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學科課程內涵

學科課程內涵

發布時間: 2020-12-03 20:07:57

什麼學科課程

學科課程亦稱抄「分科課程」。以文襲化遺產為基礎組織起來的傳統的課程形態的總稱。由一定數量的不同學科組成。

學科課程的特點在於:它是依據知識的門類分科設置的;它是將人類活動經驗加以抽象、概括、分類整理的結果;它往往是相對獨立的、自成體系的;它通常按特定知識領域內在的邏輯體系來加以組織。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是學科課程最大的特點。

(1)學科課程內涵擴展閱讀

主要弊端有以下幾點:

1、科目繁多的學科課程導致總體課程體系臃腫不堪,同時也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2、學科課程以分門別類的方式組織和編排,而學生的現實生活卻是完整的,這種課程上的人為的割裂,造成學生認知結構的支離破碎,不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3、由於學科劃分過細,造成知識面過窄,內容偏深偏難。

4、各學科相互分離,彼此孤立,造成學習內容相互分離甚至脫節。

❷ 課程內涵的作用

1、課程作為目標或計劃
這種課程定義把課程視為教學過程要達到的目標、內教學的預期結容果或教學的預先計劃。這是一種預設性的課程觀,它揭示了課程的目標性和計劃性,課程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並通過有計劃的實施而進行的。但是,目標作為預期的教學結果同實際學習結果是有一定差別的,把課程界定為預期的教學成果只說明了課程的預期性,並沒有說明什麼是課程。
2、課程作為活動或進程
把課程界定為活動或進程是一種生成性的課程觀,這意味著課程不再是靜止的「跑道」,不再僅僅是需要貫徹的課程計劃或需要遵循的教學指南,而是個體生活經驗的改造和建構,是自我的「履歷情境」(biographic situation),即「在跑道上奔跑」(to run the racecourse)的歷程。美國當代著名課程論學者派納(W. Pinar)的概括最具典型性:「課程不再是一個事物,也不僅是一個過程。它成為一個動詞,一種行動,一種社會實踐,一種私人的意義,一種公民的希望。

❸ 課程的內涵是什麼

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內涵
課程即教材
課程內容在傳統上歷來被作為要學生習得的知識來對待,重點放在向學生傳遞 課程
知識這一基點上,而知識的傳遞是以教材為依據的。所以,課程內容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上課所用的教材。這是一種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觀的體現。 教材取向以知識體系為基點,認為課程內容就是學生要學習的知識,而知識的載體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誇美紐斯。
課程即活動
這種課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認為「課程最大流弊是與兒童生活不相溝通,學科科目相互聯系的中心點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通過研究成人的活動,識別各種社會需要,把它們轉化成課程目標,再進一步把這些目標轉化成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取向的重點是放在學生做些什麼上,而不是放在教材體現的學科體繫上。以活動為取向的課程,注意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是一種探究性的教學。
課程即經驗
在泰勒看來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而學習經驗是指學生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 課程現場
,他認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學習經驗,而不是向學生展示各種事物。」這種觀點強調學生是主動參與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的質和量決定於學生而不是課程,強調學生與外部環境的互相作用。教師的職責是構建適合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各種情境,以便為每個學生提供有意義的經驗。

❹ 小學課程的內涵是什麼

適應年齡腦力發展的文化教育啊

❺ 「課程教學」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

一、課程與教學的概念
(一)課程
課程概念表述以及對課程內涵的界定,學界爭論不休,莫衷一是,形成了不同學說。
1.科目說。課程是指「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全部教學科目及這些科目在教學計劃中的地位的開設的總稱」。與此類似的是,把課程理解成為實現各級學校的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學科目及其目的、內容、范圍、進程等的總和。
2.學科進程說。課程即課業及其進程。廣義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狹義是指一門學科。
3.經驗結果說。課程是學習者在學校環境中獲得的全部經驗,也是學習者在學校教師指導下獲得的全部經驗。
4.文化再生產說。課程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學校教育的職責主要是要再生產對下一代有用的知識。
5.社會改造過程說。課程不是要使學生適應或順從於社會文化,而是要幫助學生擺脫社會制度的束縛。但課程總是滯後於社會的變革。因此要求課程重點應該指向當代社會問題和社會的主要弊端,以及指向改造社會和社會活動規劃等方面。課程應該有助於促使學生社會化,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參與制定社會規劃。
教材中對課程的定義包括計劃和實施兩個層面:課程是按照一定的社會需要,根據某種文化和社會取向,為達到培養目標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執行的計劃。它應當規定培養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應當有一套具體實施的策略,也應當具備恰當的評價方法。
(二)教學
教學有各種各樣的定義。教材中從教學概念指稱的不同寬度進行了歸納:
最廣義→廣義→狹義→更狹義→具體
一般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來認識。
廣義:教學是指教者指導學習者進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學習活動。
狹義:教學是指在學校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學習活動。
(三)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1.相互獨立說
2.相互包含說
3.相輔相成說
二、課程與教學的教育學基礎
對課程與教學研究影響較大的教育學基本原理主要有教育本質論、教育功能論、教育目的論、師生關系論。
(一)教育本質論
現代教育的本質就是為現代社會培養人才,教育是興國之本。
教育本質論正確地揭示了教育的社會性質與功能。以其作為理論基礎,可以從教育與社會關系的高度去研究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方向。課程與教學的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落後到先進的過程,它不可能完全獨立於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制度之外而發展,但它有一定的繼承性;它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更多地取決於培養人才的類型和要求,以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經濟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
(二)教育功能論
教育功能論是指教育對象——學生與教育之間關系的理論。人的發展受到遺傳素質、環境、教育等諸多因素影響與作用,其中,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但學校教育也不是萬能,除了受學生遺傳素質、主觀努力以及社會客觀環境等因素制約外,還受到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研究課程與教學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1)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規律,課程與教學應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的發展;(2)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規律,在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和成熟期,採用相應的課程與教學方法;(3)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規律,在課程安排與教學方法上要注意學生發展的穩定性,把握學生在各階段中的相對穩定的共同特點,同時注意學生發展的可變性,採取靈活有效的課程與教學,克服千篇一律的弊端;(4)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個別差異性規律,課程與教學實施要善於因人而異,靈活處理。
(三)教育目的論
教育目的受社會要求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所制約。單純從社會的需要去確定教育目的,過分強調教育的社會價值,這是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單純從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或從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去確定教育目的,片面注意教育的個體發展價值,這是教育目的的個人本位論。此外還有教育生活論與教育謀生論。
我國的教育目的,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依據而確定的,是從我國教育實踐的具體實際出發的。基本點是「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與水平,是衡量課程與教學是否科學、是否先進、是否優良的重要標志。課程與教學的研究與創新,必須弄清楚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否則,就會誤入歧途。
(四)師生關系論
師生關系是教育學長期討論的一個重大問題。在課程實施與教學活動中,究竟是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師生各自充當何種角色,起什麼作用?這是教育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赫爾巴特與凱洛夫是典型的教師中心論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絕對權威,學生對教師要絕對服從。杜威是典型的學生中心論者,一切教育包括課程與教學的措施,都要圍繞兒童這個中心,根據兒童的興趣來組織課程教學。
我國學者認為,教師中心論與學生中心論都是片面的。在課程實施與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
新型師生關系應具有以下特點:愛生尊師;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溝通理解;交往合作。
師生關系論為課程與教學的研究提供了兩點理論依據:
(1)課程與教學的研究必須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移。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與教學,是現代先進的課程與教學。
(2)師生優化合作、協同活動,是課程與教學有效實施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
三、課程與教學的心理學基礎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
行為主義心理學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所創立,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納等人。該理論強調課程設計、教學過程遵循一定的順序與步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識獲得的速度。
行為主義心理學對課程與教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主張把課程目標的內容分解成小單元,然後按照邏輯程序排列,步步遞進,強調程序教學,教學中的強化與矯正;
強調行為目標;
在課程內容方面強調由簡至繁的累積;
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基本技能的訓練;
主張採用各種媒介進行個別教學;
提倡教學設計或系統設計的模式;
主張開發各種教學技術;
注重教學績效、成本——效應分析和目標管理。
(二)認知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該理論強調人的學習、心理的發展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豐富、建構、提高、發展的過程。
認知主義心理學認為,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可看作認知結構,它涉及三個方面:知識的表徵、知識的類型、知識的組織。
1.知識的表徵
表徵是指知識或信息儲存於大腦的方式。
知識結構的三種方式:知識結構的再現形式;結構的經濟原則;結構的有效車力量。
知識結構的再現方式有三種:①動作表徵期,用適合於達到某種結果的一組行動來表示,即表演式再現表象;②影像表徵期,用可充當某個概念的代表,但還不能完全解釋這個概念的一組簡略的意象或圖解來表示,即肖像式再現表像;③符號表徵期,用一組符號命題或邏輯命題來表示,即象徵式再現表象。
2.知識的類型
知識的類型是指語義記憶的類型,語義知識可分為三類:
描述性知識,是屬於事實性知識,主要描述是什麼、怎麼樣等問題;
程序性知識,是指一系列操作程序或計算步驟;
策略性知識,是關於設計方法的知識,包括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
要針對知識的不同性質特徵來進行有效的課程與教學設計,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3.知識的組織
知識的組織是指長時間記憶中知識的組織,包括圖式理論,群集研究,層次網路模型,流程圖等方面。這些理論強調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對課程編制和對教會學生如何有效掌握知識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認知主義心理學與行為主義心理學是相對立的。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馬斯洛,代表人物羅傑斯。
在培養目標上,主張教學的目標應該立足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課程內容上,注重知識對學生個人的意義,強調課程、教學的適切性;
在課程與教學實施中,強調學生情感和個體經驗;
在課程與教學的評價上,提倡學生自我評價,主張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倡導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非指導性教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高度重視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學生個體,有利於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個性發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強調學生的主動精神。
(四)建構主義心理學
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認為,知識不是簡單地由教師自傳遞給學生,而是需要由學習者主動地建造到自己的腦海里,學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產生」想法。
具體主張:
每位學習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主動建立知識結構,是屬於有意義的學習。
學習者可以在教師的輔導下,發現和掌握解決問題所需的基本知識、能力。
每個人對經驗的詮釋受到知識背景、性別、年齡、族群等影響。
當知識由某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時,某些層面會在傳遞中消失。
學習者自己作觀察、檢驗假設、獲得結論。
建構主義提倡的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中,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收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成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❻ 大學教學的基本內涵

1、思想政治素質

思想政治素質是指大學生思想意識、道德行為、政治態度、法紀素養等符合時代特徵的基本品質,是大學生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綜合體現。

在大學生的多元素質中,思想政治素質是靈魂,居於各種素質之首,它對造就21世紀高素質人才起著引導和保證作用。

思想政治素質是一個人的政治態度,政治觀點、思想觀念、思想方法和政治理論等方面的基本品質總稱,主要包括思想素質和政治素質兩個方面,思想素質是思想認識、思想情感與思想方法三因素組成,而政治素質則由政治信念、政治觀點、政治立場等要素組成。

當今大學生正處於世紀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

雖然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有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可塑性比較強。

因此,要求大學生不斷地學習政治理論知識,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走與實踐相結合、與工農相結合的努力去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身的認識和鑒別能力,培養良好看思想政治素質確保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確立,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質。

2、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主要包括專業理論素質(指大學生對教學計劃內專業基礎、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習掌握程度)、文化藝術素質(指大學生應具備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文化底蘊、藝術修養、 審美情趣以及關心社會,關心人類的態度和精神)、身心素質(指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體育運動技能,體育訓練和達標情況,社會適應性, 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個人言行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修養)。

人文素質,從廣義來說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存於主體的精神品格。

這種精神品格在宏觀方面匯聚於作為民族精神背梁的民族精神之中(愛國);在宏觀方面體現在人們的氣質和價值取向之中(有骨氣)。

從狹義來說指人文(即文史哲藝)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它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問題。

人文素質是關於「人類認識自己」的學問,「做人的根本在於品質培養」,發展人文素質就是「學會做人」,引導人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發展人性、完善人格。

追求人的美化,啟發人們做一個真正的人,做一個智慧的人,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人文素質的培養起始於人性的自覺,注重人的心靈自悟、靈魂陶冶,著眼於情感的潛移默化。

良好的人素質表現為:追求崇高的理想,崇高優秀道德情操,嚮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熱愛和追求真理,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儒雅的風度氣質等。

3、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指大學生在學習、工作中表現出的創造發明素養(包括獨到見解、獨特方法),完成實踐環節、學習任務,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生產、技術等方面實際問題的能力。

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實踐是創新的基礎。

應該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於從屬地位的狀況。

構建科學合理培養方案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必須為學生構築一個合理的實踐能力體系,並從整體上策劃每個實踐教學環節。

這種實踐教學體系是與理論教學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

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比較強的實踐環境,讓每個大學生在4年中能經過多個這種實踐環節的培養和訓練,這不僅能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有好處。

4、法律素質及道德素質

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是由大學生的法紀知識內化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行為,邊界的心理品質,它通過內心結合和習慣來約束大學生的行為,調控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學校及社會之間的關系。

大學生道德素質是指大學生在做人與成人實踐中內化成的行為規范的心理品質,包括大學生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若干關於善與惡、公正與偏私、廉政與腐敗、誠實與虛偽、創新與陳舊、積極向上與不思進取,增進自身全面素質發展與個人發展為中心等觀念,情感和行為習慣對應的心理素質

❼ 學科課程是什麼

學科課程(subject curriculum)
亦稱「分科課程」。以文化遺產為基礎組織起來的傳統的課程形態的總稱。由一定數量的不同學科組成。各門學科各具固有的邏輯和系統。這種課程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的六藝,古希臘的七藝,是最早的學科課程。近代學校的學科課程是文藝復興後逐步形成的網路全書式的課程。學科課程至今仍為各國學校廣泛採用。正如赫爾巴特指出的,這種課程是「從易到難」地排列教材的。它符合兒童的發展階段的特徵,而且注重科學的體系。其特點是:(1)可以系統地授受文化遺產;(2)可以最大限度地發展智力;(3)兼顧科學的系統、學習心理的規律和學習者的水平;(4)易於修訂,學習成績易於考查。對其批評集中在:(1)所提供的教材注重邏輯系統,重記憶而輕理解;(2)學科編制方法和教學方法不能將學生經驗視為起點,也不太重視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3)學科課程形式注重強調學習的細節,甚少注意主動的思索過程的發展;不能有效地注意知識的遷移和不同領域之中概念與事實間的關系;(4)學科編制限制了知識的范圍。不具備包容性的特質,因而妨礙多重目標的追求。在其漫長的演變過程中主要經歷了以下幾種類型:(1)科目本位課程;(2)學術性學科課程;(3)綜合性學科課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的課程改革注重改進學科課程的設計。第一,保持學科課程的特點,但在內容選擇上增加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學科知識。內容的展開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水平。第二,在以科學文化知識為主體的同時,也重視吸取促進人的能力發展的材料。第三,加強各學科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

❽ 課程的內涵

課程即教材
課程內容在傳統上歷來被作為要學生習得的知識來對待,重點放在向學生傳遞回
知識這一答基點上,而知識的傳遞是以教材為依據的。所以,課程內容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上課所用的教材。這是一種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觀的體現。
教材取向以知識體系為基點,認為課程內容就是學生要學習的知識,而知識的載體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誇美紐斯。

❾ 當下「新課程」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版育課程的基本權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包括以下內涵:
按學科課程門類制定;
規定本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
提出指導性教學原則和評價建議;
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
規定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課程學習目標上應達到的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
課程標准結構: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實施建議、附錄。

熱點內容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
月子餐老師 發布:2025-05-15 22:16:43 瀏覽:160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