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為利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練習答案
1.C
2.歷史事實是曹操外行來條件比較差源,而在那個封建禮教社會,對人的外貌是非常看中的,朝廷選拔官員就就必須在形象上得過關,所以曹操命崔琰(文中的名字錯了)代替。至於追殺來使,是因為不論這個曹操是真是假,都不能說他的不好。另外,據我所知,崔琰也為魏王所殺。
如過下面那位仁兄多看一點古書,就知道在古時,容貌對人是多麼重要了。
還要補充一點,古語雲:「英雄識英雄,惺惺惜惺惺。」能看出誰是真正英雄的人必是英雄,曹操斬殺此人,以絕匈奴後患。
這則故事出自南朝劉義慶編的世說新語,可以參照書中其他有關曹操的故事理解。
3.不能形容魏王
魏王是「捉刀人」啊,一股氣質逼人不凡!況且還是作者有意的貶低。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大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氣質不凡,外表也一定不俗!什麼「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3.首先先幫你把題目出完。用匈奴人的眼光,對魏王進行一個肖像描寫?
答案是:只見他矮胖短小, 身高不及當時的七尺(約一百五十五公分),圓臉、大眼、短須,雖然其貌不揚,卻一副英雄模樣。
2. 30篇課外文言文及答案
一.《詩畫皆以人重》(王士禛)( 濰坊市2002年中等學校招生考試)
予嘗謂詩文書畫皆以人重,蘇、黃遺墨流傳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敦、京、卞②豈不工書,後人糞土視之,一錢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使顏魯公④書雖不工,後世見者必寶之,非獨書也。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選自《明清閑情小品賞析》)
註:①王士禛,清代詩人。②兼金,價值等於平常金子幾倍的好金子。③章敦、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長書法。④顏魯公,即顏真卿。封魯國郡公,人稱「顏魯公」。工書法,自創一體,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
18.下列句中加點「然」與其他三句中加點「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則弛然而卧 B.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C.雜然而前陳者 D.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1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
(1)一錢不直 直: (2)後世見者必寶之 寶:
20.翻譯下面句子。(4分)
(1)後人糞土視之
譯文:
(2)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
譯文:
2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作者認為詩歌、文章、書法、繪畫是否受人重視都與人的品格有關。
B.作者認為蘇軾、黃庭堅的書法繪畫作品流傳下來不只是因為他們技藝高。
C.作者認為章敦、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於書法的人。
D.作者認為顏真卿的書法其實不好,後世喜歡的原因是顏真卿的品德好。
22.填空。(4分)
(1)「蘇、黃」中的「蘇」指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他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古傳唱,其最後兩句「 , 。」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懷念和祝願。(2分)
(2)永叔,即歐陽修,字永叔,北宋文學家。初中課本里,他的《醉翁亭記》中描寫山間四時景色的句子是:野芳發而幽香, ,風霜高潔, ,山間之四時也。(2分)
二.閱讀文言文選段,完成4~13題。(15分)(2002年太原市中考題)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4在(甲)段橫線上填寫原文。 (1分)
5(甲)段描寫的內容是 (1分)
6「朝暉夕陰」的「暉」,意思是 (1分)
7 請你寫出兩句初中課內學過的含「涯」字的古詩名句,要求句中的「涯」與(甲)段中「橫無際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
答:
〔乙〕余聞而愈悲。孔子日:「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8(乙)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於虎也。」孔子還有關於學習方法的名言,請寫出你在初中課內學過的一句。 (1分)
答:
9 (乙)段中有《捕蛇者說》一文的主旨句,請用現代漢語說說它的意思。(2分)
答:
10 (乙)段「今以蔣氏觀之」的「觀」與(甲)段 一句中的「觀」,表意相同。(1分)
〔丙〕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請由(丙)段聯系全文,寫出《馬說》的主旨句。 (1分)
答:
12寫出兩句初中課內學過的含「見」字的古詩名句,其中的「見」與(丙)段畫線句中的「見」用法相同。 (2分)
答:
13聯系今天的現實生活,請你換一個角度,談談對人才問題的看法。(3分)
答:
三.藉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熟讀精思》,理解大意,然後答題。(7分)
閱讀提示:朱熹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有豐富的治學和講學的經驗。「熟讀精思」是作者吸收前人的讀書經驗,概括總結出來的讀書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鑒意義。文章雖是文言,卻明白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熟讀精思(節選) □ 朱熹(2002年湖北宜昌市中考)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吉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①看字,子②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③,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④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①[詳緩]仔細從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牽強暗記]勉強硬記。 ④[漫浪]隨隨便便。 ⑤[急]要緊。
1.給「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中的「見」字註上拼音。(1分)
________
2.在我們學過的文言詞語中,還有哪些詞與文中加點的「余」字意思相同?請任寫一個。(1分)
_____________
3.根據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兩個方框內各填一個字。(1分)
______ _ _________
4.寫出「不待解說,自曉其義」這句話的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讀書要善於積累。古人關於讀書有許多名言名句,你積累過嗎?請任意寫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能變易新聲。得幸於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審①上曉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嬪御歌,必為奇巧聲動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眥睚②殺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輩以程藝天下無雙,欲以動上意。會幸苑中,樂將作,遂旁設一虛坐,置琵琶於其上,樂工等羅列上前,連拜且泣。上曰:「汝輩何為也?」進曰:「羅程負陛下,萬死不赦;然臣輩惜程藝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為恨。」上曰:「汝輩所惜羅程藝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③法也。」卒不赦程。(安徽省2002年初中語文競賽試題)
[注] ①審:明白,清楚。
②眥睚:怒目相視的樣子。借指小的怨恨。
③高祖:唐代開國皇帝李淵;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2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8分)
⑴ 能變易新聲
⑵ 會幸苑中
⑶ 樂工等羅列上前
⑷ 卒不赦程
22.下列加點的詞中,意思相同的一組是(4分)
A.得幸於武宗 B. 必為奇巧聲動上
不得永奉陛下 置琵琶於其上
C.由是得幸 D.程一日果以眥睚殺人
會幸苑中 以是為恨
23.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1) 他工輩以羅程藝天下無雙,欲以動上意。
(2) 汝輩所惜羅程藝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24.用文中語句填空。(4分)
羅程「果以眥睚殺人」的原因是「 」,樂工為羅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羅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25.你從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啟示?(每點啟示用一句話概述,標上序號)(4分)
五.《禮論》(節選) 苟子(6分)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①。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②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③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註:①窮:困境。②分:區分,辨別。③屈:竭盡。
15.為下面語句加上標點符號。
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16.寫出下面語句的大意。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自己的話概括這一語段的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閱讀《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選文,回答問題。(8分)
項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②項梁。梁 父 即 楚 將 項 燕為 秦 將 玉 翦 所 戮③ 者 也 項 氏 世 世 為 楚 將 封 於 項④ 故 姓 項 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⑤,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學。
秦始皇帝游會稽⑦,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⑨籍矣。
【注釋】①下相:秦地名。②季父:諸叔父中的最小者。③戮:殺,這里指失敗自殺。④項:古地名。⑤去:放棄。⑥竟:完成。⑦會稽:山名。⑧族:滅族。⑨憚:畏懼。
16.(2分)用「/」給下面文字斷句。(注意:此題不要求加標點)
梁 父 即 楚 將 項 燕為 秦 將 玉 翦 所 戮 者 也 項 氏 世 世 為 楚 將 封 於 項 故 姓 項 氏。
17.(6分)項羽與劉邦爭霸,最後自刎烏江,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悲劇英雄。選文表現了他哪些鮮明的性格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02年長沙市中考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店鋪),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2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久而不聞其香」與「廣起,奪而殺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與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鮑魚之肆」代指污濁的環境,也比喻惡人聚集的地方。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可譯為:因此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必須慎重地選擇和他相處的人。
22.根據文意,君子要「慎處」的原因,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是:近朱者赤, (1分)
23.對這個成語所包含的觀點你有什麼看法?請簡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草書大王(2002年廈門市中考題)
張丞相好書而不工。當時流輩①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險處④,侄罔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⑤:「汝胡不早問⑥,致余忘之。」
注釋:①流輩:人們。②自若:像自己原來的樣子,不變常態。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險處:書法中筆畫怪誕的地方。⑤詬(gòu):責罵。⑥胡:為什麼。
14.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1)張丞相好草書而不工 ( )
(2)使侄錄之 ( )
(3)侄罔然而止 ( )
(4)執所書問曰 ( )
15.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代詞(4分)
例:予觀夫巴陵勝狀(我)
(1)皆譏笑之 ( )
(2)詬其侄曰 ( )
(3)汝胡不早問 ( )
(4)致余忘之 ( )
16.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這則故事中該責怪的人是誰?為什麼?(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02年廣東省湛江市中考題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 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2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今者臣來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駕 北面:向著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處
24.翻譯「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為現代漢語。(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概括寫出這則寓言的寓意或給你的啟示。(不超過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閱讀下面兩則文言短文或片斷,分別回答文後的問題。(2002年濟南市中考題)
(一)
弈之優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
4.依據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各組一個成語。(2分)
①雖護前者不能諱也
②各是其所是
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
6.作者說:「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看的?請舉出具體事例說說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意見。(2分)
(二)楊布打狗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選自《列子》)
[注] 緇(zī):黑色。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 天雨,解素衣
② 豈能無怪哉
8.從下面的短語中任選一個,解釋其意思。(若兩個都解釋 ,則按第①個計分)(2分)
① 衣素衣而出
② 迎而吠之
9.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停頓兩次)。(2分)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來
10.讀了這則故事,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是怎樣悟出來的?(2分)
十一.《蜘蛛與蛇》薛福成(2002年寧波市中考)
嘗見一蜘蛛布網壁間,離地約二三尺,一大蛇過其下,昂首欲吞一蜘蛛,而勢稍不及;久之,蛇將行矣,蜘蛛忽懸絲而下,垂身半空,若將追蛇者;蛇怒,復昂首欲吞之,蜘蛛引絲疾上;久之,蛇又將行矣,蜘蛛復懸絲疾下,蛇復昂首待之,蜘蛛仍還守其網。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飆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蛇狂跳顛擲,以至於死。蜘蛛乃盬②其腦,果腹而去。(《庸庵筆記》)
註:①飆:暴風。這里指迅速。②盬(gǔ:)吸飲。
2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4分)
①既克,公問其故 ②齊師敗績
③果腹而去 ④如是者三四次
2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登軾而望之 戰於長勺
(A) 而勢稍不及 (B) 苛政猛於虎也
蜘蛛乃盬其腦 以首俯地
(C) 今乃掉尾而斗 (D) 以尾擊柳
2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2分)
①嘗見一蜘蛛布網壁間 ②將鼓之 ③欲窮其林
④殫其地之出 ⑤我將東徙 ⑥溫故而知新
(A)①④ (B)①② (C)②⑤ (D)③⑥
26.下列句子的句式與例句「夫戰,勇氣也」相同的一項是(2分)
(A)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B)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C)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D)微斯人,吾誰與歸?
27.把(甲)文中加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原文: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
28.①(甲)文中魯軍克敵制勝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時機是在 之時;(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時,乘其不備,致蛇於死地。(請以文章原話回答)(2分)
②(甲)(乙)兩文揭示的一個共同道理是 (1分)
十二.(2002年溫州市語文中考題)
吾昔少年時,所居書室前,有竹柏雜花,叢生滿庭,眾鳥巢其上。武陽君①惡殺生,兒童婢僕,皆不得捕取鳥雀。數年間,皆巢於低枝,其鷇可俯而窺也。又有桐花鳳四五百,翔集其間,此鳥羽毛,至為珍異難見,而能馴擾③,殊不畏人,閭里間④見之,以為異事。此無他,不忮⑤之誠,信於異類也。
〔注釋)①武陽君:蘇軾的母親。②鷇(kòu):初生的小鳥。③馴擾:馴服順從。④間里間:這里指鄉里人。⑤忮():嫉妒,歧視。
27.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眾鳥巢其上(巢:鳥窩) B.其類可俯而窺也(窺:看)
C.武陽君惡殺生(惡:厭惡) D.至為珍異難見(至:極)
28.對下面句子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翔集其間。意思是:(很多鳥)在樹間飛翔棲息。
B,殊不畏人。意思是:(這些鳥)很特殊,不怕人。
C.閭里間見之,以為異事。意思是:鄉里人見了,都認為是一件不尋常的事。
D.信於異類也。意思是:被鳥類所信賴。
29.簡要說說你從本文中得到的啟示。(3分)
答
2003年全國各省市中考課外文言文集萃答案
一.18.B (2分。A、C、D中的「然」,……的樣子,B然,這樣)19. (1)直,同「值」。 (2)寶,以……為寶(把……當作寶貝),或珍愛、喜愛、喜歡。 (2分。每詞1分)20.(1)後來的人們(都把他們的書法)看作糞土。 (2)古代的人大都會書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書法)才能流傳得久遠。(4分。每句2分,意思對即可)21.D (2分。作者假設即使顏真卿書法不好。因為他的品德好,也會受到後人的重視。說明品德對於書法的重要)22.(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2)佳木秀而繁陰 水落而石出者。(4分每句1分,有錯別宇該空不得分)
二.4 銜遠山,吞長江(錯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5 岳陽樓之大觀(或洞庭湖(岳陽樓)的雄偉景象)6 日光(或陽光)7 ①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或天涯若比鄰) ②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或斷腸人在天涯) (標准同4)8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寫半句不得分。或學而時習之,或溫故而知新,或默而識之,標准同4)9誰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這毒蛇更厲害的呢?評分說明:大意對1分(關鍵詞理解有誤不得分),表述1分(標准同2)。10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或予觀夫,或予觀夫巴陵勝狀)」11隻要答出「其真不知馬也」即可得分(標准同4)12 ① 風吹草低見牛羊 ② 路轉溪頭忽見 (標准同4)13 要點:人才不應屈服現實,甘被埋沒,應有「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精神,尋求機會,展示才華。評分說明:與原文觀點一致不得分,能換角度談l分,分析深刻有創新l分,表述1分(標准同2)。
三、1.Xiàn 2.予、吾、我(供參考。大意相近即給分) 3.眼、口(順序不可顛倒) 4.不等解釋,自然明白它的意思(供參考。大意相近即可得分) 5.無「標准答案」,只要所寫的是古人談讀書的句、言,均給分。錯一個字扣1分。
四.21.(8分)(1)變換。 (2)正好,恰好。(3)排列,排成行列。(4)終於22.(4分)D
23.(6分) (1) 其他的樂工們認為羅程的演奏技藝天下無雙,想利用這個理由使皇上改變主意。 (2) 你們這些人惋惜的只不過是羅程的技藝,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傳下來和法律。
(各3分) 24.(4分)①恃恩自恣 ②惜程藝天下第一(或:以程藝天下無雙) (各2分)
25.(4分)示例:①英明的統治者會以國法為重,不會因偏愛和人情而廢法。 ②恃恩自恣終會釀成大錯。 ③ 人才雖能得,但法律是無情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應是平等的。 (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即可得滿分)
五、共30分。(一)共6分,每小題2分。15.標點正確,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16.大意明確,如:人生下來就會有慾望,有了慾望而得不到滿足,就不能不有所追求。17.用自己的話概括,語言准確、精練,如:制定「禮」的緣由。又如「禮」是怎樣制定出來的。
六.16.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前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17.圍繞「輕視讀書學習(或學不專一),崇尚、炫耀武力,胸懷大志,(或叛逆性格)」等三方面來答即可。
七.14題考點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掌握的程度。解法導引:1)短文已給六個注釋,這樣譯文則易。2)選項句詞義不難解。3)可結合句子、文段譯句之後再理解詞的用法。答案:(1)喜愛(歡);(2)叫、讓;(3)迷惑(迷惑的樣子)(迷惑而無所得);(4)拿,持。(4分,每題1分) 15題考點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用法掌握的程度。解法導引:1)已有譯文和解土題的基礎。2)結合語境可解釋出來。答案:(1)他;(2)他的(或」他」);(3)你(4)我。
16題考點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譯句的能力。解法導引:有14題、15解題的基礎及思路,此題易解。答案:(1)這是什麼字(呢)?(2分);(2)(張)丞相(仔仔細細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認識。(2分)(16題只要基本正確即可得分) 17題考點分析:本題考查掌握內容發表見解的能力。解法導引:1)有做14題的基礎就能掌握內容。2)文中只有二人——張丞相及侄兒,因侄兒並沒有什麼不對。且該責備的原因文中已列出,自然易答。答案:該責怪的人是張丞相。(2分)原因:①自己書寫不好,還驕傲自滿,不聽勸告,不改正錯誤。②自己字跡潦草,還埋怨侄兒不早點問。(原因寫①或②都可得分)(2分)
八.23 D(「用」是「物資」、「財物」之意) 24 即使馬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錯譯、漏譯「雖」、「此」、「非」字每 字扣0.5分) 25 (做事)方向錯了,條件越好,結果越糟。(大意對或言之成理即可)
九.21.B 22.近墨者黑 23.能辯證地分析這個觀點,並能言之成理的給2分,表達不清楚的扣1分。
十.4.①舉例:諱莫如深 諱疾忌醫 直言不諱 供認不諱 ②舉例:獨行其是 各行其是 自行其是 是古非今 5.雙方互相譏笑,沒完沒了,簡直連觀看下棋的人都不如了。 6.略 7.①下雨②感到奇怪 8.①穿著白色的衣服出去②沖著楊布叫 9.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 10.觀點舉例:①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②遇事要善於思考。
十一.23.①已經戰勝 ②潰敗 ③離開 ④像這樣24.D 25.B 26.B27.我看到他們的車轍混亂,又望見他們的軍旗倒下去了,所以(才請您下令)追擊他們。28.①彼竭我盈 意稍倦,以首俯地。 ②弱者如果能抓住機會,那麼弱小者也可以戰勝強大者。
十二.27.A 28.B 29.例如: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3. 誠子書文言文閱讀答案
《誠子書》,又叫《誡子書》,作者: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品德,靠靜來修身,靠儉來養德,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安靜焉,才能來源於學習,不學習無法擴展才能,沒有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有甩成就。享樂過度就不能掛歷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和時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時間一同消失了,象枯枝敗葉一樣凋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晚年守著破房子痛惜過去,還怎能來得及呢?
【閱讀訓練】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靜以修身
②儉以養德
③非澹泊無以明志
④非寧靜無以致遠
2.本文作者就哪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又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答:
3.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麼?
答:
4.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
答:
答案:1.①用恬靜來修養自己的身心②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③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④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2.作者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強調的是一個「靜」字:修身須要靜,學習須要靜,獲得成就也取決於靜。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把「靜」與「躁」加心對比,增強了論述效果。3.告誡兒子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4.非澹泊無心明志,非寧靜無心致遠。
4. 歐陽修勤學文言文答案
一、1.朗讀
背誦
2.寫
文章
3.到 大
4.以及
二、1.(歐陽修的)母親用蘆葦在地上寫畫。
2.以讀書為任務。
3.B
三、自己做吧
四、宋 文學(或史學)
(以上內容不知是不是你題目的答案,我做的練習題的答案是這樣的)
5. 文言文答案
一、重點字詞解釋。
嗜:非常喜歡
致書:得到書
假借:借
走送之:跑著去送還借來的書
既加冠:加冠之後,指已成年.古時男子20歲舉行加冠儀式,表示已經成人.後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20.
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碩,大.
叩:請教
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
填:擠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援:引.提出
質:詢問
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請教(表示尊敬而專心)
或:有時
叱咄:訓斥,呵責
禮愈至:禮節更加周到
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窮冬:隆冬
皸裂:皮膚因寒冷乾燥而開裂
至舍:到學舍
僵勁:動僵
湯:熱水
沃灌:澆洗
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再:又
食:食物
被綺綉:被同披,這里是穿的意思.綺綉:華美的衣服
腰白玉之環:腰佩白玉環
右備容臭:右邊掛著香袋
燁然若神人:閃彩照人的樣子好像仙人
緼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緼,舊絮.敝,破
慕艷:羨慕
二、重點句子翻譯
1.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
2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
3.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因為我心中有自己的樂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別人了。
三、課文內容理解:
1.作者能遍觀群書的原因
⑴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為人守信)
2.從那些方面寫求教不易
1我站在旁邊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向他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敢多說;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
2前輩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屋子,他從不把言辭和表情放溫和些。
3.文中先寫自己少年求學的艱難與刻苦,目的作用略
4.課文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
兩方面1沒有書2向老師請教
5.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下刻苦學習精神對你有什麼啟發?結合自己實際談一下。
言之有理及可
四.主要默寫練習
1.寫借書的句子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寫抄書的句子:
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寫還書的句子:
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
4.寫跋涉之苦的句子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5.寫冷凍之苦的句子
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6.寫衣食簡陋的句子:
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6. 書劍俠事文言文答案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婦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駛 駛:迅捷
B.以木夾函之 函:木匣
C.逆旅主人跪白前事 白:稟報
D.比東歸,再往訪之 比:等到
B(作動詞用,函:包,裝)(3分)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女子俠義之狀的一組是(3分)
①遇一婦人,可三十餘,高髻如宮妝。 ②又漫應曰:「去處去。」③徒手握束香擲地,眾皆仆。
④此奴敢來作此狡獪,罪合死。吾當為一決! ⑤牽一黑衛出,取劍背之,跨衛向南山徑去。 ⑥挾嫗俱來,不知何許人。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D(①是女子的正常裝束;③是紅帩頭人惡行。)(3分)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寫了兩位女劍俠,同樣的衣飾風采,同樣的騎驢疾行,但前者略記一個特寫鏡頭;後者稍詳寫一個片斷。讀後感覺這兩女似是一人,又彷彿不是一人。
B.新城令崔懋所見俠女,不知哪裡人氏,可能三十多歲,穿錦衣弓鞋,一身男士裝束,腰帶寶劍,騎著黑驢,人驢都極有精神,和人言語時總是迅疾而行,如飛隼向東逝去。
C.順治初年萊陽縣縣官押送官銀數千兩去濟南,經旅店主人的引導投宿尼庵,但深夜銀兩為紅帩頭人所盜,再經店主指點親自找到了與尼姑一同到來的老嫗,向她們求援。
D.尼姑舉止神奇,辦事迅疾,接到求援後一段時間,就徒步手拿人頭,驅驢背負封記如故的數千官銀返回,之後就帶老嫗離開了尼庵,行蹤無跡。
B(「一身男士裝束」錯,應為「穿著便於行動的緊身衣服」;「與人言語時迅疾而行,如飛隼向東逝去」錯,應為女俠「停騎漫應」)(3分)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惜赴郡匆匆,未暇躡其蹤跡,疑劍俠也。(3分)
(2)役相戒勿寢,明燈燭、手弓刀以待曙。(4分)
(3)此人時游市上,無敢誰何者。(3分)
(1)可惜匆匆忙忙奔赴郡里,沒有時間跟蹤她的蹤跡,懷疑是劍俠。(3分。每句1分)
(2)差役相互告誡不要睡覺,點亮燈燭、手拿弓刀來等待天亮。(4分。「相戒」「明」「手」及語句通暢各1分)
(3)這個人時常在街市上游盪,沒有人敢問他是誰人。(3分。「游」「誰何」及語句通暢各1分)
7. 文言文《以書為利》翻譯
倪文節抄公說:「風吹襲松樹的聲音、雨潤萬物的聲音、山禽的叫聲、夜蟲的聲音、鶴嘯聲、琴聲、棋子落下的聲音、雨滴在台階的聲音、雪灑在窗前的聲音,都是聲音里至清的。但是讀書聲卻屬於其中之最。聽到他人的讀書聲,已經非常可喜;如果再聽到自己子弟的讀書聲,更是喜上加喜。」
他還說:「天下的萬事萬物,一般都是利弊各一半。有完全的好處卻沒有一絲壞處的,只有書了。讀書是不分貴賤、貧富、老少的,看一卷書就能獲得一卷書的好處;看書一天,就能獲得一天的好處。所以說,讀書是有完全的好處卻沒有一絲壞處的。」
讀書人應該報著這樣的想法。吳生說:這就是所謂的讀書人不把一般的錢財當作利益,而把讀書當作利益。
8. 文言文閱讀《書何易於》及答案
何易於嘗為益昌令。縣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嘗乘春自上游,多從賓客歌灑,泛舟東下,直出益昌旁。至則索民挽舟。易於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驚問狀。易於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於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刺史與賓客跳出舟,偕騎還去。
益昌民多即山樹茶,利私自入。會鹽鐵官奏重榷筦,詔下所在不得為百姓匿。易於視詔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賦以毒民乎!」命吏剗去。吏爭曰:「天子詔『所在不得為百姓匿』,今剗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寧免竄海裔耶?」易於曰:「吾寧愛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爾曹。」即自縱火焚之。觀察使聞其狀,以易於挺身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喪,子弱、業破不能具葬者,易於輒出俸錢,使吏為辦。百姓入常賦,有垂白僂杖者,易於必召坐與食,問政得失。庭有競民,易於皆親自與語,為指白枉直。罪小者勸,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獄無系民,民不知役。改錦州羅江令,其治視益昌。是時故相國裴公出鎮錦州,獨能嘉易於治。嘗從觀其政,道從不過三人,其察易於廉約如此。
會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於治狀者,且曰:「天子設上下考以勉吏,而易於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於督賦如何」?曰:「止請貸期,不欲緊繩百姓,使賤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費不足,遂出俸錢,冀優貧民。」「饋給往來權勢如何?」曰:「傳符外一無所與。」「擒盜如何?」曰:「無盜。」樵曰:「余居長安,歲聞給事中校考,則曰:『某人為某縣,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問其政,則曰:『某人能督賦,先期而畢;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費;某人當道,能得往來達官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盜。』縣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對,笑去。
樵以為當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為切。至於緩急補吏,則曰:吾患無以共治。膺命舉賢,則曰:吾患無以塞詔。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繼而言之,使何易於不有得於生,必有得於死者,有史官在。
參考譯文:
何易於曾經做益昌縣縣令。益昌縣離刺史的治所四十里,縣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著春光明媚,帶了許多賓客,坐著大船,唱歌喝酒,從上游放舟東下,船一直到益昌縣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纖。何易於就把朝版插在腰帶里,拉著纖,與幾個民夫一起拉著船,跑上跑下奔忙。刺史發現縣令在拉纖,很吃驚,問他為什麼。何易於說:「現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於春耕,就在侍弄春蠶,一點點時間都不能損失。易於是您主管下的縣令,現在沒啥事干,可以來承當這個差使。」刺史聽了,和幾個賓客跳出船艙,上岸騎馬一起回去了。
益昌縣的百姓多數在附近山上種茶樹,收了茶葉賺得的錢 完全歸自己。正遇到鹽鐵官具奏朝廷要嚴格執行專賣制度,皇帝下詔書說,凡專賣物品生產地的官員,不準為百姓隱瞞。詔書貼到縣里,何易於看了詔書說:「益昌不征茶稅,百姓都還沒法活命,何況要增加稅賦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詔書鏟掉。差役爭辯說:「皇上的詔書說,『官員不準為百姓隱瞞』,現在鏟去詔書,比隱瞞的罪名更重。我不過丟一條命,大人您難道不會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於說:「難道我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縣的百姓都受苦難?我也不讓你們承擔罪名 。」他就自己放火,把詔書的木牌燒掉了。州里的觀察使知道了這事的經過,因為何易於勇於挺身為百姓,到底也沒有把這事上報而彈劾他。
本縣百姓死了,死者的兒子年幼、家業破敗無力辦喪葬的,何易於常常拿出自己的官俸錢,叫手下人給那家辦喪事。百姓來繳租稅,其中有頭發花白、彎腰僂背拄拐杖的,何易於一定招他過來給他吃東西,問他政治上什麼事辦得對、什麼事辦得不對。百姓有事爭訟,何易於都親自和他們談話,給他們分清是非黑白,犯了罪的,小罪就勸導,大罪就杖打,都當場打發回去,不把他們交給獄吏。他治理益昌三年,牢獄里沒有一個罪犯,百姓不知道什麼是徭役。以後調派到錦州羅江任縣令,治理的方法和在益昌一樣。當時,已故的宰相裴公正擔任錦州刺吏,特別贊賞何易於的政績。裴公曾經下到羅江去視察他辦理公務,帶的隨從不超過三個,他就是這樣清楚地知道何易於的廉潔儉約的。
會昌五年,我路過益昌。有百姓詳細告訴我何易於怎樣治理政務,並且說:「皇上設立考績制度來勉勵官吏,可是何易於僅僅考到中上級,這是為什麼呢?」我問:「何易於催繳賦稅做得怎樣?」回答說:「向上級申請寬放期限,不去嚴厲勒逼百姓,不讓他們低價賣出糧食絲綢。」「他催服勞役做得怎樣?」回答說:「縣里開支費用不夠,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來貼補,寬放貧苦百姓的勞役。」路過有權勢的人物,他怎樣招待?」回答說:「供應車馬,給具證明,其他什麼也沒有。」「捕捉盜賊怎樣?」回答說:「全縣沒有發生過盜賊案件。」我說:「我在京城裡,每年聽到給事中考核州縣官吏,說是:『某縣縣令某人,考績得某級,可以得到某官。』問那些官員的政績,就說:「某人催繳賦稅有成績,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監督勞役有功勞,能為官府節省開支費,某人所管縣是交通要道,往來路過官員都說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多少盜賊。』縣令的考績,就是這樣子的。」那百姓聽了我的介紹,一句不說,笑著走開了。
我認為如今在朝廷掌權的人,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到急需補充官員的時候,就說:「我耽心沒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受到皇命叫薦舉賢才,就說:「我耽心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等到有了好官賢才,有幾個人能夠賞識?再說,象何易於這樣的好官,即使活著得不到什麼,他死後一定美名流傳,因為我們還有史官呢!
文言文試題及答案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易於即腰笏,引舟上下 引:引導
B.矧厚其賦以毒民乎 厚:增加
C.改錦州羅江令,其治視益昌 治:治理
D.止請貸期,不欲緊繩百姓 繩:勒逼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詔下所在不得為百姓匿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B.以易於挺身為民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C.易於必召坐與食 今王與百姓同樂
D.樵以為當世在上位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刺史崔朴乘船進入益昌縣後,「索民挽舟」,身為下屬的何易於既不趨奉討好,也不驅民助興,而是「腰笏,引舟上下」。
B.何易於縱火焚詔,寧願冒流放海裔的危險,也不厚賦毒民,徵收茶稅。這件事以易於與小吏間的問答來表現,顯示出了小吏的剛正和易於的愛民。
C.為了使何易於的形象更加完整豐滿,在引舟焚詔兩個典型事例之外,作者又從助民治喪、尊老問政、立遣競民、部從極少、為政簡約等不同角度予以補充和擴展。
D.「何易於不有得於生,必有得於死者」,是作者以滿腔熱情而下的預言。這預言不僅顯示了作者的歷史洞察力,也包含著作者充分的自信心。
9.用/給文中打波浪線的句子斷句。(3分)
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於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易於曰:「吾寧愛一 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爾曹。」
(2)嘗從觀其政,道從不過三人,其察易於廉約如此。
(3)天子設上下考以勉吏,而易於考止中上,何哉?
6. A(引,牽拉)
7.D(A都為介詞「替」。B都為連詞「因為」。C都為介詞「和,跟」。D代詞「......的人」/助詞,表示定語後置。)
8. B(不能顯示小吏的剛正,只是表現小吏對何易於的關心之情。)
9. 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於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對2處1分,全對3分)
10.
(1)何易於說:「難道我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縣的百姓都受苦難?我也不讓你們承擔罪名。」(寧、毒、爾曹各1分,句意和表達各1分。)
(2)(裴公)曾經下到羅江去視察他辦理公務,(看到他)帶的前導和隨從不超過三個,他就是這樣清楚地知道何易於的廉潔儉約的。(觀、道、廉約各1分,句意和表達各1分。)
(3)(3)皇上設立考績制度來勉勵官吏,可是何易於僅僅考到中上級,這是為什麼呢?(上下考、勉、止中上各1分,句意和表達各1分。)
9. 《王著教帝學書》文言文及答案
王著教帝學書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學右軍③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④。帝聽政之餘,留心筆札,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益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或詢其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⑤稱善,恐帝不復用意。」其後,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益也。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注釋】①太宗:宋太宗趙匡義。②朝:一代君主的統治時期③右軍:指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學侍從官。⑤遽:匆忙。
9、下面句中的「其」,與「其後,帝筆法精絕」的「其」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百姓多聞其賢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D、其一犬坐於前
10、依據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寫出一個成語。(2分)
太宗益刻意臨學 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又以問著,對如初。
12、你認為王著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
參考答案:
9、C
10、更加;精益求精。
11、(太宗)又讓人拿著(新寫的字)去問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開初一樣。
12、要求嚴格,循循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