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美術作品
㈠ 八年級美術中委拉斯凱的代表作
你說的是不是委拉斯凱支啊?或者(維拉斯凱茲)是同一個人
http://hi..com/thrsyjh/blog/item/72fa1bfbb1452666024f56c4.html
給你這個地址 上麵包括關於他的所有介紹 ,還有他的代表作 比我下面的要好的多,你可以去看看 有圖 又有文字 符合你的需要
個人簡介
迭哥•德•席爾瓦•委拉斯開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1599.6.6-1660.8.6)生於塞維利亞城,當時是西班牙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由於對外貿易發達,經濟繁榮,文化藝術也隨之迅速發展。
少年委拉斯開茲對自己的繪畫才能充滿信心,他在小本上畫滿了各種速寫。盡管當時做畫家沒有社會地位,父親還是同意他學習繪畫。
12歲的委拉斯開茲進了當時正享有盛名的埃雷拉的畫室。這個被誤認為「塞維利亞的米開朗基羅」的畫家,除了別致生動的性格外,並沒有什麼可以教給自己的學生。委拉斯開茲很快就決定離開,另投帕切柯的門下。帕切柯是西班牙著名的美術教育家,他對委拉斯開茲的才能非常賞識,並介紹他結識塞維利亞著名的詩人、作家、哲學家、畫家。在藝術觀念上,盡管帕切柯非常推崇義大利學院派藝術,但他對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藝術很感興趣,對於自己的天才學生委拉斯開茲的創造性探索給予極大的鼓勵和支持。我們從帕切柯的日記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記錄:「經過5年的培養教導以後,我允許他同我的女兒結了婚,這是由於他具有著偉大的天才、青年人的純潔、善良的品質和他的希望所促成的。」當時年僅19歲的委拉斯開茲已經成為一位聞名的畫家了。
在菲力浦四世登上西班牙王位時,這位愛好藝術的國王使青年畫家決定到首都馬德里試一試自己的才能和運氣。他在給國王的自薦書中寫道:讓國王看看並且賞識一下真正的藝術家吧!
http://hi..com/thrsyjh/blog/item/72fa1bfbb1452666024f56c4.html
作品《宮娥》http://..com/question/69090447.html
委拉斯凱茲的巨幅油畫《宮娥》,是應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的要求畫的。在畫中,畫家沒有直接畫出國王與王後,而是讓畫面中央部位(鄰近景深處)的一面鏡子反射他們的形象。福科在他的著名的《詞與物》中解讀這幅油畫時指出,「我們要假裝不知道景深處的鏡子到底反射的是誰,並在其存在的概念上質問這反射為何」,如此就會看到,「當目光以直角穿越畫面時,主體與客體、觀眾與模特,都在無數次交換角色」,這樣,這幅畫變成了「古典表象的表象」、它指向「一種本質性的虛無」、「相似性的基礎的瓦解」、「主體的取消」,總之,這是一個無主體的開放的民主的空間。阿拉斯批評福科人為地(錯誤地)取消了《宮娥》的歷史背景,把這幅宮廷畫師的殷勤之作,「民主化」和「博物館化」。阿拉斯全面研究了這幅畫產生的曲折歷史,指出它本由一幅名叫《家族肖像》的油畫修改而來。但無論《家族肖像》,還是《宮娥》,都是畫家適應皇室政治局勢的需要而作。在對畫中景物(包括人物的目光)做非常細致的分析後,阿拉斯指出:「通過這面鏡子,國王成為無所不見者:畫面中所有人物的目光都朝向國王,國王既在自己的夏宮辦公室中看著在場的所有人,同時也在畫面的背景中看著他們」;「鏡面中反射的國王夫妻的身影代表了畫家對王朝的致敬。實際上,這樣的表現突出了國王在王朝中所具有的『無上絕對』的位置」
《紡織女》
這是委拉斯開茲繼《宮女》之後的又一傑作。此畫原名《巴拉斯與阿萊辛》,題材來自技藝女神巴拉斯與擅長紡織的少女阿萊辛比賽織布,巴拉斯因賽不過阿萊辛,因而惱羞成怒把阿萊辛變成了蜘蛛的故事,但這幅描繪神話題材的作品,一掃十七世紀神畫題材畫的舊習,而以世俗生活來表現神界,同時又把平凡的世俗生活表現得引人入勝,是一幅風格清新、富有創造性的作品。這主要是表現在,神話人物安置在畫面中描繪的掛毯上,戴頭盔的是技藝女神巴拉斯,站在她對面的少女便是阿萊辛,而畫面的近景則是描繪了神話和現實兩個世界,但畫家更重視現實世界,尤其是近景右側那個穿白衣的紡織女的形象十分優美。由此可以看到委拉斯開
㈡ 八年級下冊美術作業。
我是美術生,可平常上設計視覺時,老師講的比較籠統。所以我也不能確定對不對。
常用的手法有同質異構和元素替換, 利用視覺和空間的關系,進行視覺的聯想以及利用矛盾來設計圖形。
㈢ 八年級上冊美術書里的幾幅圖誰認得急!
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採用國畫的繪畫技巧在宣紙上或錦帛上做的畫。第二幅書法屬於草書名字忘了,作者姓張.....第三個是雕塑拉孔奧之死作者米開朗琪羅。第四幅忘了
㈣ 初中繪畫作品參賽一般是哪類畫
卡通動漫有命題模式的主題創作較多,也就是一些主辦單位宣傳個什麼東西,讓學生去話幾張畫。色彩一般選擇,水粉,水彩。也是有主題性質的。還有一些裝飾畫類型的也會介入,油畫
版畫一般不會。國畫介入也較多。還有書法
篆刻
也會算繪畫作品參賽。
㈤ 春節繪畫優秀作品初中
很高興為您回答問題,如果還不懂,可以繼續追問。求好評(= ̄ω ̄=) !祝你新年快樂! ~O(∩_∩)O~
㈥ 初中美術
你說的第一幅應該是畢加索油畫作品<格爾尼卡>:
網路的相關介紹:
1937年,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小鎮為德國法西斯空軍夷為平地,他聞訊後極為憤慨,就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畫了《格爾尼卡》這幅壁畫,對法西斯暴行表示強烈抗議。此畫結合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沖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一個死孩;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中央是一匹老馬,為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殺,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的站著的牛,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一隻舉頭張喙的鳥;上邊右面有一從窗口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全畫用黑、白與灰色畫成。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後的慘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將領和士兵經常出入於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爭相觀看畢加索的藝術。可是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藝術館的出口處,畢加索發給每個德國軍人一幅他的油畫《格爾尼卡》的復製品。
一位德國蓋世太保頭目指著這幅畫問畢加索:「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加索麵色嚴峻地說:「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關於敦煌壁畫:
莫高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莫高窟在近代以來受到許多人為的損傷,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嚴重破壞。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
【沿革概述】
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這里才重新為人注意。近代,人們通常稱其為「千佛洞」。
莫高窟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侶修行、居住和死亡後掩埋的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台燈等生活設施。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5個,以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
【藝術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瑰麗華艷,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松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高深,而且與壁畫相融相襯,相得益彰。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牆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沖雲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游龍;有的則隨風悠悠漫卷。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為人們打造了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
熾熱的色彩,飛動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的畫師對理想天國熱烈和動情的描繪里,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上縱騎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許正是這種激情,才孕育出壁畫中那樣張揚的想像力量吧!
【風格演變】
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開鑿於北朝時期的洞窟共有36個,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於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這一時期的影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朴實厚重。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純朴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緻,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時代的釋家牟尼塑像,恭正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扎扁圓形發髻,保留著犍陀羅樣式。
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現存洞窟有300多個。禪窟和中心塔柱窟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而同時大量出現的是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數量最多。塑像都為圓塑,造型濃麗豐肥,風格更加中原化,並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組合多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四菩薩,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有的還再加上二力士。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面宏偉、色彩瑰麗,美術技巧達到空前的水平,內容主要有佛像、經變、佛教史跡、佛教故事和供養人等。如中唐時期製作的第79窟脅侍菩薩像中的樣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頭晌合攏的兩片螺圓發髻,是唐代平民的發式。臉龐、肢體的肌肉圓潤,施以粉彩,膚色白凈,表情隨和溫存。雖然眉宇間仍點了一顆印度式紅痔,卻更像生活中的真人。還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脅侍菩薩。一位上身赤裸,斜結瓔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頭微向右傾,上身有些左傾,胯部又向右突,動作協調,既保持平衡,又顯露出女性化的優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薩全身著衣,內外幾層交待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線條流利,色彩艷麗絢爛,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使人覺得這是兩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時期的洞窟現存有100多個,多為改建、重繪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壇窟和殿堂窟。從晚唐到五代,統治敦煌的張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為莫高窟出資甚多,因此供養人畫像在這個階段大量出現並且內容也很豐富。塑像和壁畫都沿襲了晚唐的風格,但愈到後期,其形式就愈顯公式化,美術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這一時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圖《五台山圖》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畫,高5米,長13.5米,繪出了山西五台山周邊的山川形勝、城池寺院、亭台樓閣等,堪稱恢宏壯觀。
最後一幅作品是波提切利的<春>:
相關介紹:
《春》203×314cm 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
這幅畫取材於詩人波利齊亞諾的詩歌。藝術家以自己的思想去解釋古代神話中的形象,畫面的情節是在一個優美雅靜的樹林里展開的,美麗端莊的維納斯位居中央,她以閑散幽雅的表情等待著春之降臨。在她左右,三位女神(阿格萊亞、賽萊亞、攸夫羅西尼)互相攜手翩翩而舞,在維納斯的左邊,春神弗羅娜正以優美飄逸的健步向觀者迎面而來,她全身披戴著飾花的盛裝身後是春風之神莎菲爾和一位希臘少女。這種對於人性的贊美,在波提切利的作品中具有非凡的美感。而且,波提切利以其秀逸的風格、明麗燦爛的色彩和流暢輕靈的線條,在文藝復興諸大家中獨樹一幟。但在文藝復興後,有較長時期西方人士未能對他作出恰當評價,直到19世紀浪漫主義和英國拉菲爾前派運動中,他才倍受贊揚,被人們推崇為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的大師。由於他極善於運用線條,與東方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點也深得中國及日本研究者的重視。
在這里,人物比前一幅要多些,也是按照詩人波利齊安諾的詩來創作的中間也是一位維納斯,但形象並未比前一幅上的維納斯有更多的歡樂情緒。相反,倒是左邊三位「優美」女神(阿格萊西、塞萊亞、攸美羅西尼)描繪得富有生氣:森林邊,這三位女神沐浴在陽光里,正相互攜手翩翩起舞。右邊的一個象徵「華美」,中間一個象徵「貞淑」,左邊一個象徵「歡悅」。她們將給人間帶來生命的歡樂。
波提切利用中世紀的裝飾風格來展現這三位女性形象,線條富有節奏感,人物的形體美藉助於線條來體現,十分流暢。 在畫的右邊,分別是花神、春神與風神(自左至右)三個形象,象徵「春回大地,萬木爭榮」的自然季節即將來臨。
古羅馬哲理詩人盧克萊修在其長詩《論事物的屬性》里,對這三個形象作過一番描寫,這些詩句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廣為流行,這可能就是波提切利繪畫動機的來源。只是這里的風神沒有貴族氣息,形象比較生動,一定程度上倒很象是中間美神維納斯的僕役,而畫面上唯一佔有顯著地位的男子形象,則是最左邊那個好象在採摘樹上果子的墨丘利(希臘神話中的「赫耳墨斯」),實際上這位眾神的使者是在用他的神杖驅散冬天的陰雲。他是眾神的信徒,在這里是報春的象徵。
此外,在維納斯的頭上,還飛翔著被蒙住雙眼的小愛神丘比特,他正朝著左邊的人准備把金箭射去。誰要是中了他的金箭,便產生如痴似狂的愛情。這一切,都是波提切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寫照,他把詩人的贊美以豐富的形象手段象徵性地鋪陳在這一幅畫上。 藝術家對美好事物的願望,總是與他所處的生活境遇發生矛盾。波提切利在畫上展示了那麼多充滿著春的歡欣的天神形象,盡管他們顯得莊重與自信,總不免帶著畫家內心深處所埋藏的一種無名的憂傷。
畫上的基調則是纖弱和略顯悲愁。不難理解,這種傷感情調正是當時貴族文化的通病,如在勞倫佐•美第奇的一首詩中所寫的: 青春雖然歡樂 卻並不長久; 讓我們盡情歌舞吧,莫問明天是否吉祥! ——《亞麗安德妮詠》 波提切利是皮革商人的兒子,排行第七。早期受他的老師們的藝術影響,畫面上還充滿著人生的樂趣,而且帶有明顯的民主氣質。自從得寵進入美第奇宮廷後,由於社會政治形勢的多變,加上自己的身份與眾不同,在急劇的城市貧民與工人革命的斗爭聲中,美第奇被逐,宗教改革家薩伏納羅拉被焚,德國皇帝入侵和城市共和政體瓦解……,這一切,使他感到恐懼與彷徨。而畫家的內心憂郁,似乎都交織在他以後的繪畫創作之中了。
㈦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美術書的第一單元有哪些美術作品
你可以登陸人民教育出版社,點擊進入八年級下冊美術,找到電子書就可以看到書裡面的內容了。
這個是網址,你直接打開就可以了。
http://www.pep.com.cn/meishu/jszx/nmo7890/12qwazx/8x/
㈧ 初中素描繪畫作品
自己買本素描的書,按著輸的構圖步驟和排線的技巧先臨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