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介紹朋友

文言文介紹朋友

發布時間: 2020-12-03 14:54:16

『壹』 用文言文描寫朋友感情的文章有哪些

用文言文描寫朋友感情的文章舉例如下:

《與吳質書》

【作者】曹丕 【朝代】魏晉

二月三日,丕白。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三年不見,《東山》猶嘆其遠,況乃過之,思何可支!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追思昔游,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為糞壤,可復道哉?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慾,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家之言,詞義典雅,足傳於後,此子為不朽矣。德璉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間者歷覽諸子之文,對之技淚,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為繁富。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仲宣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至於所善,古人無以遠過。昔伯牙絕弦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後生可畏,來者難誣,然恐吾與足下不及見也。

年行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時復類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頭耳。光武言:"年三十餘,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而年與之齊矣。以犬羊之質,服虎豹之文,無眾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恐永不復得為昔日游也。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頃何以自娛?頗復有所述造不?東望於邑,裁書敘心。丕白。

『貳』 關於什麼是朋友的文言文

高山流水 先秦時代有位琴師,姓俞名伯牙,琴藝雖好,卻苦無解語之人。一日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道出其胸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於是被伯牙引為知音。但是子期早逝,伯牙痛苦萬分,摔斷琴弦……

故事到這里,出現了另外一個版本,伯牙為什麼要摔斷琴弦呢?摔斷琴弦後又發生了什麼?年代久遠,大部分人知道的是伯牙為了紀念朋友鍾子期此後「終身不操」。但在我的故事裡是這樣的:聞聽子期亡訊,伯牙痛哭流涕,旁人不解,曰,我之所以和他做朋友,是本想著藉此機會讓他白送我幾擔柴,誰知道,柴還沒送,他人已經死了!(註:古代重農抑商,樂師更是沒有

桃花潭水
有兩位朋友,其中一位是詩人,嗜酒如命。兩人感情相當好,屬於「感情深,一口悶」的類型。在分別的前一天晚上,朋友請詩人喝好酒,還送了不少盤纏,詩人盡興而睡,次日登舟遠行,又聞岸上歌聲繚繞,有感於懷,於是一首千古名詩揮筆而就:「××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叄』 用文言文怎樣稱呼朋友

1、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

2、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

3、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

4、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5、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6、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

7、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8、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9、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

10、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11、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12、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肆』 文言文中那個字是好朋友的意思

「友、朋、故交、知己」這些詞都有朋友的意思。
中國古代人對於「朋友」的解釋是:「同門(同一個老師)曰朋,同志曰友。」並且對朋友之間不同的友誼關系都有特殊的稱謂。

『伍』 用文言文寫交朋友 朋友怎麼

朋友的文言文有很多,可以寫成友,友人,良友,好友,朋友,友朋,朋故,故友。


『陸』 怎樣用文言文介紹自己的朋友

——春風滿面,知音難覓。(題記)
吾與君少時,同村共進,袍澤情兮,方始者之譽也;於郴城拼之數十載,檐棲逆也,衣食勿分四五年矣,事事相息,音也。爾後因貧賤,不得朝夕繼見,然汝則與日漸升,官居七品;車前侍後眾之,朋滿檐庭,衣豐足食,逐漸拜見稀矣。偶爾相會,望汝繁雜,加之神情不注,難傾腹中之言。愧之:「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
怪哉,尋根升遷有路,綹汝吾境地之異,勿語同也。加之更甚性犟風傲,見地各異,若閔其容,肌之愚鈍。爾日,返鄉久別聚宴,席間問暖,難得舊歡,悅心不悄,言罷語盡,數語兮,勿安念之,難得尋之少時懷。愧之心銘。年前春夏,因子求之,初時寬許從容,汝言隨欲而逐願。後其至舍聚之,邈其容,其意惻誹,無念昔交。若容難,若言狂,輕呼之之。今則釋然悟,悔當時:怨其求之繼見,觀其邈,見其容,聞其音,聽其語,悄也漠然矣,示意窮賤難求事事邪。鈍然昔人感由:「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若合一契,悲夫!
幕秋盡愁,斂之,就木然悟;思連襟袍澤,雖吾割席之痛徹,更吾結環之念。欲問上蒼,覓音何處?感世殊無常?幾許滄海難為水。俯仰之間,已故陳跡,勿敢再拜,唯孤戀秋色幕。猶懷墨筆暢書,祭昔時情懷。

『柒』 描寫「思念遠方朋友」的文言文有哪些

向秀復《思舊賦並序》:

  • 余與嵇康、制呂安居至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嵇博綜技藝,於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虞淵,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雲。

『捌』 文言文中怎樣稱呼朋友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 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 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 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古人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豀)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後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搏雞者言》「余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 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 (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女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年歲別稱 總角:指童年。幼年泛稱。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2~3歲 髫(tiáo)年:女孩7歲 齠(tiáo)年:男孩8歲 黃口:10歲以下 舞勺之年:13~15歲 舞象之年:15~20歲 金釵之年:12歲(女) 豆蔻年華:13歲(女) 及笄(jī)之年:15歲(女) 破瓜年華、碧玉年華:16歲(女) 桃李年華:20歲(女) 花信年華:24歲(女) 摽(biāo)梅之年:女子至出嫁 半老徐娘:女子至30歲(女) 弱冠:20歲(男) 而立之年:30歲(男) 不惑之年、強壯之年:40歲(男)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 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 杖朝之年:80歲 耄耋之年:80~90歲 鮐背之年:90歲 期頤:100歲 附:敬辭例舉 一、「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 (kǔn):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二、「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三、「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四、「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五、「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六、「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七、「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八、「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九、「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十、常用敬辭 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它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周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說)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儷:(書)夫妻,如伉儷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令愛(媛):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令郎:敬辭,稱對方的兒子 令親:敬辭,稱對方的親戚 令堂:敬辭,稱對方的母親 令尊:敬辭,稱對方的父親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在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台端:敬辭,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 台甫:敬辭,舊時用於問人的表字 台駕:敬辭,舊稱對方 台鑒:舊時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外舅:(書)岳父。

『玖』 描寫朋友感情很的文言文有哪些

1.《贈汪倫》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
踏歌:唐代一作廣為流行的民間歌舞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不及:不如。

2.《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唐代:岑參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
彎彎的月兒爬上了涼州城頭,城頭的月兒升空照著全涼州。
涼州:唐朝河西節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肅武威。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涼州方圓七里住著十萬人家,這里的胡人半數懂得彈琵琶。
里:一作「城」。胡人: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半解:半數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動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腸欲斷,只覺得風聲蕭蕭兮長夜漫漫。
蕭蕭:象聲詞。此處形容風聲。漫漫:形容黑夜漫長。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別以來已有三五春。
河西:漢唐 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此處指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故人:舊交;老友。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如今在花門樓前又見到秋草,哪能互相看著在貧賤中變老?
花門樓:這里即指涼州館舍的樓房。貧賤:貧苦微賤。唐崔顥《長安道》詩:「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人生一世能有幾回開懷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須痛飲醉倒。
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3.《過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預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
具:准備,置辦。雞黍:指農家待客的豐盛飯食(字面指雞和黃米飯)。黍(shǔ):黃米,古代認為是上等的糧食。邀:邀請。至:到。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卧。
合:環繞。郭:古代城牆有內外兩重,內為城,外為郭。這里指村莊的外牆。斜(xiá):傾斜。因古詩需與上一句押韻,所以應讀xiá。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
開:打開,開啟。軒:窗戶。面:面對。場圃:場,打穀場、稻場;圃,菜園。把酒:端著酒具,指飲酒。把:拿起。端起。話桑麻:閑談農事。桑麻:桑樹和麻。這里泛指莊稼。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重陽日:指夏歷的九月初九。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還(huán):返,來。就菊花:指飲菊花酒,也是賞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拾』 用文言文描寫朋友感情的文章

朋可放四海
愛僅適繅穴

愛確不可失
友能失之乎

花前柳樹下
惟在月昱時

李白送汪倫
古今同仰視

俊男與姊妹
孰輕和孰重

望君細掂量
勿使枰桿傾

熱點內容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
小班幼兒英語 發布:2025-05-15 00:00:31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