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周傳

文言文周傳

發布時間: 2020-12-03 19:05:38

『壹』 在線翻譯文言文

.出自《馬周來傳》

1 他年幼時成自了孤兒,家裡貧窮。他十分喜愛學習,特別精通《詩經》及相關註疏。性格開朗豪邁,鄉里的人都不敬重他。
2 (太宗)下令尋找好地方為他建造宅第,經常讓御廚為他備飯,唐太宗又親自為他調葯,太子也親自前去探視。

『貳』 富貴不能淫文言文注釋

富貴不來能淫:指意志不為自金錢和地位所迷惑。

【出自】戰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示例】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各級領導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這是至關重要的。

【語法】復句式;作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淡泊明志

【反義詞】見利忘義

(2)文言文周傳擴展閱讀

1、富貴不能淫的近義詞

淡泊明志

【解釋】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如果不恬淡寡慾,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寧靜謙虛,就不能夠窮極遠大。

【示例】他從不計較功名利祿,淡泊明志,潛心於科學事業。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指不追求名利

2、富貴不能淫的反義詞

見利忘義

【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那些出賣朋友的人,是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的。

【示例】作者刻畫出了一個嗜錢如命、見利忘義的活靈活現的市儈形象。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叄』 文言文閱讀 馬周傳相關題目及答案

馬周字賓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時死去父母成為孤兒,家裡貧窮拮據。他十分喜愛學習,精通《詩經》、《春秋》。性格開朗豪邁,鄉里的人都認為他不講究小節,看不起他。武德年間,州里的助教一官無人,他補職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達奚恕常常責怪他,馬周於是離去,客居到密州。趙仁本推崇他的才氣,給他准備了很多行裝,讓他進關。馬周途中客住汴州時,被浚儀縣令崔賢侮辱,於是心中悲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豐,旅店的主人不照顧他,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閑地在那兒自斟自飲,眾人對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長安,住在中郎將常何家中。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詔百官談論朝政行失。常何是一個武將,沒有什麼學問,馬周為他分列條目寫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時務的,太宗感到奇怪,便問常何,常何說:「這不是我所能想出來的,家中的門客馬周教我這樣說。這個門客,是個忠厚孝義之人。」唐太宗就召見馬周,過一會兒還未到,太宗接連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馬周前來拜見,太宗與他談話談得非常高興,下詔讓他入值門下省。第二年,又拜馬周為監察御史,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勝任這一職務。唐太宗因為常何而行到馬周這個人才,就賜給常何三百匹絲帛。
馬周善於陳述奏章,機敏、辯證、清晰、深入,切中要害,處理問題周密,當時有很高的聲譽。太宗常說:「我一時不見馬周就想他。」岑文本對他親近的人說:「馬周論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沒有一字可以增刪,聽起來洋洋灑灑,能使人忘卻疲倦。蘇秦、張儀、終軍、賈誼正是這樣啊。然而他兩肩上聳,面有火色,向上陞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長久。」沒過多久,馬周升任治書待御史,兼諫議大夫職務,代理晉王府長史。貞觀十八年,他又升遷中書令。當時設置太子司議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階。馬周感嘆道:「只遺憾我資質、品格不夠,不能當上這個官職。」唐太宗遠征遼東,留馬周在定州輔佐太子。等到太宗回來,馬周又擔任吏部尚書,晉升銀青光祿大夫。唐太宗曾經用飛白書賜給馬周,上面寫著:「鸞鳳直沖霄漢,一定要憑借羽翼;輔佐所要寄託依靠的,關鍵在於盡忠盡力。」
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親自到翠微宮去,尋找好地方為他建造宅第,經常讓御廚為他備飯,御醫前去看護,唐太宗又親自為他調葯,太子也前去探視。病更重時,馬周就把原來上的奏章全部燒掉,他說:「管仲、晏子顯露君主的過失,博取身後的名聲,我不這樣做。」貞觀二十二年,馬周去世,年僅48歲。唐太宗追贈他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肆』 愛與憎翻譯成古文怎麼

1、「愛」和「憎」在古代漢語中也稱愛、憎。如:「而知其惡,而知其善。」(《禮記-曲禮》)君子自,仁之至也。(《法言》)共叔段,欲立之。(《左傳·隱公元年》)父母之子也,則為之計深遠。(《戰國策》)停車坐楓林晚。(杜牧《山行》)盜主人。(《國語·晉語》)秦甚憎齊。(《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愛與憎」一並使用,古文中用「愛憎」或「憎愛」。如:

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前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至變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太史公曰:甚哉愛憎之時!(《史記-佞幸列傳》)

業因勢而抵陒,稱朱博,毀師丹,愛憎之議可不畏哉!(《漢書-杜周傳》)

(袁)滂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瓘性猜惡,賞罰皆以愛憎。(《魏書-列傳第八十七》)

故曰:「不在逆順,以義為斷;不在憎愛,以道為貴。」《後漢書-文苑列傳-劉梁傳》

況其奸心素篤,而憎愛移易哉?(《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真度諸子既多,其母非一,同產相朋,因有憎愛。(《北史-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薛安都傳》)

鐵木迭兒為右丞相,以憎愛進退百官。(《元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三-韓若愚傳》)

3、因「憐」有愛的意思,故「憎愛」也說「憎憐」。例如:迎知喜惡,默測憎憐。(柳宗元 《乞巧文》)

4、愛、憎的近義詞分別是喜、惡,古文中有用「喜惡」「愛惡」表達「愛憎」之意的例子。如:

迎知喜惡,默測憎憐。(柳宗元《乞巧文》)

於是愛惡相攻,互相謗告。(《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

『伍』 介錫周傳文言文翻譯

年羹堯幼時焚屋券大將軍年羹堯家貲巨萬,父遐齡長於心計,持籌握算,纖屑靡遺,羹堯回頗不答善之。十二歲,自塾逃學歸,散步郊原,見一老嫗倚樹根坐而哭,目盡腫。詢所苦,嫗乃曰:「所居離年家僅十數武,老而寡。有子四人,皆浮薄,不治家人生產業,日與里中無賴博。博屢負,鬻所居屋償之,已署券矣。屋主促讓屋,無寧晷。讓屋不難,如無家何?」羹堯惻然。問屋主為誰,即羹堯之父也。羹堯大喜曰:「子無慮,屋主即我父,容歸謀之,必有以處子。」因挾嫗歸,白於父,請返其券,父有難色。羹堯索券於母,取火焚之,令嫗跪謝父,即揮之去,父亦無如之何也。

『陸』 敦促用文言文怎麼說

「敦促」就是文言文詞彙,現代漢語沿用了這個詞語。
如劉禹錫《唐故邠寧慶等州節度觀察處置使史公神道碑》:「禮有金革,詔書敦促。」
再如《明史·文苑傳一·楊維楨》:「
……明年,復遣有司敦促。」
文言文還叫「
敦趣
」。如‍《新唐書·馬周傳》:「帝即召之,間未至,遣使者四輩敦趣。」

『柒』 文言文年羹堯幼時焚屋券

年羹堯幼時焚屋券
【原文】
大將軍年羹堯家貲巨萬,父遐齡長於心計,持籌握算,纖屑靡遺,羹堯頗不善之。十二歲,自塾逃學歸,散步郊原,見一老嫗倚樹根坐而哭,目盡腫。詢所苦,嫗乃曰:「所居離年家僅十數武,老而寡。有子四人,皆浮薄,不治家人生產業,日與里中無賴博。博屢負,鬻所居屋償之,已署券矣。屋主促讓屋,無寧晷。讓屋不難,如無家何?」羹堯惻然。問屋主為誰,即羹堯之父也。
羹堯大喜曰:「子無慮,屋主即我父,容歸謀之,必有以處子。」因挾嫗歸,白於父,請返其券,父有難色。羹堯索券於母,取火焚之,令嫗跪謝父,即揮之去,父亦無如之何也。
【譯文】
大將軍年羹堯家財萬貫,他的父親年父遐齡工於心計,手持算籌理財經商,一絲一毫的利益都不放過,年羹堯很不喜歡這樣。他12歲的時候,從私塾逃學回家,到郊外散步,見到一位老太太靠著樹根坐著哭,眼都哭腫了。就上前詢問她為何難過,老太太就說:「我所住的地方距離年家只有不到十步,我年老寡居。有四個兒子,都是浮浪不靠譜的人,不管家人生計,每日與鄉里的無賴賭博。賭博屢次輸,就賣了我所所住的房子來還賭債,已經簽署協議了。屋主催促我搬家,沒有安寧的時間。我搬家不難,但是我無處住怎麼辦呢?」年羹堯很可憐她。就問屋主是誰,知道就是自己的父親。
年羹堯大喜說:「您不必擔心,屋主就是我的父親,容我回去跟他商量一下,一定有辦法幫您。」於是就帶著那位老婦人回家,向他父親稟報了這件事,請求父親返還那張賣房券,父親面露難色。年羹堯就向母親索要來,點火燒掉了,並讓老婦人跪下感謝父親,然後即刻揮手讓老婦人離開了,父親也無可奈何了。
【注釋】
1、家貲:即「家資」「家訾」。 貲:通「資」。家中的財產。《漢書·杜周傳》:「始周為廷史,有一馬,及久任事,列三公,而兩子夾河為郡守,家訾累巨萬矣。」顏師古註:「訾與貲同。」《後漢書·朱暉傳》:「建初中,南陽大飢,米石千餘,暉盡散其家資,以分宗里故舊之貧羸者,鄉族皆歸焉。」晉干寶《搜神記》卷四:「麋竺字子仲,東海朐人也。祖世貨殖,家貲巨萬。」唐韓愈《鄭群贈簟》詩:「日暮歸來獨惆悵,有賣直欲傾家資。」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十:「晉人所謂見何次道,令人慾傾家釀,猶雲欲傾竭家貲以釀酒飲之也。」清李漁《奈何天·焚券》:「我想主人的家貲,已過百萬,也富到極處了,還要錢財何用?」郭沫若《行路難》五:「攏總只有四五百塊錢的家資,吃不上兩三個月不是便要討口了嗎?」
2、巨萬:也作「鉅萬」。極言數目之多。《商君書·兵守》:「四戰之國不能以萬室之邑舍巨萬之軍者,其國危。」《史記·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裴駰集解引韋昭曰:「巨萬,今萬萬。」唐王勃《梓州郪縣靈瑞寺浮圖碑》:「思弘法願,重緝奇功,黨且千家,集惟巨萬。」《紅樓夢》第119回:「內有個極富的人家姓周,家財巨萬,良田千頃。」
3、持籌握算:手持算籌。多指理財或經商。唐韓愈《和侯協律詠筍》:「詎可持籌算,誰能以理言。」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歷法·算學》:「其在外司民社者,亦持籌不知縱橫,任其下為溪壑,皆坐算學不講之故。」籌算:也說「籌筭」「算籌」。 古時刻有數字的竹籌。《漢書·貨殖傳》:「致之臨卭,大憙,即鐵山鼓鑄,運籌算。」晉葛洪《抱朴子·雜應》:「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占風氣,布籌筭。」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重問曰:『聖人如柱邪?』王曰:『如籌筭。雖無情,運之者有情。』」
4、纖屑:細微;瑣屑。唐柳宗元《唐故萬年令裴府君墓碣》:「飲酒甚少,而工於糾謫。謠舞擊咢,纖屑促密,皆曲中節度,而終身不以酒氣加人。」《明史·孫應奎傳》:「議行二十九事,益纖屑傷大體。」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九:「惟蕭子顯作《齊書》,為其父豫章王嶷立傳,姚思廉修《陳書》,為其父吏部尚書察立傳,凡生平行事,及朝廷之優禮,名流之褒獎,無一不纖屑敘入。」魯迅《墳·文化偏至論》:「流弊所至,將使文化之純粹者,精神益趨於固陋,頹波日逝,纖屑靡存焉。」
5、武:古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國語·周語下》:「夫目之察度也,不過步武尺寸之間。」
6、浮薄:輕薄,不朴實。《後漢書·公孫瓚傳》:「(袁紹)性本淫亂,情行浮薄。」唐孟郊《吊元魯山》詩之七:「誰能嗣教化,以此洗浮薄。」《明史·詹同傳》:「帝嘗言文章宜明白顯易,通道術,達時務,無取浮薄。」郭沫若《卓文君》第三景:「他不過是個浮薄的浪子罷了。」
7、署券:簽署協議。
8、晷:比喻光陰;時間。晉·潘正叔《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寸晷惟寶,豈無玙璠(美玉)。」方苞《獄中雜記》:「命下,遂縛以出,不羈晷刻。」
9、惻然:哀憐貌;悲傷貌。南朝宋周朗《報羊希書》:「今天子……惻然動仁,欲使余氓被惠。」明張居正《乞宥言官疏》:「臣觀台疏中,尚有垂白父母在家,臣實惻然憐之。」朱自清《兒女》:「下車時,看著他的害怕與累贅,很覺惻然。」
10、有以:有辦法。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孫子·九變》:「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宋葉適《安集兩淮申省狀》:「自古立國,未嘗不有以處之也;無以處之,則地為棄地而國誰與共守!」嚴復《原強》:「彼西洋者,無法與法並用而皆有以勝我者也。」

『捌』 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傳第十五。古詩文閱讀

原文:

賀齊字公苗,會稽山陰人也。少為郡吏,守剡長。縣吏斯從輕俠為奸,齊欲治之,主簿諫曰:「從,縣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齊聞大怒,便立斬從。從族黨遂相糾合,眾千餘人,舉兵攻縣。齊率吏民,開城門突擊,大破之,威震山越。後太末、豐浦民反,轉守太末長,誅惡養善,期月盡平。

齊性奢綺,尤好軍事,兵甲器械極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鏤,青蓋絳襜,干櫓戈矛,葩瓜文畫,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沖斗艦之屬,望之若山。休等憚之,遂引軍還。遷後將軍,假節領徐州牧。
初,晉宗為戲口將,以眾叛如魏,還為蘄春太守,圖襲安樂,取其保質。權以為恥忿,因軍初罷,六月盛夏,出其不意,詔齊督麋芳、鮮於丹等襲蘄春,遂生虜宗。後四年卒,子達及弟景皆有令名,為佳將。
全琮字子璜,吳郡錢唐人也。父柔,漢靈帝時舉孝廉,補尚書郎右丞,董卓之亂,棄官歸,州辟別駕從事,詔書就拜會稽東部都尉。孫策到吳,柔舉兵先附,策表柔為丹楊都尉。孫權為車騎將軍,以柔為長史,徙桂陽太守。柔嘗使琮齎米數千斛到吳,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還。柔大怒,琮頓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縣之患,故便振贍,不及啟報。」柔更以奇之。是時中州士人避亂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數,琮傾家給濟,與共有無,遂顯名遠近。後權以為奮威校尉,授兵數千人,使討山越。因開募召,得精兵萬餘人,出屯牛渚,稍遷偏將軍。

琮既親重,宗族子弟並蒙寵貴,賜累千金,然猶謙虛接士,貌無驕色。十二年卒,子懌嗣。後襲業領兵,救諸葛誕於壽春,出城先降,魏以為平東將軍,封臨湘侯。懌兄子禕、儀、靜等亦降魏,皆歷郡守列侯。
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人也,為郡縣吏,避亂南渡。孫權統事,岱詣幕府,出守吳丞。權親斷諸縣倉庫及囚系,長丞皆見,岱處法應問,甚稱權意,召署錄事,出補餘姚長,召募精健,得千餘人。會稽東冶五縣賊呂合、秦狼等為亂,權以岱為督軍校尉,與將軍蔣欽等將兵討之,遂禽合、狼,五縣平定,拜昭信中郎將。

黃龍三年,以南土清定,召岱還屯長沙漚口。會武陵蠻夷蠢動,岱與太常潘濬共討定之。嘉禾三年,權令岱領潘璋士眾,屯陸口,後徙蒲圻。四年,廬陵賊李桓、路合、會稽東冶賊隨春、南海賊羅厲等一時並起。權復詔岱督劉纂、唐咨等分部討擊,春即時首降,岱拜春偏將軍,使領其眾,遂為列將,桓、厲等皆見斬獲,傳首詣都。權詔岱曰:「厲負險作亂,自致梟首;桓凶狡反覆,已降復叛。前後討伐,歷年不禽,非君規略,誰能梟之?忠武之節,於是益著。元惡既除,大小震懾,其餘細類,掃地族矣。自今已去,國家永無南顧之虞,三郡晏然,無怵惕之驚,又得惡民以供賦役,重用嘆息。賞不逾月,國之常典,制度所宜,君其裁之。」
潘濬卒,岱代濬領荊州文書,與陸遜並在武昌,故督蒲圻。頃之,廖式作亂,攻圍城邑,零陵、蒼梧、鬱林諸郡騷擾,岱自表輒行,星夜兼路。權遣使追拜岱交州牧,及遣諸將唐咨等駱驛相繼,攻討一年破之,斬式及遣諸所偽署臨賀太守費楊等,並其支黨,郡縣悉平,復還武昌。時年已八十,然體素精勤,躬親王事。奮威將軍張承與岱書曰:「昔旦奭翼周,二南作歌,今則足下與陸子也。忠勤相先,勞謙相讓,功以權成,化與道合,君子嘆其德,小人悅其美。加以文書鞅掌,賓客終日,罷不舍事,勞不言倦,又知上馬輒自超乘,不由跨躡,如此足下過廉頗也,何其事事快也。周易有之,禮言恭,德言盛,足下何有盡此美耶!」及陸遜卒,諸葛恪代遜,權乃分武昌為兩部,岱督右部,自武昌上至蒲圻。遷上大將軍,拜子凱副軍校尉,監兵蒲圻。孫亮即位,拜大司馬。
岱清身奉公,所在可述。初在交州,歷年不餉家,妻子飢乏。權聞之嘆息,以讓群臣曰:「呂岱出身萬里,為國勤事,家門內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責安在?」於是加賜錢米布絹,歲有常限。
始,岱親近吳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賜巾褠,與共言論,後遂薦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壯,好直言,岱時有得失,原輒諫諍,又公論之,人或以告岱,岱嘆曰:「是我所以貴德淵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德淵,呂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復於何聞過?」談者美之。
太平元年,年九十六卒,子凱嗣。遺令殯以素棺,疏巾布褠,葬送之制,務從約儉,凱皆奉行之。
周魴字子魚,吳郡陽羨人也。少好學,舉孝廉,為寧國長,轉在懷安。錢唐大帥彭式等蟻聚為寇,以魴為錢唐侯相,旬月之間,斬式首及其支黨,遷丹楊西部都尉。黃武中,鄱陽大帥彭綺作亂,攻沒屬城,乃以魴為鄱陽太守,與胡綜戮力攻討,遂生禽綺,送詣武昌,加昭義校尉。被命密求山中舊族名帥為北敵所聞知者,令譎挑魏大司馬揚州牧曹休。魴答,恐民帥小丑不足仗任,事或漏泄,不能致休,乞遣親人齎箋七條以誘休。

魴初建密計時,頻有郎官奉詔詰問諸事,魴乃詣部郡門下,因下發謝,故休聞之,不復疑慮。事捷軍旋,權大會諸將歡宴,酒酣,謂魴曰:「君下發載義,成孤大事,君之功名,當書之竹帛。」加裨將軍,賜爵關內侯。
賊帥董嗣負阻劫鈔,豫章、臨川並受其害。吾粲、唐咨嘗以三千兵攻守,連月不能拔。魴表乞罷兵,得以便宜從事。魴遣間諜,授以方策,誘狙殺嗣。嗣弟怖懼,詣武昌降於陸遜,乞出平地,自改為善,由是數郡無復憂惕。
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威恩並行。子處,亦有文武材幹,天紀中為東觀令、無難督。
鍾離牧字子干,會稽山陰人,漢魯相意七世孫也。少爰居永興,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臨熟,縣民有識認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縣人。縣長聞之,召民系獄,欲繩以法,牧為之請。長曰:「君慕承宮,自行義事,仆為民主,當以法率下,何得寢公憲而從君邪?」牧曰:「此是郡界,緣君意顧,故來蹔住。今以少稻而殺此民,何心復留?」遂出裝,還山陰,長自往止之,為釋系民。民慚懼,率妻子舂所取稻得六十斛米,送還牧,牧閉門不受。民輸置道旁,莫有取者。牧由此發名。

赤烏五年,從郎中補太子輔義都尉,遷南海太守。還為丞相長史,轉司直,遷中書令。會建安、鄱陽、新都三郡山民作亂,出牧為監軍使者,討平之。賊帥黃亂、常俱等出其部伍,以充兵役。封秦亭侯,拜越騎校尉。
永安六年,蜀並於魏,武陵五溪夷與蜀接界,時論懼其叛亂,乃以牧為平魏將軍,領武陵太守,往之郡。魏遣漢葭縣長郭純試守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遷陵界,屯於赤沙,誘致諸夷邑君,或起應純,又進攻酉陽縣,郡中震懼。牧問朝吏曰:「西蜀傾覆,邊境見侵,何以御之?」皆對曰:「今二縣山險,諸夷阻兵,不可以軍驚擾,驚擾則諸夷盤結。宜以漸安,可遣恩信吏宣教慰勞。」牧曰:「不然。外境內侵,誑誘人民,當及其根柢未深而撲取之,此救火貴速之勢也。」敕外趣嚴,掾史沮議者便行軍法。撫夷將軍高尚說牧曰:「昔潘太常督兵五萬,然後以討五溪夷耳。是時劉氏連和,諸夷率化,今既無往日之援,而郭純已據遷陵,而明府以三千兵深入,尚未見其利也。」牧曰:「非常之事,何得循舊?」即率所領,晨夜進道,緣山險行,垂二千里,從塞上,斬惡民懷異心者魁帥百餘人及其支黨凡千餘級,純等散,五溪平。遷公安督、揚武將軍,封都鄉侯,徙濡須督。復以前將軍假節,領武陵太守。卒官。家無餘財,士民思之。子禕嗣,代領兵。
評曰: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御,卑詞魏氏。凡此諸臣,皆克寧內難,綏靜邦域者也。呂岱清恪在公;周魴譎略多奇;鍾離牧蹈長者之規;全琮有當世之才,貴重於時,然不檢奸子,獲譏毀名雲。

譯文:

賀齊傳,賀齊,字公苗,會稽郡山陰縣人。他年輕時為郡吏,署理過郯縣縣長。
縣吏有叫斯從的人輕薄放盪、為非作歹,賀齊想懲治他,但縣主簿勸他說:「斯從,郯縣豪門大族,山越人都附從他,您今天懲治了他,明天賊寇就會前來進犯。」賀齊聞言大怒,當即就斬殺了斯從。斯從的族人黨羽便相互糾集聯合,聚眾千餘人,舉兵進攻縣城。賀齊率領官吏百姓,打開城門發起突然進擊,大獲全勝,威震山越。後來太末、豐浦縣的百姓造,賀齊轉任為太末縣縣長,誅殺惡徒扶持良民,一個月內便將騷亂全部平定。
郡府征調所屬各縣五千兵卒,讓本縣縣長帶領自己縣內軍隊,統一歸屬賀齊調度指揮。賊寇洪明、洪進、苑御、吳免、華當等五人,率領各自部屬一萬戶,兵營相連駐扎在漢興,吳五的六千戶人馬另駐扎在大潭,鄒臨的六千戶人馬另駐扎在蓋竹,共同出兵余汗。賀齊軍隊討伐漢興,經過余汗。賀齊考慮到賊兵勢眾而自己軍隊兵力弱小,深入敵境無以為繼,擔心為敵人所截斷,於是命令松陽縣縣長丁蕃留守余汗。丁蕃本來與賀齊為相鄰兩縣的縣長,恥於成為賀齊所統轄的部下,便推辭不肯留守。賀齊於是斬殺丁蕃,由是全軍震動,無人不敢不效命聽用。於是賀齊分兵留備余汗,自己親率大軍討伐洪明等人,連獲大勝。賀齊臨陣斬殺洪明,其餘吳免、華當、洪進、苑御都向賀齊投降。賀齊轉而進擊蓋竹,挺軍大潭,吳五、鄒臨二將又降。在討伐進擊中共斬首六千名,有名的賊首全部擒獲,賀齊又重整縣城,選出精兵一萬人,被升任為平東校尉。
全琮傳,全琮,字子璜,吳郡錢塘縣人。他的父親全柔,漢靈帝時期被察舉孝廉,補任尚書郎右丞。董卓播亂時,他棄官歸家,州府徵召他為別駕從事,皇帝詔令就地授予他會稽郡東部都尉。孫策進軍吳地後,全柔率先帶領部隊歸附,孫策上表授任他為丹楊都尉。孫權為車騎將軍,以全柔為長史,轉任桂陽太守。全柔曾派全琮送米數千斛到吳郡,讓他作些生意。全琮到吳地後,將米全部散發用盡,空船回到家裡。全柔氣惱異常,全琮叩頭說:「我自以為要買的東西並非急於要用之物,而士大夫們正面臨生命倒懸之禍患,故此便以米賑濟他們,一時來不及向您稟報。」全柔轉而覺得他非同常人。其時中原地區士子躲避戰亂前往南方,依靠附從全琮生活的有幾百人,全琮傾盡家資周濟供給他們,與他們共享有無,於是聲名遠播。後來孫權任命他為奮威校尉,授與兵卒數千人,讓他征討山越。全琮借機公開招募,得精兵一萬多人,出軍駐扎牛渚,漸升為偏將軍。
呂岱傳,呂岱,字定公,廣陵郡海陵縣人,做過郡縣的官員,躲避戰亂南渡長江。孫權統管國事,呂岱前來孫權幕府,出任吳縣縣丞。孫權親自查點各縣倉庫的儲存和監獄的囚犯,縣令縣丞都來拜見,呂岱處置事務的方法和應對提問,很合孫權心意,便徵召到郡署為錄事,出任補為餘姚縣縣長,招募精健人員,共得一千多名。會稽、東冶五縣賊寇呂合、秦狼等人作亂,孫權以呂岱為督軍校尉,與將軍蔣欽等領兵前往征討,於是生擒呂合、秦狼,五縣於是被平定,呂岱被任命為昭信中郎將。
孫亮登基後,任命呂岱為大司馬。呂岱清明守正廉潔奉公,他所處過的地方都稱道他。當初在交州時,多年未給家中錢財,妻子兒女飢餓睏乏。孫權聽說嘆息不止,因此責備群臣說:「呂岱出征,身處萬里之外,為國家勤苦辦事,家中如此困頓,而我未能及早知曉。您們身為股肱耳目之臣,責任哪裡去了?」於是加倍賞賜呂家錢米布絹,每年都有一個固定的數目。起初,呂岱與吳郡人徐原親近友好,徐原慷慨且有才志,呂岱知道他能成大器,便賞與他頭巾、單衣,與他談論時事,後來便舉薦選拔徐原,官至侍御史。徐原秉性忠直慷慨,喜歡直言,呂岱有時有過失,他就當即諫勸,又在眾人面前公開議論這些事,有人將這些情況告訴呂岱。呂岱贊嘆地說:「這就是我看重德淵的原因。」及至徐原去世,呂岱極為痛苦悲哀,說:「德淵,是我呂岱的益友,如今不幸歸西,我再從何處聽到責備我過失的言語呢?」人們談到這件事都贊美他們的友情。
周魴傳,周魴,字子魚,吳郡陽羨縣人。他年少好學,被舉薦為孝廉,任寧國縣長,又轉任懷安縣長。錢塘盜寇大頭領彭式等聚眾為寇作亂,朝廷任命周魴為錢塘侯相,一個月之內,便斬殺彭式及其黨羽,周魴由是被升為丹楊西部都尉。黃武年間,鄱陽盜寇大頭領彭綺叛亂,攻陷鄱陽所屬城池,朝廷任命周魴為鄱陽太守,與胡綜協力攻討,於是活捉彭綺,將其押送武昌,周魴被加任昭義校尉。周魴受命暗中尋找山裡以前各聚落的有名頭目並為魏國知曉的人,讓他們前去欺騙挑唆魏國大司馬、揚州牧曹休。周魴回答說,恐怕這些低賤的小頭目不足以依靠他們來擔當此事,假若事情泄露出去,不能誘使曹休前來,請求派自己的親信者送箋書七條招誘曹休。
周魴又另寫了一份秘密奏章說:「如今北方有竄逃的賊寇,頑固地拒守黃河、洛水,長期阻止大軍前往誅伐。擅自盤踞北方國土,為臣尚不曾拿出奇計作出良舉,在上光大輔佐宏大的教化,對下輸獻施展萬分之一的功績,故此憂心如受捶擊,夜裡躺著不能入睡。我朝聖明如天蓋大地,含育為臣而臣無什麼效力,辱沒朝廷優厚的任命,讓我在前線將曹休老賊誘來,深恨不能按計劃辦事。令我在本郡地方內尋找山林中為北賊所熟知的頭目,讓他們與北方聯絡。為臣潛心思考,高興與不安相加,私下擔心此類人物不可能較快地尋到,即使得到,只怕也不可信,不如讓臣親自誘騙曹休,這樣能更為妥當地實現計劃。
周魴當初設立秘密計劃時,不斷有郎官奉詔前來詰問各種事情,周魴於是前往部郡門前,藉此剃去頭發以示認罪,故此曹休聽說後,就不再對他有什麼懷疑。戰爭結束軍隊凱旋,孫權召集各位將領大擺酒宴。
酒興正酣,孫權對周魴說:「您落發載義,成就孤家大事,您的功名,一定記入史冊。」他加授周魴裨將軍,賜予爵位「關內侯」。盜賊首領董嗣憑借險阻搶劫抄掠,豫章、臨川二郡都受到他的危害。吾粲、唐咨曾用三千兵馬攻打他的防地,一連幾個月都不能攻破。周魴上表請求停止進兵,以便尋找機會再行事。周魴派出間諜,授給他們具體的計策,誘誆董嗣並將其殺死。董嗣的弟弟十分害怕,前到武昌向陸遜投降,乞求出山到平原地區生活,自我改惡從善,自是幾個郡不再有所憂懼擔心了。周魴在郡守職位上十三年去世,他獎善懲惡,恩威並用。他的兒子周處,也有文武才幹,天紀年間,任東觀令,無難督。
鍾離牧傳,鍾離牧,字子干,會稽郡山陰縣人,漢代魯國相鍾離意的第七代孫。他年少時遷居永興,親自耕種田地,種水稻二十多畝。將要成熟時,縣里有人按標志來認領稻田,鍾離牧說:「本來就是荒蕪棄田,故此才將它開墾。」於是就將水稻給了那人。縣長聽說後,將那人召去關進監獄,打算對他繩之以法,鍾離牧前去為他求情。縣長說:「您敬慕漢代承宮的為人處世之道,可以自行仁義之事,而我是百姓之主,則應以法令約束百姓,怎能舍置國家法令而順從您的心願呢?」鍾離牧說:「這里是郡界,由於您有心照顧,故此我才得以暫住。如今為了一點稻子就殺掉這個人,我還有什麼心意再住下來呢?」於是出縣衙回家整頓行裝,准備回到山陰去,縣長親自前往家門勸阻他,為他釋放了那個人。那人十分慚愧害怕,帶領妻兒把那些稻子舂成六十斛米,送還鍾離牧,鍾離牧關起門不接受。那人將米送來放在他家路邊,無人去取。
鍾離牧由此出了名。
撫夷將軍高尚勸說鍾離牧:「從前潘濬太常督率兵卒五萬,然後才能討伐五溪夷。當時與蜀國結盟和好,各蠻夷部落遵奉教化,如今既沒有過去那種援助,而且郭純已佔據遷陵,而您僅以三千兵卒深入險地,我看不出會有什麼好處。」鍾離牧說:「特殊的情況,怎可因循守舊?」當即率領部下,日夜兼程,沿著山中險要道路行軍,走了將近兩千里,到邊塞,斬殺懷有異心的刁民首領計一百多人及其黨羽一千多人。郭純等人四散逃亡,五奚谷得以平定。鍾離牧被升任為公安督、揚武將軍,封爵都鄉侯,轉任濡須督。後來再以前將軍、假節的身份,兼任武陵太守。他去世於官任上。家中沒有剩餘財產,官民都很懷念他。他兒子鍾離..繼承爵位,接替他帶領部隊。

『玖』 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後己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僖公十年》) 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20.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 31.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3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4O.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誰北則為枳。(《晏子春秋》) 4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4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 46.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孟子·告於下》) 4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苟子·勸學))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苟子·勸學》) 52.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 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55.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5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 60.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6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63.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史記》) 64.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記》) 6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記》) 66.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67.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6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班固《漢書》) 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拾』 求:古文 奇人馬周 翻譯

新唐書.馬周傳>原文:

馬周字賓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窶狹。嗜學,善《詩》、《春秋》。資曠邁,鄉人以無細謹,薄之。武德中,補州助教,不治事。刺史達奚恕數咎讓,周乃去,客密州。趙仁本高其才,厚以裝,使入關。留客汴,為浚義令崔賢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豐,逆旅主人不之顧,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眾異之。至長安,舍中郎將常何家。

貞觀五年,詔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學,周為條二十餘事,皆當世所切,太宗怪問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間未至,遣使者四輩敦趣。乃謁見,與語,帝大悅,詔直門下省。明年,拜監察御史,奉命稱職。帝以何得人,賜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機辯明銳,動中事會,裁處周密,時譽歸之。帝每曰:「我暫不見周即思之。」岑文本謂所親曰:「馬君論事,會文切理,無一言損益,聽之纚纚,令人忘倦。蘇、張、終、賈正應比耳。然鳶肩火色,騰上必速,恐不能久。」俄遷治書侍御史,並知諫議大夫,檢校晉王府長史。十八年,遷中書令。時置太子司議郎,帝高其除。周嘆曰:「恨吾資品妄高,不得歷此官。」帝征遼,留輔太子定州。及還,攝吏部尚書,進銀青光祿大夫。帝嘗以飛白書賜周曰:「鸞鳳沖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連年,帝幸翠微官,求勝地為構第,每詔尚食具膳,上醫使者視護,躬為調葯,太子問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過,取身後名,吾不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參考譯文:

馬周字賓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時死去父母成為孤兒,家裡貧窮拮據。他十分喜愛學習,精通《詩經》、《春秋》。性格開朗豪邁,鄉里的人都認為他不講究小節,看不起他。武德年間,州里的助教一官無人,他補職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達奚恕常常責怪他,馬周於是離去,客居到密州。趙仁本推崇他的才氣,給他准備了很多行裝,讓他進關。馬周途中客住汴州時,被浚儀縣令崔賢侮辱,於是心中悲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豐,旅店的主人不照顧他,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閑地在那兒自斟自飲,眾人對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長安,住在中郎將常何家中。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詔百官談論朝政行失。常何是一個武將,沒有什麼學問,馬周為他分列條目寫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時務的,太宗感到奇怪,便問常何,常何說:「這不是我所能想出來的,家中的門客馬周教我這樣說。這個門客,是個忠厚孝義之人。」唐太宗就召見馬周,過一會兒還未到,太宗接連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馬周前來拜見,太宗與他談話談得非常高興,下詔讓他入值門下省。第二年,又拜馬周為監察御史,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勝任這一職務。唐太宗因為常何而行到馬周這個人才,就賜給常何三百匹絲帛。

馬周善於陳述奏章,機敏、辯證、清晰、深入,切中要害,處理問題周密,當時有很高的聲譽。太宗常說:「我一時不見馬周就想他。」岑文本對他親近的人說:「馬周論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沒有一字可以增刪,聽起來洋洋灑灑,能使人忘卻疲倦。蘇秦、張儀、終軍、賈誼正是這樣啊。然而他兩肩上聳,面有火色,向上陞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長久。」沒過多久,馬周升任治書待御史,兼諫議大夫職務,代理晉王府長史。貞觀十八年,他又升遷中書令。當時設置太子司議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階。馬周感嘆道:「只遺憾我資質、品格不夠,不能當上這個官職。」唐太宗遠征遼東,留馬周在定州輔佐太子。等到太宗回來,馬周又擔任吏部尚書,晉升銀青光祿大夫。唐太宗曾經用飛白書賜給馬周,上面寫著:「鸞鳳直沖霄漢,一定要憑借羽翼;輔佐所要寄託依靠的,關鍵在於盡忠盡力。」

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親自到翠微宮去,尋找好地方為他建造宅第,經常讓御廚為他備飯,御醫前去看護,唐太宗又親自為他調葯,太子也前去探視。病更重時,馬周就把原來上的奏章全部燒掉,他說:「管仲、晏子顯露君主的過失,博取身後的名聲,我不這樣做。」貞觀二十二年,馬周去世,年僅48歲。唐太宗追贈他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熱點內容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
月子餐老師 發布:2025-05-15 22:16:43 瀏覽:160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