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術解剖學

美術解剖學

發布時間: 2020-12-03 10:31:13

❶ 大學美術解剖學知識點

重要的骨骼 肌肉 ; 醫用解剖 和藝用解剖區別 ;骨骼肌肉運動變化;

如何理解解剖學是繪畫創作的奴僕和源泉

解剖學是從造型藝術角度研究人體結構的科學,又稱造型解剖學,主要研究人體解剖,著重人體的比例、體積、外部結構以及內部結構顯露在外部的部分(如外表可見的肌肉、體表靜脈、骨突起等),研究人體根據姿態、情感、運動而形成的各種變化,揭示人的情緒、心理境況、修養和靈魂等在人體上的反映,研究和感受真的生命變動和特殊性。
薩拉的《藝用人體解剖》的觀念:「人體解剖學的研究不僅僅在於各部位的名稱及對其功能的理解,更是對我們自身這一奇妙實體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一種贊美。」(第9頁)她訴諸其中的基本思想是:解剖學不僅是一門學科,其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薩拉認為:「當代藝術家引導下的這一題材創作也會與歷史上其他時期一樣風格各異,多姿多彩。藝術家同樣地在詮釋一種視角和一種見解,以技巧、新的技術和不斷創新的想像力去創作,用果敢且富有見地的手,在對人體必定死亡的感嘆與驚詫的兩種處境中,去製作可能是供我們了解、有時又是為我們自己來描繪的人體。」(第27頁)薩拉推介的這些人體解剖作品向我們揭示了人體本身的非凡構造,也凸顯了人體在當今西方藝壇所具有的經久不衰的卓越地位。
把藝用人體解剖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繪畫創作中,真正地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嚴格地以人體結構的科學理論為依託,並善於利用人體構造的理論知識,才能較為深入、真實地描繪和造型,解決人體造型中的諸多問題。人體造型解剖學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和美術基礎教學的必要,而不是醫用解剖學。二者對人體生物特性的觀察及探索是一致的,差異是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不同。所以,用藝術家的眼光對解剖學的認知,提高對繪畫創作活動和教學實踐指導,不斷錘煉學生們繪畫作品的藝術語言,提高藝術表現力,用藝術家的眼光對解剖學的認知,提高對藝術創作活動和教學實踐指導,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解剖學是通過剖析正常的人體組織,從中獲得對人體造型結構、表情及運動規律的科學認識。但是它不可能包羅繪畫、雕塑、服裝設計等各種人體造型專業的特定技法,更不能代替不同藝術思潮對人體造型的各種方法。學習解剖學知識,必須同觀察人體標本與造型藝術實踐練習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將其中的知識變為人體造型的潛在能力。由此可見解剖學是繪畫創作的奴僕。
在列賓的《俄羅斯素描解剖教程》中曾明確指出:「人體是大自然美景中最為復雜、完美的一種形式。研究人體造型可以使美術家在各種造型藝術創作中獲得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所有造型藝術大師的創作生涯都是從研究藝用解剖學開始的。藝用解剖學歷來是畫家們必須掌握的一門學科,否則,就不能塑造出真正的藝術作品來。因此,藝用解剖學是每一個希望掌握繪畫技巧的美術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門知識。」
中國近代自有了正規美術院校以來,課程中也開始注重傳授人體結構知識,開設藝術解剖學作為美術專業的必修科目是非常必要的。
將人體造型解剖結構運用到實踐的繪畫中,不僅僅只是為基礎知識而基礎知識,基礎之所以是基礎,就是因為它是為藝術創作的更高層次服務的。沒有人體造型基本知識、造型的訓練,所謂更高層次的藝術創作就是空中樓閣,這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
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來源於實踐,藝術距離我們如此之近(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又如此之遠(藝術創作是那麼的困難)。就像很多人說藝術創作是一條寂寞、艱辛、卻又充滿了無限希望的路。由於東西方傳統文化的不同,人體解剖學在西方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並產生了大量優秀的人體繪畫作品。而中國古代人體解剖學發展緩慢。隨著20世紀初,西方人體解剖以及透視等科學的繪畫原理傳入國內,給中國的人物繪畫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文以時間為線索,通過分析古今中外的優秀的人體繪畫作品中人體解剖學的靈活運用,探尋人體解剖學對於繪畫的意義。研究人體的結構便是為了讓我們明白事物的本質,明晰結構關系中的基本規律,正如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對自然山水的深入研究一樣,這是藝術創作的基礎。但是對結構的認識不應該只停留在技術基礎的層面,擁有了升華了的精神元素和創造性的感染力才是藝術作品的真諦。
在美術人物造型中,無論是表現裸體的,還是著裝的,造型藝術要求在造型過程中,或在作品形象的內涵中、都必須將人體客觀內在的結構視覺感受根據需要表現出來。對結構的表現,不應局限在作品的外在刻畫中,更多的應是藝術家對其內涵的感受與把握,使作品形成含而不露的藝術魅力。由此可以看出解剖學是繪畫創作的源泉。
綜合以上探究我們可以分析出解剖學為何是繪畫創作的奴僕和源泉。

❸ 有學過美術解剖學的能來看看么

那是大致的表層肌肉線條,都要畫,因為人體不是外輪廓里就平平的一個體積,這些基本都是人體上出現變化的位置

❹ 美術生在大學要學解剖學嗎

美術生在大學可能會要學解刨學,但是不會太深入的學習,因為美術生在畫人的時候,可能會運用到。

❺ 美術解剖學

《藝用人體解剖學》
英國DK公司 2001年推出的《藝用人體解剖》一書,新近已由浙江攝影出版社購買國內中文版版權後翻譯出版。該書由近年在英國備受學界稱頌的女藝術家和學者薩拉·西蒙伯爾特 著述並繪制部分插圖;特別委託攝影師約翰·戴維斯 為全書拍攝了男女模特的人體攝影圖片。全書12萬字,攝影與繪畫插圖近400幅。浙攝社中文版的開本雖較英文原著同比略有縮小,但無論是正文文字還是圖片說明均屬「全譯本」,圖片也屬「照單全收」(並且直接採用DK公司原版電子圖像文本製版),在版式設計、格調以及印製質量上也與原著完全相同,這就使中文版讀者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與讀英文原著相仿的感受。

這本《藝用人體解剖》注意在圖例上對照片插圖與繪畫插圖的並用。盡力使兩者相輔相成、交相為濟。通過採用一流的、特別委託拍攝的男女模特照片,與古今繪畫名作和作者自己所畫的插圖配合在一起,該書向我們展示了如何透視到內在的人的構架來精確繪制人體的肌肉群與骨骼,從而體觀出它們的力量、平衡、姿勢及其優雅感。書中還在有關章節插入了八輻迭加於相應人體照片上的精繪解剖線描圖,顯示了人體外形與內在結構的迷人關系

書中在相應章節插入了「佳作賞析」的獨特內容。米開朗基羅的《奴隸》到羅丹的《思想者》,作者通過對大師級藝術家名作的分析,彰顯了這些不同藝術家跨越時代局限的知識水平和對解剖學的見解與運用。在每篇「佳作賞析」中都特別配備了與雕塑人物姿勢相同的模特的照片,藉以在解剖學上形成對照比較

原出版者在介紹《藝用人體解剖》這本書時指出,「掌握解剖學知識常常是藝術家理解並詮釋人體的關鍵。這本極具想像力的現代參考書適合於各個層次的藝術家,為他們素描和繪畫的技巧指點迷津」;強調它是一本「富有視覺震撼力」、「理想的參考書」,「對於在描繪人體方面想要有一種全面與當代性觀照的人來說」,它正是「一本基礎的、教你如何用一種嶄新方法來繪制人體的參考指南」

http://lib.verycd.com/2005/12/22/0000080930.html

《人體解剖學36課》2005版[RMVB]
http://lib.verycd.com/2005/07/25/0000058190.html

《麥克明彩色人體解剖圖譜》第四版
http://lib.verycd.com/2005/06/09/0000053391.html

❻ 解剖學對繪畫的幫助

在美來術人物造型中,無論是表現源裸體的,還是著裝的,造型藝術要求在造型過程中,或在作品形象的內涵中、都必須將人體客觀內在的結構視覺感受根據需要表現出來。對結構的表現,不應局限在作品的外在刻畫中,更多的應是藝術家對其內涵的感受與把握,使作品形成含而不露的藝術魅力。
在列賓的《俄羅斯素描解剖教程》中曾明確指出:「人體是大自然美景中最為復雜、完美的一種形式。研究人體造型可以使美術家在各種造型藝術創作中獲得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所有造型藝術大師的創作生涯都是從研究藝用解剖學開始的。藝用解剖學歷來是畫家們必須掌握的一門學科,否則,就不能塑造出真正的藝術作品來。因此,藝用解剖學是每一個希望掌握繪畫技巧的美術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門知識。」
人體造型解剖學是通過剖析正常的人體組織,從中獲得對人體造型結構、表情及運動規律的科學認識。但是它不可能包羅繪畫、雕塑、服裝設計等各種人體造型專業的特定技法,更不能代替不同藝術思潮對人體造型的各種方法。學習人體造型解剖學知識,必須同觀察人體標本與造型藝術實踐練習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將其中的知識變為人體造型的潛在能力。

❼ 解剖學是不是得解剖真正的人 要不要美術方面的功底

解剖學解剖的是已死去的人,主要探究他到底是以什麼原因而死,給出真相,還原事情的本來面目。不需要美術的功底。

❽ 美術學人體解剖到底要怎麼學,感覺沒什麼提高.有學習方法什麼的嗎、很苦惱啊。。。。

人體解剖學是闡述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一門
科學
,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偉大導師恩格斯說:「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精闢地論述了解剖學在醫學中的地位。因此掌握好人體形態結構的理論知識,對學習其他基礎和臨床醫學課程,有著重要的意義。但人體解剖學具有內容、名詞多,學習、記憶難的特點,不少學生感到難學、難記、難懂,從而導致學習勁頭不足,考試成績不理想。因此,為幫助廣大醫學生盡快學好該門課程,筆者根據解剖學界前輩們的經驗和多年的教學積累,結合解剖學的學習特點,談談學好人體解剖學的方法。
一、端正態度,培養對人體解剖學的濃厚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清代名醫王清任認為:「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意思是說,不了解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就無從談起對疾病的治療。因此,醫學生必須明白,人體解剖學不學不行。既然必須學,那麼就要端正態度,逐漸培養對人體解剖學的濃厚興趣,有了濃厚的興趣,必將形成敏銳的觀察力、牢固的記憶能力、豐富的想像力和靈活的思考力,必將增強學習人體解剖學的內在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做到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觀看掛圖、標本和模型
心理學認為:人對新事物的認識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完善和提高,新知識只有歸到原有知識的體系中,對原有的體系加以更新才會牢固。因此,做好課前預習是提高聽課效率的關鍵,也是掌握學習主動權的重要措施之一。人體解剖學的預習方法應以閱讀教材為主,預習的目的並非一定將下次課的教學內容全部掌握,而是要通過預習知道下次課的主要內容與其以前的哪些知識相關;出現了哪些重要名詞;感知預習的內容哪些是比較重要的、不易懂和不易理解的,並在難於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在聽課時特別給予關注。
從神經心理學角度看,記憶行為與一些情緒和心理活動密切聯系,如對事物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對探求知識的強烈慾望與信心、對操作的愉快情緒與樂趣等,諸多因素均會影響神經內分泌激素的釋放與神經反應。[1]因此,上課專心聽講是學好人體解剖學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包括七個方面的要求:(1)認真聽教師講課,並注意觀察教師對標本的示教、板書內容、講課的動作與表情等,理解教師所講內容。(2)課堂上注意聽同學的發言,在同學回答提問時,要邊聽邊想,同學回答得對或不對,如果不對,錯在何處,試想如果是自己在回答問題,該如何回答才好。這樣通過關注別人的錯誤促進了自己的提高,而許多學生則往往忽視了這個學習機會。(3)專心聽教師對自己在預習時不太懂或難懂的問題的講解。(4)記下上課時仍不理解的問題,在課後予以解決。

❾ 美術技法理論解剖學讀後感

讀過之後,全面了解了人體的骨骼、肌肉結構,熟悉了人體自身,並對繪畫、運動方面都有所幫助。

❿ 中西繪畫區別

1,線條方面:

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

2,透視方面:

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 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傢具、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競同真物一樣。

3,解剖學方面:

東洋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解剖學,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形狀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這解剖學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藝術解剖學。

4,色彩方面:

中國畫敢於突破物象本身的色彩代之以情感中醞釀的色彩,西洋畫注重利用自然光來表現美感。色彩,在傳統繪畫理論中有南齊謝赫《六法論》中的「隨類賦彩」一說,它比較尊重物象的固有顏色,但並不是機械的「自然主義」,而是敢於突破物象本身的色彩特點,代之以從情感中醞釀的色彩。

(10)美術解剖學擴展閱讀:

有關這類比較的書籍:

《中西方美術作品比較》是2010年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西方美術作品比較》內容簡介:這本美術史教材有兩個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首先,這本教材只是作為學生學習的一個綱要,給學生一種直觀的引導,更多的是聽取教師的講解。教材配以大量圖片,這樣更能從視覺上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讓他們從簡要的文字中了解最基礎的知識。

其次,以往的中、外美術史教材都是單獨編寫、分別講授,學生對美術史知識沒有縱觀的認識,更沒有把中、外美術史知識橫向聯系起來,這樣掌握的知識是斷裂的,缺乏整體性。而這本教材按時間將中外美術作品、美術家、美術風格等對比講述和分析,使學生更加全面、立體地掌握知識。希望這本教材能給教師、學生以新的感受。

熱點內容
歐文投籃教學 發布:2025-05-14 06:35:52 瀏覽:580
對配班老師的評價 發布:2025-05-14 06:34:41 瀏覽:344
師德的人物 發布:2025-05-14 06:33:09 瀏覽:175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 發布:2025-05-14 05:39:36 瀏覽:667
教師招聘考試模擬題 發布:2025-05-14 05:15:15 瀏覽:455
葯物化學習題 發布:2025-05-14 04:23:45 瀏覽:642
教育培訓章程 發布:2025-05-14 04:13:05 瀏覽:634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庫 發布:2025-05-14 03:21:37 瀏覽:461
小學語文拍手歌 發布:2025-05-14 02:17:21 瀏覽:531
魔獸有哪些 發布:2025-05-14 01:45:05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