文言文的翻譯【全文的翻譯】

譯文

河間縣有一個四處遊走的和尚,在集市上賣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銅佛,旁邊盤子里盛著葯丸,那銅佛伸手像是要拿東西的樣子。來買葯的,先要向銅佛祈禱,然手雙手捧著葯盤靠近銅佛。如果病可治,盤中葯丸就會跳到佛手裡;如果病難治好,盤中葯丸就不動。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

後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廟里看見他關上房門偷偷地研磨鐵屑,這才明白和尚盤千里的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鐵屑,有一半沒有混鐵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過在外面鍍一層金(以掩人耳目)。經過檢驗,確實是這樣,那和尚騙人的花招也就敗露了。

(5)游僧文言文擴展閱讀

原文

河間有游僧,賣葯於市,先以一銅佛置案上,而盤駐葯丸,佛作引手取物狀。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近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其難治者,則丸不躍,舉國信之。後有人於所寓寺內,見其閉戶研鐵屑,乃悟其盤中之丸,必半有鐵屑,半無鐵屑,其佛手必磁石為之,而裝金於外,驗之信然,其術乃敗。

河間游僧

《河間游僧》是清代學者紀昀所創作的一篇散文,散文主要講述了一個河間的游僧在市集中用騙人的手段賣葯的故事。

作者簡介

紀昀(1724-1805)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河北滄縣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他資質聰慧,博聞強記,貫通群籍,旁征百家,有出口成對之才。並常以利齒伶牙和貪官鬥智斗勇,固有「鐵齒銅牙」之美稱。

『陸』 文言文半日閑的翻譯!

明代白話小說家馮夢龍做過縣令,七品芝麻官搞怕了每每對上級的迎來送往,於是把自己宦版途經權歷的體會編成故事,寫進《笑史·半日閑》。曰:「有貴人游僧舍,酒酣,誦唐人詩雲:『因過竹園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僧聞而笑之,貴人問僧何笑,僧曰:『尊官得半日閑,老僧卻忙了三日。』」

意思是有位閑得無事的上級領導心血潮親臨造訪於寺廟,老和尚前三日就聽說了此事,於是乎全體僧人為打點這位官爺,安排吃、住、行並帶參觀、游覽,上上下下忙得不亦樂乎。可這位官爺酒足飯飽之後,大發詩興:「因過竹園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老衲聽後苦不堪言,一臉苦笑。這位官人不解其意,便問僧人笑什麼。老衲對曰:「尊官得半日閑,老僧卻忙了三日。」

這則小故事極大地諷刺了當朝官僚百無聊賴的作風且無緣無故吸食民脂民膏,而下級有苦難言的現象。此言對當今的官員腐敗現象也是一劑良葯。

希望對你有幫助!O(∩_∩)O~

『柒』 閱微草堂筆記的翻譯,原文:河間有游僧,賣葯於市………驗之信然,其術乃敗。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白話釋義:

河間縣有一個四處遊走的僧人,在集市上賣葯。先在放一尊銅佛在桌案上,旁邊盤子里存放葯丸,銅佛伸手像是要拿東西的樣子。

有買葯的人,先要向銅佛祈禱,然後就雙手捧著葯盤靠近銅佛,如果是可以醫治的病,盤中葯丸就會跳躍到銅佛手裡。如果病難以醫治,盤中葯丸就不會跳躍,全城(的人)都以為這件事是真的。

後來有人在游僧住宿的寺廟里,看見他關上房門偷偷地研磨鐵屑,這才明白游僧盤中的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鐵屑,有一半沒有混鐵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過在外面鍍一層金(以掩人耳目),經過檢驗這件事,果然如此,那個游僧騙人的花招也就敗露了。

原文:

河間有游僧,賣葯於市,以一銅佛置案上,而盤貯葯丸,佛作引手取物狀。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近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其難治者,則丸不躍。舉國信之。後有人於所寓寺內,見其閉戶研鐵屑,乃悟其盤中之丸,必半有鐵屑,半無鐵屑,其佛手必磁石為之,而裝金於外,驗之信然,其術乃敗。

(7)游僧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創作始於乾隆五十四年終於嘉慶三年(1789——1798),歷時十年,約在紀昀66歲到76歲之間。十七世紀是中國歷史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大動盪、大斗爭的社會條件瞬息萬變,有力地推動了思想領域的發展。

紀昀在前輩進步思潮的影響下,崇尚漢學的征實,鄙薄宋學的虛偽與空談。紀昀在這種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經驗,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礎上開辟新模式,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產生了這部作品。

文章賞析:

《閱微草堂筆記》以「超傳奇追晉宋」為己任,熔記敘和議論為一體,以從容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其內容豐富多樣,語言質朴淡雅,風格亦庄亦諧,記載了大量社會基層、邊疆士卒和少數民族的故事,贊揚他們的勤勞質朴和膽識,並對當時的民間疾苦寄予很深的同情。

其文體簡約、筆法凝煉、語言精湛,在清代大量的筆記小說中獨樹一幟,與《聊齋志異》並譽為清代筆記小說中的「雙壁」。

《閱微草堂筆記》具有鮮明的反理教傾向,這其中體現出作者對人性及社會問題的進步認識。讀者可以從那些生動的故事中感受到紀昀對宋儒議論的苛察,尤其對道學家言行的虛偽、世俗偏見的迂腐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擊。

而其中對當時社會上諸類丑惡黑暗現象的譴責,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也許還帶有明顯的封建意識,但其對社會悲劇的痛心,已足以使人們對紀昀有一個允當的評價。

除此之外,《閱微草堂筆記》保留了豐富的官場及民間掌故、民俗趣事和里巷異聞,這其中自然有不少荒誕不經、滲透著迷信糟粕的東西,但透過這些龐雜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所隱藏的歷史、文學及社會文化價值的內涵,僅就這一點而言,《閱微草堂筆記》的價值是其他作品所無法替代的。

正是由於上述這些非凡的特點,《閱微草堂筆記》在清代大量的筆記小說中獨樹一幟,鶴立雞群,成為唯一能夠與《聊齋志異》相媲美的作品,人們把這兩部作品譽為清代筆記小說中的「雙壁」,道理正在於此。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閱微草堂筆記》有過高度的評價:「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

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捌』 文言文木契正閣翻譯

原文:國朝姑蘇虎丘寺塔傾側,議欲正之, 非萬緡不可。一游僧見之,曰: 「無煩也,我能正之! 」每日獨攜木楔百餘片,閉戶而入,但 聞丁丁聲,不月余,塔正如初,覓其補綻痕跡,了不可得也。

譯文:本朝姑蘇城虎丘寺的佛塔不斷傾斜,人們商量把塔扶正回來,花費至少要上萬緡才行。一個雲游和尚見到斜塔,說:「回不必擔心,我能把它正過來!」答每天一個人帶著木楔子一百多片,關上門入塔,只聽得見裡面的丁丁當當聲音。不過一個多月,那個塔端正如初,尋找它曾經被修補的痕跡,卻終究沒有找著。

熱點內容
老師塗指甲違規嗎 發布:2025-05-10 18:35:17 瀏覽:445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