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屈文言文
① 笠翁對韻是古詩,還是文言文
《笠翁對韻》不是古詩,是介紹對對子的有韻律的文言文,有點像古代的賦這種文體,又像對對子的口訣。
② 《管仲與鮑叔牙》的文言文翻譯
一、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時,經常與鮑叔牙交遊,鮑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貧困,經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對他很好,沒有怨言。後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後,管仲也被囚禁起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為齊國的相國以後,執掌齊國的政事,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九次會集各國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賴管仲的計謀和策劃。
二、原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2)辭屈文言文擴展閱讀
管鮑之交
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買賣。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裡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願讓給他。」
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
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後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願再跟他去打仗。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裡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並不真是怕死。」
鮑叔牙替管仲辯護,極力掩蓋管仲的缺點,完全是為了愛惜管仲這個人才。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管仲和鮑叔牙就這樣結成了生死之交。
鮑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鮑氏,名叔牙。潁上(今屬安徽)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早年輔助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協助公子小白奪得國君之位,並推薦管仲為相。齊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參與「召陵之盟」使諸國尊齊王霸主。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鮑叔牙稱相,並在不久後病逝。
在鮑叔牙的協助下,在齊國順利實行了他的治國之道。鮑叔牙為政重教化,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也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③ 文言文翻譯
【譯文】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遊,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僕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綉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
④ 請幫我解決這一段文言文~~~~~~~~~~~~~~~
動詞。來穿,穿著
楊布源打狗
[古文]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注釋:
緇(zī):黑色。
評註:
這篇寓言故事說明:若自己變了,就不能怪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別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話就像楊布那樣:一身衣服變了,反而怪狗不認識他。
翻譯
楊朱有個弟弟叫楊布,穿著白色的衣服出門。恰好遇上天下雨,他就脫掉白衣穿上黑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是他換了衣服,汪汪叫著撲過來。楊布怒氣沖沖地就要打這條狗,楊朱對他說:「你別打它啦,你也可能犯它這種錯誤。要是你的狗出去時是白色,回來時卻變成了黑色,你會不覺得奇怪嗎?」
⑤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小故事
1、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2、子路負米
子路家境貧困時,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飯菜,而從百里之外把米背給父母。後遂用「負米、負米百里」等表示奉養父母或為奉養父母在外謀求祿米。
3、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4、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於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一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應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則徐的推薦,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鴉片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第一頁。
5、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
⑥ 蘇武牧羊文言文翻譯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蘇武卧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日不死。匈奴人認為很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產了小羊才准許蘇武回國。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
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氂牛尾毛全部脫盡。
出自班固的《漢書·蘇武傳》。
原文
《漢書.蘇武傳》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單於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天雨雪,武卧嚙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始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6)辭屈文言文擴展閱讀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作者採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後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⑦ 文言文翻譯:及爾朱兆率眾奄至,彧出冬棭門,為賊所獲所獲。見兆,辭色不屈,為群胡所毆薨。 謝謝
當爾朱兆帶兵突然到達時,元彧從東掖門出城,被敵人抓獲。見到爾朱兆時,他神色不回變,不肯答屈服,為群胡毆打而死。現代漢語是:當爾朱兆帶兵突然到達時,元彧從東掖門出城,被敵人抓獲。見到爾朱兆時,他神色不變,不肯屈服,為群胡毆打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