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矜的文言文

矜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3 08:10:06

① 一句古文含錦矜二字,寓意美好的有么

錦矜按現在理解壓根就不能組成詞
錦是形容詞,後邊應該跟名詞 比如錦緞 ,錦內帕,錦帶
矜持現在是容形容詞
但是古代的話
最早矜是一種兵器,如果這樣理解可以組成詞,但是也不能組成你需要的寓意美好的句子,太牽強了
我隨便來一句吧
錦矜浩然國威展,四方來賀同慶天。

② 誠實相矜,然後狀已去,奈何文言文的翻譯啊

不是「然後狀已去」,而是「然文狀已去」

這句話完整的翻譯是:「我確實很同情你,可是公文已經發下去了,你叫我怎麼辦?」
「誠」,確實,真正。「誠實」,同意連用。注意,「誠實」,古今詞義不同。「矜」,同情,憐憫。「相矜」,同情你。
「然」,然而。「文狀」,公文。
「奈何」,怎麼辦。

你應該知道三國時期的文姬姐姐吧,那姐姐是相當的有才,長的也讓曹操那樣看多MM的人都被吸引了,當年她的丈夫董祀因為觸犯法律而處死刑,文姬姐姐就在大冷天的披頭散發,赤著足去找曹操求情,這句話就是曹操說的,不過最後曹操最後還是被文姬姐姐感動了,赦免了董祀的死罪。
值得一提的是,董祀那個小子,之前對文姬姐姐很不滿,因為他對文姬姐姐的過去心存芥蒂,不過因為是曹操指婚的,所以那丫的不敢囂張,後來給文姬姐姐救後終於有點良心發現,對文姬姐姐好了起來。

③ 文言文蔡邕傳矜字翻譯

參考譯文
蔡邕字伯喈,是陳留圉地人。少年時博學多才,喜歡寫文章、研究算術和天文,精於音樂演奏。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等五侯專權肆行,他們聽說蔡邕善於彈琴,於是奏明皇帝,命令陳留太守督促蔡邕進京,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師,托詞生病回到家鄉了。他在家閑居,沉迷於古代文化,不和世人交往。他有感於東方朔的《客難》以及楊雄、班固等人借反問抒發志意的做法,於是仔細研究各家學說,肯定他們正確的說法,糾正他們錯誤的說法,寫了《釋誨》來自戒自勵。

蔡邕在吳地時。吳地有人燒桐木做飯,蔡邕聽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知道這是一段很好的木頭,就向主人要來並用這個木頭做了一張琴,果然彈出了美妙的音樂,但琴的尾部還保留著燒焦的痕跡,所以當時的人把這把琴就叫做「焦尾琴」。當初,蔡邕在陳留時,他的鄰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時大家酒喝得正高興,有一個客人在屏風後彈琴,蔡邕到門口偷偷地聽,大驚道:「啊!用音樂來請我卻有殺心,是什麼原因呢?」就回去了。僕人告訴主人說:「蔡君剛才來了,到門口卻離開了。」因為蔡邕向來是被同鄉敬重的人,主人急忙親自追上去並且追問他逃離的原因,蔡邕詳細把情況告訴了他,大家都感到茫然。彈琴的人說:「我剛才彈琴時,看見螳螂爬向一隻正在鳴叫的蟬,蟬將要離開卻沒有飛起,螳螂為之進退不停。我內心很緊張,擔心螳螂抓不到它啊。這難道就是產生殺心並且在琴聲中流露出來的原因嗎?」蔡邕笑著說:「這就完全符合了。」

董卓器重蔡邕的才學,對他很優待。等到董卓被殺後,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無意中談起此事,深為嘆息,並在表情上流露出來。王允怒斥他。立即逮捕蔡邕並把他交給廷尉去治罪。蔡邕上書謝罪,請求只刺面砍腳,以便繼續修成漢史。在朝官員們很多人同情營救他,但都未奏效。太尉騎著快馬去見王允,對他說:「蔡邕是當代少有的奇才,對漢朝的史事很熟悉,應該讓他續成後漢史,修成一代典籍。況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無確切事實,殺了他恐怕會失去人心吧?」王允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太尉退出來對人說:「王允大概要不久於人世了吧!善人是國家的楷模,史著是國家的經典。毀滅楷模,廢除經典,國家難道能夠長久?」

王允後悔,想要阻止卻來不及了,蔡邕於是死在獄中。終年六十一歲。官員學者沒有不為此而流淚的。北海人鄭玄得到這一消息感嘆說:「關於漢代的史事,還有誰能匡正呢!」兗州、陳留等地都畫他的像來稱頌他。

矜:同情

④ 適,善,當,矜,濟,因 ,為,以。求以上八個字在古文中的全部解釋,要全!

漢字 適
釋義 shì
①<動>到……去。《石鍾山記》:「余自齊安舟行~臨汝。」
②<動>出嫁;嫁。《孔雀東南飛》:「貧賤有此女,始~還家門。」
③<動>適應;順從。《孔雀東南飛》:「處分~兄意,那得自任專。」
④<動>適宜;舒適。《芙蕖》:「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耳目之觀。」
⑤<動>享受。《赤壁賦》:「而吾與子之所共~。」
⑥<副>恰好。《雁盪山》:「從上觀之,~與地平。」
⑦<副>適才;剛才。《孔雀東南飛》:「~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
zhé
<動>通「謫」。譴責;懲罰。《陳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戍漁陽九百人。」

<名>通「嫡」。正妻所生長子,正妻。《左傳?文公十八年》:「仲為不道,殺~立庶。」
【適意】適合心意;順心。

漢字 善
釋義 shàn
①<形>好;善良。《〈論語〉六則》:「擇其~者而從之,其不~者而改之。」《〈論語〉十則》:「願無伐~,無施勞。」《信陵君竊符救趙》:「晉鄙聽,大~;不聽,可使擊之。」【又】<動>具有傑出的(驚人的)成就。《墨池記》:「羲之之書晚乃~。」【又】<形意動>認為……好。《史記?留侯世家》:「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之。」
②<動>喜歡;羨慕。《歸去來兮辭》:「~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陌上桑》:「羅敷~蠶桑,採桑城南隅。」
③<形>表示贊許。同意的應答之詞。《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乃下令。」
④<名>好的行為;長處。《墨池記》:「惟王君之心,豈愛人之~,雖一能為以廢,而因為及其跡邪?」《原毀》:「一~易能也。」
⑤<動>親善;友好。《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留侯張良。」
⑥<動>善於;擅長。《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假於物也。」《賣油翁》:「陳康肅公堯咨~射。」
⑦<副>好好地。《荊軻刺秦王》:「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見臣。」
⑧<形>熟悉。《林黛玉進賈府》:「我看著面~,心裡就算是舊相識。」
⑨<動>通「繕」。修治;整理。《庖丁解牛》:「~刀而藏之。」

漢字 當
釋義 dāng
①<動>對著;面對。《木蘭詩》「~窗理雲鬃,對鏡貼花黃。」②<動>在;處在。《石鍾山記》:「有大石~中流。」③<介>在;在……時候(地方)。《蘭亭集序》:「~其欣於所遇,晢得於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④<動>擔當;擔任。《陳情表》:「猥以微賤,~侍東宮。」⑤<動>承擔;承受。《竇娥冤》:「念竇娥葫蘆提~罪愆。」⑥<動>忍受。《水滸傳》:「四下里無半點去彩,其實那熱不可~。」⑦<動>執掌;主持。《諫太宗十思疏》:「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指南錄>後序》:「北邀~國者相見。」⑧<形>相當;對等。司馬遷《報任安書》:「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與單於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⑨<動>判決;判罪。《史記?李將軍列傳》:「吏~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贖為庶人。」⑩<動>抵敵;抵擋。《赤壁之戰》:「非劉豫州莫可以~操者。」⑾<動>遮擋;遮蔽。《項脊軒志》「垣牆周庭,以~南日。」⑿<副>應當;應該。《陳情表》:「臣生~隕首,死~結草。」⒀<副>會;將會。《孔雀東南飛》:「卿~日勝貴,吾獨向黃泉!。」《赤壁之戰》:「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續發人眾。」
⒁<副>要;將要;就要。《書博雞者事》:「後不善自改,且復妄言,我~焚汝廬,戕汝家矣!」
⒂指過去的某一時間。《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dàng
①<形>合適恰當。《涉江》:「陰陽易位,時不~兮。」《采草葯》:「古法采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
②<動>適合;適應。《促織》:「將無獻公堂,惴惴恐不~意。」《芙蕖》:「群葩~令時,只在花開之數日。」
③<動>當作。《戰國策?齊策》:「安步以~車。」《智取生辰綱》:「你端的不把人~人。」
④抵押。《捕蛇者說》:「募有能捕之者,~其租入。」
⑤<動>用東西作抵押向當鋪借錢。白居易《自詠老身示家屬》:「走筆還詩債,抽衣~葯錢。」
⑥<動>抵得上;夠得上。《游黃山記》:「因念黃山~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
⑦<形>本(地);同(一天)。《智取生辰綱》:「~日直到辰牌時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飯走。」
⑧<名>器物的底部。《韓子非?外儲說右上》:「嘗公謂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無~,可以盛水乎?』」
tǎng通「倘」。如果。《荀子?君子》:「先祖~賢,後子孫必顯。」【當路】⒈當權。⒉攔路。

漢字 矜
釋義 jīn
①<動>憐憫;同情。《陳情表》:「還在故老,猶蒙~育。」
②<動>注重;檢點。《尚書?旅獒》:「不~細行,終累大德。」
③<動>自誇;誇耀。《項羽本紀贊》:「自~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④<動>莊重;自重。《論語?衛靈公》:「君子~而不爭,群而不黨。」
⑤<形>得意;驕傲。《促織》:「蟲翹然~鳴,似服主知。」
⑥<名>矛、戟等兵器的木柄。《過秦論》:「鋤耰棘~,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guān
<名>通「鰥」。鰥夫;老而無妻的人。《詩經?大雅?丞民》:「不侮~寡,不畏強御。」

漢字 濟
釋義 jì
①<動>渡;渡水。《子魚論戰》:「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滄海。」【又】<名>泛指河水。王粲《登樓賦》:「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深。」
②<動>成功;成就。《赤壁之戰》:「若事之不~,此乃天也。」
③<動>救助;幫助。《赤壁之戰》:「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世業。」
④<動>停止。《淮南子?覽冥》:「於是風~而波罷。」

<名>濟水;河流名稱,發源於河南,東流至山東入海,後來下遊河道被黃河所奪。華易算命網提供

漢字 因
釋義 yīn
①<動>因襲;遵循。《過秦論》:「蒙故業,~遺策,南取漢中。」
②<動>接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加之以師旅,~之以飢饉。」
③<動>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導大窾,~其固然。」
④<動>順應。《察今》:「變法者~時而化。」
⑤<名>原因;機會。《孫雀東南飛》:「於今無會~。」
⑥<介>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諫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則思無~喜以謬賞。」
⑦<介>介紹動作行為的依據,可譯為「依靠」、「憑借」。《廉頗藺相如列傳》:「~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⑧<介>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依照」、「根據」。《核舟記》:「罔不~勢象形,各具情態。」
⑨<介>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條件,可譯為「趁機」、「趁著」。《鴻門宴》:「請以劍舞,~擊沛公於坐。」
⑩<副>就;於是。《鴻門宴》:「貢王即日~留沛公與飲。」
⑾<連>因為;於是。《雁盪山》:「祥符中,~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屈原列傳》:「上宮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讒之。」
【因革】沿襲舊習慣和創造新方法。
【因襲】繼承。

漢字 為
釋義 wéi
①<動>做;干。《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之,則難者亦易矣。」
②<動>發明;製造;製作。《活板》:「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活板。」
③<動>作為;當作。《公輸》:「子墨子解帶~城,以牒~械。」
④<動>成為;變成。《察今》:「向之壽民,今~殤子矣。」
⑤<動>是。《出師表》:「宮中府中,俱~一體。」
⑥<動>治;治理。《論積貯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⑦<動>寫;題。《傷仲永》:「即書詩四句,並自~其名。」
⑧<動>以為;認為。《鴻門宴》:「竊~大王不取也。」
⑨<動>叫做;稱做。《陳涉世家》:「號~張楚。」
⑩<動>對待。《鴻門宴》:「君王~人不忍。」
⑾<動>算作;算是。《餚之戰》:「秦則無禮,何施之~?」
⑿<動>擔任。《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相。」
⒀<動>對付。《鴻門宴》:「今者出,未辭也,~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動。《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宋國笑。」
⒂<連>如果;假如。《戰國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賓語的用;用葯尾,表示感嘆或疑問。《蘇武》:「何以汝~見?」《鴻門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魚肉。」

漢字 以
釋義 yǐ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近,則游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

望採納

⑤ 在古文中,矜和衿的區別

矜的文言文解釋

拼音:jīn qín guān
部首:矛
部首筆畫:5
總筆畫:9
筆順:折捺折版豎撇撇捺捺折
詳細釋義
jīn
①權<動>憐憫;同情。《陳情表》:「還在故老,猶蒙矜育。」
②<動>注重;檢點。《尚書·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③<動>自誇;誇耀。《項羽本紀贊》:「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④<動>莊重;自重。《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⑤<形>得意;驕傲。《促織》:「蟲翹然矜鳴,似服主知。」
⑥<名>矛、戟等兵器的木柄。《過秦論》:「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guān
<名>通「鰥」。鰥夫;老而無妻的人。《詩經·大雅·丞民》:「不侮矜寡,不畏強御。」

漢字【衿】字的信息如下,希望對您帶來有效幫助:
衿的繁體字如→: 繁體字:< 衿 >
偽繁體:{ 衿 }
衿的拼音是:( jīn )
衿的筆畫和部首: 該字的筆畫是:{ 9 畫 } 本字的部首是:[ 衤 ]
衿字的五筆信息: 98版五筆是:PUWN 86版五筆是:PUWN

⑥ 文言中表人物性格的矜是什麼意思

矜:jīn
1. 憐憫,憐惜:矜憫(憐憫)。矜惜。矜恤。
2. 自尊,自大,自誇:矜誇。矜伐。矜恃。驕矜。
3. 莊重,拘謹:矜持。矜重(zhòng )。
在文言文中描寫人物性格使用了『矜』字,也就是這幾種解釋。

另外,矜字,還有以下兩種讀法:
矜qín矛柄。
矜guān 古同「鰥」。

⑦ 【文言文翻譯、理解】"內不足,不得不矜於外;實不至,不得不騖於名"

內心(或「內在」)不充足,便不得不向人誇耀;沒有實質,便不得不追求名分。

⑧ 猶自矜伐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舊唐書 竇威傳》:

高祖笑曰,比見關東人與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代為帝威,不亦貴乎?

「猶自矜伐」,大意是說:

還會自鳴得意,到處吹噓。

⑨ 文言中矜有哪些意思

矜有三個讀音:1.矜 [guān]2.矜 [jīn]3.矜 [qín]

  • 矜 [guān]

  • 〈名〉

  • 同「鰥」。無妻的老人。也泛指無妻的人

    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禮記·王制》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詩·小雅·鴻雁》

    不侮矜寡。——《詩·大雅·烝民》

    養孤老,食常疾,收矜寡。——《管子·幼官》

    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史記·五帝本紀》

    善者必先乎矜寡孤獨。——《說苑·修文》

    又如:矜人(貧苦可憐的人);矜寡(同「鰥寡」)

  • [動]∶同「瘝」。得病

    何草不玄,保人不矜。——《詩·小雅》

  • 另見 jīn;qín

  • 矜 [jīn]

  • 〈動〉

  • 自誇;自恃 [self-conceited;self-important;singing one』s own praise]

    矜,大也。——《廣雅》

    不矜而庄。——《禮記·表禮》。注:「謂自尊大也。」

    不可以矜而祗取憂也。

    矜其伐而恥其功。

    矜之者何?猶曰莫我若也。——《公羊傳·僖公九年》

    不敢矜其善。——《韓非子·說疑》

    矜功不立。——《戰國策·齊策》

    以矜氣作之。——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以此自矜。——宋· 歐陽修《歸田錄》

    又如:自矜(自恃);矜功(自誇功勛);矜伐(恃功自誇);矜尚(驕尊誇耀,爭出人上);矜飾(驕誇虛飾);矜寵(仗恃有寵而驕)

  • 憐憫;同情

    矜,惜也。——《小爾雅》

    爰及矜人。——《詩·小雅·鴻雁》

    矜此勞人。——《詩·小雅·巷伯》

    見人之厄則矜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注:「閔也。」

    哀矜庶戮之不辜。——《書·呂刑》

    予惟率肆矜爾。——《書多士》

    矜,惜也。——《小爾雅》

    爰及矜人。——《詩·小雅·鴻雁》

    矜此勞人。——《詩·小雅·巷伯》

    見人之厄則矜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注:「閔也。」

    哀矜庶戮之不辜。——《書·呂 刑》

    予惟率肆矜爾。——《書多士》

    天矜於民。——《書·泰誓》

    又如:矜愛(同情憐愛);矜哀(憐憫愛惜);矜念(憐憫思念);矜愍(矜憫。憐憫;憐惜)

  • 注重;崇尚

    故人矜節行。——賈誼《陳政事疏》

    又如:矜式(尊敬而效法);矜全(愛護成全);矜名(崇尚名聲);矜謔(崇尚戲謔)

  • 另見 guān;qín

  • 〈形〉

  • (形聲。從矛,令聲。作從今者誤。( qín)本義:矛柄)

  • 驕傲

    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聊齋志異》

    又如:矜浮(驕矜浮躁);矜大(驕傲自大);矜物(驕傲而瞧不起別人);矜侉(驕傲自大);矜前(炫誇從前的名聲);矜負(高傲而自負)

  • 端莊;莊重

    君子矜而不爭。——《論語》

    古之矜也廉

    又如:矜莊(端莊穩重);矜嚴(莊重威嚴);矜容(端莊的容態);矜飭(端莊嚴整);矜厲(莊重嚴厲);矜肅(莊重嚴肅)

  • 謹守,慎重

    參為人矜嚴,好修容儀。——《漢書·馮參傳》

    矜行以事君。——《大戴禮記·小辨》。注:「慎也。偽旅獒,不矜細行。」

    又如:矜奮(謹持奮勉);矜峻(謹嚴);矜裁(拘謹克制);矜煉(謹嚴而精煉);矜謹(矜持拘謹)

  • 苦,窮困

    矜其血氣,以規法度。——《莊子》。郭慶藩集釋:「矜其血氣,猶 孟子言:苦其心志也。矜者,苦也。」

  • 凶危,危險

    曷予靖之,居以凶矜。——《詩·小雅》。毛傳:「矜,危也。」 鄭玄箋:「居我以凶危之地。」

  • 急遽,暴躁乖戾 。 如:矜肆(驕縱放肆);矜糾收繚(暴躁乖戾)

  • 另見 guān;qín

  • 矜 [qín]

  • 〈名〉

  • (形聲。從矛,今聲。本義:矛柄) 同本義

    徂耰棘矜。——漢· 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矛,其柄謂之矜。——《方言》

⑩ 文言文 大道之行也中的"矜"的意思

矜——鰥,老而無妻的人

矜是通假字,在初二的文言文里吧

熱點內容
師德師風演講稿標題 發布:2025-05-11 11:22:34 瀏覽:520
小小的船優秀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11 11:06:30 瀏覽:240
老師的眼作文 發布:2025-05-11 10:38:52 瀏覽:803
擴大英語 發布:2025-05-11 09:48:26 瀏覽:473
在線教育美國 發布:2025-05-11 08:07:13 瀏覽:899
教育培訓廣告設計 發布:2025-05-11 08:07:13 瀏覽:894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發布:2025-05-11 06:32:22 瀏覽:221
佔有女老師 發布:2025-05-11 06:11:24 瀏覽:979
小學師德自查材料 發布:2025-05-11 05:04:18 瀏覽:634
教師女僕 發布:2025-05-11 04:24:51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