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的文言文
① 滅吳雪恥文言文翻譯
勾踐滅吳 原文: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曰:「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遂使之行成於吳。
勾踐滅吳翻譯:
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後,就向全軍發布號令說:「凡是我的父輩兄弟及全國百姓,哪個能夠協助我擊退吳國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向越王進諫說:「我聽說過,商人在夏天就預先積蓄皮貨,冬天就預先積蓄夏布,行旱路就預先准備好船隻,行水路就預先准備好車輛,以備需要時用。一個國家即使沒有外患,然而有謀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將士不能不事先培養和選擇。就如蓑衣斗笠這種雨具,到下雨時,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現在您大王退守到會稽山之後,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麼能算晚呢?」說罷,就握著大夫文種的手,同他一起商量滅吳之事。隨後,越王就派文種到吳國去求和。
② 文言文吳下阿蒙的寓意
形容一個人進步,今非昔比!
三國時,吳國有位將領,名叫呂蒙。他一直跟隨孫權南征北戰,為東吳的建國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位呂蒙不愧為英勇的戰將,然而,自小未曾讀書,所以,文墨沒有,行事粗魯,又全不懂禮儀文飾。大家都呢稱他為「吳下阿蒙」。
一次,孫權與呂蒙在一起時,孫權說:「呂將軍,你現在與我一起執掌國家大政,應該多讀點書,學點歷史和文化知識,這樣才好。」
呂蒙一聽,馬上說:「我一天軍務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讀書?以前,我不讀書,不是照樣帶兵打仗嗎?」
孫權笑著回答:「要說忙,你不會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來,就抽空讀了《史記》、《漢書》和各種兵書。
「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帶兵打仗經常都忘不了讀書,越老越喜歡看書。東漢的開國之君劉秀,時常手不離書,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
「要說讀書與不讀書,那可大不一樣。書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聰明;書中的歷史經驗教訓,可給人啟示警惕。我治國理政,許多都是從書中受到教育啟發的。」
聽了孫權的這一番話,呂蒙才知讀書的重要,從此以後,每天軍務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時間來讀書。他還聘請了二位文士,來指導他讀書。
開始讀書時,呂蒙倒沒什麼特別感受。漸漸地,呂蒙讀出味來,眼界不斷開闊,思路日益活泛,才發覺自己以前的許多愚昧無知。於是,越讀越有味,後來竟成為一位飽學之士。
周瑜去世後,孫權任命魯肅為大都督。這位魯肅是吳國一位名士,學問淵博,讀書破萬卷。他與呂蒙都在周瑜手下做過事,常戲謔呂蒙,「吳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魯肅到呂蒙的駐軍去巡視。空閑時,呂蒙主動與他談起學問來,魯肅大感意外。開初,呂蒙是以請教者的身份與魯肅交談;不一會,呂蒙提了幾個問題,魯肅都答不上來;後來,魯肅只有聽呂蒙一個人講的份了。」
聽完呂蒙高談闊論,引經據典,魯肅十分驚嘆地說:「想不到你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學富五車了!本人敬服萬分!」
魯肅去世前,推薦呂蒙接替了他的職務,深受孫權的器重。
東吳自立國後,一直想奪回關羽鎮守的荊州,但一直沒有成功。而荊州一日不奪回,就對東吳有一天威脅。
呂蒙當上統帥後,一面採取各種軍事步驟,一面聯合魏國,終於使一代名將關羽敗走麥城,奪回了荊州。
③ 吳孝子傳文言文翻譯
吳孝子傳
——魏禧冰叔《魏叔子文集》【又見於清張潮評輯《虞初新志》】
【原文】
孝子姓吳,名紹宗,字二璧,建昌新城縣人,世居梅溪里。性聰敏,幼善屬文。萬曆丙午,督學駱公日升,拔置諸生第一,時年二十,屢試輒高等。
孝子父道隆,善病,久之,痹不能起,前後血並下,醫葯十餘年,無效者。戊午正月病甚,孝子惶恐無所出,乃齋戒沐浴,焚香告天地,刺肘上血書,將謁太華山,自投捨身崖下代父死。
太華山者,撫州崇仁縣之名山也,距新城三百里,相傳神最靈異。諸來謁者,有罪輒被禍不得上,甚則有靈官擊殺之,同行人聞鞭聲錚然;或忽狂病,自道生平隱惡事。而神殿左有懸崖陡絕,曰「捨身崖」。人情極不欲有生者,則擲身投之,頭足盡破折死。
孝子既告天作疏,明晨獨身行。二日,至山上,宿道士管遜吾寮。同寮宿者,南昌鄉先生二人,同郡邑諸生三人。十八日,孝子升殿,默禱焚疏既,同寮人相邀游著棋峰,路經捨身崖。孝子於是越次前行,至崖所歘然投身下。同行人驚絕,不知所為,一時傳駭,聚觀者千人。道士使人買棺往就殯,自山頂至崖下,路迂折四十里。而殿上道士急奔崖所,呼眾人曰:「誰言吳秀才投崖死也?今方在神座下叩頭,方巾道服如故。」眾群走殿上視之,果然。
方孝子之自投崖也,立空中不墜,開目視,足下有白雲起;又遙望見石門,門上一大「孝」字。俄而見三神人命之曰:「孝子,吾左側石有仙篆九十二畫,汝謹記之,歸書紙食汝父,不獨卻疾,且延年矣。」更授催生、治痢瘧、驅瘟咒並諸篆。孝子叩頭謝畢,身已在殿上。孝子乃言:「吾如夢中也。」
孝子既定,疾走歸,一日有半而至家,至則父垂絕,不能言。孝子急書九十二畫篆焚服之,室中人皆聞香氣。甫入口,父即言曰:「是何葯耶?」明日起坐啜粥,旬日疾大愈。孝子徒步反復六百里,不飲食者五日。而父乃益康強善飯,以詩酒自娛,年九十二,耳目清明,無疾終焉。
由是孝子名聞遠近。邑大冢宰塗公國鼎與為同道友,進士黃端伯、過周謀,舉人黃名卿、塗伯昌,貢士璩光孚,皆拜為弟子。孝子當國變時,避亂泰寧,以病卒諸生廖愈達家。愈達,予所傳三烈婦夫也。愈達來新城,主孝子子吳長祚,予故並得交。一日而見孝子之子,烈婦之夫,為榮幸焉。愈達言:「孝子生平好名義,輕財,往往出錢物為人解訟斗。既感神應,益自修。人病苦者,恆用符篆救之,以施葯為名。」
魏禧論曰:聞孝子常詣太華山,登座附神耳語,為人祈禱,頗不經。然邑君子往往道其事甚悉。梅溪東出四十里,為南豐縣,縣貢士趙希乾者,與禧交。母嘗病甚,割心以食母;即剖胸,心不可得,則叩腸而截之。母子俱無恙。其後胸肉合,腸不得入,糞穢從胸間出,而穀道遂閉,飲食男女如平人。假謂非有神助,其誰然哉?其誰然哉?
[張山來曰:古有以祝由治病者,今「九十二畫篆」,以及痢瘧諸篆,殆即其道耶?然吾以為必孝子行之,乃能有驗;若人人可行,斯又理之所難信者矣!]
④ 「吳訥為官清廉」的文言文有哪些
原文
吳文恪由醫士薦舉,仕至副都御史。其按貴州還,有司以黃金百兩饋公,追送至夔(kuí)州。公不發封,反之,題詩其上曰:"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並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
翻譯
吳訥是由醫士舉薦的,官位達到了監察御史。吳訥巡視貴州返回時,有官員用黃金百兩饋贈他,追著送到夔州。吳訥沒有打開,退回了未啟封的百兩黃金,還在上面題詩一首寫道:"(我帶著)簡朴的行裝向東返還,將要渡過前面最危險的灘頭。如果有贓私和土特產,就任由它沉沒在江中。"
簡介
吳訥,[元](1372~1457),字敏德,號思庵,江蘇常熟雙溪(今吳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元惠宗至正十八年。學兵法,習騎射。至正間,授建德路判官。明兵克徽州,取道入建德,訥以義兵萬戶守昱關阻之。再戰不利,隨元帥阿魯輝退屯浙西札溪,於石壁題"怪石有痕龍已去,落花無主鳥空啼"句,凄涼悲憤,不下於項羽之被圍垓下,遂亦自刎死。訥本工詩,有萬戶集《元詩選》傳世。
選自
選自清·褚人獲《堅瓠集》
相似舉例:
1.范仲淹為人正直
2.夏將軍有絕技
3.乞丐張二功成身退
4.歐陽修幼子小名「和尚」
5.徐孺子論「眼中瞳子」
6.孫楚向靈床作驢鳴
7.真宰相劉沆
8.吳起殺妻求將
9.唐臨為萬泉丞
10.楊務廉巧作機械人
11.神筆胡應麟
12.倪雲林有潔癖
13.劉敏中志向不凡
14.楊補之梅畫惹蜂蝶
15.鑒真和尚東渡日本
⑤ 文言文吳擇仁翻譯
吳擇來仁字智夫。興國人。初源為雍丘縣土簿。哲宗元祐中,因治金水河堤入朝奏事,為宰相范純仁所賞識。徽宗建中靖國初年,京郊發生災荒,民飢而為「盜」者甚多,朝廷調他為泰康縣令。他到任後,設法安撫,患乃平。中貴人譚稹家奴犯法,他依法處理;乃遭稹誣陷。後朝廷派員壹究,無任何罪狀,徽宗乃親自召見。時值宋朝將進攻吐蕃,於是任他為副使。從招討使王厚出征,克蘭、廓城柵十三處,以功進升為京畿路(開封附近)都轉運使。鄭州城壞後,他受命重修;有人向徽宗說:新城雜以沙土,反不如舊城堅固。徽宗派人取城上土塊檢驗,堅硬異常;於是被提升為戶部侍郎兼開封府尹。
⑥ 勾踐滅吳的文言文全部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曰:「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遂使之行成於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大王,私於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沈金玉於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於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國之罪,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勾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行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北至於御兒,東至於鄞,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其達士,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哺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沒,又郊敗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也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願也。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余何面目以視於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遂滅吳。
⑦ 晏子使吳的文言文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摭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煉,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晏子(?—前500),名嬰,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後為卿,歷任靈公、庄公、景公三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他主張以禮治國,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編輯本段原文
原文 晏子使吳,吳王謂行人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於辭、習於禮者也。」命儐者曰:「客見則稱『天子請見』。」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然後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
翻譯 晏子出使吳國時,吳王對手下說:「寡人聽說晏嬰善於言辭,熟悉禮制,等晏嬰晉見寡人時,命接待人員以天子尊稱寡人。」第二天晏子進宮見吳王,命人通報,負責迎接的人說:「天子有令,命晏嬰晉見。」晏子顯出局促不安的樣子,通報人又說:「:天子有令,命晏嬰晉見。」晏子幾次顯出局促不安的樣子:「我受齊王之命出使吳國,不知怎麼搞的怎會來到周天子的宮廷,請問到底這個世上有沒有吳王呢?」吳王立刻說:「夫差有請。」於是以合於諸侯身份的禮儀接待晏子。
本段評點
這個寓言故事,表現了晏子的機智敏捷、能言善辯的才幹,同時也表現了他熱愛祖國、維護祖國尊嚴的可貴品質。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應該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⑧ 《吳母王氏》文言文
吾母姓鍾氏,名令嘉,出南昌各族,行九。幼與諸兄從先外祖滋生公讀書。十八歸先府君。時府君年四十餘,任俠好客,樂施與,散數千金,囊篋蕭然,賓從輒滿座。吾母脫簪珥,治酒漿,盤罍間未嘗有儉色。越二載,生銓,家益落,歷困苦窮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無愁蹙狀,戚黨人爭賢之。府君由是計復游燕、趙間,而歸吾母及銓寄食外祖家。
銓四齡,母日授四子書數句;苦兒幼不能執筆,乃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點畫,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既識,即拆去。日訓十字,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至六齡,始令執筆學書。先外祖家素不潤,歷年飢大凶,益窘乏。時銓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於母。母工纂綉組織,凡所為女工,令小奴攜於市,人輒爭購之;以是銓及小奴無襤褸狀。
先外祖長身白髯,喜飲酒。酒酣,輒大聲吟所作詩,令吾母指其疵。母每指一字,先外祖則滿引一觥;數指之後,乃陶然捋須大笑,舉觴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既而摩銓頂曰:「好兒子,爾他日何以報爾母?」銓稚,不能答,投母懷,淚涔涔下,母亦抱兒而悲;檐風幾燭,若愀然助入以哀者。
記母教銓時,組綉紡績之具,畢置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讀,咿唔之聲,與軋軋相間。兒怠,則少加夏楚,旋復持兒而泣日:「兒及此不學,我何以見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於床,擁被覆雙足,解衣以胸溫兒背,共銓朗誦之;讀倦,睡母懷,俄而母搖銓曰:「可以醒矣!」銓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銓亦泣。少間,復令讀;雞鳴,卧焉。諸姨嘗謂母曰:「妹一兒也,何苦乃爾!」對曰:「子眾,可矣;兒一,不肖,妹何托焉!」
庚戌,外祖母病且篤,母侍之,凡湯葯飲食,必親嘗之而後進,歷四十晝夜,無倦容。外祖母瀕危回,泣曰:「女本弱,今勞瘁過諸兄,憊矣。他日婿歸,為言:『我死無恨,恨不見女子成立』。其善誘之!」語訖而卒。母哀毀骨立,水漿不入口者七日。閭黨姻婭,一時咸以孝女稱,至今弗衰也。
銓九齡,母授以《禮記》、《周易》、《毛詩》,皆成誦。暇更錄唐宋人詩,教之為吟哦聲。母與銓皆弱而多病,銓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未嘗寢;少痊,輒指壁間詩歌,教兒低吟之以為戲。母有病,銓則坐枕側不去。母視銓,輒無言而悲,銓亦凄楚依戀之。嘗問日:「母有憂乎?」曰:「然。」「然則何以解憂?」曰:「兒能背誦所讀書,斯解也。」銓誦聲琅琅然,爭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銓即持書誦於側,而病輒能愈。
十歲,父歸。越一載,復攜母及銓,偕游燕趙秦魏齊梁吳楚間。先府君苟有過,母必正色婉言規,或怒不聽,則屏息,俟怒少解,復力爭之,聽而後止。先府君每決大獄,母輒攜兒立席前,曰:「幸以此兒為念。」府君數頷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銓學甚急,稍怠,即怒而棄之,數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撲之,令跪讀至熟乃已,未嘗倦也。銓故不能荒於嬉,而母教由是益以嚴。
又十載,歸。卜居於鄱陽。銓年且二十。明年,娶婦張氏。母女視之,訓以紡績織纖事,一如教兒時。
銓生二十有二年,未嘗去母前。以應童子試,歸鉛山,母略無離別可憐之色,旋補弟子員。明年丁卯,食廩餼;秋,薦於鄉,,歸拜母,母色喜。依膝下廿日,遂北行。每念兒,輒有詩;未一寄也。明年落第,九月歸。十二月,先府君即世,母哭而瀕死者十餘次,自為文祭之,凡百餘言,朴婉沉痛,聞者無親疏老幼,皆嗚咽失聲。時,行年四十有三也。
己巳,有南昌老畫師游鄱陽,八十餘,白發垂耳,能圖人狀貌。銓延之為母寫小像,因以位置景物請於母,且問:「母何以行樂?當圖之以為娛。」母愀然曰:「嗚呼!自為蔣氏婦,嘗以不及奉舅姑盤匜為恨;而處憂患哀慟間數十年:凡哭母、哭父、哭兒、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樂為!」銓跪曰:「雖然,母志有樂得未致者,請寄斯圖也,可乎?」母曰:「苛吾兒及新婦能習於勤,不亦可乎?鳴機課夜,老婦之願足矣,樂何有焉!」
銓於是退而語畫士。乃圖秋夜之景:虛堂四廠,一燈熒熒;高梧蕭疏,影落檐際;堂中列一機,畫吾母坐而織之,婦執紡車坐母側;檐底橫列一幾,剪燭自照憑畫欄而讀者,則銓也。階下假山一,砌花盤蘭,婀娜相倚,動搖於微風涼月中。其童子蹲樹根,捕促織為戲,及垂短發、持羽扇、煮茶石上者,則奴子阿同、小婢阿昭也。
圖成,母視之而歡。銓謹按吾母生平勤勞,為之略,以請求諸大人先生之立言而與人為善者。(選自《鳴機夜課圖記》)
4譯注
譯文
我的母親姓鍾,名叫令嘉,出身於南昌府名門望族,排行第九。她在小時候和幾個哥哥一起跟著我外祖父滋生公讀書,十八歲嫁給我父親。那時我父親四十多歲,性情俠爽,愛結交朋友,喜把財物施捨給別人,散給人家許許多多金錢,使得家裡箱櫃里東西都一空如洗。家中常常賓客滿座,我母親拿下金玉首飾,換了錢辦酒席,席上酒菜豐盛,毫不減色。結婚兩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經歷了窮困的生活,別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親卻心情坦然沒有憂愁的樣子。親戚和同族人,個個贊她賢慧。由於這樣,我父親能再到北方去做官,把我母親和我寄放外祖父家靠他們生活。
我四歲的時候,母親每天教我《四書》幾句。因為我年齡太小不能拿筆,母親就把竹子削成為細絲,把它折斷彎成一撇一捺一點一畫,拼成一個字,把我抱上膝蓋教我認字。一個字認識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個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絲拼成前一天認識的字,直到沒有錯誤才停止。到我六歲時,母親才叫我拿筆學寫字。我外祖父家素來不富裕,經歷了幾年的災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時候我和年幼的僕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親親手做的。母親精於紡織刺綉,她所做的綉件、織成品,叫年幼的僕役帶到市場上去賣,人們總是搶著要買。所以我和年幼僕役從來衣冠整潔,不破不爛。
外祖父高身材、白鬍子,喜歡喝酒。酒喝得高興,就大聲念他做的詩,叫我母親指出詩句的缺點。母親每指出一個字不妥當,外祖父就斟酒一杯喝下肚;指出幾個字以後,他就樂乎平地捋著胡須大笑,舉起酒杯大聲說:「想不到我老漢竟有這樣的好女兒!」接著撫摩我的頭頂,說:「乖孩子!你將來用什麼來報答你娘啊?」我年紀小不會回答,就投到母親懷里,眼淚索索地流下來,母親抱了我也傷心起來,檐下的風,吹著幾上的燭,象是非常傷感,同情人們的哀傷。
回憶我母親教我的時候,刺綉和紡織的工具都放在旁邊,母親膝上放著書,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著書讀。母親一邊手裡操作,一邊嘴裡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讀書聲,夾著吱吱啞啞的織布聲,交錯在一起。我鬆懈的時候,她就拿戒尺打我幾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說:「兒啊,你這時候不肯學習,叫我怎麼去見你爸!」到半夜裡,晚上十分寒冷,母親坐在床上,拉起被子蓋住雙腳,解開自己衣服用胸口的體溫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讀;我讀得睏倦了,就在母親懷里睡著了。過了一會母親叫醒我說:「可以醒來了!」我睜開眼睛看見母親,母親的臉上才流下了眼淚,我也哭起來。歇一下,再叫我讀;直到頭遍雞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諸位姨媽曾經對我母親說:「妹妹啊,你就這一個兒子,何苦要這樣!」母親回答說:「如果兒子多就算了,但是這一個兒子不賢,我將依靠誰呢!」
庚戌年,外祖母病勢嚴重。母親侍候外祖母,所有病人吃的湯葯、茶水、食物,母親一定先嘗過再給她吃。服侍四十晝夜,沒有倦怠的樣子。外祖母臨死前,流著眼淚說:「女兒身體本來虛弱,現在為了服侍我,比哪個哥哥都勞累,真把你拖垮了。哪天我女婿回來,替我說:『我死沒有別的怨恨,只恨看不見我外孫成家立業』。希望你們好好誘導他!」說完就死了。母親萬分哀傷,七天不飲不食。親戚和鄰里,當時人人誇她是孝女,到現在還是這樣說的。
我九歲時,母親教我學《禮記》、《周易》、《毛詩》,都能夠背誦。閑暇的時候又抄錄唐宋詩人的詩,教我朗誦古詩。母親和我兩人都身體弱、多病。每當我生病,母親就抱了我在室內來回走動,自己不睡覺;我病稍稍好一點,她就指著貼在牆上的詩歌,教我低聲念誦作為游戲。母親生病,我總是坐在她枕邊不離開。母親看著我,經常說不出話而感到悲傷的樣子,我也很傷心地依戀著她。我曾經問她:「母親,您有什麼不快樂嗎?」母親說:「是不快樂。」「那麼怎樣能讓母親高興呢?」母親說:「你能把讀的書背給我聽,我就高興了。」於是我背書琅琅的書聲,和葯罐煎葯水沸聲和在一起。母親微笑著說:「我的病稍好了一些了!」如果母親生病的時候,我就拿著書在母親旁邊背誦,這樣,她的病就會好。
我十歲時,父親回家來了,過了一年,父親帶著母親和我,一起出門,到過河北、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江蘇、湖南、湖北好多地方。父親做錯了事情,母親一定認真地用委婉的話規勸他;遇到父親發怒不聽她的,她就屏住氣不說了,等父親消了氣,又反復勸說,到父親聽了她的話才停止。父親每次審理有關人命的重案,母親總是拉著我立聾他桌子前面說:「您不要忘記,您還有這樣一個兒子!」父親就頻頻點頭。父親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讀書時,脾氣急躁,我稍有一點不認真,他就發怒,把我丟在一旁,幾天不理睬我,母親就流著眼淚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書讀熟才放過我,從來不覺自己疲累。所以,我從不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母親對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嚴格。
過了十年,我們回鄉,在鄱陽縣定居下來,我那時將近二十歲。第二年,娶妻子張氏。母親把媳婦當親生女兒一樣看待,教她紡紗織布、刺綉縫紉,象我小時候教我讀書一樣。
我生下二十二年,從來沒有離開過母親。有一次,因為要應童子試,回到原籍鉛山,向母親告別,她一點也沒有捨不得我離開的神情。後來我考中了秀才。第二年是丁卯年,領到了廩膳生的生活補貼費;秋天,中了舉人。回來拜見母親,母親臉上現出了高興的表情。在父母身邊住了二十天,就到北方去。母親每次想念我,總寫詩,但是一首也不寄給我。第二年我考試落第,九月份回家。十二月份,父親去世。母親哭得死去活來十幾次,自己寫了祭文祭父親,共有一百多句,辭句真誠衷婉而沉痛,聽到的人不論是親疏老幼,個個嗓音哽塞、哭不成聲。這一年,母親四十三歲。
己巳年,有位南昌的老畫師來到鄱陽,年紀八十多歲,滿頭的白發長過兩耳,能夠畫人的相貌。我請他來給我母親畫幅小像,因此,我請示母親,畫像左右怎麼安排景物,又問她:「娘用什麼來娛樂,把這些畫上去讓娘高興。」母親傷感地說:「唉!自從我到蔣家來做媳婦,常常把趕不上侍候公婆認為遺憾;到今天,在憂愁和痛哭里過了幾十年:哭娘、哭爺,哭兒子、哭女兒短壽死去,現在又哭丈夫了!我欠缺的只是一死,有什麼高興的啊!」我跪下說:「盡管如此,娘有沒有想到什麼高興的事情卻還沒有得到的,望您同意畫在這圖像上,行不?」母親說:「只要我兒子和新娘子能夠勤勤懇懇,不就可以了嗎?在布機聲里夜裡教你念書,我老太婆的願望就夠了,其他還有什麼樂趣啊!」
於是,我從母親處退出來,去把她的要求告訴了畫師。畫師就畫了幅秋夜的景色:堂屋裡四面空敞,中間掛盞明亮的燈;屋外一株高大的梧桐,樹影落在屋檐上;堂屋中間排一座布機,畫我母親坐在機上織布,我妻子坐在母親旁邊搖紡車;屋檐下橫擺一隻書桌,映著桌上的燭光靠著窗欄上讀著書的,是我,台階下一座假山,階邊的花和盆中的蘭,抖抖瑟瑟,在微風和清涼的月光下搖動。那個蹲在梧桐樹下捉蟋蟀玩的小孩子,和垂著短發、手拿羽毛扇在石上煮茶的女娃,就是書童阿同、丫環阿昭。
畫好了這張圖,母親看了,非常喜歡。所以,我特地把我母親勤勞的一生,寫了這篇概略的記敘,為的是請求著書立說、鼓勵人們善行的大人先生,據此寫出完善的文章來。
⑨ 以「吳」字開頭的文言文
初三的沒有以吳開頭的 我是剛畢業的 找了課本 沒有 你要的是什麼版本的
⑩ 吳爾渥經典文言文台詞
1、不來以一眚掩大德。——源《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2、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