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太湖
㈠ 文言文翻譯!!急
1、有名的上層人物宴飲賦詩,常常聚集在梅樹下面,現在(這些梅樹)大部分已經枯槁了。
2、既然這樣,那麼這一次遊玩怎麼可以沒有文章記載呢?
㈡ 文言文:澤人網雁
澤人網雁
具區①之澤,白雁聚焉。夜必擇棲,恐人弋也,雁奴環巡之。專人至則鳴,群雁藉是以暝。澤屬人②熟其故,明火照之,雁奴戛然鳴,澤人遽③沉其火。群雁皆驚起,視之無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紿己,共啄之。未幾,澤人執火前,雁奴不敢鳴,群雁方寐,一網無遺者。
(選自 宋濂《燕書》)
詞語解釋
①具區:古湖泊名,即今太湖。
②澤人:住在湖邊的人。
③遽:急速。
④爇:點燃。
古文翻譯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在這里。夜晚(它們)必定選擇地方棲息,惟恐人類用帶絲線的箭射自己,選派值班 雁在四周巡邏。有人來到就叫,群雁憑借這樣可以閉眼(睡覺)。湖邊的人熟悉它們的事情,點著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鳴叫,湖邊的人馬上放低(並遮蔽)火光。群雁都驚醒,看看,沒什麼東西。如此這般三四次。群雁認為值班雁欺騙自己,共同啄它。沒多久,湖邊的人拿著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正在睡覺,一網捕去沒有(一隻)遺漏的。
㈢ 急求太湖石記(白居易)的文言文(全文)的原文和翻譯
古之達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書,嵇中散嗜琴,靖節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無文無聲,無臭無味,與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眾皆怪之,我獨知之。昔故友李生約有雲:「苟適吾志,其用則多。」誠哉是言,適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
公以司徒保厘河洛,治家無珍產,奉身無長物,惟東城置一第,南郭營一墅,精葺宮宇,慎擇賓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時,與石為伍。石有族聚,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徒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鎮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鉤深致遠,獻瑰納奇,四五年間,累累而至。公於此物,獨不謙讓,東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
厥狀非一:有盤拗秀出如靈丘鮮雲者,有端儼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縝潤削成如珪瓚者,有廉棱銳劌如劍戟者。又有如虯如鳳,若跧若動,將翔將踴,如鬼如獸,若行若驟,將攫將斗者。風烈雨晦之夕,洞穴開頦,若欱雲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煙霽景麗之旦,岩堮霮,若拂嵐撲黛,靄靄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狀不可。撮要而言,則三山五嶽、百洞千壑,覼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為公適意之用也。
嘗與公迫視熟察,相顧而言,豈造物者有意於其間乎?將胚渾凝結,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變以來,不知幾千萬年,或委海隅,或淪湖底,高者僅數仞,重者殆千鈞,一旦不鞭而來,無脛而至,爭奇騁怪,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賓友,視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不知精意有所召耶?將尤物有所歸耶?孰不為而來耶?必有以也。
石有大小,其數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陰。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噫!是石也,千百載後散在天壤之內,轉徙隱見,誰復知之?欲使將來與我同好者,睹斯石,覽斯文,知公嗜石之自。
會昌三年五月丁丑記。
古時候通達事理、豁達豪放的人,都有自己的嗜好。皇甫謐嗜好讀書,嵇康嗜好鼓琴,陶淵明嗜好喝酒,當今的宰相牛僧孺嗜好玩石頭。石頭沒有文字也沒有聲音,沒有氣味也沒有味道,跟書、琴、酒三種東西都不相同,而牛公卻那麼嗜好,是什麼原因呢?很多人都覺得奇怪,只有我知道這其中的原因。過去我的朋友李生約說過:「東西如果能夠適合我的志趣,它的用處就多了。」這話說得非常正確,就是說,稱心合意的就好。因而,牛公之所以嗜好石頭,就可以知道了。
牛公在河洛地區做司徒時,治家沒有珍貴的財產,十分清貧,只有在城東購置一所邸宅,城南經營一處別墅,像宮宇一樣精心修葺,謹慎地選擇賓客,不搞無原則的附和,遵守傳統道德,不拉幫結派,遊玩休憩的時候,跟石頭在一起。可供玩賞的石頭有各種類別,太湖石是甲等,羅浮石、天竺石之類的石頭都次於太湖石。現在牛公所喜愛的是甲等的。在此之前,牛公的手下官員,很多鎮守在各地,知道牛公的心中,只有奇石才是他的喜好,因而廣為搜尋,把奇珍瑰寶一樣的石頭向他繳納、進獻,在四五年的時間里,接連不斷有人送來。牛公對於奇石這東西,獨獨不予謙讓,都收下了,在他的城東宅邸、城南別墅,有序地陳列著,於是他的奇石多麼豐富啊!
這些石頭的形狀各不相同:有的盤曲轉折,美好特出,像仙山,像輕雲;有的端正莊重,巍然挺立,像神仙,像高人;有的細密潤澤,像人工做成的帶有玉柄的酒器;有的有稜有角、尖銳有刃口,像劍像戟。又有像龍的有像鳳的,有像蹲伏有像欲動的,有像要飛翔有像要跳躍的,有像鬼怪的有像獸類的,有像在行走的有像在奔跑的,有像攖取的有像爭斗的。當風雨晦暗的晚上,洞穴張開了大口,像吞納烏雲噴射雷電,卓異挺立,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當雨晴景麗的早晨,岩石山崖結滿露珠,像雲霧輕輕擦過,黛色直沖而來,有和善可親堪可賞玩的。黃昏與早晨,石頭呈現的形態千變萬化,無法描述。概要地說,就是三山五嶽、百洞千壑,彎彎曲曲,叢聚集縮,盡在其中。自然界的百仞高山,一塊小石就可以代表;千里景色,一瞬之間就可以看過來,這些都坐在家裡就能享受得到。這就是所以使牛公稱心合意的地方。
我曾經跟牛公近距離地仔細觀賞這些太湖石,面對面地談論:這是造物主有意所為的嗎?是混沌凝結之後偶然而成為這樣的?然而自從石頭形狀形成以來,不知道經過幾千幾萬年,或者委身在海的一隅,或者沉在湖底,高者僅有數仞,重量近千鈞,一旦不用鞭趕自己來了,沒有腿也到了,爭奇呈怪,成為牛公眼中之物;對它們牛公又像對待賓客朋友一樣對待,像看待賢哲一樣看待,像對寶玉一樣重視,像對兒孫一樣疼愛,不知道是牛公專心專意召喚來的嗎?是讓這些稀罕的東西有所歸宿嗎?誰不為此而來呢?一定是有原因的。
這些太湖石有大有小,牛公將它們分作四等,分別以甲、乙、丙、丁表示,每一等又分上、中、下三級,分別刻在石頭的背面,例如「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等等。啊呀呀,這些石頭,如果不刻上記號,千百年以後散失在天地之內,轉來移去,或隱或現,誰還能知道是誰的石頭呢?寫作這篇文章是要讓將來跟我一樣愛好石頭的人,看到這些石頭,讀到這篇文章,知道牛公嗜好石頭的原因。
會昌三年五月丁丑日記。
㈣ 前五年太湖的文言文是
1、買鴨捉兔 從前有個人准備去打獵但不認識鶻,買了一隻野鴨子就去原野打獵。原野上兔子出來,他就把野鴨子投放出去,讓他襲擊兔子。野鴨子不會飛,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鴨子投放出去,還是掉落到地上。這樣反復了三四次,野鴨子忽然蹣跚著走到獵人面前像人那樣對獵人說:「我是一隻鴨子,殺我並吃掉,這是我的本分,怎麼把亂拋亂扔的痛苦加於我呢?」那個獵人說:「我以為你是鶻,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鴨子啊?」 野鴨子舉起腳掌給那個人看,笑著對他說:「你看看我這腳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嗎?」 2、良狗捕鼠 齊國有個人善於識別狗的優劣。他的鄰居請他找一隻捉老鼠的狗。過了一年,這人才找到一隻,說:"這是一條優良的狗呀!" 鄰居把狗養了好幾年,可這只狗並不捉老鼠。他把這個情況告訴了那個善於識別狗的人。那個善於識別狗的人說:"這的確是一隻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豬、鹿這類野獸,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讓它捉老鼠的話,就得把它的後腿拴起來。" 這個鄰居果真把狗的後腿拴住了。這狗才捉起老鼠來。 3、狼子野心 有個有錢人家偶爾得到兩只小狼,(將它們)和家狗混在一起豢養,也和狗相安(無事)。稍微大了點,還是很馴服。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廳里,聽到群狗嗚嗚地發出發怒的叫聲,驚醒起來四周看看沒有一個人。再次就枕准備睡覺,狗又像前面一樣(吼叫),(他)便假睡來等著(觀察情況)。便(發現)兩只狼等到他沒有察覺,要咬他的喉嚨,狗阻止它們不讓(它們)上前。就殺(狼)取它們的皮。這事(是)堂侄虞敦說的。狼子野心,(是)真實(而)沒有誣蔑(它們)啊!狼子野心,這樣的說法確實是可信的,而不是誣蔑。表面上假裝親昵,而心裡卻心懷不軌,更不單單有這么點野心。野獸有這樣的情況不並足以說什麼,為什麼連人都回這樣而延誤自身呢? 4、澤人網雁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夜晚(它們)必定選擇地方棲息,惟恐人類用帶絲線的箭射自己,選派值班雁在四周巡邏。有人來到就叫,群雁憑借這樣可以閉眼(睡覺)。湖邊的人熟悉它們的事情,點著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鳴叫,湖邊的人馬上放低(並遮蔽)火光。群雁都驚醒,看看,沒什麼東西。如此這般三四次。群雁認為值班雁欺騙自己,共同啄它。沒多久,湖邊的人拿著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剛剛睡著,一往捕去沒有(一隻)遺漏的。 5、驚弓之鳥 從前,有一位名叫更贏的人,他是一位有名的神箭手.有一天,他陪魏不在後花園里喝酒,他們抬頭看見一隻飛鳥,更贏對魏王說:「我為大王表演一個拉弓虛射就能使鳥掉下來的技能.」魏王搖頭笑笑:「射箭技術可以達到這麼高的水平嗎 」更贏說:「能.」 過了沒有多久,一隻孤雁從東方徐徐飛來,更贏擺好姿式,拉滿弓弦,虛射一箭,雁應聲而落.魏王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驚嘆道:「箭術難道真的可以達到這種地步」更贏於下弓解釋說:「這是一隻有隱傷的鳥,聽見弦聲驚悖而下落的,並非我的技術高明!」魏王更納悶了:「大雁在天空中飛,先生怎麼知道它有隱傷 」更贏回答說:「它飛得慢,鳴聲又凄厲,是因為長久失群,原來的傷口沒有癒合,驚恐的心理還沒有消除,一聽到弦聲,就猛一下子搧動翅膀往高處飛,瞬間就牽動舊的創傷,疼得使它跌落下來.」
㈤ 描寫黿頭渚的句子,我記得以前初中還是高中學過一篇文言文的就是描寫
吳山圖記
歸有光
吳、抄長洲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而靈岩,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跡。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於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七十二峰:太湖中有大小島嶼四十八個,加上沿湖的山峰和半島,號稱七十二峰。尤以洞庭東山、西山、馬跡山、三山、黿頭渚最為有名。
㈥ 文言文翻譯 去胥門十里,而得石湖。上方踞湖上,其觀大於虎丘,豈非以太湖故耶至於峰巒攢簇,層波疊翠,
距離胥門十里的地方就是石湖。上方*盤踞在湖的上面,它的外觀比虎回丘要大,豈不是因為太湖的緣故答嗎?至於峰巒聚集簇擁,翠綠的水波盪漾(這一方面),那麼虎丘也很不錯。
* 上方是一座山的名字,位於蘇州
順便幫你把逗號後面那句都翻譯啦,哈哈~
㈦ 描寫蘇州的古文
《蘇州賦》林錫旦(現代)
三江既入,震澤底定;萬物復甦,川流滋潤。然則三山島畔,人類遺址逾萬年;草鞋山中,水稻耕作六千輪①。蚩尤先民,兵仗威厲無比;良渚文化,玉琮精美絕倫。江南並非荊蠻,華夏有此文明。
溯自商周,泰伯來而勾吳立國;延及春秋,闔閭起而伍員建城。相土嘗水,原野豎起吳都;開天闢地,水陸並列城門②。都邑之綱紀,王業之藩屏。兵聖奇謀,胥溪通而勝戰強楚;霸王舉鼎,江東出而掃滅暴秦。運河縱貫,江海聯橫。閶門內外,五更市賈不絕;河塘左右,八方生機依存。集散東西兮貨積如山;供輸南北兮帆檣似林。富麗州雄,東南稱此都會;郡守府治,有吳據此中心。攘往熙來,盡為四遠客商;櫛比鱗次,均屬百年店亨。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蘇湖一熟,禾澤蒼生。賦稅盡出於此;貢物皆輸於京。此誠姑蘇繁華之地,吳郡滋生之源也。
今得滬寧線之利,占長三角之春。東毗上海,都市豪氣輻射;西鄰無錫,太湖山水連襟;南會浙江,民營經濟並起;北偕長江,世界貿易繁頻。天境開圖,潑墨揮寫明天更美;平疇立畫,敷彩細繪現實皆真。一體兩翼③,宛若大鵬展翅;七區五市,猶如群虎躍騰。時代高新產業,先後落戶;世界五百諸強,競相捷登。矢志發展探索,敢為天下先行。製造益重創造;革新更能創新。蘇式品牌暢銷;特色行業振興。各項成就,國內佼佼領先;諸類稱譽,國際頻頻頒臨。古城與新區齊昌兮;經濟共文化同贏。
人文既薈萃,地傑更人靈。季札掛劍,君子終究誠信;陸績載石,孝子果然廉明④。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陸機賦,高啟詩,三言夢龍奇逸文⑤。顧陸朱張,三國藉此鼎立;彭宋潘韓,清季所以揚名⑥。宋垂兩范,詩文傳誦百世;明有四家,書畫流韻至今⑦。吳氏泰伯,天下第一世家;歷代名賢,贊碑五百有盈⑧。金榜題名,狀元竟成特產;科技進步,院士乃至獨盛⑨。陳艷青舉重奪冠;費俊龍航天凌雲。吳文化之本源,蘇州人之慧根。精緻化於從容,大氣涵於學問。無浮虛之躁意,有務實之耐心。精細、雅潔、淡泊、寧靜,皆市民所好;崇文、融和、創新、致遠,即城市精神。
巡覽古跡,探訪名勝。則走犬長洲,盪舟錦帆;館娃吳宮,采草香徑⑩。虎丘劍池,疑冢千古待解;江楓漁火,夜鍾百八傳聲(11)。獅子林內,方入洞而湖石迷路;滄浪亭畔,未進園而綠水相迎。寒碧山莊,嵌法帖而長留天地;拙政名園,居鬧市而猶處山林。園林甲天下,風景遍吳中。太湖、石湖、陽澄湖,湖光毓秀;東山、西山、穹窿山,山水鍾靈。同里稱富土,周庄謂水村。有世界文化遺產,盡展爾雅;非物質文化遺產,亦顯其能。崑曲婉轉,笛簫依依輕送;吳語軟儂,琵琶聲聲相聞。蘇綉並緙絲,精緻典雅;宋錦與年畫,古樸清淳。從細小處見宏大焉,於藝術中呈繽紛。
魅也人間天堂,嘉者東方水城。風煙十萬家;水埠兩岸邊。畫橋豈三百;幽巷數不清。粉牆黛瓦,蘊涵民情風俗;小橋流水,傳說才子佳人。春華秋實,欣結傳承之果;古韻今風,常續城市之魂。市花丹桂,馥郁含馨;城樹香樟,冠蓋成蔭。古宅新居,鳥語花香;閭肆苑坊,木華水清。現代之設施,分步到位;人性之服務,與時俱進。歷二千五百年滄桑,城址未變;藉三萬六千頃太湖,水鄉無更。悠久矣,時時恍若人在世外;秀美哉,處處感同身臨仙境。名不虛傳焉,安居乃冀康而壽;意猶未盡也,樂業當思銳且精。
看吾姑蘇,志創率先兮,總天時地利人和;情傾小康兮,仗歷史文化底蘊;遇機有緣兮,正因勢而導拼搏;當仁不讓兮,但乘勢而上飛騰。噫!百城媲美天下兮,一枝獨秀蘇城。
【注釋】:
①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書·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震澤即太湖。蘇州太湖三山島曾出土舊石器時代遺址;草鞋山出土六千年前水稻穀物。
②水陸並列城門: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闔閭大城,設相依水陸城門各八,左思《吳都賦》有:「通門二八,水陸通衢」。
③一體兩翼:根據國務院批復,為保護古城,在蘇城東辟工業園區,西設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人稱「一體兩翼」。
④季札掛劍;陸績載石:季札,吳王諸樊四子,有賢聲,出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慾之。季札因有上國之使,未便相贈。及返而徐君已故,因心早已許之,便掛劍徐君墓前樹上,以表誠信。陸績為二十四孝中懷橘遺親之孝子,後任鬱林太守返蘇,因清正廉明,身無長物,空船難渡海,便載石壓艙以歸,人稱「廉石」。
⑤道子畫,惠之塑:唐開元中吳道子、楊惠之同師蘇州張僧繇,巧藝並著,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
⑥顧陸朱張;彭宋潘韓:均為吳中名門望族。
⑦宋垂兩范;明有四家:宋垂兩范,指范仲淹、范成大。明有四家,指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創吳門畫派。
⑧天下第一世家;贊碑五百有盈:《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滄浪亭有「五百名賢祠」,碑刻泰伯至清594名在蘇賢者畫像和題贊。
⑨狀元竟成特產;院士乃至獨盛:清汪琬答人蘇州特產有兩,其一「狀元也」,清代蘇州狀元佔全國狀元總數22。81%。兩院院士在全國同類城市中蘇州居首位。
⑩長洲,錦帆;吳宮,香徑:都是吳王夫差和西施游樂之處。
虎丘劍池;江楓漁火:史載虎丘劍池下有闔閭墓,至今未打開。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現每年元旦前夕組織中外遊客聽108響迎新鍾聲活動盛行。
【作者簡介】:
林錫旦,蘇州市地方誌辦公室編纂科科長;政協蘇州市委文史委委員、蘇州市文聯委員、蘇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城市沿革】
蘇州歷史悠久。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命伍子胥建吳國都城,城周47里,其中宮城城周9里,這就是今天的蘇州古城。至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將全國劃為36郡,蘇南地區均屬會稽郡,郡治仍在吳縣(今蘇州城)。東漢時由會稽郡分拆出吳郡,郡治仍在蘇州,後又易名吳州,蘇州一直保持江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吳州為蘇州。唐代,蘇州當地詩人輩出,此外,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三位著名詩人都當過蘇州刺史。明清時期是蘇州發展的鼎盛時期。明嘉靖以後,應天巡撫移駐蘇州,直至清末都是江蘇省會,蘇州成為江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蘇州現轄滄浪、平江、金閶、工業園區、高新區(虎丘)、吳中、相城七區及常熟、張家港、吳江、崑山、太倉五縣七區。全市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538處,其中拙政園和留園等9個古典園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實現了經濟文化的「雙面綉」,2007年,蘇州市GDP總量達5700多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了541。8億元。
㈧ 文言文翻譯
【參考譯文】
福建廈門同安的陳化成,去世後被封為忠愍公。他是行伍出身,累積軍功,官至提督,封為振威將軍。按照舊例,提督、總兵不能在自己的出生地為官,皇上因為除了陳化成沒有人能夠擔當海疆防禦的重任,破格任命他為廈門提督。道光庚予年(公元1840年),英國軍隊侵擾浙江東部,朝廷命令沿海一帶嚴加防範,特地把陳化成調到了江蘇。到任剛剛六天,聽說舟山失守,就立即率領軍隊趕赴吳淞口,認真查看並估量險要的地勢,在西炮台旁邊設下帷帳用來居住。整整三個年頭,不曾脫衣安睡。他優厚地對待士兵,優渥地犒賞他們,但是自己日常生活的奉養就十分節儉,有人送他酒肉,他一定會嚴厲地如以拒絕。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歌謠:「官兵都吸民膏髓,陳公但飲吳淞水。」
每次漲潮的時候,陳化成一定會登高隙望。他告誡士兵說:「平時應該好好休息,不需要總是來軍營。但是如果有了警報不去響應,就要依法用刑,絕不赦免。」他曾經和制府牛某大規模檢閱軍隊,看到附近地方的士兵大多比較瘦弱,而上江一帶各軍營的士兵就比較強壯。牛某就說:「這些上江人可以充當先鋒嗎?」陳化成說:「家在附近的士兵都要會憂慮自己的家人,並且對我早已心服口服,沒有叛離之心。外地士兵恐怕難以依靠。」等到打仗的時候,那些外地的士兵果然首先逃跑。
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四月,乍浦失守。陳化成更加鼓勵士兵,用大義去開導他們。當時其他的城池都發生了騷動,至於吳淞附近依靠著陳化成,依然如往日一樣安居。五月,英軍的艦艇大量聚集,陳化成登上炮台守御,從早到晚毫不懈怠。初八這一天,從卯時(早晨5點到7點)到巳時(早晨9點到11點),發射了一千多發炮彈,射傷五艘大的敵艦,還有兩艘蒸汽輪船。英軍看勢頭想要退兵,正好牛制府帶兵出城,英軍從桅桿上看見,就將火炮放架在桅桿之上攻擊。牛制府急忙召集守衛小沙背的徐州總兵王志元前來,但是王志元已經逃走,牛制席嚇得也逃走了,眾多士兵隨之全都逃竄。英軍又奮力攻擊。陳化成孤立無援,仍然親手發射數十枚炮彈,身受重傷,炮彈炸斷了腳,子彈穿過了他的胸膛,伏在地上噴血而死,年七十六。百姓聽說陳化成戰死,都大驚道:「我們的長城倒下了!」男女老少無不痛哭流涕,奔走相告。英軍首領進了城池,登上鎮海樓暢飲。有人用中文說道:「這場戰斗是最危險了!只要有兩個陳化成,這城池怎麼能攻下來呢?」英軍首領大笑。
太湖有一個武進士叫作劉國標,被陳化成所賞識,一直跟隨他在軍隊中做事,忍著傷痛背著陳化成的遺體躲進了蘆葦叢。過了十天,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嘉定縣令,用車把遺體運進了嘉定城,埋葬在武帝廟,陳化成的容貌還跟活著的時候一模一樣。事情後來被匯報給朝廷,皇上下詔賜予專門的祠廟,授予騎都尉這樣一個可以世代相守的官職。淞江人哭陳化成哭得非常傷心,寫成的詩歌編成了一本書,題寫書名為《表忠崇義集挑寶山王樹滋為陳化成寫了《殉節始末記》,我特地摘錄其中的主要內容,並且抄錄詩中的佳作。詩雲:雲:「一木難支大廈傾,將軍殉節萬民驚。丹心料有天垂鑒,白日愁看鬼橫行。公已成仁甘就死,士惟見義競忘生。怒濤夜激蘆花岸,陰雨靈旗戰鼓聲。」
㈨ 文言文雁奴的翻譯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隻,性格非常機警。每次雁群晚上睡覺時,唯獨雁奴不睡,為它們守夜。有時稍微聽到有人的聲音,一定先大聲叫喚,雁群就鳴聲雜亂地飛去。
後來鄉里的人更加喜歡設下更加巧妙的陷阱,專門用來對付雁奴。於是先找到雁群常棲息的湖邊地帶,暗中鋪下大網,並在網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們就拿著牽網的麻繩藏於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時,人們就在洞外點火,雁奴最先警覺而鳴叫,(人們)立刻滅掉火。雁群驚醒不見有什麼動靜,就又棲息睡覺。於是人們屢次點火,雁奴屢次鳴叫,雁群屢次驚醒;驚醒了而又什麼都沒發生,雁群就認為雁奴毫無根據地亂叫,輪番啄食、攻擊它,然後又棲息睡覺。過了一會兒,(人們)又點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擊它,不敢鳴叫報警了。
人們沒有聽到雁奴的鳴叫,就拉繩張網,大概十隻鳥中能捉住五隻。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夜晚(它們)必定選擇地方棲息,惟恐人類用帶絲線的箭射自己,選派值班
雁在四周巡邏。有人來到就叫,群雁憑借這樣可以閉眼(睡覺)。湖邊的人熟悉它們的事情,點著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鳴叫,湖邊的人馬上放低(並遮蔽)火光。群雁都驚醒,看看,沒什麼東西。如此這般三四次。群雁認為值班雁欺騙自己,共同啄它。沒多久,湖邊的人拿著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剛剛睡著,一網捕去沒有(一隻)遺漏的。
㈩ 古文翻譯
湖口石:
江州湖口的地方,有很多種石頭,有是出產在水中,有的出產在水邊。其中一種顏色發青,渾然天成像山峰、山巒、岩石、溝壑,有的像許多物品的樣子。一種石頭扁而且薄中間空,易於穿通穿透,幾乎像木版用鋒利的刀刃經剜刻而成的形狀。石頭的紋理像刷子的絲,顏色也微微潤澤,兩石相扣有聲響。蘇東坡稱道贊賞,視它為「壺中九華」,曾經評論「百金歸買小玲瓏」這樣的話。
英石:
英州的含光、真陽兩縣之間,石頭出產於溪水之中,有許多種:一種顏色微青,其間有全白脈壯籠樁網路;一種顏色微灰黑,一種顏色淺綠。各有山峰、山巒、穿空穿眼,宛轉而相互通透。它的質地稍稍潤澤,兩石相扣微微有聲。可放在茶幾桌案之上,也可一裝點花盆,也可以掇製成小小的景觀。有一種顏色發白,好象四面峰巒聳立挺拔,稜角較多,稍微晶瑩透徹,而且四面有光華,可以照出物體,兩石相扣沒有聲音。採石人就從水中選度奇巧的地方鑿取,只可以放在茶幾桌案上。
散兵石:
叫「散兵」的,是漢代張子房用楚歌破散兵將的地方,因此得名。那個地方在巢湖的南面,石頭有大有小,形狀繁多,裸露在山上。它顏色青黑,像太湖石,石上有古樸拙皺的紋理,當地人採石然後裝袋外出販賣,維揚好事(這句我不會),專門賣這種石。有最大的石頭巧妙透漏得就像太湖的峰,更好的,還沒有采過。
黃石:
黃石到處都有出產,它質地堅硬,斧鑿不易進入,它紋理古拙。就像常州黃山,蘇州堯峰山,鎮江圌山,沿著大江直到採石的的方都有出產。俗人只知道它的頑夯,而不知道它的奇妙之處。
舊石:
世間上的好事,追逐虛名,專門尋求舊石。象某名園某峰石,某名人題詠,某代傳至於今,真的太湖石,現今已經廢止不用,想要高價買到,不吝惜金錢,當作古玩賣還行。又有隻聽說舊石,高價買的人。太湖石,自古至今,出采較多,好象是新的。像其他山有沒開採的,選擇其中透漏的、青骨的、質地堅硬的開采,未必比太湖石差。從古至今風霜雨雪,什麼叫新的?什麼叫舊的?都是開採石頭只是盤駁、人工裝載的費用,運到園林要花多少錢?我聽說一個名叫「百米峰」的石頭,詢問它的價格是花百米而得到的,因此而得名。現今如果要拿它換百米,再盤百米,又叫「二百米峰」啦。凡是石頭裸露在風雨中就舊,藏在土就新,雖然有土的顏色,沒有經歷雨露,也成舊石頭。
錦川石:
石頭適合舊。有五色的,有純綠的,有紋理像畫松皮的,高一丈多,寬盈一尺的就貴,一丈以內的較多。靠近宜興有石頭像錦川石,它的紋理像眼嵌石子,色澤也不好。舊的紋理眼嵌空,色澤質地清潤,可以放在花間樹下,插地立起可以觀看。像理假山,就像劈開的山峰一樣。
花石綱:
宋代「花石綱」,河南所產,靠近山東,隨處都有,是運石頭所留下的。這種石頭巧妙的較多,順陸路運起來比較艱難,有喜歡的,少取幾塊石放在園中,生色多了。
六合石子:
六合縣靈居石,在沙土中靠近水邊,出產瑪瑙石子,有寫細小破碎。有的大的像拳頭、顏色純白的、五色的,有純五色的。它溫潤晶瑩透徹,選擇紋理色彩斑斕的取出,鋪在地猶如錦緞。或者放在水澗溝壑水流湍急的地方,自然美觀清晰養眼。
修園圃建假山,處處有好事,處處有石塊,但沒有巧人。想詢問出石頭的出處,到地有山,好像有石頭,雖然沒有巧妙的,任它頑夯,但是有紋理可行。曾經看見宋代·杜綰所著的《石譜》,什麼地方沒有石頭?我年少時路過產石頭的地方,記下來,我沒看見的就不記載。
鼓掌慶祝,我終於翻譯完了!