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評課用語
❶ 小學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評課稿
教學至今,聽過不少教師的課,但李XX老師的《光的傳播》一課,給我的印象最深:本節課採用多媒體加演示實驗的課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有趣的故事情景引入為突破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標,合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學生小組討論,分組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通過探究自主總結、整理獲取有關「光的傳播」知識。整個教學活動突出了光的直線傳播規律這一重點,突破了對光的直線傳播條件的認識、利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現象的難點,有效實現了三維目標,特別注重知識獲得的探究過程。
1.巧設情境,導入新課
李老師用如來佛祖要求「孫悟空與光娃(光源的兒子)」比試賽跑開始,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入課題,讓學生處在濃厚的興趣中,巧妙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課題導入特別,切合學生實際,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徵。
在創設的情景中李老師還創造性的加入了本節課的知識點,讓學生從中尋找,概括出來,使學生在獲得精神愉悅的同時,學習了物理知識,並且培養了他們的分析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注重探究,教法靈活
李老師具有很強的親和力,組織學生討論積極,學生分組實驗探究主動有效,實驗器材准備科學合理,充分顯示了光在氣體、液體、透明固體(果凍)中的直線傳播路線,很好的探究了光的直線傳播。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靈活,多媒體應用得當,豐富多彩的圖片、光源的舉例、影子的成因、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等很好地體現了多媒體課型形象直觀的特點,降低了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適時展現了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
教學活動中通過環環相扣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合作完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學過程」和「探究的科學方法」,教給學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3.從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會
整個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生活實際,擴大了與學生的交流面,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多種教學方法交替運用,使知識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得到掌握,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教學方法應用靈活得當,課堂效率高,教學效果好。
另外,還讓學生知道,物理知識來源於社會,服務於社會,用光的直線傳播知識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簡單現象: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排隊、瞄準,激光準直等,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4.注重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
教學活動中,李老師將學習的重心向知識探究轉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了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全面育人的新課程理念。
在教學中通過對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反對迷信、崇尚科學的科學史觀教育。
在講到「人造光源」一詞時,延伸介紹了人類用火的發展史,使學生們感受到了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
五、賞識教育,評價及時
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各種表現作出相應的評價,並給予及時的表揚,推行賞識教育。尤其是進行小組討論時,對討論積極、回答正確的同學獎勵給他實驗時的果凍,引起了其他同學的羨慕之心,更增強了這些同學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得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其他同學也能避短揚長,有助於學生間的競爭與合作。
六、基本功扎實,精講精練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李老師基本功扎實,教學經驗豐富,雖年逾四十,仍能學習多媒體這一先進的教學手段,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學習的榜樣。所選習題都各有側重,對課上所講授的知識點,既有練習又相互補充,很好的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
但李老師的課也有些微的不足:這節課的實驗都相對較簡單,教學時,教師完全可以放手,只給學生器材,讓他們自己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及進行實驗後的討論交流,那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實驗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另外,應該給點時間讓學生記憶基本概念和規律,讓學生養成做筆記的習慣,這都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同時也能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再就是,學生不必過早的接觸科學探究,雖然實驗中難免會有所涉及,但不必把探究的七要素全部搬出來,按步驟進行;並且七要素也不是每個實驗都必須有的,也可以只有幾個要素組合完成實驗。
總體來看,李老師的這節課,是成功的,對我的教學還是有一定啟發的,也使我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會抽出更多的時間學習各種理論知識,豐富自己,以期在新課改的路上走的更遠!
❷ 小學科學如何評課
我認為至少注意以下幾點:
1、看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和學生年齡特點;
2、看看教師是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環節按學生知識接受能力是否遞進;
4、看教師自身知識運用能力及教學方法;
5、看教師是否能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
6、看看教學目標是否達標;
7、看看這堂課是否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8、看看教師對本堂課存在的問題和長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❸ 小學科學怎麼寫教研員點評稿
你要點評什麼,抓住主要的一個點,開始分析有理有節,用一句話證明一件事的科學性,
❹ 小學語文評課用語。實用的
《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滿童趣童真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請求燕子,啄木鳥等給自己治病,可它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正當蚜蟲們得意的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時,七星瓢蟲把它們一掃而光。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長著,吐出了雪白的棉花。這篇課文寓生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生動,有情趣,非常符合兒童的特點,並且對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有一定的啟發和滲透作用。
根據本文的特點,查老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體驗情感,指導朗讀上,讓學生自己體會課文角色的內心世界,讀好請求的語氣。這一點正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中指出的:"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知識點是簡單的,但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是有難度的,所以老師的課堂設計是相當重要的。
查老師這一堂課上得非常成功,給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較好的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理念
"以人為本",重視讓學生在自主地參與和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如:第一自然段中對"盼望"一詞的處理,查老師先讓學生對著課件邊讀邊圈出那個壞蛋的名字,再進行角色變換:小朋友,你們就是棉花姑娘,在你們身上有許多可惡的蚜蟲(指圖片)在吸取你們的營養,這時候你有什麼感受 然後引導學生朗讀,通過角色的互換來體驗朗讀時的語氣,從而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體驗棉花姑娘生病時痛苦的心情,進而產生理解"盼望"醫生來治病。使學生進入 中華勵志網 ,為下面進行感情朗讀指導做好鋪墊。
二,"以讀為本",加強讀書實踐。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如:2——4自然段的處理,這三小節結構相似,傳統的方法對教材的處理是精講第2自然段,3,4自然段段讓學生小組學習。而查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創設的情境中,針對每一個環節都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驗,有一種節節深入,環環相扣的層次感,一種抑揚交錯,張弛有度的節奏感。先是情感誘導:1,棉花姑娘,在你最難受,最痛苦的時候看到燕子來了,你心裡怎麼想 為什麼 帶著你的心情讀一讀。2,啄木鳥飛來了,棉花姑娘說——聽了棉花姑娘的話,知道為什麼不幫了嗎 3,青蛙跳來了,棉花姑娘高興地說——棉花姑娘生病了,為什麼還那麼高興 還會帶著怎樣的心情請求 三次同樣的請求,老師用不同的方法引導,讓學生悟出不同的感受。(高興——失望——痛苦,急切),這樣的朗讀指導落實了語言實踐過程,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各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使整個課堂活了起來。查老師至始至終都讓學生置於課本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感覺自己就是棉花姑娘,同時在情境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不由自主由情生情。
聽完查老師的這節課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從中我得到了許多感悟,也看到了自己進步的方向,我將從這些優秀的展示課上,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