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沿著

文言文沿著

發布時間: 2020-12-03 21:03:14

A. 沿路一直走用文言文

緣路直行。

B. 沿門合境文言文翻譯

《史記》卷一抄零九《襲李將軍傳》太史公曰:「李將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亦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解釋〗.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C. 百發百中文言文中: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中沿化出一個成語是( ),後用以形容箭法或槍

百步穿楊,箭無虛發,百發百中

D. 古文中「都」、「沿著」都可以表示成哪些字的意思の

皆,咸,盡,悉,具
緣,扶

E. 白話文轉文言文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獨自在海上飄飄搖搖,當你看厭了沿途的風景,你一定會遇到它,並

F. 經過唐宋的古文運動,古代散文不斷地沿著平易流暢,清新自然的方向發展,對嗎

中國古代散文在其發展演變的途程中走向駢化,並顯露出種種弊端後,曾出現過兩次大的反駢、復古的革新運動,這就是中唐由韓愈領導的以復興儒道,革新文體、文風的古文運動和歐陽修主盟的北宋新古文運動。兩次運動,就其產生背景、革新對象、革新宗旨乃至「復古」口號而言,都頗為相似;兩次運動的成功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但是,韓、柳及其參加者所期望的最終結果,是悲劇性的;而歐、蘇及其繼承者的最終結果卻是喜劇性的。韓愈面對中唐分裂勢力和思想混亂局面,以極大勇氣復古革新,力挽狂瀾,在文壇建立起「摧陷廓清」之功,而在他身後卻是駢文復熾,他的門人弟子無力抗衡,甚至學步不成,反而走上了求深而至於迂,務奇而至於怪的歧途。歐陽修於二百年後的北宋前期主盟文壇,雖然從尊韓入手,也未遇到韓愈當年那麼大的阻力,但他在反五代體、西昆體、太學體的斗爭中奠定的傳統散文的新的風神格調,卻傳承不衰;其革新成果也被繼承者們發揚光大,並澤及元、明、清各代。
兩次古文運動的最終結局之所以不同,似乎也是歷史的必然。正如馬克思在談到黑格爾關於歷史事變和人物往往重復出現兩次時所作的補充:「第一次是以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以喜劇出現」(《拿破崙第三政變記》)。因為,歷史不能隨心所欲去創造,創造歷史的人不能不受到眼前的和世代留下來的傳統的糾纏和制約。韓愈和歐陽修當然都不可能超脫他們各自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思潮以及散文本體發展規律等影響和制約,本文也無意貶韓而揚歐。但總結和探討兩次古文運動最終結局形成的原因,卻是非常必要,而且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書中指出:「發展好象是重復著以往的階段,但卻是用另一種方式,在更高的基礎上重復著以往的階段。」正是從這一視角考察,我認為,歐陽修雖然從學韓開始,其古文革新也是在中唐古文運動基礎上起步,但他在理論導向、人才培養、創作實踐等方面,有更高的起點,有別於韓愈的「另一種方式」。這另一種方式,概而言之,就是他革新傳統散文的一整套成熟的理論。
理論是旗幟,是方向,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理論從其實踐中產生後要能指導新的實踐,則必須具有科學性、前瞻性、開放性,而不能是局部性、臨時性或封閉性的。歐陽修的散文革新理論屬於前者,而韓愈則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局限,他的繼承者之誤入歧途,也與此不無關系。下面試作分別闡述。
首先是古文的「明道」與「志道」的理論問題。韓、歐都重視「道」,但對「道」的涵義、屬性、價值、作用的認識不一樣,要求不一樣。韓愈所說的「道」,是儒家之道,六經之道,甚至包括三墳、五典所言之道。他說:「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答李翊書》)又說:「己之道,乃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也」(《重答張籍書》)。韓愈之志,就是要把孔孟的仁義道德說教和倫理、禮治秩序等傳統用之於中唐,並傳之於後世。他面對當時佛老等異端思想泛濫的現實,企圖使衰蹶不振的古已有之的儒家「古道」重新興盛起來,以消除思想上的混亂,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維護統一。這在當時是有進步性,有現實意義的。但是,韓愈輕視了「古道」的局限性。他跳過魏晉南北朝和隋唐這一大的發展階段而去求助於聖人、君子,本身就是在向後看,當然會遇到阻力;而欲後世「無迷其途,無絕其源」就更沒有實踐指導意義。因為社會思潮是發展變化的,「道」不可能不變化。其實他本人的創作之所以「理充氣盛」,「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也就與他擺脫了自己的理論束縛有關。然而韓愈過於偏執。他抵排異端,攘斥佛老,頑強衛道,甚至連柳宗元也有所不滿。如韓愈曾寫信指責柳宗元與佛徒交遊,嗜佛教之言,柳宗元則說韓愈是「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柳宗元《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與韓愈比較,歐陽修的理論、認識就通達得多。作為封建士大夫的歐陽修,也說過:「我所謂文,必與道俱」(蘇軾《祭歐陽文忠公夫人文》引語);甚至說過:「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答吳充秀才書》)。據此,學術界有人也認為,歐陽修的「道」,「仍然是孔孟儒家之道」。(註:《宋文選•前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其實不然。幾年前,王水照先生就指出過:「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這句話的含義,來源於《論語•憲問》「有德者必有言」的古訓,「其主旨在於從文人修養的角度來講文學才能的提高、作品藝術感染力的獲得。」(《歐陽修和他的散文》)。如果細讀《答吳充秀才書》,我們還會發現,歐陽修三十四歲寫這封信時,對「道」的含義就有了新的認識和見解。信中,他指出「道」不遠人,而當時「學者有所溺」,「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他所說的「百事」,即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百事」,是生活閱歷。孔子、孟子、荀卿也是關心百事,有了深厚閱歷之後才寫出作品來的。他還一針見血指出吳充「終日不出軒序」,故寫文章「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可見,歐陽修在信中所說的「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於淵泉,無不之也」與「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的「道」,都是易知而近的「切於事實而已」的「道」,而不是韓愈所說的前世已有的「古道」。歐陽修在《與張秀才第二書》里,對孔孟之道所作的闡釋更是務實而近人情。他說:「孔子之言道曰:道不遠人;言中庸者曰:率性之謂道」,「今生於孔子之絕後而反欲求堯舜之已前世,所謂務高言而鮮事實者也。」他強調「道」不僅要務實,而且要順時變化,甚至剴切地指出,孟軻是最知「道」的,「然其言不過於教人樹桑麻、畜雞豚,以謂養生送死為王道之本。」這就鮮明不過地淡化了儒家倫理道德說教而豐富、擴充了「道」的現實內容,貼近了實際,具備了實踐的可行性。正因為以疑古、辨偽著稱的歐陽修對「道」作了前瞻性的務實而通達的新解說,所以我們認為他的「道」實際上也即是指作品內容而不再只是專指前世已有的孔孟之道。也正因如此,他關於「道」的理論才具有開放性,能為後繼者接受,能傳之久遠。
其次是關於「文」的理論問題。歐陽修在這一理論領域,對韓愈也是有所繼承,有所革新,並有明顯超越的。例如:在文體上,反對駢體,不作「四六」文。在文風上,韓主張「不平則鳴」,歐主張「窮而後工」;韓「甚好其言辭」、主張「文從字順」,歐亦「喜為文辭」,力主「斫雕為朴」、「取其自然」。在作家人品修養上,韓強調「養其根而竢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答李翊書》),歐亦雲「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章輝光」(《答祖擇之書》)。這些,就是歐陽修對韓愈的繼承。至於對韓愈關於「文」的理論的革新和超越,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文道關繫上,歐陽修主張文道並重而且更重視文。韓愈說:「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答陳生書》)。可見,「文」和「道」的關系,在韓愈心目中不是並重的,是以道為主,文道合一的。歐陽修則自稱:「吾固亦喜為文辭者」(《送徐無黨南歸序》),「只有文字是本職」(《與杜欣論祁公墓誌書》)。他還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後世」;「言之所載者,大且文,則其傳也章;言之所載者不文而又小,則其傳也不章」(《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在這里,歐陽修是強調「文」要講文采,要信息量大而語詞精煉。據明人顧元慶說,歐陽修致仕後自編《居士集》,常數十遍竄定舊文,廢寢忘餐。夫人勸他:這些文稿都是你自己所寫,還再三修改,難道畏先生責怪?歐陽修笑答:「不畏先生嗔,卻怕後生笑。」(註:林紓《春覺齋論文•情韻》(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他的《醉翁亭記》易數十字而為「環滁皆山也」五字,就說明這個故事並非子虛烏有。二是主張文風平易自然。歐陽修早年寫有《斫雕為朴賦》就主張「革故取新」,「歸彼淳樸」。他曾通過曾鞏告誡王安石,「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創作應「取其自然」(曾鞏《與王介甫第一書》)。他嚴厲指責力主復古的朋友石介「好異以取高」的弊病,批評他的艱澀的「太學體」,指出:「今不急止,懼他日有責後生之好怪者。」與此同時,針對韓愈所稱道過的樊宗師「好為新奇以自異,欲以怪而取名」的嚴重弊端,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中,不留情面予以揭露,並寫了《絳守居園池》古詩,諷刺他「異哉樊子怪可吁,心欲獨出無古初。窮荒搜幽入有無,一語詰曲百盤紆。孰雲己出不剽襲,句斷欲學盤庚書。」雖然歐陽修對韓愈「臨紙怪發」、氣盛、句奇的文風和「詞必已出」的理論沒有直接批評,但也旁敲側擊,作了委婉或間接的評論。在《送徐無黨南歸序》中,他還借教訓學生徐無黨,「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總之,歐陽修反怪異、反氣盛之文而力主平易自然的文風,既是從韓愈文風及其古文運動中總結出的經驗,也是自己從政和以文輔政的教訓。他告誡古文運動的參加者,擔心他的繼承者走向怪異歧途,確實具有理論的前瞻性和可延續性。正如他在《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中所說:「仲淹深練世事,必知凡百事難猛更張。故其所陳,志在遠大而多若迂緩,但欲漸行而行之以久,冀皆有效。」歐陽修之主平易自然的文風,似亦應作如是觀。三是文主情韻,認識到「文」有獨立的文學審美特質。這是歐陽修文論思想的閃光點。韓愈也說過:「文字曖昧,雖有美實,其誰觀之」(《進撰平淮西碑文表》)?但這仍是本於傳道、志道的一貫思想來要求的。歐陽修卻不然。他指出:「聖人之言,在人情不遠」(《答宋咸書》)。稱贊梅聖愈之文「本人情、狀風物,英華雅正,變態百出」,「感人之至」(《書梅聖俞稿後》。可見,他已看到散文情感性因素,發現了散文的審美特徵;他又說:「古人之學者非一家,其為道雖同,言語文章未嘗相似」(《與樂秀才第一書》)。即是說,文章的主旨、內容雖然一樣,而自古許多作家的作品風格卻從來沒有雷同的。這里,他不僅強調了作家作品風格的多樣化,也將「文」從「道」中離析開來,指出了言語文章的獨立價值。歐陽修對散文的獨立的文學審美價值的發現,他對散文指出的當「與造化爭巧」(《試筆》)的審美標准,在他自己的記、序、碑、志、書、論等創作中也是可以印證的。前人多贊頌歐文有「情韻」之美,稱其散文為「六一風神」。所謂「情」,當然是指人情味,指充溢於字里行間的能動人心魄的「感情」;所謂「韻」,則是見之於文辭的抑揚頓挫的聲律格調,這與歐陽修「以散行之氣,運對偶之文」的特色也有關聯。至於所謂「六一風神」,最形象、最恰切的概括,自然是非蘇洵莫屬了。他在《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對孟、韓、李翱、陸贄之文和歐文都作了審美評價,指出「執事之文,紆余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氣盡語極,急言竭論,而容與閑易,無艱難勞苦之態。」從文辭到文意,從文氣、章法到風姿、神態,可以說是曲盡其妙地從整體上對歐陽修奠定的傳統散文的風格的「知之特深」的概括;而這種風格,也正是歐陽修的文論思想的體現。
最後是處理駢與散、繼承與革新的問題。駢文的產生,是受南北朝聲律理論和魏晉以來文學理論影響,再加上社會動亂分裂、佛教思想盛行、儒學統治式微等復雜因素對文人審美心態綜合影響的結果。雖然駢文在其末流出現了弊端,但散文也有自身的問題,或者說,散文本體也需要革新,需要從駢文汲取營養以提高文學審美層次。正是從這一角度審視,我認為唐代古文運動反駢復古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在於韓柳的創作成就的巨大,而善於運駢入散,也是其中一個因素。韓愈在理論上急於事功,重道為主,只倡「散句單行」,而沒有正確處理好駢散互補的理論關系,也沒有培養出足以抗衡駢體的大家為繼承者,所以出現二百年韓文不傳於世的悲劇。歐陽修則不一樣,他自己在創作中「以散行之氣,運對偶之文」,既摒棄駢文的多「用事」、「用典」和雕琢浮艷的弊病,又在理論上,科學地解決了駢、散互補和繼承問題。例如,重刊韓文,既繼承韓愈,又不以韓文氣盛為長;自及第後棄駢文不復作,但又告誡文士:「偶儷之文,苟合於理,未必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論尹師魯墓誌》)。他對後繼者則多方引導,甚至對蘇軾父子不用古人古語,不廣引故實以炫博的駢文也予以肯定,認為「曲盡精當」,是「文章變體」(《試筆•蘇氏四六》)。此外,歐陽修對各種流派的文體,也不像韓愈霸氣十足,而是重在說理,既堅持理論原則,又能兼容並包。如他既反西昆體,而又實事求是肯定揚億、劉筠「雄文博學,筆力有餘」(《六一詩話》);他極力提攜後進,一時號稱「多士」,但知貢舉時,卻不畏輿論壓力,不錄取務險怪之文的舉子。正因為歐陽修注重對後繼者的理論指導,所以北宋出現了曾、王、三蘇等大家,能舉重若輕,對付反對派的挑戰;正因為歐陽修的革新理論成熟,務實而不偏執,有前瞻性而少局限,所以有宋一代雖駢文不廢,而無力抗衡古文;賦不廢,而漸成文賦;南宋乾淳體、道學體挑戰,而其文體只盛於講學一隅。總之,北宋新古文運動的徹底勝利,與歐陽修的理論貢獻密不可分。

G. 文言文為何不能沿用至今

文言文為不能沿用至今,有很多的社會、文化原因。其中最主要都是文言文「內文言分離」,即書面語與社容會口語越來越遠,嚴重影響交際。文言文在上古時期,文和言差距不大,幾千年來,文言文除了詞彙有所豐富外,語體本身沒有變化,而社會口語卻以加速度的形式時時刻刻都處在發展之中,故而造成文言分離越來越嚴重,這就決定了文言文很難沿用下去。
不過,由於文言文的「凝固性」,又確立了它在古今歷史長河中的「橋梁」地位。假如,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章都是用那個時代的口語來寫,那麼,今天的人就無法看懂,也無從學習歷史了。同樣,今天的歷史假如不用文言文記載,若干年代以後,也會發生「看不懂」的問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之所以如此深厚,最大的「功臣」當數文言文。
在中國歷史上,文、言並行了幾千年,這個現象仍然會繼續下去。目前,語文類學科,既要學現代漢語,也要學古漢語(文言文)。

H. 文言文桃花源記的翻譯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一天他)沿著小溪行船,忘記了路途的遠近。忽然遇見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長在溪岸上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繁多紛紛落下。漁人對看見的景象感到十分詫異,又向前劃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發源的地方,(漁人)就看見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光。(漁人)便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入。初進時,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眼前一下子開闊明亮起來了。土地平坦開闊,一排排整齊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與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閑,各得其樂。
(村中人)看到漁人,竟然十分驚訝,問(漁人)從哪兒來。(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去。准備酒、殺了雞做飯菜(招待他)。村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詢問消息。他們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村中人)問(漁人)是什麼朝代了,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詳細具體的講述給村中人聽。(村中人)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款待他。(漁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幾天後,就(向村裡人)告辭離開。這里的人告訴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向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起。」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處做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稟告了桃花源這樣的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原先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陽郡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桃花源。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後就再也沒有去探尋桃花源的人了。

I. 歷史沿革怎麼寫文言文

嚴格怎麼寫文言文?歷史沿革寫文言文和現在都是一樣,大同小異,
只不過就是現在小學的中學的課本改了

J. 沿著前行的腳步去奮斗,用文言文怎麼說

循前之跡以進
————————————————
希望採納,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熱點內容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
月子餐老師 發布:2025-05-15 22:16:43 瀏覽:160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