攖文言文
A. 文言文《攖》諷刺了
攖寧
【原文】
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回其名為攖寧答。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
【解說】
摒除了「生」也就沒有「死」了,留戀「生」也就不存在「生」了。作為萬物(的本體),「道」無不有所送,也無不有所迎;無不有所毀,也無不有所成,這就叫做「攖寧」。攖寧,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而後保持心境的寧靜,只有這樣才會有所成就。
攖(yīng):擾亂,「攖寧」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保持心境的寧靜。這是莊子所倡導的極高的修養境界,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就得到了「道」,所以下一句說「攖而後成」。
簡單地說,「攖寧」就是順應自然,順其自然,順應規律,守其道。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小說《嬰寧》,估計是有此寓意在裡面的。
B. 文言文 絕櫻者言
楚莊王設酒宴賞賜他的群臣。天黑下來時,酒也喝足了,旁邊侍候的人大都醉專了,大殿上的蠟燭也滅了,屬這時有人在暗中拉扯王後的衣服。王後摸到他的帽纓給揪了下來,對楚王說:「這會蠟燭滅了,有人拉扯我的衣裳,我摸到他的帽纓揪下來了。趕快叫人拿燭火來,看被揪了帽纓的是誰。」楚王說:「別說了(譯『打住』亦可)!」馬上發出令來:「和我一起喝酒,不把帽纓揪下來,我就不高興啦。」於是,沒有一個人有帽纓了,也就不知道被王後揪下帽纓的是誰了。這樣,楚莊王又與群臣歡樂飲酒,直到宴會結束。後來吳國興兵攻打楚國,有一個人在戰斗中常打頭陣,五次沖—鋒打退敵人,取到敵方將軍的頭獻給楚王。楚王感到奇怪而問他道: 「我對你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恩寵,你為何對我這么好呢?」回答說: 「我,就是早先在殿上被揪下帽纓的那個人啊。當時就應該受刑而死,至今負疚很久了,沒能有所報效。現在有幸能做一個臣子理應做的事,還可以為您戰勝吳國而使楚國強大。」
C. 文言文解釋
本議第一
【題解】本,基本;議,討論。「本議」就是這次會議所討論的中心議題,指有關鹽鐵、均輸、酒榷等官營事業而言。
惟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
【注釋】惟,發語詞。始元:漢昭帝劉弗陵的年號。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詔書:古代帝王發布的文告。丞相:秦漢時輔助皇帝執掌國政的官員,官位最高。這里指田千秋。御史:御史大夫,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副丞相的職務。這里指桑弘羊。賢良、文學:是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其中賢良是有功名的,但沒有一定的官職。文學,統稱讀書人。語:討論。
【譯文】始元六年,漢昭帝發出詔書,讓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選的賢良、文學討論,詢問民間的疾苦。
文學對曰:竊聞治人之道(1),防淫佚之原(2),廣道德之端(3),抑末利而開仁義(4),毋示以利(5),然後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6),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朴(7),成貪鄙之化(8)。是以百姓就本者寡(9),趨末者眾(10)。夫文繁則質衰(11),末盛則本方。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12)。民愨則財用足,民侈則飢寒生。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13)。
【注釋】(1)竊聞:私下聽說。謙詞。
(2)淫佚(y@):放縱享樂。原:根源。
(3)廣:推廣,發揚。端:開端,本源。
(4)末利:經營工商業的利益。
(5)毋:不要。
(6)郡國:西漢承襲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國。郡和國合稱為「郡國」,統指地方。鹽、鐵:指鹽、鐵官營,始於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酒榷(qu8):指酒類專賣,官釀官賣,禁止私人釀酒,始於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均輸:指均輸法,即在全國各地設均輸官,掌管運輸、收購物資、調劑有無,防止私商獲取暴利。始於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全面推廣。
(7)散:破壞。敦厚:忠厚,朴,本質。
(8)貪鄙:貪婪卑鄙。化:指風氣。
(9)就:從事。本:農業。
(10)趨:追求。
(11)文:外表。質:本質。
(12)愨(qu8):誠朴,誠實儉朴。
(13)便:妥當。
【譯文】文學回答說:我們聽說治理人民的方法,應該防止產生放縱享樂的根源,發揚人們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揚仁義,不要引導他們追求財利,這樣,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復興,當今的風俗才能改變。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推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與民爭利。破壞了忠厚的本質,形成了貪婪卑劣的風氣。因此,老百姓務農的少了,熱衷於工商業的多了。外表太華麗,就使本質衰敗;工商業興盛,就會使農業衰落。工商業發展,老百姓就奢侈,農業發展,老百姓就誠朴。老百姓誠朴,財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飢寒就產生。希望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以便促進農業,限制工商業,有利於發展農業,這才妥當。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1),數為寇暴於邊鄙(2)。備之則勞中國之士(3);不備則侵盜不止。先帝哀邊人之久患(4),苦為虜所系獲也(5),故修障塞(6),飭烽隧(7),屯戍以備之(8)。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9),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10),使備塞乘城之士(11),飢寒於邊,將何以贍之(12)?罷之,不便也。
【注釋】(1)匈奴:指西漢時我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當時處在奴隸制社會階段。這里指匈奴奴隸主統治者。不臣,不服從。
(2)數(shu^):屢次。寇暴:侵擾。邊鄙:邊境。
(3)中國:指中原地區。
(4)先帝:指漢武帝劉徹。哀:憐憫。
(5)虜:這里是對匈奴的輕蔑稱呼。系獲:俘虜,掠奪。
(6)障塞,邊境險要處的城堡、要塞。
(7)飭:修整。烽燧(sh@):烽火燧煙。古代在邊境上建築高土台,發現敵情,白天放煙報警叫「燧」,晚上舉火報警叫「烽」。
(8)屯戍:屯田駐軍以戍守邊疆。
(9)蕃:繁殖,增加。長(zhang),增加。
(10)執:守。執備,守備。
(11)備塞:守備邊塞。乘城:在城上防守。
(12)贍:供給。
【譯文】大夫說:匈奴背叛不服,屢次侵擾邊境。防備它,就會使中原士兵很勞苦;不防備,他們又進犯不止。先帝憐憫邊境人民長期遭受禍害,苦於被匈奴虜掠,所以在邊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駐軍來防禦敵人。因為邊防費用不足,所以才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以補充邊防經費。現在你們想要廢除它,對內則使國庫空虛,對外則使邊防費用缺乏,讓守衛在邊疆的戰士挨凍受餓,國家用什麼去供給他們呢?廢除這些政策是很不妥當的。
文學曰: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修之於廟堂,而折沖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惡用費哉?
【注釋】ǐ語見《論語·季氏篇》。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家。
這三句是《荀子·大略篇》語。
畜:通蓄,蓄積。風:作動詞,教化的意思。
廣:推廣。懷:安撫。
這幾句話引自《春秋》庄公八年《穀梁傳》。《漢書·刑法志》亦有此文,但三處都大同小異。
這兩句話見《呂氏春秋·召類篇》。修:修明政治。廟堂:指朝廷。沖:戰車。折沖,使敵人的戰車退回去,即制服敵人。還師:使敵人退乓。
惡:何必。
【譯文】文學說:孔子說:「諸侯和大夫,不必擔心土地少,而應擔心分配不平均;不必擔心財產貧乏,而應擔心不安分守己。」所以天子不談論財富的多和少,諸侯不談論利和害,大夫不談論得和失。他們都積蓄仁義去教化民眾,推廣仁德去安撫百姓。因此,近處的人都親近歸順他們,遠處的人也對他們心悅誠服。所以,善於克敵制勝的人不必去打仗,善於打仗的人不必出動軍隊,善於統帥軍隊的人不必排列陣式。只要在朝廷上修明政治,就可以使敵人不戰而退。聖明的君主施行了仁政,就可以無敵於天下,何必要什麼費用呢?
大夫曰:匈奴桀黠(1),擅恣入塞(2),犯厲中國(3),殺伐郡縣朔方都尉(4),甚悖逆不軌(5),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6),哀元元之未贍(7),不忍暴士大夫於原野(8)。縱難被堅執銳(9),有北面復匈奴之志(10),又欲罷鹽、鐵、均輸,擾邊用(11),損武略,無憂邊之心,於其義未便也。
【注釋】(1)桀黠(xia):兇悍狡猾。
(2)擅恣:驕橫放肆。入塞:侵入長城內地。古代稱長城為紫塞,即謂紅土築成的塞垣。(3)犯厲:侵犯。
(4)朔方:漢武帝所立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西北,是抗擊匈奴入侵的前線據點之一。都尉:武官名,這里泛指地方官吏。
(5)悖逆:叛逆作亂。不軌:不法。
(6)陛下:對國王或皇帝的敬稱。這里指漢昭帝劉弗陵。垂:施。
(7)元元:老百姓。
(8)暴(p)):同「曝」,即曝露。
(9)難:原作「然」,今據楊樹達說改。被堅執銳:身穿堅甲,手執武器。(10)復:報復,抗擊。
(11)擾:原作「憂」,涉下文「憂邊」而誤,今改。擾,干擾。
【譯文】大夫說:匈奴兇悍狡猾,驕橫放肆,侵入長城內地,侵犯中原,殺害我朔方等郡縣的官吏,叛逆作亂,圖謀不軌,早就該出兵去討伐了。皇帝大施恩惠,既憐惜百姓生活不富足,又不忍心將士們證戰於荒野之中。你們這些人既然很難有身披鎧甲、手執武器到北方去抗擊匈奴的志氣,卻又想廢除鹽鐵官營和均輸法,破壞邊防軍費的供應,損害國家的戰備計劃,毫無憂慮邊境安危之心,這在道理上是很不妥當的。
文學曰:古者貴以德而賤用兵。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廢道德而任兵革,興師而伐之,屯戍而備之,暴兵露師以支久長,轉輸糧食無已,使邊境之士飢寒於外,百姓勞苦於內。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故以罷之為便也。
【注釋】語見《論語·季氏篇》。
任:用。兵革:武器,盔甲。這里指軍隊、武力。
張:設立。利官:主管財利之官,指鹽官、鐵官、均輸官等。
【譯文】文學說:古時候崇尚以德服人而鄙視武力征服。孔子說:「遠方的人不肯歸服,就修治禮樂德政招他們來。已經來了,就使他們安心住下。」現在廢棄道德而任用武力,出兵去攻打他們,屯田駐軍來防備他們,長期陳兵於外,無休無止地轉輾運輸糧食,使邊境的將士在外挨餓受凍,百姓在國內勞苦備戰。實行鹽鐵官營,設置掌管財利的官吏來供給邊防費用,這決不是長久之計。所以,還是把這些廢除為好。
大夫曰: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萬貨,農商工師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
【注釋】市朝:集市,市場。一其求:統一解決需要。
引文見《易·系辭》。
出:發展。乏:原作「乖」,盧文弨引《大典》本,明初本、華氏活字本作「乏」,《意林》三、《通典》十一、《通考》二○、《鹽政志》引都作「乏」,今據改正。殖:繁殖,即增產。
匱(ku@):缺乏,不足。
委財:積壓的財物。調緩急:調濟急需的意思。緩急,這里是偏義復詞,只用「急」的意思。【譯文】大夫說:古代建立國家的人,開辟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的途徑,溝通物資有無。通過市場統一解決各方面的需求,招來四方百姓,聚集各種貨物,使農民、商人,工匠都能在這里得到各自所需的東西,互相交換之後便各自回去。《易經》上說:「交流產品,互通有無,這樣就可以使老百姓努力生產。」因此,手工業不發展,農具就缺乏;商業不發展,物資就不能流通。農具缺乏,糧食就不能增產;物資不流通,政府財政就困難。所以實行鹽鐵官營和均輸法,正是為了流通積壓的貨物,供給急切的需要,廢除它,是不行的。
文學曰:夫導民以德,則民歸厚;示民以利,則民俗薄。俗薄則背義而趨利,趨利則百姓交於道而接於市。《老子》曰:「貧國若有餘。」非多財也,嗜欲眾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禮義防民欲,實菽粟貨財。市,商不通無用之物,工不作無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滯,工所以備器械,非治國之本務也。
【注釋】今本《老子》無此語。《老子》,古代道家的著作,相傳是老聃(dan)作的,又名《道德經》。躁:焦急不安,這里指急於求利。
實,充實。菽(sh&):豆類。粟:小米。「菽粟」,指糧食。
【譯文】文學說:用仁德教導百姓,百姓就會變得敦厚;用財利引誘百姓,風俗就會變得鄙薄,風俗鄙薄,百姓就違背仁義而追求財利,追求財利,百姓就奔走往來於道路上和集市中。《老子》上說:「貧窮的國家似乎有多餘的財富。」其實並非如此,而是百姓慾望太多,急於求利的緣故。因此,高明的執政者重視農業,抑制工商業,用禮義來防止百姓的貪欲,以充實糧食和貨財。在集市上,商人不販賣無用的貨物,工匠不生產無用的器具。所以,商業只是用來流通積壓的貨物,手工業只是生產各種用具,它們都不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事業。
大夫曰:《管子》雲:「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器械不備也。
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於財者,商工不備也。」隴、蜀之丹漆旄羽,荊、揚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兗、豫之漆絲絺紵,養生送終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聖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穀,服牛駕馬,以達陵陸;致遠窮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鐵官以贍農用,開均輸以足民財;鹽、鐵、均輸,萬民所戴仰而取給者,罷之,不便也。
【注釋】今本《管子》無此引文。
隴:漢隴西郡,今甘肅省一帶。蜀:漢蜀郡,今四川省一帶。丹:硃砂。旄(mao):氂牛尾。
荊:今湖北省一帶。揚:今安徽、江蘇等省部分地區。骨象:獸骨、象牙。柟(nan),同「楠」,即楠木。梓(z0):梓木。箭:箭竹,桿細而硬,可做箭桿。燕齊:戰國時國名。燕,今河北省北部一帶。齊,今山東省北部一帶。旃(zhan):同「氈」,即氈子。裘:皮襖。
兗(yan):兗州,今山東省西南部及河南東部。豫:豫州,今河南省一帶。絺(ch9):細葛布。紵(zh)),紵麻織成的布。
楫(j0):船槳。
服:使用,駕御。
陵:丘陵。陸:平地。
交:流通。庶物:各種各樣的貨物
【譯文】大夫說:《管子》上說:「國家有肥沃富饒的土地,而百姓還吃不飽,是由於生產工具不完善;有山林大海出產的各種物品,而百姓仍然經濟不富裕,是由於工商業不發達。」隴、蜀兩郡的硃砂、大漆、氂牛尾和鳥羽,荊、揚兩州的皮革、獸骨和象牙,江南的楠木、梓木和毛竹、箭竹,燕、齊兩地的魚、鹽、氈子和皮襖,兗州、豫州出產的漆、絲、葛布和麻布,都是人們養生送死的必需品。這些東西,都是要靠商業來流通,靠工匠來製作。所以,聖人製造船、槳,通行於江河峽谷,駕御牛馬,通行於山陵內陸;甚至到達邊遠地區,深入窮鄉僻壤,為的是流通各種貨物,便利百姓。所以,武帝設置鐵官,以供應農業需要的用具,實行均輸,使百姓富裕;鹽鐵、均輸政策是全國人民所擁戴並賴以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廢除它,是不行的。
文學曰: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於財者,不務民用而淫巧眾也(1)。故川原不能實漏卮(2),山海不能贍溪壑(3)。是以盤庚萃居(4),舜藏黃金(5),高帝禁商賈不得仕宦(6),所以遏貪鄙之俗而醇至誠之風也(7)。排困市井(8),防塞利門(9),而民猶為非也,況上之為利乎?《傳》曰:「諸侯好利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士貪,士貪則庶人盜(10)。」是開利孔為民罪梯也(11)。
【注釋】(1)淫巧:過於精巧的物品,指奢侈品。
(2)漏卮(zh9):有漏洞的酒杯。
(3)壑:山谷。
(4)盤庚:商朝的國王。萃:草。盤庚曾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初到時,居住茅屋,所以叫「萃居」。
(5)舜:古代傳說中的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領袖。舜藏黃金,見《淮南子·泰族訓》。傳說舜把黃金(即銅)藏到深山裡,目的在於堵塞人民的貪財之心。
(6)高帝:指漢高祖劉邦。為了打擊商人,劉邦曾下令,商人不得穿絲綢、乘車,租稅也很重。後來又規定商人子弟不得做官。
(7)遏:遏制,制止。醇(ch(n):純正,培養。
(8)排困:排斥,抑制。市井:本指商人做買賣的地方,這里指商人。
(9)防塞:堵塞,杜絕。利門:求利的門路。
(10)文見《說苑·貴德篇》。但文有異。
(11)利孔:謀利的門路。罪梯:犯罪的階梯。
【譯文】文學說:國家有肥沃富饒的土地,而百姓還吃不飽,是由於工商業興盛而農業荒廢的緣故;有山林大海出產的各種財貨,而百姓仍然不富裕,是由於不努力生產人們的必需品,而製作了過多的奢侈品的緣故。所以,大河的水也裝不滿漏的酒器,山林大海所產的豐富財貨也填不滿深溝峽谷。因此,盤庚住茅屋,舜藏起黃金,高帝禁止商人做官,為的是遏止貪鄙的習俗,培養人們誠朴的風氣。抑制商人,堵塞求利的門路,尚且還有人為非作歹,更何況朝廷帶頭牟利呢?《公羊傳》上說:「諸侯好利,大夫就卑鄙;大夫卑鄙,士就貪財;士貪財,老百姓就要偷盜。」這就是打開了求利的門路,給人們提供了犯罪的階梯。
大夫曰: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方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故郡國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故曰均輸。開委府於京師,以籠貨物。賤即買,貴則賣。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貿利,故曰平準。平準則民不失職,均輸則民齊勞逸。故平準、均輸所以平萬物而便百姓,非開孔利為民罪梯者也。
【注釋】貢輸:把特產運送到京師里,進貢給中央。
苦惡:指東西質量粗劣。
委府:倉庫。
籠:收歸國有的意思。
縣官:指朝廷、政府。實:實物。
貿利:下文作「侔利」,《史記》、《漢書》皆作「牟利」,都是舊社會投機商哄抬物價,牟取暴利的意思。
平準:平定物價。這里指平衡物價的政策。
失職:失業。
齊勞逸:勞逸均衡。
【譯文】大夫說:過去各地諸侯,把本地特產作為貢物運到京城,往來既麻煩又困難,貨物大多數很粗劣,有的東西的價值還不夠抵償它的運費。因此,在各郡國設置均輸官,來幫助運輸,便利於遠方交納貢物,所以叫做均輸。在京城設立倉庫,用來收購和貯存貨物,物價賤時就買進,物價貴時就賣出。因此,政府手裡掌握著實物,商人不能牟取暴利,所以叫做平準。實行平準,百姓就能各安其業;實行均輸,百姓的勞逸就均衡得當。所以,平準、均輸是為了平抑物價而方便百姓,決不是打開牟利的門路而成為人們犯罪的階梯。
文學曰:古者之賦稅於民也,因其所工(1),不求所拙(2)。農人納其獲,女工效其功(3)。今釋其所有(4),責其所無(5)。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問者(6),郡國或令民作布絮(7),吏恣留難(8),與之為市(9)。吏之所入,非獨齊、阿之縑(10),蜀、漢之布也(11),亦民間之所為耳。行奸賣平(12),農民重苦(13),女工再稅,未見輸之均也。縣官猥發(14),闔門擅市(15),則萬物並收。萬物並收,則物騰躍(16)。騰躍,則商賈侔利。自市(17),則吏容奸(18)。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19),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20),未見准之平也。蓋古之均輸,所以齊勞逸而便貢輸,非以為利而賈萬物也。
【注釋】(1)工:工巧,這里引申為特產。
(2)拙:笨拙。這里指不擅長的。
(3)女工:指勞動婦女。效其功:呈獻自己的勞動成果。功,這里主要指紡織品。(4)釋:放棄。
(5)責:索取。
(6)間者:近來。
(7)布絮:粗的絲綿。
(8)恣留難:任意刁難。
(9)與之為市:強行收購。市,交易。
(10)「阿」原作「陶」,今據洪頤煊說校改。阿,今山東省東阿縣。齊、阿都是漢代絲綢的著名產地。縑(jian):細絹。
(11)漢:今陝西省漢中一帶地區。「蜀」、「漢」都是漢代麻布的著名產地。(12)行奸賣平:用欺詐的手段,低價買進,高價賣出。
(13)重(ch¥ng)苦:加倍受苦。
(14)猥發:亂發號令。猥,雜亂。
(15)闔門:關閉城門。擅市:壟斷市場。擅,獨占。
(16)騰躍:飛漲。
(17)自市:指官吏自己經營貿易。
(18)吏客奸:官吏和姦商互相勾結。容,包庇。
(19)「吏」原作「而」,今據攖寧齋鈔本、沈延銓本及《續漢書·百官志》注、《通典》改正。待其急:等到買主有緊急需要時,高價出賣,即囤積居奇。
(20)輕賈:不法商人。
【譯文】文學說:古時向百姓征稅,是徵收他們的特產,不強求其不能生產的東西,所以農民交納農產品,婦女交納紡織品。現在,放棄他們生產的東西,而索取他們不能生產的東西。百姓只好賤價賣出自己的產品,換回政府所要徵收的東西,以滿足其需求,近來,有的地方命令百姓生產布絮,官吏任意刁難,強行收購。官吏所徵收的,不僅是齊、阿的細絹,蜀、漢的麻布,而且也有民間所生產的其他物品。他們採用欺詐手段,低價收購,使農民加倍受苦,婦女再次納稅,看不到所謂均輸均在哪裡。官府亂發號令,關閉城門,壟斷市場,什麼東西部收購。什麼東西都收購,物價就飛漲。物價飛漲,商人就能牟取暴利。官吏自己經商,就會和姦商勾結,豪吏、富商乘機囤積居奇,等到市場上缺貨時就高價出害。這些奸商污吏,低價購進以高價出售,看不到所謂平準平在哪裡。古代的均輸是用來調節勞逸,便利貢物的運輸,並不是為獲取暴利而收購一切貨物。
力耕第二
D. 文言文《攖》諷刺了什麼
攖(yīng):擾亂,「攖寧」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保持心境的寧靜。專這是莊子所倡導的極高屬的修養境界,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就得到了「道」,所以下一句說「攖而後成」。
簡單地說,「攖寧」就是順應自然,順其自然,順應規律,守其道。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小說《嬰寧》,是有此寓意在裡面的。
E. 「攖」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接觸,觸犯:~怒。~其鋒。
2、擾亂,糾纏:「不以人物利害相~」。
~寧(道家所追求的一種修養境界,指心神寧靜,不被外界事物所擾)。
F. 文言文「嬰」字的翻譯是什麼
釋義:①<名>嬰兒。
②<動>纏繞。
③<動>通「攖」,專觸犯。
G. 「負」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
1, 依恃,憑仗 負,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說文》
秦貪,負其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藝文類聚·吳均·與朱元思書》
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左傳·襄公十四年》
其異姓負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漢·賈誼《治安策》
守自負年德,易之。――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2.通「背」。背負。以背馱物。引申為負擔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列子·湯問》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負晉侯出諸廁。――《左傳·成公十年》
3.背倚,背靠著
有眾逐虎,虎負隅,莫之敢攖。――《孟子·盡心下》
背負青天而莫之千閼者。――《莊子·逍遙游》
4.抱持
徐衍負石入海。――鄒陽《獄中上樑書》
5 承擔,擔當
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6.背棄,違背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田榮者,數負項梁。――《史記·項羽本紀》
7.欠債;欠缺;缺少
僕少負不羈之才。――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通家尚負責(債)數鉅萬。――《漢書·鄧通傳》
8.失敗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孫子·謀攻》
遇敵處戰則必北。――《荀子·議兵》
以決勝負。――《資治通鑒》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宋·蘇洵《六國論》
H. 攖是什麼意思
攖
拼音: yīng , 筆劃: 14
部首: 扌 五筆: rmmv
基本解釋:攖
(攖)
yīng
接觸,觸版犯:攖怒。攖其權鋒。
擾亂,糾纏:「不以人物利害相攖」。攖寧(道家所追求的一種修養境界,指心神寧靜,不被外界事物所擾)。
筆畫數:14;
部首:扌;
I. 文言文「嬰」字的翻譯
釋義:①<名>嬰兒。
②<動>纏繞。
③<動>通「攖」,觸犯。
J. 文言文《莊子.徐無鬼》意思解析
徐無鬼因女商見魏武侯,武侯勞之曰:「先生病矣!苦於山林之勞,故乃肯見於寡人。」徐無鬼曰:「我則勞於君,君有何勞於我!君將盈耆欲,長好惡,則性命之情病矣;君將黜耆欲,掔好惡,則耳目病矣。我將勞君,君有何勞於我!」武侯超然不對。少焉,徐無鬼曰:「嘗語君,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①德也;中之質,若視日;上之質,若亡其一。吾相狗,又不若吾相馬也,吾相馬,直者中繩,曲者中鉤,方者中矩,圓者中規,是國馬也,而未若天下馬也。天下馬有成材,若恤若失,若喪其一。若是者,超軼②絕塵③,不知其所。」武候大悅而笑。徐無鬼出,女商曰:「先生獨何以說吾君乎?吾所以說吾君者,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從說之則以《金板》、《六韜》。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為數,而吾君未嘗啟齒。今先生何以說吾君,使吾君說若此乎?」徐無鬼曰:「吾直告之吾相狗馬耳。」女商曰:「若是乎?」曰:「子不聞夫越之流人乎?去國數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見所嘗見於國中者喜;及期年也」,見似入者而喜矣;不亦去入滋久,思人滋深乎?夫逃虛空者,藜藋④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入足音跫然而喜矣,又況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⑤吾君之側乎!」
徐無鬼見武侯,武侯曰:「先生居山林,食芧栗⑥,厭蔥韭,以賓寡人,久矣。夫今老邪?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其寡人亦有社稷之福邪?」徐無鬼曰:「無鬼生於貧賤,未嘗敢飲食君之酒肉,將來勞君也。」君曰:「何哉!奚勞寡人?」曰:「勞君之神與形。」武侯曰:「何謂邪?」徐無鬼曰:「天地之養也一,登高不可以為長,居下不可以為短。君獨為萬乘之主,以苦一國之民,以養耳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許也。夫神者,好和而惡好。夫奸,病也,故勞之。唯君所病之,何也?」武侯曰:「欲見先生久矣。吾欲愛民而為義偃兵,其可乎?」徐無鬼曰:「不可」。愛民,害民之始也;為義僵兵,造兵之本也。君自此為之,則殆不成。凡成美,惡器也。君雖為仁義,幾且偽哉!形固造形,成固有伐,變固外戰。君亦必無盛鶴列於麗譙⑦之,無徒驥於錙壇之宮,無藏逆於得,無以巧勝人,無以謀勝人,無以戰勝人。夫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養吾私與吾神者,其戰不知孰善?勝之惡乎在?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夫民死已脫矣,君將惡乎用夫偃兵哉!」
①狸:山貓。②超軼:超越。③絕塵,不知其所止。④藜藋:(lídiào)灰菜
⑤謦欬(qīngkài):咳嗽,喉中出聲音。⑥芧(xù)栗:橡子 ⑦麗譙:高樓。
選自《莊子.徐無鬼》
翻譯
徐無鬼由女商介紹見魏武侯,武侯慰勞他說:「先生貧困了!你苦惱山林的勞苦所以才肯來見我。」徐無鬼說:「我則是慰勞你的,你有什麼來慰勞我呢?你要是滿足嗜欲,增長好惡,那麼性命的實質就要受損傷了;你要廢棄嗜欲,除去好惡耳目就要受困苦了。我要慰勞你,你有什麼要慰勞我的呢?」武侯若有所失而不回答。過不一會兒,徐無鬼說:「我試告訴你,我的相狗術。下等狗的才質,只是捕獸得食而止的,這是山貓的德性;中等才質的狗,眼睛看得高望得遠,上等的才質好像忘掉自己的身體。我的觀狗術,又不如我的觀馬術。我觀察馬,直的地方與繩墨相符合,彎曲的地方與鉤相符合,方的地方與矩相符合,圓的地方與規相符合,這就是國家最好的馬,然而還趕不上天下最好的馬。天下的好馬有天生成用才性,走起路來像有憂思,又像喪其一偶,像這樣的,超越絕塵,不知所止,不知去向。」武侯很高興地笑了。徐無鬼出來。女商說:「先生究竟怎樣使我的君主這么高興呢?我所以取悅我君主的,橫說用《詩》、《書》、《禮》、《樂》,縱說用《金板》、《六韜》兵書。行事而大有功效的,不計其數,可我的君主過去沒有開口微笑過。現在先生用什麼對我君主說教,使我的君主如此高興呢?」徐無鬼說:「我特意將相狗馬之術告訴了他,」女商說:「就是這樣嗎?」說:「你沒聽過在越國的流放的人嗎?離開祖國不幾天,看到所認識的人就高興,離開祖國十天一個月,看見曾見過的人就喜歡;至於離開祖國一年的人,只要見到像似自己國家的人就高興;不就是離開人越久,思念人也就越深嗎?流落到空地的人,灰菜塞滿黃鼠狼往來的途徑,踉踉蹌蹌居住在空野,聽到人的走路的腳步聲就高興起來,又何況是兄弟父母的說笑聲在他的旁邊呢!很久了,沒有人以真誠的語言在我君主的身旁談笑了啊!」
徐無鬼去見魏武侯,魏武侯說:「先生身居深山老林,吃橡子,食蔥韭,你擯棄我已很長時間了。你現在老了嗎?是想求得酒肉的滋味呢?還是為我的國家造福呢?」徐無鬼說:「無鬼出身貧窮低賤,不曾敢想享用你的酒肉,是來慰勞你的。」武侯說:「怎麼?你怎樣來慰勞我?」徐無鬼說:「慰勞你的精神和形體。」武侯說:「什麼意思?」徐無鬼說「天地的養育之功是一視同仁的,身居高位不可自以為長,身居低位不可自以為短。你獨自力萬乘的君主,奴役一國的人民,用以奉養耳目鼻口的私慾,而心神不能自得。心神喜好和德而厭惡悖道。悖道是一種毛病,所以來慰勞你。只有你犯這種毛病,為什麼呢?」武侯說:「想見先生很久了。我想愛民,為了義而停止用兵,可以嗎?」除無鬼說:「不可以。愛民,是害民的開始,為了義而停止用兵,是製造戰爭的禍根。你從這里去做,就會危險而不會成功。凡是成就美名的,就是作惡的工具,你雖然要行仁義,但接近作偽啊?仁義的形跡必定要造成作偽的形態,成功了必定要自誇,有變亂必定有公開的戰爭。你一定不要將盛大的軍隊象鶴群一樣排列在高樓之間,不要集合步騎兵於輜壇的宮內,不要隱藏矛盾去妄取,不要用巧詐去勝人,不要以陰謀去勝人。那種殺害別人的士兵和民眾,奪取養育別人的土地,用來奉養我們的私慾和滿足我們的心神需要的戰爭,不知有什麼好處?不知勝利在什麼地方?你不如停止戰爭,修養胸中的誠心,來順應天地的自然情意,而不攪擾他物。人民這樣卻能免除死亡,你哪裡還用得著講什麼停止戰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