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術教育的運用

美術教育的運用

發布時間: 2020-12-03 13:43:59

『壹』 如何美術教學中運用多種教法

美術教學要通過眼睛觀察,大腦分析,手工操作去完成。這個過程就是智慧指揮技巧操作的過程,是精神力量轉化為產品的過程。美術教學實際是手、眼、腦密切配合的活動,但用什麼方法去進行美術教學,去開發學生的能力,是一個科學的嚴肅復雜的問題,也是我們美術教師努力探索的問題。通過十多年教學的實踐,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和教材的不同內容,我採取了適合兒童特點的一些教學方法。
1.游戲式教學法
老師上低年級的美術課時,老師就要有一顆孩子般的童心,按照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寓教於樂,兒童的美術課多體現於游戲活動。老師要千方百計為孩子創造產生興趣的條件,我常用編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等活動,採用直觀教具和直觀演示等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美術的興趣,使他們在快樂的笑聲中學到知識,在游戲中受到美得熏陶。如:上二年級美術《小鳥的家》一課時,我採用了編故事式教學法,先告訴孩子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位特殊的客人,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後出示掛圖《小鳥的家》,接著老師根據掛圖內容講故事,「小鳥的家原來住在……。」孩子們在聽故事時小臉的表情是時而同情可憐,時而氣憤不已,這時老師抓住時機教育孩子要愛護地球的一草一木,保護生態環境,讓動物和人類共享幸福家園。同時也向孩子們提問題,如果你是小鳥你想對人類說什麼?孩子們七嘴八舌說開了。老師接著問,你現在最想為小鳥做些什麼事情?孩子們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爭先發言「我幫小鳥找住的地方,我為小鳥造個窩。老師說:「對我們為小鳥造個窩」。出示課題《小鳥的家》,本課的重點出來了。接著老師直觀演示幾種鳥窩圖案造型,橢圓形、圓形、梯形、三角形,有美麗的小屋,孩子們興趣很濃,都努力為小鳥設計又漂亮又舒適的家,所有的小鳥都有家了,小鳥快樂極了。老師領著全班同學帶上小鳥頭飾邊唱歌曲邊學小鳥飛的動作走出教室。
2.多樣性范畫式教學法
在小學美術高年級教學中,我採用多樣式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繪畫水平,范畫在美術教學中能起到直觀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智慧,提高審美情趣,培養繪畫能力,以寫生課為例,美術教材第十冊《繪畫的明暗表現》課程中,我採用多樣性的范畫教學,進行直觀演示,學生看得清,聽得懂,掌握了不同角度的透視知識,激起了學生描繪這組靜物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范畫」可以啟發學生對事物的認真觀察,也促進了他們對寫生課的深刻理解。
3.畫訣式教學法
所謂的畫訣式教學法,也就是繪畫口訣,在美術教學上我嘗試選用民間畫訣配合理論技法進行教學,取得一定效果,如:五年級第十冊人物畫,為了使學生記住人物畫的比例關系,首先要向學生介紹人體概況,然後邊在黑板上演示,邊讀口訣:「順三筆、橫五眼、一手捂住半個臉,」「立是七、坐是五、蹲下就成三個半。」在講解面部表情時,要學生背誦畫訣:「若要人臉笑,眼角彎嘴上翹;若要人臉愁,嘴角彎眉緊皺。」動物畫,是學生比較喜歡的內容,為了使學生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同樣使用鳥獸體態畫訣:「抬頭羊、低頭狸、怯人鼠、威風虎;雀鳥先學畫爪嘴,走獸先學畫尾巴,蟲碟先學畫翅腿,花卉先學畫花蕊。」這些畫訣,順口成章,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化抽象為形象,增強了教材的直觀性、趣味性、形象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知識、長智慧、創造了條件,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作畫時由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繪畫水平。
4.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法適合畫創作畫,教學中由教師提出課題,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各人發表意見,做到人人動腦動手,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在四年級教材《熱鬧的場面》課程中,我採用「討論式教學法」師生一起回憶生活中那些場面熱鬧,然後選一課題為畫面內容,由學生對畫面構圖,場面人和物的表現,進行討論發言,讓學生心中有數,先畫什麼,再畫什麼,學生作畫時教師巡視為學生做一些指導,這樣的教學,孩子們想像力和創作力有了發揮的舞台。
5.默記式教學法
默記式教學法主要是培養學生觀察和記憶能力,根據教材需要,選擇學生喜歡和熟悉的教具,先讓學生觀察幾分鍾後,收起教具,讓學生憑記憶去繪畫,這樣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思維、比較記憶等能力,對學生學習繪畫創作有很大的幫助。
6.強制記憶教學法
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牢記美術中的術語概念,各種繪畫方法等由前人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知識,並讓學生在練習中逐步理解和運用。
以上的教學方法,從啟發學生的學習入手,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和訓練基本繪畫技巧,在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方面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來源:http://www.xzbu.com/1/view-5210671.htm

『貳』 試論如何在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教學手段,它不僅直觀形象,顏色絢麗,音樂動聽,還能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特有的教學情景。綜合以上特點,在美術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使學生較快的掌握知識,開闊視野,展開想像,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新課程標准細分了美術教學的知識領域:欣賞·評述、設計·應用、造型·表現、綜合·探索。在各個領域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一些心得體會如下: 一、欣賞·評述 在這個教學領域方面主要實現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激發參與「欣賞·評述」活動的興趣,學習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徵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 逐步形成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在欣賞·評述類課程教學時,怎樣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應以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像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教師還要想辦法讓學生動起來,但學生一動起來就會亂,這就需要老師的調控、引導,做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鼓勵、表揚。 在這個領域中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最為明顯,欣賞過程中需要大量資料,讓學生直觀的欣賞是最好的方法。在備課過程中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去搜尋所需資料,更快,更完整。 在上課的時候用多媒體顯示,把相關圖片一一播放,讓學生欣賞,效果比傳統的方法好。如:《真實動人的藝術形象》一課主要講西方繪畫藝術,怎樣讓學生對西方繪畫的特點有一個大的概念,我認為可用中國水墨畫和西方油畫數張在一起作比較,這樣學生可非常直觀的感覺出西方繪畫以寫實為主,這些形象是真實動人的。 波提切利的《春》, 畫面上到處洋溢著春天的詩情畫意。 芳香裊裊的風吹拂著結滿金色果實的橙子林和樹木間的羊齒葉, 它們不斷的顫動閃爍出光影; 鬱金香、銀蕾花、 水仙等鮮花, 猶如織在地上的刺綉, 遍地盛開。柯羅的《陣》,透明、 銀灰色的畫面, 在學生的眼裡呈現出迷茫的狀態, 似乎使他們聽到陣風呼呼作響,感受到大自然豐富的生命, 活躍的脈搏, 在心靈上喚起健康與美的情緒。第三幅《梅杜薩之筏》強烈的明暗對比, 強烈的運動感和悲劇氣氛, 令人觸目驚心. 畫面以昂揚的激情贊頌了人與命運抗爭的救生意志。用多媒體播放這些圖片簡單方便,配上輕松的音樂效果又好。 又如:在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欣賞系列中,有黃山、秦始皇兵馬俑、印度泰姬陵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介紹。但書中的圖片只有一張,很難滿足學生欣賞的需要。記得有一次上《黃山》一課,黃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並以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四絕著稱於世。黃山獨特的花崗岩峰林,遍布的峰壑,千姿百態的黃山松,惟妙惟肖的怪石,變幻莫測的雲海,構成了黃山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巨幅畫卷,賦予了黃山的藝術魅力,塑造了黃山永恆的靈性、神奇的風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說過"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後人據此又稱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但書上圖片只有一張,文字介紹也很簡單,去過黃山的同學也很少,學生看了半天並不覺得黃山有多麼美麗、雄偉、壯觀。怎麼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解黃山呢?我收集了大量黃山的圖片,各種風景的都有,有天都峰、迎客松、送客松、光明頂、雲海、霧松等。學生看了情不自禁發出感嘆:「太美了!」這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然後再提出問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黃山除了秀美的風景外,還有什麼呢?」引出黃山還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等。如:活字印刷術創始人畢升,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軍機大臣許國(歷仕明嘉靖、隆慶、萬曆)、曹振鏞(歷仕清乾隆、嘉慶、道光),富可敵國的大鹽商鮑漱芳,著名戲劇家汪道昆,醫學家汪機、汪昂,徽墨、歙硯高手李廷珪、李少微,新安畫派的創立者和近代著名代表漸江、黃賓虹,哲學家戴震,理財家王茂蔭(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中國人),珠算大師程大位,近代教育家、學者有陶行知、胡適,音樂家張曙,還有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鄭復光,孫中山元帥府秘書長、近代法學家徐謙等,都是徽州人。同時,由徽商興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硯、徽派建築、徽雕、徽刻、徽劇、徽菜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然後根據介紹再欣賞其它相關圖片,這樣一節課下來同學們對黃山的認識才能全面、直觀。 美術課中欣賞佔有很大的比例,並且這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方法。用多媒體上這類課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二、設計·應用 通過這類課程的學習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1、 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並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創意、設計和製作活動,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叄』 如何在美術教學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美術教育是一種形象化、寓教於樂、生動活潑的審美教育。學生對美術學習也持有一定的心理狀態,感興趣的同學在學習中較主動,不感興趣的學生則認為上美術課是一種「煎熬」,所以在心理上感到壓抑不暢,容易產生自卑感,從而徹底地放棄學習美術。美術教育要從興趣入手,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優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因材施教,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作業難度的要求要有所區別。在時間安排上,有則多講,無則少講,為學生創作表現留足時間,一課時不能完成就安排兩個課時。其次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工具材料的佩帶上要落實。另外要訓練學生的創作表現速度,以及大膽、耐心、認真創作的習慣。

『肆』 美術課堂如何正確的運用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內技能的全過程,主要包括教容師講解、學生問答的教學活動。因此,高質量的美術課要有清晰的教學思維、層次清楚的知識點教授以及嚴謹的課堂教學。教師應運用教學方法將嚴肅的教學過程變得更加藝術,把乏味的教學變成視覺享受,使講授者和聽課者都能在愉快、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接受藝術的熏陶。文章以美術課「商品包裝的色彩運用」為例,研究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運用。

『伍』 美術教育的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在素質教育的實施和音體美的完善落實情況下,我們美術教育業被推倒了最前沿。然而美術教育的根本引導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提高學生感性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新的教學大綱中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陶冶情感的功能,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我們美術教育者們應多方面探索素質教育的發展之路,當然也要根據美術教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心理素質來促進素質教育。
一、正確認識學習美術的意義美術課程是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學生感知和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能夠促進學生的創造和技術技巧意識的形成,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和全面發展。
學習美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訓練,而是一種文化的學習。只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來學習美術,感悟美術、理解美術,才能真正體驗美術的精髓,學好美術對於訓練學生觀察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力、想像力和動手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好處。還可以提高自己對藝術的修養和欣賞能力,很有美感地進行色彩搭配 (比如衣服穿著上運用色彩對比與和諧知識)等;通過繪畫還可以表達事物的另外一種方法,也可以為留住少年時代記憶另一種方式;還有工藝製作,如製作賀卡可以加深同學之間的友誼,標志設計體驗自己設計的成就感。二、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帶有情緒色彩的認知傾向」。對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我們人人都是美的追求者。尤其是青少年階段,對美的要求比其他階段的人還要高。不管是對穿著、首飾、形象的搭配、就連吃的食物造型都要求有一定的美感。如同我們吃的蛋糕,冰淇淋等。新的《美術課程標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就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進行了說明 「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要調動學 生的學習動機,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興趣。

『陸』 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問題是一個大家關注的問題,對於目前社會的現狀就是,中國的教育和一些發達國家的教育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雖然重視度不斷的提高,但是這樣的一個重視不能抵抗教育質量查的問題,還需努力。下面小編帶大家去關注一個問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有哪些
1、審美教育是美學和教育學的「合金」,是整體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美育,就不可能有個性充分的全面發展」。盡管美育作為一種情感教育,其功效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是,它卻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那樣,滲透在人的心理領域的各個方面。並以它獨特的功能,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審美教育促進個體和諧發展。審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關鍵或中心環節在於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的建造「從個人來說是經過教育的結果,所以講欣賞能力,就直接牽涉到培養這個心理結構的問題。假如我們所受的藝術熏陶多,文化教養水平高,那就會使心理結構豐富,審美能力強,你就能夠在人家不能夠發現美的地方發現美」。並進行美的創造。因此,可以說,審美教育有助於智力和品德的發展。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同時又是審美的人。
3、審美教育對智育發展的作用。關於審美教育提高人的智力問題,一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實際教育中,往往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審美教育。不但如此,從「重理輕文」這一現象中也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的這一尷尬。這一後果就是導致一個奇怪的現象:現在的大學生是有知識沒文化的一代。
4、當我們面對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思考如何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時,重新評價美育對發展人的創造性的特殊功能與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育是感情與理性協調統一的教育形態,但與偏向於邏輯思維、理性素質的教育形態(如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教育)相比,更偏向於感性教育。智育著重於知識方面的教育,美育著重於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偏廢任何一面,只有兩者並重,才能使知識和感情調和並正確認識人生價值。
以上就是小編對於美 育教育的重要性這一問題的有關資料整理。對於美育教育還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對於教育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做到全面,但是一個問題就是教育很難達到一個全面,需要國家投入到很多的人力物力,但是中國的社會事實還是教育的投入很少。

『柒』 美術教育在一個人成長中應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美術教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究其范圍而言,它是包容性的,與美術並非是一個完全重合的概念。在這里教育是作為美術的一個功能之一發揮其作用。
誠然美術教育這個術語包括許多意識、有目的的活動,訴諸於人眼睛、思維和手的訓練,培養和促進觀察、思維、表現三種能力的協調同步發展,具有相當的同一性,這就構成了美術教育的價值取向、潛能和素質。英國美術教育家赫伯特-里德認為,教育包括這兩個矛盾:一個人應接受教育以實現本來的他,另一個應接受教育以成為非本來的他。這兩個他我們可以理解為一是通過受教育盡可能使先天的與身俱來的潛能得以發展;另一個是人必須通過受教育適應社會的後天形成的知識和本領。因此,作為美術教育必須在社會要求和個體潛能的雙重基礎上全面實施才是合理。
1、尋找生活的源泉,培養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被純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壟斷,並將此放在教學目標之首位,用它作為衡量美術學科成與否的標尺,在這樣一種教學動機的指導下,學生就會跟在教師後面去模仿,他們觀察到什麼?感受到什麼?一切很難找到答案。我認為在美術教學中,首先應考慮的是孩子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沒有對生活的密切接觸、認識、體驗,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構造、形象,又何談有新的創造呢?
生活處處有美,藝術是善於從生活中捕捉。而孩子們還不是藝術家,就像一頭剛剛學習捕食的小獅子,還必須在母獅的循循善誘下學習捕獲,掌握時機。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正處於發展階段,潛在的能力需要教師的引導、開發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並從中捕捉到美,產生對美的表現慾望,以達到創造美的目標。
2、尋找在生活中的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的培養在美術教學中顯得很重要,任何一件東西沒有經過仔細的觀察是畫不成的。觀察能力不只是美術科的要求,在其他科目中也同樣重要。一些偉大的發明是離不開科學家對事物和日常生活的細致觀察,但在各個學科中,美術對觀察能力的培養就更為直接一些。當然,觀察能力的形成是長期的,每一節課都不能忽略,應堅持不懈的引導,讓學生逐步形成這種習慣。
觀察是孩子認識周圍的主要途徑,沒有觀察就不會有思維、想像與創造。因為創造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人腦對於客觀世界認識與理解的重新加工與組合。
生活雖然是我們每天都要經歷的,但要真正反映表現生活時,有些學生就會感到茫然,無從下手、不知所措,以至於他們的作品表現形式過於單一,產生局限性。這正是因為他們還得留在無意識狀態中,觀察能力有待於和提高。我在平日具體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觀察,並放手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看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不設立固定的標准和不可改變的模式,不把成人的眼光壓在他們身上,鼓勵學生運用橫向思維,推崇標新立異,要求他們通過觀察生活表現自己眼中的世界。
在講一年級《畫自己》一課時,我沒有詳細講解人物的比例關系,而是教給學生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讓孩子們在課下觀察自己的同學,注意找出同學最大的特點,並把觀察到的在課堂上講給同學們聽,經彼此間的討論、交流,把觀察到的畫下來。作業完成開始展示作品時,我驚奇地發現孩子們的創造力是那樣豐富。他們筆下的同學形象生動、有趣,看上去真是太像了,每個部分雖然不是很准確,但是神態抓的比較好,我讓他們猜猜看可都會一下子認出來。我深深體會到,只要引導得法,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試想,如若再以"依葫蘆畫瓢"的方法必定會阻礙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扼殺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3、融入生活角色,培養小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全部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個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像之奇特,構思之大膽,手法之自由,盡情宣洩之色彩不受約束,這正是兒童作品最動人、最精彩的價值。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角色令學生好奇,他們融入生活的意識很強,讓學生在學中體驗不同的生活角色,對活躍氣氛,提高學習和創新的興趣特別有效。美術課上我經常發現,學生的創作各有其獨具魅力的地方,盡管有些創作上比較欠缺,但是,當你換一種角度去欣賞的時候,會發現,它也是很完美的。例如在教《各式各樣的鞋》一課時,在教學生製作鞋時,讓學生扮演設計員和生產者,比比誰的鞋做得好,鞋製作好後,讓學生把鞋拿到市場中,充當買家和賣家,推銷自己的鞋,或者去選夠自己滿意的產品,買賣十分紅火;也可以用拍賣競標的形式,拍出最好的鞋。學生適應生活角色的積極性很高,買賣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能有效地促進學習和想像。
因此美術課在教育中所佔的比重,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應努力擺正美術課在教育中的位置,絕不能可有可無,絕不能可上可不上。

『捌』 美術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教學手段,它不僅直觀形象,顏色絢麗,音樂動聽,還能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特有的教學情景。綜合以上特點,在美術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使學生較快的掌握知識,開闊視野,展開想像,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新課程標准細分了美術教學的知識領域:欣賞·評述、設計·應用、造型·表現、綜合·探索。在各個領域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一些心得體會如下: 一、欣賞·評述 在這個教學領域方面主要實現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激發參與「欣賞·評述」活動的興趣,學習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徵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 逐步形成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在欣賞·評述類課程教學時,怎樣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應以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像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教師還要想辦法讓學生動起來,但學生一動起來就會亂,這就需要老師的調控、引導,做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鼓勵、表揚。 在這個領域中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最為明顯,欣賞過程中需要大量資料,讓學生直觀的欣賞是最好的方法。在備課過程中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去搜尋所需資料,更快,更完整。 在上課的時候用多媒體顯示,把相關圖片一一播放,讓學生欣賞,效果比傳統的方法好。如:《真實動人的藝術形象》一課主要講西方繪畫藝術,怎樣讓學生對西方繪畫的特點有一個大的概念,我認為可用中國水墨畫和西方油畫數張在一起作比較,這樣學生可非常直觀的感覺出西方繪畫以寫實為主,這些形象是真實動人的。 波提切利的《春》, 畫面上到處洋溢著春天的詩情畫意。 芳香裊裊的風吹拂著結滿金色果實的橙子林和樹木間的羊齒葉, 它們不斷的顫動閃爍出光影; 鬱金香、銀蕾花、 水仙等鮮花, 猶如織在地上的刺綉, 遍地盛開。柯羅的《陣》,透明、 銀灰色的畫面, 在學生的眼裡呈現出迷茫的狀態, 似乎使他們聽到陣風呼呼作響,感受到大自然豐富的生命, 活躍的脈搏, 在心靈上喚起健康與美的情緒。第三幅《梅杜薩之筏》強烈的明暗對比, 強烈的運動感和悲劇氣氛, 令人觸目驚心. 畫面以昂揚的激情贊頌了人與命運抗爭的救生意志。用多媒體播放這些圖片簡單方便,配上輕松的音樂效果又好。 又如:在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欣賞系列中,有黃山、秦始皇兵馬俑、印度泰姬陵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介紹。但書中的圖片只有一張,很難滿足學生欣賞的需要。記得有一次上《黃山》一課,黃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並以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四絕著稱於世。黃山獨特的花崗岩峰林,遍布的峰壑,千姿百態的黃山松,惟妙惟肖的怪石,變幻莫測的雲海,構成了黃山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巨幅畫卷,賦予了黃山的藝術魅力,塑造了黃山永恆的靈性、神奇的風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說過"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後人據此又稱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但書上圖片只有一張,文字介紹也很簡單,去過黃山的同學也很少,學生看了半天並不覺得黃山有多麼美麗、雄偉、壯觀。怎麼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解黃山呢?我收集了大量黃山的圖片,各種風景的都有,有天都峰、迎客松、送客松、光明頂、雲海、霧松等。學生看了情不自禁發出感嘆:「太美了!」這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然後再提出問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黃山除了秀美的風景外,還有什麼呢?」引出黃山還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等。如:活字印刷術創始人畢升,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軍機大臣許國(歷仕明嘉靖、隆慶、萬曆)、曹振鏞(歷仕清乾隆、嘉慶、道光),富可敵國的大鹽商鮑漱芳,著名戲劇家汪道昆,醫學家汪機、汪昂,徽墨、歙硯高手李廷珪、李少微,新安畫派的創立者和近代著名代表漸江、黃賓虹,哲學家戴震,理財家王茂蔭(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中國人),珠算大師程大位,近代教育家、學者有陶行知、胡適,音樂家張曙,還有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鄭復光,孫中山元帥府秘書長、近代法學家徐謙等,都是徽州人。同時,由徽商興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硯、徽派建築、徽雕、徽刻、徽劇、徽菜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然後根據介紹再欣賞其它相關圖片,這樣一節課下來同學們對黃山的認識才能全面、直觀。 美術課中欣賞佔有很大的比例,並且這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方法。用多媒體上這類課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二、設計·應用 通過這類課程的學習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1、 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並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創意、設計和製作活動,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種材料和工具進行製作活動,提高動手能力。 了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願望。 養成事前預想和計劃的行為習慣以及耐心細致、持之以恆的工作態度。這屬於對學生非智力因素品質的培養方面所應達到的目標。 在這類課程中如:《可愛的吉祥物》、《生活中的標志》、《我喜歡的卡通形象》等課程其實學生是非常喜歡的,但上好這類課程需要一個巧妙的引領,學生才能有新穎的想法,用多媒體在各教學過程中展示各種圖形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記得有次上《我喜歡的卡通形象》一課,因為認為卡通形象學生本身很喜歡,上起來難度並不會很大,因此在准備的時候,只是找了幾張普通的卡通掛圖,雖然很好的上完了這節課,但離我想像中的效果相差甚遠,總結分析,發現可能展示圖片太少,變化不夠,學生並不明白如何進行變化設計,沒有把學生的創作思維真正打開,因此,在上其他班的時候,我精心用多媒體製作了課件,當我把卡通圖片,卡通片,卡通物品等一系列卡通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特別是播放卡通片的時候,學生的熱情非常高,所有同學都進入了狀態。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把各種設計變化過程用多媒體一步步展現播放。學生的設計思路也放寬了許多,設計出來的卡通形象明顯比前一節課的豐富,上課的氣氛也比前一節課熱烈,這就是多媒體帶來的效果啊! 三、造型·表現 通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學習,學生應分別在三個方面達到一定的目標,分別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知識目標基本概括了造型藝術語言的要素和原理;能力目標則要求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情感態度目標突出藝術教育的特徵,強調了體驗樂趣產生興趣,並形成一定的價值態度。 這類課程需要學生有較好的技法表現能力,對於技法表現力較差的學生,上這類課較難,總覺得自己畫的不如別人。但 興趣是推動人們認識活動的內部動力,它是構成青少年學習積極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覺完成任務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得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 用多媒體設計一種情境,把所講內容貫穿在這些情境之中,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情景之中,使學生產生興趣。如:《空間的魅力》一課,本身學習內容比較抽象。我在備課時收集了許多室內外的風景照片,這些照片空間感較強,有建築、有馬路、有湖泊等,讓學生欣賞、感受透視變化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另外,用簡單的三維動畫設計了一個立方體各個面轉動的動畫,使學生一目瞭然,感覺到透視變化的神奇。還有,記得以前玩過一個三維游戲,進入金字塔內去尋寶,裡面有各種暗道,從不同的地方觀察很重要。這個游戲給了我啟示,學生喜歡游戲,何不把這個游戲的空間搬入課堂,讓學生有一個身臨其境的感覺呢!當我把游戲打開,同學們都很驚訝,「上課真的可以玩游戲嗎?」我說「如果表現好,當然可以,但我要提幾個問題,注意觀察啦。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面有何不同,特點如何?」學生為了能夠表現一下,對物體變化觀察非常仔細,在觀察之後也發現了許多不同的地方,三維動畫游戲進入課堂,使學生對物體的變化一目瞭然。以上都是上《空間的魅力》一課的方法,用多媒體使得枯燥,抽象,難懂的課程容易了許多,使學生產生了興趣。 記得還有一次上《森林之歌》,這課主要內容是認識色彩,感覺色彩。我請計算機老師配合,在計算機教室上了一堂課,學生每人一台電腦,在電腦面前操作不同色彩搭配的感覺。我准備了一幅山水風景畫,變換不同的冷暖色調,畫面產生了不同的變化,給人的感覺也不同。學生在計算機上操作,配上不同的色彩,這樣技法不強的同學也能根據自己的感覺畫出美麗的風景畫,畫的不理想馬上就能進行修改,比用手工繪畫效果好。 四、綜合·探索 這類課程的學習目標如下: 1、了解美術發展趨勢以及美感的多樣性,拓展想像的空間,綜合運用豐富多樣的美術媒材、形式、技能表達自己的創意, 美化環境與生活。 2、了解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以及社會的關聯,能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設計探究性活動的方案,進行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形成綜合學習的能力,培養創造精神。 3、以個人創造與集體合作的形式參與綜合美術活動,發揮個性,學會合作,體驗探究、發現的愉悅與成就感,激發美術學習的興趣。 我一般上這類課程,會在各個過程中根據需要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但在每一課展示作品時,我一定會用多媒體,因為綜合·探索課是一堂動手能力較強,要求同學勇於發現探索的課程。如:《歡快的節日》、《美麗的家園》等課程,我會把上課的過程用攝像機拍出來,包括學生活動過程及作品展示,在下一節課播放給學生看,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並且學生可以根據錄像了解每位同學在這個活動中、任務中擔任了什麼樣的角色,任務完成的如何,有哪些問題,那麼在下次上課是就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的提高。 在這些課程當中,我嘗試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確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玖』 如何把自己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美術教學中

不同人有自己的特點,在教學上都有自己的長處,但也避免不了短板。
其實學與教、教與學兩者是一個相互輔助的關系。教育的本質是服務大眾,提升文化知識、道德水平,而學習實踐是反饋的結果;通過學習的積累,在教學中加以反思進而提升教學目標的綜合性、實質性。
美術的學習有很多方面,例如:理論(藝術概論、美學原理、中外美史、藝術鑒賞等)、技能(繪法、技法、創構、設計等)……,因此,不能泛泛的說學到就能教學,要有一個量的積累與實踐過程,在大學的師范類中有教育實習,是教學中的輔助過程,是面對學生的第一個積累,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反饋,改進工作學習方法,進而明確自身的特點,進行並產生合理有效的教學成果,最終形成教與學、學與教的二者統一。
另外,要明確你自身的特點,例如你是創作型的,那麼教學中就多一些作品分析、案例設計,加強對客觀實物的構建理解;如果你是理論性為主,那麼以思域的拓展為主,對學生進行客觀而准確的傳承教學,從文字上加以分析,以美育通感建設為目標。
最好你能補充你是什麼專業方向,我進一步闡述。專業不同,教學理念不同,構建思維不近同。因為教學要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而且你所教學的學生年齡、身心特點等,要綜合的談,既然要從事教學就要做好准備,厚積而薄發,祝你成為優秀的教師。
參考,可追問

『拾』 如何看待美術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美術教育作這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它學科不能替代有作用和獨特的教育功能。過去大家認為美術課就是畫畫,主要由老師畫,學生照著畫的辦法來完成教學任務。比如教師畫一隻豬要求學生了解豬的各部分比例,明確繪畫順序,再一步一步地指導學生把豬畫像。評價學生的作業就是看學生的畫與教師畫的有幾分相似,這種方法純粹是技法教學,是屬於就試教學的范疇。
素質化美術教育目的是以審美教學為核心,繪畫,工藝,欣賞並重的教學體系,通過讓學生看看,講講,想想畫畫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因此,在美術教學中,通過實施素質教育,通過各種活動來教育和塑造人,促進審美個體,向自由人格,理想全面地發展。可以這樣說,美術活動中實施素質教育是必要的。既然這樣,那麼,如何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實施素質呢?我從以下兩方面來談談。
一、注意教學目標要適度,教學方法常新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雙方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輸出的流動過程,而是向是提高這一流動過程所獲取得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制度明確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是避免課堂教學陷入盲目性和隨堂性,使學生圍繞目標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針對學生不同年齡的繪畫特點,要充分發揮美術學科形象性的特長,重視教學手段的運用,採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開展教學,有利於目標教學的實施,心理學告訴我們,大腦思想是靠外界信息的不斷刺激活躍起來的,開展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在美術教學中須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是實現目標教學的重要手段。
1、創設愉悅的學習氛圍,美術教學目前絕大多數都是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傳授,學生模仿。在某種程度上是由美術科學的特性決定,注要技法技藝的傳授,而技術技藝並非朝夕之功。因而導致了學生對美術的厭學,美術教學的目標重視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發揮學生進行技法技藝的傳授,而且促使能力的培養和思想及創造的發展,創設愉悅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從緊張的應試教育中走進素質教育的芳草地,教師要做到從課堂的教學安排上精心設計、技法技藝和知識的傳授要貼近學生的現狀,語言表達要生動有趣、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課堂教學,自始至終處於輕松、歡樂、愉悅的氛圍。
2、採用形象的教學,美術教育有其特性,涉及的知識面廣、技法技藝多,形象表現力強,培養學生有目的地觀察、用時組織學生參觀畫展、陶冶情趣、提高欣賞能力。要注意寫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和提高繪畫的重要途徑。改變美術課為單純的臨摹課,通過形象教學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快。
3、適度易學的技法:根據學生的心理與生理以及學生們所掌握的知識結構,按目標教學的導學達標要求,採用適度易學的美術技法,是順利完成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國。如水彩畫課教師應充分作如課前准備,諸如范畫、作畫步驟的演示,配色要清晰等,讓學生能看清楚每一過過程,千萬不能給學生形成怎麼搞的疑惑,這樣,必然是囫圇吞棗,達不到教學目標,同時,做好反饋,抓住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輔導糾正。
二、注意運用電教媒體,優美美術教學
初中美術課是一門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必修課,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實施素質教育,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合理、靈活地運用電教媒體、充分發揮聲、形、色等優勢,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美術課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1、應用電教媒體激發學生興趣
一堂美術課的成功與否,一個新穎有趣的導入方法很需要,電化教學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可看可聽,以其鮮明的色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興趣,如我上初中二年級美術課《多彩的生活》。首先,讓學生看看資料,以服裝為主,把學生帶入服裝展示的舞台世界,接著提問,我們看見什麼?發展什麼?有什麼區別?隨後教師挑出有個模特或服裝。通過欣賞,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要學生找且一套自己喜歡的服裝,假如自己穿上了。如果在舞台上應該怎樣展示出服裝的美來,學生演示來進一步提高興趣。並布置學生自己設計一套服裝的作業。
2、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繪畫是用明暗、線條、色彩、繪畫的機理等在紙上造型藝術,它作用於人的眼睛,感染著觀察著的心靈,音樂則是用節奏、旋律等手段通過樂器或聲樂上的組合,形成優美的音樂,它作用於人的耳朵,陶冶聽者的情操,初中美術教學將這兩門藝術有機的結合起來。不但可以創設優良生動的教學情境,活躍的課堂氣氛,而且還能感染學生成長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如在教初二美術《欣賞》一課時,教師放出秦始皇兵馬俑時,再配上氣勢蓬勃的旋律,使之情感交集,使學生如臨其境,學生在愛國的情感崔動下,自主自覺地在音樂氛圍內構思當時的情景,想像出當代人的智慧與勤勞。
3、運用電教媒體,突破教學難點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對一些知識概念的講解,長期成為教學的難點,電代教學則能夠將其化難辦易。把抽象的知識、靜止的形象以動態的形式展示出來,使學生通過感知、表象、抽象這一認識過程。將新知識融入自己的認識結構中去。如教學《人物速寫》一課時,教師在投影儀上演示了人體活動的剪影片,然後讓學生在投影儀上任意擺出人的各種動態,並讓學生把擺動的動作畫下來,這樣學生很快掌握了如何抓住人物動態特徵作畫的方法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的難度與此同時,教師以動靜結合,生動形象的講授方法,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高效高持地獲得了新知識。

熱點內容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
小班幼兒英語 發布:2025-05-15 00:00:31 瀏覽:854
思教育網 發布:2025-05-14 22:14:17 瀏覽:988
師德師紀自查小結 發布:2025-05-14 21:09:36 瀏覽:534
中學英語下載 發布:2025-05-14 20:01:44 瀏覽:498
小蘋果舞蹈教學兒童版 發布:2025-05-14 18:06:07 瀏覽:916
高三語文卷 發布:2025-05-14 17:40:03 瀏覽:761
五年級上冊語文達標卷 發布:2025-05-14 16:38:37 瀏覽:871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